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中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市吴中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1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吴中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 “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1-2025)二二一年目 录前 言1第一章 规划背景2第一节 现实基础2第二节 问题挑战9第二章 总体要求13第一节 指导思想13第二节 基本原则13第三节 主要发展目标15第三章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着力打造“美丽宜居”示范区23第一节 高质量建设美丽宜居新城镇23第二节 高水平实施城市有机更新26第三节 高标杆培育特色田园乡村吴中样板30第四章 构建绿色生态空间,全面绘就“城在园中”靓底色34第一节 添绿增彩提优园林绿化品质34第二节 借景引绿美化公共微空间37第三节 内外兼修构建海绵城市体系40第五章 完善住房供给保障,共建共享“优居乐
2、居”幸福城43第一节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43第二节 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46第三节 健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47第四节 加快发展现代物业服务业49第六章 推进建筑业现代化,加快构建“绿色智能”新业态53第一节 创新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53第二节 厚培建筑产业发展效能58第三节 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60第七章 筑牢质量安全防线,切实增强“韧性城市”支撑力63第一节 全面提升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水平63第二节 保障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向好64第三节 稳步增强公共安全综合保障能力66第四节 积极探索人民防空发展新路径68第八章 规划实施保障72第一节 强化党建引领72第二节 完善实施机制73第三节 严
3、格监测评估73第四节 加强人才保障74前 言“十四五” 时期( 2021 2025 年) 是吴中区在高水平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新起点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也是站 在建区 20 周年的新起点, 提升产业和城市能级,努力建设“美 丽吴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 吴中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 “十四五”发展规划,围绕“天堂苏州 最美吴中”发展愿景, 根据苏州市吴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 要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苏州市“十四五”城镇住房发展 规划 等编制,规划坚持高质量发展总导向,紧密结合国家、 省、市、区的有关工作部署要求,立足
4、吴中实际, 阐明“十四 五”时期推进全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 路、目标任务、实践路径和重点举措,是指导今后五年全区住 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引。1第一章 规划背景第一节 现实基础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与人民群众 生活密切相关。“十三五”以来, 在吴中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 导下,在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指导与帮助下, 吴中区住 房和城乡建设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 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重 要批示精神、 对江苏、对苏州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积 极践
5、行新发展理念, 统筹推进美丽镇村建设, 切实防范房地产 市场风险,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持续提升物业管理水平, 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发展,全面从严治党呈现新气象, 住房和 城乡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美丽镇村建设稳步提质。牵头制定实施全区美丽城镇建设 20162020 年任务计划, 强化业务指导和动态督查,鼓励各 镇根据实际打造特色亮点,分类推进集中整治和综合提升工 作,着力打造吴中美丽城镇特色品牌。 “十三五”以来, 全区美 丽城镇建设整治累计投资 58.11 亿元,完成项目 360 个, 23 个项目获评全市村镇建设优秀示范项目, 全市占比 56%,香 山街道舟山核雕艺术馆等 4 个项目
6、获评“2019 年度苏州十大水 乡特色建筑”。坚持把牵头开展省市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建设,2作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点工作,全面梳理村庄资 源, 建立全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储备库, 积极筹备试点申 报。落实设计师驻村、联席会议等各项制度, 完善农民建房管 理制度, 提高村庄规划建设品质, 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成果,发 挥示范引领作用。 “十三五”以来, 成功创建 15 个省市级精品 乡村试点,全市占比 15.58%,其中临湖镇灵湖村黄墅等 9 个 村庄通过省级精品乡村验收命名, 全市占比 23.08%,入选数 量位居全市前列。太湖特色精品示范区建设入选苏州市“首批 特色精品示范区培育试点名单
7、”,吴中区入选全国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培训基地, 系全省唯一。表 1 “十三五”期间全区省市级特色田园乡村(精品乡村)命名情况序号村庄名称命名情况1临湖镇灵湖村黄墅省级、市级2东山镇杨湾村西巷省级、市级3横泾街道上林村东林渡省级、市级4越溪街道张桥村西山塘省级、市级5临湖镇石舍村柳舍省级、市级6越溪街道旺山村钱家坞、西坞里省级、市级7东山镇陆巷村陆巷省级、市级8金庭镇石公村明月湾省级、市级9香山街道舟山村核雕村省级、市级10木渎镇天池村北竹坞市级3城市更新改造持续深化。聚焦产业要素保障, 奋力推进征 收拆迁工作,强化对重点工程和遗留项目清障的跟踪落实,“十 三五”期间,全区共征拆 1
8、4826 户,征拆建筑面积 1065 万平方 米,“清零”项目 471 个,实现腾退土地 29833 亩。牵头制定实 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计划, 确立整治标准, 老旧小区改造工作 推进机制初步形成, 政策措施和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东苑 新村、德敏花园列入省级宜居居住区示范项目,“十三五”以 来,累计完成2000 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90 个, 全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完成率为 73.77%。稳步推进老旧小区 加装电梯工作, 拟定系列配套文件, 有序推进西塘北巷等四处 加梯试点项目开工建设。严格落实海绵城市高质量发展考核指 标要求, 组织编制吴中区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意见、海绵城市专 项规划以
9、及海绵城市建设自评估报告,开展海绵城市工程项目 收集储备,加强海绵城市技术推广应用, 建成道路、广场、公 园绿地等各类运用海绵城市技术的项目 40 余项。协调保障轨 道交通吴中区段建设,“十三五”期间,轨道交通 2 号线延伸线、 3 号线、4 号线及支线建成通车。扎实开展城镇燃气安全生产 专项整治, 稳步推进全区地线管线普查工作, 推动实施老旧燃 气管道综合改造, “十三五”以来, 共完成38.744 公里中压管 道和 99.39 公里低压管道改造任务。绿色品质内涵全面提升。牵头理顺园林绿化工作机制, 全4面规总全区绿化养护职责, 完成绿地管养移交工作,制定修改 实施吴中区区级绿化养护管理考核
10、办法, 推进全区绿地系 统专项规划编制, 合理布局绿廊、绿道等结构性绿地, 逐步建 立区、镇两级绿化管理体系。 “十三五”期间, 全区实施包括 第九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博览园工程等在内的众多绿化项目, 共计新增 276.4 万平方米绿地,城镇绿地面积达 6180.7 公顷, 城镇绿地率达 40.5%。探索实践吴中区“绿色银行”工作,搭建 绿化资源平台,开启绿化迁移过程中苗木“能进能出”新思路, 成功为园博园项目等提供 3000 余株苗木。 牵头落实绿色建筑 发展目标任务,实现新建民用建筑一星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 计建造全覆盖, 新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 51 个,全区绿 色建筑竣工 1485.
11、75 万平方米, 吴中太湖新城成为江苏省建筑 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绿色节能建筑建设监管力度进一步增强,绿色节能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表 2 “十三五”期间全区城镇绿化新增面积情况年份新增面积 (万平方米)主要实施项目201675第九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博览园工程。201737苏州湾湿地绿化景观项目、冬青路景观绿化工程。201854.4苏西线胥口段两侧景观绿化、东环快速路南延一 期绿化工程、天鹅港景观绿化工程、东太湖路绿化景 观项目、龙翔路绿化景观项目。5201960苏州市西环高架南延-南区石湖枢纽、吴中太湖新 城段景观工程(一、二标段)、香谷里公园、东太湖 湿地项目。202050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堤
12、防加固工程吴中段、南湖路 蠡墅立交景观绿化工程。总计共新增城镇绿地 276.4 万平方米,城镇绿地率达 40.5%,完成“十 三五”设定目标。房地产业平稳健康运行。坚持“房住不炒”定位, 全面落 实因城施策,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 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运行态势,采取差异化调控措施,合理调 控各板块房地产项目上市节奏与房地产市场总体规模。强化房 地产项目交付备案指导, 制定实施关于加强商品房销售机构 规范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 , 加大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 治力度,妥善处理长租公寓乱象问题;严格落实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去库存行动计划, 直、度假区等原先的价格洼地逐步填 平,木渎区
13、域改善形态也基本形成,全区存量住房保持稳定, 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加快。“十三五”以来, 全区商品房累计成交 13.53 万套, 面积 1462.03 万平方米, 成交额 2389.35 亿元。从 苏州市区范围来看,吴中区商品房成交量在 6 个区中位居第二 (列吴江区之后), 占苏州市区成交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价格 水平总体平稳可控。住房保障体系不断优化。围绕安置房建设目标任务与推进 时序,强化督导, 细化考核, 全力保障安置房建设三年行动计6划胜利收官。 “十三五”期间,新建安置小区 53 个,共 41267 套,663.57 万平方米;已交付安置小区 44 个,共 37913 套, 面积 52
14、4.98 万平方米。围绕“住有所居” “住有宜居” 目标, 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 保障方式逐步健全, 保障住房补贴 标准逐步提高,人才安居住房建设逐步推进。 制定出台吴中 区政府购买棚改服务管理办法(暂行) , 共上报发行棚改专 项债券 10.1 亿元, 建成保障性住房(棚改安置房) 369.46 万 平方米、 25549 套;向中低收入家庭发放租金补贴金额 527.54 万元, 全区通过保障性安居工程保障的城镇家庭户数新增 25866 户,累计为 62373 户, 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 为 22.3%,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稳步增长。物业服务水平日益提优。紧密结合新形势下加
15、强社会化管 理的新要求, 深入研究理顺物业管理各方关系, 健全完善物业 管理属地化工作机制。全力推进“物业管理提升项目”建设,制 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物业管理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 制度,在城南街道开展物业管理提升试点改革,探索构建党建 引领社区治理与物业管理融合共进的新模式,示范带动全区物 业服务水平整体提升。出台全区物业服务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 法补充意见,推动落实住宅小区综合考评日常管理长效机制, 落实物业管理专项扶持资金,指导物业企业积极申报创建省级 示范物业管理项目,“十三五”以来,共有 13 个项目获评省级7物业管理项目示范项目。 截止 2020 年底,全区共有物业在管 小区 607
16、 个, 建筑面积 5559.79 万平方米,备案物业服务企业 227 个,维修基金入库金额 38.528 亿元。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紧扣建筑业转型升级发展主线, 牵头制定全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加强政策引导和奖 励支持, 推动建筑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全面落实上级下达的装 配式建筑和成品住房建设任务,建设工程“样板引路”制度有序 推进,“十三五”以来, 全区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 1007.31 万 平方米, 竣工成品房面积 162.37 万平方米。区建设工程质量 检测中心获批江苏省装配式建筑检测机构(首批)资质,嘉盛 远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建成投产,“御玲珑”、“花样年”等建 设项目顺利
17、通过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示范项目验 收,惠氏制药扩建项目荣获 20182019 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奖, 东吴公共文化中心项目获评鲁班奖优质工程。全面推行建筑领 域农民工实名制管理, 完善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监管体系, 不断 强化建筑企业资质核验、信用考评常态长效管理。围绕优化营 商环境, 大力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初步建立标准化、 集成式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机制;推行工程项目验收“一证通用” 新模式,助力南环桥农产品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加快开工投产进 程;深化施工图审查改革,消防、人防、技防已纳入联合审图。 全力以赴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积极应对新冠疫情8影响,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18、,保障项目有序推进。人民防空事业行稳致远。人民防空工作遵照 “战时防空、 平时服务、应急支援”的使命任务,紧紧围绕全区中心目标, 积极融入城市发展,创新民生服务,推动实现人防工程建设提 质增量,人防指挥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智慧人防”建设初见成 效,人防易地建设费征缴取得突破,人防法规宣传不断拓展, 人防依法行政工作进一步加强。“十三五”期间, 全区结建人防 工程立项 229 个,面积 172.2 万平方米;竣工验收工程 166 个, 面积 136.9 万平方米;竣工自建人防工程 7 个,面积 3.5 万平 方米。维护保养人防工程 126 个, 面积 84.9 万平方米,投入 资金约 370.
19、2 万元;新增人防警报点 5 处,改造老旧站点 7 处, 新安装防空警报器 12 台;战时人防指挥所实名制编成得到落 实;全区 96 个社区完成 “人防进社区”创建;区属 56 所中、 小学均开设民防知识课程;依法征缴人防易地建设费 3.58 亿元, 其中追缴违规减免人防易地建设费 1.2 亿元,全区人防 工作再上新台阶。第二节 问题挑战“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新征程, 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 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以人为核心的新 型城镇化加速推进,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9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 长
20、三角区域一体化、苏州自 贸片区建设、沪苏同城化、苏锡常都市圈、市域协调联动等战 略红利加快转化为新动能,城市开发建设由增量建设为主转为 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为宜居城市、韧性城市、 智慧城市、人文城市、活力城市等发展带来契机, 人口老龄化 和社会转型趋势显著, 碳达峰和碳中和带来新挑战, 对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对照新形势新要求, 我区住 房和城乡建设事业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对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工作要求, 我区城市能级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有待提升,城 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一些老旧小区 环境和设施不能适应人
21、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老旧小区 改造标准不明确,资金压力较大;海绵城市项目建设质量不高, 监督考核机制不完善;全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仅达到苏州市区 均值的一半, 绿道系统性不足、城市绿化树种单一、缺乏特色 等问题突出。“住有宜居”方面。在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下, 板 块间区位条件、经济基础、产业特征、人口特征差异较大,房 地产业发展也呈现不均衡的特征,部分板块的潜力尚未发挥, 与周边区域相比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受整体经济形势、政策调 控、疫情防控等因素的影响, 宏观政策层面对于房地产的强硬10调控力度,亟需加快推进“去房地产化”转型发展,改变地方 财政对房地产的过渡依赖局面。 住房保障体
22、系有待完善, 新市 民住房困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住房租赁市场培育和监管有待 加强, 政策支持还需各方面研究落实。 物业管理已演变为服务 社会基层治理的一个实践单元,物业管理领域矛盾纠纷日趋复 杂,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压力挑战较大。美丽田园乡村建设方面。随着“两湖两线”跨域示范区建设 工作的推进,对试点村庄数量和片区联动上都提出了新要求, 资金投入和产业导入方面面临较大压力;对标现代化要求农村 基础设施质量有待提升, 特别是农村房屋存在设计、建设质量 不高, 维护能力不足等问题;现代工程招投标等建设模式让传 统建筑技艺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传统技艺传承较难, 村民自主 参与度不高,乡村建
23、设模式亟待创新。建筑业发展方面。“十四五”时期, 建筑业发展仍将处于重 要战略机遇期,政策支持空间较大,市场机遇空间广阔, 发展 环境更加优化, 但是也面临着市场风险增多、发展速度放缓等 严峻挑战。 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质量有待提升, 建筑工业化产 业链还未有效整合, 规模化效应尚未形成; 企业核心竞争力亟 待提高, “走出去”能力有待突破;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人才供给与行业发展需求仍不匹配;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有待完 善,监管力量与建设规模不相适应;建设领域应用系统众多,11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 数据功能单一、联动性不强, 历史数 据质量不高,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不充分;装配式构件模
24、 具通用化程度较低,标准体系不够健全。12第二章 总体要求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 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全面 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 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对江苏、对苏州工作的重要指示 精神, 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 要求,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紧 紧围绕“天堂苏州 最美吴中”发展愿景,以推动高质量发展 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 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 充分发挥吴中资源
25、优势, 统筹推进美丽镇村建设、 城市更新发 展、行业转型升级、服务效能提升,持续做优区域形象品质, 擦亮美丽宜居建设新名片,推动全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 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为全区“全力争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 行军排头兵”作出新的积极贡献。第二节 基本原则“十四五”时期,加快推进全区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改革发 展,需要把握以下原则:树牢一盘棋思想,推进高质量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13政府高质量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决策部署, 紧密衔接全区“十 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 更准定位, 充分发挥工作职能, 积极探索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 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思路对策,聚焦重点领
26、域、薄弱环节,细 化研究主要措施,推动各项工作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 质量迈进, 确保全区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始终争当排头兵、持 续走前列。统筹城乡融合,强化系统推进。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 村振兴战略, 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 构建舒适便 捷、全域覆盖、层级叠加的镇村生活圈体系, 提高城乡融合发 展水平。 以美丽宜居城市建设作为美丽吴中建设的重要抓手, 加快推进“新城建”,强化海绵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打造居 住社区消费新平台,推进绿化品质提升;加快推进特色田园乡 村建设,实现区域抱团发展,建设现代宜居新农房,切实提升 吴中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区域影响力,唱响新时代“太湖美”。坚持民
27、生优先,构筑更优品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 民生命安全和对优质设施的需求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的 基础目标, 深刻认识城乡建设进入品质提升期, 努力办好各项 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 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 相关的问题。积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突出抓好住房保障和稳 定房地产市场工作,健全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14度,全方位提优物业服务水平,建立健全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 制,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创新驱动,提升行业质效。充分认识全区发展的新环 境、新形势、新阶段,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布局, 坚持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面向未来、对标先进, 将改革
28、创新作为 应对风险挑战的根本动力。聚焦住建行业改革重点,按照简政 放权、 优化环境、服务发展的原则,不断增强改革工作的针对 性和长效性。聚焦住建行业现代化发展方向, 促进行业结构调 整和转型升级, 纵深实施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战略, 推进智 能建造新产业发展,为住建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第三节 主要发展目标到二二五年, 全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将围绕“天 堂苏州 最美吴中”发展愿景,紧扣“三强工程”“三大战略” “三项计划”发展导向,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提升区域发展品 质,增强行业发展质效,全面构建体系化建设、高效化运行、 数字化赋能、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模 式;
29、争取在美丽宜居城乡建设、城市与乡村有机更新统筹推进、 绿色生态品质提升、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建筑 业高质量发展、新型城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示范先 行,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住 房让百姓更满意”的目标, 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谱写15住房和城乡建设新篇章。示范先行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在全面融入苏州中心城 区一体发展中,以美丽宜居城市建设为主抓手,聚焦空间格局、 生态涵养、风貌塑造、功能品质、绿色转型等发展目标, 高水 平建设主城区,高标准建设太湖新城,推动城市品质、发展能 级全面提升。聚焦功能完备、内涵独具、特色鲜明、形象靓丽 的发展目标, 深入推
30、进美丽宜居小城镇建设培育,到 2025 年 高标准完成省级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全区美丽城镇分 类建设达标率 100%。提档升级美丽田园乡村建设。坚持把特色田园乡村建 设放在乡村建设行动的大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 中来谋划定位,以“加快推进村庄建设”、“实现区域抱团发展”、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目标要求,聚焦“两湖两线”跨域示范 建设要求, 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 深入推进特色 田园乡村建设,持续推动城乡关系重塑。加大区域内环澄湖片 区和太湖沿线片区特色田园乡村的创建规模与建设力度,推进 整体抱团、融合发展, 因地制宜探索让城市更向往的农村现代 化居住形态,协力打造出
31、苏州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集群和最具吸 引力的“江南民宿”旅游地标。到 2025 年末,计划入选市级 特色田园乡村(特色精品乡村)试点 25 个, 建成省级特色田 园乡村(特色精品乡村) 18 个。16持续优化美化绿色生态环境。在基本生态网络框架指 导下,充分利用吴中自然基底,推动园林绿化区域协同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 构筑山水相连的绿地系统。完善并推广植物新 优品种, 提升绿化品质; 整合城市公园绿地, 推进公园化、精 致化绿地建设, 构建多层次多级别的城市公共绿地系统。聚焦 太湖生态岛“一号任务”,协同推进太湖生态岛村庄生态环境 改造提升。 加强城市绿化管理系统建设, 继续实施绿化养护管 理与植
32、保工作; 完善技术管理体系, 进一步健全地方性规范管 理标准体系和养护管理体系,提升行业技术和装备水平。到 2025 年新增改造主次干道沿线绿化 126 万平方米、滨水绿地 面积 24 万平方米, 建成口袋公园 213 个, 全区人均公园绿地 面积达到 8.77 平方米,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 33.24%。深入 贯彻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全域化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建成 海绵城市项目 100 个,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率达到 50%以上。全面提优美好居住品质。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建 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着力推进 中心城区城市更新升级,加快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
33、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城市空间结构完善, 强化建筑设 计管理, 弘扬建筑文化, 大力推动绿色建筑和绿色建造, 引导 形成时代精品,展现城市风貌,彰显城市特色。推进老旧小区 改造,补齐既有住区短板,到 2025 年全区共完成城镇老旧小17区综合改造提升 122 个, 实现 2000 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 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完成率 100%。持续提升居住社区治理能力, 以点带面推进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实现全覆盖,建立健全党委领 导、政府组织、业主参与、企业服务的居住社区治理机制,着 力强化居民自治和社区共治。不断健全线上线下社区生活服务 模式,加快社区适老化改造, 打造老年宜居环境,共建共治共
34、享美好家园。 到 2025 年城镇住宅小区物业覆盖率达到 100%, 建成市级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 25 个, 省级物业管理示范住 宅小区 15 个。稳妥实施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长效机制。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 全面实施房 地产长效机制, 稳步推进“去房地产化”转型发展,着力提升 精准调控水平。协调推进城镇住房发展的定位、布局和要素配 置,着力加强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产业、人口、城镇 合理布局。推动实现房地产业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 促进 住房消费健康发展、住房产业转型升级。以充分满足人民群众 多层次住房需求为目标, 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 探索发展 共有
35、产权住房,加快构建以保障性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 体系, 结合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有效增 加保障性住房供给。 “十四五”期间, 计划新建商品住房建筑 1011.1 万平方米,新建人才安居住房 136.4 万平方米, 新建保18障性住房 163.95 万平方米;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年同比涨 幅不超过 5%。到 2025 年,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 达到 28%,城镇棚户区(危旧房)改造覆盖率达到 98%。稳步推进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新型建筑工业化、 数字化带动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 智能建造与装配式建筑、绿色节能建筑融合发展, 鼓励 BIM
36、技术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集成应用。推广建筑全装修, 结合建筑工业化积极推进装配式装修。持续优化产 业结构, 完善建筑产业链,打造特色化建筑产业集群, 进一步 巩固建筑业在全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十四五”期 间,预计建筑业产值年均增长 8%,新开工绿色建筑占新建住 房比例达到 100%,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住房比例达到 50%。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以“互联网+政务服 务”为抓手推进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建设和政务服务标准化、 规范化、便利化。聚焦独墅湖开放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一号 工程”、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一号项目”建设, 强化精准对 接,全力做好工程项目建设服
37、务指导。切实筑牢住建领域质量安全防线。 强化底线思维和 红线意识,扎实推进建筑施工和城镇燃气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 年行动, 完善和落实重在“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的责任链 条、制度成果、管理办法、重点工程和工作机制, 扎实推进住19建领域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 2025 年末, 全区住建领域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较 2020 年均下降 15%。积极推进“互联网+智慧工地”建设,将信息技术与现 场管理深度融合, 以数字化助力工程质量提升和安全生产。 加 快推进燃气行业发展, 全面铺开天然气高压管网建设, 结合新 型城镇化建设逐步提升全域管道天然气供气能力和应急保障 能力。 “十
38、四五”期间, 实现全域市政燃气年供气 1.98 亿立 方米,居民天然气气化率 73%,建成 LNG 备用气源站数量 2 个,液化石油气储备站4 个。 完善人防工程建设和人防指挥体 系, 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到 2025 年新建人防工程面积 75 万平 方米, 新增防空警报点 47 个,自建人防工程 11 个, 标识标牌 更新率达到 100%。积极引领城市智慧发展。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化 发展,培育发展新动能, 构筑发展新优势。促进 CIM 平台多 维融合, 完善 CIM 数据资源体系, 协力打通底层数据链条, 构建城市三维空间全要素数据资源池。全面推广 CIM 基础平 台在城市安全、智能建造、
39、智慧社区等领域的智慧应用。以苏 州市列入全国“新城建”首批试点城市为契机,充分利用市场 化手段, 对地下管廊、燃气、海绵设施等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 建造和改造。以装配式建筑和 BIM 技术为两翼,加强智能建 造关键技术攻关, 推动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打20造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到 2025 年, “BIM+”项目应用持续扩大,智慧城建体系广泛应用, 形成 智能化基础设施安全泛在高效、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的良 好格局。表 3 全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十四五”时期主要指标类 型序 号规划指标 (单位)“十四五” 目标值属性城 乡 建 设I美丽城镇分类建设达标率 (%)100
40、预期性C入选市级特色田园乡村(特色精品乡村)试点(个)25预期性c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特色精品乡村)(个)18预期性绿 色 生 态F建城区绿地率 (%)33.24预期性S新增改造主次干道沿线绿化(万平方米)126预期性9新增改造滨水绿地面积(万平方米)24预期性L建成口袋公园 (个)213预期性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平方米)8.77预期性6建成海绵城市项目数(个)100预期性I0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达标率(%)50预期性居 住 品 质II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个数(个)122约束性IC城镇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完成率(%)100约束性Ic建成市级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个)25约束性IF建成省级物业管理
41、示范住宅小区(个)15约束性IS城镇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 (%)100预期性住 房I9新建商品住房建筑面积(万平方米)1011.1预期性IL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年同比涨幅 (%)5预期性21保 障18新建人才安居住房 (人才公寓) 面积(万平方米)136.4预期性19新建保障性住房面积(万平方米)163.95预期性20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 (%)28预期性21城镇棚户区(危旧房)改造覆盖率 (%)98约束性建 筑 产 业22建筑业产值年均增长 (%)8预期性23新开工绿色建筑占新建住房比例 (%)100约束性24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住房比例 (%)50预期性安 全 生 产25安全生
42、产事故起数较 2020 年下降 (%)15约束性26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较 2020 年下降 (%)15约束性27全区既有建筑安全隐患整治工作完成率 (%)100约束性燃 气 供 应28燃气供应能力 (亿立方米/年)1.98预期性29居民天然气气化率 (%)73预期性30建成 LNG 备用气源站数量(个)3预期性31建成液化石油气储配站 (个)4预期性人 防 事 业32新建人防工程面积(万平方米)75预期性33新增防空警报点(个)47预期性34自建人防工程(个)11预期性35标识标牌更新率(%)100预期性22第三章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着力打造“美丽宜居”示范区在建设美丽吴中引领下, 以美丽宜
43、居城市建设为统揽, 充 分发挥吴中资源优势,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城市更新 和乡村振兴, 强化系统集成改善, 精准补齐民生短板, 优化城 市功能形象,积极探索美丽宜居城市建设新内涵,全力打造“美 丽宜居”示范区,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第一节 高质量建设美丽宜居新城镇推进美丽城镇建设迭代升级。坚持把城镇建设置于长三角 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大格局中来谋划定位, 切实提升规划设 计理念, 承载更广泛的宜居需求。 一是提升便民功能, 美化环 境。全面保护山水林田湖生态本底, 持续深化小城镇环境综合 整治, 打造智慧互联的基础设施体系, 建设山水蓝绿交织的生 态城镇。二是推进乐民共享,优
44、美生活。引导住区品味提升、 打造高品质城镇居住环境, 引导商贸文体提质、优化城镇商贸 文体设施配置, 引导教育医养提升、强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 平重点进行以道路为代表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以安置小区 为代表的住房保障建设,建设便捷普惠的品质城镇。三是强化 兴业富民,俊美产业。 以区、镇总体规划为方向, 持续推动“低 散乱”产业提质升级, 打造高质量产业发展平台, 构建产业与 城镇互促共进发展格局, 建设产镇融合的活力城镇。四是突出 传统特色,厚蕴人文。 深入挖掘村镇传统建筑(组群) 等地方23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丰富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传
45、统古韵引 领文旅特色产业, 建设古今交融的人文城镇。五是聚力善治为 民,优化治理。建立城乡一体的长效管护机制,优化社会治理 体系与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基层智慧治理能力与综合治理水 平。深入打造美丽镇村生活圈。 围绕“一镇一主题”发展导向, 立足区域特色、瞄准发展定位、充分挖掘潜力,进一步弘扬精 品意识, 强化特色亮点和氛围营造。 因地制宜加强探索实践, 积极融入现代化、个性化、人性化元素, 把山水生态与特色文 化有机融合, 打造出特色文旅功能圈,全面提升品质感和宜居 性。针对不同城镇与不同居民的生活服务需求,构建全域覆盖、 层级叠加、舒适便捷的镇村生活圈体系。建设 5 分钟生活圈, 在城镇社区步
46、行 5 分钟内(300-500 米)能够享受幼儿教育、 健身、商业、养老等便民服务,实现便民服务全覆盖。建设 15 分钟生活圈,在建成区步行 15 分钟内( 1000- 1500 米) 基 本具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公园广场、农贸市场 等日常服务,实现普惠型公共服务全覆盖。建设 30 分钟生活 圈,在镇域车行 30 分钟内(20 公里)基本覆盖等级幼儿园、 等级医院、机构养老、文化场馆、社会管理等综合服务, 实现 综合服务全覆盖。区域联动, 探索覆盖多镇的美镇圈。针对有24合作互补关系的多个城镇,发挥交通互通、资源互用、文化互 融、产业互补、经济互动优势,在更大范围内统筹安排生产力 布局及设施建设, 依托中心城镇, 构建 30 分钟交通圈,辐射 带动周边若干特色型城镇, 推动美丽城镇集群发展, 打造美丽 城镇圈(美镇圈) 的新模式, 把美丽城镇建成提供多层级、强 辐射的区域公共服务中心。推进美丽宜居城市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