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生态环境保护 “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岭市生态环境保护 “十四五”规划.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温岭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前 言“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是 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继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 期,是浙江省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 越性的重要窗口的关键时期。温岭作为浙江“窗口”的重要组成部 分,对标浙江“重要窗口”建设,开创温岭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抬 高坐标、精准对标,争当“重要窗口”排头兵。“十四五”时期,生 态环境保护工作将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机遇,高标准打赢升级版污染防治攻坚战,高品质提供优质生态 产品,高水平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高效能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 努力实现生态保护水平、污染防治能力
2、和现代化治理体系“三大 提升”,确保全市环境质量的持续稳步好转。根据国家、省、市 要求,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对温岭市全面 推进“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 设先行示范具有重大意义。第 1 页一、 “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回顾“十三五”期间,温岭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为指引,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全面贯彻党中央、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 的决策部署,以美丽温岭建设为总抓手,以改善环境质量为 核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争创美丽台州建设温 岭样板。 以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大战役为重点的污染防治攻 坚
3、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 持续提升。(一) “十三五”主要成效1.污染防治成效显著蓝天保卫战卓有成效。大气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大气污 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五年达到二级标准, AQI 优良率从 2015 年的 94.8%提升至 2020 年的 100%,PM2.5 年均浓度从 2015 年的37 微克/立方米降至 2020 年的 20 微克 /立方米,降幅 45.9%。2019 年,获评浙江省第二批清新空气 示范区,空气质量在全省及长三角区域率先达标,在台州市 各县市区排名第一。污染物减排成效突出。截至2020 年, 温岭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
4、较 2015 年基准 量累计减排总比例分别达到 28. 16% 、25.78%和 45.29%,均 已超额完成“十三五”减排任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开第 2 页展“散乱污”企业及集群综合整治。按照上级部门要求,排查 涉挥发性有机物 (VOCs) 排放“散乱污”企业,建立“散乱污” 企业数据库并分类处置。2018 年以来,累计淘汰取缔“低散 危”鞋业生产作坊 7000 多家,涉鞋拆违面积达 150 多万平方 米。推进制鞋行业整治,组织实施鞋业整治提升三年行动。 2018 年以来温岭市完成两批次共772 家涉 VOCs“散乱污”企 业的整治。全面推进修造船行业整治提升工作。 印发温岭 市船舶行
5、业整治提升工作实施方案和温岭市船舶修造行 业环境保护整治验收标准, 出台“一企一策”,对全市 39 家船舶修造企业进行专项整治,其中22 家企业全部关停淘 汰,17 家整治提升企业已全部通过初验收。持续开展挥发性 有机物 ( VOCs ) 治理。 鱼粉、机电和汽摩配涂装、造船修 船和制鞋等重点区域均已完成销号任务。温岭市经济开发区 基本完成 VOCs 整治提升工作。年销售汽油量大于 5000 吨 的加油站均已完成油气回收监控设备安装,并与台州市生态 环境局联网。能源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工业锅炉整治深入推进,35 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完成淘汰,1 蒸吨/小时以上的 29 台工业燃气锅炉完成低
6、氮改造,4 蒸吨/小时以上 生物质锅炉已全部完成提升改造或淘汰停用;工业炉窑综合 治理不断加强。现已淘汰台州亿腾金属有限公司等公司的 3 台煤气发生炉,完成 8 台炉窑的清洁能源替换。移动源污染 防治不断加强。推进老旧柴油货车淘汰,累计淘汰 600 多辆。 开展柴油车路检路查和入户检查工作,2019-2020 年共开展 路检路查和入户检查 22 次,抽查车辆 87 辆。开展非道路移第 3 页动机械环保监管。发布关于划定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 动机械区域的通告,严格执行非道路移动机械高排放控制 区制度,并完成登记各类非道机械 2512 台。扬尘综合整治 持续推进。开展露天矿山综合整治行动, 已完
7、成 16 个废弃 矿山生态修复。严格落实建筑工地、拆房工地、道路施工工 地等“七个百分之百”扬尘防控长效机制。开展道路扬尘污染 防治,不断加大车辆带泥上路监管力度和重点路段清扫保洁 力度,截至2020 年底,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 68% 。 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及时制订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 坚行动方案措施任务表,开展重污染天气应对、重点排污企 业错峰生产等工作。 印发台州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温岭 市执行预案,动态更新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并与市 气象局联合制定了空气质量联合会商机制。温岭市水环境总体质量不断向好。水污染防治取得显著 成效。2020 年,地表水水质考核目标达标率为 10
8、0%,比 2015 年提高了 69.2 个百分点;地表水县控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 类水质比例为 53.8%, 比 2015 年提高了 30.7 个百分点;地 表水劣V 类水质断面比例为 0, 比 2015 年降低了 61.5 个百 分点,全面消除了劣V 类断面;省控地表水交接断面水质达 标率为 100%,比 2015 年提高了 100 个百分点;县级以上城 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 100%。污染物减排绩效 突出。截至2020 年,温岭市化学需氧量、氨氮较 2015 年基 准量减排总比例分别达到 28.20%、27.23%,均已超额完成“十 三五”减排任务。强势推进“五水共治”。先后启动“
9、清三河”、第 4 页“剿灭劣V 类水”、“碧水行动”、“污水零直排区”和“美丽河湖” 建设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和行动计划;全面完成断面消劣和 1005 个小微水体消劣整治;全面推进河道综合整治,完成河 道综合整治 45. 1 公里,完成河道清淤 751.87 万方。积极推 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截至 2020 年,全市已全面完成建 成区排查工作,累计排查 85.86 平方公里;太平街道、城西 街道、温峤镇、石桥头镇等 10 个镇 (街道) 及城市新区完 成“污水零直排区”建设;43 个生活小区类“污水零直排区”项 目 已通过验收。加强污水处理能力建设。2020 年,温岭市完 成 200 个农村生
10、活污水处理终端标准化运维,全面完成全市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 已基本完成污水处理厂 提标改造,全市已正式投运城镇污水处理厂 10 座,污水处 理能力达 26.88 万吨/日,新建污水管网总长度 384 公里。深 化重污染行业及区域特色行业整治提升。累计整治砂洗企业 7 家、非电镀表面处理企业 18 家、农副食品加工企业46 家, 其中关停非电镀表面处理企业 3 家、农副食品加工企业 21 家。全面加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全市大型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 100%,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 95.8%。完成 10 家美丽生态牧场创建。全域推进养殖塘 养殖尾水处理设施建设
11、,全面落实重点养殖区养殖尾水排放 情况监测,建成省级以上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场 26 家。完成 5 个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示范点建设,建立万亩化肥减量示范片 2 个,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 5 个。全市实施农药减 量面积 31.5 万亩,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推广应用面积 47第 5 页万亩,完成统防统治面积 20.8 万亩。加强近岸海域污染治理 和生态环境修复。全面完成入海污染源排口调查,完成 53 个入海排污口封堵和 1 个城镇污水处理厂入海排污口改造。治土先行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基本构建“防控治管”四 位一体的治土模式。基本完成土十条和国家土壤污染综 合防治先行区建设任务,已基本构建起党委领导
12、、政府主导、 环保牵头、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治土工作体系和“防控治管” 四位一体的治土模式。土壤环境质量逐步改善。2020 年,全 市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为 100%,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 率为 97.56%,全市收储安全利用类耕地产出的稻谷合格率为 100%。率先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基本摸清土壤污染现状。温岭市以泽国镇为试点于 2017 年率先启动 4.4 万亩农用地开 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并于 2018 年全市启动农用地土 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划定详查单元 50 个、确定农用地详 查点位 456 个,初步查明受污染耕地作物类型、面积、分布 和农产品超标情况,在此基础上完成全市耕地环境
13、质量类别 划定,全面完成农用地土壤详查成果集成报告。2017 年至 2020 年,开展全市 173 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 查,初步摸清温岭市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重金 属污染土壤的风险有效降低。全面完成拆解行业整治,实施 涉重金属重点行业全口径清单管理,温岭市重点行业 5 类重 点重金属排放量比重金属基础排放量 1186.58 千克减少490.7 千克,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建立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 位名单管理和责任书制度,强化提升企业土壤污染防治主体第 6 页责任和管理水平,全市重点监管企业全部完成土壤自行监测、 隐患排查、有毒有害物质地下储罐备案。严把建设用地开发 利用
14、环境安全准入关。建立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多部门土壤环 境协同监管机制。全市累计完成 17 个疑似污染地块土壤污 染状况调查,确定本市无污染地块。探索受污染耕地分类管 控实践和安全利用模式。实施泽国镇山坑村和温峤镇姆坑村 2 个村共 135 亩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试验示范区,建成标 准试验小区300 余个,完成全市中轻度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 技术推广,突破耕地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瓶颈”、形成了“低积 累农作物培育、原位钝化阻隔、超积累植物吸附、轻简化安 全利用组合技术”等技术模式。温岭市土壤污染防治走在全国 前列,2019 年承办全国土壤污染防治经验交流及现场推进会, “整县域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风险管
15、控实践”案例入选“美 丽浙江生态环境治理十佳优秀案例”,以温岭市农用地土壤污 染防治为重要组成部分编写的台州治土模式入选贯彻落实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 坚克难案例。开展农用地超标点位对账销号行动。对 8 个 已排查的农用地国控超标点位开展“对账销号”行动,销号比例 100%,温岭市食用农产品超标隐患有效降低。清废行动积极推进。全域启动“无废城市”建设, 固废 处置能力有效提升。全域启动“无废城市”建设, 出台“无废 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落实台州市危险废物处置设施规划 (2015-2020) ,累计增加危险废物年利用处置能力 2.33 万吨,至 2020 年危废集
16、中利用处置能力达 4.34 万吨/年,危第 7 页险废物安全处置率 97.92%。基本建成小微企业危废集中收 运体系。产废企业在全国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注册数量为 台州市第一,纳入台州市危废产生及处置企业视频监控系统 企业 14 家企业。按年度完成固废拆解整治任务,摸排清理 固废拆解点合计 652 个。 生活垃圾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根据全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等实施生 活垃圾和餐厨垃圾利用处置能力提升行动,生活垃圾集中焚 烧处置能力 2400 吨/年,能力略有富余。生活垃圾分类收运 体系不断完善,2019-2020 连续两年获得全省生活垃圾分类 工作考核评估优秀单位,是全省23
17、 个优秀县 (市、 区 ) 之 一。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面 90.01%,农村生活垃圾 分类处理基本实现非建城区行政村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处 理终端处理易腐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 100%,生活垃圾无害 化处理率达 100%。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不断提升。 秸秆、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不断提升, 废弃农药包装物收储运体系覆盖率和处置率均为 100%,秸 秆综合利用率从 2017 年 90.87%提升到 2020 年的 96.4% , 创成 6 个无秸杆焚烧镇 (街道) 。规模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 率达到 95.8%,病死猪集中专业无害化处理率 100%。 医疗 废物实现无害化
18、处置。全市780 家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 无害化处置率 100%。实现医疗废物集中收集体系全覆盖。2.绿色发展基础夯实温岭市不断推动形成绿色的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和生产 方式。加强产业环境准入。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发布实施温第 8 页岭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形成覆盖全市的 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机制,筑牢绿色发展的空间底盘。 以整治 促产业结构优化。通过产业、环境、 习惯“三轮驱动”,累计 拆除违建 2544 万平方米,创成“基本无违建市”,改造老旧工 业区 81 个,建成投产小微园 51 个,新增标准厂房 320 万平 方米, 以大拆大整、大破大立强势推进“腾笼换鸟”,加快企 业入园集
19、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走 在全省前列。铁腕整治鱼粉、机电和汽摩配、制鞋、船舶修 造、水产冷冻等重点行业,淘汰“低散乱”企业 (作坊) 8000 多家,鞋业企业全面退出民房,船舶修造行业整治提升成效 显著。坚持“抓大扶中育小推上市”,深入开展省制造业高质 量发展试点市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 分别增至 276 家、1283 家,是 2015 年的 3 倍、5 倍,规模 以上工业高新技术增加值占比达 68.8%,较 2015 年提高 19.5 个百分点。污染减排持续深化。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 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比例完成“十三五”减排目标任务。 促进能源结
20、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加快光伏项 目、液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利用。强力推进能源消费总 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单位 GDP 能耗达到“十三五”进度要求 且能耗总量控制达到年度目标要求,完成情况在台州各县市 区排名前列,全市煤炭消费总量完成省定目标任务,受到台 州市表扬。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开展碳排放试点推进工 作,坞根镇通过台州市级低碳试点评审,列入创建名单,同 时积极探索实施低碳产业、低碳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任务,第 9 页成效显著。2019 年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较 2015 年下降 7.27%, 目前已率先完成温岭市温室气体清单报告。3. 生态建设深入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工作持续拓
21、展。全市生态环境状况级别连 续 5 年为优,2019 年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百强县中全 省排名第 9,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得分由 2015 年的 66.98 分提升至2020 年 84.4 分。 国土绿化美化行动和珍贵彩色森 林建设走在全省前列,2020 年,森林覆盖率达 33.27%,荣 获省级国土绿化先进集体。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不断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实施了一系列岸线、 湿地、矿山等生态系统整治和修复工程,累计完成海岸线整 治修复长度 4.61 公里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自然岸线保 有率为 33.84%;天然湿地面积保持 29711.34 亩,于 2015
22、年 相比不减少;完成废弃矿山整治 28 个,矿山生态得到有效 修复。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 测,启动保护区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建设,绿色屏障建设得到 保障。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受保护面积显著增加。 有序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调整,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确保 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功能不改变。大力推进生态创建工作。开展森林城市、美丽乡村、一 村万树、绿色细胞、生态示范、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等 行动,力争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省级森林城镇基本全覆盖、 省级森林村庄达 30%以上、省级生态文化基地 5 个、省级绿 色施工示范工程 2 个、省级绿色家庭 4 户、省级生态文明教
23、第 10 页育基地 4 个、“一村万树”示范村 12 个、绿色矿山 1 个、省级 美丽乡村示范镇 4 个、精品村 32 个、特色村 27 个、精品线 路 13 条、3A 级景区村庄 6 个、美丽庭院示范村 51 个。全 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总体上升。4.环境监管能力加强推进监管系统信息化。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已实现连续自 动监测,建成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4 个 (VOCs 组分站 2 个,环境空气监测站2 个) 、清新空气站 1 个 (基本站) , 其中 VOCs 组分站和清新空气站均为“十三五”期间新增;更 换地表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设备 2 个;饮用水源水质自动监 测站2 个。全市设立 11
24、个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站位。采用“互 联网+建筑监管”,成功在 116 个建筑工地安装了扬尘在线监 测系统,实现 24 小时在线扬尘监控管理。夯实监察队伍基础。加强多部门联合执法,依法打击环 境违法行为,连续开展“蓝天保卫”、“护水斩污”、“清废净土” 等系列执法攻坚行动,严惩重罚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执法监 管能力建设位于全省前列。5 年累计刑事、行政拘留 313 人, 五类案件总数 (移送行政拘留、移送刑事拘留、按日计罚、 限产停产、查封扣押) 2213 件,执行环保法配套办法案件数 量在台州市排名前列。强化环境信访问题排查化解,对群众 诉求调处率 100%,处结率在 99%以上,有效地保障了社会
25、 的稳定。开展环境网格化管理,制定出台了环境监管网格化 管理方案,分解区域环保管理职责,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 责、无缝对接、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原则,建立了市、镇第 11 页(街道) 、村为责任主体的三级环境监管网络。坚持以查促 治,解决一批“老大难”问题,推动生态环保工作迈上新台阶, 有效提升了群众环境获得感。温岭市生态环境部门一线执法 人员目前 25 人,配有执法车辆 7 辆,另有应急车辆 1 辆, 应急车上装有简易应急物资、防护设备、监测设备,一线执 法人员全面使用移动执法系统。加强审批制度创新。 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审批 制度实现创新。 印发并落实温岭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
26、分 区管控方案,落实“三线一单”约束,有效控制“两高一资” 项目。全面落实省级特色小镇、省级经济开发区“区域环评+ 环境标准”改革工作。按照省环保厅“最多跑一次”指导目录和 “八统一”的要求, 以审批领域为重点开展权力清单“瘦身” , 有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落地,并撬动各领域改革。 全面落实总量控制创新制度,推进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实 施污染源“一证式”管理模式,实现排污单位在建设、生产、 关闭等全生命周期提升环保审批效率。 累计核发排污许可 13326 家,其中属发证类企业 228 家,登记类企业 13098 家。(二) 指标完成情况根据温岭市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十三五”规划
27、指标体系共设置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两大类共 11 项。11 项指标均全面完成,具体见表 1。第 12 页表 1 温岭市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指标 类别序号指标名称2020 年规划目标2020 年完成值环境质 量1地表水县控以上断面达 到或优于类水质比例 (%)30.853.82细颗粒物 ( PM2.5 ) 浓度 (g/m3 )3520总量控 制3化学需氧量 (%)21.228.20氨氮 (%)20.327.23二氧化硫 (%)1528. 16氮氧化物 (%)1525.78挥发性有机物下降比例 (%)3045.29重金属4重金属排放量下降比例 (%) *完成上级下达 目 标水环境5
28、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 用 水 源 地 水 质 达 标 率 (%)1001006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 达标率 (%)30.8完成上级下达目标7地表水劣 V 类水质断面 比例 (%)00大气环 境8全市环境空气 AQI 优良 率 (%)95100土壤环 境9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 率 (%) *701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9297.5611污 染 地 块 安 全 利用 率 (%)95100备注:1 、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 (%) *:“十四五”期间已取消该指标,2020 年不统计。2 、重金属排放量下降比例 (%) *:2020 年上级未 下达下降比例目标,2020 年实际减排量为 390
29、.73 千克总铬。第 13 页第 14 页二、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分析(一) 存在的问题目前,温岭市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存在 7 方面的问题:一是绿色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产业空间布局不够合理。在区域格局上,对外合作向心 力不足,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进程不快。工业企业与 居住区混合布局现象仍有改善的空间;产业结构调整有待加 快。科技创新瓶颈更加凸显,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偏慢,引 领性重大项目不多,新发展格局尚未完全形成。泵与电机、 汽摩配件、鞋帽服饰、机床工具等传统制造业如何进一步优 化升级,同时统筹兼顾船舶修造、水产食品、塑胶、铸造、 热处理等行业规范整治,是目前温岭市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面
30、临的难题。能源结构仍需优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供应 能力和利用规模依然偏低,能源结构与全省先进水平及国内 发达省市仍存在一定差距。二氧化碳排放达峰难度较大。温 岭市应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水平、政策工具、手段措施、基础 能力等还存在欠缺和短板,要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任务 十分艰巨。交通运输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柴油货车运输仍 然是货运的主要方式。二是水生态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十三五”以来,温岭市水生态环境稳步提升,但仍存在 个别断面水质不稳定达标问题。饮用水水源环境风险隐患依 然存在,部分河道生态流量无法保障,再生水利用不足,全第 15 页市再生水利用比例仍处于较低水平。水生态修复能力仍然不
31、 足,金清大港支流、江厦大港支流等城市内河存在自净能力 下降、水体浑浊或发绿的问题。海洋环境污染问题有待加强, 入海排污 (水) 口监管仍需加强,船舶污染存在一定海洋环 境风险。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不够,部分近岸海域 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海洋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有待提升,联防 联控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完善。三是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空间收窄“十三五”以来,温岭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逐步改善,但 臭氧 ( O3 ) 问题凸显,O3 日最大 8 小时浓度第 90 百分位数 呈波动性上升趋势, 以 O3 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在持续增加。 局部地区“散乱污”问题依然存在。VOCs 治理工作任重道远, 机电和汽摩配、
32、制鞋、船舶修造等行业普遍存在 VOCs 源头 控制力度不足、无组织排放问题突出、治污设施简易低效、 运行管理不规范和监测监控不到位等问题。扬尘污染防控有 待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结构有待优化,柴油货车污染治理 任务较为艰巨,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有待强化。车辆保有量 持续增加,氮氧化物减排空间收窄。四是土壤污染综合防控有待深入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是一项持久战,重度污染耕地 土壤环境质量的改善难度很大。建设用地土壤、地下水协同 防控有待探索和推进。涉土污染源头防治有待精细化。农用 地污染只开展部分超标点位成因排查,尚未全面排查,导致 污染途径无法切断。 已查明存在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重点监第 16 页
33、管单位,在治理和管控污染源上存在困难。土壤地下水环境 监测网络建设、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短板。五是固废利用处置水平有待提高当前工业固废产生量和产生强度均呈现上升趋势。部分 类别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仍有缺口,市域内无危险废物集中处 置设施,固废违法倾倒事件仍有发生;温岭市无一般工业固 废集中处置设施,一般工业固废处置体系尚不健全。生活垃 圾总量增长较快,垃圾分类工作尚未达到理想效果,分类覆 盖面较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尚不完善导致回收利用率不高。六是生态环境风险隐患不容忽视温岭市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步伐加快,人 口 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造成野生生物生境退化、 环境污染。松材线
34、虫等外来生物入侵、野生动物保护等级保 护制度存在弊端、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不足等问题造成 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七是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有待提升环境保护监管能力不足。环境执法队伍和装备建设不足, 环境信息化水平和环境监测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环境保护 监管能力与繁重的环境管理任务不匹配。相关部门协作配合 不通畅。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联合执法、共建共享的机制 还有待建立完善。环境安全防范的能力不足。温岭市部分重 污染园区和企业分布临近水域、主城区和居民区周围,发生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隐患较大,环境安全防范的能力和水平 严重不足。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仍待健全。
35、各级第 17 页各部门“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 管环保”的责任体系还有待健全。环境治理的市场手段和社会 参与程度仍然偏弱。 自动化监测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环境 污染问题发现机制有待健全,现代信息技术在环境治理领域 的应用有待进一步完善。 生态环境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和 生态补偿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化。环保社会监督机制还不够健 全,环境公益诉讼尚处于起步阶段。(二) 机遇和挑战“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 是我省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 越性的重要窗口的关键时期,也是温岭为“重要窗口”建设增 亮底色,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的第一个
36、五年,是深入打 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五年,生 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机遇和有利因素体现在:“重要窗口”建设赋予新目标。“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 重要窗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战略 部署,带来重要的政治机遇。 台州市五届五次党代会强调全 力构建美丽台州升级版,全域融入浙江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打造重要窗口样板区。温岭市以实干建设新温岭为目标,以 排头兵的姿态奋力打造“重要窗 口”。长三角一体化带来新动 力。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在我省 交汇落地, 区域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带来 新
37、动力。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模式。我国已经向国际社会作第 18 页出 了 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的目标与努力争取于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 会第九次会议上指出,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 设整体布局。要在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生态 文明建设迈上历史新台阶、实现新进步的双重逻辑中,把碳 达峰、碳中和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任务。数字科技创 新赋予新动能。 以数字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的数字建设在温 岭市全面推进,为产业结构绿色转型赋予新动能,也为全面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智慧化提供重要支撑。高质量发展 的基础日益夯实。城市建设和新型城镇化
38、深入推进,高质量 发展的基础日益夯实,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和治理提供有利 条件。面临新的挑战主要包括:新冠肺炎疫情全球传播给经济 社会发展带来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统筹发展和生态环 境保护的难度增加。经过多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环 境质量改善显著,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变大。国内、 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减排、塑料污染、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工 作日益关注,温岭市当前的治理体系和能力与需求仍不相适 应。综合判断,“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温岭市生态环境 保护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交织、动力与困难并存,全面推 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 持底线思维,充分把握新机遇新条件,妥
39、善应对各种风险和 挑战,努力开创生态环境保护新局面,为高水平推进美丽温第 19 页岭建设夯实生态环境基础。三、总体要求(一)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 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认真贯彻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紧盯“实干建设新温 岭”目标, 以排头兵的姿态坚决扛起“忠实践行 八八战略, 奋力打造 重要窗口”的历史担当,坚决落实碳达峰、碳中 和要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突出精 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实现要素协同、 区域协同和 陆海协同, 以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为导向, 以巩固提升生 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服
40、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维护生态 安全为重点,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动力,把握减污降 碳总要求,聚焦提高生态环境管理系统化、精细化和信息化 水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生态修复和生物 多样性保护,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设,为“重要窗口”建设增添温岭底色。(二) 基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 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根本目的,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扎实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各项任务,全力打好生态环境巩固 提升持久战,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提供更多第 20 页优质生态产品,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坚持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以新
41、发展理念为引领, 把生态环境保护深刻融入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大局之 中,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强化精准保护, 强化环境要素保障、企业治污正向激励机制和全过程绿色管 控,主动引导和推动绿色化结构性改革。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 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统筹谋划环境治 理、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做到预防和治理相 结合,减污和增容并重,实现领域协同、要素协同、城乡协 同、 区域协同、陆海协调。坚持改革先行治理创新。 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 用“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理念推进环境治理现代化,突出 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建
42、立健全法治体系和市场 化机制,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数字化转型,提升生态环境治理 的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水平。(三) 规划目标1 、总体目标到2022年,构建新时代美丽温岭建设体系,到2025年, 力争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市。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生态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安全得到有力保障,生态环境 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格局总体形成。严格执行“三线一单”,市第 21 页域空间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高质量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 山转换通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进一步拓宽;绿色低碳 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明显增强,全
43、民生态 自觉成为常态。生态环境质量高位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水 生态健康初步恢复,不断提高地表水县控以上断面达标率; 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综合指数保持在台州市前三水 平,全面消除夏秋季 O3 污染和秋冬季轻度及以上污染天气; 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得到安 全利用;全域“无废城市”基本建成;全市天更蓝、地更净、 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生态环境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山水林田湖草一体的生态 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升,全市 生态安全得到有效维护,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有力,优质生态 产品供给基本满足公众需求。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建立。导向清晰、决策科学、
44、执 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建立, 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企业自治实现良性互动,生态环境共 保联治机制不断强化,生态环境治理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步 伐加快,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到2035年,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市 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环境山清水秀、 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 方式全面形成,绿色低碳发展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生态环境第 22 页根本好转,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到本 世纪中叶,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2 、指标体系温岭市“十四
45、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指标由环境质量、减 污降碳、风险防控、生态保护等领域的 17 项指标构成。指标类别及规划目标值具体见表 2。表 2 温岭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指标 性质指标 类别序号指标名称2020 年2025 年约束 性环境 质量1地表水县控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 类水质比例 (%)53.885.72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10099. 13城市细颗粒物(PM2.5 )平均浓度(微 克/立方米)2018减污 降碳4化学需氧量下降比例 (%)28.20完成上级下 达任务氨氮化物下降比例 (%)27.23氮氧化物下降比例 (%)25.78挥发性有机物下降比例 (%)45.2
46、95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下降比例 (%) *7.27完成上级下 达任务6单位 GDP 能源消耗降低 (%)2.98完成上级下 达任务风险 防控7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97.56完成上级下 达任务8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100完成上级下 达任务生态 保护9森林覆盖率 (%)33.2733.3预期性指标环境 质量10地表水县控以上断面 V 类水质断 面比例 (%)0011县控以上断面水功能区达标率(%)完成市级下 达目标完成上级下 达任务第 23 页指标 性质指标 类别序号指标名称2020 年2025 年12近岸海域水质优良 ( 一二类) 比例 (按面积,%)66.2保持稳定并 有所改善13地下水质量类水比例 (%)/完成上级下 达任务生态 保护14生态质量指数 (新EI)/完成上级下 达任务15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 (%)/完成上级下 达任务16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完成上级下 达任务环境 风险 防控17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未发生不发生备注: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下降比例 (%) * :该指标 2020 年数据为 2016年至 2019 年累计减排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