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共19页).docx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4435221 上传时间:2022-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2.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共19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共19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共19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共19页).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目录 (一)病原学 培训目的了解流脑基本知识、严重危害和菌群变迁,掌握流脑预防控制措施和流脑疫苗的免疫策略,掌握流脑监测要点。培训方式授课 讨论 授课+讨论 其他(请注明 )培训课时 2 学时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以往我国此病发病率及病死率高,近20年来发病率明显下降。一、概述(一)病原学1、流脑的病原菌为脑

2、膜炎奈瑟菌,俗称脑膜炎双球菌,为肾形或豆形革兰氏染色阴性双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的主要致病成分为内毒素,内毒素作用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引起坏死、出血,出现皮肤瘀点或瘀斑和微循环障碍,严重败血症时大量内毒素释放可造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中毒性休克。荚膜多糖为脑膜炎奈瑟菌特异性抗原,分为A、B、C、D、X、Y、Z、29E、W135、H、I、K、L13个血清群。本菌含自溶酶,如不及时接种,在数小时内易溶解死亡。本菌对环境的抵抗力低,对寒冷、干燥、高温、日光及紫外线都很敏感。化学药剂如1%酚、0.1%升汞、0.1%新洁尔灭、0.01%杜灭芬、75%酒精等处理很快死亡。 (二)临床表现潜伏期为数小时

3、至10d,一般为2d3d。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重症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或)感染中毒性休克。约70%患者皮肤、黏膜出现瘀点或瘀斑。(三)流行病学1、传染源传染源是带菌者和患者。带菌者对周围人群的危险性大于病人。2、传播途径病原菌主要借咳嗽、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引起感染。同睡、怀抱、喂乳、接吻等密切接触对2岁以下婴幼儿的传播有重要意义。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发病年龄从2个月3个月开始,6个月至2岁时发病率最高,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易感人群受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后,60%70%成为无症状带菌者,25%表现为皮肤出现瘀点,7%表现为

4、上呼吸道感染,仅1%表现为化脓性脑膜炎。4、流行特征(1)全球的流行情况世界大部分地区流行性脑膜炎疫情比较罕见,流脑主要表现为散发或小范围爆发。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除疫情外,脑膜炎球菌造成50万脑膜炎病例,其中5万例死亡。不同人群和国家中脑膜炎球菌感染风险不同。(2)中国的流脑流行特征 全国发病率中国是流脑高发的国家,历史上曾经有5次流脑大流行,分别为1938年,1949年,1959年,1967年和1977年,流行周期为811年,其中以1967年春季最为严重,发病率高达403/10万,发病超过304万,病死率为5.49%,流行范围波及全国城乡。流脑疫苗使用前,我国流脑的发病率较高,非流行年是3

5、/10万10/10万,小流行年是30/10万50/10万,大流行年是100/10万500/10万,但自1985年开展大规模流脑A群疫苗接种之后,流脑的发病率持续下降,1990年起1/10万;从1996年起,全国的流脑发病率在0.5/10万以下,2000年以来发病率一直稳定在0.210万左右,未再出现全国性大流行。 流脑流行周期在流脑疫苗广泛应用以前曾大约3年5年出现一次小流行, 8年10年出现一次较大流行。广泛使用疫苗后,流行周期不明显。但流行季节高峰依然存在,大约在24月份。 流脑发病年龄后移以中小学生发病为主。疫苗使用前6月2岁婴儿发病率较高。疫苗使用后,1岁儿童发病率最高,13岁18岁人

6、群发病率较高,15岁病例占65%75%,部分地区,民工等职业人群发病率较高。 流脑菌群变迁我国以往以A群为流行菌群,B、C、Y、W135群有散发病例报告。近20年来,有B群、C群等脑膜炎奈瑟氏菌检出增多的现象,并出现C群流脑的暴发流行。 耐药的Nm菌株增多由于滥用抗生素,耐药的菌株不断增加,我国近年来,A群、C群抗生素耐药性极为严重。国家级实验室检测表明,对复方新诺明完全耐药;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药物具不同程度耐药;尚未发现耐氨苄西林、美洛培南、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氯霉素、阿奇霉素、利福平的流脑菌株。(四)诊断标准1、疑似病例:流脑流行季节,出现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症状者,实验室

7、检查末梢血象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加;或脑脊液外观呈浑浊米汤样或脓样,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并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糖及氯化物明显减少,蛋白含量升高;颅内压力增高。以上病例作为流脑疑似病例报告。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皮肤、粘膜出现瘀点或瘀斑者为临床诊断病例。3、确诊病例:疑似或临床诊断基础上,具有下述任一项者作为确诊病例:(1)病原学:瘀点(斑)组织液、脑脊液涂片,可见革兰阴性肾形双球菌;或脑脊液或血液培养脑膜炎奈瑟菌阳性;或检测到脑膜炎奈瑟菌特异性核酸片断。(2)免疫学:急性期脑脊液、血液检测到Nm群特异性多糖抗原;或恢复期血清流脑特异性抗体效价较急性期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五)治

8、疗原则本病治疗以青霉素为首选抗菌素抗菌治疗为主,辅以一般疗法、对症治疗。二、发现与报告(一)发现通过常规疫情(网络直报)监测、流脑监测系统、主动监测、应急监测和社会信息等渠道发现病例和疫情。关键在于早期发现。(二)报告1、个案报告及要求(1)常规报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规定进行报告。医疗机构还应负责流脑病例出院、转诊或死亡等转归情况的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流脑病例转归情况的核实。(2)流脑监测系统常规监测报告按照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开展流脑常规监测,发现流脑病例、流脑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调查,并通过流脑专病监测信息报告

9、管理系统录入上报。2、暴发疫情的报告及流程(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标准及报告流程流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标准:在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3天内发生3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等规定进行报告。(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标准及报告流程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等规定进行报告。三、流行病学调查(一)个案调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接到报告后24小时内,对报告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10、内容包括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情况、流脑疫苗接种史等,并详细填写流脑个案调查表(详见附表1),通过网络实施直报。在本辖区内出现首例流脑病例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病人所在地的医疗机构开展病例搜索,必要时开展社区病例主动搜索。学校、托幼机构发生首例流脑病例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建议并指导发生疫情的学校开展晨检工作;建筑工地等其他集体单位发生首例流脑病例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协助用工单位对务工人员健康状况开展监测。最后一例病例发病10天后,没有出现续发疑似流脑病例可停止晨检和务工人员健康状况监测。出现流脑死亡病例时,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派人对死亡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二)密切接触者

11、调查密切接触者指同吃同住人员,包括家庭成员、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及处在同一小环境中的人群。辖区出现首例流脑病例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对密切接触者在其预防性服药前采集咽拭子标本,以分离脑膜炎奈瑟菌。国家级监测点所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所有流脑病例的密切接触者采集咽拭子标本检测,分离脑膜炎奈瑟菌。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发病迹象(发热),立即送诊,以免延误。同时对密切接触者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服药。(三)暴发疫情调查1、流脑暴发定义聚集性病例(暴发)的定义:当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为单位,7天内发现2例或2例以上流脑病例;或在1个乡镇14天内发现3例或3例以上的

12、流脑病例;或在1个县1个月内发现5例或5例以上流脑病例疫情时,视为聚集性病例(暴发)。2、组织与准备发生聚集性病例(暴发)疫情后,省或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派人赴现场指导参与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单位应迅速成立现场调查组,调查组成员一般包括有关领导、流行病学工作者、临床医生、实验室工作人员、其它相关人员等。根据疫情的规模和实际需要,携带必要的调查、取证、采样设备、防护用品、预防性药品和相关书籍、调查表格等。3、核实诊断查看已发现病例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询问能够提供较详细的病人发病与发病前生活信息的人。查阅病历及化验记录、询问诊治医生,详细了解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进程和治疗情况。收集

13、病人的基本情况、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及发病危险因素等资料。同时还需要分析临床采样的准确性,必要时重复采样进行检测。最后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与流行病学资料相互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判断。4、主动监测与主动搜索: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规定开展流脑病例的主动监测和主动搜索。5、流行因素的调查发生暴发疫情后,除对每例流脑病例作个案调查外,还应对患者居住环境、疫苗接种以及人口流动等影响因素情况,掌握流行特征。6、资料描述分析描述流脑疫情发生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特征相关资料。时间分布:通过对发病时间的统计学描述,根据首发病例时间和潜伏期推算暴露时间。地区分布: 通过描述发病的地区分布,看其是否有

14、地区聚集性或波及多个地区,从而对疫点(疫区)的划分提供依据。人群分布:分析不同特征人群中该病的分布,寻找病例与健康者的差异,提出病因假设及其他潜在的危险因素。分析病例的特征,如年龄、性别、种族、职业或其他相关信息。四、样品采集与检测(一)样品采集医疗机构发现疑似流脑病例时,无论是否使用抗生素治疗,都要尽快采集病人脑脊液、血液、瘀点(斑)组织液标本,标本要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前采集。采集标本后,立即报告辖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要分别采集2份脑脊液和血液标本,其中1份供自行检测用,应开展涂片检测、病原培养分离、抗原检测、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另1份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不能进行

15、上述检测的医疗机构只需采集1份标本。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医疗机构报告后,当天应到医疗机构收集标本,并尽快将标本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检测。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首例流脑病例密切接触者在其预防性服药前采集咽拭子标本,监测点所在县对所有流脑病例的密切接触者采集咽拭子标本检测。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于病原和抗原检测阴性的病例要采集恢复期血清以进行血清抗体测定。1、脑脊液:采集1毫升脑脊液,进行涂片检测、培养分离、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2、血液:抽取病人全血4毫升,其中一部分用于分离血清,-20保存准备检测抗体,其余全血进行病原培养分离、抗原检测、核酸检测。3、瘀点(斑)组织液标本:选病人皮肤上

16、的新鲜瘀点(斑),消毒后用针头挑破,挤出组织液,涂片镜检革兰氏阴性肾形双球菌。4、咽拭子:用长柄棉拭子采咽后壁两侧分泌物,立即接种于卵黄双抗培养基(EPV)或巧克力羊血平板,也可将咽拭子放入液体双抗增菌管内,增菌8h12h以后分离培养。(二)样本保存及运输医辽机构门诊及病房采集的标本应转送本院检验科或化验室妥善保存,并立即报告辖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联系转运标本。脑膜炎双球菌比较脆弱,采集标本后,在运送样品或培养物时,应保持样品处于2036之间。切忌不能低温运送(检测抗体的血清标本除外)。流脑病例分离血清于-20保存,准备检测抗体。检测抗体的血清标本应冷藏运送。医疗机构检测的阳性分离物及其原

17、始标本也应按上述要求妥善保存,并及时与辖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联系转运标本。(三) 样本检测血液、脑脊液、咽拭子分离培养脑膜炎奈瑟菌,再用玻片凝集试验作分群鉴定。脑脊液、血液、血清标本检测流脑特异性核酸。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进行血清流脑特异性抗体测定,检测方法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急性期脑脊液、血液检测流脑特异性多糖抗原,检测方法主要有乳胶凝集试验。脑脊液、瘀点(斑)组织液镜检革兰氏阴性肾形双球菌。对于部分具备上述检测能力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达到省或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质量控制标准,可从事相应的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工作。已经检测过的标本,报告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后,直接送省级疾

18、病预防控制机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病例标本后,进行流脑病原检测;收集到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后,进行血清抗体测定。收到标本7天内完成标本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分离的菌株于48小时内送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培养阴性的标本每月汇总送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将检测结果填入个案调查表,并录入数据库,通过网络直报。同时及时逐级反馈检测结果,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结果后,应及时将结果反馈送检的医疗机构。五、防控措施(一)隔离治疗传染源1、加强医疗机构内流脑防控工作各级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中的各项规定,切实做好医院流脑预检、分诊工

19、作;在发现疑似患者时,应立即进行诊治,并及时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检查、登记,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要加强医院内消毒隔离和防护措施,防止流脑在医院内的交叉感染。医务人员要加强培训,掌握流脑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时发现病人;同时要掌握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知识和措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做好技术指导,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强各项措施落实的督导检查。2、病人治疗与管理 流脑病例应当按照属地化的原则就地隔离治疗,至少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日,但不得短于病后7日,收治医院要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病例的转归情况。要尽早采取规范治疗,避免或减少严重并发症。如因病情严重需要转院治疗,必须采取严密的隔离措施。

20、医疗机构要按照监测要求在对病人进行抗生素治疗前采集脑脊液、血液、咽拭子等标本,及时送实验室检测。对病人进行规范治疗。3、密切接触者管理密切接触者是指密切接触者包括家庭成员、病人看护人员以及任何可能暴露于病人口腔、鼻咽分泌物的人员。对密切接触者必须采取下列措施:(1)医学观察: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随访,时间至少为7天(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期间内可不限制其活动,但要告知其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一旦其出现突然寒战、高热、恶心、呕吐、流涕、鼻塞、咽痛、全身疼痛、头痛等症状,要主动申报,并及时就诊。所在地乡村医生、校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务人员等负责医学观察工作。(2)预防服药:发生流脑流行时

21、,可对密切接触者采取应急预防性服药。对密切接触者,在预防性服药后,仍应作医学观察,以及时发现病人,积极治疗。必要时可同时接种流脑疫苗。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往年流脑细菌耐药性的相关情况选择当地预防服药的种类,也可以参考卫生部网站上公布推荐使用的预防药物目录。不建议大规模药物预防,因为药物可能引起副反应;增加耐药可能性;无症状携带者大量存在,服药效果不佳;成本较高,资源有限,不能发挥最佳作用。(二)切断传播途径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开展和指导社区、学校等疫源地和周围环境开展湿式清洁,必要时用1漂白粉澄清液或其它含氯制剂喷雾消毒,定期开窗通风。对物体表面可用适当浓度含氯制剂擦拭。负责现场流行病学调

22、查、采样和医疗救治的工作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及时做好药物预防和免疫预防工作。同时注意避免医院内的交叉感染与传播。(三)保护易感人群1、加强部门合作和健康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可通过各种媒体宣传防治流脑的科普知识,增强广大群众预防流脑的意识。引导群众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扫地、勤洗手、淡盐水漱口;托幼机构、中小学校、厂矿、工地、商场和影剧院等公共场所要搞好环境卫生,保证空气流通。在流脑流行时,告知群众尽量避免探视病人或到流行地区探亲访友。发生暴发流行的地区应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暂停举行群众性聚会。2、预防接种(1)常规接种目前,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流脑疫苗有A群与A+C群流脑疫苗。免疫程序为在

23、6月18月龄接种2剂次A群流脑疫苗或A+C群流脑结合疫苗(基础免疫),两剂次时间间隔不得少于3个月,3周岁及6周岁各加强免疫1剂次A+C群流脑疫苗,第1剂次A+C群流脑疫苗与A群流脑疫苗第2剂次间隔不得少于12个月。(2)应急接种当发生流脑流行时,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规定,确定开展应急接种时,要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组织实施。应急接种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根据辖区人群免疫状况和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提出目标人群和接种范围的建议,并提供技术指导。合理选择应急接种的疫苗。如果病人病原检测结果为C群,使用A+C群流脑疫苗;如果无菌群检测结果,可首选A+C

24、群流脑疫苗;如果病人病原检测结果仅为A群,可使用A群流脑疫苗,也可使用AC群流脑疫苗。A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对象为6个月15岁儿童,或根据当地发病情况扩大接种年龄范围;AC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对象为2周岁以上儿童、中小学生及其他高危人群,在流行区可对2岁以下儿童接种。AC群流脑结合疫苗可用于6个月2岁儿童,也可有于2岁以上人群,对2岁以上人群推荐使用AC群流脑多糖疫苗。(四)其他监测工作1、暴发疫情的监测、报告及相关工作发生流脑暴发疫情后,在开展常规疫情监测的基础上,要进行下列监测工作:(1)日报告和“零病例”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开展日报告和“零病例”报告,即医院每天向辖区县

25、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汇总报告所发现的不明原因的突然发热、头痛或/和出现瘀点/瘀斑等症状的病例,如果未发现流脑病例,则报告“零”病例。最后一例病例发病10天后,没有出现续发疑似流脑病例可停止日报告和“零病例”报告。(2)主动监测与主动搜索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根据疫情发展情况确定监测范围和时限,开展主动监测工作,定期到医疗机构核查门诊日志、入院记录,搜索疑似流脑病例,定期到发生疫情的学校、集中用工场所开展病例主动搜索,必要时到社区开展病例主动搜索。发现漏报病例,及时补报,并追踪调查。(3)学校、托幼机构、工地等集体单位监测发生疫情的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下开展晨检工作,每日对学生因

26、病缺课或医疗机构学生集中就诊情况进行记录。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定期到辖区托幼机构、学校检查晨检措施落实情况,并进行相关流行病学分析,提出防控措施建议。发生疫情的工地和其他集体单位,要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协助下设立务工人员进出登记制度,掌握本工地人员流动情况,对务工人员健康状况开展监测。(4)应急接种监测:开展应急接种时,应将接种疫苗种类、接种对象和范围、接种人数和接种率等情况,逐级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人群流脑抗体水平和带菌率监测每个流脑监测点分7个年龄组(1岁、12岁、34岁、56岁、714岁、1519岁、20岁),每个年龄组采集至少30人的血清检测抗体水平。每年9月采血1次,每次

27、采血2毫升,编号登记,进行流脑抗体水平的检测,同时注明采样对象接种流脑疫苗时间。在开展人群抗体水平调查采集血液时,同时采集咽拭子标本,进行流脑菌株分离培养,了解健康人群Nm的带菌率、带菌群型。(五)区域联防疫情调查处理时要加强不同部门或机构间的协作,如疫情发生在两县或多县交界地区,由该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协调处理该区域疫情;如属不同市,由省卫生厅负责协调处理该区域的疫情。各级疾控机构要及时将有关疫情信息向相邻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适时向社会通报疫情。(六)监督检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辖区内学校、建筑工地和医疗机构的流脑防治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发

28、现问题,及时解决,促进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六、调查报告撰写聚集性病例(暴发)疫情结束后写出调查报告并逐级上报。七、保障措施(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流脑是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所预防控制的一种传染病。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将其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保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实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流脑防治工作的领导,制定完善本地区流脑疫情控制应急预案,组织协调卫生技术力量,防止和控制疫情扩散。(二)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与培训充分重视免疫规划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制定培训计划,结合岗前培训和继续再教育等方式,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社区保健单位和乡村

29、卫生院(室)从事免疫规划及其相关工作的人员,逐级分期、分批进行专业培训和技能考核,提高免疫规划工作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防治能力,特别针对我国近年来,部分省流脑流行菌群出现由A群向C群转移的趋势,各相关工作业务人员应及时更新知识,适应流脑防治形势的变化。开展流脑暴发疫情的应急演练,提高流脑暴发疫情的应急处理能力。(三)加强疫情应急处理的组织领导根据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和事件的级别,疾控机构应根据当地政府或卫生行政部门应急指挥机构的要求,组建现场疫情处理小组。调查小组一般应由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健康教育等专业人员组成,要设立负责人,组织协调整个调查组在现场的调查工作,各成员明确任务和职责

30、。(四)确保疫苗等应急物资的储备与供应根据疫情严重程度、波及范围,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以及时做出应急接种相关控制措施决定,划定接种人群范围,积极组织疫苗、注射器等物资,确保冷链系统正常运作,保证储备充足,供应顺畅。确保开展流脑应急接种所需疫苗、应急预防服药相关药品供应。八、附件与附表附件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个案调查表附件2 人群流脑免疫水平和带菌状况检测结果登记表附表3 流脑疑似病例实验室标本送检表流脑技术要点一、乙类传染病。一、 潜伏期: 为数小时至10天,一般为2天-3天。二、 病原学:脑膜炎双球菌,内毒素作用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引起坏死、出血。三、 流行病学:带菌者传播的危险性大于

31、病人,空气飞沫传播,6个月至2岁时发病率最高,人群普遍易感,散发或小范围爆发。C群流脑病死率高,注意耐药性。四、 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五、 诊断标准:临床症状,脑脊液,瘀点或瘀斑,病原学。六、 治疗原则:抗菌治疗为主,辅以对症治疗。七、 发现与报告:城镇6小时、农村12小时。八、 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在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3天内发生3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九、 现场调查:24小时内。十、 样品采集和运输:抗生素前采样,培养2036之间运送。十一、 实验室检查:血液、脑脊液、咽拭子分离培养

32、脑膜炎奈瑟菌。十二、 防控措施:接种疫苗。不建议大规模药物预防,无症状携带者大量存在,服药效果不佳。应急接种。十三、 健康教育:科普。十四、 效果评价:按照计划定期开展免疫成功率、人群免疫水平和疫苗效价监测。思考题:一、选择题1、流脑疫情需要采集哪些样本?脑脊液血液瘀点(斑)组织液标本咽拭子尿液2、流脑实验室检测指标有哪些?抗体病原培养抗原检测核酸检测毒力检测3、采集标本后,在运送样品或培养物时,应保持样品处于 之间。10-20 20-36 36-50 50以上 10以下4、流脑病例应当按照属地化的原则就地隔离治疗,至少隔离至症状消失后 日,但不得短于病后 日,收治医院要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3、报告病例的转归情况。1 2 3 5 75、对密切接触者选用敏感的 药进行预防服药。抗菌抗病毒维生素参考答案:1、,2、,3、,4、,5、 二、简答题1、流脑疫情现场如何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参考答案:(1)临床资料(2)居民居住环境、自然环境等(3)疫区猪及蚊虫等动物的种类、分布、密度及感染情况等(4)人群免疫状况及人群感染状况调查等。(5)流行因素调查:分析资料: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 建立病因假设,进行专题调查以验证假设2、流脑疫情如何采样?参考答案:辖区出现首例流脑病例时,在其预防性服药前采集咽拭子标本,以分离脑膜炎奈瑟菌。如是国家级监测点,则对所有流脑病例的密切接触者采集咽拭子标本检测,分

34、离脑膜炎奈瑟菌。3、如何进行流脑监测系?参考答案:按照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开展流脑常规监测工作。附表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个案调查表病例编号: 调查单位: 病例调查者: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一、基本情况1 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编号*: 2. 患者姓名*: (患儿家长姓名: )3 身份证号*: 4. 性别*: 男 女 5.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6. (如出生日期不详,实足年龄*: 年龄单位: 岁 月 天) 7. 工作单位*: 联系电话*: 8病人属于*:(1)本县区 (2)本市其他县区(3)本省其它地市 (4)外省 (5)港澳台 (6)外籍 9. 家庭现住址*: 省 地(市) 县(

35、区) 乡(镇、街道) 村(居委会) (门牌号)10 患者职业*:(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大中小学)、(4)教师、(5)保育员及保姆、(6)餐饮食品业、(7)商业服务、(8)医务人员、(9)工人、(10)民工、(11)农民、(12)牧民、(13)渔(船) 民、 干部职员、(14)离退人员、(15)家务及待业、(16)其他 (17 )不详二、发病情况21发病日期*: 年 月 日 /22.初诊医疗机构: 初诊日期: 年 月 日 /23.诊断医疗机构: 诊断日期: 年 月 日 /24.报告单位: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25 病例转归: 痊愈 好转 未好转 恶化 死亡 26.如果

36、死亡,死亡日期*: 年 月 日 /三、既往疫苗接种情况流脑疫苗免疫史: 无 有 不详 3.1.如有,接种次数: 次 不详 3.2.接种依据 接种卡 接种证 回忆 3.3. 发病前最后一次接种时间A群疫苗接种时间: 年 月 日 /A+C群疫苗接种时间:最近接种: 年 月 日 /四、流行病学史41.发病地点近期是否有同类(流脑)病人: 有 无 不详 42发病前一周与同类(流脑)病人接触史: 有 无 不详 43如有接触,接触方式: 同住 陪护 同校 同单位 其它 44家庭内同类(流脑)病人: 有 无 不详 45如周边(同宿舍、同班、同校)有同类(流脑)病人,根据情况填写下表: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与患者关

37、系发病情况五、临床表现与治疗5.1. 起病: 急 缓 不详 5.2. 头痛: 剧烈 轻微 无 不详 5.3. 恶心: 有 否 不详 5.4. 呕吐: 有 否 不详 5.5. 惊厥: 有 否 不详 5.6. 体温: . . 5.7. 皮肤瘀点、瘀斑 较多 较少 无 不详 5.8. 颈项强直: 有 否 不详 5.9. 意识障碍: 有 无 不详 5.10. 角弓反张: 有 无 不详 5.11. 若为婴儿,前卤隆起: 有 无 不详 5.12.克氏征: 有 无 不详 5.13.布氏征: 有 无 不详 5.14 病人隔离 有 无 不详 5.15 如有隔离,隔离地点:医疗机构 在家 其它: 5.16 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有 无 不详 5.17 使用药物名称: 5.18 使用效果: 有效 效果不明显 无效 六、实验室检验结果(二) 血常规: 有 无 1.1.采集日期: /1.2. 血液白细胞总数 X109个/L; 1.3. 中性粒细胞 . (三) 脑脊液常规: 有 无 2.1. 脑脊液标本采集日期: 年 月 日 /2.2. 外观 清晰 微混 混浊 2.3. 脑脊液蛋白质 g/L(正常值0.45 g/L) 2.4. 白细胞 个/L(正常值0-15/L) 2.5. 葡萄糖 mmol/L 2.6. 氯化物 mmol/L 3. 实验室诊断: 有 无 3.1. 脑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