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庆段)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实施方案(共13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庆段)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实施方案(共134页).docx(13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庆段)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实施方案重庆市财政局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重庆市环境保护局二一七年四月专心-专注-专业目录附表-127-附图前言重庆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生态环境脆弱,是典型的山地-河流生态系统。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由多个省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参加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对重庆的发展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
2、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道路,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要“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事关重庆长远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加快实施三峡库区、重要水源地、山洪灾害易发区等综合治理,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重庆是影响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水源涵养重要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土壤保持重要区,在重庆选择典型问题突出区域,开展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和保护意义重大,十分必要,对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构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具有典型示范意义。根据习总书记和国务院领导的重要批示,以及财政部关于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与保护的工作部署,结合重庆市实际情况,重庆市委、
3、市政府组织财政、国土资源、环保等部门和有关地方区县,编制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庆段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实施方案(2018-2020年)(以下简称“方案”)(报告1本,附图3张、附表8张)。第一章 基本情况一、项目背景重庆市位于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中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与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的结合部,长江上游三峡库区及四川盆地东南部,是影响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功能区,影响长江母亲河、三峡库区水质安全的闸口,也是长江上游地区水资源保护的重点区域。近半个世纪前,重庆作为西部地区三线建设的重点城市,圆满地完成了历史赋予的重任,现今,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
4、带的联结点,长江经济带的西部中心枢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腹地,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肩负起更为艰巨的历史重任。与此同时,数十年的经济发展,也削弱了环境的承载能力,重庆的生态环境受到威胁,资源的开采引发土地破坏、地下水均衡破坏,部分区域土壤污染严重,土壤质量降低、部分干支流水质恶化,区域生态处于脆弱的状态,经济的繁荣伴随着深刻的生态危机。多年来,国家和重庆市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十分重视。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湖库流域污染整治等工程,重庆市委、市人民政府还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5、的意见,提出了“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能以牺牲绿水青山为代价换取所谓的金山银山,决不能以影响未来发展为代价谋取当期增长和眼前利益,决不能以破坏人与自然关系为代价获得表面繁荣,决不能对环保突出问题束手无策、无所作为”的理念,制定了“四山”地区开发建设管制规定,重庆市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等规范性文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起到了重要的减缓作用,局部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变化趋势开始逆转。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
6、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再次成为关注焦点。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财政部于2016年4月21日组织国土部、环保部、相关省份负责人召开会议,通过整合财政资金,选取具有全国性、区域性重大影响的生态修复工程,重点在跨省域的国家生态屏障、国家公园、重要战略水源涵养区开展试点,积极稳妥推动生态修复系统工程。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工作,为积极落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开展山
7、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的要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根据财政部组织召开的“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工作研讨会”会议部署和精神,结合重庆市地处山地生态脆弱区、国家重要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国家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国家土壤保持重要区和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域的实际,组织市财政局、市国土房管局、市环保局,在仔细梳理和甄别关键区域主要问题基础上,专题研究了重庆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工作,优先选择以主城平行岭谷地域为核心作为“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区域,研究确定了主城平行岭谷地域“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的重点任务、目标和工作分工,并组织编制了本实施方案。本实施方案设计的“
8、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庆段)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拟申请国家66.09亿元,地方市、区财政配套资金26.93亿元,社会资金配套19.29亿元。重点开展实施主城平行岭谷地域内的铜梁山北段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铜梁山南段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平行岭谷两翼生态敏感地带土壤生态修复工程、梁滩河流域上游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梁滩河流域中游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梁滩河流域下游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和山水林田湖生态环境监测工程七大类二十七项子工程。其目的就是实现重庆主城平行岭谷地域内山水林田湖生态系统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全面提升山、林、河流、地、农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缓解人与环境的矛盾,为建设
9、长江绿色生态廊道,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提供示范作用。二、重庆市概况(一)自然地理概况1.地理位置重庆市位于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中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与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的结合部,长江上游三峡库区及四川盆地东南部。地跨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13213之间,东西长470 公里,南北宽450 公里,幅员面积8.24万km2,地界东邻湖北省、湖南省,南靠贵州省,西连四川省泸州市、内江市、遂宁市,北接四川省广安市、达州市和陕西省。辖40 个区县(自治县),总人口3275万人。图1-1重庆市区位图2.地形地貌重庆市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地处大巴山断褶带、川东褶皱带和川湘黔隆起
10、褶皱带三大构造单元交汇处,东北部、东部、南部为大巴山山地、巫山山地、武陵山地、大娄山余脉构成的盆周中低山区,中北部为平行岭谷区,西部为川中丘陵区。全市地形起伏较大,地形大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西部海拔高程为500900m之间,东部海拔高程为10002500m之间。3. 气候气象重庆市属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冬暖春早、夏热伏旱,秋雨多、湿度大以及云雾多等特征。多年平均气温14.818.7,10积温42006200,无霜期280350天。气候垂直分异明显。重庆地区相对高差达2720.7m,形成明显的立体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10381186mm,降水时空分配不均,降雨主要集中于夏季,占全年降水总
11、量的40%以上;降水空间分布东部多于中、西部,山地大于丘陵、河谷、平坝。4. 河流水文重庆市境内江河纵横,除长江、嘉陵江、乌江等12条大型河流外,还有大小河流4000余条,各类水库3000余个。长江干流自西南向东北横穿全境,在境内与南北向的嘉陵江、渠江、涪江、乌江、大宁河等5大支流及上百条中小河流,形成向心、不对称网状水系。全市有过境河流31条,多年平均入境水量3981亿m3。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 km2的河流有224条,流域面积大于500 km2的河流有60条。5. 土壤重庆市土壤类型多样,分为水稻土、新积土、紫色土、黄壤、黄棕壤、石灰(岩)土、红壤、山地草甸土等八个土类十六个亚类。黄壤是
12、重庆第一大类土壤,是地带性土壤,分布面积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24.2%;紫色土是本市第二大类土壤,是主要耕作土壤之一,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20.8%;水稻土是本市主要耕作土壤,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2.8%,占总土地面积的13.3%;石灰(岩)土包括黄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两个亚类,分布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9%。6. 生物资源重庆市内分布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丛、亚高山草甸等丰富的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地带性植被。全市有植物343科、1770属、6950种,其中被子植物5236种,裸子植物81种,蕨类植物712种,苔藓植物404种,地衣植物25种,藻类植物492种
13、。7. 矿产资源重庆市成矿地质条件较好,矿产资源较丰富,目前,已发现矿产75种,探明的矿产40余种,产地370处(矿床303处),其中大、中型矿区119处(大、中型工业矿床125处),矿化点690处,全市主要矿产有:天然气、锶、煤、毒重石、铝土矿、岩盐、石膏、水泥石灰岩、锰矿、汞、建材和冶金非金属矿产。其中,天然气、锶、毒重石、锰矿等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二)经济社会概况近些年来,重庆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558.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7%,人均GDP达到57902元,增长9.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303.24亿元,增长4.6%;第
14、二产业增加值7755.16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8500.36亿元,增长11.0%。截至2016年底,重庆市户籍人口3371.8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91.02万人,乡村人口1980.82万人;全市常住人口3016.55万人,城镇化率60.94%。全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10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39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05元。(三)土地利用状况2015年,重庆市土地总面积823.74万公顷 ,其中农用地708.0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5.95%,建设用地65.9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01%,其他土地49.7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
15、积的6.04%。耕地面积为243.05万公顷,林地面积为380.71万公顷,两者总和占土地总面积的75.72%。城乡建设用地面积55.47万公顷,交通水利用地面积9.97万公顷,其他建设用地0.55万公顷,三者总和占土地总面积的8.01%,城乡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84.07%。其他土地中,水域面积.08 公顷,滩涂沼泽7211.04 公顷,自然保留地.60公顷。图1-2 重庆市2015年土地利用结构比重图三、项目建设的重要性(一)重庆是影响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功能区重庆处于典型生态脆弱过渡带上,是典型的山地-河流生态系统,地貌地势起伏大,其铜锣山、明月山、中梁山、缙云山之间四山四条平行岭谷
16、,形成“一山两岭一槽”或“一山三岭两槽”式的川东平行岭谷地貌组合景观,其独特的地貌景观和汇聚于此的长江、嘉陵江形成的自然山水生态格局,承担着重庆“绿肺”的生态功能和水源供给功能。三峡库区(三峡库区重庆段面积约占整个三峡库区面积的的85.6),被国家列为影响国家生态安全的水源涵养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土壤保持重要区,重庆市属东北区域所在的秦巴山区被国家列为水源涵养重要生态功能区,重庆市属东南区域所在的武陵山区被国家列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因此,重庆主城平行岭谷地域与市东北地域(渝东北)、市东南地域(渝东南)共同担负起了保持重庆山地-河流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态功能
17、。重庆的特殊生态区位,凸显出了重要的生态地理位置,其生态环境一旦遭受破坏,不仅自身生态功能力大大降低和退化,整个三峡水库乃至长江流域更大范围都将受到影响。重庆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不仅是对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安全的生态屏障,是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的保障,也是对三峡库区生态安全的保障。可以说,重庆市是影响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区域,在重庆地域内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恢复受损的生态功能,就是为了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需要。水源涵养重要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重要区图1-3重庆在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中的作用示意图(二)重庆是影响长江母亲河、三峡库区水质安全的闸口重庆市境内河流纵横,作为长江上
18、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拥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渠江六条江段,还拥有汇入两江的一级或二级支流,部分境内支流污染,达不到水域功能要求。部分河段存在黑臭现象,九龙坡、沙坪坝等区域的污染物排放强度相对较高,已成为主城区内污染较为集中的区域。受污染的河流,直接威胁三峡库区乃至长江中下游的水质安全。目前三峡总库容393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淡水资源的六分之一,是我国最重要的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是全国人民的“水窖”。大力推动长江重庆段干流、支流的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水源涵养生态功能维护直接关系到“水窖”的水环境质量。而保障水环境质量是“一江清水”进入三峡库区的重要基础,是有效维护三峡库区生态安全的闸
19、口,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庆讲话精神的的重要举措,是永葆长江母亲河生机活力的重要保障。图1-4 重庆市江河水系现状图(三)重庆是长江上游地区水资源保护的重点区域长江上游,是长江的水源区,过去长江上游有良好的森林和草地等植被生态系统,形成地表层的生态屏障,保持着涵养水土、调节径流的重要功能,使区内水资源的供需分配以及中下游水资源的供给处于一种较好的状态中。但随着经济建设和资源开发,森林植被的大幅度减少,已使上游地区水资源数量和时空分布状态发生了较大变化,不少地区水资源的情势趋于恶化,长江上游地区的水源涵养和保护的生态功能一旦丧失殆尽,水资源状态进一步恶化,对长江、长江流域和全国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
20、后果不堪设想。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地区的重要区域,是长江水汇入三峡库区的最后一个结点,对其水源涵养和保护,将对长江流域和全国水资源的保障发挥重要作用。重庆作为长江上游地区水源涵养的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和全流域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已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其迫切性和重要性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图1-5 重庆在长江流域的位置图(四)重庆能为其他地区平行岭谷地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经验模式重庆境内拥有丰富的森林、动植物、水、湿地等自然资源,除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更得益于具有喇叭状弧形地质构造和华蓥山帚状地质构造的主城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四大平行岭谷地域,这一地域形成了一个与周边地区结合的生态植被
21、景观和水源涵养功能强大的生态区域。目前主城平行岭谷地域已建立了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此地域内的缙云山,是冬季候鸟越冬必须经过的空中飞行路线,因此成为候鸟的栖息之地。而缙云山历史时期又是矿业活动集中的区域,采矿造成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构成威胁,为此,对其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系统,能够为其他具有褶皱山地地貌的城市、地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四、重庆山地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为活动的加剧,对重庆山地生态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和破坏。其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
22、出由于地质构造隆升作用,重庆市重要的含矿地层尤其是煤矿、石灰矿主要沿背斜山地出露,埋藏较浅,且长期开采,因而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矿山环境问题,主要有矿山地质灾害、土地资源破坏、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1.矿山地质灾害隐患点众多重庆市矿山地质灾害主要有高陡边坡、地表变形。重庆市因采矿形成崩塌隐患点共750处,面积253万m2,采矿形成334个大型露天采坑,周边是高陡的裸露岩壁,部分采矿内形成积水塘,深0.58m,边坡;矿区杂乱堆积废渣堆、尾矿、建筑废料43处,废渣体积约915万m,表面均无植被生长;煤矿的开采造成地表变形约17.6km,集中体现在北碚区天府采煤沉陷区影响范围内。2.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矿山
23、多年开采造成地形地貌破坏面积34.47 km2,受采矿影响,部分山坪塘干涸,灌溉渠淤积、渗漏、破坏严重;比较严重的区域有铜锣山北段渝北石船废弃采石场片区,铜锣山南端的巴南红炉、南泉、一品废弃采石场片区,中梁山南段沙坪坝-大渡口废弃采石场片区以及中梁山北段北碚龙凤桥-静观废弃采石场片区(见图1-6)。图1-6 岩石裸露的矿区地形3.矿山开采诱发含水层破坏受采矿活动影响,由于地表岩体的原始力学平衡受到破坏从而产生拉裂导致岩层出现裂缝,从而导致地表水源下渗现象严重。矿坑水的排泄构成区内地表水及地下水蓄(流)量剧减的主要原因,由于矿坑对地表水资源的疏排作用,原有的主要井泉供水点,现只能供极少数人饮用或
24、干枯。此外区内可溶性石灰岩大面积出露,在石灰岩岩层中,溶洞、落水洞、溶道随处可见,溶蚀洼地、地下暗河亦较发育,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岩层富水性强。由于采煤活动后,工作区石灰岩的高位地表泉水大部分断流,地下水位已大幅度下降,部分山坪塘干涸,灌溉渠淤积、渗漏、破坏严重,耕地荒芜,这给矿区及其采矿影响范围内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严重破坏了矿区原本稳定的生态环境。4.压占损毁土地资源据调查,全市因采矿造成压占毁损土地达到1.35万亩,主要集中北碚原天府矿区以及沙坪坝原中梁山矿区,在产开采区,因井工开采,出现地表水源干涸、地下水位降低甚至疏干,大量水田、水域面积锐减,被迫水田改旱地。因缺水影响造成土
25、壤质量极其低下,大部分土地甚至失去了耕种的基础条件。同时采空区内的地裂缝及地面塌陷不仅影响了水田的蓄水能力,更是直接减少了田地的可耕种面积。此外,露天矿的开采更是直接破坏了区内的原始地貌,将耕地或者林地开采成裸露的基岩面,表面均无植被生长,弃渣堆的杂乱堆放压占土地资源。矿山关闭后废弃厂房仍遗留在矿区,大多残破不堪,已成危房,压占大量土地,直接削弱了矿区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图1-7土地资源的压占和破坏(二)地下水疏干影响居民生产生活近年来,由于岩溶塌陷等自然和人类活动造成了周围岩溶地下水水位下降,甚至疏干,使得影响范围内的地下、地表岩溶系统连通,从而进一步造成了地面塌陷,水库渗漏、干涸,泉水、溪流
26、断流,土地旱化,植被枯萎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山岭地下水及地表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存在地下水疏干隐患的地方主要集中在缙云山青木关至拖木槽谷段和嘉陵江左岸、中梁山嘉陵江以南-长江以北区域、铜锣山13条隧道,玉峰山隧道、明月山长冲隧道、佛儿岩隧道、排花洞张关镇一带的华山隧道和渝利和渝万铁路排花洞隧道。地表水的疏干,直接影响到水库和溪沟水量锐减甚至枯竭。据调查资料显示,受影响的水库共17座,其中水量严重衰减和干涸的池塘水库有6处(见表1-1),溪沟有3处。沙坪坝区余家湾水库(见图1-8),水天池水库、新坪水库、水天池水库、劳动水库水量锐减,已严重影响到水源供给区居民的生活和生产。(1)2006年
27、余家湾水库水量充足,未发生漏水情况(2)2009年余家湾水库水量充足,未发生漏水情况(3)2011年12月余家湾水库发生3个塌陷坑,并发生漏水,水位下降明显(4)2013年3月余家湾水库发生塌陷共计18个,水库几乎干涸图1-8岩溶塌陷等自然和人类活动造成地表水漏失表1-1重庆市地表水渗漏严重的水库一览表序号水库名称行政区地理位置山名原蓄水量(万m3)现蓄水量(万m3)1余家湾水库沙坪坝区歌乐山镇金刚村中梁山34干涸2凌云水库沙坪坝区歌乐山镇金刚村中梁山30干涸3黑天池水库沙坪坝区中梁镇茅山峡村中梁山13干涸4水天池水库沙坪坝区虎溪镇建新村缙云山50.135.55劳动水库沙坪坝区虎溪镇建新村缙云
28、山28.510.56新坪水库渝北区铁山坪风景区铜锣山100.012.03地面塌陷区内岩溶塌陷,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以沙坪坝区中梁镇歌乐山镇以及巴南区南泉镇、一品镇最为发育。塌陷坑平面形态多呈圆形及椭圆形,直径一般为28m,最大直径达60m;面积5100m2,可见深约26m。这些塌陷主要分布在在槽谷土体覆盖层较厚的、以隐伏岩溶为主的极强盐溶化地段,多沿构造线呈现面状和条带状分布;在岩溶槽谷以上的强盐溶化谷坡地带,也发育有少量塌陷。在塌陷分布最为集中的中梁山长江与嘉陵江之间的地段,因岩溶塌陷和人类活动诱发的地面塌陷超过200处,且每年以2030个的数量急速增长;塌陷规模由原有的直径23m,影响范围1
29、0余平方米逐渐变成长达几十米,影响范围上千平方米,如大龙井岩溶塌陷坑口直径长约60,影响面积超过2500平方米。(三)水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1.长江干流总磷存在超标风险长江干流总磷出现单月超标现象,寸滩国控断面存在超标风险。2.部分支流受到污染部分支流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部分河段存在黑臭现象,对长江干流水质造成负面影响。3.部分地区污染问题突出童善桥断面所在区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均较高,已成为梁滩河流域污染集中区域。4.城镇生活和城市地表径流是主要污染来源城镇生活污水存在直排,污水处理厂尾水氨氮浓度较高,部分地区雨污合流,河底淤积严重,城市生活垃圾、餐厨垃圾随意堆放倾倒等,导致城镇生活和城市地表
30、径流成为主要污染来源。(四)土地利用问题依然突出1. 旱地土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重庆市以山地丘陵为主,主要为紫色岩和石灰岩发育而成的旱坡地,具有土层浅薄、石砾含量高、粗骨性强、保水保肥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的特点。耕地保水保肥能力差,耐旱能力低,遇雨则水土流失,无雨则旱象严重。大于15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54.6%,加大了水土流失强度,年侵蚀模数约为4261t/km2,平均每年流失土壤373.36万吨,加之长期以来对土地重用轻养,甚至采取掠夺式的经营方式,土地质量严重下降。2. 水田、水域面积锐减,土壤质量降低因矿产资源井工开采,导致地表水源干涸、地下水位降低甚至疏干,大量水田被迫改为旱地,水域
31、面积锐减,合川区内水改旱面积达102.7公顷。同时,缺水致使土壤质量降低,耕地单产降低15。水稻田作为巨大的水源涵养地,水改旱不仅破坏了农业抗灾能力,直接影响农业生产,而且造成了对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破坏。3.园林地产出效益低下,局域微生态环境紊乱重庆园林地面积大,分布广,部分园地及林地产出效益低下。其中低产园地占园地总面积的17.65%,低产林地占林地总面积的13.40%。由于产出效益低,部分园林地长期处于撂荒或半撂荒的状态,长期撂荒导致大量杂草丛生,看管农户常不定期喷洒“除草剂”以维护园林地原本生物的主导地位。而灭生性、选择性除草剂的大量施用,导致局域生物生长受阻,区域土壤微生物活性受影响
32、,区域微生态环境功能紊乱,或引发土壤面源污染、水土流失。4. 农用地利用水平较低, 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待加强农用地利用比重大,但经济效益低。如长寿区的田、水、路、林、村布局结构不尽合理,耕地梯田化率、路网密度和农田水利设施总量偏低,农业现状基础设施条件与农业发展未来定位不协调。农业现代化水平还较低,需以土地整治为平台,加强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5城镇土地利用粗放、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却在不断下降。重庆主城区低效工业用地达1320.2公顷。在江北城镇允许建设区内,现状城镇低效用地总面积达2078.69公顷,占土地总规模的9.4%,占建设用地总规模的21
33、.2%。其中旧城镇433.96公顷、旧厂矿377.32公顷、其他低效用地1267.41公顷,分别占全区城镇低效用地总面积的20.9%、18.2%、60.9%。城镇低效用地占比重,造成了一定的土地资源浪费。6.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生态系统受干扰人为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常对系统中气候因素、水资源、水文及地质产生影响,例如: 园林果树的种植面积加大,水资源需求增加,耗水量增加等。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覆被情况的改变,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干扰,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组成机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特征发生了变化,生态系统的缓冲和补偿能力、抵御灾害的能力及适应环境能力下降,农田生物栖息地环境退化,生物多样性
34、降低,生态环境恶化。(五)土壤污染问题比较严重重庆市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表明,重庆市土壤质量总体状况尚好。但局部区域少数金属指标含量异常或超标,部分点位有机指标出现超标,主要污染物为镉、镍。土壤环境高背景值、人为活动及酸雨沉降,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1废弃工矿企业场地工业污染严重重庆市是中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试点区内产业重型化问题突出,能源消费结构化矛盾简约,环境污染严重。由于工业的产期发展,交通运输、钢铁、化工、医药、铅酸蓄电池、电镀、危险废物处置、焦化、石油开采、石油加工等活动导致土壤中镉、汞、铬、铅、锌等重金属超标,焦化、精苯及有机化工厂产生的芳烃类有机物污染不断向周边土壤排
35、放,造成土壤严重污染,如位于主城巴南区的重庆万里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遗留场地,由于生产时间较长,车间的跑、冒滴、漏及排水沟道两侧或底部渗漏,使污染物进入土壤,造成其遗留场地土壤受酸、铅、锌等污染物的污染。据资料显示,在对重庆工业企业遗留场地、交通干线周边土壤等12种重点调查类型中,有9种类型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类型以无机为主,主要污染因子是镉、镍、钒、锰、砷等无机元素。其中,镉的超标率达17.23%,污染主要分布在城市发展新区的合川区、永川区和江津区等区域,表现为轻微、轻度污染,镍污染主要分布在渝东南黔江区、武隆县等区域,钒污染主要分布在合川区和巫溪县、城口县等区域;砷、锰的超标
36、率在0.5-1.5%之间,砷污染主要分布在城口县,锰污染主要分布在渝东南酉阳县、黔江区和渝东北城口县等区域。3类有机污染物在个别区域零星分布,多环芳烃超标点位主要分布在万盛区,滴滴涕超标点位主要分布在开县等区域。图1-9废弃工业场地污染现状图(重钢厂房废弃遗址)2主产粮区重金属污染严重威胁农作物安全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成果显示,试点区主要的粮食、蔬菜生产基地土壤与农作物中镉、汞、铅等重金属污染有一定比重,其来源分别为成土母岩、矿业活动、农业种植业化肥施用污染、畜禽养殖厂粪便污染及农牧区生活污染。被污染土壤也是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土壤污染物质可随水土流失进入和污染水体。土地受到污染后,重金属等在各种
37、环境作用下进入水体,导致地表水、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图1-10重金属污染土地现状图(民丰化工厂)3农村面源污染严重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模化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以及农药、化肥、地膜的使用增加,造成重庆市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并逐步成为重庆市主城区城乡结合部次级河流的主要污染源,加重了三峡库区水体污染,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影响。(六)水土流失风险、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据2015年重庆市水土保持公报,全市水土流失面积3.01万km2,占幅员面积的36.53。其中中度及以上侵蚀面积1.92万km2,占侵蚀总面积的63.79%。平均土壤侵蚀模数3356.43t/km2a,年均土壤侵蚀总量
38、为10093.67万吨。从空间分布看,主城平行岭谷区域水土流失主要集中于城镇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区域,侵蚀强度高,危害大,水土流失破坏水土资源,威胁粮食安全;造成泥沙淤积,影响防洪安全;加剧面源污染,危及饮水安全;破坏生态平衡,影响生态安全;对三峡工程的长治久安造成不利影响,是制约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此外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壤污染、水生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森林植被抗干扰能力弱,部分极小种群也面临消失危险等问题,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减少、丧失及破碎化,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质量下降。五、前期治理工作及不足(一)启动了生态修复,解决了部分严重生态问题1.深入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庆市共
39、实施了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项目40个,中央财政补助资金50.43亿元,同时地方及企业投资29.82亿元,总投资80.26亿元,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总面积3364.7公顷,大大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重庆积极创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式,积极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铜锣山矿山遗址公园建设,将治理与文化创意产业、特色观光农业相结合,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参与机制,形成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新模式。2.不断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截至2015年底,重庆市开展土地整治共计2514项。主要以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整治为主。“十二五”期间,主城整治区(主城九区)和环主城整治区(含长寿、合川)作为优质耕地
40、集中区,分别实施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19.29万亩和267.85万亩,实施土地整治0.32万亩和8.76万亩,进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0.5万亩和6.43万亩。在发展建设的同时保障了耕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空间,减少了耕地水土流失,促进了整治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格局。3.积极推进土壤污染治理重庆市积极开展土壤污染治理试点。先后完成450余家搬迁或者拟搬迁企业场地调查评估;完成40余块污染场地治理修复,修复污染土壤120余万m3,提供修复后的净地530余万m2。同时,在9个区县建立了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控点,4个区县建立了10个地膜监控点。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全市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700万
41、亩,配方施肥总量达到69.30万吨,施用面积2065.85万亩,减少不合理施肥3.22万吨。4.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力度2008年以来,重庆市下达重金属污染防治中央专项资金预算1亿余元,地方资金6438万元。落实配套资金2亿元,推进重金属规划项目的实施。推进重点项目实施,共完成项目348个。“十二五”期间,巴南区、大足区、秀山县国家重点重金属重点防控区域开展主要防控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指标的水、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环境质量监测达标率100%。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大力整治,重庆市涉重金属产业结构明显优化,重金属排放量大大减少,涉重金属水、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风险防控成效明显。5.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十二
42、五”期间市级以上水污染环境治理的投资372亿元,中央资金229亿元,地方财政资金143亿元,中央财政资金主要用于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65亿元,城镇污水管网建设40亿元,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重金属污染、湖库污染以及促进饮用水源的保护建设资金29亿元,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投资95亿元。重庆市开展主城区56个湖库污染综合整治工程,开展28条受污染支流重点整治,累计实施整治项目8000余个,支流水质得到有效改善,投资约30亿元实施玉滩湖、长寿湖、酉酬水库等水质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累计关闭搬迁256家重污染企业,60个市级工业园区已累计建成50个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国控工业污染源废水排放综合达标率为9
43、8.5%。全市已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298座,污水处理能力达到约400万吨/日;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58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4座;累计完成2700个行政村环境整治,直接受益人口700余万。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1243个,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025万亩,减少不合理施肥3.78万吨。6. 积极强化水土流失治理重庆市先后实施了“长治”工程、中央预算内、农业综合开发、坡耕地治理、世行贷款/欧盟赠款、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国土整治、三峡后续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截止2015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由直辖初的5.20万km2 下降到2011 年的3.
44、01万km2,减少了42.12%;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由3.90万km2下降到1.92万km2,降低了50.8%。蓄水保土能力不断提高,减沙拦沙效果日趋明显,全市现有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量0.8亿t。林草植被覆盖逐步增加,生态环境明显趋好,全市森林覆盖率由直辖初的21%提高至45%,林木蓄积量由0.72亿m3增加到2.0亿m3,增长178%。治理区农业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渐趋合理,农业生产条件亦得到明显改善,土地生产力和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较大的改善和提高,治理区人均纯收入普遍比未治理区高出20%30%,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突出了河流
45、水系保护,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益2012年以来,重庆市累计完成各类水利投资1001亿元,同比增长2.6倍。重点水源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推进89处骨干供水水源工程建设,玉滩、鲤鱼塘2座大型水库竣工验收,玉滩大型水库荣获“鲁班奖”“大禹奖”;金佛山、观景口2座大型水库开工建设,25个县级以上城市具备双水源。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解决了108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建设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中小河流、重点山洪沟治理350处,新增堤防护岸1538公里;完成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765座;建设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及配套设施400处。成功应对了多次流域性大洪水、频发多发突发性山洪,加快实施小型农田水利
46、设施和高效节水示范项目建设,完成山坪塘整治7.8万口。(三)加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初步建立了生态保护屏障截至2016年,重庆市已有自然保护区58个,面积达85.3万公顷,约占全市幅员面积的10.35%。其中国家级7个,分别为南川金佛山、北碚缙云山、巫山五里坡、开县雪宝山、巫溪阴条岭、城口大巴山以及长江上游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市级18个,区县级33个。自然保护区类型也从两种类型发展到了森林生态系统类型、野生动物类型、地质遗迹类型和内陆湿地类型4种。主城平行岭谷地域内的的中梁山、南山、歌乐山和缙云山自西向东的山脉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的避难所和生态缓冲区,区域内已建成8个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2
47、个市级、5个县级),面积1.96万公顷,占全市自然保护区面积2%以上。(四)强化生态理念,设置高门槛保护山地生态系统构建长江、嘉陵江、乌江生态屏障,统筹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实现“三屏四带、山水相间”生态安全格局已上升为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强化生态理念,设置高门槛保护重庆山地生态系统。1.重庆市制定“四山”地区开发建设管制规定(渝府令第 204 号),提出“四山”地区的“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自然保护区、重要风景区,国家重点保护的不能移动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所在地”为禁建区。自2007年起开始逐步关停了主城四山范围内几乎所有的矿山,2016年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完成了344个煤矿关闭工作。万州、黔江、沙坪坝、长寿、璧山、丰都、垫江、忠县、云阳、巫溪、武隆、石柱、秀山等13个区县整体退出煤炭生产行业,北碚、合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