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兼爱》学案-高二语文教学练“四案”大课堂(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课《兼爱》学案-高二语文教学练“四案”大课堂(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兼爱学案【文本研读】 第一段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 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 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译文:圣1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中心句:2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第二段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 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 此所谓乱也。译文: 原文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
2、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 或以封,或不免于济湃统,则所用之异也。译文:【主旨意蕴】本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论证了墨子“兼爱”的观点。首先论述了要治理天下混乱状况的前提,分析了 社会产生混乱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其次闻明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就是要“兼相爱”;最后提出圣人应 该“禁恶劝爱”,只有这样,才能把天下治理好。原文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译文:原文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
3、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译文:原文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 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译文:3 .第二段的中心句是什么?“天下之乱”有哪些? 第三段原文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WU )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 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译文: 原文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 家、诸侯之相攻
4、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 慈,若此则天下治。译文: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使用了哪些手法进行论证? 第四段原文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译文:所得出的结论是什么?8 .请品读课文,总结每一段的中心句。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探究鉴赏】9 .文章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观点的?10 .如何理解墨子所说的兼爱的思想?11 刘魏评价墨子意显而语质,请分析墨子这样表达的原因。12 .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有什么异同?13 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主旨意蕴】答案【文本
5、研读】 第一段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 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 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译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治理天下; 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这就好比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一定要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于 是才能进行治疗;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疗。治理祸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一定要知道祸乱兴 起的原因,于是才能进行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1 .本段的中心
6、句是什么?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2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本段采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第二段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 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 此所谓乱也。译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可不明察祸乱兴起的原因。尝试考察祸乱因何 而起?起于人们不互相亲爱。臣和子不孝敬君与父,这就是所说的祸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此使 父亲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弟弟
7、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此使兄长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臣子爱自己而不爱 君王,因此使君王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这就是所谓的祸乱。 原文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 或以封,或不免于济湃跳,则所用之异也。译文:这个客人得到药方,便去取悦吴王。这时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领兵。冬天和越人在 水上作战,大败越人,(吴王)割地封赏他。同样一个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的人因此得到封赏,有的人却 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 原文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 兄自爱也,不爱弟,故
8、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译文:即使是父亲不爱子女,兄长不爱弟弟,君主不爱臣子,这也是天下所谓的祸乱。父亲爱自己而 不爱子女,因此使孩子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因此使弟弟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 君主爱自己而不爱臣子,因此使臣子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互相亲爱。 原文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 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译文:即使是天下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也是这样。偷窃者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因此以偷 窃别人的家而使自己的家得利;劫夺财物者只爱自身,不爱
9、别人,因此伤害别人而使自己得利。这是什么 原因呢?都是起于不相爱。 原文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 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译文:即使是大夫之间互相侵夺封地,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封地, 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夺别人的封地而使自己的封地得利。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 所以攻伐别人的封国而使自己的封国得利。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了。3.第二段的中心句是什么?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天下之乱”有哪些?臣子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
10、,此所谓乱;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贼人以利其身,是乱;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 第三段原文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 (WU )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 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译文:考察这是因何而起的呢?都起于不相爱。假使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会有 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长和君主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实行不孝的事情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 弟弟、子女和臣子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实行不慈爱的事情呢?所以不
11、孝不慈都没有了。还会有偷窃和劫夺 财物的人吗?看待别人的家如同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盗窃?看待别人如同自己一样,谁还会伤害人?所 以盗贼又没有了。 原文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 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 慈,若此则天下治。译文:还会有大夫之间相互侵夺封地、诸侯之间相互攻伐封国的事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如同自己的封 地一样,谁还会发动祸乱?看待别人的封国如同自己的封国一样,谁还会发动攻伐?因此大夫互相侵夺封 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的现象就又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
12、国家与国家之间不相互攻伐,封 地与封地之间不相互侵夺,偷盗抢劫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安定了。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中心观点: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使用了哪些手法进行论证?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 “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 “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 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第四段原文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日不可以不 劝爱人者,此也。译文: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憎恨而鼓励相爱呢?所以天下 之人全都互相
13、亲爱就会安定太平,互相憎恨就会发生祸乱。所以墨子说不可以不鼓励爱别人,就是这个道 理。.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天下就会安定和谐。8.品读课文,总结每一段的中心句。第一段:治天下者,必知乱之所自起。(提出问题)第二段: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分析问题)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盗贼无有,天下治。(解决问题)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得出结论)【探究鉴赏】1 .文章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观点的?开篇首先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因才能对症 下药,把病治好一样。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
14、不相爱。文章的论述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 横行。再到大夫互相扰乱、诸侯互相攻伐,逐层递进,论述乱起不相爱的观点。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2 如何理解墨子所说的“兼爱的思想?兼就是广泛地、全部地;所谓兼爱7就是跳出自爱的狭小圈子,广泛地、全部地爱,不分亲疏 厚薄地互相关爱。墨子所说的兼爱指的是一种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是一种视人若己、互惠互利的爱。3 .刘魏评价墨子意显而语质,请分析墨子这样表达的原因。意显而语质是指墨子在语言表达上表现出来的用语浅显、通俗易懂的特色。墨子直言不讳,通俗易懂,有一说一。
15、作者总是把一种观念、一种逻辑贯穿到底,绝不旁生枝节。不但用 语浅显,还唯恐说不清,往往正面说一遍,反面又说一遍;一个观点总结过了,下一段落还要再总结。这种文风与墨家的思想主张和受众群体有关。墨家主张人人平等相爱,反对侵略战争;强调节俭,反 对铺张浪费;注重道德实践,反对纸上谈兵。从这些思想倾向和历史记载的巨子事迹来看,墨家代表的是 社会中下层人民的政治诉求,他们传道的对象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种文风既契合他们的功利实用主义思 想,也利于作者期待的读者群体接受。4 .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有什么异同?相同之处:基本内容一致。仁爱与兼爱,二者皆指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
16、 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二者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恃强凌弱上是相通的。 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墨子的兼爱思想都产生在社会动乱的春秋战国时期, 都包含着安邦定国、终止祸乱纷争的理想。不同之处:具体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 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是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它要求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 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没有尊卑、亲疏、贵贱的差 别,即兼相爱,借此达到利人如己、无私利他的交相禾产的目的。爱的倾向性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已所不欲,勿施于
17、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 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墨子的兼爱思想则是站在功利的角度上,提出了对等 互报的原则,即兼相爱、交相利。总体看来,儒家的仁爱是一种有差别和等级的爱,即要求以对父母兄 弟之爱为同心圆的圆心,层层外推,逐渐扩展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而墨家的兼爱是一种无差别和 等级的爱,它要求人们抛却血缘和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爱人如己。5 .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加强了其观点的阐述,使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 何自起?起不相爱。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来阐明“乱皆起不相爱”。论证思路清晰。文本层层深入,逻辑性强。论证手法多样。如类比论证、假设论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