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共两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三首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共两课时).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诗三首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共两课时)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足迹一:古人眼中的如画江山学习目标语文要素阅读: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学习重点能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前置性学习内容1 .完成本课预习卡;朗读古诗,自学生字,借助注释了解诗 ,思、O2 .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第一课时学习内容与目标1 .会写“断、楚、至、孤、帆”等生字。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能背诵并默写。3 .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 意思,初步体会诗人的心情。情境
2、与任务活动一:初读古诗,感知风光美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风景优美,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古人的足迹, 感受祖国各地的秀美风光吧!一、初读古诗,认识作者。1 .导入:这节课,我们先跟着诗人李白去看看天门山的美景吧!2. 了解诗人李白。生平简介:李白(701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的一生绝 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曾被召 至长安,供奉翰林。文学成就: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 和绝句。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主要作品: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二、读好古诗,了解景物。1 .朗读望天门山,读好停顿。(1)读懂诗题,了解天门
3、山。提问:谁对天门山有了解?提示:借助注释初步了解天门山。小组交流:当你读到“天门山”这三个字的时候,脑海中出现了 一幅怎样的画面?欣赏天门山的图片,说说欣赏图片的感受。齐读诗题。(2)读通诗句,读好停顿。自由朗读古诗。读准翘舌音“楚、至,前鼻音“断、帆”。有停顿地练读全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2 .理清景物,整体感知。(1)提问:诗中写了几种景物?点拨:读一读古诗,圈出诗中的景物。预设: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结合注释,了解“天门”“青山”都是指“天门山”,“楚江”“碧水”都是指
4、长江。观察课文插图,理解“孤帆”是“孤零零的船”的意思。(2)小结: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你们看,青青的山、绿绿的水、 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精美的图画呀!3 .多种形式朗读古诗:分小组比赛读古诗,齐读古诗。(注意读 出水的壮阔、山的磅礴)设计意图:通过圈画诗中景物,大致了解古诗内容,为接下来理 解诗意作铺垫。活动二: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一、想象第一、第二句诗描写的画面。1 .想象画面,理解诗句。(1)边读诗句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2)借助“断” “开”等字,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意思。重点理解“断”“开”,体会长江水势的浩荡。借助“楚江”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江。朗读“
5、天门中断楚江开工书写“断” “楚”两个字。(3)聚焦“回”,理解“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意思。重点理解“回”是“回旋”的意思,想象江水旋涡汹涌的景象, 理解诗句的意思。朗读“碧水东流至此回二书写“至”字。2 .小结学法:想象画面,理解诗句。二、想象第三、第四句诗描写的画面。1 .边读诗句边想象画面,然后交流。2 .激疑思考:两岸的青山怎么“出” ?3 .联系生活经验讨论“当你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 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体会诗句中“出”“来”所描写的情 形。4 .朗读第三、第四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 人愉悦的心情。5 .书写“孤” “帆二活动三:课堂延伸,反馈交流1
6、 .背诵积累。(1)齐读整首古诗,小组赛读。(2)填充诗句,并背诵。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 楚江,碧水青山,孤帆 日 0(3)观看“水势浩浩荡荡经过天门山”“夕阳西下,孤帆顺江而下” 等场景的图片,配上相应的诗句。(4)配乐诵读。2 .观察汉字,交流书写。(1)观察“断、楚、至、孤、帆”等字的字形。(2)重点书写“楚、孤、帆 3个字。注意“楚”字的书写,要把横钩写正确。同桌交流“孤、帆”容易写错的地方,注意书写“孤”的竖提、 点和“帆”的点。(3)默写古诗。讨论古诗的书写格式:分行居中写,标点符号占一格。按照正确格式默写古诗。3 .小结:这节课,我们运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的学习方法
7、,欣赏了李白笔下天门山壮丽的景色。放学以后,我们可 以向家人朋友介绍天门山的美景。下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学习方法 去学习另外两首古诗。第二课时学习内容与目标1 .认识“亦、宜”等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饮、 初”等字。2 .借助随堂练想象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描绘 的景色。3 .能有感情地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并背诵。情境与任务活动一:迁移学法,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1 .初读诗题,了解作者及写作环境。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就是 西湖了。宋代诗人苏轼就在这儿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一一饮湖上初 晴后雨。(1)思考:从诗题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预设:作者在西湖
8、的船上饮酒,开始是晴天,后来下雨了。(2)同桌共同交流,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苏轼在此为官期间, 关心人民的生活,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造了 “苏堤春晓”和“三潭印月”两道独特的景观,深受百姓爱戴。苏轼 曾无数次在西湖漫步,他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2 .运用学法自学古诗。3 .互相交流学习成果。(1)朗读古诗。读准“激涌”“空蒙” “抹”的字音。读好“欲把/西湖/比西子”的停顿。齐读古诗。(2)互相交流诗意。结合注释理解“激潮”“空蒙”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联系上文中“激葩”“空蒙”等词语,理解“奇”在诗中是“奇 妙、奇特”的意思。体会“西子”比喻的巧妙。阅读后自主交
9、流,体会诗人对西湖 美的赞赏。(3)互相交流想象的画面。同桌交流:你看到了怎样的山,怎样的湖面?围绕景物,想象 画面。观看西湖不同天气下的景象的图片,运用想到的词语再次描述 根据诗句想象到的画面。设计意图:学法迁移,为学生借助注释、联系生活来理解诗意和 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提供了学习的支架,也为学生今后自主学习更多 古诗打下了基础。活动二:小组合作,运用学法学习望洞庭1 .根据“学习单”,运用学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单我会自学古诗1.我能朗读。(1) “潭面无风镜未磨”中的“磨” 读( )0 (2)读好停顿,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2.我能理 解。能够使用借助注释、图文对照以及联系生活实际等
10、方法理解诗句 的意思。3.我能想象。(1)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并背诵古诗。(2)我猜测诗人看到如此美景,可能会想2 .根据“学习单”交流学习成果。(1)朗读古诗。读准多音字“磨理解“磨”在“镜未磨”中的意思。读好“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停顿。齐读古诗。(2)互相交流诗意。理解“两相和”的意思。同桌交流后,观察“秋月映照洞庭湖 面”的图片,感受柔和的月光与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两相辉映的美, 体会“两相和”朦胧、淡雅的意境。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意思。结合古代磨镜的资料:在四 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把凹凸不平的铜面进行反复打磨,把镜面磨平、 磨光,制作成了铜镜。我们借助资料可以理解
11、诗句描写的是“洞庭湖 面风平浪静,就像一块没有打磨的镜子”的景象。(3)交流想象的画面。抓住诗中描写景物颜色的词,把古诗描绘的清雅画面用自己的 话说清楚。追问:“白银盘”“青螺”是真的用白银做的盘子和青色的螺吗? 观察“洞庭湖中的君山”的图片,说说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波 光粼粼的湖面”就像白银盘一样美丽,“君山”就像一颗青螺一样可 爱。齐读古诗。设计意图:“学习单”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路径,也为学生获得 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提供了凭借,更为学生运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想象画面”的学法进行合作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帮助。活动三:课堂延伸,反馈交流1 .说说这节课的学习收获以及学到的学习方法。2 .背
12、诵望天门山给家长听,并说说这首诗的大意。搜集更 多写祖国大好河山景象的诗句读一读。3 .完成本课随堂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望天门山课堂上,我以读为本,把读与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 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 直至会背诵。学生在读中感受到古诗的意境,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 凝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 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 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视频, 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其次我从诗 题
13、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 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学生交流诗中 的内容。再突破古诗教学的难点,主要抓住“激潮”“好”“空蒙”这 几个重点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晴天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 色彩明丽、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之美。这样 为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 基础,也很好地把古诗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望洞庭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借助了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 用丰富的想象使诗句描绘的美景如在眼前,为后面品读古诗、理解作 者的表达方式打下基础。不足之处是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引导学生理解 感悟古诗的语言文字所体现出来的意境,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而忽略了结合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社会,进而对学生进行人 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