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八篇.docx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15734773 上传时间:2022-05-1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6.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八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八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八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八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八篇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篇1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县一小的一名数学教师,名叫赵振华。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体的认识。 一、说课标: 长方体的认识是“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中“空间与图形”的一个内容,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

2、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的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所以明确空间观念的意义、认识空间观念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本节课的内容是从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的一个过渡,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十分重要。 二、说教材: 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一课时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起始课。但

3、在以前学生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本节课是学生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难度。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掌握长方体的特征,是接下来继续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长方体的特征。难点是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会画长方体。建立空间观念。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 三、说学情: 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已能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在前面几册又逐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

4、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探究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为本课时学习提供了经验支持。但是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较差,所以教学中要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上下大功夫,主要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动耳中自主探究新知,在探索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的内涵,转化为自身的能力。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 过程与方法:经历长长方体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操作和思维能力,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建立空间观念,会画长方体。 五、说教法: 创设情景、引导探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六、说学法: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6、、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主要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操作实践、思考交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采取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各种形状的物体,如:讲桌、文具盒等,我们一起来先来欣赏几组图片。(课件演示)从图中,你发现了那些形状?边看边想

7、它们在外形上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长方体。 师:看来同学们对长方体有了一定的了解。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长方体?(生举例) 师:这节课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长方体。一起来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拿出你们准备的长方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有平平的面,还有边、角。 师:长方体这种平平的面叫做长方体的面。两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点叫顶点。 2、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师:长 方体的面、棱、顶点有哪些特征呢?同学们从长方体入手,去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8、讨论。 (2)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预设:生1:我们发现长方体有六个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生2: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生3:长方体有八个顶点。生4:生5:生 3、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师:刚才大家发现了长方体的特征,你能运用所学解决课本28页的这7个问题吗?(视频展示台出示书28页的表格。学生分别回答这7个问题。) 4、认识长方体的立体图。 师:(出示课件长方体)你最多能看到这个长方体的几个面?你看到了哪三个面?哪三个面看不到?(上面、前面、右面) 师:我们把所看到的这个长方体根据透视原理画下来就是这样的。(媒体演示)这就是长方体的立体图形。

9、师:大家会认了吗?试一试。 师小结:以后,我们要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要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去分析。 5、画长方体 师:同学们都学得非常认真知道了长方体的特征,那么大家会画长方体吗? 画长方体步骤:1、画一个平行四边形。2、画出长方体的高。3、连线。 6、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1)、师:同学们刚画出了长方体,那么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特点? 师课件展示后,学生汇报。 (2)、大家想不想亲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呢?把你思考的结果和大家分享分享。 生汇报。 (三)、联系比较,生活拓展 1、量一量墨水盒(教科书、铅笔盒)的长、宽、高 2、练习五第4题. (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你都有哪些

10、收获? 师:今天这堂课研究了长方体。带着今天的学习,下课自己再研究一下好吗? (五)、作业做一个长方体模型。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6个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长方体棱:12条,互相平行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篇2 一、教材分析: 1、知识内容: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后,而对于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该如何做呢?因而必须要全都是小数或全都是分数这样才能进行计算。这节课就在这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以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也让学生总结并掌握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

11、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样就为今后学习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习题练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极探索分数与小数互化的规律。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化成小数。 使学生认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2)能力目标: 在学生对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过程的参与讨论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找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

12、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点。 二、教学分析: 根据本节教材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通过“观图设疑,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总结规律,形成概念,知识运用”等环节,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教学思路: 1.通过请同学回答说出九大行星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来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数学问题; 2.结合课堂操练,逐步把握知识的本质,形成认知结构,总结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观图设疑,提出问题 幻灯片显示出

13、九大行星,请学生说出有哪九大行星?并提出:已知水星、冥王星、月球的直径分别是地球直径的,问如何比较它们直径的大小并指出哪个行星是最大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新课,这时学生的兴趣已被调动。他们就能积极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带着问题学习新课。二、出示课题,自主探究例1把下列分数化成有限小数,如果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将其结果保留三位小数。学生完成后,在视频台上展示部分学生写的作业,然后教师请学生看自己的作业的对错,并纠正。 并提问: (1)把分数化成小数,其结果有几种情况?(启发学生说出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 (2)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请学生代表

14、回答,教师适时指导。) 三、总结规律、形成概念 通过学生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总结出:有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可以化成有限小数,请同学们再看一看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启发学生从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着手。最后总结出: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只含有素因数2和5,再无其它素因数,那么这个分数就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否则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例题2,请把下列小数化成分数,说说你是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的?0.06,0.4,1.8,2.45,1.465,归纳:(学生为主,教师点拨) 1、原

15、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 2、小数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常用的因数是2和5。对于小数如何化成分数的题目,课前了解到学生在小学时已学过把小数如何化成分数的方法,因而以学生练习为主,加以操练并巩固,有错误的及时纠正。 四、学会运用,巩固新知 例题3,将,0.54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今天学过的内容如何应用,是把小数化成分数好还是把分数化成小数比较大小好呢?最后回到今天刚开始的问题能解决吗?哪个行星的直径最大?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比较大小,开拓学生的思路。 反馈练习: 1、将下列小数化成分数:0.48、1.05、

16、3.242、将下列分数化成小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将其保留三位小数)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方法以及总结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学会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为以后学习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作准备。本课首先从问有哪九大行星入手并从数据中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注意,并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17、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为出发点,调动学过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亲自参与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推理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讨论,从中发现能化成有限小数最简分数的特点的.规律,并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多个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比较问题。在学生参与了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推理过程,掌握了互化的方法后,重点放在总结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上,学生通过练习,归纳总结,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 找最大公因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中的内容。本课时是

18、在学生找一个数的因数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为以后学习约分打下基础。教材中直接呈现了找出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法,分别找12、18的因数,再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材采用的集合的方式呈现探索的过程。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探索找两个公因数的方法,能准确地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让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三、说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经历探索的过程。 因此确定教学重点为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难点为用多种方法正确地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

19、最大公因数。 四、说教学方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本节课学生对因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法与学法上,可以让学生在半独立的状态下进行自主学习、交流探索。而教师在交流过程中,主要是引导、组织学生归纳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中去归纳、总结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也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因为学生

20、已经很熟练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导入新知。(导入这一环节准备用时3分钟) 1、师:同学们,我们已学过找一个数的因数,如果老师现在给你一个数,你能很快找出它的因数吗? 生回答师板出12的因数:1、2、3、4、6、12 2、师:你们真棒!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很快写出18的全部因数吗? 生独立写并汇报18的因数:1、2、3、6、9、18。 3、师:那么准,那你们看看它们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请大家找一找,在12和18的因数中有没有相同的因数?相同的因数有几个? 生同位交流,共同找出:1、2、3、6。 师:像这样即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我们就说这些数是12和18的公

21、因数。此时师板书出集合图形。 4、师:中间这一区域有什么特征?应该填什么数? 生独立思考后分小组讨论。 生汇报:中间所填的数应该即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5:师:在这些公因数里面,哪个数最大?生:6最大。 6:师:对,6在这两个数的公因数里面是最大的,那么我们就说6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找最大公因数。 师板书课题:找最大公因数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且能很快地找出来。同时这也就突破了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这一层次的设计我准备用时12分钟。 (二)、尝试练习,合作探究 书45页练一练中的

22、1、2两题: (1)利用因数关系找最大公因数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三45页,独立完成第1小题。 8的因数有:1、2、4、8。 16的因数有:1、2、4、8、16。 8和16的公因数有:1、2、4、8。 8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8 师引导学生观察:8和16之间是什么关系?与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随着老师的问题提出来就独立的思考观察,然后在小组内自行解决。 (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并在小组内得到发展,对后进生来说也是一个促进。) 生汇报:8是16的因数,所以8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8。 然后师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小结;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因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3、,并及时出一些这方面的题练习,如:4和12,28和7,54和8 (2)利用互质数关系找最大公因数 师:请大家独立完成第二题。 生汇报5的因数有:1、5。 7的因数有:1、7 5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1 师同上一样引导学生独立观察5和7之间是什么关系?与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关系? 分小组讨论汇报。 生:5和7是质数,所以5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1。 引导生小结:像这样只有公因数1的两个数叫互质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他们的公因数只有1。 练习:4和5,11和7,8和9 (3)、整理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方法找最大公因数? 生:列举法,用因数关系找,用互质数关系找 师:我们在做

24、题时要观察给出的数字的特征,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教师在讲解找最大公因数时,不仅要告诉学生具体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将这些单独的内容联系起来,给出学生统一的解题步骤,这样学生才有章可循。)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也准备用时15分钟。 (三)、巩固练习,体验成功 完成书第46页的3、4、5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在巡视的过程中对于后进生要特别的指导点拨。 巩固练习准备用时8分钟。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 用2分种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五、说板书设计 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本课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各位评委老师,我仅从教材、教法、学法、及教

25、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这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是课堂千变万化的生成效果,最终还要和学生、课堂相结合。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篇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说一说、画一画、写一写、分一分、涂一涂等体验活动中理解单位“1”,感受并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2)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3.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

26、的意义。 二、说教学方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三、说学法指导 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通过例

27、题说一说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cn-)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学生在在动手操作、比较之后归纳出了单位“1”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让学生进行2次操作体会由于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产生的分数也不同, 四、说教学程序 (一)课件展示,回顾旧知 通过谈话自然引入,让学生说出对分数的了解。使学生有满足感,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感受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唤醒已知、探究未知 1.通过说一说理解单位“1”的含义。 (1)课一开始,就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把一个

28、物体平均分入手,接着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做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并尝试说说各个分数表示的意思。逐步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从而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也为揭示分数的意义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2)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予以突破。引导归纳,通过比较相同与不同,让学生亲自去发现,去学习,去探究,体会、理解单位“1”并结合实际谈单位“1”,体会生活中的单位“1”。 (3)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

29、数的意义 2.动手操作,领悟分数意义。 (1)先通过说一说一步步的揭示分数的意义。 (2)练习结合具体实例说说分数的意义。 五年级一班的三好学生占全班认数的9分之1。适当引导学生把全班人数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9份,三好学生有这样的2份,像这样对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3)再次操作,让学生用学具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在操作中让学生体会到同样是这些学具却表示出了不同的分数,从而得出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分数也就不同,为概括分数的意义作准备。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0、。 (三)反馈练习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在数轴上表示各分数。 (四)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篇5 一、说课内容 教材

31、学情分析: 倒数的认识属于新课标教材中数与代数部分数的认识范畴,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整数、小数、分数,会计算分数乘法,具有一定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本课的教学为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作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倒数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主动通过参与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向学生渗透现象与本质的辨证思想,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快速找到一个数的倒数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 二、教法学法 1、指导思想:本着用教

32、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指导思想,以内容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以教法导学法。 2、学法:指导学生会观察、会思考、会交流。 3、教法:发现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 三、教学流程 1、情境引入,激趣揭题 (1)“学生做倒立”引入:“谁来说一说,这位同学的倒立的姿势和刚才正立时有什么不同?” 设计目的:学生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倒立在暗示本课的倒数的特征,为下一步教学埋下伏笔。 (2)口算练习。根据学生回答,引出课题:倒数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什么是倒数?a:分子分母倒过来的数是倒数。就像刚才做倒立一样。 b:只要乘起来得数是1,就叫倒数。 设计目的:根据

33、学生产生不的同意见,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必要时适当引导,得出倒数的真实意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倒数关系:生:1。引导学生说出:的倒数是,的倒数是,和互为倒数。(同桌互说) 设计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学习方法,生生互动,调动所有学生参与热情,强化学生对倒数的理解,从而突破了理解倒数意义的难点。 (3)判断题: 设计目的:分别根据倒数意义中“乘积”“两个”“互为”三个关键词设计,深化理解倒数意义。 (4)求倒数方法:依次给出真分数、假分数、整数1,0及带分数,小数,必要时进行小组讨论,得出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倒数(0除外),只要把它的分子分母交换

34、位置。 设计目的:真分数、假分数、整数、1,0,及带分数、小数,层层深入,由易到难,一般到特殊,在学生碰到问题时进行小组讨论,做一定量练习后再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水到渠成,这是本节课处理教学重点的特色设计。 3、巩固与提高 “你说我写”活动方案:学生两人一小组,甲任意说一个数,乙写出它的倒数,然后调换过来,乙任意说一个数,甲写出它的倒数。 设计目的:再次把所有学生调动起来,课堂气氛达到*,巩固求一个数的倒数,突出重点。 四、板书:倒数 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求一个数的倒数(0除外),只要把它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设计目的:简单,明了,既帮助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

35、又加深学生的印象。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篇6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信息窗4的内容: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 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求几个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分数连乘法,既为学生提供练习分数乘法计算的机会,又为学生学习分数连除以及乘除混合运算作了准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并结合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

36、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数连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让学生在“用数学”活动中,学会收集、选择和加工信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共同探讨中培养合作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掌握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难点是用分数连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化抽象为直观,把计算学习和解决问题有机结合,并注重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是突破本课重难点的关键所在。 教学方法: 五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

37、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创造性成分也比中年级有所增强。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取数形结合的方法,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使直观教学与抽象概括有机结合,掌握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基于以上认识,在本节课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以教材的情境设计为依托,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这几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 (2)“探究研讨”法:当学生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分析问题、

38、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3)数形结合法: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内容比较抽象,理解和掌握有一定难度。教学中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利用线段图把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从而有效降低教学的难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理解概念掌握规律并形成知识和技能,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由于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分的问题中有两个单位“1“的量,预计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会把两个单位1”混淆,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解题思路的教学,分析题意时让学生反复说每一步是把谁看作单位一在算什么,使其在理清数量

39、关系的前提下进行思考,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就让学生先做一组寻找单位“1”的练习题: (1)白羊的只数是黑羊的3/8。 (2)梨重量的1/5和苹果的重量相等。 然后又设计了给上两题补充一个已知条件口头提出问并解答的练习:。 (1)有40只黑羊,白羊只数是黑羊的3/8。 (2)梨重量的1/5和苹果的重量相等,有40千克梨, 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利用单位“1”来解决更多的问题。 这一环节中两个练习题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复习了有关单位“1”的知识内容,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单位“1“,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新课导入干

40、脆、利索、自然,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到新知的学习中去。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装一个红沙包需要60克玉米。装一个绿沙包所需的玉米是红沙包的3/4。装一个黄沙包所需的玉米是绿沙包的7/9。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问板书: (1)装一个绿沙包需要多少玉米? (2)装一个黄沙包需要多少玉米?然后问学生:解决这两个问题哪一个稍复杂一些?为什么? 从生活情境入手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道理。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篇7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P57,及“做一做”,练习十一

41、第4题。 2、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握了求未知数x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2)、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3)、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4、教学重点及难点: 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 (一)创设情境,自主体验 本课以游戏导入,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激趣为基

42、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平衡,自主体验,积累数学材料,为更好地引入新课,理解概念作铺垫。并且无论是生活中有趣的平衡现象,还是天平称东西的实际状态,都无不放射出科学的光芒,它们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兴趣的激发,知识的体验,更有潜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精神。 (二)突出重点,自主探索 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列式观察,自主探索,分析比较,逐次分类,讨论举例等一系列活动去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把知识探究和能力培养溶为一体,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同时层层深入的设疑和

43、引导也渗透了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鼓励和培养,使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亲历求知的过程,如剥茧抽丝般汲取知识的养分。 (三)自学思考,获取新知 在教学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时,通过出示两道自学思考题(1)什么叫方程的解?请举例说明。(2)什么叫解方程?请举例说明。”改变了以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学课本,将枯燥乏味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例子加以阐明,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依赖于直观这一矛盾。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检验方法时,也采用了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检验的方法及规范书写格式。 (四)使用交流,注重评价 要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合作学习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新的教学理念使合作学习的意义更加广泛,有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等。生生合作有助于相互验证、集思广益。师生合作体现在“师导”,尤其在学生思维受阻,关键知识点的领会上,在本课中,有多处让同桌互说互评互查的过程,合作的力量必将促使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也将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我们前边学了天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