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册说课稿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上册说课稿5篇.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高二语文上册说课稿一、说教材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习唐代 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 法等艺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诗歌本身 的发展也趋于成熟,体裁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 作的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登高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诗。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 “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 极高的鉴赏价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
2、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二、说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 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古诗如浩瀚之海,实 现上述目标,让学生自己在诗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1、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徊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 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 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因此,我把学习诗歌鉴赏的普通 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2、学生观决定教育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
3、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 改的精神之所在。师生平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 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3、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 怀中吸收一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综上所述,本节课就是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让学生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 学习诗歌鉴赏的普通方法是教学重点,吸收诗人的精神养料是教学难点。三、说教法、学法1、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会多处灵便运用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抓住朗诵,也就是抓 住诗歌教学的“牛鼻子”。“以声达意”、“以声移情”、“以声传情”可带
4、领学生较快地走近诗人, 走进文本,感受诗情,触摸到融于诗歌中的诗人的情怀。2、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我在鉴赏诗歌意象,体味情景交融艺术手法时, 会运用自主探索法。学生将分组讨论,抓描写意象的关键词并体味其作用,从而突破教学重点。3、在体味诗歌的悲情美环节,我会恰当运用提问点拨法,指导学生思量,突破教学难点。4、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影像资料、背景音乐,变抽象为直观,变无声为有声,丰富教 学内容。四、说教学程序(一)用对联导入。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学生借助对对联的赏析,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辈子,体味杜甫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 响的读书人,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
5、。(这一设计理念源于孟子所云:“诵其文,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 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二)研读课文1、初读,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味律诗的节奏、压韵的顺畅之美。2、再读,披词入情,感受感情美。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容。(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耍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其答案是一个“悲”字,由此辐射出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 ?如何写“悲” ?(此 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3、三读,展开想象,感悟意境美。诗的意境由多个意象构成。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
6、歌的灵魂。引导学生张开联想和 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是诗歌鉴赏的关键。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让学生 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儿种意象?(急风、天高、哀猿、飞鸟、落木、长江)分别用 什么词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味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诗中所弥 漫 的悲情,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突破了教学重点。)4、四读,品评词句,领悟悲情美。诗中有景有情,学生在入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如“悲” “客” “病” “苦恨”“酒杯”等来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5、五读,
7、感悟朗读,品悟音乐美。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诵读是涵咏陶冶情操的途径。我将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诵读,用心 感悟,借声传情;再配乐朗诵,在悲凉的背景音乐中个别诵读,互相点评,互相欣赏;最后, 播放名家范读读,在倾听中将诗情融入心田,完成背诵。(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 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三)归纳赏诗之法。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运用的诵读读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论世法等诗歌鉴赏的方法做一归纳 总结,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四)课堂练习、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
8、时有效地学以致用,因此我设置一道课 堂练习题,用多媒体展示旅夜书怀:1、分析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橘独夜舟”中“细草”和“孤舟”两个意象的作用。2、怎样理解“月涌大江流”的内容和意境?2.高二语文上册说课稿一、说教材(一)课文分析: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四 篇课文都属于唐宋散文。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要理解课文所总结的历史教训以及所阐发的人 生哲理,了解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文知识。游褒禅山记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名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 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外,更需要
9、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教学本 课我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讲授记游山的部份,第二课时是讲授发议论的部份,我的说 课内容是针对第二课时来说的,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虚词“者”、“其”的意义与用法, 教学难点是领悟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学情分析:语文教学大纲在语文教学目的阐述中有这样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学生 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高二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 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的领略有一定的艰难,因此,这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是通过疏通
10、文本,学 习文中文言文知识,从而领略作者阐述的“深思慎取”的道理。(三)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一一学习文本中词语的活用,了解文言虚词“者”、“其”的意义与用法。2、能力目标一一熟读背诵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情感目标一一领略治学处事必须坚定意志,并且耍“深思慎取”的道理。二、说教法游褒禅山记是一首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也是很难把握的,根据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了 “反复诵读法”、“串讲翻译法”和“问题探索 法”的教学方法。反复诵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
11、容,积累文言知 识。 串讲翻译:通过文本的疏通,为学生理解课文扫清障碍。问题探索: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理清“志”、“力”、“物”之间 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三、说学法我将结合作者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等写作手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诵读、齐读、品味,力 争能通过这三方面使学生领略作者所阐发的“深思慎取”的道理并培养能力。3.高二语文上册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选自论语,是选修的内容,本文用九则话语阐述 了什么是“仁”,怎样实施“仁”。2、该课的地位和作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高中语文选修第一单元的四篇讲读课文。 单元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
12、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课文安排在 单元的尾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 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3、教学目标:a.认知目标:识记本节选中的基础知识。b.技能目标: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观点。c.情感目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量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4、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重点理解“什么是仁” “怎样才干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思量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二、说学生:1 .学情分析:经过初中阶段与必修的文言文学习,学
13、生已经初步形成为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 的阅读与学习已掌握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独特之处, 容易获得学习文言文的欢跃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地加入到背诵,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 点的学习中来。无非,由于文言文语法较难,绝大部份学生对词语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有 相当的难 度。这就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 .相应对策:通过听读、示范朗读、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以读带动学生对课文的理 解,并自主地进行文言知识的总结归纳。三、说教法: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2、串讲,文言文词语的积累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 逐步积
14、累的教学方法。3、学生的互相学习法4、探索拓展法:学生扩展阅读的材料,联系显示,巩固所学知识,开辟视野。四、说学法: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3、指导学生进行止确的诵读。五、说课时安排:1课时六、说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从孔子及论语说起。2,介绍论语相关背景。 3.整体感知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是:大纲要求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 习、探索。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普通到特殊,或者由整体到具体。学习课文也是如此,先对 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听读全文,纠正字音:自
15、读全文,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句子,批注有疑问的内容。再次自读课文,小组互助。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以及特殊句式: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尝试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4 .学生共互助,理清主旨。什么是仁怎样实施仁5 .探索拓展:现实生活中的“仁”我们所知道的“仁”4 .高二语文上册说课稿一、说教学内容(教材)滕王阁序这篇文章选自苏教版选修四“文以气为主”板块,课程标准对此的目标要求 主要有三点,即审美情操的培养,鉴赏评价能力的形成,文化底蕴的积淀。教材是教学的依据, 但它不是教学的产物,作为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科学处理。我在处理滕王阁序这这篇课文 时本着以上三个指导思想,把这篇文
16、章作如下处理:字句的阅读理解放在预习课解决,对于课 文思想主题及作者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主要采取学生自我总结与老师点拨相结合,不占用过多 的口寸间。课堂主要教学内容是对语言的品味和鉴赏。二、说教学目标(课标)在对教材作整体的处理之后,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三点:进一步把握文言词句 的意思和使用特点;学习本文写景技巧,体味语言美;培养学生感受自然热爱自然的审美情操。 课程标准在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培养方面特殊强调:应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索能力 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因此,我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主要从培养应用、审美与 探索能力这三个方面考虑。三、说学情(学情分析)在设定好课文的
17、教学目标后,我对教材重难点的设置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普通 来说,经过必修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获得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且也具备了初步的赏 析语言的能力,但选修课对学生的要求与必修课有所不同,选修课中,学生个性化鉴赏评价应 更多一些,固然个性化鉴赏不排除共性的理解,并且从认知的规律来说,共性的理解是个性化 鉴赏的基础,因此这一点一定要在教学中贯通,防止学生信口开合,胡言乱语。其次,学生经 过必修课的学习,虽然获得了初步的鉴赏能力,但还远远不够,特殊是全面完整地表达自己审 美鉴赏感受的能力,这固然跟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关,但也与学生没有把握表达技巧有很大的关 系。基于以上理由,我设计的教学
18、重点就是“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 神陶冶和审美愉悦”,教学难点就是“如何把握表达技巧,完整表达审美鉴赏感受。”四、说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环节我准备按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首先是导入新课,然后是巩固预习效果,再就是诵读讨论,最后就是对鉴赏活动的总结。诵读讨论是课堂主要内容。诵读的过程可以按照“老师范读、学生品读、自由诵读”等形式展开, 讨论的过程就是鉴赏评价的过程,一定要结合鉴赏技巧来有序表达,普通来说,对语言的鉴赏 主要抓住这几个方面,其一对语言内容的理解,其二对语言表达技巧的把握,其三对语言情景 的描绘及意境的体味,其四对语
19、言表达效果的感悟与明确。固然对语言鉴赏表达能力的获得不 可能一蹴而就,本节课只是对学生学习方向的引导,并且让学生有初步的收获。综上所述,我 对教学重点的解决方法突出一个字“读”,我对教学难点的突破主要是“授之以渔”。五、说教学方法(学法)与教学手段。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的设计与教学建议中,对“诗歌与散文”模块是这样说的“可通过多种 途径匡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匡助学生感受和理 解作品;应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 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 学史知识。”因
20、此,在课堂上,我主要用阅读与讨论这两种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为了提高教学 效果,在教学手段上,我准备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滕王阁历史,欣赏名家朗诵。5 .高二语文上册说课稿一、说教材诗经两首氓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 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 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 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宏扬民族文化 和民族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 一步提
21、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索能力,形 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此特点, 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理解生僻字及意义特殊的词语;3)把握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能够初步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并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 情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憧憬,陶冶高尚的情操;2)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3) 了解诗经成书的经过及其特殊
22、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更加珍视汉民族文化,热爱汉 民族语言。教学重点: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2)理解体味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教学难点:理解体味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二、说教法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示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 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 整体
23、语文素质,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范读,展示相关文学常识,可以使学生 获得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丰富课堂容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三、说学法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古代诗歌, 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学生自己诵读与听配乐范读相结合,并且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通过反复诵读,培 养语感,掌握四言诗歌的诵读节拍,熟悉课文内容并且落实诗中浮现的重要实词虚词。由教师 设置情境,组织学生讨论,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 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24、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份:1、结合初中所学,回顾诗经的相关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 中占领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学习中必然要讲到有关诗经的文学 常识。包括“诗经六义”,其中,氓所涉及的比兴手法,是相关文学常识的重点。这部份 的学习安排在导入环节,通过回顾兼葭、关雎等初中语文涉及的诗经篇目,来串讲 相关知识点。在此环节,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应的文学常识知识点: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六义一一风雅颂赋比兴四言诗2、朗读分为听配乐范读与学生自读两个环节,首先听范读来指导学生把握四言诗诵读的节 奏(多媒体课件展示:二、二节拍),在朗读过程中,根据注释,明
25、确字音字形,掌握重点实词 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僻字字音字形及应掌握的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并且对诗歌叙述的故事内容有整体的感知。3、由教师导引,匡助学生理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欢喜一一悲哀一一怨恨,并且明确 本诗所表达的主要的感情是“怨情”,并由此来生发其他问题,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4、在对诗歌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并且了解女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基础上,对本诗进行进一步 的鉴赏。这是本课教学的主体部份,通过设计四个问题(“女主人公为何怨”、“她怨什么、“怨 过之后她又将何去何从”、“她的感情变化在诗歌中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来引导学生进一步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本诗的思想意义
26、(不仅是对氓的控诉,也是对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妇女地位 卑微现象的批评)、了解诗歌的进步性所在(表现了女子敢于反抗,勇于追求幸福的精神)并体味 本诗边叙事边抒情,通过回顾、对照手法来表现情感的艺术手法。在本环节中,通过教师的问 题设计,引导启示,学生讨论,环绕着“怨情”来展开问题,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寓于其中, 从而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5、总结人物性格特点,初步鉴赏诗歌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建立在解 决之前几个问题的基础上的。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找到对应的诗句,最后由教师加 以总结,明确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勤劳、温和、善良、坚毅。6、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尝试背诵。
27、诗经中浮现的生僻字多,这会给学生的 背诵带来一定的艰难,因此首先应加强学生对字音字形掌握的落实,并且由教师对诗中的故事 情节整理概括,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通过指定学生演板重要词句,来明确背诵 中的重点难点。这样,本课的教学重点就能得以突破。7、作业设计环节让学生把诗歌改编为现代诗歌或者小说8、课堂小结诗经产生于文学创作的朴素时代,千百年来,诗经中,特别是“国风”部份的优秀 篇目流传不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所反应的内容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表达的 是泛博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感情,由此给我们的写作也带来启迪。因此,安排课堂小结如下:氓叙述了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
28、,然而今天我们读着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为时代的遥远、题材的常见而厌倦。这正是因为它并没有刻意去雕琢,只 是循着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发展,自然而然生成诗歌跌宕回旋的布局。其实,文学的真谛正在 于此一一描述最本真的生活,表达最朴素的感情。由此我们也可以获得启迪,在我们写作中, 也应该抛去那些浮华的外表,用我们手中的笔,去展现真正的生活,表达内心最真挚的感情。五、说对本课教学中可能浮现的问题的预设及解决办法: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怨情”作为中心点,由此生发几个问题,来完 成诗歌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意义把握,艺术手法鉴赏这几个环节的教学。在此过程 中,课堂容量较大,需要教师课前抓好学生预习工作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好多媒体 课件,一方面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便于控制课堂的教学节奏。此外,本课 是一篇的爱情诗,在课堂教学中必然涉及爱情观的讨论,如何把握好尺度,不脱离文本,避免 把爱情诗的鉴赏变成纯粹爱情观的讨论,是课堂教学中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