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级20212022学年10月学分认定考试语文学科考试题一、语言基础(18分)1.下列选项中实词的意思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经文)B.吾师道也(以为师)C.而绝江河(断绝)D.君子不齿(并列,排列) 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其曲中规(合乎) *其贤不及孔子(才德优秀)善假于物(借助) *2.下列选项中虚词用法和意义错误的一项是()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指示代词,这语气词,表感叹连词,表转折,但是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下列文言语句的翻译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A.原文: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
2、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向上吃泥土,向下喝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B.原文: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译文:不明句读,不解决疑惑,有 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 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那种人多么明智。c. MX: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译文:那些孩子的老师,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那些大道理, 解决那些大疑惑的人。D.原文: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文:所以一块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再经辅具
3、加工就能变得笔直,金属制成的刀斧拿到磨刀石上磨 就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对自己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豆蔻”指十五六 岁的少女。“束发”指男子十五岁。(2)纤云弄巧,飞星传恨,o ,便胜却人间无数。(鹊桥仙)(3)在“课后延时服务”期间的班会课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4)荀子劝学中曾形象地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韩愈则在师说中将这种 认识直接表述为“, o四、写作(60分)24.请以“我眼中的
4、校外培训”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从比喻、对比、举例和类比等四种论证方法中至少选择两种方法;思想健康,内容充实,逻辑清晰,不少于800字。B.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土。进士,是科举考试 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土。C.世人称韩愈为韩昌黎,韩愈也常以“昌黎韩愈”自称,是因昌黎韩氏在唐代是望族。D.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 种经书。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 社会生活画卷。B.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
5、,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抗 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C.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 文化研究中。D.那里地处热带,白天太阳灼人,街上不见人影;夜市则灯火通明,人声鼎沸,货架和地摊上, 物品琳琅满目。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后,各参研参试单位纷纷表示,要发奋努力把大型客机打造成建设 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的标志性工程。B.为迎办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西安市容园林系统集中力量营造整洁有序、大气靓丽、优质宜 居的城市形象。C.桃花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建成生态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节约
6、利用、经济社会协调 发展的生态乡,制订了五年发展建设规划。D.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发展势头迅猛:无论是在大学校园,还是在产业园区,抑或是 在街道社区,各类创业创新赛事如火如荼。二、现代文阅读(35分)(一)信息类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 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 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土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 歇山。”在这里我们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木叶”是什么呢?
7、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 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 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 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木”仿佛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 因素,这正是它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 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 正
8、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 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 头” “木料” “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 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 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 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 一致
9、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 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 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 “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 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 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 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 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
10、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 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 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 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 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 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 飘零之意。“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 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之
11、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 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材料二: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 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 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李白的梁园吟写道:“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 尽入苍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写夏季高大茂盛的树。还有杜甫有名的诗句“城春草木深”春 望)及韦应物的“春深草木稠”(游灵岩寺,写的都是春天长势挺拔、生机盎然的树,但都 未用“树”而用“木”。另一方面,是不是
12、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 层层浓阴的联想呢?其实也不然。“树”也常常被古诗人用来描写枝干枯秃、少叶或无叶的疏朗 的形象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 觑省);马戴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漏上秋居),用的却是“树李白的有 些诗也是如此,如“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浦陵行送别),“霜落荆门江树空, 布帆无恙挂秋风”(秋下荆门),“乌鸾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战城南);而马致远的 “枯藤老树昏鸦”(秋思)则更是众所周知的了。至于古人为何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树叶”呢?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
13、:“木” “落” “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 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还有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 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 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 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7 .下列关于材料一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落叶”作
14、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B. “树”与“叶”的形象一致,古诗又喜用单词,所以经常会用“树”或“叶”来代替“树叶”。C. 一般人无法轻易地察觉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力量,是因为缺乏诗人的敏感和修养。D. “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因而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 子。8 .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通过“洞庭波兮木叶下与“雨中黄叶树”的对比,凸显了 “木叶”具有“微 黄” “干燥”的特点。B.材料二通过大量的诗句有力地反驳了材料一的观点,表明材料一的论证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 主观性。C.材料一以“木”暗示着“落叶”
15、和“颜色”为例,目的是阐明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文 艺现象。D.两则材料都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这不仅增强了论述的针对性,还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9 .下列诗句不能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A.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喈黄鹏。(王维积雨辆川庄作)10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侄期古意)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破山寺后禅院)D.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王维过香积寺)10 .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11 .针对古人作诗喜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材料一和材料二看法有何不同?(二)文学类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城里乡下刘平焉瓜两口子有一个梦想:在
16、城里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很多农民工都有这个梦想。他们这 个梦想是两年前萌发的,那时他们已经攒了 5万元。焉瓜就对老婆翠玉说:“我们都努力挣钱, 争取过几年在城里买一套房子。”翠玉说:“嗯。咱努力。”现在,他们有23万元了。焉瓜在建筑工地开塔吊,每个月可以挣6000元钱。翠玉在制衣厂上班,每个月有3000多元 收入。他们租住在一套3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狭小拥挤,但每个月租金要1000元。为了实现梦 想,焉瓜和翠玉结婚4年还没有要孩子,他们打算在城里买了房子后再要孩子。他们都认为,只 有生活在城里,孩子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每个月存500元钱,雷打不动。焉瓜原来抽8元一盒的烟,3天两盒,后来翠玉说
17、:“不想 买房子,你想咋抽就咋抽。”焉瓜一咬牙,就把烟戒了。焉瓜和翠玉开始往房产中介跑,买不起新房子,他们打算按揭一套二手房。家里老人一直在 催他们要孩子,他们觉得该买房子了。掐算着手里的钱,又想买面积稍微大一点的,焉瓜和翠玉心里很纠结。后来他们终于看中了 桂苑小区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6楼,电梯房,房主是姓李的老太太。小区附近有学校、超市, 生活、娃娃读书都方便,可首付要32万。焉瓜嘴甜,说:“李阿姨!再少点? 老太太摇摇头: “这个价,已经很低了。”琢磨了半天,焉瓜和翠玉商量出了一个办法把老家的房子卖了!老家的房子带个小院子,5间青砖瓦房,篱笆墙上爬满牵牛花,院门口,有一棵大香椿树。 每年
18、春天,牵牛花开出白色小花,香椿发出嫩芽。老娘喜欢用香椿芽炒鸡蛋、煮苕菜,可好吃哩! 焉瓜和翠玉进城后,老房子就老娘一个人住。焉瓜和翠玉商量,卖了老房子,就把老娘接到城里 住,以后有孩子了,也有人带。焉瓜回去和老娘商量,老娘有些舍不得,但还是顺了焉瓜的想法。焉瓜用 拍了一些小院子的照片发到网上,还专门拍了香椿树的照片。焉瓜把照片发到网 上,标价15万元。焉瓜想,13万也卖。隔三岔五就有人打 联系,高的,出价八九万,低的,出价6万,因为价钱不合适都没成。 焉瓜知道他们不是真心要买,那个小院子怎么也值13万。“这些人,巴不得白送给他们。”翠玉说。焉瓜又接到一个男人的 ,出价11万,还提出明天去看看老
19、房子,再最后定价钱。焉瓜感 觉这个人好像是真心要买,约好时间,向工地请了假,第二天就早早回去等着了,3个人,一对 中年夫妻,还有一个,竟然是桂苑小区那个房主李老太太。中年夫妻都喊李老太太“妈”。他们对小院子很满意,特别喜欢院门口那棵香椿树。一番讨价还价,他们出价13万。一个月后,焉瓜和翠玉就拿到了桂苑小区那套房子的产权证。他们离开那套狭小拥挤的出租 房,带着老娘搬进了繁花似锦的桂苑小区。而乡下那个熟悉的小院子,也成了别人养老的地方。 那天晚上焉瓜和翠玉都很高兴,他们心里都有一种新鲜的归属感。老娘在厨房里正忙着做好吃的 了。焉瓜抚摸着鲜红的产权证,说:“我们是城里人啦? ”翠玉应声道:“当然是城
20、里人啦!”在城里安住下来后,焉瓜和翠玉打算要孩子了。偶尔,焉瓜会想起那个李老太太。他想,城里人咋会喜欢到乡下过日子呢?焉瓜喜欢城里的 日子。只是,焉瓜常常想起老家院门口那棵香椿树。(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第16期,有删改)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想买房子,你想咋抽就咋抽”,翠玉的话里表明:她希望丈夫焉瓜少抽烟,以便早点攒 够钱在城里买房子。B.焉瓜两口子都认为“只有在城里,孩子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是因为他们向往城里的生活, 而且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城里,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C.文中两次出现 “好吃”的内涵不同,第一次是指老娘做的家乡菜好吃,充满思乡情体;第
21、二次是指焉瓜一家成为城里人时老娘做的好吃的食物,渲染了喜庆气氛。D.焉瓜买房能跟妻子商量,卖老房子跟母亲商量。可见焉瓜做事能顾及家人意见,考虑家里感 受,体贴又孝顺。13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以平实的笔触交代了主人公焉瓜想在城里买房,这是小说的开端部分,同时也交代 了小说的社会背景。B.小说中围绕买房子卖房子使用了很多明确具体的数字,这既使小说充满了真实感,又表现了 以焉瓜为代表的农民工十分不易的生存处境。C.小说描写焉瓜两口子的对话并不多,却真实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住进新房后,焉瓜 的问话里有着对美梦成真的意外和担心,而翠玉的回答则流露出幸福与
22、满足。D.小说通过对老家“牵牛花、香椿树”等花草树木的描写,既表现了乡村自然环境之美,又反 映出乡村的生活之趣。14 .小说中多次提到的“香椿树”在情节方面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15 .小说围绕以李老太太为代表的城里人和以焉瓜为代表的乡下人同时买房和卖房的故事展开, 但小说却选择以焉瓜的视角来讲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三、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金主亮死,耿京聚兵山东,为掌书记,即劝京 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奉表归宋,改差江阴佥判。孝乾六年,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 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
23、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 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绍熙二年,起福建提点刑狱。尝摄帅,每叹曰:“福州 前枕大海,为贼之渊,上四郡民顽犷易乱,帅臣空竭,急缓奈何! ”至是务为镇静,未期岁,积 锚至五十万缗,榜曰“备安库”。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汆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来,出即粢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汆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 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事未行,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闽王 殿“。遂丐祠归。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土。 帅长沙时上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
24、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 赵鼎也。弃疾怒日:“佐国元勋,忠简一人,胡为又一赵鼎! ”掷之地。次阅礼记卷,弃疾 日:“观其议论,必豪杰士也,此不可失。”启之,乃赵方也。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 棺敛,弃疾叹日:“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既厚感之,复言于执政,诏赐银绢。 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 往哭之日:“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 轩集行世。1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帅长沙时/土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
25、名/则赵鼎也B.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C.帅长沙时土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D.帅长沙时土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 之启名/则赵鼎也17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大方;不吝啬一年年成歉收故交旧友A.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B.未期岁,积镯至五十万缗 C.岁俭则汆于广 D.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 * 18 .以下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辛弃疾行事果断,深明大义。金主完颜亮死后,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辛弃疾劝告时任掌
26、书 记的耿京赶紧做决断归顺南宋。B.辛弃疾在福州处理政务时,面对福州依临大海、盗贼猖獗、府库空虚的现状,镇定自如,冷 静应对,大胆构想了很多措施,并取得了实效。C.辛弃疾心系百姓,治理有方。他担任滁州知州时,适逢滁州遭遇战火,民生凋敝。他先后出 台了减轻赋税、安顿流离失所的百姓,训练民兵等政策。D.辛弃疾爱才惜才,他奏请皇上赏赐银绢来厚葬吴交如,不顾流俗为朱熹写文痛悼等行为都充 分体现了这一特点。1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2)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土。20 .辛弃疾想如何解决福州盗贼之事?请结合文本简要
27、回答。(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注:本诗为杜甫客居成都所作。梁甫吟: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躬耕南亩时,好为梁甫吟。 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名题意,提挈全篇,“花近高楼”是眼中所见,以乐景写哀情;“登临”二字以高屋 建令瓦之势领起下文的种种观感。B.颔联描写锦江春色,是登楼所见,锦江流水挟着春色从天边汹涌而来,玉垒山浮云飘忽起灭, 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是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大唐政权,但君主昏庸;后句是对入侵者的警告, 忧虑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D.杜诗格律谨严,意境雄浑。颔联以“天地”对“古今”,时空相应,意境宏阔悠远;颈联对 仗工整,辞严义正,浩气凛然。22 . “伤”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全诗谈谈诗人的“伤”体现在哪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2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爱而不见,搔首蜘蹦,O (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