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二章-第五节电子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二章-第五节电子课件.pptx(3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章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第一节 概述:玄学思潮与文论新变 第二节文以气为主 第三节 为文之用心 第四节 诗缘情而绮靡 第五节通变与时序 第五节第五节 通变与时序通变与时序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五节通变与时序第五节通变与时序 一、“通变则久” 二、“时运交移,质文代变”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一、一、“通变则久通变则久” (一)“通变”说及其渊源和内涵 “通变”出自周易,刘勰将其引入文学批评,用以指陈文学创作和文学发展中的继承和革新之间的关系。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通变之谓事。通变之谓事。 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2、。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象。周易周易系辞上系辞上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周易系辞下系辞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 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 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可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可久,通则不乏。久,通则不乏。刘勰刘勰文文心雕龙心雕龙通变通变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刘勰在使用“通变”这一范畴来论析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时,引入了几个对立范畴,如有常之体与无方之数,本与末,同与异,
3、质与文,古与今,远与近,雅与俗,因与革,会通与适变,定法与制奇,等等,这是我们理解通变内涵,理解文学创作和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关系的关键。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二)质文代变 “质文代变”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史观的一个中心命题。 “斟酌乎质文之间斟酌乎质文之间”“”“可与言通变矣可与言通变矣”刘勰刘勰文心雕文心雕龙龙通变通变 “质文沿时质文沿时”刘勰刘勰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时序时序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是以九代咏歌,志合文则。黄歌是以九代咏歌,志合文则。黄歌“断竹断竹”,质之至也;唐歌,质之至也;唐歌在昔,则广于黄世;虞歌在昔,则广于黄世;虞歌卿云卿云,则文于唐时;夏歌,则文于唐时;夏歌“雕雕墙
4、墙”,缛于虞代;商周篇什,丽于夏年。至于序志述时,其,缛于虞代;商周篇什,丽于夏年。至于序志述时,其揆一也。暨楚之骚文,矩式周人;汉之赋颂,影写楚世;魏揆一也。暨楚之骚文,矩式周人;汉之赋颂,影写楚世;魏之策制,顾慕汉风;晋之辞章,瞻望魏采。搉而论之,则黄之策制,顾慕汉风;晋之辞章,瞻望魏采。搉而论之,则黄唐淳而质,虞夏质而辨,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魏晋浅唐淳而质,虞夏质而辨,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从质及讹,弥近弥澹,何则?竞今疏古,而绮,宋初讹而新。从质及讹,弥近弥澹,何则?竞今疏古,风味气衰也。风味气衰也。刘勰刘勰文心雕龙文心雕龙通变通变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刘勰
5、认为九代咏歌的发展脉络是:黄唐虞夏之世,文学质朴有余而文采不足;商周文学“丽而雅”,文质相称;而楚汉魏晋宋的文学,则愈来愈文多质少。历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体现为质文互为交替,但总体发展趋势是“从质及讹,弥近弥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三)望今制奇,参古定法 质文关系之外,文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历代文学发展演变中的古今关系问题。 对于文学古今问题的不同崇尚,反映出文学史观的不同倾向和文学批评的不同标准。概况而言,一般不外如下三种观念形态:其一,尊古卑今、贵远贱近;其二,竞今疏古、薄古厚今;其三,复古新变、古今一也。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
6、可言乎!今情理,如可言乎!”“”“故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移。”刘勰刘勰文心雕文心雕龙龙时序时序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刘勰又将文学创作中处理古今关系的原则概括为“望今制奇,参古定法”,体现出明显的融通古今的态度,反映了他的通变文学发展观。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四)本末源流,还宗经诰 推源溯流、原始本末是刘勰考察古今文学发展演变时所采用的重要理论方法,他通过这种考察,尤其是文体源流方面的考察,得出了征圣宗经、同祖风骚等结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故论说辞序,则故论说辞序,则易易统其首;统其首;诏策章奏,则诏策章奏,则书书发其源;赋发其源;赋颂歌赞,则颂歌赞,则诗诗立其本;铭诔立其
7、本;铭诔箴祝,则箴祝,则礼礼总其端;纪传铭总其端;纪传铭檄,则檄,则春秋春秋为根;并穷高以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跃,终入环内者也。刘勰刘勰文心雕龙文心雕龙宗经宗经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在坚持文本于五经和原始表末这一文体源流思想的前提下,刘勰又提出了“同祖风骚”的文体发展观。 “暨楚之骚文,矩式周人;汉之赋暨楚之骚文,矩式周人;汉之赋颂,影写楚世。颂,影写楚世。”刘勰刘勰文心文心雕龙雕龙通变通变 “辞人九变,而大抵所归,祖述辞人九变,而大抵所归,祖述楚辞楚辞,灵均余影,于是乎,灵均余影,于是乎在在”。刘勰刘勰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时序时序
8、屈原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五)会通适变,参伍因革 刘勰关于通变的文学发展观: 首先,刘勰以文学发展史上的具体事实为例,通过批判偏执于通而不变或变而不通所形成的弊端,确立了有通有变、通变兼融的文学发展观。 其次,刘勰认为,在文学创作上要写出万里逸步的颖脱之文,首先需要懂得“通变之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刘勰主张的“通变之术”或“通变之数”,主要包含如下几种内涵:一、体必资于故实,数必酌于新声;二、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俗之间;三、参伍因革;四、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五、望今制奇,参古定法。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二、二、“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时运交移,质文代变” 文学创作,以及一个时期文学的发展
9、演变,均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也就是说,文学创作、文学的历史进程,无不受其所处时代的由诸如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所构成的整体社会语境的影响。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一)政治盛衰、社会治乱对文学的影响 一个时代的文学,与这个时期国家的盛衰、德盛清明或昏暴衰微之政治教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也”刘勰刘勰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时序时序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唐尧虞舜时期,政治上德盛化钧,政阜民暇,而其时的歌谣便充分地反映了这点,并且体现出心乐而声泰、勤而不怨、乐而不淫的时代特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在周代,由于幽王、厉王
10、昏庸,平王衰微,当时的文学创作便出现了诸如板荡黍离等表现怒哀的篇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刘勰指出了战乱影响文学创作和文学发展的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方面,战乱让人无暇顾及文学,如春秋以后,由于诸侯乱战,英雄角逐,以致文学衰微,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其余无足观矣;另一方面,战乱亦可能催生文学繁荣,并影响文学的内容和风格,如建安时期文学的勃兴,便为一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二)帝王的崇尚和提倡对文学的影响 由于受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形态的影响,传统文学的发展演变,与帝王的崇尚和提倡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实质上就是一个君主帝王的思想文化领导权、话语权对文学的影响制约问题。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君主的崇尚
11、和提倡,可以带来文学的繁荣,如曹魏时期: “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琅”刘勰刘勰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时时序序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三)学术思想的濡染和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哲学密不可分,文学家、批评家大都兼具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史学家等身份,历代哲学、宗教、文化、学术思想等都会对文学创作和批评,以及文学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刘勰在考察先秦文学时指出,战国时代,由于群雄纷争,诸子百家风起云涌,游说盛行。 “屈平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屈平联藻于日月,
12、宋玉交彩于风云。观其艳说,则笼彩于风云。观其艳说,则笼罩罩雅雅颂颂。故知暐烨。故知暐烨之奇意,出乎纵横之诡俗之奇意,出乎纵横之诡俗也。也。”刘勰刘勰文心雕文心雕龙龙时序时序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汉武帝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学繁荣,这一学术思想在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逮孝武崇儒,润色鸿业,逮孝武崇儒,润色鸿业,礼乐争辉,辞藻竞骛。礼乐争辉,辞藻竞骛。遗风余采,莫与比盛。遗风余采,莫与比盛。”刘勰刘勰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时序时序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东晋由于玄学清谈兴盛,带来了玄言诗的繁荣,这也深刻地影响到了当时的诗风: “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是以因
13、谈余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疏。”刘勰刘勰文心雕文心雕龙龙时序时序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四)质文代变,质文沿时 挚虞考察了各种文体的源流发展,具体说明了文学由质而文的变化趋势。 “夫古之铭至约,今之铭至繁,亦有由也。质文时异,夫古之铭至约,今之铭至繁,亦有由也。质文时异,则既论之矣。则既论之矣。”挚虞挚虞文章流别论文章流别论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且夫古者事事醇素,今则且夫古者事事醇素,今则莫不雕饰,时移世改,理自莫不雕饰,时移世改,理自然也。然也。”葛洪葛洪抱朴抱朴子子钧世钧世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刘勰在描述文学发展演变的过程时,通过对历代文学历史变迁的具体分析,指出文学与时代的关系。 蔚映十代,辞采九变。枢中所动,环流无倦。质文沿时,蔚映十代,辞采九变。枢中所动,环流无倦。质文沿时,崇替在选。终古虽远,僾焉如面。崇替在选。终古虽远,僾焉如面。刘勰刘勰文心雕文心雕龙龙时序时序谢谢欣赏!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