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高二语文教学练“四案”大课堂(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7893129 上传时间:2024-07-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高二语文教学练“四案”大课堂(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5.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高二语文教学练“四案”大课堂(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5.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高二语文教学练“四案”大课堂(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高二语文教学练“四案”大课堂(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论语十二章教案一、课文解读:论语十二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一篇文章。学习这篇文章时,要 在理解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也要再研习中,注意把握这些经典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的巧妙之处。二、课文重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三、课文难点:把握“仁”和“礼” “乐”之间的关系,体会“君子”品格。四、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论语,全面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主张。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仁”和“礼” “乐”之间的关系,体会

2、“君子”品格。文化传承与理解:提升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情景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 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发表宣言:“人类要 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有什 么智慧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 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知人论世】1.知作一一作品介绍孔子(前5

3、51-前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瞰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祖籍 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幼年丧父,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人讲学。曾出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50多岁离 开鲁国,带领弟子周游列国。68岁回到鲁国。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相传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撰春 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 被奉为儒家经典。 知书一论语论语,“论”,

4、是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对语言的编纂。论语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2.论世一一写作背景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春秋末 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 系,旨在建立和回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

5、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 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 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纤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整体感知】八倍(yi)文质彬彬(bin)迩之事父(er)譬如(pi)子罕(hdn)未成一簧(kui)播放视频【文本研读】第一章研读: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J (学而食:动词,吃饭 敏:勤勉 有道: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安适,行事勤勉,言语谨慎,到有道德人那里去匡 正自己,这可以说是好

6、学了 J概括主题:提出“好学”的具体要求。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孔子认为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克制物质享受的欲望,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说话要谨慎, 做事要勤勉,强调道德实践重于知识。第二章研读: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伶)而:表假设,如果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其如土石何?)译文: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 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如何对待乐制呢?概括主题: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 的仁德。同时丁乐是表达人思想情感的

7、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因此,礼与乐都是仁的外 在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知识链接: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侯国林立,为维护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周文 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之弟一一周公旦开始制礼作乐,即周礼。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 成为维护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非常完善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基调。礼,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包括音乐和舞蹈。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 的一部分。1 .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礼”和“乐”?根据孔子的观点,“仁”

8、与“礼” “乐”是什么关系?理解:在孔子心目中,制礼作乐的周公是万代敬仰的圣贤人物,恢复“郁郁乎文哉的周礼是解决社 会问题的良药。据礼记,礼“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乐“统同”,即抒发感 情,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三者关系:“仁”是礼乐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不仁爱、不善良,他会怎样对待礼乐呢?由此可见, 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第三章研读: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闻道:知道、懂得真理译文:早晨得知真理,让我当晚死去都可以。概括主题:“道”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

9、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 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 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2 .如何理解孔子所追求的“道” ?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道”字在论语中作为名词时有四种意思:笼统的术语,指道德(本立而道生)、学术(吾道一以贯之)或方法(不以其道得之);合理的行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道路、路途(中道而废);技艺(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按照这种分类,“朝闻道”中的“道”最接近第一种,即作为笼统的术语,但解释为道德、学术或方法, 在本句中都欠通。按照现在的理解,可将其翻译为“真理”,全句体现了孔

10、子不惜生命捍卫真理的观点。第四章研读:原文:子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喻:明白,通晓,这里也可译为“懂得”。译文: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概括主题: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 小人更注重利益,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第五章研读原文:子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齐:与看齐。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译文: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概括主题: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

11、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 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靠齐;见到不 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3.“见贤思齐”与第一则提及的“就有道而正”有何异同?如何理解孔子在后半句表达的意思?区别在于“就有道而正”是一种更为主动的行为,而“见贤”则具有随机性,但总的来说,就是遇 到更有修养、有学问的人,不要去嫉妒他、排挤他,而要虚心主动地向对方看齐、向对方学习,这是君子 的美德。在后半句,孔子并没有讲“见不贤”就要去教导人家,那是好为人师的做法。应该做的是反躬自省,

12、看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不贤之心、不贤之举,然后去改正。可见儒家强调的学习无处不在,而学习又是以 提高自身修养为要义的。第六章研读原文:子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J (雍也)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 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为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译文: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才是君子。概括主题:从“文”与“史”在君子成才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出发,点明文质不可以相胜,就是 指它们要均衡,哪个都不能够过多。君子就是要做到“文”与“史”的平衡。4.孔子所说的“质”与“文”

13、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君子要“文质彬彬”呢?关系:这句话是讲君子的气质。“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质朴本性;“文”是后天的,经过 修饰获得的,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雅之类。“质胜文。就是缺少后天的修饰装点,就会显得粗野鄙俗。“文 胜质”,则是一种矫枉过正,装点太多就显得虚饰浮夸。原因:君子要处理好“质”与“文”的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 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体现。第七章研读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 伯)士:读书人。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己:停止。译文:有抱负的人不

14、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概括主题: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 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4.你从此章中感受到曾子怎样的思想感情?曾子(名参,字子舆,被后世尊为“宗圣”)的这番话,表达了士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 绝勇气。曾子所述之士的品格,正是中国屹立于世界的根基所在。尽管曾子已经故去了两千多年,但后世却有无数的仁人志士继承了这种精神,以天下为己任。为了这 份坚定的信念,他们宁愿栉风沐雨,就算是

15、为此而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第八章研读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赞,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费,进,吾往也。”(子罕)譬:比喻,比方 簧:盛土的竹筐。止:停下来平地:填平洼地 虽:即使。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填 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这时)继续前进,是我自己要前进的概括主题:孔子以堆土成山和平整地面的比喻说明功亏一簧和持之以恒的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无论 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坚持不懈。从人的主观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不论做事还是为人,贵在持之以恒,功亏一簧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第九章研读原文:子曰:“知者不

16、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知:同“智” 者:的人译文: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概括主题: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仁德的人 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 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 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5 .智者为何“不惑”,仁者为何“不忧”,勇者为何“不惧”?谈谈你的看法。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 不欲,勿

17、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 虑;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 才是大勇。第十章研读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 渊日:“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日:“回虽不敏,请事斯语 矣。“(颜渊)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一日:一旦 归:称赞,赞许目:条目,细则 礼:名作动,合乎礼 事:实践,从事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

18、是仁。一旦这样做 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 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 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概括主题: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其关键 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6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礼”和“君子”之间有什么关系?礼和仁的关系,简单一点说就是,“礼”是“仁”的表现形式,如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19、 天下归仁焉。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不仁则谈不上真正有礼,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 不仁,如乐何?二如果说,“礼”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那么,“仁”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论是 要靠君子论来实现的,仁论必然要指向君子论。7 .从孔子的回答来看,“仁”的内涵是什么?达成“仁”的方法是什么?内涵:“仁”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对内(内圣),“复礼”对外(外王),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追求。方法:达成“仁”的境界要拿自身努力,具体的方法有“非札勿视,非札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勿视,“勿听”就是要克制自己,不被札崩乐坏的现实同化;“勿言”“勿动”就是要用礼的准则严格

20、 要求自己,起到榜样示范作用。8 .根据本章内容,思考在生活中如何推行仁?克己复礼,加强自我约束。净化心灵,约束自我的行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彼此互相谦让、互相尊重、讲究礼仪。从“礼”出发,就能至“仁求“仁”在于自己,可以从眼、耳、口、鼻四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外在规范自己。孔子告诉 颜回的只是一个入门的方法,我们可以从一些小事入手,逐步约束自我,同时注重内心修为,只有这样才 能逐渐到达孔子所说“仁”境界。第十一章研读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 灵公)一言:一个字 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恕:宽恕于:介词,可以翻译成“给”译文:

21、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 ”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 了吧!自己不想要 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J概括主题: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 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孔子认为推已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 调“修已9.怎样理解孔子的“恕”的内涵?我们从中可以悟出怎样为人处世的人生道理?在孔子看来,“ ”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怒”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与 “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人活于世,要学会相互理解

22、,要设身处地看待问题,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多替别人考虑,别 人才会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这样做了,人际关系才会和谐。第十二章研读原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夫:那 兴:激发人的感情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怨:讽刺时政迩:近译文: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字。概括主题:从学习的内容的角度,点出诗经的重要价值。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孔子很重视诗经

23、的教化作用。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社会价值。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10.孔子所说的“兴、观、群、怨”的含义是什么?指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兴,是说诗歌能够激发人的广泛联想,调动内在感情。观,是说诗歌可以帮助人认识政治得失和风俗盛衰。群,是说诗歌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切磋砥砺,提高修养,课文第一章即“群”的表现。怨,是说诗歌可以批评指责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之情。“兴、观、群、怨”以“兴”为首,互相结合,关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即所谓的“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第二课时【探究鉴赏】1.阅读课文中关于“仁”的章句,分析孔子的“

24、仁”包含了哪些内涵,有什么现实意义。章句内涵现实意义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仁:仁德、仁爱,是孔子思想 的核心。礼:是使各阶层有序 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乐: 音乐,可抒发感情,促进社会 和谐。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 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 不可分割。用今天的话来说,礼指法律、法规 等社会制度;乐,泛指音乐等艺术。 有了仁爱的法律规章,才有公平、 正义;有了仁爱的艺术,才有感召 力,所以我们用“德艺双馨”来评 价真正的艺术家。克己复礼为仁。日克 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人乎哉?仁就是克己复礼,强调达到“仁”在于自身的努力。增强 自我约束力,将礼的规范内化 为自觉的言行

25、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取决于 每个人的自我约束能力,但不能止 于自我约束,还要积极行动。克服 自身困难驰援灾区的最美逆行者, 就是为仁由己的典范。其“恕”乎!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仁爱思想的一体两面是“恕”与“忠二“恕”即推己及人,凡事多为对方考虑,不以自己为中 心,不自私自利,才能与人和谐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要的事物,也不要强 加给别人。处。生活中往往有人“己所不欲, 偏施于人”,如自己不想被打扰,却 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2.论语十二章概括了君子的日常行为规范,尝试加以概括。君子的品质: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喻于义、见贤思齐、不惑不忧不惧、克己复礼、 己所不

26、欲勿施于人。“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 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3.读了(论语)十二章,结合有关章句总结“君子”应该具备哪些品格。勤勉好学。一是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二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 慎,即“敏于事而慎于言”;三是向有德行的人请教,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即“就有道而正焉”。勇担大任。君子把天下实现仁爱的大任当作自己的责任,任务艰巨,即“仁以为已任”“任重而道远”,所以君子 须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即“土不可以不弘毅”;以追求真理为奋斗目标,为追求真理不惜付出生命,即“朝 闻道,夕死可矣”。重义轻利。“义”是道义,是公心;“利”是利益,是私欲。在孔子看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见利 不忘义,做人做事始终把“义”放在首位。表里如一。君子重视培养人格内涵与外在表现,表里相宜: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 有修养,即“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善于内省。君子不但善于向榜样学习,“见贤思齐。而且善于引以为戒;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己是否存在 这样的缺点,即“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二【文本梳理】第1、4、6章君子与小人第2、7、9、10章论“仁”第3、8章一一论“道”的学习第5、11章修己与待人第12章一一学习诗礼的重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