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自行车1km竞速加速度与踝关节等速运动及屈伸肌群肌电参数关系.docx

上传人:88****9 文档编号:13517 上传时间:2017-11-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6.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场地自行车1km竞速加速度与踝关节等速运动及屈伸肌群肌电参数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场地自行车1km竞速加速度与踝关节等速运动及屈伸肌群肌电参数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场地自行车1km竞速加速度与踝关节等速运动及屈伸肌群肌电参数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场地自行车1km竞速加速度与踝关节等速运动及屈伸肌群肌电参数关系.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章编号 : 1000-677X(2011)07-0049-06 体育科学 2011 年 (第 31 卷 )第 7 期 CHINA SPORT SCIENCE Vol. 31, No. 7, 49-54, 2011. 场地自行车 1 km 竞速加速度与踝关节 等速运动及屈伸肌群肌电参数关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celeration of 1 km Cycling Track and Ankle Isokinetic Exercise, iEMG Parameter 鲍 捷 、 路 秋 光 2 , 支炜 3 , 支启 4 , 王 国 栋 马胜 3 , 王国祥 1

2、 BAO Jie1, LU Qiu-guang2, ZHI Wei3, ZHI Qi4, WANG Guo-dong1, MA Sheng3, WANG Guo-xiang1 摘要:目的:研宄 1 km 自行车竞速赛加速度与踝关节肌肉力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更好地为 自行车局部力量训练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 6 名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员进行 1 km 场地自 行车竞速、等速运动、表面肌电图测试,对实验数据进行相关、主因素及回归分析等统计学处 理。结果: 1 )作 Friedman 秩次分析不同角度下 EPT、 FPP、 EAP、 FAP、 EDLM、 GM 及 EDLM/ EPT、GM/FPT 差异

3、显著(户 0.05, 0.05,结果表明,运动员在 不同角速度下趾长伸肌峰值力矩 EPT 差异明显,而角速 度的改变对于腓肠肌峰值力矩的影响不大。进一步用 * 1 收稿日期 =2011-01-31;修订曰期 :2011-06-02 基金项目:苏州市体育局局管科研课题 (AN106812). 作者简介 :鲍捷 ( 1978-).男 .江苏镇江人 .讲师,硕士,在读博士研宄 生研宄方向为运动医学 .E-mail: baojie suda. edu. cn;王 国祥 ( 1963-),男 .辽宁喀左人 .教授 .博士研宄生导师 .研 宄方向为运动医学, E-mail: kwang63 163. co

4、m。 作者单位 :1.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苏州 215021; 2 苏州市第二 青少年体校 .江苏苏州 215011; 3.苏州市体育科学研宄 所 .江苏苏州 215007; 4 苏州市青少年自行车队 .江苏苏 州 215123 1. Sport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School of Soochow University, Soochow 215021, China; 2 Soochow NO. 2 Adolescent Kinetic School, Soochow 215011, China; 3. Soochow Sports Science Insti

5、tute, Soochow 215007, China; 4 Soochow Adolescent Cycle Team, Soochow 215123 China. Wilcoxon 符号秩次检验,各组间尸 0 05,尸 FPP = 0 0060.05;1 11 符号秩次检验,各组间 /?0.05; Wilcoxon 符号秩次检验,各组间尸 EAP0.05; Wilcoxon 符号秩次检验,各组间 PEDLM0.001。将高相 关指标列出做主成分分析,试将其转换为少数独立综合指 标,以发现共同影响因素(表 8)。 初始分析发现,前 2 个成分特征值累积方差占到总方 差的 95.28%,且碎石

6、图见因子 1 2 与因子 2 3 之间差 异较大,而其余因子差异不明显,故 2 个因子已经可以对 目前已测大多数数据进行充分概括。为了对主成分进行 命名,进行 Varimax 矩阵旋转,经 3 次迭代收敛,结果见 表 9。 表 7 本研宄受试自行车运动员起始圈加速度与 各角速度下 iEMG、 PT、 PP 的相关性研宄一览表 EPT (Nm) FPP (W) EAP (W) FAP (W) EiEMG (uVs) GiEMG (uVs) 120/s -0.863 0.661 0.997 “ 0.925 0.698 0. 143 90。 /s -0.916 0.604 0.928 * 0.833

7、 * 0.967 * *0.553 60/s -0.993 * 0.472 0.895 0.930 * 0.821 0.488 注: *为对 Pearson 相关的;检验 ( l-tailed)P0.05. * *为 Pearson 相关的 检验 ( l-tailed)P0.001。 表 8 本研宄主成分分析初始统计量一览表 Component Eigenvalues Pet of Variance Cumulative pet 1 9.255 84.136 84.136 2 1.226 11.146 95.282 3 0.305 2.769 98.051 11 -3.038X 1016 -2

8、.762X 10-15 100.00 表 9 旋转后因子负荷矩阵及因子得分一览表 Factor EPT60/s 负荷 9 Component 1 -0.467 阵 Component -0.863 因子 Component 1 0.091 得分 Componen -0.237 EPT90/s -0.462 -0.866 0.095 -0.241 EPT120/s -0.331 -0.921 0.175 -0.313 EAP60/s 0.827 0.463 0.214 -0.076 EAP90/S 0.751 0.575 0.140 0.003 EAP120/s 0.760 0.640 0.12

9、1 0.029 FAP60/s 0.918 0.389 0.282 0.143 FAP90/s 0.973 0.207 0.372 -0.248 FAP120/s 0.869 0.423 0.248 -0.110 EiEMG60/s 0.243 0.942 -0.222 0.353 EiEMG90/s 0.566 0.794 -0.022 0.170 注 :旋转后主成分 1 与主成分 2 矩阵相关系数 r=0. 702。 旋转后主成分 1 与主成分 2 矩阵相关系数 r=0.702, 表示两主成分之间不完全相关,各自分别具有典型的特 征。主成分分析可知,主成分 1 概括了趾长伸肌与腓肠肌 的平

10、均功率特征,代表起始阶段同为快肌的伸屈肌肌肉之 间互相配合提速做功过程。主成分 2 概括了各角速度下 趾长伸肌的峰值力矩及积分肌电值特征,代表起始时趾长 伸肌为代表的快肌肌群肌纤维募集数量及绝对力量大小。 各主成分数学模型可将因子得分系数代入: Cl= 0. 091EPT60/ s+ 0. 095EPT60 /s+ 0.022 EsEMG90。 / s C2= - 0. 237EPT60/s 0. 241EPT60 /s + + 0.170EsEMG90 /s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知趾长伸肌的峰值力矩,趾长伸 肌与腓肠肌的配合做功在自行车起始骑行中起到重要的 决定作用。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两个因素对

11、起始加速度的 影响程度,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以首圈加速度为因 变量(由于加速度值较小,故将加速度值放大 1 000 倍分 析),与因变量相关的所有数据作为自变量进行分析(表 10、表 11)。 表 10 模型综述及方差分析一览表 首圈平均加速度回归方程为 AA1= (351.776 + 6.797 EAP12 Vs 0.375 EPT120/ s+0.282 EPT90/ s)/1000 从首圈平均加速度回归方程可见,趾长伸肌的峰值力 矩与平均功率是其主要决定因素。在场地竞速自行车运 动中,趾长伸肌作为快肌主要作用是起始阶段踝关节迅速 提拉踏板增加速度,在平时训练中常会注重蹬踏训练而忽 视

12、提拉训练,此回归方程说明提拉训练在起动阶段作用是 非常明显的。 3 讨论 根据国家运动员评价标准,原地出发 1 km 竞速,手动 计时, 68.80 s 为一级运动员标准 .70.80 s 为二级运动员 标准, 73.80 s 为三级运动员标准。本研究测试成绩达到 二级及三级标准各 3 名。速度训练是自行车运动训练的 主要内容之一 15 ,而肌肉专项训练是速度素质的实现因素 之一9121628。在自行车竞速中,首圈的加速度与总成绩 呈显著性负相关,说明场地自行车起动技术中,起始速度 提高幅度直接影响到整场比赛的结果。研宄起始圈加速 度,对整场比赛成绩意义重大。 通过等速运动测试踝关节周围肌群力

13、学指标,在实验 中对测试数据做歹士 S 描述性统计发现标准差较大(表 2 表4),提示,青少年运动员力量发展差异较大,均衡性 低,其他学者的研宄也从实践方面证实了这一点 2526。踝 关节周围肌群中,快肌纤维百分比最高的 前群肌肉是趾短 Model 模型综述 方差分析 R2 F P F P 1 0.995 792.937 0.000 792.937 0.000 2 0.004 18.436 0.023 2 133.869 0.000 3 0.001 21.314 0.044 11 062.419 0.000 Model B t P 常数 351.776 415.380 0.000 EAP120

14、/s 6.797 62.715 0.000 EPT120/s -0.375 -7.561 0.017 EPT90/s 0.282 4.617 0.440 表 11 模型三系数分析一览表 伸肌和拇短伸肌,但可惜的是无法通过表面电极无创测 到,所以,只能选取其次的趾长伸肌。在后群的小腿三头 肌中,腓肠肌快肌纤维百分比较多,属于相对快肌 2,也是 选取的对象。场地自行车竞速运动与日常生活的自行车 骑行不同,由于鞋与踏板紧密相连,趾长伸肌为代表的快 肌群能够作为提拉肌群在速度发挥中起到作用,这也是场 地自行车高速运转的关键 1。这一结论也在对趾长伸肌 EPT 的研宄获得证实(表 2),研宄发现, EP

15、T 与角速度呈 负相关,意味着自行车速度越低,提速时趾长伸肌力矩则 越大,所需募集的伸肌肌纤维数量就越多。屈肌的峰值力 矩在各角速度下无显著性差异,吴翠蛾等 ( 2008 )在对女子 柔道运动员膝关节屈伸肌PT 与 iEMG 进行相关性研宄也 发现,伸肌群 PT 与 ffiMG 呈正相关,而屈肌群却无明显相 关,原因不明 5,本研宄对屈肌PT 的研宄也得到同样的结 果。研宄表明,不同角速度下踝关节伸肌 PP,伸肌 AP 和 屈肌 AP 差异明显(表 3 表 4)。自行车是一项需要速度 和耐力的运动。同 样,当速度逐渐增大时,速度的保持是 另一个影响成绩的重要因素,其取决于运动员的无氧与有 氧的

16、混合代谢能力。保持肌肉的收缩速度相对恒定,在自 行车运动中直接体现为骑行过程中的蹬踏板角速度相对 恒定,这是由拮抗肌群间的协同配合决定 11的。 EAP 与 FAP 都随角速度变化而差异明显,表明了这对拮抗肌群平 均功率的大小对角速度意义重大,是加速时角速度保持恒 定上升的决定因素。 采集并计算趾长伸肌 ( EDLM)和腓肠肌 ( GM)的 ffiMG 及标准化 iEMG 后进行非参数检验,结果提示,角速度变 化是影响快肌肌电的重要因 素,角速度越小的情况下,快 肌单位肌纤维需要更大幅度的收缩以适应并提高速度(表 5表 6)。为进一步探讨踝关节周围肌群与角速度显著 相关的参数与首圈平均加速度

17、( AA1)的内在联系,以及 AA1 的影响因素,进行 AA1 与各参数之间的 Pearson相关 性分析(表 7),取 P 0.05的参数集合作主成分分析,获 得主成分 1 及主成分 2 特征值累积方差占到总方差的 95. 28 % (表 8 ),碎石图也证实了结论,进行 Varimax 矩阵旋 转,经 3 次迭代收敛(表 9),获得 2 个主成分与各因子的负 荷矩阵及因子得分,对矩阵进行整理分析,发现主成分 1 概括了趾长伸肌与腓肠肌的平均功率特征,与表 4 分析结 果相一致,并且从更进一步的数学公式得到伸屈肌平均功 率是自行车骑行中的一个角速度决定因素,不但取决于单 侧肌肉的肌力特征,而

18、且取决于拮抗肌之间互相配合作 用。所以,主成分 1 代表起始阶段伸屈肌肌肉之间互相配 合做功过程;主成分 2 概括的各角速度下趾长伸肌的峰值 力矩及积分肌电值特征,代表起始时伸肌的峰值力矩及积 分肌电,主成分 2 的出现充分说明自行车运动中注重提拉 素质不可缺少。 以 AA1 为 因 变 量 经 过 数 据 处 理 做 多 元 逐 步 回 归 分 析,本回归共分 3 步(表 10),第 3 步输入变量 EAP120/ s、 EPT120/ s 和 EPT90/ s,获得多元回归方程(表 11)。从 方程可见,与首圈加速度相关的因素有两个条件,第一是 伸肌,第二为集中在 90/ s、 120/

19、s 的角速度模式 , 结果是 主因素 2的进一步延伸。充分验证了在自行车运动中加 强踝关节伸肌低速爆发力训练的重要性,而抗阻等动训练 恰恰是提高其爆发力与耐力最好的方式之一 lal8。 自行车起动及加速技术是腰背部、髋关节、膝关节、踝 关节周围肌肉群的分别贡献及整体配合的结果。本研宄 的不足之处在于未能全面分析整体肌群的分别贡献,而仅 做了局部的研宄,这也将是进一步研宄的内容。 4 结论 1. 速度是自行车竞速成绩的决定性因素,场地自行车 第一圈起动加速度与 1 km 的成绩高度相关,并与踝关节 各角度等速运动中 EPT、 EAP、 FAP 及 60/ s、 卯 / s 下伸肌 iEMG局度相

20、关。 2. 自行车运动员踝关节伸屈肌素质可以归纳至两个 主要成分,第一是伸肌肌群的提拉作用,第二是伸屈肌肌 群平均功率及相互协调作用。 3. 以踩关节周围肌肉群素质概括首圈加速度 , 90/ s、 120/ s 角速度模式下伸肌做功及力矩是重要 决定指标,在 自行车的训练中应该注重伸肌素质的训练。 参考文献: 1 陈海峰 .自行车运动踏蹬技术的分析和训练 J.南京体育学院 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4. 3 (3 ): 44-46. 2 李名扬 .国人骨骼肌肌纤维型的分布研宄 J . 遵义医学院学报, 1991. 14(2): 1-8. 3 李强 .刘卫国 .自行车项目生物力学研宄的国内外

21、现状 J.安徽 体育科技 .2005. 26 (3): 54-56. 4 王国祥 .岳春林 .髌腱末端病运动员膝关节屈伸峰力矩和表面肌 电图的变化特征 J.体育科学, 2009. 29(12): 56-59. 5 吴翠娥 .刘建春 .袁鹏 .等 .等速向心运动中膝关节屈伸肌群的 sEMG 研宄 J.体育与科学 .2008. 29(6): 20-23. 6 燕铁斌 .踝背屈和跖屈肌群的最大等长收缩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 与同龄健康老人表面肌电图对照研宄 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 杂志 ,2003. 25(4): 212-215. 7 张莉清,杨洪志 .自行车运动场地项目原地起动技术的设计及其 训练的

22、实验研宄 J.中国体育科技 .2006. 42(3): 129-133. 8 A R MAUGER. A M JONES. C A WILLIAMS. The effect of non-contingent and accurate performance feedback on pacing and time trial performance in 4-km track cycling J . Br J Sports Med, 2010, 10: 1136. 9 BRENDON J GURD, SANDRA J PETERS, et al. Prior heavy exercise el

23、evates pyruvate dehydrogenase activity and muscle oxygenation and speeds 2 uptake kinetics during moderate exercise in older adults J . Am J Physiol Regulatory Integrative Comp Physiol, 2009, 297 : 877-884. 10 CM MORGANTI, ME NELSON, MA FIATARONE, et al. Strength improvements with 1 yr of progressiv

24、e resistance training in older women JJ . Med Sci Sport Exe, 1995, 27(6): 906-912. 11 DIANE L DAMIANO, ALLISON S ARNOLD, et al. Can Strength Training Predictably Improve Gait Kinematics ?A Pilot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Hip and Knee Extensor Strengthening on Lower-Extremity Alignment in Cerebral Pals

25、y J . Physical Therapy, 2010, 90(2): 269-279. 12 DONALD F HOYT, STEVEN J WICKLER, a/. In vivo muscle function vs speed I. Muscle strain in relation to length change of the muscle-tendon unit J . J Exp Biol, 2005, 208: 1175-1190. 13 GULATI M, PANDEY D K, ARNSDORF M F, et al. Exercise capacity and the

26、 risk of death in women: the St James Women Take Heart Project J .Circulation, 2003, 108: 1554-1559. 14 J CORBETT. An analysis of the pacing strategies adopted by elite athletes during track cycling J .Int J Sports Physiol Perform, 2009,4(2): 195-205. 15 JD WILES, D COLEMAN, M TEGERDINE, et al. The

27、effects of caffeine ingestion on performance time, speed and power during a laboratory-based 1 km cycling time-trial JJ . J Sports Sci, 2006, 24(11): 1165-1171. 16 JEROME L FLEG, CHRISTOPHER H MORRELL, et a/. Accelerated longitudinal decline of aerobic capacity in healthy older adults J .Circulation

28、, 2005, 112: 674-682. 17 JR KUHLMAN, JP IANNOTTI, MJ KELLY, et al. Isokinetic and isometric measurement of strength of external rotation and abduction of the shoulder JJ . J Bone Joint Surg Am, 1992, 74: 1320-1333. 18 KEVIN R VINCENT, RANDY W BRAITH, ROSS A FELDMAN, et al. Improved cardiorespiratory

29、 endurance following 6 months of resistance exercise in elderly men and women J. Arch Intern Med, 2002, 162: 673-678. 19 KIMITAKA NAKAZAWA, NORITAKA KAWASHIMA, MAS AMI AKAI, et al. On the reflex coactivation of ankle flexor and extensor muscles induced by a sudden drop of support surface during walk

30、ing in humans J . J Appl Physiol, 2004, 96(2): 604-611. 20 M GONZALEZ-IZAL, I RODRIGUEZ CARRENO, A MA- LANDA, et al. sEMG wavelet-based indices predicts muscle power loss during dynamic contractions J . J Electromyogr Kinesiol, 2010, 20(6): 1097-1106. 21 MP MCHUGH, DA CONNOLLY, RG ESTON, et al. Elec

31、tromyographic analysis of exercise resulting in symptoms of muscle damage J . J Sport Sci, 2000, 18(3): 163-172. 22 MP MCHUGH, DA CONNOLLY, RG ESTON, et al. Electromyographic analysis of repeated bouts of eccentric exercise J. J Sport Sci, 2001, 19(3): 163-170. 23 MYERS J, PRAKASH M, FROELICHER V, e

32、t al. Exercise capacity and mortality among men referred for exercise testing J . N Engl J Med, 2002, 346: 793-801. 24 PATRICIA ANN WILDER, JOHN SYKES. Using an Isokinetic Exercise Machine to Improve the Gait Pattern in a Hemiplegic Patient. A Case Report JJ .Physical Therapy, 1982, 62(9): 1291-1295

33、. 25 RYOTA AKAGI, YOHEI TAKAI, MEGUMI OHTA, et al. Muscle volume compared to cross-sectional area is more appropriate for evaluating muscle strength in young and elderly indi- viduals J . Age Ageing, 2009, 38: 564-569. 26 SUE D BARBER WESTIN, FRANK R NOYES, MARC GALLOWAY. Jump-Land Characteristics a

34、nd Muscle Strength Development in Young Athletes: A Gender Comparison of 1140 Athletes 9 to 17 Years of Age JJ .Am J Sports Med, 2006, 34: 375-384. 27 T M BAMPOURAS, D ORME, N RELPH, K SMALL. Previous high-intensity activity affects lower limb strength ratios J .Br J Sports Med, 2010, 44(10): 1136.

35、28 TOMASZ KOSTKA, ABDELRAHMANE RAHMANI, SOPHIE E. BERTHOUZE, et al. Quadriceps muscle function in relation to habitu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V 2tnax in men and women aged more than 65 years J . 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2000; 55: 481-488. 29 T W KAMINSKI, B D BUCKLEY, M E POWERS, a/. Effect of

36、strength and proprioception training on eversion to inversion strength ratios in subjects with unilateral functional ankle in- stabiUtyJJ . Br J Sports Med, 2003, 37: 410-415. 30 WM SILVERS, DG DOLNY. Comparison and reproducibility of sEMG during manual muscle testing on land and in water J . J Electromyogr Kinesiol, 2011, 21(1): 95-1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期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