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一章-第三节电子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一章-第三节电子课件.pptx(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章 先秦两汉文学理论批评先秦两汉文学理论批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第一节 概述:儒、道文化背景下的文论创生 第二节 “诗言志” 第三节 道 法 自 然 第四节 风教与原道 第五节知人论世与诗无达诂 第三节第三节 道道 法法 自自 然然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一、一、“无为无为”“”“贵真贵真”“”“朴素朴素” 道家认为,天地运行、万物化生是一个纯任自然的过程。“道”是这个世界的本体,但它对物的作用是无目的性的,并不去干预物的生成与变化,而物也只是顺应着它自己的本性去发展。这就是所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一)(一)“自然自然”即即“无为无为” 天施地化,莫非自然,所
2、以“道常无为”。人的最高品德是效法“道”的这种精神,所谓“上德无为而无以为”(老子第三十八章)赵孟頫小楷道德经及老子像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庄子从天人关系的角度深化了“无为”的哲学内涵,要保持人与万物与生俱有的“自然”本性,就必须消除人的主体性行为。于是形成一种新的天人关系,那就是“以天合天” ,即人的“自然”与对象的“自然”彼此契合。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无为”本身就是“为”的一种状态,而且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人的天性所能达到的最高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之。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人为。”陆游陆游文章文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追
3、求“无为”的文学理念,认为完美的作品得于“天”而非得于“人”。这种文学观强调创作意念的自然触发与一气呵成,表现出了重视灵感和直觉的倾向。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二)(二)“自然自然”即即“真真”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发而和。真在内者,威,真亲未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4、。故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庄子庄子渔父渔父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贵真”之说,酝酿的是一种追求真性情的文学理念。它以抒发真情实感为作品的价值取向,以突破现实束缚为主体的个性追求。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
5、者要约而写真,为文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者淫丽而烦滥。刘勰刘勰文心文心雕龙雕龙情采情采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三)(三)“自然自然”即即“朴素朴素” 所谓“朴素”,在物是指未加文饰,保存其天然之貌;在人是指本性敦厚纯质,没有智巧仁义之心。 “见素抱朴。见素抱朴。”老子老子第十九章第十九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美。”庄子庄子天道天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正如其“贵真”是对抗礼的异化,推崇“朴素”则是对抗文饰的泛滥,比如日益繁多的教令和日趋繁缛的礼文,在道家看来都是社会与人性的过度文饰
6、化的体现,其中就包括对文辞修饰之美的讲究。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在道家的“朴素”哲学里,正蕴含着一种辩证的美学:最高的美是质朴无华,最大的技巧是不求精巧。“自然”“朴素”“平淡”“化工”等就是后世不少文人所追求的一种最高艺术境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二、二、“得意而忘言得意而忘言” 道家认为语言与意义的矛盾是根本性的,因为最根本的道理(也就是“道”)是超越语言的,不能通过语言来表达和领会。那么,不可言说之意,又将如何去表达与领会呢?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道”是超越语言的。 道道 可可 道,非道,非 常常 道。名道。名 可可 名,非名,非 常常 名。无名。无 名名 天天 地地 之之 始;有始;有 名
7、名 万万 物物 之之 母。母。老子老子第一第一章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语言可以表述的是“物之粗”,即事物表面的现象;人的思维可以达到的是“物之精”,即事物幽微的本质;至于“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那就是在“精粗”之外无迹可寻的“道”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意义并不能在语言中得到真正的表达。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传也。庄子庄子天道天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道”不可言说,故体“道”者“忘言”。与“忘言”者之言,乃是不滞于言而会心于“道”的体认。不落言筌,故言者传其意而“无言”,如同听者“忘言”而得其意,他们
8、越过语言的藩篱,达成彼此的默契。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庄子外物外物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三、三、“虚静虚静”与与“物化物化”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大物芸芸,各复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大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
9、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道乃久。殁身不殆。老子老子第十六章第十六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此之谓物化。庄子庄子齐齐物论物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一)由“心斋”而“虚静”。 “心斋”“坐忘”,是庄子提出的返回“虚静”之境的方法。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10、。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虚者,心斋也。庄子庄子人间世人间世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庄子大宗师大宗师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心斋”是一个去“有为”的过程,把覆盖在本心上的自我、名利、差别等观念一层层地剥离掉,让本心呈露原初虚明的状态。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王圣人休
11、焉。庄子庄子天天道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以心而言,不滞于外物为“虚”,不为外物所扰为“静”。 “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为而无不为”庄庄子子庚桑楚庚桑楚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二)“物化” “物化”是“我”在自失状态下达到的与“物”泯化的精神境界。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忘其身。其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忘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苏轼苏轼书晁补之文与可画竹书晁补之文与可画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物化”论强调物我泯化,是诗学情景论的重要思想来源。唐代殷璠的河岳英灵集以“兴象”论诗,实已蕴涵了情景交融的思想。情与景的相融,成为唐代诗人普遍的美学取向。 “思与境谐,乃诗家之所尚。思与境谐,乃诗家之所尚。”司空图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与王驾评诗书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思入杳冥,则无我无物,思入杳冥,则无我无物,诗之造玄矣哉!诗之造玄矣哉!”谢谢榛榛四溟诗话四溟诗话卷三卷三谢谢欣赏!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