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下大学生教育管理论文(共4046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体间性下大学生教育管理论文(共4046字).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主体间性下大学生教育管理论文(共4046字)主体间性下大学生教育管理论文 一、主体间性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症结(一)主体间性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掣肘1主体间性的缺失进入20世纪后,当代西方哲学实现了由主体性到主体共同性哲学的转变,它提出的是一种“主体主体”思维模式,即与“主体客体”思维模式相异,作为主体的管理者不再视学生为被占有、被征服的主体,认为主体间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互为主体。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主要是强调大学生的组织性、依赖性、服从性,而忽视其主体的独立性与创新性,主体客体违背了主体间性哲学的理念,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与学生平等、活动的交往,忽视传播主体间性理念。在传
2、统大学教育管理中,管理者们虽然注重学生、家长主体的权力,但是却未真正赋予其实质性权力,归根结底是没有构建主体间性的哲学管理理念,没有意识到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内在联系,未能从主体性升华到主体间性。传统大学教育管理工作经常担忧该如何高效率地完成工作计划,导致教育管理者们通常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制定整齐划一的规则,虽然方便实现教育目标,但是由于没有与学生主体相互交流、沟通,未能真正从学生主体的角度思考问题,导致教育管理片面化和极端化。2主体间性下教育管理工作对客观性的忽视近年来,人权、平等的普世理念随着全球化发展快速渗入到教育管理之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而人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者,无论是学生主
3、体还是教师主体都在宣扬这种普世理念。其中尤以学生更为积极,这是学生作为主体者自我意识增强的体现,也体现出平等的交往过程。主体间性就是双向主体在交往过程中共同面对教育管理中介(教育手段),学生与教育管理者们被看作独立的、自主的、有创造性的主体,却忽视了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客观性对主体的制约与决定作用。因此,不能从客观角度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主体间性下大学生与教育管理者的精神交往。这使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陷入到后现代化主义和多元相对主义,致使多元主体可以无目的地、自由地凭借自身需要来发展和理解教育管理。主体间性的存在证实了学生与管理者间交往的、平等的教育理念的合理性,但是就认识论和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而言,曾
4、经出现的“双主体论”也未曾超越主客体思维模式。而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和学生是相互矛盾的双方,一方是主体,另一方必然是其对立面即客体。(二)僵化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1传统大学单一向度的管理模式在传统大学教育管理过程中,教育管理者是执行的主体,而受教育者是被动接受的客体。教育管理的目标设定强调整齐划一,因此,管理者们十分注重管理规则,这是划分对错的完美准则,然而在完美的背后,是忽视了学生主体们的思想、兴趣、爱好与自尊;只注重学校发展与管理的需要而忽视了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性;单向度地重视管理规则、管理体制,而忽视了与学生主体的交流与沟通,缺少平等性思维。这是主体间性哲学不适应中国国情的一种
5、体现,大学管理者们并未从本质上了解主体间性,混淆了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定义,将主体性仍然看作客体,是主体管理对象中的一部分,客体依附于主体,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没有认识到主体性的新发展。“管理者以一种物的方式对待学生,忽视学生的参与,管理成为管理者对学生进行控制和训练的工具,师生关系紧张,无法进行平等的交往对话,忽视了大学生管理的目标价值成人”。这种管理模式不能真正体现出主体间性的教育价值,当代教育管理急需由单一主体管理模式向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融合。2理论化管理与现实社会的脱轨主体间性作为大学教育管理工作的理论基础,是为了实现优秀人才的培养。而各个大学对主体间性的定义与理解也略有差异,许多
6、大学的教育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意识到将教学管理理论与实践生活结合在一起,导致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忽略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和大学生主体自我认知的需求;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忽视了实践管理工作对主体间性哲学发展提供的动力。知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具有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智慧型人才,而在过多的理论化大学教育管理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是理论性人才,缺乏创新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二、主体间性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路径选择(一)主体间性与主体性的融合1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主体间性认识毋庸置疑,大学生和管理者都是教育管理工作的主体。培养大学生的主体间性,首
7、先要正确认识大学生的主体性是主体间性的价值追求。“主体间性是主体之间关系的规定性,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调节性,是对主体性的发展和丰富,是把主体性从过去仅涉及主客之间的关系,扩展为也包含主体之间的关系”。我国高校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张构建交往的管理模式,交往是教育活动的核心,教学管理既是管理工作,也是与被管理者们在生活交往互动中的人际关系的体现。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与教育管理者都面临着许多任务与挑战。为了培养出优秀的知识人才,教育管理者们逐渐摒弃传统的管理理念,注重培养大学生自主的主体间性意识。培养大学生主体间性意识,能够使学生正确认知自身的主体性
8、地位及拥有的管理权力。尽管大学生有的时候为了彰显其独特性,思维比较叛逆,但是他们十分注重人格,因此,要求大学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从学生自身的心理和实际需要为基点,制定合理的管理规则,从而正确地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作为成人,一方面,需要教师们为其指明前进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更需要建立自主、自立的管理理念。学生主体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能够正确认识自身需求,并根据需求、兴趣来制定人生道路的目标。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同时也要注重与教育管理者们的交往与沟通,以了解自身发展的缺陷,并且要具备批判意识,敢于提出大学教育管理体制不足之处,从而真正地实现自身的主体功能和主体价值。2从客观的角度认识主
9、体间性许多学者在认识主体间性后摒弃主体性,认为主体性存在很多弊端,不适应教育、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是紧密相连的,我们所认知的主体性即人作为主体,自觉、自主、能动地与客体之间发展;而主体间性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他们之间平等地交往与互动。其区别在于主体与交往模式的改变,但其本质还是强调主体性。主体间性是在主体性基础上发展与衍生而来的,尽管主体间性把教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视作教育管理的双主体,却并未打算否认主体性。主体间性下的双主体教育管理模式并不是完全否定主体性下的“主体客体”模式,而是在其基础上完善主体性,实现主体主体间双向的交往活动,忽视客体(对象)的主体间性发展是不全面的。
10、在管理者发挥主导作用的工作上(如决策、检查、考评等),被管理者无疑是以客体的身份出现。而在管理制度、措施实行的过程中,被管理者对制度、对管理者的审视和评价,又将管理者放在客体的位置上。无论是从认识论还是实践论上讲,在人与人之间,每个人作为现实的存在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具有主客体的二重性。“我国当下的大学教育管理改革在提倡主体间性教学管理时不能忽视对象化认识的重要性,离开了对象化认识,主体间性教育将无法想象”。(二)建立健全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机制1转变教育管理理念主体间性强调主体主体双向发展的模式,是一种平等、互动的交往模式。主体性则是主体与客体间单向的发展模式。知识经济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教育管理
11、工作的环境复杂多样,及时正确地处理大学生管理问题,并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主体间性哲学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面对复杂的主体环境,高校应转变管理思维,由过去单一的教师管理转向学生自主管理、运用网络管理等新的管理主体,可以将学生团体、家长等一切有利因素联合在一起,达成共识和妥协,从而共同管理。教育管理者理解并掌握主体间性的本质后,开始由过去单一的管理主体转为多元主体,每一个主体之间都有其共同性、共识性,在客体的基础上,“教师要摒弃传统观念,把学生视为平等对话和交往的主体,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对话交流,鼓励他们发表不同见解,培养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思维”。教育管理者理解并掌握主体间性的本质
12、后,开始由过去单一的管理主体转为多元主体,每一个主体之间都有其共同性、共识性,在客体的基础上,主体与主体间和谐发展。主体间性的教育管理理念的转变,体现出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理念的和谐发展,为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2构建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间性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社会、世界的交往都是以实践为基础进行的。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调节性,它以个体主体性为基础,强调两个或多个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主体间性中主体与主体间平等、互动的交往模式,是对主体性的继承与发展。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主体间性是对现实生活中人的重新的定义,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更好地实现管理者和大学生们的主体价值。在其定义中,每个学生和管理者都是教育管理的主体,他们之间是以平等的、交往的、互动的关系存在着,同时还强调客体中介对管理者主体和学生主体的约束、规范作用。教育管理要做到以主体间性为理论基础,在实践教学管理中发挥主体间性的地位与作用,它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具有实践论、认识论上的意义。从理性的角度正确认识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大学生交往性管理。由于主体间性是生成于交往实践之中,因此,主体只有在交往过程中,才会与其他主体相遇,与之形成多元主体间关系,从而衍生出主体间性。管理者与学生们在教育管理实践工作中达到共通性,从而保证主体间性哲学与中国国情的完美结合。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