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三语文教案设计:《说“木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三语文教案设计:《说“木叶”》.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高三语文教案设计:说“木叶”沉湎于希望的人和守株待兔的樵夫没有什么两样。 下面是我为您举荐高三语文教案设计:说木叶。一、学习目的:1、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示意性的理论;2、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观赏诗歌的实力。教学重点难点: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洁化。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来作引子进行迁移性练习的好文章,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化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作用。二、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诗歌的语言形象往往和它在现实中的意义不同,例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2、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许久,千里共婵娟总结得出:月亮思念之情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在诗歌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少形象由于表达情感和运用范围的稳固,使之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审美习惯。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信任大家学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二、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出重要句子,思索:文章结构思路如何?明确: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现象)钟爱木叶=树叶<木叶落木(关键在一个木字)2、(4-6)木被人喜爱的缘由。(特征及缘由)两个艺术特征:1、含有落叶的因素(示意性);2、有微黄和干燥
3、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3、(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总结)三、问题探究:1、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明确:因为木含有落叶的因素,有疏朗和枯黄的示意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2、理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松软的叶子,而是飘舞、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吧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为什么读者看到古诗中的此景,就会知道古人的此情呢?明确: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木叶、落叶其意象没有离开一个愁字。时令到秋,一年快完,古人由此联想感叹:人到中年,一生将逝。古代文人进入中年或暮年,或因壮志未酬、理想
4、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山穷水尽,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亲,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人对肃杀、萧索、冷落的秋景,凄然悲凉之情随之而生(触秋景而生悲情),看到木叶、落木,就会想到诗中主子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3、思索: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示意呢?比较:木和树的区分:木木头、木料树干(疏朗)落叶秋天离愁别绪悲树繁密叶子浓荫(绵密)不是秋天不是离愁别绪不悲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落木:以木代叶洗净叶的繁密,更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意。明确:可见,木之所以有了那样的示意性内涵,全是由传统造成的;那么什么又是传统呢,从文学上来说,尤其是从诗歌的意象上来讲,这个传统就是历代诗人们的诗句所够成的文化氛围,即一句句诗中的意象给予了该意象的示意性内涵,假如屈原最初不用木,而要说洞庭波兮树叶下又会如何呢?第4页 共4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