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分类总复习古诗文重点解析.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7856293 上传时间:2024-07-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3.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分类总复习古诗文重点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考分类总复习古诗文重点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分类总复习古诗文重点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分类总复习古诗文重点解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09年中考专题复习古诗文重点解析1 .观沧海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诗的正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 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 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 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

2、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2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 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 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 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 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 一语作铺垫。颈联 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一 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

3、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 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3 .钱塘湖春行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 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 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

4、间长了,眼前一片姓紫嫣红,使 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 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5 .天净沙秋思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人们说起“乡愁” 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 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 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 境界:一个秋

5、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 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 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在作了这样的铺 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 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 “老树”“昏鸦”“小桥” “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 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

6、人处。望岳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期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泰山位于 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绵绵不尽 之意。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 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近望所见。上旬写泰山的秀美,用的虎范。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 不如只写造物主

7、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旬 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 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 突出了泰山遮天蔽 日 的形象。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 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 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机顶的簪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 峰的誓言。春望这首诗,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 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里曾 写道:“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 了 “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

9、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 “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 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 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 “恨” 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 一语承上,以“恨别” 一语启下,章法分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 他如何放心得下?他

10、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 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使至塞上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要走多远呢? “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 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 情感。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

11、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 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雷下回味的余地。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 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 烟”二字正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 “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 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与前面的“直”字

12、,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 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大漠乔烟Jt,长河落日圆”赏析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 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 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 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 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 地居于天际,

13、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 边塞风光如在目前。25诗词曲五首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首先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 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 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 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2 .赤壁赤壁

14、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 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 议论感慨。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 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 见大,深刻警策。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举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3 .过零丁洋诗歌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 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第二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

15、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 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第三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 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最后一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 “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 的乐观旷达情怀。“明月几时有

16、,把酒问青天? ”中秋夜,月自然是主角,前人面对无限时空,一轮孤月,早已产生 了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 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苏轼之问,陡然发之,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 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紧承这一问,又有了下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对宇宙和人 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层。既然天上宫阙如此美好,当然会产 生乘风归去的念头。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 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又恐琼楼玉

17、宇,高处不胜寒”,作者的遐想愈 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 生活的热爱。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仍然写月,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不 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好像是对月有怨恋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 能团聚的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 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 放达宽慰之语。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远隔千里之人,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虽不能 团

18、聚,也能有所安慰了。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 自然呈现出来。5 .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鹿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 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艮生的恩慈感情。全曲可分三层: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然后用“表里山河” 一语 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 潼关时的所见所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

19、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 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宫阙万间 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过程的真实写照。这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 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的 感慨: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 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 判。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1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

20、和比喻义是什么?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人的方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 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逼意义。后人用此诗句,并不和刘诗原意契合,而指麻生事物无比美好,社 会总是向前发展等。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2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

21、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饮酒(其五)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不食人 间烟火,而是身处“人境”。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会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 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问君何能尔”一句 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心远地自偏” 一 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诗为“奇 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

22、至。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称道的 “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 浑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 韵。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这里暗用了庄子外物篇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 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4 .行路难(其一)“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

23、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 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 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但三四句急转直下,忽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 茫然”!这样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南朝宋诗 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为:“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李白显然化用了这一诗句,不过 增加了 “对比度”,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 的,

24、朦胧的,充满“诗意”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 种无所适从的迷惘。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现实之路虽然坎坷 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 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但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 同理想。这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诗的 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 “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题本身就很有趣。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什么还要“

25、歌诗一首”?是什么牵动了诗人的诗情呢?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茅草是其“战 绩”;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 高飞的挂在了树梢,低徊的沉到了塘坳。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表现得较为平静,甚至还有几分耐心去欣赏它。但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 他却真的动了肝火。它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率真。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 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也许还深责自己 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总之,焦灼之后,他转为沉静,渐而苦苦地思

26、索。大风过后,黑云涌来,不用说,秋雨是不请自来的了。诗人收回自己的视线,不再关注大自然的风 云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 子,而就是那床冰冷似铁的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蹬破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 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这是怎样的生活啊!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过多 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突然,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时, 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现 这样的房屋

27、,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这是一种饱览 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 一样。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我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 情真意切,感人至深。6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共十八句,正如诗题所示,按内容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咏雪”(前十句)和“送别”(后八句)。开头两句,突出了边塞的气候特征:北风扫荡,草木摧折,八月飞雪。一个“即”字,表 明这里与内地相比,冬天来得格外早,不免使人惊异。接着,诗人发挥神奇的想像,将北风看作春风, 将雪花比作梨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

28、万树梨花开”,比喻何等新奇,格调多么豪迈!只有热爱生活 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下面两句诗仍追逐 着雪花来写,不过情景一转,由户外写到室内。雪花飘进珠帘,沾湿罗帷,轻柔而浪漫,还真有几分梨 花的神韵。但“狐裘不暖锦衾薄”的严酷现实也提醒人们,伴随着雪花的到来,寒冷也悄悄地跟进,在 考验人们的毅力和耐心。后面两句诗就接着写到:“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是从军旅生 活方面写天气的寒冷。将军不能弯弓,不能披战衣,怎么带兵打仗呢?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人类显得 这样的无助和无奈。“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是过渡性的,将视线又转向“

29、外景”,以百丈坚冰点缀 大的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下面写送别的场面,简略而有情味。“胡琴琵琶与羌笛”,这种 纯然是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天色已晚,暮雪 纷纷,红旗不卷,“归客”登程,此情此景,令人黯然。但诗人却抛开了离愁别绪,以高昂的格调收束 全篇。结尾四句,形成顶针,内容接续,如行云流水,画出一幅空旷寂寥的雪中送别图景。“雪满天山” 令人凄迷,“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 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7 .己亥杂诗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

30、己最后一份心力。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 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 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 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 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 作春泥更护 花”,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渔家傲秋思词的上片

31、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 秋天。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下面分别描 写塞下秋景之“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 之意。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他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四面边声连角起”, 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 没有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间”,生落在崇山峻岭间的苏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 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

32、。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 背景。词人是在与中原地带自己家乡风景的对比中观察身边景物的特点的,所以很自然地发现了塞下风 景的“异”处,并能有重点地把它们描绘出来。依据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惯常体例,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浊酒 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 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 刻石纪功而还。)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

33、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 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 成就功业的向往。“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 结句“人不,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白了头发,征 夫流下了眼泪。“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 流泪的也不只是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 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范仲淹在这首词中反映的是自己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他自己和他

34、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所 以全词读来真切感人。词的意境恋琼、壮阔,形象呼明、生动,语言质朴、戮练。江城子密州出猎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开头说老夫本不该狂,而自己却要聊且发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左手牵 着黄犬,右臂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冈。 说明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 精神抖擞。下面一层写作者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来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 弓马前射虎。这就在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猎的群众场面后,又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下片以抒情为主,写作者酒酣之后胸宽

35、胆壮,两鬓出现了一点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并不在意自己 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 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 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最后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 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天狼星,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 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

36、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与温庭筠的望江南格调截然不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上片描述军旅生活。一、二句写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早晨醒来时听到了众多军营里 传来的号角声。开头两句便把镜头定在了军营之中,这正是作者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生活情景。三至 五句每句写一事: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翻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指 挥战斗。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极雄豪、壮美的行事,都是作者热爱的 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

37、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 功业。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作者骑着飞快奔驰的的卢马,猛力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马快弦急说明 战斗的激烈和顺利。他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率 师北伐,统一南北,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写到这里已达到这首词的最强音,它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 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但结语却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 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所 以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这首词上下两片共十句,前九句每句咏一

38、事,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鲜丽、生动。最后结句戛 然而止,但却遗音缭绕,余味无穷。作者有意地作“壮词”,“壮”正是这首词的风格特色,让学生体味 这首词的“壮”是怎样体现的。1 .关雎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 好的联想一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谷菜,她左右采摘存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 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求之不得”以

39、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 激动的感情。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第二章的八句,写 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存菜的姑娘的深切思 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2 .兼葭兼葭是一首爱情诗。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金秋之季,拂晓之 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兼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 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一那是“伊人”居 也只在“水中央”

40、“水中城”“水中”,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 追求伊人。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咫尺天涯,令人无限惆怅!住的仙乡琼楼,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胧缥缈之感。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二、问题研究关雎与兼葭的艺术特点有什么不同?关雎与兼葭都可以看做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兼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 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

41、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 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 雎相比,兼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在艺术手法上,兼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兼葭” “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 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 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 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胧”和“距离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 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