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师资均衡政策目标悖离现象的结构化分析马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师资均衡政策目标悖离现象的结构化分析马星.docx(5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学校代码: 10200 研究生学号: 10200200920193 分类号:迦 密 级:无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师资均衡政策目标悖高现家的 你构化分析 The Research of the Deviated Phenomena on the Goal of For the Balanced in T eachers Resources Policy with Structuration Theory 作者:马星 指导教师:曲正伟副教授 学科专业:教肓经济与管理 研究方向:教宵政策与法律 学位类型:学历硕士 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 2012年 5月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
2、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 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 一 日 期 : b-V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井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査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 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
3、编本学位论文。 (保帟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扠权书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曰 期 ; AO R 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_ 电话 : 通讯地址: _ 邮编 : 摘 要 教师在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资源的均衡对教育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然而,无论是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还是受国家 “ 城乡二元发展 ” 思想的制约,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资源始终存在不均衡的现象。近年来,政 府为保障教育实现均衡发展而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师资均衡政策就是这 些政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师资均衡政策的出台使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在短 时间内有了快速的提高,特别是对
4、农村地区、薄弱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大有帮助。 但不可否认,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与原政策目标相悖离的现象,这 些现象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师资均衡政策目标的实现。 本文正是在我国师资均衡政策目标悖离现象的基础上,运用吉登斯的结构化 理论,重点论述了造成政策目标悖离现象的原因,指出我国师资均衡政策目标悖 离现象的产生不仅是由政策本身造成的,各主体对自身利益诉求的行为以及政策 与主体之间缺乏互动也是 造成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 分是对我国师资均衡政策的文本所进行的历史梳理与类型的归纳,进而总结归纳 出我国师资均衡政策的目标体系;第二部分通过对我国师资均衡政策涉及主
5、体的 实证调杳,指出我国师资均衡政策所出现的目标惇离现象。第三部分即运用结构 化理论对我国师资均衡政策所出现的目标惇离现象进行原因分析。第四部分即在 以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从主体参与与政策与主体互动的角度提出了实现政策目 标的愿景构想,进而从政策过程的角度对师资均衡政策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结构化理论;师资均衡政策;主体 利益 Abstract Teachers play a leading role in education, the balanced teacher resources plays a vital ro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alanced
6、education. However, whether influenced by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r by th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dea, Chinas compulsory education still has the unbalanced phenomena in teachers9 resources. In recent years, the government made a series of 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order to ensure th
7、e balanced development, and For the balanced in t eachers resources polic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Tor the balanced in teachers resources policy9 rise teachers5 quality rapidly in a short time, especially the teachers in rural areas and in the weak school. But no doubt, in the policy imple
8、mentation processes have caused some deviated phenomena on the policy target, it hinder the balanced policy goal achieved in a certain extent. Based on the phenomena and using the Structraction The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he participation9 influe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or the balanced in te
9、achers resources policy5 .Then pointed out that the deviated phenomena are not only caused by the social structure9, but also by the each of the participators9 activities. It Contains Four Sections. The first part is combing the text of the Tor the balanced in teachers resources policy9, and then co
10、ncluding the goals of the policy .The second part is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research,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deviated phenomena of Tor the balanced in teachers resources policy9. The third part is using the Structraction Theory to analysis the deviated phenomena, and getting the conclusion tha
11、t the government, school and teachers particip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iated phenomena. The fourth part i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and proposing the vision conception for achieving the policy goals from the view of the participators9 activities. And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t
12、o the Tor the balanced in teachers resources policy9 from the view of the processes of policy. Key words: Structraction Theory; For the balanced in teachers resources policy; Subject interests 目 录 W . I Abstract . II S M . HI 弓丨 . i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 (二) 已有研究综述 . 2 (三)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9 (四) 研究方法 . 9 一、 我国
13、师资均衡政策的文本梳理与目标体系 . 11 (一) 我国师资均衡政策的历史梳理 . 11 1. 师资均衡政策空白期(建国初期 -1977年) . 11 2. 师资均衡政策萌芽期 ( 1978年 -20世纪 90年代) . 11 3. 师资均衡政策发展期 ( 21世纪初 -至今) . 12 (二) 我国师资均衡政策的主要类型归纳 . 13 1内生式均衡政策 . 13 2.外带内式均衡政策 . 14 3 外输式均衡政策 . 15 (三) 我国师资均衡政策的目标体系 . 16 1. 以满足个体需求为目标 . 17 2. 以群体整体发展为目标 . 17 3. 以体现教育公平为目标 . 18 二、 我国
14、师资均衡政策目标惇离的表现 . 20 (一) 学校、教师需求得以改善,但未满足现象表现集中 . 20 1. . 部分学校所需教师得不到 . 21 2教师的物质需求仍未得到满足 . 22 (二) 学校组织、教师队伍水平提高显著,但整体发展有待加强 . 23 1.骨干教师流向存在倒逼现象 . 23 2教师培训多集中、重复于骨干教师 . 24 3. . 教师培训内容的传递性不强 . 24 (三) 公平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但教育不公平现象仍然凸显 . 25 1.农村地区师资水平仍然远落后于城市地区 . 25 2农村地区较城市地区的政策执行较差 . 26 三、 结构化视角下我国师资均衡政策目标惇离现象的原
15、因分析 . 28 (一)结构化理论作为分析框架的适切性 . 28 1. 可行性 . 28 2. 必要性 . 28 (二)我国师资均衡政策目标惇离现象的结构化理论解释 . 29 1 政策功能双重缺失 . 29 2主体利益欠缺整合 . 30 3 政策 -主体缺乏互动 . 34 四、结构化理论下我国师资均衡政策的实施建议 . 36 (一) 我国师资均衡政策实施的原则与愿景 . 36 1 实施原则 . 36 2 实施愿景 . 36 (二) 对我国师资均衡政策的实施建议 . 38 1. 政策问题认定环节 . 38 2. 政策制定环节 . 39 3. 政策实施环节 . 40 4. 政策评估环节 . 41
16、会吉 . 42 参考文献 . 43 P付 . 46 iS . 49 引 言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1.研究背景 2010年 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 2020年 ) 明确指出了我国在未来十年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道路与方向,将 “ 优先发展、育 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 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工作方针,把 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与此同时,师资水平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 能否得到保障,直接影响着教育改革的效果与教育发展的速度,因此,师资水平 的整体提高对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能否实现公平、保证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 然而,无论是受地区经济发展的
17、影响,还是受国家 “ 城乡二元发展 ” 思想的 制约,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资源始终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常常表现于地区之 间的不均衡、城乡之间的不均衡与校际之间的不均衡,其具体表现在教师学历水 平、年龄结构、专职教师人数等各个方面的差异。这种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呈现出 普遍性 趋势,并且严重阻碍了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近年来,政府针对此 种现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师资均衡政策就是这些政策中的重要内容之 2.研究问题 一系列师资均衡政策的出台使我国教师的整体水平在短时间内有了快速的 提高,特别是对农村地区、薄弱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大有帮助。但不可否认,在 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与原政策目
18、标相悖离的现象,如我国义务教育阶 段骨干教师流向的倒逼现象、学校与教师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以及教师素质 提咼存在的不均衡现象等。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旨在阐释社会事件的发生是制度与人共同互动的结果, 人在制度建构的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的作用。本文运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解释 师资均衡政策过程中所产生的政策目标悖离现象是一种新的尝试,旨在探究师资 均衡政策实施的效果如何?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与原政策目标相悖离的 现象?这些悖离现象的产生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如何克服与降低师资均衡政 策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悖离现象?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有助于了解师资均衡政策的 实施效果,并促进国家教育政策和师资均衡政策的调
19、整,以期实现教育改革与发 1 展的均衡与公平。 (二)已有研究综述 1. 关于师资均衡政策的相关研究 (1) 关于师资均衡相关概念的界定 教育均衡 “ 均衡 ” 一词来源于物理学,其表示一个物体在受到来自多个不同力的作用 时,该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勻速运动状态。 19世纪 70年代,经济学家瓦尔拉斯 首先将 “ 均衡 ” 一词应用于经济学中,提出了 “ 一般均衡理论 ” 。英国经济学家 马歇尔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 “ 一般均衡理论 ” 为基础的 “ 供需平衡理论 ”, 将 “ 均衡 ” 的思想应用至整个经济学中,经济学家假设资源具有稀缺性,通过合 理的配置与调控从而达到 “ 均衡 ” 的状
20、态。在社会科学领域, “ 均衡 ” 多用来表 示系统内部各部分、各要素之间具有稳定、协调、有序的关系,比例关系适度, 整体配合和组织呈勻称状态 1。 近几年来, “ 均衡 ” 一词广泛用于教育领域, “ 教育均衡 ” 已成为人们关注的 热门话题。由于教育资源同样具有稀缺性,通过一定的方式与手段使教育达到 “ 均 衡 ”状态是教育学者研究的问题。翟博指出: “ 实际上,教育均衡是经济均衡的 发展和移植,它也是由于人类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有限以及现有的教育资源配置不 均衡、不合理而引出的。 “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 均衡是人们相对于目前显示存 在的教育需求与供给不均衡而提出的教育发展的美好理想。教育均
21、衡首先是教育 资源配置的均衡。 ”“ 教育均衡的目标是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教育资 源配置的均衡是教育均衡的基础和前提 ” 2。教育均衡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在政 府宏观调控的情况下,完成教师资源、教学设施资源等各项教育资源的供给与需 求的均衡配置,通过实现受教育机会和教育分配过程的公平,减小地区、城乡、 校际之间的差异,从而达到教育起点、过程及结果的公平。 师资均衡 按照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教育资源亦称 “ 教育经济条件 ” , 教育过程中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即人力资源和物力资 源、财力资源的总和。人力资源包括教育者人力资源和受教育者人力资源等;物 力资源
22、是指学校中的固定资产、材料和低值易耗物品等;财力资源是指人力、物 力的货币形式,包括人员消耗部分和公用消费部分。 3教师资源作为教育资源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资源均衡的重要环节。与教育资源同样,教师资源也 具有稀缺性,提别是优质教师资源的稀缺性更为突出。从狭义上来看,教师资源 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任教师;从广义上来看,教师资源不仅包 括学校内的专 任教师而且还包括学校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和工勤人员。本文所指的教师资 2 源仅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任教师,将他们的自身素质与教育教学技能看做一 种稀缺的资源,是本文的前提假设。 根据教育均衡的内涵,我们可以构想出师资均衡的基本内涵,师资均
23、衡就是 政府通过提供给每个学生相对一致的教师资源,以期实现受教育机会的平等,不 因地区、城乡、校际之间的差异导致的教师资源的差异而使学生受到 “ 劣质 ” 的 教育,从而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师资均衡同样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相等概念,而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使优质的教师资源不断扩大,以先进带动后进的理想过程。 在教育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供给与需求不平衡时,优质的教师资源自然更倾向于 流向经济条件或生活保障较好的地区,但为了保障学生接受教育的公平性,政府 就要通过一系列政策与手段保障教师资源的 “ 回流 ” ,实现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 落后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重点校流向薄弱校,从而实现教师资源的均衡。
24、 (2)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政策提出的问题背景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政策基于试 图改变目前师资水平不均衡的现状 而提出的,因此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师资不均衡问题就构成了政策提出的问题背 旦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学者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的现状做过大量研究,这些研究表明,目 前我国教师资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教师学历存在差距,农村教师第一学历普遍较低。根据 2007教育统 计年鉴,农村、城市、县镇小学教师学历的主体虽然都是大专,但城市小学教师 是本科学历的占到 30. 99%,农村小学教师是本科学历的只占 6. 59%;农村初中教 师中大部分为大专学历,占农
25、村初 中教师总体的 60.02%,本科学历老师只占 35. 86%,而城市初中教师中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到 70. 93%。 第二,教师工资待遇整体偏低,农村教师工资尤其偏低。王智超指出, “ 农 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保障不足,主要体现在生存环境较差,工资不能足额发放,待 遇不高。 ” 4根据 2008年国家教育督导报告, 2006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中学 (包 括初中与高中 )教职工年均工资收入为 17 729元和 20 979元,分别比国家机关 职工年均工资收入低 5 198元和 1 948元。全国有 273个县 ( 占区县总数的 8. 5%) 的小学教职工和 210个县(占 6. 5%)的初
26、中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低于 1. 2万元, 人均月工资收入不足 1 元。 第三,教师学科结构存在失衡现象, “ 缺编 ” 、 “ 超编 ” 现象同时存在。刘亮 指出 “ 城市和东部地区人口云集、经济发达,教育需求大,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总 是涌向这些地区,因此这些地区的教师不仅基本饱和,而且学科结构也比较合理。 学科结构失衡主要发生在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表现为:教师总体短缺,且能 胜任音乐、体育、美术、英语、计算机等课程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即便有也是 3 非专业出身的 拉郎配 。 ” 5 第四,教师队伍呈现老龄化。杨海猛通过对武汉农村中小学师资的调查研究 指出,“ 教师老龄化严重。不少农村教师是
27、上世纪 70 80年代由民办转为公办的, 现在都已五十岁左右,学校四十五岁以上教师占总数的 70%以上。 ” 6 第五,教师职后培训实施效果不佳,知识更新跟不上时代要求。章兴华、薛 端生指出 “ 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接受培训学习非常期盼。但是,大部分培训班开轰 轰烈烈,培训中却走过场,培训后按兵不动。各种培训的效果不尽如意,只是 注 重了量而忽视了质,培训的质量和实际效果又不能满足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 要求。 ” m 第六,城乡教师拥有职称人数存在差距。沈有禄通过对湖北、甘肃、北京三 地小学教师的实证调查研究得出, “ 总的来说,享有各种教师条件方面城市优于 县镇、县镇优于农村,仅北京有例外,其
28、生均拥有高级职称及专科以上学历教师 方面农村尚于城市,咼于县镇。 ” 8 第七,教师的工作稳定性差,农村教师流失问题严重。柴江、吕筠指出 “ 教 育工作的特性决定了教师队伍要有较强的稳定性,但是从实际状况分析,西北地 区尤其是农村和民族地区的师资稳 定性差。 ” 9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师资不均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究其存在问题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第一,我国 “ 城乡二元发展 ” 政策的影响,导致城乡师资配置政策不统一。第二,政府调节力度不够,无制度 性的师资交流制度 1 。第三,教师从业准入制度、资格认证制度及退出制度不完 善,导致教师质量参差不齐。第四,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与属地教育财政管
29、理的制 约是导致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重要因素 11。第五,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导致 农村教师资源流失的重要原因 12。 (3)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政策实施成效 首 先,对偏远地区、薄弱学校的教师进行培训是师资均衡政策的措施之一, 其旨在短时间内増强教师的教学技能、传递新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等。 这种师资均衡政策虽实施时间较短,但在短期内取得的成果使人们看到了它有效 发展的前景。近日,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王珠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小学教师 培训暨 “ 国培计划 ”启动实施工作会议上对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国家级远程培训取 得的成果给予了肯定,其有效提高了教师掌握现代技术的水平,有利于教师知
30、识 的更新与教师专业化的成长。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一师资均衡政策还有不尽如 人意的地方, 例如农村学校教师以及薄弱学校教师参与培训的机会少,培训内容、 培训形式单一化等问题。 其次,以支教为主要形式的师资均衡政策的实施在改善农村地区、薄弱学校 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和更新教育理念方面已发挥主力军作用。 2005年,北京市启 4 动了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从当年 9月开始,每年选派 1000名城镇教师 到农村全职支教,同时还选派近 2000名优秀教师兼职支教。伴随着学校布局的 调整,截至 2007年底北京市农村校小学为 600余所,中学为 200余所,城镇优 秀教师全职支教人数已达3000人,实现
31、了对所有农村校以及主要学科的覆盖 13。 从目前实施情况来看,此种方式的师资均衡政策有力的带动了农村地区教育教学 水平的提高,但以功利为目的的支教行为也仍然存在,如何规范或是合理利用这 一有目的的行为是师资均衡政策要关注的重点。 第三,教育部门连同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相继制定了以定向就业为基础的师 资均衡政策,不仅提高了落后地区、农村地区的师资质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 效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随着政策的实施其实施效果也逐渐渐入佳境。在实 施西部计划第一年,全国有 18个 省、区、市实施了地方项目,招募总人数 6939 名,分布在 164个贫困县,使西部计划志愿者总人数达到 17132人。毋庸赘
32、言, 此种方式的师资均衡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快速提高了我国农村、偏远地区教师队伍 的整体水平,但如何让这些有活力的师资力量长久的、发展的在农村地区扎根是 师资均衡政策面临的有一大问题。 (4) 国外师资均衡政策的几种模式 美国 “ 师资补给 ” 制与 “ 统一资格证书 ” 制 在美国,为解决教师资源配置中学科性短缺、区域性短缺等问题,美国发起 了 “ 为美国而教 ” 计划、 “ 统一教师证书 ” 计划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美国教 师资源的难题。 由于教师待遇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工作的热情、教师队伍的流动 性以及教师职业的吸引力等问题,美国政府不仅从整体上提高了教师的待遇,而 且还注重地区之
33、间的待遇差距,并且逐渐缩小这种差距。为吸引优秀教师到城市 薄弱学校和少数民族学校任教,均给予其优惠政策和特别补助,为教师资源的合 理配置奠定了物质基础。该制度的实施不仅有效地缩小了各州教师资源在质量与 水平方面的差距,而且便于教育行政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师资配置,打 破了各州和校际之间教师资源壁垒,促进了教师队伍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流 动, 实现了教师资源共享 14。 日本 定期流动制 日本于二战后初期就已经开始在公立中小学校推行教师的定期流动制度 。 并先后颁布了关于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及营运法律、教育公务员特例法、偏 僻地教育振兴法、教师资格鉴定合格证书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都从不同方面、 不
34、同程度上为实施教师 “ 定期流动制 ” 提供了有力支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理论 探索与实际经验,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师 “ 定期流动制 ” 。实行 “ 定期流动 制 ” 的主要目的:一是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充实教学经验;二是保持校级之间、 5 区域之间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三是保持学校开放办学的理念,提高学校创新活 力。日本教师的 “ 定期流动制 ” 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流动的对象不仅限于教师, 还包括校长 16;二是流动的方向是双向的,既有从城市学校流向偏远学校的教师, 也有从偏远学校流向城市学校的教师,并且流动人数大致平均;三是对偏远地区 教师的待遇设有专项保障津贴,因此,偏远地区学校的教师
35、通常比城市地区教师 的工资还高;四是由中央政府直接主导、参与和调控,并由地方政府来制定具体 方针政策并组织实施 M。 法国 一“ 优先教育区 ” 制 法国于 1981年制定了 “ 优先教育区 ” 政策,其目的是为了解决社区中小学 教育资源不均、教育质量参差等问题。国家对被确定为优先教育区的社区给予特 别扶持政策,在经费投入、师资力量、设备配置等方面给予特别支持。在这项政 策中,关于师资配置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的规定:首先,对 “ 优先教育区 ” 的师 资配置给予特别支持,要求为其配置高质量的、合适的教师队伍;其次,增加 “ 优 先教育区 ” 的教师数量配置,以便加强对处境不利和学习困难儿童进行个
36、别辅导; 最后是提高 “ 优先教育区 ” 任教教师的工资待遇。通过政府 对 “ 优先教育区 ” 政 策的倾斜,极大的提高了教师在偏远落后地区从教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 地区之间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从而使教师资源配置达到了较为均衡的状 态,有效的实现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as 2. 关于结构化理论的相关研究 安东尼 吉登斯 ( Anthony Giddens)是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其思想以具 有批判性而著称,与沃勒斯坦、哈贝马斯、布尔迪厄齐名,是当代欧洲社会思想 界少有的原创性思想家之一。他已出版的学术著作近 40部,其中许多著作在世 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其代表作有资本主义与现代社
37、会理论( 1971)、 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 1976)、社会的构成( 1984)、现代性的后果( 1990)、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1991)等。 结构化理论萌芽于 20世纪 70年代中后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完善过程, 以 1984年出版的社会的结构作为该理论的总体叙述,此书被认为是最成熟、 最系统的阐释了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同时也是吉登斯学术思想中最重要的成果 之一。在此书中,吉登斯就社会结构与个人能动性二者之间的张力问题发表了自 己独特的见 解,通过对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等相关学派思想的总结 与批判,创造性的提出了 “ 结构化理论 ” ,即超越宏观与微观、主观与客观等二 元对
38、立的新社会学理论范式,将社会结构与个人能动性相整合的社会学思想。 (1) 结构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行为者的意识 6 结构化理论将行动者的心理构成作为分析的出发点,借鉴佛洛依德传统精神 分析中 “ 自我 ” 、 “ 超我 ” 、 “ 本我 ” 的分析维度,提出了构成行为者心理组织系统 的三大要素,即 “ 无意识 ” 、 “ 话语意识 ” 和 “ 实践意识 ” ,其三大要素的作用在 于 控制和排除焦虑,使行动者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获得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是 行动者进行正常生活的基础。 社会的结构 吉登斯认为 “ 结构 ” 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概念。他指出: “ 结构化理 论中的 结构 ,指的是社会
39、再生产过程里反复涉及到的规则与资源;我们说社 会系统的制度特性具有结构性特征,就是指各种关系已经在时空向度上稳定下 来。 ” 19首先,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是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一系列的规章 制度、法律法规,同时也包括暗含在人们思想意识之中的 “ 共同知识 ” 。社会组 成中的个体行动者均拥有大量的规则,它指导着行动者以正确的、规范的行为做 事,并且能够根据所处的情景适 a援用相应的规则并不断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 其次,资源是社会系统的结构化特性,它以互动过程中具有认知能力的行动 者作为基础,并由这些行动者不断地再生产出来。资源分为两种,即 “ 配置性资 源 ” 与 “ 权威性资源 ” ,前
40、者表现为物质性资源,如生产工具、原材料、自然资 源等,后者则体现为隐含在社会关系中的非物质性资源,如宗教、传统、习俗、 信息等。 结构二重性 结构二重性原理是结构化原理的关键,其基本内涵是指行动者与结构 二者的 构成过程并不是彼此独立的两个既定现象系列,而是体现着一种二重性。在结构 二重性观点看来,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对于它们反复组织起来的实践来说,既 是后者的中介,又是它的结果。相对于个人而言,结构并不是什么 “ 外在之物 ”: 从某种特定的意义上来说,结构作为记忆痕迹,具体体现在各种社会实践中, “ 内 在于 ” 人的活动。 简单来说,结构二重性即认为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有制 约作用,而且也是行动成为可能的前提;人的行动既维持着即成的结构,又在一 定程度上重新建构着新的社会结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