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级20212022学年10月学分认定考试语文学科考试题一、语言基础(18分)1.下列选项中实词的意思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经文)B.吾师道也(以为师)C.而绝江河(断绝)D.君子不齿(并列,排列) *【答案】D【解析】【分析】作师说以贻之(赠送)其曲中规(合乎)其贤不及孔子(才德优秀) *善假于物(借助)【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传”,解释经 书的文字。B. “吾师道也”意思是“我是学习道理”。“师”,学习。C “而绝江河”意思是“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绝”,横渡。
2、故选D。2 .下列选项中虚词用法和意义错误的一项是()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指示代词,这语气词,表感叹连词,表转折,但是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第二个“于”表比较,意思是“比”。故选Ao.下列文言语句的翻译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A.原文: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向上吃泥土,向下喝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
3、它用隔三岔五就有人打电话联系,高的,出价八九万,低的,出价6万,因为价钱不合适都 没成。焉瓜知道他们不是真心要买,那个小院子怎么也值13万。“这些人,巴不得白送给他们。”翠玉说。焉瓜又接到一个男人的电话,出价11万,还提出明天去看看老房子,再最后定价钱。 焉瓜感觉这个人好像是真心要买,约好时间,向工地请了假,第二天就早早回去等着了,3 个人,一对中年夫妻,还有一个,竟然是桂苑小区那个房主李老太太。中年夫妻都喊李老太太“妈”。他们对小院子很满意,特别喜欢院门口那棵香椿树。一番讨价还价,他们出价13万。一个月后,焉瓜和翠玉就拿到了桂苑小区那套房子的产权证。他们离开那套狭小拥挤的 出租房,带着老娘搬
4、进了繁花似锦的桂苑小区。而乡下那个熟悉的小院子,也成了别人养老 的地方。那天晚上焉瓜和翠玉都很高兴,他们心里都有一种新鲜的归属感。老娘在厨房里正 忙着做好吃的了。焉瓜抚摸着鲜红的产权证,说:“我们是城里人啦? ”翠玉应声道:“当 然是城里人啦!”在城里安住下来后,焉瓜和翠玉打算要孩子了。偶尔,焉瓜会想起那个李老太太。他想,城里人咋会喜欢到乡下过日子呢?焉瓜喜欢城 里的日子。只是,焉瓜常常想起老家院门口那棵香椿树。(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第16期,有删改)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想买房子,你想咋抽就咋抽”,翠玉的话里表明:她希望丈夫焉瓜少抽烟,以便早 点攒够钱
5、在城里买房子。B.焉瓜两口子都认为“只有在城里,孩子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是因为他们向往城里的 生活,而且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城里,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C.文中两次出现的“好吃”的内涵不同,第一次是指老娘做的家乡菜好吃,充满思乡情体; 第二次是指焉瓜一家成为城里人时老娘做的好吃的食物,渲染了喜庆气氛。D.焉瓜买房能跟妻子商量,卖老房子跟母亲商量。可见焉瓜做事能顾及家人意见,考虑家 里感受,体贴又孝顺。13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以平实的笔触交代了主人公焉瓜想在城里买房,这是小说的开端部分,同时也 交代了小说的社会背景。B.小说中围绕买房子卖房子使用了很多明确
6、具体的数字,这既使小说充满了真实感,又表 现了以焉瓜为代表的农民工十分不易的生存处境。C.小说描写焉瓜两口子的对话并不多,却真实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住进新房后, 焉瓜的问话里有着对美梦成真的意外和担心,而翠玉的回答则流露出幸福与满足。D.小说通过对老家“牵牛花、香椿树”等花草树木的描写,既表现了乡村自然环境之美, 又反映出乡村的生活之趣。14 .小说中多次提到的“香椿树”在情节方面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飞.小说围绕以李老太太为代表的城里人和以焉瓜为代表的乡下人同时买房和卖房的故事 展开,但小说却选择以焉瓜的视角来讲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12.D13. C.推动情节发展。写“香
7、椿树”这一老房子的独特景致,为后文买房人喜欢并买下老房 子埋下了伏笔。使小说结尾留有余味,充满想象的空间。焉瓜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常常 思念着.香椿树”,结尾意味深长,引人深思。15 .人物塑造方面,从焉瓜角度来讲述故事,便于刻画以焉瓜为代表的乡下人的勤劳、淳 朴、向往城里生活的形象;易于反映焉瓜从“乡下人”到“城市人”身份转换过程的艰难和 不易。主旨揭示方面,从焉瓜角度来讲述故事,更自然地写出了 “乡下人”对“城里人” 取舍的不理解,突出城里人和乡下人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追求。【解析】【分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D. “可见焉瓜做事能顾及家人意见,考虑家里感受
8、”错误,由文中“老娘有些舍不得, 但还是顺了焉瓜的想法”这一内容可知,老娘其实舍不得卖掉老房子,但还是顺了焉瓜的想 法。焉瓜去跟老娘商量时,已有卖掉老房子的决心,并没有真正考虑到老娘的感受和需求。 选项中的表述有违事实。故选Do【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 “对美梦成真的意外和担心”理解错误,结合“那天晚上焉瓜和翠玉都很高兴,他们心 里都有一种新鲜的归属感焉瓜抚摸着鲜红的产权证,说”可知,焉瓜的问句里应是 含着对美梦成真的不敢相信。故选Co【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首先要找到写“香椿树”的内容,然后结合所在的位置分析其在情节方面的作用。
9、如文章中间提到“老家的房子带个小院子,5间青砖瓦房,篱笆墙上爬满牵牛花,院门口, 有一颗大香椿树。每年春天,牵牛花开出白色小花,香椿发出嫩芽。老娘喜欢用香椿芽炒鸡 蛋、煮苕菜,好吃”,乡村的小院因为香椿树而景色优美,环境清幽,这就为后文写“他们 对小院子很满意,特别喜欢院门口那棵香椿树并买下老房子埋下伏笔。如文章最后提到“只是,焉瓜常常想起老家院门口那棵香椿树”,上文写焉瓜卖掉农村的房 子,买了城里的楼房,成了城里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结尾却说他常想起老家的香椿树, 以焉瓜的想念结尾,从而让人联想香椿树的美,回味乡村生活的美好,引发读者联想想象。【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叙述视角作用
10、的能力。小说从标题、人物到情节,实际上都是两相对照的,既有“城里人”买房卖房、也有“乡下 人买房卖房,但是作者为什么选择以焉瓜为代表的“乡下人”的视角来展开这个故事呢? 思考这个问题,可以首先想到的是,为什么没有从以李老太太为代表的“城里人”的视角来 写这个故事呢?视角的选择暗含的是作者的思考,也就是小说的主题。因而这道题实际上与 主题有关。从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关系来思考,选择以焉瓜为视角,代表的是作者的情感倾向,他对以焉 瓜为代表的农民工群体有深切的同情,因而,他生动地刻画了他们勤劳、奋进的人物形象。 从情节和主题的关联来思考,作者也着重在情节上展示,焉瓜从农村走向城市,获得“城里 人”身份认
11、同的艰难和不易。从两个阶层的比较以及主题来思考,以李老太太为代表的“城里人”和以焉瓜为代表的农民 工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阶层,很明显,小说中,焉瓜在小说中处于低一层级,从焉瓜的视角 来写,实际上就是从低阶层的视角来写,展现的是下对上的一种仰望,更易于表现由阶层的 壁垒而造成的认知、选择、资源分配上的种种不等。三、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金主亮死,耿京聚兵山东,为掌书记,即 劝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奉表归宋,改差江阴佥判。孝乾六年,迁司农寺主簿,出知 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辟江东安抚司参议
12、 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人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绍熙二年,起福建提点刑狱。尝摄帅, 每叹日:“福州前枕大海,为贼之渊,上四郡民顽犷易乱,帅臣空竭,急缓奈何! “至是务 为镇静,未期岁,积错至五十万缗,榜日“备安库”。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汆于广,今 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莱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汆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 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事未行,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 杀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闽王殿”。遂丐祠归。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弃疾豪爽尚 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土。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 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
13、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弃疾怒日:“佐国元勋,思简一人,胡 为又一赵鼎! ”掷之地。次阅礼记卷,弃疾日:“观其议论,必豪杰士也,此不可失。” 启之,乃赵方也。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日:“身为列卿而贫若此, 是廉介之士也。”既厚感之,复言于执政,诏赐银绢。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 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B.
14、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C.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D.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1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大方;不吝啬B未期岁,积锦至五十万缗一年 C.岁俭则汆于广年成歉收 D.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故交旧友 .以下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辛弃疾行事果断,深明大义。金主完颜亮死后,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辛弃疾劝告时任掌书记 耿京赶紧做决断归顺南宋。B
15、.辛弃疾在福州处理政务时,面对福州依临大海、盗贼猖獗、府库空虚的现状,镇定自如, 冷静应对,大胆构想了很多措施,并取得了实效。C.辛弃疾心系百姓,治理有方。他担任滁州知州时,适逢滁州遭遇战火,民生凋敝。他先 后出台了减轻赋税、安顿流离失所的百姓,训练民兵等政策。D.辛弃疾爱才惜才,他奏请皇上赏赐银绢来厚葬吴交如,不顾流俗为朱熹写文痛悼等行为 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1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2)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19 .辛弃疾想如何解决福州盗贼之事?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答案】16.B17.A18.
16、 C. (1)又想造万套铠甲,招募强壮者补充军队,严格训练,就可以不用担心盗贼作乱了。(2)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结交的多是海内名士。19 .他致力于安抚百姓,积累大量钱财。到广南买粮,秋天价贱时,用备安库的钱买粮, 以备有患。想造万套铠甲,招募军队并严格训练。【解析】【分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根据句意,“帅长沙时”作状语,而“士人”应该作下一句的主语,故“士人”前应该断开, 排除答案C、D;“两易之”中的“两”作动词“易”的状语,二者不可断开,排除A。故选Bo【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 “力荐弃
17、疾慷慨有大略”意思是“极力推荐辛弃疾,认为他充满正气,有雄才大略”,“慷 慨”是古今异义词,此处是情绪激昂,充满正气。故选Ao【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 “辛弃劝告时任掌书记的耿京赶紧做决断归顺南宋”表述错误。根据原文,“金主亮死, 耿京聚兵山东,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可知,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是当时担任掌书 记的辛弃疾劝耿京做决断归顺南宋。B. “镇定自如,冷静应对”表述错误,根据原文“至是务为镇静”可知辛弃疾“在这种情况 下致力于安抚百姓”,选项中对“镇静”理解错误;“大胆构想了很多措施,并取得了实效” 表述不全面,根据原文,他的措施只是取得了一定成效,“未
18、期岁,积镯至五十万缗”,但 更多措施都在尚未及实施时,辛弃疾便遭弹劾而辞官回家了,由“事未行遂丐祠归”可 证。D. “他奏请皇上赏赐银绢来厚葬吴交如”表述错误。根据原文“既厚贿之,复言于执政,诏 赐银绢”可知,是辛弃疾赠送财物帮助办了吴交如丧事后,又对宰执说了此事,皇上才下诏 赐吴交如银绢,并不是他奏请皇上赏赐银绢来厚葬吴交如。故选C。【19题详解】木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强壮”,形容词作名词,强装的人;“则”,就;“虞”,担忧。(2)得分点:“尚”,崇尚;“英俊”,有才能的人;“所交”,所字结构,所结交的人。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19、首先找到设题的区域。由“福州前枕大海,为贼之渊,上四郡民顽犷易乱,帅臣空竭,急缓 奈何!”可知,具体的做法在下文。然后筛选出辛弃疾的所想和所为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如“务为镇静,未期岁,积镯至五十万缗”,辛弃疾致力于安抚百姓,积累大量钱财; 如“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汆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梁之,候秋贾 贱,以备安钱汆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这是说辛弃疾到广南买粮,秋天价贱时,用备安 库的钱买粮,以备有患;如“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这是说辛弃疾想造万套铠甲, 招募军队并严格训练。参考译文: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金
20、主完颜亮死后,耿京在山东聚 集人马,他担任掌书记,于是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绍兴三十二年,带奏表归顺南宋,改任 江阴佥判。孝乾六年,升为司农寺主簿,出京任滁州知州。滁州遭受战火毁坏,村落城池破 败,辛弃疾减轻赋税,招抚逃难流散的百姓,训练民兵,议定军队屯垦。受聘为江东安抚司 参议官。留守叶衡非常器重他。叶衡入朝任宰相后,极力推荐辛弃疾,认为他充满正气,有 雄才大略。绍熙二年,起用为福建提点刑狱。曾经代任主师,常常叹道:“福州前面临海, 是盗贼藏身之所,上四郡的百姓顽劣粗野容易造反,而师府空虚,一旦情况紧急,怎么力、? ” 在这种情况下他致力于安抚百姓,不到一年,积累钱财达到五十万缗,库房匾额写“
21、备安库” 三个字。他认为闽中地少人多,年岁歉收,就到广南买粮,现在幸好连年丰收,宗室及军人 来粮仓买米,于是就拿出卖给他们,等秋天价贱时,用备安库的钱买入二万石,这样就有备 无患。又想造万套铠甲,招募强壮者补充军队,严格训练,那么盗贼就不再是忧患。此事未 及施行,台臣王蔺弹劾他用钱像泥沙,杀人像草芥,早晚会端坐在闽王殿上称王。于是辛弃 疾请求辞官回家。(后来)晋升枢密都承旨,未赴任就去世。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 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多是海内名士。在长沙为帅时,士人有投诉考试官胡乱录取 了第十七名春秋答卷,辛弃疾调查此事,确实这样,索取第二榜的春秋答卷反复审 阅,启封一看,名字是赵鼎
22、。辛弃疾生气地说:“佐国元勋,只有忠简一个人,怎么又出了 一个赵鼎!”他把考卷扔在地上。又看礼记答卷,辛弃疾说:“看他的议论,定是豪杰 壮士,此人不可失去。”启封一看,是赵方。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没有棺材入殓, 辛弃疾感叹:“身为列卿而如此贫困,真是廉洁耿介之士啊! “他赠送财物帮助办了丧事后, 又对宰执说了此事,皇上下诏赐吴交如银绢。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做赋九曲棹歌。 朱熹死时,他的学说正遭禁止,门生朋友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不 朽的是名声流传万世。谁说您已去世,您令人敬畏,如同活在世间!”辛弃疾非常善长写词, 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二)古代诗
23、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注:本诗为杜甫客居成都所作。梁甫吟: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躬耕南亩时,好为梁 甫吟。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名题意,提挈全篇,“花近高楼”是眼中所见,以乐景写哀情;“登临”二字以 高屋建领之势领起下文的种种观感。B.颔联描写锦江春色,是登楼所见,锦江流水挟着春色从天边汹涌而来,玉垒山浮云飘忽 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是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大唐政权,但君主昏庸;后句是对
24、入侵者的 警告,忧虑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D.杜诗格律谨严,意境雄浑。颔联以“天地”对“古今”,时空相应,意境宏阔悠远;颈 联对仗工整,辞严义正,浩气凛然。22 . “伤”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全诗谈谈诗人的“伤”体现在哪里。【答案】2LC 22.客居他乡。诗人客居成都,漂泊流离;万方多难。时局动荡,诗 人感时伤乱;空怀济世之心。当世没有像诸葛亮一样的贤相,诗人空怀济世之心,苦无报 国之路。【解析】21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 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 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
25、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既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 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君主昏庸”错,原句意思是指大唐政权不会发生改变,稳固如初。故选Co【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题目要求结合全诗谈谈诗人的“伤”体现在哪 里,这是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答题前要反复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每一句写了什 么内容,诗歌抒了什么情感。然后抓住诗眼“伤”以及诗中能表现词中使客伤心的词句分析。“花近高楼伤客心”,诗人此时客居他乡,登上高楼看见满眼的春花,这美景恰恰反衬出诗 人远离家乡的漂泊之愁苦之感。“万方多难此登临”,万方多难,强调当时的政治局势动荡 不
26、安,当时吐蕃入侵,时局艰危,诗人为国忧心。“可怜后主还祠庙”,可叹蜀后主刘禅那 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刘禅宠信宦官导致亡国的结局,这句暗写君主无道。“日 暮聊为梁父吟”,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个梁父吟。诗人借诸葛来抒发自身怀才不 遇,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伤痛。据此分析概括即可。【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的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 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一意境一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 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
27、要的作家诗 人更要留心;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 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 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爱而不见,搔首蜘蹦。,o (静女)(2)纤云弄巧,飞星传恨,o ,便胜却人间无数。(鹊 桥仙)(3)在“课后延时服务”期间的班会课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 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 ”。(4)荀子劝学中曾形象地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韩愈则在师说中将 这
28、种认识直接表述为“,”。【答案】 .静女其娈 .贻我彤管 .银汉迢迢喑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 必贤于弟子【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娈” “贻” 彤 “迢迢” ”须臾”。四、写作(60分).请以“我眼中的校外培训”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从比喻、对比、举例和类比等四种论证方法中至少选择两种方法;思想健康,内 容充实,逻辑清晰,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则命题作文。1 .分析命题。“我眼中的校外培训”,中心
29、词是“校外培训”,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教育的发展日 益多元化,于是就出现了 “校外培训”,对于“校外培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 认为,校外培训是学校教育也是孩子成长的有益补充,合规优质的校外培训对于学生综合素 质的提高有积极作用,也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欢迎,但还有人认为,有些培训内容偏离了教育 目标,消解了教育的价值,或者超纲超前,加重了学生负担,同时也加重了经济负担,各种 培训班账单被家长无奈地称为“碎钞机”;“我眼中”要求考生从自己的角度对“校外培 训”做出评价,考生可以肯定“校外培训”的有利之处,也可以指出“校外培训”的不利之 处,当然也可以辩证看待“校外培训”,但切记不能借助创
30、作的机会“泄私愤”。2 .分析要求。文体要求:写一篇议论文。考生可以按照议论文三部分行文构思: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写法要求:从比喻、对比、举例和类比等四种论证方法中至少选择两种方法。比喻论证是指 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在两事物之间,只需要有类似之点,即可用 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 也称比较法,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 出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 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类比论证: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
31、相同特点的事物(或 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立意】1.校内校外好风合力,托举时代新人;.要靠培训飞上枝头,先看孩子是否适合飞;2 .打破校外增负的怪圈势在必行;.校外培训要坚守教育之道;5,规范校外培训,明确角色定位。心专一。b. MX: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译文:不明句读,不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 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那种人多么明智。c. MX: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译文:那些孩子的老师,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那些大 道理,解决那
32、些大疑惑的人。d. MX: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文:所以一块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变得笔直,金属制成的刀斧拿到磨刀石 上磨就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对自己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 失了。【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A. “爪牙”,爪子和牙齿。B. “惑之不解”,不能或不会解决问题。C.正确。D. “利”,变得锋利;“日”,每天。故选D。4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豆蔻”指十 五六岁的少女
33、。“束发”指男子十五岁。B.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进士,是科举 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C.世人称韩愈为韩昌黎,韩愈也常以“昌黎韩愈”自称,是因昌黎韩氏在唐代是望族。D.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种经书。【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 豆蔻指十五六岁的少女”错误,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故选Ao.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 离的社会生活画卷。*B.第二
34、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 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C.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 古代文化研究中。D.那里地处热带,白天太阳灼人,街上不见人影;夜市则灯火通明,人声鼎沸,货架和地 摊上,物品琳琅满目。【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 光怪陆离:光怪,光彩奇异;陆离,色彩繁杂、变化多端的样子。形容形状奇怪, 色彩繁杂,中性词(不能用来形容人),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语境形容社会生活画卷的多 变,使用正确。B. “举重若轻”: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比
35、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 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此处形容“史书”,使用对象错误。C. “顺理成章”:形容写文章或做事,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比喻某种情况合乎情理,自 然产生某种结果。此处形容同学毕业后自然走上音乐创作之路,使用正确。D. “人声鼎沸:比喻人声十分嘈杂,就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符合“夜市”的语境。 故选B。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后,各参研参试单位纷纷表示,要发奋努力把大型客机打造成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的标志性工程。B.为迎办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西安市容园林系统集中力量营造整洁有序、大气靓丽、优 质宜居的城市形象。C.桃花乡
36、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建成生态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经济社会 协调发展的生态乡,制订了五年发展建设规划。D.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发展势头迅猛:无论是在大学校园,还是在产业园区,抑 或是在街道社区,各类创业创新赛事如火如荼。【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 “把大型客机打造成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的标志性工程”搭配不当,“大型客 机”与“标志性工程”不搭配,应是“努力把大型客机项目打造成的标志性工程”。 B. “营造形象”搭配不当,“营造”改为“打造”,也可以把“形象”改为“环境” 或“氛围”。C.成分残缺,“按照”缺少宾语中心语“计划
37、”之类的词语。故选Do二、现代文阅读(35分)(一)信息类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 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 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土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 秋月照浦云歇山。”在这里我们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她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 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 叶”呢?首先我们似乎
38、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 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 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木”仿佛本身含 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它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 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 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 有着一般
39、“木头” “木料” “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 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 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 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 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 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 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 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
40、”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 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 “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 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 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涧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 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 “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 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 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
41、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 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静夜四无邻, 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瞎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 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 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 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 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材料二:是不
42、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 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 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李白的梁园吟写道:“荒城虚照 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写夏季高大茂盛的树。还有杜甫有名的诗句 “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韦应物的“春深草木稠”(游灵岩寺,写的都是春天长势挺 拔、生机盎然的树,但都未用“树”而用“木”。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 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呢?其实也不然。“树”也常常被古诗人用来描写枝干枯秃、少叶或无 叶的疏朗
43、的形象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 韩十四江东觑省);马戴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漏上秋居),用的却是 “树”。李白的有些诗也是如此,如“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濡陵行送别),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秋下荆门),“乌鸾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战城南);而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秋思)则更是众所周知的了。至于古人为何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树叶”呢?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 “木” “落” “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 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还有可能是
44、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 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 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 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 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 的文化内涵。(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下列关于材料一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落叶”作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B. “树”与“叶”的形象一致,古诗又喜用单词,所以经常会用“树”或“叶”来代替“
45、树 叶”。C. 一般人无法轻易地察觉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力量,是因为缺乏诗人的敏感和修养。D. “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因而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 到叶子。7 .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通过“洞庭波兮木叶下与“雨中黄叶树”的对比,凸显了 “木叶”具有“微 黄” “干燥”的特点。B.材料二通过大量的诗句有力地反驳了材料一的观点,表明材料一的论证存在一定的片面 性和主观性。C.材料一以“木”暗示着“落叶”和“颜色”为例,目的是阐明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的文艺现象。D.两则材料都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这不仅增强了论述的针对性,还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
46、 兴趣。8 .下列诗句不能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A.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嘴黄鹏。(王维积雨辆川庄作)9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侄期古意)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破山寺后禅院)D.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王维过香积寺).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10 .针对古人作诗喜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材料一和材料二看法有何不同? 【答案】7.C8.C9. B.提出问题: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出问题,即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 叶”;分析问题:借助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古诗多用“木叶”的原 因。得出结论:“木叶”与“树叶”虽一字之差,
47、但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却相差千里。10 .材料一认为原因有二:“木”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木”容易让人想起树干,透着“黄色”和“干燥”的因素,而“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 的。材料二认为原因有三:“木” “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 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 些;“木叶”意味深厚,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解析】【分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 “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错误。由材料一可知, 屈原只是第一次在诗作中运用“木叶”,并非发现“第一个艺术特征”。B. “经常会用树来代替树叶”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树叶也就不会 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 树叶这个词汇了”,这里是说“树叶”和“叶”之间的关系,可见不是“树”代替“树 叶”。D. 木有树和木头双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