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共4009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教学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共4009字).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体育教学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共4009字)摘要:现代教育的一大特点是越来越重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其中体育教学所占比重逐渐加大,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关键性课程。而体育教学离不开对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培养,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因此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也是体育课程的终极目标。有鉴于此,本文以叶圣陶教育思想为指导,探究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良好锻炼习惯;叶圣陶思想理解小学体育的终极目标: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小学体育课程经过不断的修订,现在已经统一划归到体育与健康中,相关课程标准也已正式颁布。随着新课程
2、的实施,广大教师逐渐意识到小学体育与健康是一门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与综合性特征的课程,它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从而达到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目的。具体而言,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制定了详细的教学目标,是过往教育经验的凝练。其中,“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等要求都与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首先,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叶
3、圣陶先生就提出了“教育就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这一理念,并相继发表了多篇文章论证这一思想,继而提出“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社会主义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这一终极目标也符合叶老一贯主张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其次,之所以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作为小学体育与健康的终极目标,不仅是要贯彻“健康第一”思想的实际需要,还在于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所导致。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在其人生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体育与健康,因此“终身体育”不单单是一句口号,而是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逐渐转化为亿万民众的自觉行动。在这样的共识下,体育与健康必须要从娃娃抓起,所以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不仅是小学体育课程的
4、目标,更是整个体育学科乃至体育事业的终极目标。把握小学体育的教学过程:落实四大基本习惯教学在当前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习惯呢?叶圣陶先生在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文中特意指出“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和妨害他人的习惯”坚决不能养成。结合叶圣陶先生的思想,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明确了各个阶段对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具体内容,涵盖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其中,小学阶段应落实四大基本习惯教学:自觉锻炼的习惯这一习惯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自觉参加体育课程训练,积极主动地掌握必要的体育运动知识与技能,在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专长运动,同时能够坚持晨
5、跑、散步以及课后专项活动等锻炼方式;在课下期间,学生应围绕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经常性开展相关健身活动,将体育锻炼的思想延伸到课外并付诸实践。卫生保健的习惯卫生保健类习惯涉及的内容很多,比如保持正确的形体姿态,“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行如风”;掌握正确的用笔姿势,“头不歪、身不斜、手不偏、背不驼、肩不耸”;讲究用眼卫生,无论课上课下均坚持合理用眼,养成做眼保健操的好习惯以及定期检查视力的良好意识;保证科学的饮食与作息,按时进餐且卫生用餐,早睡早起并坚持每天洗脸刷牙漱口;保持文明行为,如公众场合穿着得体、保持安静、维护秩序、文明如厕等。心理调适的习惯这一习惯要求学生在参加
6、运动剧烈的体育活动时,不仅要拥有强健的体质与体能,还应具备良好的心态与自我调适能力。准确地说,学生应养成心理调适的习惯,即在竞争激烈的体育活动中保持情绪稳定、以自信和乐观开朗的心态应对各种挑战,以一往无前的斗志坚持到底,同时养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并在体育活动中贯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安全防护的习惯安全防护的习惯是参与体育课程不可缺少的一种素养,培养这一习惯需要从两个层面入手:一个是在日常生活上,教育学生注意安全,比如生活常识和交通注意事项等,在此基础之上掌握一些简单的应急求救措施;另一个则是在体育教学中传授学生基本的安全运动知识和方法,比如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体育器材的合理使用、运动
7、过程中的自我保护等,逐渐引导学生养成安全防护的良好习惯。发挥体育教师的引导作用:科学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对教师而言,是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引导者,为了科学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教师应落实以下两点:了解习惯形成原理、强化学习情境刺激首先,教师应明白习惯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定型化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而个体形成习惯的原因在于一定的情境刺激及其某些相关动作在其大脑皮层形成了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从而使得该个体在同类情境刺激下会自然而然地再现这些动作。有鉴于此,教师必须要强化学生的情境刺激。举例来说,教师可利用课前活动时间多次强调锻炼的重要性,并在课后总结
8、再次与学生回顾上课情况,久而久之使学生意识到习惯的重要性;再比如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每节体育课都要穿运动装,并且每次运动前都要做足准备活动以及反复强调器材的安全使用,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养成科学运动与安全防护的好习惯。针对习惯心理特点,调动积极学习因子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习惯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往往与个体的性格、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品格等因素紧密相关。准确地说,习惯产生的诱因可以是兴趣、动机和情感,习惯形成的中介则是意志和意识,而习惯形成的效应则取决于气质、性格以及技能。根据这样的特点,可以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举例来说,一些学生对长跑有抵触心理,教师可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极富
9、趣味性的小活动,比如“穿越小树林”、“自然地形跑”等方式,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帮助学生排除畏难情绪,逐渐养成跑步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宣讲杰出运动员的不平凡事迹、或者经典体育赛事的光辉瞬间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动机,从而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抓紧体育锻炼最佳时机:合理引导学生养成习惯规律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习惯都是在后天养成的,且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事实上,习惯养成的过程就是教育训练的过程,只要依据科学的规律,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的效果,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强化,最终形成根深蒂固的良好习惯。抓住习惯形成期进行刻意培养一般来说,个体年龄
10、越小,习惯越容易养成,因此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最佳切入时机。广大一线教师应将习惯培养放到重要议事日程上,利用好每一节体育课,积极培育孩子们爱好运动、锻炼身体的意识,大力引进卫生保健知识,结合游戏活动等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引导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重视习惯巩固期进行深化定型经过一段时间的刻意培养,大部分小学生已经初步养成了一定的体育锻炼习惯,但如果不重视后续的巩固,很快就会再回到以往的状态水平。这就启示广大教师,应持之以恒地开展并深化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教学,针对小学生缺乏自制力和独立性的特点,通过拓展强化的方式帮助其自律,随着时间的延长以及学生心理品质的定型,最终形成牢固的习惯,将体育与健康的影响渗透进学生的内心深处,令其受益终生。总结叶圣陶教育思想经久不衰,对现代教育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运用叶圣陶思想有助于加深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知和落实。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结合习惯养成的规律,充分利用课上课下的宝贵时间,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自觉参与体育训练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参考文献:马岩学生积极锻炼身体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大众文艺,():张泽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中国校外教育,():李丽浅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长江丛刊,():陈新刚浅谈体育教学中良好锻炼习惯的培养赤子(上中旬),():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