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同声传译语篇连贯新视角——《论同声传译过程中语篇连贯——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述评-石秀文.pdf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126036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409.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同声传译语篇连贯新视角——《论同声传译过程中语篇连贯——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述评-石秀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认知——同声传译语篇连贯新视角——《论同声传译过程中语篇连贯——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述评-石秀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同声传译语篇连贯新视角——《论同声传译过程中语篇连贯——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述评-石秀文.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上海翻译 S舰啦缸如um口2旷丁Ir口瑚妇。瑙认知同声传译语篇连贯新视角论同声传译过程中语篇连贯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述评石秀文(吉林大学,长春132000;北华大学,吉林132013)吕明臣(吉林大学,长春132000)摘要论同声传译过程中语篇连贯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一书以同传语篇连贯为核心,以认知理论为框架,以理想化认知模型为依托,以同传为载体,以实证为依据,比较全面地研究了认知,特别是理想化认知模型与同传语篇连贯的关系和运作机制,揭示了其在同传语篇连贯中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对该书的选题研究、过程及结论等进行分析,并就其语篇连贯认知性、理想化认知模型多维性、同声传译语篇连贯认知性、实证实效性等特点

2、进行全面评价。本文在总结其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同时,指出了不足,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性的建议。关键词同传语篇连贯;认知;理想化认知模型;连贯构建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_9358(2016)05JD089JD51 引言一个交际话语在整体上意义是连续的、有序的、逻辑性强的,这样的语篇意义的整体、顺畅的展示就是连贯。众多学者从语篇形式、言语行为、会话理论等方面展开了研究,促进了语篇连贯研究的充分发展。(Haiday&Haussan,1976)这些从语言符号显性衔接建构连贯的研究及成果没能够全面、深人地揭示语篇连贯的内在因素机制。语篇连贯不仅需要显性的各种借助于语言符号、

3、语言结构等的手段,更需要语篇制作者和识解者的内在因素和机制的参与。尤其在没有文字文本、转瞬即逝的同声传译中,更需要译者拥有完善的认知机制和较强的处理加工能力。在同传中,要保持意义完整、思想和情感一致,语篇连贯的重新建构是关键。语篇连贯的重构不仅涉及显性的语言符号手段,更与人的认知机制和能力密不可分。可以说,认知就是同传语篇连贯的基础。高巍的专著论同声传译过程中语篇连贯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以下简称同传语篇连贯)就是一部论述认知因素及机制,特别是理想化认知模型在同传语篇连贯构建方面作用的专著。该书以同传语篇连贯为核心,以认知理论为框架,以理想化认知模型为依托,以同传为载体,以实证为依据,比较全面地

4、研究了理想化认知模型与同传语篇连贯的关系和运作机制,揭示了其在同传语篇连贯中的作用和意义。2本书研究脉络及主要内容21研究脉络同传语篇连贯的研究脉络即认知是语篇连贯建构的隐陛基础,认知在转瞬即逝的同传语篇连贯建构上的基础性更强。认知在同传语篇连贯建构中的主要表现是理想化认知模型的机制和运作,通过此模型作用,实现同传语篇连贯建构。通过对理想化认知模型在同传语篇连贯建构中的作用的分析和研究,并以具体同传语篇连贯案例为实证,通过研究分析,最终形成选题研究结论,即理想化认知模型是同传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本书所阐述的内容是从语篇连贯理论人手,以认知理论、理想化认知模型及其在语篇连贯建构中的机制和作用为核

5、心内容,并以案例分析为依据,对认知、理想化认知模型在同传语篇连贯建构中的机制和作用进行论述。为突出研究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作者还就研究和实证方法进行阐述,对研究结果做了专门的讨论,最后提出研究结论。22主要内容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为引言,叙述选题研究的内容、目标,阐述了研究的框架和研究中所涉及的概念、术语,为研究开展做了先设,特别阐述了理想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度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文化转向的翻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68321)阶段性成果。收稿日期2016舶-23作者简介石秀文,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北华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语用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吕明臣,吉

6、林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89万方数据化认知模型的概念和性质,为进一步研究做了理论准备。第二章为语篇连贯理论研究部分,主要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元功能、知识建构、心智模型等理论与视角对语篇连贯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认知是语篇连贯的基础等观点。第三章阐述、分析了同声传译过程,并提出了体验(empiricisim)在同声传译中的作用。作者主要从功能语言学、基于经验的同传范式、基于理性的同传范式和经验与理性结合模式对同传进行论述,提出了同传语篇连贯的基于体验和知识建构的观点。第四章是理想化认知模型的专门研究章节,全面介绍并深入研究了理想化认知模型的构成、机制和作用。其问,还对其他相

7、关认知理论进行了引入式研究,使理想化认知模型更具体系性。第五章和第六章主要是对理想化认知模型应用于同传语篇连贯建构的方法、对象、语料素材、数据进行设计与规定,对实证的过程、数据分析进行阐述,阐述了认知,特别是理想化认知模型在同传语篇连贯建构中的作用。第七章对同传语篇连贯建构中译者体验认知的作用、同传中译者主体性、同传理想化认知模型培训等观点进行了深化研究。第八章主要叙述了选题研究的结论和对翻译的贡献,同时提出了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设想。3本书特色同传语篇连贯主要以同传语篇连贯构建的认知理论与实践为选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认知理论,特别是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融入同传语篇连贯构建研究之中,凸显了语

8、篇连贯建构认知性、认知模型多维性及具体化、同传语篇连贯认知性和结论实效性等特点。31语篇连贯建构的认知性语篇连贯是一种语义关系,显性的衔接手段是不能完全实现语篇连贯的,还需要人的认知因素和机制的参与,才能实现语篇全面连贯。因此,语篇连贯不仅存在于语篇的语言形式中,也存在于认知因素机制中,语篇连贯呈现显性语言符号和隐性认知因素机制两种情况。从语言符号上看,语篇连贯构建主要通过两种手段来实现:一个是衔接手段,另一个是结构手段。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衔接主要是通过语言符号及运作机制和语篇内部语言形式及话语产生的各种语境因素对语篇进行连接,进而实现语篇连贯。前者包括指示、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手段等

9、衔接手段,后者主要指主述位推进、旧新信息结构以及包含语场、语旨和语式等的语境因素。90语篇连贯不仅依靠语言符号的衔接或结构手段来实现,还需要通过语言接受者及其认知知识、能力的参与。同传过程中,由于转瞬即逝的语言符号所要表述的语篇意义完整、连续,更需要译者有较强的认知知识和能力,因此,语篇连贯是以认知为基础的。语篇连贯是基于语篇功能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位结构、信息结构等都是基于语篇功能的语言结构形式。其中承载了语篇制作者和识解者对意义的阐释和理解,是基于语篇知识的,是通过直接或间接体验的结果,是认知因素活化和认知机制运作的结果。语篇连贯是基于认知知识的。人的知识通过体验世界来获取,并在大脑中形

10、成对世界的知识,将知识以知识结构的形式储存于大脑之中。任何的交际行为都要求交际参与者拥有共有的知识建构和共有的语言环境。知识建构以及语境知识的获取对语篇连贯的形成和理解至关重要。知识建构是通过对世界的认知来获取的,随着经历的增多,知识建构也会不断增加,从而形成知识建构体系。在知识建构体系基础上的语篇连贯以情景与语义记忆(episodicvssemantic memory)、普通模式(dobal pattem)、经济与继承(economy and inheritance)为前提,通过连续(continuity)、激活(activation)、连接强化(stren昏hof linkage)和激活扩

11、展机制(spreading activation)等手段得以实现。(de Beaug删1de&Dressler,1981:84-111)也就是说,认知知识的建构内部存在着一种关联机制,即存在由此及彼,彼此相及机制。语篇连贯是认知及机制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产物。在认知过程中,人通过体验将知识以框格形式储存于大脑当中,是一个知识体系整体与知识个体相互作用的系统。认知的知识框架是静态的,不能单独起到认知和语篇连贯的作用,还需要脚本的参与和作用。脚本则是一种动态性的知识与事件不断作用的结构体系(ungerer&schmid,1996)。框架和脚本都是基于认知机制的知识建构的,在交际中,知识在话语发生环境

12、中被激活,构成了从静态到动态的交际过程。在认知中,人体大脑机制起着重要作用,是一种心智模型。根据心智模型,在语言过程中,存在三个心智层面:概念层、具体层、普通层。概念层是认知结果并储存于大脑之中的知识,是上一个层面发生作用的基础;具体层则是通过语言符号的组织,展现概念(意义)的语言层面;普遍层则是以语言符号为载体的、传递概念的统一的语篇整体。其中,普遍层万方数据面还存在两种非言语行为,一个是语境因素参与,一个是推理过程,两者都是以认知为基础的语篇连贯的运作机制。语篇连贯是基于认知的,是在一定的型式之下的,由于世界和人心智的多维,认知也具有多维性。32理想化认知模型研究多维性及语篇连贯建构具体化

13、理想认知模型是一种在特定文化环境中,抽象的、完整的、理想化的对世界的理解和与某一领域相关的知识(模式)。理想认知模型是基于体验的。体验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思想是体验的、想象的、完型的、生态的、继承与包容的。在以体验为途径的对世界的认知中,人形成了理想认知模型。理想化认知模型由四个基于认知的子模型构成:命题模型、意象图式、隐喻模型、提喻模型。命题模型是指人通过体验形成了对世界的概念,即对世界的认识及知识,概念主要包含世界的实体、行为、状态、特点等,是通过框架和脚本等心理加工行为所获得的识解知识,是一种语义静态模式。意象图式是通过感觉、感知、意象等手段对世界的人脑内在认知形式。意象是动态的、具体的、

14、心智表现的;图示则是一般的、抽象的、静态的。隐喻模型是通过比较,用一个事物类比另一事物的过程,在人体验世界时以弥补认知手段的不足。提喻模型则指通过使用一事物某个部分或某个特点去类比另一事物的认知过程,也是人认知世界手段的补充。在认知过程中,这些互动关系构建了语篇连贯。从认知上看,语篇连贯包括连贯基础(ori百n of coherence)、普遍连贯(dobal coherence)和局部连贯(10cal coherence)等连贯层面。连贯基础是基于感觉感知的对世界的直接体验,普遍连贯是基于认知的普遍性连贯知识机制,局部连贯则是基于连贯基础和普遍连贯的语言符号语篇表层的连贯手段,这三个连贯层面

15、间存在着由内至表、由表及内的关系,是一种以认知为基础的由内及表、以表显内的机制。在理想认知模型下的语篇连贯中,心智连贯起着重要作用。心智连贯的核心是认知基础上的关联,是在话语产生的情景和语境内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认知获得的各种相关命题的关联。(p71_75)理想化认知模型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体现于认知过程和话语建构中的。在认知中,理想化认知模型表现为认知各因素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心智空间融合理论。心智空间融合理论源于心智空间理论,将语言看做是一系列复杂认知加工激发机制,导致语言意义和语篇连贯的建构。(Fauconnier&Tumer,2002)这种融合理论是基于心智因素及机制在认知过程中相互作用的

16、关系,研究认知在语篇信息加工从心智普遍空间到心智因素相互作用以及输入间的关系积极影响的机制,是一种关联性很强的机制。理想认知模型不是凭空的,而是存在于语篇使用者话语行为中的,是以浸入者经历框架(ImmersedExperiencer Frame)形式存在于语篇使用者大脑之中的,具体表现为激活、识解和整合等过程。激活过程是词汇通过激活功能机制与所指相关联;识解过程是语句通过网格网(meshing net)与实践相关;整合过程则是话语通过序列网格(sequencing web)与事件发生动态关联。综上所述,理想化认知模式在语篇连贯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激活认知世界及与语篇相关的各种因素,以填补语篇

17、连贯所需的连贯成分,保持语篇连贯的顺利建构,以达到话语交际的目的。此激活和填补是通过认知机制、认知世界概念化所形成的知识建构来实现的。虽然表面上没有语篇连贯承载物或没有显性的语篇连贯机制,但是,人们可以通过认知机制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应对各种言语输入。人们是通过选择的方式,激活、提取自身的知识建构中的各种相关命题应对输人话语所承载的信息,并形成语篇连贯。33同传语篇连贯建构的认知性同传语篇连贯离不开显性的词汇手段和结构手段。结构手段主要表现为语篇中的各种结构。主位推进结构就是连贯的重要结构手段,通过主位、述位的推进或更迭,语篇的意义得以连贯。主位推进结构并不完全是单纯语言符号结构,而是基于体验,经

18、过认知而形成的经验,蕴含了认知机制。对世界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语言及语言的使用来实现的,语言就是重要的认知工具和认知内容。在语言的使用中,人不断掌握认知能力和对认知的规律、机制,形成语言相对固化的经验。主位推进结构就是语篇连贯在语篇建构中的认知经验的充分体现。在翻译中,主位推进结构可以为译者提供必要的相关联的信息,以保证译语语篇连贯的连续,保持译语意义的完整和准确,具有链条作用。(Hatim&Mason,1990:217)主位推进结构在翻译中不仅起语篇连贯的链条作用,它还是翻译语篇连贯建构的路径标示。在翻译语篇连贯建构中,原文的主位推进结构中的主位、述位的具体词语及所承载的意义由于认知机9

19、】万方数据制的作用,在译文语篇连贯建构中起着标示的作用,就像指向标引导译者进行译文语篇连贯的重构。主位推进结构在翻译中还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主位推进结构的主位和述位都承担了信息传递功能,其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是通过旧新信息的次序结构来表现的,起到了促进旧信息理解和新信息展开的作用,通过主位推进结构,可以加强翻译语篇连贯中的新信息推出效果。口译基于经验,是一个基于知识的意义构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语码转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口译是一种话语语义和相关的知识之间的综合推理,并产生与话语所述信息相对应的有意识的活动。口译中的任何活动,包括心理活动都是源于经验的、认知的。同时,口译活动还离不开情景和语境。情

20、景能够为译者提供所需要的同传信息或资源,要靠译者来取舍、加工,完成同传语篇连贯的构建。语境则为译者提供了知识基础,译者并不是同传过程中的“传声筒”,而是一个有其能动性的因素。译者要通过感知、心智补充、概念化和表述等体验、认知、心智加工和语言符号运用等实现同传语篇连贯。口译是基于理性的。口译认知加工范式主要强调口译过程的环节,认为口译是涉及翻译过程各环节(接受、储存、转换、传递)的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同时,信息加工过程、选择过程、记忆结构与功能也都起作用,是一个可分解的活动过程。(Gerver,1971:viii)其中,人们更加注重口译中的记忆。记忆是口译中至关重要的能力,是以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

21、的形式存在的,不仅与译者的自身生理特点有关,与其对语言知识各层面掌握的程度有关,也与其语言理解和翻译能力有关。通过各种努力,译者将所有相关口译的内容纳入口译的全过程,才能够做好口译工作,完成同传语篇连贯重建。口译是基于经验和理性的。经验和理性对口译都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哪种情况都不能单独在同传中起作用。经验的口译理解注重体验和认知内在因素及其在口译中的作用,而理性的口译理解则关注口译的过程与各个环节。我们可以将两者界定为,前者是根据体验、经验的,同传的内在基础和话语意义及语篇连贯的心智因素及相互作用的机制;后者则是同传所用语言形式、识解、过程,主要是基于语言符号的,是同传的显性体现。34实证方

22、法规范,数据充分为了对同传语篇连贯进行理想化认知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在选题指向内,对验证的方法进行了92预设,规定了同传在理想化认知模型框架内所有验证因素,提出了所要验证的问题:一是译者的相关体验知识是否能够按照源语语篇连贯产出目的语语篇连贯;二是译者在语篇连贯建构中所付心理努力是怎样反映源语语篇结构的。(p107108)为解决这两个实证问题,作者推出了两个假设:译者的体验知识有利于译文语篇连贯的构建和译者所付心理努力能反映源语语篇结构。(p109)并对验证整个过程及因素进行了阐述:验证素材、实验对象、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等。作者的实证设计合理,使用了产品推介同传语言材料,实证对象为经验多的和

23、经验少的,做到了一定的广泛和深入。在实证中,还对理想化认知模型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和环节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得出实际数据。通过对实证数据和实证环节,包括译者所涉各种因素和活动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得出了实证结果,即实证数据分析及结果对先设问题的答案是正向的:译者的体验知识能够使其按照源语语篇连贯产出的规律建构译语语篇连贯;译者的努力能够通过体验知识和理想化认知模型反映源语语篇结构及连贯。4评价与反思同传是近几年才成为“大众化”翻译形式的,深入、系统的研究并没有随着同传的“普及”而形成规模,也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成果。同传语篇连贯是这种“大众化”的“普及”中较为难得的同传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

24、果。本研究通过将认知理论,特别是理想化认知模型应用于同传语篇连贯建构,系统研究其作用及机制,提出了同传语篇连贯建构新视角,是同传领域理论研究、实践活动的一部有很多建设性特点的专著,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实践价值,并能起到推动同传研究发展的作用。41建立了同传研究新视角。对于实践性特别强的同传,人们往往关注其在翻译实际中的各种因素及机制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操作层面。同传研究实际上是一个更加复杂的活动,不仅涉及显性的机制和手段,隐性的机制和手段更加重要,这些隐性的机制和手段就是包括认知在内的心理、文化等知识建构和知识储存。本研究及成果为同传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拓展、深化了同传的研究与实践。42丰

25、富了语篇连贯理论。在对语篇连贯论述中,不仅从语言学视角对语篇连贯及手段做了深入地论述,更是从体验哲学角万方数据度,对语篇连贯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使语篇连贯理论研究从单纯语言符号理论框架跨越至认知理论,特别是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通过对语篇连贯认知基础的深入研究,使语篇连贯理论得到扩展,形成了综合性的语篇连贯理论体系,使语篇连贯理论得到丰富。43初步建立了同传语篇连贯理论框架。作为翻译形式之一的同传是一个有别于其他翻译形式的活动,其本身就是一个特有的理论体系,包含了多维的理论视角和体系。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的同传语篇连贯建构是同传语篇连贯理论的一个新视角,将认知理论与同传理论相结合,使同传语篇连贯

26、理论更加充实。44提供了同传实践指导。通过认知及理想化认知模型在同传语篇连贯建构过程中的研究与实证,总结了其在同传语篇连贯建构中的途径、方法和策略,对同传实践、同传教育培训起到了指导作用。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除作者在其书中所述之外,还有以下两点:一是本选题研究在规划上还存在一定的逻辑问题。对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的同传语篇连贯的研究,应首先研究认知理论和理想化认知模型,奠定同传语篇连贯建构的认知基础,再对同传语篇连贯进行研究,使选题研究更加逻辑化。二是选题研究还缺乏文化差异研究。选题没有对文化差异进行比较与研究,更没有将文化差异因素纳入认知理论、理想化认知模型及在同传语篇连贯建构研究中。文化差异会

27、导致认知差异,当然,理想化认知模型也会因为文化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同传及同传语篇连贯建构中,文化因素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好在作者已经提出了未来进一步研究的设想,会不断使此选题研究更系统、更多维、更逻辑。尽管有些不足,同传语篇连贯还是一部具有一定创新的专著,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同传语篇连贯建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参考文献:1 高巍论同声传译过程中语篇连贯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2 Beau鲫de,R De(1980),D厶co啪e,口耐Proc伽:Z锄口rd口胁出记沁咖Zi眦可sc诧凡铲Zh如MNorwood,NJ:Ablex3 Beau删de,RDew

28、Dressler,(1981)砌r0妣-t如n幻7h厶,q弘厶f扔ML0ndon:LDngIllans4 Fauc咖ier,GMTumer(2002)7脚耽强i以一Cj,唧f眦Z曰如础愕口甜舭胁蒯s删扬l comp玩豇如MNew York:B鹊ic B00ks5 Genrer,D(1971)A印ec拈矿sim础删淞胁er0忧孵口列舅h眦B如加册盘拥Pr。c嚣si昭D0山rd unive卜sity6 Halliday,MAKRH硒s卸(1976)coh鄂洒n讯Engf潞Mkndon:hIlgrn锄7 Hatim,B&IMason(1990)D厶c0埘体e口,ld乃um如幻rMkndon:LDng

29、Inall8 ungerer,FFschmid(1996)A,l胁rod删如n幻C咖出妇厶唧厶如sMBe巧ing:F0rei印I丑nguageTeaching柚d Research Press日本著名作家江户川乱步学术研讨会近日举办为隆重纪念日本推理文学鼻祖江户川乱步(本名:平井太郎)逝世50周年,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于2016年6月18日在上海锦江饭店举办了本次学术研讨会。会议由理事长何刚强教授主持,叶兴国教授致开幕辞,上海市社团管理局徐国芳、日本商工俱乐部事务局长小林英文等在会上分别致词。秘书长翁国强、欧美同学会暨留日分会秘书长吴霞琴教授、日本国驻上海总领事馆领事大西知子女士和日本三菱东京日联银行关让次次长等10余名代表在会上分别发表了中日学术论文。何刚强教授代表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致闭幕辞。他认为,此次举办的研讨会意义深远。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和交换活动,通过中日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和相互渗透,进一步增进了中日民间的了解和友谊。叶荣鼎教授多年来花费大量时间,翻译了126本日本文学作品,这是他对翻译事业的一份热忱与执着。年轻翻译工作者要学习这种精神,积极投身于中日友好事业,并为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