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医药大学,促内涵发展“良方”,成就中医人才培养摇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中医药大学,促内涵发展“良方”,成就中医人才培养摇篮.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江西中医药大学,促内涵发展“良方”,成就中医人才培养摇篮 2022年4月18日,教化部复函江西省人民政府,同意江西中医学院更名为“江西中医药高校”。至此,江西省结束了没有一所医药类“高校”的历史,而新诞生的“江西中医药高校”也从今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作为一所地方性中医院校,取得如此突出成果,得益于学校对人才培育质量的一贯重视。 坚持“中医”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珍宝,然而,受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医事业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作为一所培育中医人才的专业院校,在高等教化“大众化”过程中,江西中医药高校没有走“大而全”的发展道路,而是坚持“中医”特色,着力打造拳头学科与优势专业,有
2、效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从管理上入手。2022年,学校将学科建设办公室从探讨生部独立出来,特地对学校学科建设进行规划与设计。除了管理层面,学校还在教化资源上对重点学科进行了倾斜,对中医重点学科建设更是舍得投入。科学的设计加上有效的资源保障,换来的是学校学科建设的累累硕果。目前,全校拥有18个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个江西省高水平学科、3个省级“十二五”重点学科、12个校级重点学科和13个校级重点培育学科等48个重点学科,形成突出重点、彰显特色、择优扶持、相互支撑、主次分明的多层次学科建设格局。 2022年7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批准,江西中医药高校被确定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医学、
3、中药学两个学科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多年的辛苦耕耘最终换来了今日收获,这也是对学校坚持“中医”特色发展的确定。 授权学科中医学为江西省高水平学科,拥有7个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1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8个省部级重点试验室和探讨室。该学科在热敏灸和中医药防治肺病、毒蛇咬伤、不孕、中风、疑难发热、嗓音病等病种方面具有独到优势与显明特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独创的热敏灸技术已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30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并成为上海世博会联合国安排开发署唯一重点推广的中医药项目;授权学科中药学为江西省高水平学科,有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有一支素养精良
4、、实力雄厚的学科队伍。近5年担当国家级科研项目85项,纵向科研经费达1.42亿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嘉奖18项。 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这在学校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至此,学校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高等教化人才培育体系,办学层次上了一个新台阶。 建设优秀人才队伍,筑好强校之基 “高校者,非大楼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老校长梅贻琦这句广为人知的话语道出了老师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性。一个学科的发展,关键在于领军人物;而一个学校的发展,则依靠于一支过硬的人才队伍。对于偏居一隅的江西中医药高校来说,在人才引进方面并不具备优势,这限制了学校教化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为了打造一支高水平人才队伍,十
5、几年来,江西中医药高校实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为引进人才搭建良好的科研平台,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不但干脆提升了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而且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吸引力。 杨世林是江西中医药高校副校长,也是中药制剂学界的旗帜人物。2001年,为了能够引进这位闻名学者,时任学校党委书记吕辉章和当时还是校长的刘红宁一行专程到北京,学校的这番诚意深深打动了杨世林。一个人的加入,带动了一个学科的发展,由杨世林牵头的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探讨中心已经成为江西中医药高校的科研“名片”。 除了领军人才的引进,学校实现了人才培育的联动效应。有了高层次科研平台的吸引,一大批学界精英加入了江西中医药高校,一大批中青年
6、骨干老师也得以成长起来。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满意教学科研须要的高素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学校人才培育供应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10年前,学校博士学位专任老师只有3人。10年后,学校拥有博士学位专任老师175人、正高专业技术职务131人、全国优秀老师7人、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阅历继承导师33人、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特别津贴专家和省政府特别津贴专家66人、国家级名中医11人、省名中医28人、省新世纪一百零一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4人、博士生导师24人。优秀的人才队伍,干脆带动了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近5年,学校担当了国家级项目137项,省部级项目326项,获得各级各类科研经费3
7、亿元,科研创新实力不仅在江西省内居于前列,而且在全国同类高校中也特别精彩。 学校的核心职能是人才培育,是教化教学。有了一支过硬的老师队伍,还须要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才能将学校的中心工作聚焦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上。为此,学校制定了系列措施,比如从2022年起,学校开展了每两年一次的教学标兵遴选工作,不但激励了教学优秀者,而且在全校营造了一种重视教学、重视课堂的良好氛围。 服务社会、协同创新,中药国粹“接地气” 近年来,凭借得天独厚的人才科研优势,江西中医药高校不断强化自身的社会服务职能,提升自身的协同创新实力,无论是对地方产业发展,还是传统中医药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江西是中华传统中的医药“重镇”
8、,“建昌药帮”“中国药都”“江医学”等,都是人们对江西的记忆。在集中了全省90%以上的医药行业资源之后,江西中医药高校担当起了弘扬传统中医药的神圣使命,让一些传统中医药技艺在学校落地生根并发扬光大。得益于学校对中医文化的推陈出新,传统中医药在新时代重新焕发活力。 比如,中药学学科秉承江西中医药的深厚底蕴,围绕江西特色中药资源开展探讨,与企业合作建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探讨中心1个,先后帮助江西省政府申报建设了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等3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牵头组建了江西省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创新药物与高效节能制药设备协同创新中心;研发的16种产品先后实现了单品种年销售额超亿元,为江西乃至全国
9、中药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作出了主动贡献,是国内中药学领域有较大影响的学科,为江西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接了地气”的中医药更加有生命力,也让学校在校企合作中提升了自身的教化教学质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学习对于人才培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医学人才培育来说更是不行或缺。学校与医院、企业的广泛深化合作无意为学生们供应了良好的实践平台,课堂进了医院、进了工厂,这样培育出的人才无疑素养更加过硬,更能学到真功夫,更符合社会需求。 正如学校党委书记刘红宁所言:作为一所中医药高等院校,江西中医药高校的文化建设,一方面坚持继承传统,秉承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充分体现中医药的方向性和
10、主体性;另一方面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创新学校的精神文化内涵,使之更加富有时代性和特色性。 换的是“牌子”,不换的是追求 由“学院”升格为“高校”,意味着新的起点。江西中医药高校管理者认为,学校今日的成果说明学校的发展路子是科学的,但这也只能代表过去。将来的发展,还须要依据自身实际进行科学的设计与规划。正如教化部对新诞生的江西中医药高校要求的那样,学校将提高办学质量放到了中心位置,围绕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重点培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须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而事实上,学校的各项工作也都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比如,在当前开展的党的群众路途教化实践活动中,学
11、校没有图形式、走过场,而是“查摆问题求实效”,将实践活动与提升教化教学质量实际相结合,将实践活动作为提升教学内涵的良好契机。学校对自身人才培育方面的诸多环节进行了“望闻问切”,开出了促进内涵式发展的“良方”。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学校完善了40多项制度来推动学校科学管理,除了在硬件上投入几千万元完善教化教学设施,还在“软环境”建设上,努力为师生营造健康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 新起点,意味着新机遇、新挑战。学校党委书记刘红宁说:“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学校将接着发扬江中行舟,不进则退的精神,秉承唯学、唯人、求强、求精”的校训,践行办学宗旨,带着往昔的荣光,接着追求幻想,矢志不渝,只争朝夕,为建设高水平学科引领、多学科协调支撑、产学研结合特色显明的世界中医药名校而不懈奋斗。” 第7页 共7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