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与林黛玉形象之比较_西厢记崔莺莺人物形象.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9840911 上传时间:2022-04-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2.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与林黛玉形象之比较_西厢记崔莺莺人物形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与林黛玉形象之比较_西厢记崔莺莺人物形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与林黛玉形象之比较_西厢记崔莺莺人物形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与林黛玉形象之比较_西厢记崔莺莺人物形象.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与林黛玉形象之比较_西厢记崔莺莺人物形象 摘要:一部西厢记天下夺魁,一曲红楼梦怀金悼玉,中国文学的双壁胜利塑造了两个近乎完备的艺术形象:崔莺莺和林黛玉。她们从不同的封建时代背景下走来,身为女儿,其才其貌深化人心;她们长在深闺,争取爱情的志气让人击掌而赞。然而,不管是其性格气质还是爱情之路都有着诸多不同。经过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比较,能够更好的解读和定位这两个经典艺术形象。关键词:西厢记 崔莺莺 林黛玉 比较同是花容月貌、温婉多情;出口成章,多才多艺,崔林二人都为追求自己爱情而勇往直前。但是这两个近乎完备的艺术形象之间又有着诸多不同之处,造成这种迥异的缘由也是多方面的。一、女儿美:

2、其才其貌各领风骚西厢记把崔莺莺描写成一位相国府里的千金小姐,“年一十九岁,针黹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林黛玉之父林如海“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林黛玉进贾府时只七岁却已读了四书,其诗词禀赋冠十二钗之首。崔莺莺和林黛玉不仅才华出众,而且都很美,但她们的美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究其缘由,是因为她们的性格气质不同。(一)端庄贤淑与风露清愁崔莺莺之貌西厢记并没有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张生之眼来写的,张君瑞看傻了一样“纷繁芜杂口难言,灵魂飞在半天”,好不简单回过神来也不忘赞一句“世间有这等女子,岂非天姿国色乎”。金圣叹认为:“西厢之作也,专为双文也。然双文国艳也,抑双文天人也”。崔莺莺之美是如“

3、观音”一样的端庄之美,眉目之间必是健康之色,名贵高雅之华容,让目睹之人有一种顶礼膜拜的冲动。而贾宝玉眼中的林妹妹却是一种看了会让人心碎的美,一种渺宜修之美、痴情病弱、性灵情韵之美,在神不在貌的美都跃然纸上。黛玉的美是一种风露清愁之美,让人观之怜之,惜之爱之。相比之下,林黛玉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她的健康状况都比崔莺莺略逊一筹。她内心充溢着悲苦,对生命对身世的悲剧意识浓郁,多愁善感,拥有一种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的病态之美。林黛玉是孤独的、傲岸的、敏感的。(二)世俗适性与诗性超逸崔莺莺是相国府里的大家闺秀,受到过良好的教化,自身也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对母亲也很孝顺。在她“艳遇”张生之前其叛

4、逆性并没有显现出来。她所吟唱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只是被封建深锁在闺阁中的青春少女共同拥有的抑郁与敏感。在崔莺莺的思想体系里,她并不厌烦也不反对封建科举。而林黛玉较之崔莺莺的成熟却显得特立独行。1诗性超逸的人格气质,与世俗标准相背离林黛玉前身为降珠仙草,是风流自然的精华,转世为人后,率真性情、心性空灵,虽作为闺阁女子,仍具有自然美的清逸。这种气质使她喜散不喜聚她蔑视外在规范,诗意栖居,其诗才冠十二钗之首,每每用诗歌表达抒发内心的情感,全然不顾“女子写诗非宜”的封建规则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她鄙视唾弃世俗的科举仕途,她从不劝宝玉去求功名,表现出对封建制度的否定。这就注定其与宝玉的

5、爱情不被封建家长所接受而充溢悲剧性。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则是很乖顺的,除了追求爱情的执着,她对于母亲的管教是温驯的接受。后来,莺莺性格的发展,为爱而叛逆又当别论。她的叛逆是被逼的,是在封建礼教与封建家长婚姻制度的逼迫下,一步步由被动而生发成主动的,是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林黛玉的任性叛逆、超拔脱俗是与生俱来的。2花魂诗魄,人文精神的自由曹雪芹刻画群芳以花来比拟,把众多女性置于“千红一窟”、“万艳同杯”中,其间不无悲剧意味的警示。潇湘馆的千一百零一竿翠竹,亭亭玉立,潇潇洒俗,是林黛玉高洁孤傲与清逸不凡的特性写照。“潇湘妃子”之雅号正衬合了她无端歌哭,自泪自干的性格,也示意了泪尽而亡的生命悲剧。描写林黛玉

6、出场时的容貌的韵文是“闲静时如娇花照水”,她花名占芙蓉,然而芙蓉花的特性是风露清愁,是一种带有悲剧性的花。而西厢记里的崔莺莺更像是“艳冠群芳”的牡丹花。林黛玉和崔莺莺一样工书善诗,其诗就是其情的升华与外化。“闹简”、“酬简”中的诗词都是崔张二人互通感情的情诗,诗在崔莺莺那里也只发挥了表达感情的作用。而诗对于林黛玉却是生之体验,是心灵情感的寄予,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她的葬花吟、桃花行都充分而鲜活地表达着她内心的爱怨与苦痛,充溢着感伤色调,化入诗歌中便成为伤春悲秋的感伤基调。二、女儿情:一喜一悲异彩人生崔莺莺与林黛玉都是因为大胆追求爱情、自由恋爱而深受世人宠爱与崇敬的,但二人对爱情的看法、追求爱情

7、的方式以及所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一)“情”的渴望与“心”的责任女主子公崔莺莺眼里的“情”指的是男女双方会面仰慕的感情。他们以“情”为基础的,且置“情”高于一切的地位。这充分地表明白莺莺对于母亲的逼迫的不满与无可奈何,又显示了莺莺对专一的爱情的渴望与崇尚,另外也说明崔莺莺对爱情的担忧和对自己是否能够留住丈夫的心的不自信与对夫权的依靠。崔莺莺的种种担忧说明她没有独立的女性意识,虽然她叛逆的违反封建礼教、自主选择了爱情与婚姻,追求到了男女双方的爱情同等,但不是婚姻同等,因为她又把自己降到了依靠的层次。她是位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林黛玉则不然,她带着宿情来到人世,化为情痴情种,必定终其一生沉溺于木石前

8、盟的爱情之中,情定三生,为情而生为情而死。黛玉爱宝玉,在爱情中,二人是同等的,是知己。尤其是“意绵绵静日玉生烟”一回中,其形而上的爱情较之崔张的私下结合更是干净的纯粹。他们都只为“自己的心”,把爱对方上升为一种责任。因而林黛玉比崔莺莺更具有仙品情操,崔莺莺比林黛玉更倾向于世俗人性。(二)团聚与空劳牵挂在封建制度与经济模式下,进步的作家也只能求得统治阶级的认可,从而实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的美妙愿望。所以,崔莺莺只能依从母亲的要求用科举中学来保全爱情与婚姻。这样的妥协一方面显示了叛逆的不彻底性。西厢记与牡丹亭不同,它不是追求人性的解放,而是求得自主婚姻的圆满。身处封建末期的曹雪芹给予了林黛玉不一样的

9、爱情结局,林黛玉的爱情与生命都是悲剧性的,同时也是坚脆性的,不容折弯与妥协,“木石前盟”被世俗的“金玉良缘”所取代,结果泪尽而亡。总而言之,崔莺莺是一个生活在元代的温文尔雅、举止贤淑、只为情而情的叛逆性并不彻底的少女,林黛玉则是具有超越时代局限的魄力的艺术形象,她心性高洁,不为世俗所污,为心而爱,这一形象不仅仅超越了时代局限,还具有启蒙精神的意义,她所秉承的生命内涵已经远远地超出了艺术的范围 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