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十四五”高新区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山*** 文档编号:97745872 上传时间:2024-06-25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4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市“十四五”高新区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南京市“十四五”高新区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京市“十四五”高新区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市“十四五”高新区发展规划.doc(6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南京市“十四五”高新区发展规划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是1991年获批建设的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7年,南京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把高新区作为重要平台全力打造创新名城的主阵地。高新区作为老牌的国家高新区,需要争先进位再出发;作为科教资源丰富的高新区,需要持续深化校地融合谋创新;作为创新名城中的高新区,需要把握机遇提升战略位势;作为一区多园的高新区,需要强化统筹激发内在动力。“十四五”时期,高新区将以独特区域个性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十四五”时期是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2020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

2、见,提出国家高新区要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新使命和新定位。未来五年,高新区要支撑南京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名城主平台和主阵地。为体现国家对高新区“十四五”规划的编制要求,落实市“十四五”规划和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等规划部署,阐明“十四五”时期南京高新区的发展思路、战略定位、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推动南京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是高新区优势转化、变化显著的五年,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在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连续5年实现争先进位,积极推进创新资源集聚和新兴产业发展,不断优化管理体制机制,为创建世界一

3、流高科技园区奠定坚实基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跻身国家高新区12强。“十三五”时期,高新区经济发展规模和效益实现双增长。2020年,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20亿元,占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9.5%;实现企业营业总收入1.3万亿元;规上高技术制造业产值3084亿元,占全市比重超过50%;规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2414亿元,占全市比重超过80%;新增工商注册企业超过4万家,占全市比重近50%;企业发明专利授权达5710件,企业PCT国际专利申请达2306件。双创平台载体建设成效显著,成为全市创新资源集聚地。建成50余家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双创载体,在重点实验室、三站三中心等方

4、面资源富集,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230余家。以雨花台园为核心的雨花台区和江北新区入选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高新区青年大学生、海归人才、两院院士等多元人才集聚效应初显,2020年,万人拥有本科(含)学历以上人数达4919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和外籍常驻人员近4万人,新增引进高层次人才700余人,8名诺奖图灵奖获得者、115名中外院士在高新区创办企业。校地融合深入推进,大学多种模式参与高新区建设。高校通过共建城市硅巷、大学科技园、创新湾区等多种方式参与高新区建设。玄武园、鼓楼园、秦淮园等与驻区高校共同推进城市硅巷建设,盘活主城空间资源,激发创新活力。秦淮园联合南京理工大学共建军民融合国家大学科

5、技园,聚焦光电子信息、军民两用高技术等特色领域,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南航秦淮创新湾区,以“无边界”理念赋能园区创新发展。以新型研发机构为先手棋,加速形成“科技产”双回路。截至2020年底,全市323家市级备案新型研发机构全部落在高新区。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边缘智能研究院等通过搭建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和物联网数据开放平台,汇聚创新资源,赋能行业应用。南京膜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南京公诚节能新材料研究院等在膜材料、水处理等领域汇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中电芯谷研究院、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等聚焦高端芯片、量子计算、未来网络等前沿领域布局未来产业。形成以新型研发机构为核心的若干创新微生态和产业微生态,推动

6、孕育未来产业。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市新兴产业主阵地。积极推动八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主导产业形成一园主导、产业链协同和多园竞合等多种布局模式。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智能电网分别以雨花台园和江宁国家高新园为主要集聚地,发展成为千亿级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在新港国家高新园、麒麟园、雨花台园、栖霞园等园区形成产业链多园协同格局,集成电路在江北新区、浦口园初步建立设计、制造、封测产业链,新医药与生命健康形成“一谷一镇三园”格局,江北新区、栖霞园、江宁园聚焦生物医药,溧水园聚焦大健康,高淳园聚焦医疗器械,呈现多园竞合态势。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以江宁国家高新园为主阵地,加快产业链上下游提档升级。依托新型研发机构、

7、独角兽和瞪羚等创新主体,超前布局未来网络、6G、区块链等未来产业。新经济主体培育成效显著,成为高科技高成长企业汇聚地。2020年,高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30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671家,占全市比重均超过80%。累计拥有规上工业和服务业企业3764家,上市公司86家。五星控股等大企业通过平台化发展,孵化出汇通达、好享家、孩子王、村鸟物流、阿格拉等一批高成长企业。培育出12家独角兽企业、占全市比重超80%。构建全域创新空间格局,园区发展路径各具特色。初步形成覆盖江北新区及11个行政区的一区多园全域创新空间格局。江北新区以“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为定位,持续在生命健康领域培育高科技高成

8、长企业。江宁国家高新园、雨花台园依托大企业带动形成自迭代产业生态,江宁国家高新园依托国电南瑞、南自等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发输变配用全产业链条。雨花台园依托华为、中兴等龙头企业带动集聚超过3000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构筑软件产业生态。新港国家高新园、栖霞园等聚焦人工智能,探索布局一批人工智能领域应用示范场景。建邺园落户阿里巴巴、小米等企业区域总部,不断提升总部经济发展水平。江宁国家高新园、溧水园、六合园聚焦绿色智能汽车,形成从整车制造到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全产业链体系。探索联动创新治理机制,初步形成统筹管理架构。建立“1N”高新区管理体系,通过“市委创新委科技职能部门高新园区”联动治

9、理机制赋能高新区发展。落实南京市科技园区整合设立工作方案,理顺一区多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调整南京高新区管委会(总部),总部作为非建设主体,强化统筹赋能,各园区作为建设主体,承担开发建设、产业发展、企业培育等职能。全面开展园区去行政化改革,优化组织机构、强化服务功能、建立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体系。“十三五”时期,高新区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在发展方式上仍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正处于从传统路径向创新路径转换过程之中,对新经济下创新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正在深化,从科技创新转向全面创新的新路径正在探索,市场导向的创新创业生态正在形成,高新区发展仍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制造业结构偏重,企业产品技术

10、含量、利润率有待提升,发展质效有待提高。二是园区产业发展面临同质化竞争,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协同有待深化,高新区总部统筹管理能力有待强化。三是园区与高校院所合作的市场化机制和专业化服务不足,社会资本在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参与度较低,创新源头市场化机制尚未成熟。四是自主培育的科技领军企业不足,爆发式成长的新产业新业态尚未出现。五是在长三角区域中的战略位势和显示度不高,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较弱。二、发展环境“十四五”时期,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大特征是“不确定性”,新经济是大变局之下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省对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做出新部署。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正

11、发生深刻变化,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一)发展机遇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为高新区未来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面对新的发展环境,要重点抓住四大机遇:一是紧抓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发展机遇,要打造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加速形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等提出要求,促使各主体积极开展自主

12、创新,融入开放式发展格局,打通内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高新区要筑牢自主创新发展根基,以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构建“双循环”格局的内在支撑。二是紧抓新冠肺炎疫情倒逼加速新经济发展进程以及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催生的新产业新赛道机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化和持续化引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以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数字经济、在线经济为特征的新经济加速涌现,催生出产业互联网、数字生活等数字经济新赛道。我国把碳达峰、碳中和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任务,绿色复苏成为疫后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高新区要重视各类新经济主体,积极抢占新赛道、发展绿色技术和产业,在新经济时代引领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三是紧

13、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承载引领区域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的使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持续深入推进,产业链创新链协同体系持续完善,正聚力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提出要把南京都市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助力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发展,为服务全国现代化建设大局作出更大贡献。高新区要深化扩大开放、强化区域协同,链接国内外高端要素资源,支撑南京引领南京都市圈发展,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四是南京创新名城建设进入新阶段,要抢抓支撑南京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机遇。南京坚定不移深化创新名城建设,探索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启动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科技体制综

14、合改革,探索从科技创新转向全面创新,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创新高地。高新区要成为支撑提升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支撑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要力量。(二)面临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格局和政治力量对比加速演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十四五”时期,高新区主要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全球经贸摩擦加速科技脱钩,发达国家加宽加深高技术领域护城河。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科技围堵加速中美技术脱钩成为常态,全球面临以强硬保护主义和资源要素流动壁垒为特征的“逆全球化”挑战。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重要性凸显,引进高技术外资与对外合

15、作也将遇到更多壁垒。二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进入深度分化调整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存在极大不确定性。疫情在全球暴发蔓延,对公共卫生和经济运行造成巨大冲击,并呈现长期并存态势,各主要经济国家为应对疫情,陆续出台“隔离”“阻断”防疫措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全球经济下行以及外需萎缩将从产业链、创新链等多维度对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产生影响,需要警惕可能引发的产业外迁风险。三是国家高新区争先进位竞争激烈,争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面临一定压力。新版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发布,更加突出新动能培育和“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倒逼园区绿色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化。部分兄弟园区纷纷提出争

16、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且长三角拥有张江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合肥高新区、杭州高新区4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高新区在创新资源集聚、产业竞争力提升等方面均面临兄弟园区的竞争,要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聚焦发展。“十四五”是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变化的五年,也是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个五年,是锻长板、创一流的关键期,更是支撑创新名城建设的战略机遇期。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要进一步树立新经济发展理念,以新经济思想为引领,深化对新经济时代下创新规律和趋势的认识,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径,要强化市场化专业化力量供给,将科教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内生发展动力,将科技创新的势能转化为创新驱

17、动发展的新动能,大力培育新经济创新主体和服务机构,构筑市场导向的高质量创新创业生态。三、发展思路与目标(一)总体思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根本遵循,强化双循环战略结构支撑,以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指引,实施“125”引领战略。突出1个引领:建设成为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产业引领极,以全域产业创新打造“引领的引领”;实现2个率先:瞄准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发展目标,在一区多园高质量发展和新经济活跃两方面率先形成示范;强化5个聚焦:更加聚焦市场化赋能和企业化运作,更加聚焦战略科技力量的

18、布局,更加聚焦创新动能的转化,更加聚焦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打造,更加聚焦开放创新的协作协同,建设成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的新增长极、“强富美高”新江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的核心引擎,为建设彰显“南京气质”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开好局、起好步。(二)战略定位“十四五”时期,高新区聚焦引领战略,以引领城市创新为使命,着力打造“五地”:园区治理体系创新的示范地。“市委创新委科技职能部门高新园区”联动治理机制更加高效,一区多园统筹协同机制持续深化,业界共治、产业共治等新治理模式深入探索,持续汇聚专业化、社会化力量,走在新时代国家高新区新治理的前列。未来产业培育发展的前沿地。抢占未来

19、产业技术制高点,聚焦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指数型技术的突破和融合应用,开展未来研究和未来预测,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力争在全球率先形成若干具有代表性和竞争力的未来产业创新集群。引领新经济发展的活跃地。探索建立“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协同的新研发机制,更加注重独角兽、瞪羚、哪吒等新物种培育,强化场景牵引和数字赋能,挖掘和培育一批具有爆发式增长潜力的新赛道。国际开放创新的新高地。引领南京都市圈,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深入实施“生根计划”,集聚全球顶尖研究机构、一流创新人才,打造具有国际化氛围的创新创业街区,强化国际化创新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国际化创新发展水平。都市全域创新的主阵地。集聚创新

20、资源,整合产业资源,盘活创新空间,强化创新功能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以统筹赋能激发园区活力,以园区活力激发全域创新,引领全市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三)“十四五”发展目标到2025年,高新区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加快形成更多依靠创新的引领型发展,诞生若干自主可控、国际领先的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涌现一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和平台型新型研发机构,努力成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形成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和科创企业森林。新场景新赛道持续涌现,一区多园协同联动发展,市场导向的创新创业生态和现代化治理体系初步形成。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

21、环境持续改善。成为国内排名前列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更有力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建设。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推动紫金山实验室等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新布局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40家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研发机构,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加速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和创新生态。科创企业森林蓬勃发展。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培育出若干世界级科技领军企业,持续涌现独角兽、瞪羚、哪吒等高科技高成长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6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5万家,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成效显著。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

22、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水平进一步强化,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综合实力排名位列全国前三,形成一批创新型知名产业集群,形成若干前沿引领的新经济应用场景,新产业新赛道持续涌现。市场导向的双创生态更加活跃。高校开放式创新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创业氛围活跃,高水平创新人才、市场化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天使创投等创新主体要素集聚效应凸显,有显示度的创新创业品牌初步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绿色技术供给不断增强,建设若干绿色制造、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新型研发机构和企业研发中心,绿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绿色治理体系日益完善,有条件的园区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区域协同与国际化水平不断增强。区域辐射和创新

23、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成为南京都市圈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增长极,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显著提升,成为促进国内大循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创新支点。园区现代化治理体系持续完善。一区十五园协同发展格局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创新治理和产业共治体系初步形成,园区协同发展水平增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态势基本形成,建立适应新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为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营造包容审慎的制度环境。表31 “十四五”南京高新区主要发展指标类别序号主要指标2020年2025年指标性质总体发展1企业营业收入(万亿元)1.312预期性2单位面积GDP(亿元/平方公里)9.4413预期性产业发展3高技术制造

24、业产值占规上制造业总产值比重(%)33.435预期性4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于全市水平预期性企业培育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530816000预期性6独角兽企业数量(家)1224预期性7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家)817225000预期性8上市公司数量(家)86130预期性创新创业9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3.495预期性10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研发机构(家)40预期性11新增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家)23预期性12国家级双创载体数(家)5780预期性13每万人口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件)50预期性国际开放14企业在境外设立的研发机构(含离岸孵化器和海外协同创新中心)以

25、及全球知名企业在园区设立的高端研发机构数(家)252600预期性15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和外籍常驻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1.053预期性绿色发展16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吨标准煤/万元)0.290.24约束性17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削减率(%)4%以上约束性(四)2035年远景目标2035年,建设成为在全球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全域创新取得新成效和新突破。产生若干改变世界的重大原创技术和成果,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形成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市场化科技服务机构集群化发展,科技创业与风险投资高度活跃,出现引领世界的领军企业,绿色发展水平走在

26、全国前列,基本实现园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市场导向的创新创业生态活力迸发。(五)总体空间布局1布局原则协同联动,全域创新。推动各园区立足自身创新资源禀赋,加强创新链协同,形成全域创新合力,持续发挥高新区在创新名城建设中的主阵地作用,协同联动紫金山科技城、麒麟科创园、仙林大学城等重点功能区建设,加强创新资源与各园区链接,推动创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辐射带动各园区创新发展的总体格局,支撑全市“一核三极”总体空间布局。特色聚焦,统筹布局。引导各园区建立适合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推动发展模式迭代更新。统筹推动各园区优化产业布局,围绕产业链分工协作、错位发展,实现差异化、协同化发

27、展。支持园区加强内部功能协同与服务统筹,进一步突出特色,围绕主导产业建设特色产业园区,支持建设高品质、专业化、特色化的产业发展服务平台。盘活存量,做优增量。强化存量土地和空间资源利用,支持主城园区建设城市硅巷,推动存量空间业态调整、更新提质、有机生长、弥补短板,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支持建设创新港、海智湾等创新创业载体。打造绿色低碳的发展环境,提升城市服务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打造数字园区、品质园区。深化结对,联动发展。深化伙伴园区机制,推动现有的伙伴园区进一步深化产业合作和创新协作,空间相邻的园区在空间资源利用上强化合作。打破行政边界,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延长主城园

28、区创新创业链条,加快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着力构建跨园区的分布式产业链与创新链系统。2总体布局构建“一核一圈两带”空间布局,形成一核引领辐射、一圈活力赋能、两带协同联动态势,探索建立一区多园融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图31 南京高新区“一核一圈两带”空间布局示意图一核,即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核。以江北新区为核心,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核,发挥国家级新区及空间承载能力优势,持续汇集高端产业创新资源,围绕重点领域“卡脖子”问题,加大关键技术攻关,以先进技术破解制约产业发展难题,辐射带动周边园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一圈,即创新创业活力圈。依托玄武园、秦淮园、建邺园、鼓楼园、雨花台园等主城园区,发挥高校院所、

29、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型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集聚优势,将大院大所大企进行整合串联,发挥协同互动作用,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发展格局,打造高质量创新创业生态。两带,即新动能培育带和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发展带。新动能培育带:进一步强化紫东科创大走廊引领带动作用,以新港国家高新园、麒麟园、栖霞园等为依托,打造新动能培育带。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加速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引导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加速培育新动能。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发展带:以江宁国家高新园、江宁园、溧水园、高淳园等为依托,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升级带。深入推进重大创新平台资源共享、产学研合作,加

30、速前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引导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深化合作,加强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应用,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场景,加速制造业升级,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四、重点任务(一)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统筹构建一区十五园新格局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提升高新区总部统筹治理能力和对各园区的服务协调能力,引导园区差异化、特色化、高端化发展,促进市场化力量深度服务高新区发展,积极推动新经济治理创新试点示范,为打造全域创新格局提供机制保障。1提升高新区总部统筹治理能力持续深化一区多园治理体系建设。支撑完善“市委创新委科技职能部门高新园区”为主架构的全市创新工作顶层设计。争取

31、市委创新委支持,探索制订推动高新区一区多园统筹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促进一区多园统筹协同发展工作机制。进一步深化与市科技局协同,把一区多园统筹发展纳入全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综合改革的重点工作内容,统筹推进一区多园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和专业园区建设,积极争取市级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在高新区落地实施。在南京高新区发展领导小组领导下,协调整合市区两级行政资源,推动建立市区共同责任机制,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协调指导一区多园统筹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加快推进高新区管理制度创新。探索制订南京高新区管理条例,对创新创业主体、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人才资源、科技金融、土地利用等方面提出规范管理要求。推

32、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持续优化园区机构岗位设置,除有关领导之外的所有工作人员全部采取市场化公开招聘,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建立南京高新区业界共治委员会,探索政府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新型治理模式,支持各类主体在规划与政策制定、创新资源导入、高新区品牌推广等方面提供决策建议。组建并市场化运作南京高新区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坚持“管委会平台公司”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快成立南京高新区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新发展集团”),构建股权投资基金运作产业服务的业务体系。推动开展高新技术产业重大项目投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投资、高新技术企业投资等战略投资和创业投资。发挥政府基金引导作用,探索开展与社会资本的

33、多层次、多元化、市场化合作,实现政府基金在重大项目、企业、平台和产业投资的高转化率,强化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双轮驱动。推动各园区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完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生态,围绕主导产业补链强链延链,聚焦创业孵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共性技术服务、论坛会展、人才服务等,提供全周期、一站式专业化服务。2强化对园区的协调和服务能力加强对园区统计监测评价。建设高新区大数据平台,提供经济运行大数据、产业大数据、创新创业大数据等服务,用“数据决策、数据服务、数据创新”。借重大数据平台对各园区创新发展能力、人均产出率、产业集中度、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情况开展评价,推动统计数据的对比核查、自动化可视化

34、分析。加强考核评价结果的应用,将考核结果与各区产业用地供应、园区规划调整、产业支持资金等政策挂钩,优先支持考核评价优秀的园区。建立园区服务赋能“工具箱”。开展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建立企业创新积分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年度积分化管理,构建基于企业创新能力的科技企业增信机制。拓宽区域产业能力提升(高新)专项资金筹措渠道,扩大专项资金规模,重点用于园区发展绩效奖补、新产业新赛道培育等。开展南京高新区新经济培训,围绕新治理、新赛道、新场景、新物种等方面,为园区管理者和企业家实现系统化、常态化学习赋能。促进园区管理能级提升。推动市区有关部门将受理、审查、发证等权力事项下放至各园区,探索实

35、施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在合理划分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基础上,健全资金分配机制,强化园区财力统筹能力。调整整合园区转移支付支出结构,优先支持园区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支持各园区结合实际建立园区政务服务中心和服务窗口,对不能下放的相关权限,由市区有关职能部门派驻业务人员,提供相关事项的受理、简易流程审批等一站式服务。与省级部门建立“直通车”制度,在审批流程、政策先行先试等方面对园区优先支持。支持园区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健全总部经济财税利益分配机制、企业兼并重组财税利益分配机制、跨区域项目合作财税利益分享机制、企业研发生产分离利益分享机制等,形成园区间利益分享的制度性框架。支持各园区综合考虑在资金

36、、土地、基础设施、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因素,通过个性化协商解决税收分成和GDP核算分解方案。3支持园区建立差异化发展模式强化功能复合,建设高水平科技园区。以江北新区、江宁国家高新园、新港国家高新园等综合实力较强的园区为主体,建设以创新功能、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等耦合叠加的产城融合高科技园区。发挥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科技平台等主体集聚优势以及良好的产业基础,持续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集聚,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加速对接和深度融合。汇聚创新要素,打造创业活力园区。以玄武园、秦淮园、鼓楼园等城市硅巷园区为主体,依托主城区丰富的科教资源和完善的城市配套服务,吸引科技型企业、初创团队、

37、创新创业人才等创新主体要素,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技术服务、创业孵化、金融服务、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产业业态。集聚专业化市场化服务机构,提升创新服务发展水平。打造产业、资本、创新、人才等创新要素完善、活力充沛的创新创业活力区。提升双创能级,打造创新集群园区。重点支持麒麟园、栖霞园、江宁园、雨花台园等园区充分借重高校院所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及成果优势,发挥大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以开放式创新、科技创业、双创人才培养为主,打造高校院所支撑经济发展的有机外延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大企业平台化发展的核心载体。集聚集约发展,打造高质量产业园区。支持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建设特色产业园区,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产业集

38、群。支持浦口园、高淳园、六合园、溧水园等具有空间优势的郊区园区以产业发展为核心,承接主城区园区各类创新主体科技成果中试及产业化环节,打造产业化基地。重点发展新能源智能汽车、高端医疗器械、前沿新材料等对空间规模有较大需求的产业领域,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精准招商,协同联动主城区园区,推进八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4探索新经济治理创新试点示范营造有利于新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树立“敏捷治理”“适应性治理”等新型治理理念,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以高新区全域作为试点,率先就新经济新赛道规则规范制订进行探索。探索建立与新经济主体相适应的市场准入机制,放宽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准入门槛,打破对现有主体资质

39、认定、行业边界划分及其相关规则与壁垒的约束。围绕新经济主体需求,对部分阻碍新经济发展的规则规范进行修订完善,对数据安全、权益保护、知识产权等规范进行快速迭代。加快制订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发展的核算与评价机制。探索包容创新的监管制度。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分类监管。探索“监管沙箱”试点,对未能达到现行监管要求、难以准确判断成效和影响的创新活动探索小范围试行。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推动监管创新,形成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调动第三方机构、媒体等监督力量,促进监管机构和社会力量相互协作,形成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监管的格局。探索发展创新创业服务联合体。支

40、持同一产业领域的企业研发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公共服务平台等有效互动,在高新区范围内发展一批集研究开发、检验检测、标准信息、成果推广、国际合作、展览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服务联合体。支持联合体探索股份制、理事会制、会员制等多种形式的运作模式,形成符合创新规律、激发创新活力的运行机制。建立联合体绩效评价体系,实行动态调整机制,形成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二)强化创新策源能力,全力服务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发挥高新区在创新名城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推动科技赋能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全面服务保障以国家实验室基地、高

41、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等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布局,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前沿技术创新,强化创新策源能力,打造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阵地。1服务保障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高能级创新平台布局。全力服务保障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国家实验室基地建设,支持紫东综合交通实验室建设,打造协同联动的国家实验室体系。推动信息高铁综合试验设施、生物医学大数据基础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光电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抢抓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机遇,争取更多国家创新平台落地,力争在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新材料、电力自动化等优势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

42、和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推进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水生态安全与健康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专栏一:重大创新平台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以争创国家实验室为目标,聚焦通信与网络、生命科学、新材料三大学科领域,建设国际一流的研发机构和国家级创新基地。紫东综合交通实验室:围绕实现高性能交通基础设施材料、现代化技术等提供原始创新理论支撑;突破智慧交通、先进交通装备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建设面向全球开放的公共实验平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装置:建设覆盖全国40个主要城市的大规模通用试验设施,支撑我国网络科学与网络空间技术研究在关键设备、网络操作系统、路由控制技术等

43、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信息高铁科技创新综合实验平台:为万物智联时代信息基础设施提供从理论验证、技术开发到创新应用的试验环境支撑;构建信息基础设施“C体系”,形成辐射全国的信息高铁规模性应用示范。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面向基因型环境表型关系深入解析重大科技需求,开发运用模式识别、农业遥感、数据建模、组学分析等新技术,构建高效精准分子设计育种体系。质子源加速器:建设强流质子超导加速器与束流应用科技基础设施,为质子治疗、高性能材料、航天航空设备与器件、大功率微波源等领域研发与产业升级提供支撑。水生态安全与健康技术创新中心:聚焦科学问题、工程技术和生态产业化三大战略任务,通过整合优势环境科技资源,建成“政

44、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重点集聚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全流程EDA工具系统以及支持最先进工艺的IP库等方面解决制约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系统难题。南京应用数学中心:通过科技与产业的紧密融合,带动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理工医交叉前沿科学的研究和应用,实现相关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产业的协同发展。国家特种纤维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特种纤维材料技术创新五大平台,聚焦六大重点领域特种纤维材料自主可控需求,开展全产业链技术创新,孵化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光电技术创新中心:聚焦光电科技与产业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通过

45、整合光电子芯片科技资源,建成光电领域高水平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和高水平科技创新与工程化转化平台。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聚焦核心材料、器件、EDA以及应用验证等行业共性技术和重大瓶颈,从源头技术供给着手,以先进平台结合创新机制支撑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全力促进产业链健康发展。加强物理空间及专业化支撑服务平台保障。优化国家实验室基地配套服务,聚焦网络通信与安全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围绕研发、中试等产业发展共性需求,系统布局一批专业性强、开放程度高、服务成效突出的产业服务平台,更好赋能产业发展。协调整合高新区内研发机构、代表企业等产业链资源,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建立紧密衔接的创新联合体。围绕

46、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强科学实验、用户培训、公共VR试验库等公共服务平台布局建设,保障设施高效运行、高质量成果产出和促进产业协同。加强物理空间和人才引进配套政策等方面条件保障,统筹高新区优质资源,优先保障实验室基地人才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需求。2依托高校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以未来产业培育粘合高校融合发展。充分激活高校创新资源,联合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等大学集聚区,加强高校间科研平台、实验材料和数据利用共享。鼓励高校之间建立健全学科协同和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机制,从跨学科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创新、课程研究设置、产教融合等方面布局建设一批新兴交叉学科。发挥高校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作用

47、,支持高校结合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以及未来产业布局需求,强化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前沿交叉研究。支持高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鼓励新型研究型大学与高新区内企业联合建立健全“企业出题、揭榜挂帅、协同攻关、政府补助”机制。鼓励科技型领军企业围绕关键技术难题,发布技术需求,深化校企技术供需对接,鼓励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攻关。围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医药与生命健康、智能电网等产业领域,探索制订重大技术专项,支持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支持高校院所与领军型企业共建研发基地、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工作。强化对校企开展协同创新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3建设有国际影响力

48、的新型研发机构打造一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重点选择一批发展质效较好的新型研发机构打造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品牌化、市场化、资本化、国际化发展。鼓励新型研发机构整合产学研用资源,聚焦颠覆性、变革性技术突破,推动多学科交叉、多主体联动、跨区域协同,开展协同创新和科研攻关。支持争取参与各级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产生改变世界的伟大技术和产品。建立市级创新产品直报通道试点,定向开放应用示范场景、提供“管家式”政策辅导服务,努力打造一批示范性强、引领性好、影响力大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打造一批平台型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一批发展成效好的新型研发机构持续发挥引领作用,探索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工程化研究(试验)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等,为创新主体提供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加快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鼓励联合其所依托的高校,共建开源开放创新平台,吸引上下游、合作伙伴等各类主体在平台创业,孵化培育新物种、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创新生态。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对外开放技术、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