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7868578 上传时间:2024-07-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7.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级20212022学年10月学分认定考试语文学科考试题一、语言基础(18分)1.下列选项中实词的意思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经文)作师说以贻之(赠送)B.吾师道也(以为师)其曲中规(合乎)C.而绝江河(断绝)其贤不及孔子(才德优秀)D.君子不齿(并列,排列)善假于物(借助)【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传”,解释经书的文 字。B. “吾师道也”意思是“我是学习道理”。“师”,学习。C. “而绝江河”意思是“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绝”,横渡。故选D

2、o2.下列选项中虚词用法和意义错误的一项是()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指示代词,这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语气词,表感叹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连词,表转折,但是【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第二 个“于”表比较,意思是“比”。故选Ao刘平焉瓜两口子有一个梦想:在城里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很多农民工都有这个梦想。他们这 个梦想是两年前萌发的,那时他们已经攒了5万元。焉瓜就对老婆翠玉说:“我们都努力挣钱, 争取过几年在城里买

3、一套房子。”翠玉说:“嗯。咱努力。”现在,他们有23万元了。焉瓜在建筑工地开塔吊,每个月可以挣6000元钱。翠玉在制衣厂上班,每个月有3000多元 收入。他们租住在一套3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狭小拥挤,但每个月租金要1000元。为了实现梦 想,焉瓜和翠玉结婚4年还没有要孩子,他们打算在城里买了房子后再要孩子。他们都认为,只 有生活在城里,孩子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每个月存500元钱,雷打不动。焉瓜原来抽8元一盒的烟,3天两盒,后来翠玉说:“不想 买房子,你想咋抽就咋抽。”焉瓜一咬牙,就把烟戒了。焉瓜和翠玉开始往房产中介跑,买不起新房子,他们打算按揭一套二手房。家里老人一直在 催他们要孩子,他们觉得

4、该买房子了。掐算着手里的钱,又想买面积稍微大一点的,焉瓜和翠玉心里很纠结。后来他们终于看中了 桂苑小区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6楼,电梯房,房主是姓李的老太太。小区附近有学校、超市, 生活、娃娃读书都方便,可首付要32万。焉瓜嘴甜,说:“李阿姨!再少点? 老太太摇摇头: “这个价,已经很低了。”琢磨了半天,焉瓜和翠玉商量出了一个办法把老家的房子卖了!老家的房子带个小院子,5间青砖瓦房,篱笆墙上爬满牵牛花,院门口,有一棵大杳椿树。 每年春天,牵牛花开出白色小花,香椿发出嫩芽。老娘喜欢用香椿芽炒鸡蛋、煮苕菜,可好吃哩! 焉瓜和翠玉进城后,老房子就老娘一个人住。焉瓜和翠玉商量,卖了老房子,就把老娘接到

5、城里 住,以后有孩子了,也有人带。焉瓜回去和老娘商量,老娘有些舍不得,但还是顺了焉瓜的想法。焉瓜用 拍了一些小院子的照片发到网上,还专门拍了香椿树的照片。焉瓜把照片发到网 上,标价15万元。焉瓜想,13万也卖。隔三岔五就有人打 联系,高的,出价八九万,低的,出价6万,因为价钱不合适都没成。 焉瓜知道他们不是真心要买,那个小院子怎么也值13万。“这些人,巴不得白送给他们。”翠玉说。焉瓜又接到一个男人的,出价11万,还提出明天去看看老房子,再最后定价钱。焉瓜感觉这个人好像是真心要买,约好时间,向工地请了假,第二天就早早回去等着了,3个人,一对 中年夫妻,还有一个,竟然是桂苑小区那个房主李老太太。中

6、年夫妻都喊李老太太“妈”。他们对小院子很满意,特别喜欢院门口那棵香椿树。一番讨价还价,他们出价13万。一个月后,焉瓜和翠玉就拿到了桂苑小区那套房子的产权证。他们离开那套狭小拥挤的出租 房,带着老娘搬进了繁花似锦的桂苑小区。而乡下那个熟悉的小院子,也成了别人养老的地方。 那天晚上焉瓜和翠玉都很高兴,他们心里都有一种新鲜的归属感。老娘在厨房里正忙着做好吃的 了。焉瓜抚摸着鲜红的产权证,说:“我们是城里人啦? ”翠玉应声道:“当然是城里人啦! ”在城里安住下来后,焉瓜和翠玉打算要孩子了。偶尔,焉瓜会想起那个李老太太。他想,城里人咋会喜欢到乡下过日子呢?焉瓜喜欢城里的 日子。只是,焉瓜常常想起老家院门

7、口那棵香椿树。(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第16期,有删改)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想买房子,你想咋抽就咋抽”,翠玉的话里表明:她希望丈夫焉瓜少抽烟,以便早点攒 够钱在城里买房子。B.焉瓜两口子都认为“只有在城里,孩子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是因为他们向往城里的生活, 而且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城里,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C.文中两次出现的“好吃”的内涵不同,第一次是指老娘做的家乡菜好吃,充满思乡情体;第 二次是指焉瓜一家成为城里人时老娘做的好吃的食物,渲染了喜庆气氛。D.焉瓜买房能跟妻子商量,卖老房子跟母亲商量。可见焉瓜做事能顾及家人意见,考虑家里感 受,体贴又孝顺。

8、13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以平实的笔触交代了主人公焉瓜想在城里买房,这是小说的开端部分,同时也交代 了小说的社会背景。B.小说中围绕买房子卖房子使用了很多明确具体的数字,这既使小说充满了真实感,又表现了 以焉瓜为代表的农民工十分不易的生存处境。C.小说描写焉瓜两口子的对话并不多,却真实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住进新房后,焉瓜 的问话里有着对美梦成真的意外和担心,而翠玉的回答则流露出幸福与满足。D.小说通过对老家“牵牛花、香椿树”等花草树木的描写,既表现了乡村自然环境之美,又反 映出乡村的生活之趣。14 .小说中多次提到的“香椿树”在情节方面有何作用?

9、请作简要分析。15 .小说围绕以李老太太为代表的城里人和以焉瓜为代表的乡下人同时买房和卖房的故事展开, 但小说却选择以焉瓜的视角来讲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12. D13. C14 .推动情节发展。写“香椿树”这一老房子的独特景致,为后文买房人喜欢并买下老房子埋 下了伏笔。使小说结尾留有余味,充满想象的空间。焉瓜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常常思念着一 香椿树”,结尾意味深长,引人深思。15 .人物塑造方面,从焉瓜角度来讲述故事,便于刻画以焉瓜为代表的乡下人的勤劳、淳朴、 向往城里生活的形象;易于反映焉瓜从“乡下人”到“城市人”身份转换过程的艰难和不易。 主旨揭示方面,从焉瓜角度来讲述故事,

10、更自然地写出了 “乡下人”对“城里人”取舍的不理解, 突出城里人和乡下人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追求。【解析】【分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D. “可见焉瓜做事能顾及家人意见,考虑家里感受”错误,由文中“老娘有些舍不得,但 还是顺了焉瓜的想法”这一内容可知,老娘其实舍不得卖掉老房子,但还是顺了焉瓜的想法。焉 瓜去跟老娘商量时,已有卖掉老房子的决心,并没有真正考虑到老娘的感受和需求。选项中的表 述有违事实。故选Do【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 “对美梦成真的意外和担心”理解错误,结合“那天晚上焉瓜和翠玉都很高兴,他们心里都 有一种新鲜的归

11、属感焉瓜抚摸着鲜红的产权证,说”可知,焉瓜的问句里应是含着对美 梦成真的不敢相信。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首先要找到写“香椿树”的内容,然后结合所在的位置分析其在情节方面的作用。如文章中间提到“老家的房子带个小院子,5间青砖瓦房,篱笆墙上爬满牵牛花,院门口,有一 颗大香椿树。每年春天,牵牛花开出白色小花,香椿发出嫩芽。老娘喜欢用香椿芽炒鸡蛋、煮苕 菜,好吃”,乡村的小院因为香椿树而景色优美,环境清幽,这就为后文写“他们对小院子很满 意,特别喜欢院门口那棵香椿树”并买下老房子埋下伏笔。如文章最后提到“只是,焉瓜常常想起老家院门口那棵香椿树”,上文写焉瓜卖掉农村

12、的房子, 买了城里的楼房,成了城里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结尾却说他常想起老家的香椿树,以焉瓜 的想念结尾,从而让人联想香椿树的美,回味乡村生活的美好,引发读者联想想象。【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叙述视角作用的能力。小说从标题、人物到情节,实际上都是两相对照的,既有“城里人”买房卖房、也有“乡下人” 买房卖房,但是作者为什么选择以焉瓜为代表的“乡下人”的视角来展开这个故事呢?思考这个 问题,可以首先想到的是,为什么没有从以李老太太为代表的“城里人”的视角来写这个故事 呢?视角的选择暗含的是作者的思考,也就是小说的主题。因而这道题实际上与主题有关。从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关系来思考,选择以焉瓜

13、为视角,代表的是作者的情感倾向,他对以焉瓜为 代表的农民工群体有深切的同情,因而,他生动地刻画了他们勤劳、奋进的人物形象。从情节和主题的关联来思考,作者也着重在情节上展示,焉瓜从农村走向城市,获得“城里人” 身份认同的艰难和不易。从两个阶层的比较以及主题来思考,以李老太太为代表的“城里人”和以焉瓜为代表的农民工实 际上是两个不同的阶层,很明显,小说中,焉瓜在小说中处于低一层级,从焉瓜的视角来写,实 际上就是从低阶层的视角来写,展现的是下对上的一种仰望,更易于表现由阶层的壁垒而造成的 认知、选择、资源分配上的种种不等。三、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14、。少师蔡伯坚,金主亮死,耿京聚兵山东,为掌书记,即劝京 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奉表归宋,改差江阴佥判。孝乾六年,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 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 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绍熙二年,起福建提点刑狱。尝摄帅,每叹日:“福州 前枕大海,为贼之渊,上四郡民顽犷易乱,帅臣空羯,急缓奈何! ”至是务为镇静,未期岁,积 辍至五十万缗,榜日“备安库”。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汆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 请米,出即臬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汆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 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事

15、未行,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闽王 殿”。遂丐祠归。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土。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 赵鼎也。弃疾怒日:“佐国元勋,忠简一人,胡为又一赵鼎! ”掷之地。次阅礼记卷,弃疾 S/V/SZZs/S/ZV/S/SZK/SZwf日:“观其议论,必豪杰士也,此不可失。”启之,乃赵方也。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 棺致,弃疾叹日:“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既厚感之,复言于执政,诏赐银绢。 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

16、弃疾为文 往哭之日:“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 轩集行世。1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B.帅长沙时/土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C.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D.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17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力荐弃疾慷

17、慨有大略大方;不吝啬未期岁,积怫至五十万缗一年C.岁俭则汆于广年成歉收D.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故交旧友 18 .以下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辛弃疾行事果断,深明大义。金主完颜亮死后,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辛弃疾劝告时任掌书 记耿京赶紧做决断归顺南宋。B.辛弃疾在福州处理政务时,面对福州依临大海、盗贼猖獗、府库空虚的现状,镇定自如,冷 静应对,大胆构想了很多措施,并取得了实效。C.辛弃疾心系百姓,治理有方。他担任滁州知州时,适逢滁州遭遇战火,民生凋敝。他先后出 台了减轻赋税、安顿流离失所的百姓,训练民兵等政策。D.辛弃疾爱才惜才,他奏请皇上赏赐银绢来厚葬吴交如,不顾流俗为朱熹写文痛悼等

18、行为都充 分体现了这一特点。1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2)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20 .辛弃疾想如何解决福州盗贼之事?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答案】16.B17. A 18. C19 . (1)又想造万套铠甲,招募强壮者补充军队,严格训练,就可以不用担心盗贼作乱了。 (2)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结交的多是海内名士。20 .他致力于安抚百姓,积累大量钱财。到广南买粮,秋天价贱时,用备安库的钱买粮,以 备有患。想造万套铠甲,招募军队并严格训练。【解析】【分析】【16题详解】本题

19、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根据句意,“帅长沙时”作状语,而“士人”应该作下一句的主语,故“士人”前应该断开,排 除答案C、D;“两易之”中的“两”作动词“易”的状语,二者不可断开,排除A。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 “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意思是“极力推荐辛弃疾,认为他充满正气,有雄才大略”,“慷慨” 是古今异义词,此处是情绪激昂,充满正气。故选Ao【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 “辛弃劝告时任掌书记的耿京赶紧做决断归顺南宋”表述错误。根据原文,“金主亮死,耿京 聚兵山东,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可知,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

20、,是当时担任掌书记的辛弃 疾劝耿京做决断归顺南宋。B. “镇定自如,冷静应对”表述错误,根据原文“至是务为镇静”可知辛弃疾“在这种情况下致 力于安抚百姓”,选项中对“镇静”理解错误;“大胆构想了很多措施,并取得了实效”表述不 全面,根据原文,他的措施只是取得了一定成效,“未期岁,积镯至五十万缗”,但更多措施都 在尚未及实施时,辛弃疾便遭弹劾而辞官回家了,由“事未行遂丐祠归”可证。D. “他奏请皇上赏赐银绢来厚葬吴交如”表述错误。根据原文“既厚贿之,复言于执政,诏赐银 绢”可知,是辛弃疾赠送财物帮助办了吴交如丧事后,又对宰执说了此事,皇上才下诏赐吴交如 银绢,并不是他奏请皇上赏赐银绢来厚葬吴交如

21、。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强壮”,形容词作名词,强装的人;“则”,就;“虞”,担忧。(2)得分点:“尚”,崇尚;“英俊”,有才能的人;“所交”,所字结构,所结交的人。【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首先找到设题的区域。由“福州前枕大海,为贼之渊,上四郡民顽犷易乱,帅臣空竭,急缓奈何! ” 可知,具体的做法在下文。然后筛选出辛弃疾的所想和所为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如“务为镇静,未期岁,积镯至五十万缗”,辛弃疾致力于安抚百姓,积累大量钱财;如“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汆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案之,候秋贾

22、贱, 以备安钱汆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这是说辛弃疾到广南买粮,秋天价贱时,用备安库的钱买 粮,以备有患;如“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这是说辛弃疾想造万套铠甲,招 募军队并严格训练。参考译文: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金主完颜亮死后,耿京在山东聚集人 马,他担任掌书记,于是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绍兴三十二年,带奏表归顺南宋,改任江阴佥判。 孝乾六年,升为司农寺主簿,出京任滁州知州。滁州遭受战火毁坏,村落城池破败,辛弃疾减轻 赋税,招抚逃难流散的百姓,训练民兵,议定军队屯垦。受聘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非 常器重他。叶衡入朝任宰相后,极力推荐辛

23、弃疾,认为他充满正气,有雄才大略。绍熙二年,起 用为福建提点刑狱。曾经代任主帅,常常叹道:“福州前面临海,是盗贼藏身之所,上四郡的百 姓顽劣粗野容易造反,而帅府空虚,一旦情况紧急,怎么力、? ”在这种情况下他致力于安抚百姓, 不到一年,积累钱财达到五十万缗,库房匾额写“备安库”三个字。他认为闽中地少人多,年岁 歉收,就到广南买粮,现在幸好连年丰收,宗室及军人来粮仓买米,于是就拿出卖给他们,等秋 天价贱时,用备安库的钱买入二万石,这样就有备无患。又想造万套铠甲,招募强壮者补充军队, 严格训练,那么盗贼就不再是忧患。此事未及施行,台臣王蔺弹劾他用钱像泥沙,杀人像草芥, 早晚会端坐在闽王殿上称王。于

24、是辛弃疾请求辞官回家。(后来)晋升枢密都承旨,未赴任就去 世。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多是海内名士。在长沙为帅时, 士人有投诉考试官胡乱录取了第十七名春秋答卷,辛弃疾调查此事,确实这样,索取第二榜 的春秋答卷反复审阅,启封一看,名字是赵鼎。辛弃疾生气地说:“佐国元勋,只有忠简一 个人,怎么又出了一个赵鼎! ”他把考卷扔在地上。又看礼记答卷,辛弃疾说:“看他的议 论,定是豪杰壮士,此人不可失去。”启封一看,是赵方。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没有 棺材入殓,辛弃疾感叹:“身为列卿而如此贫困,真是廉洁耿介之士啊!”他赠送财物帮助办了 丧事后,又对宰执说了此事,皇上下诏赐

25、吴交如银绢。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做赋九曲 棹歌。朱熹死时,他的学说正遭禁止,门生朋友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不朽的是名声流传万世。谁说您已去世,您令人敬畏,如同活在世间!”辛弃疾非常善长写词, 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注:本诗为杜甫客居成都所作。梁甫吟: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躬耕南亩时,好为梁甫吟。 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名题意,提挈全篇,“花

26、近高楼”是眼中所见,以乐景写哀情;“登临”二字以高屋 建甑之势领起下文的种种观感。B.颔联描写锦江春色,是登楼所见,锦江流水挟着春色从天边汹涌而来,玉垒山浮云飘忽起灭, 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是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大唐政权,但君主昏庸;后句是对入侵者的警告, 忧虑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D.杜诗格律谨严,意境雄浑。颔联以“天地”对“古今”,时空相应,意境宏阔悠远;颈联对 仗工整,辞严义正,浩气凛然。22 . “伤”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全诗谈谈诗人的“伤”体现在哪里。【答案】21. C 22.客居他乡。诗人客居成都,漂泊流离;万方多难。时局动荡,诗人感 时伤乱;空怀济世之心。当

27、世没有像诸葛亮样的贤相,诗人空怀济世之心,苦无报国之路。【解析】【22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既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 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君主昏庸”错,原句意思是指大唐政权不会发生改变,稳固如初。故选Co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题目要求结合全诗谈谈诗人的“伤”体现在哪里,这 是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答题前要反复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

28、容,每一句写了什么内容,诗 歌抒了什么情感。然后抓住诗眼“伤”以及诗中能表现词中使客伤心的词句分析。“花近高楼伤客心”,诗人此时客居他乡,登上高楼看见满眼的春花,这美景恰恰反衬出诗人远 离家乡的漂泊之愁苦之感。“万方多难此登临”,万方多难,强调当时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当 时吐蕃入侵,时局艰危,诗人为国忧心。“可怜后主还祠庙”,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 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刘禅宠信宦官导致亡国的结局,这句暗写君主无道。“日暮聊为梁父吟”, 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个梁父吟。诗人借诸葛来抒发自身怀才不遇,自身理想抱负无法 实现的伤痛。据此分析概括即可。【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的题目,解答

29、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 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一 意境一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 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了 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 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 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2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爱而不见,搔首

30、蜘蹦。,O (静女)(2)纤云弄巧,飞星传恨,o ,便胜却人间无数。(鹊桥仙)(3)在“课后延时服务”期间的班会课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4)荀子劝学中曾形象地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韩愈则在师说中将这种 认识直接表述为“, ”。【答案】.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娈” “贻” 彤 “迢迢” 须臾”。四、写作(60分)24 .请以“我眼中的校外培

31、训”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从比喻、对比、举例和类比等四种论证方法中至少选择两种方法;思想健康,内容充实,逻辑清晰,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则命题作文。1.分析命题。“我眼中的校外培训”,中心词是“校外培训”,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教育的发展日益多 元化,于是就出现了 “校外培训”,对于“校外培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校 外培训是学校教育也是孩子成长的有益补充,合规优质的校外培训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积 极作用,也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欢迎,但还有人认为,有些培训内容偏离了教育目标,消解了教育3.下列文言语句的翻译有

32、两处错误的一项是()A.原文: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向上吃泥土,向下喝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OB.原文: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译文:不明句读,不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 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那种人多么明智。C.原文: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译文:那些孩子的老师,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那些大道理, 解决那些大疑惑的人。D.原文: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文:所以一块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变得笔直,金属制成的刀斧拿到磨刀石上磨 就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对自己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A. “爪牙”,爪子和牙齿。B. “惑之不解”,不能或不会解决问题。C.正确。D. “利”,变得锋利;“日”,每天。故选Do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豆蔻”指十五六 岁的少女。“束发”指男子十五岁。B.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

34、录取成为进士。进士,是科举考试 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C.世人称韩愈为韩昌黎,韩愈也常以“昌黎韩愈”自称,是因昌黎韩氏在唐代是望族。D.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 的价值,或者超纲超前,加重了学生负担,同时也加重了经济负担,各种培训班账单被家长无奈 地称为“碎钞机”;“我眼中”要求考生从自己的角度对“校外培训”做出评价,考生可以肯定 “校外培训”的有利之处,也可以指出“校外培训”的不利之处,当然也可以辩证看待“校外培 训”,但切记不能借助创作的机会“泄私愤”。2 .分析要求。文体要求:写一篇议论文。考生可以按照议论文三部分行文构思:提出问题,

35、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写法要求:从比喻、对比、举例和类比等四种论证方法中至少选择两种方法。比喻论证是指用比 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在两事物之间,只需要有类似之点,即可用一事物比 喻另一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 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举 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类比论证: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 点。【立意】L校内校外好风合力,托举时代新人;3 .要靠

36、培训飞上枝头,先看孩子是否适合飞;4 .打破校外增负的怪圈势在必行;5 .校外培训要坚守教育之道;6 .规范校外培训,明确角色定位。种经书。【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 豆蔻指十五六岁的少女”错误,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故选Ao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 社会生活画卷。B.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抗 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C.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另

37、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 文化研究中。D.那里地处热带,白天太阳灼人,街上不见人影;夜市则灯火通明,人声鼎沸,货架和地摊上, 物品琳琅满目。【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 “光怪陆离”:光怪,光彩奇异;陆离,色彩繁杂、变化多端的样子。形容形状奇怪,色彩繁 杂,中性词(不能用来形容人),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语境形容社会生活画卷的多变,使用正 确。B. “举重若轻”: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 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此处形容“史书”,使用对象错误。C. “顺理成章”:形容写文章或做事,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比喻某种情况合

38、乎情理,自然产生 某种结果。此处形容同学毕业后自然走上音乐创作之路,使用正确。D. “人声鼎沸:比喻人声十分嘈杂,就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符合“夜市”的语境。 故选Bo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后,各参研参试单位纷纷表示,要发奋努力把大型客机打造成建设 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的标志性工程。B.为迎办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西安市容园林系统集中力量营造整洁有序、大气靓丽、优质宜 居的城市形象。C.桃花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建成生态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 发展的生态乡,制订了五年发展建设规划。D.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发展势头迅猛:

39、无论是在大学校园,还是在产业园区,抑或是 在街道社区,各类创业创新赛事如火如荼。【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 “把大型客机打造成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的标志性工程”搭配不当,“大型客机”与 “标志性工程”不搭配,应是“努力把大型客机项目打造成的标志性工程”。B. “营造形象”搭配不当,“营造”改为“打造”,也可以把“形象”改为“环境”或“氛 围”。C.成分残缺,“按照”缺少宾语中心语“计划”之类的词语。故选Do二、现代文阅读(35分)(一)信息类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

40、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 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 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 歇山。”在这里我们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 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 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 节之中,此

41、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木”仿佛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 因素,这正是它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 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 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 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 头” “木料” “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 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

42、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 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 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 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 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 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 “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 就树干而论

43、,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 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 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 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 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 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 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 头人。

44、(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 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 飘零之意。“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 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 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材料二: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 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 欣欣以

45、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李白的梁园吟写道:“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 尽入苍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写夏季高大茂盛的树。还有杜甫有名的诗句“城春草木深”春 望)及韦应物的“春深草木稠”(游灵岩寺,写的都是春天长势挺拔、生机盎然的树,但都 未用“树”而用“木”。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 层层浓阴的联想呢?其实也不然。“树”也常常被古诗人用来描写枝干枯秃、少叶或无叶的疏朗 的形象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 觑省);马戴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漏上秋居),用的却是“树”。李白的有 些诗

46、也是如此,如“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渐陵行送别),“霜落荆门江树空, 布帆无恙挂秋风”(秋下荆门),“乌鸾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战城南);而马致远的 “枯藤老树昏鸦”(秋思)则更是众所周知的了。至于古人为何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树叶”呢?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木” “落” “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 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还有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 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

47、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 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 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7.下列关于材料一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落叶”作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B. “树”与“叶”的形象一致,古诗又喜用单词,所以经常会用“树”或“叶”来代替“树叶”。 C. 一般人无法轻易地察觉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力量,是因为缺乏诗人的敏感和修养。D. “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因而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 子。8 .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通过“洞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