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2课《红烛》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2课《红烛》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2课红烛教学设计课题红烛单元一学科语文年级 高一学习 目标1 .了解闻一多的代表作品、贡献及诗歌特点。2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炽热的爱国之情。3 .抓住意象解读诗歌内涵及揣摩这些独特的意象营造的意境,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4 .背诵诗歌。重点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炽热的爱国之情。难点抓住意象解读诗歌内涵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太阳吟是诗人闻一收录在诗集红烛中 的代表诗歌。留美期间,身为海外游子,每日见到 的太阳同样也照耀着祖国,于是他希望太阳能够带 去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之情。诗歌情 感真挚,意象奇特,蕴含着浓浓的的爱国情。今天 我们
2、要学习的红烛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呢?学生齐读诗歌由闻一多红 烛诗集中的诗 歌导入,更有针 对性。讲授新课一、作家作品闻一多(1899 1 946),原名闻豕骅,万友二, 生于湖北淹水。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3年9月出版 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 集死水。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 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 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 和句的均齐厂。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 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 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学生齐读课本上
3、标画,识记积累文化常识了解作家的经历及作品风格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 闻一多拍案而起,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 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 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二、写作背景闻一多创作了两部诗集,一部是死水,另 一部是红烛。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 作品组成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 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 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 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 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 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 部诗集,在回
4、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 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 诗集红烛的“序诗”。而1923年9月出版的这个集子又系诗人公开 刊行的第一部诗集,由此可知该诗在闻一多诗歌艺 术生涯中的奠基性地位。闻一多正是从红烛时 代起步,走上了一位现代诗人的创作道路。三、新知讲解L听朗读,注意朗读节奏,初步感受诗人的情 感。2 ,解读诗歌的钥匙一一抓意象诗人通过诗歌表达情感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感、 理想、志向、抱负等,融入到诗歌形象(人、物、 景)当中,借助某些诗歌形象含蓄地去表达。我们学生齐读识记诗集红烛的思想情感学生自由读, 分析、消化知人论世感受闻一多学生在诗歌上的贡献方法指导把寄托或承载诗
5、人主观情感的诗歌形象称为意象, 即有“意”之“象”,意象就是蕴涵诗人思想感情 的具体形象。品析把握意象是和诗人进行情感交流的有效 途径,也是解读诗歌、打开诗人心灵之窗的一把钥 匙。比如戴望舒的雨巷,诗人通过油纸伞、篱墙、 丁香、雨巷等一系列意象来抒发诗人冷漠,凄清, 惆怅心境,诗人在雨巷中希望丁香姑娘能找到出 路,同时也希望自己能找到出路,结果依旧在雨巷 中彷徨。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 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3 .整体感知大声朗读课文,这首诗歌中的意象是什么?有 什么特点?诗人想通过这样的意象表达什么感 情?意象是“红烛”,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 心。全诗以诗
6、人与“红烛”问答交流的形式展开, 抓住红烛的“自焚”与“流泪”两个显著特征, 表现了不管个人能否看到胜利的到来,都要为理想 进行脚踏实地的奋斗,要有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 牲的爱国精神。4 .具体分析(1)齐读诗歌,诗歌起笔用李商隐的诗句有什 么用意吗?中国古典诗歌以物明志,李商隐诗歌素以绵密 富丽的意象著称,诗人往往借助外物的状态来叙说 着诗人自己的心境。受“五四”时期文化的影响, 闻一多对中国传统诗学的感情非常深厚,而李商隐 的名篇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最能引起闻一 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红烛”也成为中学生可以结合 自己学过的诗 来举例分析学生自由回 答,可以结合 自己的阅读感 受简
7、单分析。提升阅读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2)快读诗歌,诗歌哪几节描写了红烛的“自 焚”?2-3节,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展现了思考 觉悟的过程。燃烧自己,“烧”出光亮,写出了红 烛“自焚”的特征,牺牲精神。(3)自由诵读诗歌,怎么理解作者所说的“矛 盾!冲突!” ?明确:前面“一误再误”,后面“不误,不误!” 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困惑后的醒 悟。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躯体和灵 魂互相依存,不可分离,“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 后才放光出?”这让诗人很迷惑,这不是“矛盾! 冲突!,吗?但是,诗人终于彻悟了,理解了红烛,这正是 一种奉献、自我牺牲
8、精神的体现,与利己主义相对。 从而由衷地赞美了红烛,并产生敬仰之情。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 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 获得的觉悟。(4)齐读第4节,诗歌第4节传达了诗人什么 感情?表达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 自励。“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价值重在 奉献。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 信念和心愿。接着诗人用“烧破”“烧沸” “救出”“捣破” 几个动词,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他要以自己的生 命火焰照亮世人使他们觉悟,使他们热血沸腾,使 他们奋起,从而积极行动起来求得自身的解放。表 现诗人的历史使命感。(5)默读诗歌57节,诗人面对烛泪有
9、哪些思 考?学生多样化诵读学生留足时 间,边读边分 析,同学间可 以讨论完成学生把自己的思考写下来以读带教,在读 中体会、品味、 感悟比较难理解的地 方,可以采用合 作探究的方法完 成,培养学生互 助合作的能力动手动脑相结合“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诗人仍在怀 疑这种自我奉献、自我牺牲的真实性。而烛泪是因 风而起,却依然燃烧。所以,那泪,是红烛为不能 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流泪。诗人歌颂红烛的奉献 的精神,歌颂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是焦急的泪,也 是喜悦的泪!它会“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反映出苦难社会需要光明、勇气、牺牲,终会驱除 黑暗,带来一个全新的世界。(6)齐读诗歌8-9节
10、诗人呼唤红烛,在红烛那里找到了生活方向: 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 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J四、课堂练习闻一多的红烛中的红烛指的是(D )A.祖国B.人民C.家人D.自己五、拓展提高闻一多先生在红烛一诗中写道:“请将你的 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 乐的果子!”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C )A.正确的价值观必须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B.精神贡献比物质贡献更可贵C.要使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必须对社会作出贡 献D.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 满足为前提可以延伸,学生谈收获“莫问收获,但问耕耘J课堂小结诗人将自己比做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 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毁禁锢着 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和快乐的果。尽管是“流一滴泪,灰一分心”,但是即使是 “直到蜡炬成灰泪始干”,也在所不惜。红烛 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体现了对祖国前途的执著 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板书(赞颂 、讴歌红烛 敬仰执着追求寄语,用于牺牲 思考1呼唤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