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7900077 上传时间:2024-07-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南阳一中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学科试卷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1.5分)1.考古资料显示,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遗址的数量较此前旧石器时代遗址明显 增多,并且分布得异常密集,呈显出区域性人口的突然大幅度增长。这一现象出 现的原因是当时()A.氏族公社尚未产生贫富分化B.稻作农业的快速发展C.长江流域各邦国的规模较大D.定居使生活渐趋稳定2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写道:周王将自己家族子弟、亲戚和功臣分派到 外服地区做诸侯,由这些人所率领的氏族,混合被征服地区的土著氏族,组成新 的族体,改变了过去外服全部由土著首领担任领导的格局。下列选项不属于周王 这一举措影响的是()A.为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建

2、立奠定基础B.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C.解决了贵族权力继承上的矛盾D.推动了民族共同体观念的形成3 .古人很早就开始利用铜器铭文研讨历史。汉代经学家曾以铭文作为立论根据, 礼记大学引用汤盘铭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祭统载有孔悝鼎的全部铭文,并总结说:“古之君子论者翼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 世者也,以比其身,以重其国家如此。”这表明,铜器铭文()A.承担了维系宗法制度的作用B.彰显先代德治与变革精神C.为儒家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D.具有文化传承的历史价值4.依据下图信息可知()春秋时期国看的非正常死亡率与决国贵族势力遢度的关第so= 33sxaxts,0 国君的非正常死亡率 政权承危机的产震

3、度A.周天子权威已一落千丈B.宗法分封体制已趋于瓦解C.大国兼并战争日趋剧烈D.卿大夫势力动摇传统体制5.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提出实行“胡服骑射”时,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 反对的理由是,中原“衣服有常”,是“礼之制也”,向来是“蛮夷”学习的榜样: 实行“胡服骑射”是“变古之教,易古之道:赵武灵王则指出:“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信事也J必须“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于是自己带头“胡 服骑射”。上述史实()A.表明华夏认同观念受到冲击B.使赵国礼制率先走向瓦解C.体现了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D.说明游牧文明更具先进性6.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自由的第一个高峰。但大家只注重了 “争”的一

4、面,却忽视了 “融”的一面。几十年来陆续出土的战国简帛印证了 “诸家杂糅” 相融相合的现实。郭店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道家混同:上博简中,可以看到儒 家与墨家混同;马王堆帛书中,可以看到道家与法家混同。“德”不为孔孟独享, 道”不为老庄专有,“法”不由商韩把持。这些共通之处()A.得益于共同的文化基础B.得到了统治者的积极支持C.消除了诸子百家之间的争论D.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大一统7 .考古人员在湖南湘西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发现了 36000多枚秦简,秦 简中记载了当时县下属机构定期制作所在机构的“计”书,并根据要求上呈县廷。 县、郡也定期将核心治理信息汇总并报送至上级官府,以便上级掌握政情

5、及开展 管理,并据此对下级进行考课。由此可知,上计制度()A.巩固了国家的大一统8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C.完善了古代监察制度D.实现了对基层的直接控制8 .有学者在论及“中国” 一词的渊源时表示,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代表 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更重要的 是,“大一统”观念由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产生了融合智慧与 发展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该学者意在强调秦的统一()A.开创了多民族国家治理模式B,重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C.确立了古代中国的基本疆域D.强化了华夏认同的心理基础9 .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墨子强调“万事莫

6、贵于义”,“夫 义,天下之大器也”;孟子指出“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三人强 调“义”都旨在OA.追求政治重建B.强调以法治国C.宣扬为政以德D.主张仁义并举10 .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 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 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军事理论的形成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D.地形地势的利用H.下表所示是不同史书记载的关于汉代的一些经济活动。这些记载()史书经济活动汉书伍“重装富贾,周流天下,道无不通,故交易之道行”被传盐铁 论力耕“自京师东西南北

7、,历山川,经郡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贯之所臻(聚 集),万物之所殖者”汉书食 货志商人“因其言厚,交通五侯,力过吏势,以利相顷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 肥,履丝曳编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己富贵矣”A.印证了汉代商品经济较为繁荣B.说明汉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C.表明区域经 济差异的日益凸显D.反映出国内长途贸易条件成熟12.汉元帝永光四年废除郡国庙,诏书给出的正式理由是:朕闻明王之御世也, 遭时为法,因事制宜。往者天下初定,远方未宾,因尝所亲以立宗庙,盖建威销 萌,一民之至权也。今赖天地之灵,宗庙之福,四方同轨,蛮多百贡职,久遵而不 定,令疏远卑贱共承尊祀,殆非皇天祖宗之意,朕联甚惧焉。从

8、材料看出,西汉 郡国宗庙的废除说明了 ()A,王国对中央之威胁基本消除B.统治者通过祭祀神化家族权威C.政体稳定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D.地方宗庙过多造成财政负担13.后汉书许荆传记载,有个叫许武的人,故意提出分家,自占肥田、广宅, 使两个弟弟因“克让”的美名而获得举荐,而后他又把田地、财产加三倍归还其 弟,使自己博得更高的声誉。该记载()A.反映出儒学对民众影响的削弱B.从侧面说明察举制存在一定漏洞C.揭露了地方官员怠政懒政行为D.批判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恶行14.学者吴洪琳认识到,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在建立政权之初,不仅在祖 源认同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族祖先的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

9、多加斟酌, 十分谨慎,往往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这些民族政权 意图()A.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B.获得文化认同以巩固统治C.推进各民族文化交流D.采取中原地区的管理模式15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的编者回避了 魏晋士族在魏晋政坛上沉浮消长的许多实际内容,所以这很容易给初读世说新 语而又不大了解魏晋历史的人造成一种错觉,好像这些士族文人都是一些不食 人间烟火、出人神仙境界的世外桃源中人。翻翻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 等史书,人们不难看到,魏晋政治风云变幻的每一环节都离不开士族的积极参与 和活动奔波,世说新语中许多挥鹿谈玄、超然物外的风流名士,竟然对政治

10、角逐表现出偌大的兴致。这说明()A.运用史料须先辨伪考证其真实性B,研究历史人物只能依据史书不可借助小说C.评价历史人物应运用唯物辩证法D.掌握多类型的史料利于深入认识历史人物16 .阎步克在波峰与波谷中指出:交替的“胡化”与“汉化”孕育出了强劲 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土族政治、 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意在说明魏晋以来()A.民族融合促进官僚政治的成熟B.民族融合加速门阀政治的衰落C.民族融合奠定隋唐统一的基础D.北魏孝文帝改革重振中华帝国17 .旧唐书回纥传记载:自太宗平突厥,破延陀,而回纥兴焉。太宗幸灵 武以降之,置州府以安之,以名爵玉帛

11、以恩之。其义何哉?盖以狄不可尽,而以 威恩羁縻之。这一措施体现了 ()A.华夏一统的盛世景象B.灵活多变的民族政策C.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D.同祖共源的观念认同18 .“飞钱”出现于唐代中期(唐宪宗年间),当时商人外出经商带上大量铜钱有 诸多不便,便先到官方开具一张凭证,上面记载着地方和钱币的数目,之后持凭 证去异地提款购货,此凭证即“飞钱”。“飞钱”出现反映()A.具有交易凭证功能的纸币产生Bo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Do经济的发展催生新的金融业务19 .唐朝的赋税制度称为“租庸调”,恰巧拼成了孟子书里的“粟米之 征”“布帛之征”“力役之征”三项目,此制最要用意

12、在“为民制产”,务使大 家有田地,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 代替。唐朝的税制()A.对农民入身束缚进一步减弱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意在保障广大农民有地可种D.扩大了征收赋税的对象20 .唐代大和四年(830年)以后,朝廷实行户帖制度。户帖由县一级政府下发给 具体的税收征管人员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户帖以登记的形式把每户的资产固定 下来,使百姓能够以客观的载体寻找资产归属和所有者。据此判断,唐代实行户 帖制度的背景是()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在加深B.租庸调制度的弊端已显现Co工商业者社会地位不断提高D.朝廷已经推广实施两税法21 .汉代选官实行察举制,选

13、中的人必须品德高尚,魏晋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 依据门第等级选拔人才。唐代科举允许“公荐”和“通榜”,允许人们向主考官 推荐优秀人才,考生可以将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 增加及第机会。这反映出唐代科举制度()A.兼顾才学和从政能力B.具有经世致用的色彩C.仍有因循传统的特征D.沦为应试者投机工具22 .东汉初期实行三公宰相制,又将属于少府(专管皇室财政,兼管皇帝秘书、 膳食事务)的尚书独立出来,时称尚书台,实际直接对皇帝负责,终汉之世学握 国家实权。魏晋时期,尚书台正式脱离少府,成为中央行政机构。尚书台职能的 变化反映出从东汉到魏晋时期()A.相权势力逐渐膨胀B.三省制度正

14、式形成C.制衡机制日渐成型D.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23 .唐代时有明文规定“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以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皆 不得入仕”,而到了宋代出现了 “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乃至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的现象。这一转变()A.利于宋代政治统治基础的扩大B.促进了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C.说明理学冲击了传统社会结构D.表明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24 .如果说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之间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那么到了隋唐这 一愿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是一个飞跃性的发 展,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隋 唐为核心向四周辐

15、射的文化圈。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汉代。这说 明()A.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开始于汉朝B.接触交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C.隋唐时期中外交往交流达到顶峰D.文化交流融合推动社会创新发展25 .魏晋时期,玄学家把老庄“无为”“自然”思想发扬光大,如阮籍、嵇康等 认为,无君无臣的“自然”状态才是最美好的。陶渊明的“桃花源”之梦,就是 由一群“避秦”者所建成的一个“无君”的美丽家园。据此可知,当时() A,集权体制弱化促进了思想活跃B.文学创作汇聚百家之长C.战乱割据阻碍了传统文化交流D.门阀士族垄断文化资源26 .唐武宗即位后,深感国力多用于佛事之弊,于是遣发保外无名僧,不许置童 子沙弥,勒

16、令犯戒者还俗,不许供奉佛骨、佛牙及佛像等物,拆除寺院、佛堂等 佛教场所。这()A.满足了两税法实施的社会条件B.促成了人身依附关系开始减弱C.加剧了权力格局向下移的趋势D.实证了中国政治的世俗化特征27 .宋初形成了 “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的局面,但也出现了 “财 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己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 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的状况。上述文字意在说明()A.分割相权解决了宰相擅权的问题B.制度创新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C.分割相权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D.分割相权影响了政府的治理效果28 .赵宋王朝一改汉州、唐道的做法,在各路设

17、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 司和安抚使司等四司,四司互不统属、长官地位相侔,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和官 员,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办公地点也不在同一州内。这种制度设计的目 的在于()Ao提高行政效率B.削弱宰相政治权力C.强化地方管控D.建构国家治理体系29.宋代中期,文人一改前期“耻言兵”的风尚,“士大夫人人言兵”。但许多 文人在大谈兵事时又极力强调自己的儒者身份,否认“兵家”立场。这一现象反映了()A.文人尚武风尚提高了兵家的理论化水平B.理学思想加速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渗透C.边疆形势的被动降低了武人的社会地位D.国家治理取向与现实需要间的矛盾困境30o二程企图用包括天地万物的“理”来支

18、配物质世界,把一切封建伦理道德都 说成是“天理”,提出“灭私欲,则天理明”,宣扬“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这反映了二程思想的出发点是()A.促进儒学的世俗化B,宣扬佛道禁欲主义思想C.重建儒学信仰体系D.维护皇权和封建礼教31 .元朝时期,统治者决议“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确定了宋、辽、金 三朝独立成史的原则,修正了南北朝修史时出现的“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 谓南为岛夷的弊病。在对三朝历史编纂中,力图用相似的篇幅设置来记录三朝历 史发展进程,负责编纂的史官也来自不同民族。这反映出元朝()A. “大一统”的政治意识得到强化B.边疆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C.开创了为少数民族修史的先例D.民族交融缓和

19、了社会矛盾32 .辽在上京设国子监,普遍设立府州县学,“勒石能铭,登高能赋,师旅能誓” 者不在少数;西夏设立番学和汉学,官学规模不断扩大:进入官学或私学是金朝 士子步入官场的主要通道,”士由科第位至宰辅者接踵。这表明辽夏金的科举 实践()A.阻碍了政治制度的转型B.推动了经济文化重心的转移C.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D.强化了中华一统的发展格局33 .宋朝开始建立的伦理道德规范,受异质文化的冲击,在元朝处于王纲解纽与 重建的状态,这从元杂剧中人们对于爱情的自由追求并且常常成功的现象中就可 看出。明初,有官员向朱元璋建言禁止“元氏旧俗”“以厚风化”,得到朱元璋 赞同。这些现象主要说明元朝()Ao理学

20、的官方正统地位尚未确立B.戏剧社会教化的作用式微C.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和相对开放性D.理学日趋僵化导致纲常不正34 .宋代以前的朝廷对于商品按照质量高低定价并对此严加控制。到了宋代,政 府改为:除官府专卖的商品及灾荒年期的粮食限价之外,官府对一般商品的价格 不予干预,卖家可根据交易行情自由定价。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A.商人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B.相对宽松的市场机制建立C.国家开始放松对商业控制D,官营手工业仍有一定特权35 .宋代是印刷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刻书、印书活动,形成了四川、 浙江和福建三大刻书中心;出现了规模较大的私人手工业刻书作坊,有的作坊的 刻工多至百人;刻书种类多,有礼

21、书、乐书、药方等。由此可见,宋朝时期()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B.活字印刷术得到了广泛应用C.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书籍印刷已经商业化产业化36 .秦汉和隋唐的经济重心位于司马迁所说的“三河”,即黄河中下游地区,呈 现“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中唐以降,逐渐转变为“头枕东南、面 向海洋”的立国态势。立国态势在唐宋之际的重大转折()A.受到快速发展的海外贸易的刺激B.导致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走向瓦解C.表明中原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加速D.推动了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全面调整37 .江南民风素称柔弱,但在元明易代、明清易代,甚至在明代天启年间的“反 阉”运动中,江南民众的表现,都一反人们对那

22、里民风的成见,其英勇的姿态较 之于被认为民风强悍的北方更抢眼。这反映出江南地区()A.商业发展激发进取精神B.政府政策深得民众认同C.儒学伦理教化成效显著D.社会结构变动影响政局38 .北宋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其时山东地区流行疑古惑经思潮和金石学。当时 孙复、石介创立泰山学派以钻研元典重振儒家正统,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以金石 材料证经补史、复原古礼。据此可知,北宋学者()A.阐释儒家经典,追求“孔孟之道” B.提倡个性自由,创立“经世致用”C.探究普遍天理,提出“格物致知” D.释义儒学元典,合编“四书五经”39 .在元代的三国戏中增加了很多有才之士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 故事。如虎牢

23、关三英战吕布中张飞的唱词:“少不的一事无成两鬓斑,恁时 节后悔晚。”醉思乡王粲登楼中王粲的唱词:“男儿自有冲天志,不信书生 一世贫。”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A.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B.儒学始终受高度重视C.市民文化的日益流行D.社会阶层流动性减弱40 .郑午昌先生在他的中国画学全史)冲指出,“宋人之于画,讲物现以求精 妙,尤非定神一精不可”。北宋著名而家韩拙论述道:“凡云、霞烟雾蔼之气, 为岚光山色、遥岑远树之彩也,善绘于此,则得四时之真气造化之妙理.一品四 时之景物务要明乎物理,度乎人事。”这反映了宋代()A.浪漫主义艺术的流行B.文人推动了绘画理论的成熟C.市民阶层的精神追求D.绘画艺

24、术深受理学观念影响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40分)4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 路的历史符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阅读材料,完 成下列要求。树料一汉初,河西走廊为匈奴所占,与西方的道路难以直达。汉武帝即位后, 不断反击和进攻匈奴,匈奴被迫向北迁移。张赛“凿空”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和 蚕桑技术、铁器、釉陶、井渠法和造纸术都陆续西传。中亚、西亚的特产如胡桃(核桃)、右榴、芝麻、黄瓜、大蒜、胡萝卜、胡豆(蚕豆)、橄榄、胡椒、首蓿 等也先后传到中国。大宛的“汗血马”、非洲的鸵鸟、狮子以及西方的宝石、香 料等也由西域古国赠献而来。史书称

25、武帝时的长安集市“殊方异类,至于三万里二 一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历史上册材料二“黑石号”是1998年在印尼附近海域打捞出水的一艘来自阿拉伯的唐代 沉船。根据船身结构推测,“黑石号”可能是当时印度或阿拉伯造的单桅缝合帆 船。依据航运线路分析,学者普遍认为“黑石号”应该是从扬州出港,目的地是 波斯湾,沉船年代确认为9世纪上半叶。船上满载中国货物,仅瓷器就达67000 件,产地包括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河北邢窑和广东地方窑等。出水的诸多瓷 器,其图案与纹饰都带有明显的阿拉伯风格,如飞鸟、摩羯鱼等。“黑石号”承 载的宝藏印证了唐代中国和印度洋西北岸的西亚、北非诸国已存在规模巨大的海 运贸易。一摘编自周

26、靖、罗明中外历史一百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发展较快的原 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黑石号”考古发现的史料价值: 如果继续深入研究,确证“黑石号”是从扬州出发的,你认为还需要补充哪些类 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6分)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科举制实行复试、殿试制,以及考官锁院制,推广世家子弟、考官 亲属的别试避嫌法,推行封弥、誉录法。无论是官宦子弟,还是庶族地主、般富 农民、工商子弟,凡是稍具文墨的读书人,都可以应举入仕。唐代科举考试录 取后,只取得做官的资格,还须经吏部考试合格后搜予官职。而宋代进士录取后,

27、 不仅可以直接授官,而且升迁迅速,“第名前列者,或不十年而至公辅”,名 公臣卿皆由此选。两宋通过科举共取士 115427人,平均每年361人,约为唐代 的取士人数的5倍。一摘编自郭学信士与官僚的合流:宋代士大夫文官政治的确立一材料二到18世纪,西方人对科举的了解更为全面,用法文和英文出版的谈及 科举制的书籍出版量很大,就连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一代哲人对中国政治 制度也赞扬有加。到19世纪,尤其是中英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西方人眼中已 不再神秋,声望一落千丈,一切都落后原始,但惟独科举制例外。当时,欧美各 国文职官员的选用实行政党分肥制,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 种无能之辈充斥于

28、政府之中,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 政治震荡和工作连续性的中断。1884年,英国人密迪乐指出,“强有力的证据表 明科举考试制度的优点和中国政府的榜样已导致了欧洲和美洲一些最开明的国 家采用这种方法以提高其文官的效率。这是在英国于1855年试行并于1870年 全面推行文官考试,以及美国于1883年开始采用文官考试制度后做出的评论。 一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表现。(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美国家学习效仿中国科举制的原 因。(6分)43 .古代中国的边疆治理材料一 汉初,匈奴越过阴山、夺取河套等地

29、,迫使汉界退至陕北、陇东一线。 统治者不得不以防御姿态应对西北边疆问题。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家经 济实力增强,地方王侯势力被严重削弱。面对匈奴的强大和不断侵扰,崇尚积极 有为的汉武帝实施了有力的回击,重新获取了对北方和西北方的统治权,通过修 筑边塞,派兵戍守,对当地进行了有效的经营一摘编自郑承燕汉武帝对北方地区的经营及其影响材料二在元朝的行省中,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 具体负责边疆管理的事务,包括边疆民族。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 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朝令夕至,声闻毕达”。“唐所 谓羁廉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 元朝对吐蕃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在中央设置的管理吐蕃事务的是帝师和宣政 院。帝师是主管全国宗教事务的官员,一般情况下并不直接管理吐蕃事务,而是 通过宣政院或向皇帝推荐吐蕃地方官的形式来管理。一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略西北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及其历史贡献。(8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