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环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环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docx(7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玉环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2021年8月玉环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前 言“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继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期,是浙江省努力建设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重要窗口的关键时期,也是玉环市建设新时代美丽玉环、争当“重要窗口”“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市”、全力打造浙东南地区重要发展极的关键时期。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建设十方面重要窗口、形成十三项标志性成果”的重要内容之一,赋予了生态环境保护全新的历史使命。因此,科学研究并编制玉环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不仅对指导我市“十四五”时期生态
2、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增亮“重要窗口”底色,秉持“绿岛蓝湾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建设滨海型“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具体实践。牢牢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一机遇,高质量推进全域绿色低碳发展,高标准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高水平推动生态保护建设,高效能构建现代治理体系,努力实现生态保护水平、污染防治能力和现代治理体系“三大提升”,确保全市环境质量持续稳步好转。根据国家、省、市要求,特组织编制本规划。目 录一、现实基础1(一)“十三五”工作成效1(二)规划指标完成情况5(三)存在的问题6二、“十四五”形势分析10三、总体要求14(一)指导思想14(二
3、)基本原则14(三)规划目标15四、重点方向与任务18(一)重点方向18(二)具体任务181、发展循环高效绿色经济182、优化“三生”空间分区布局223、推进碧水生态提质增优234、统筹陆海深化海洋治理265、巩固清新空气蓝天示范286、协同土壤和地下水防治327、推进全市“无废城市”建设358、严守底线保障环境安全389、强化保护提升生态功能4010、改革创新现代治理体系43五、保障措施47(一)落实领导责任47(二)健全考核机制47(三)加强科技支撑47(四)强化能力建设48(五)推进全民参与48附件 玉环市“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49附表1水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类项目清单49附表2
4、大气环境保护及应对气候工程类项目清单55附表3土壤污染防治工程类项目清单59附表4“无废城市”建设工程类项目清单62附表5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类项目清单65附表6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类项目清单68玉环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一、现实基础(一)“十三五”工作成效“十三五”以来,玉环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持续打好治水、治气、治土“组合拳”,深入实施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计划,不断推进绿色发展。“十三五”期间,玉环市连续四年获评“美丽浙江”考核优秀县市,“五水共治”四夺“大禹鼎”,全面消除劣类水质断面,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
5、00%达标;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列;土壤防控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建成重点工业园区滨港工业城土壤和地下水监测监控体系,重金属防控成效明显;“无废城市”创建先行。成功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省“清三河”达标市、省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市、浙江省首批清新空气示范区、浙江省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及浙江省首批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0年,玉环市地表水县控及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类水质比例为73.3%,较2015年提高20个百分点;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较2015年提高40个百分点;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五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20
6、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为20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14微克/立方米;AQI优良率为99.7%,较2015年提升5.3个百分点。2020年近岸海域水质有所改善,符合功能区要求的海域面积占监测海域面积的66.7%,三类以上海水比例占68.6%。2020年,全市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为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为99.9%。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深入实施“碧水”行动。开展3个“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完成里墩、双庙水库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并增配藻类自动分析仪;引入滚光废水第三方处置项目,成立玉环首家废乳化液专业处置公司;“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领跑台州;完成3家省级美丽牧场创建
7、及2条氮磷生态拦截沟渠建设;完成河道综合整治10km,清淤河湖库塘和小微水体10万方,累计完成排污口整治2446个。扎实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锅炉整治,累计淘汰燃煤锅炉228台。深化工业污染治理,完成家具及阀门整治84家,重组橡胶企业。强化移动源治理,累计淘汰黄标车6405辆,老旧车2185辆,老旧船舶19艘,老旧拖拉机177台;清洁能源公交车从零增至132辆,清洁能源公交车比例增至47.83%。加强道路扬尘控制,城市主要道路机扫率高于70%,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3.78%以上。土壤污染防治走在前列。全面完成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成果集成工作。建立完善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
8、预警体系。推进落实疑似污染地块开发利用监管措施,2020年全市共有109个疑似污染地块。完成80家重点监管企业土壤和地下水隐患排查,基本建成重点企业和重点工业园区周边土壤及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清废攻坚战”逐步推进。强化固体废物分类和收运管理,探索建立小微企业危废信息化收集试点,培育危废管理标杆企业,率先试行小微企业污染物处理新模式,实现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置,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利用率达到100%;城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达95%,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启动“无废城市”试点建设,有序推进创建工作。生态经济建设基础不断夯实。实现“一老一小”蝶变,推进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推动59处老旧工业点优化升级为
9、集中、统一、规范的园区化管理。实施入园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引导小微企业做精做优做强。积极探索数字化园区建设,借助大数据手段实现智慧化管理,完成小微企业园建设和投运24个。大力培育清洁能源产业。“十三五”期间,华能玉环电厂完成全部机组节能改造,累计节能量超过6万吨标准煤。全市已建成3座集中式光伏电站、玉环大麦屿风电场及伟明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2020年全市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全市全社会电力消费比重8.69%。纵深推进高耗能工业企业整治,累计腾出用能近10万吨标准煤。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力做好能源“双控”工作。玉环市于2019年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减排任务,2019年单位GDP二氧化碳
10、排放量较2015年下降17.64%,华能玉环电厂列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单位。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创建,2020年成功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台州市首个发布县域美丽建设规划纲要,逐步谋划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市建设。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建设,完成四边绿化1310亩、防护林1.82万亩;迹地更新892亩;退化林修复3508亩;新增珍贵彩色森林4.3万亩;森林抚育2.66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9.43%。加强湿地保护力度,生态修复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水鸟栖息地300亩,设立疫病疫源监测点3个,增加湿地观鸟监控点位15处。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试点验收,成为台州市首个、浙
11、江省第七个正式通过验收的国家湿地公园。环境监管能力不断强化。全力推进环境监管网格化。在乡镇网格下共建立422个子网格,建立玉环市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运行制度,搭建玉环监管数据大平台。“人防+技防”结合多方位强化环境监管,利用“生态环境监管APP”动态化监管环保网格,拥有活跃企业(加工户)11625家。探索6个重点工业园区“环保管家”管理,实现“一厂一策”精细化管理。顺利完成玉环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普查对象共12804个,同时将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数据与网格数据合并,实现网格企业数据动态更新,准确理出玉环污染源“一张清单”。环境监测能力持续提升。目前全市建有3座饮用水源地自动站、2座出境断面水
12、质自动站、23座微型水质自动站、2座省级空气自动站以及12座乡镇空气自动站。建立健全环境预警应急体系,配备环境应急救援物资,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环境保护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全市首推企业投资项目厂房建设、生产项目“独立审批”的环评审批方式,完成142个标准地项目厂房实施登记表备案;率先实现“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扩面,519家企业办理了环评等级降级后的备案手续;推进重点项目“一对一”帮扶机制,完成审批建设项目环评2422个。全面开展工业企业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制度改革,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至2020年底,完成91个行业13821家排污单位的发证登
13、记清理工作,累计共发证登记10604家。创新排污权资产化试点工作,玉环市作为浙江省首个排污权试点县级市,在全省首次尝试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政府储备排污权竞拍,完成家具制造及表面喷涂行业VOCs初始排污权核算课题研究。首创“环资贷”融资理财,自2017年起共完成50笔2.624亿元排污权融资贷款。(二)规划指标完成情况玉环县“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共设置了12项指标,具体完成情况见表1。截至2020年底,6项约束性指标和5项预期性指标均达到“十三五”规划目标,有1项预期性指标未完成,2020年近岸海域三类以上海水比例为68.6%,较2015年提高5.7个百分点。表1 玉环县 “十三五”环境保
14、护规划指标完成情况表指标性质指标类别序号指标名称2020年目标2020年完成情况完成情况约束性指标环境质量1地表水功能区达标率,%73.3100完成2平原河网劣类断面数量(个)00完成3细颗粒物(PM2.5)浓度(g/m3)维持二级标准20完成4全县AQI优良率(%)9599.7完成污染减排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率(%)21.233.15完成氨氮排放量削减率(%)20.330.16完成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率(%)1047.52完成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率(%)1011.94完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削减率(%)1517.48完成重金属减排65类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下降比例(%)完成浙江省下达任务完成浙江省
15、下达任务1.68完成预期性指标水环境7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100完成8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100100完成9近岸海域三类以上海水比例()7568.6未完成大气环境10全县降水年酸雨率(%)9329.0完成土壤环境11农业两区土壤环境质量点位达标率()7591.7完成生态建设12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个数(个)所有乡镇完成创建0(政策调整,不再开展乡镇级创建)/注:1、为五年累计数,其中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削减率2020年数据未定稿,故统计2016-2019年四年累计数。2、2015年近岸海域三类以上海水比例为62.9%。(三)存在的问题“十三五”以来,我市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
16、取得积极成效,但仍存在以下七方面问题。一是绿色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市仍以汽摩配、阀门和眼镜行业等传统发展模式的老产业为主,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供应能力和利用规模依然偏低,资源利用上限控制不力。“三生”空间定界不清。由于历史原因,玉环市规划引领作用不足,导致工业企业与居住区混合布局现象没有改变,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相互干扰,生态空间呈现碎片化,生态功能整体有所下降。绿色发展理念有待进一步深化,公众参与度不高,绿色消费理念认识不到位。二是水环境质量提优改善压力较大。新增国控断面分水山闸水质考核压力大,玉环河网断面水质稳定性差,维持断面达到或优于类水质难度较大。水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有待
17、健全,污水处理能力与实际需求仍不匹配,集中式污水处理厂需进一步扩容;部分园区、企业管网雨污分流不彻底,管网改造难度大,污水管网收集系统有待完善。玉环属于典型水资源型缺水地区,水资源总量不足,加之用水需求逐年增长,导致水资源进一步缺乏。水生态修复能力仍然不足,河滨带受侵占造地等行为依然存在。玉环河网生态流量不足,水体流动性差,河流自净能力下降。近岸部分海域海水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严重,秋季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相对较差,易发生富营养化。三是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空间缩小。VOCs治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家具、机电汽摩配等工业涂装和橡胶、造船修船业的VOCs减排技术手段欠缺,治理难度较大;家具行业源头替代进
18、程缓慢;橡胶行业治理水平整体较为低下。工地道路矿山扬尘、柴汽油车辆尾气、家具橡胶企业违规排放等造成城市局部PM2.5数值居高,影响周边群众生活。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和城镇裸土绿化工程任务较重。车船保有量大,柴油货车和船舶尾气未得到有效控制,部门联动不足,氮氧化物减排空间收窄。四是土壤污染防控能力亟待加强。土壤污染“防控治”任务艰巨,产业集聚区成为土壤和地下水历史遗留污染问题的重地,区域地下水问题较为严重,国考点位水质整治提升工作亟需推进。纳入疑似污染地块名录的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有待推动,土壤污染底数有待摸清。在产企业风险管控和管理模式尚不健全,管控压力较大,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有待完
19、善。农用地污染源头排查有待推进。五是“无废城市”建设亟待加快。企业创新能力和转型动力不足,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有待推进。固体废物分类和收运管理能力有待强化,垃圾分类转运监管体系需要健全,建筑垃圾的源头收集分类程度不高,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配套设施存在短板,生活垃圾环卫配套设施资金投入不足,生活垃圾中转站承载力不够,建筑垃圾终端建设滞后。固废综合信息化监管平台需进一步具备全流程覆盖、全时段监控、锁链式追溯、智能化预警功能。六是生态环境风险隐患不容忽视。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有待提升。随着自然资源不断被开发,生态空间明显被挤占。局部地区自然生态系统
20、退化,生态服务能力受损,生态服务能力和稳定性较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有待进一步打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基础有待加强,部分特有物种保护力度不够,外来生物如互花米草入侵危害普遍存在,对全市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全市电镀、表面处理、熔炼企业数量较多,涉危化品、危险废物、重金属风险较为突出,风险管控压力大。七是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存在短板。环境治理统筹协调机制有待完善。在执法过程中,由于生态防治“环保为主”的固化观念,外加部门职能交叉重叠等原因,时常出现执法主体不明确、执行刚性不足现象,大大降低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行政效能,难以实现制度体系合力最大化。环境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环保执法队伍建
21、设、监管能力、管理手段亟需提升,监测能力有待提高,监测网络有待完善,数字化改革有待进一步推进。二、“十四五”形势分析“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开启建设新时代美丽玉环新征程,面对国家、省、市当前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玉环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将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要先行示范”为玉环生态环境保护带来重要政治机遇。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为浙江实现更好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提供了战略指引;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
22、要明确了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任务,赋予浙江在新发展阶段的新使命;台州市五届五次党代会强调全力构建美丽台州升级版,全域融入浙江新时代“富春山居图”,市五届人大六次会议强调实施美丽台州提档行动,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构建城乡一体的全域大美格局。玉环作为浙江“窗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准确把握发展的时与势,对标对表“重要窗口”“美丽示范点”建设,坚定“争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者”的发展追求,全力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市、现代化海湾城市示范市”,谱写打造浙东南地区重要发展极的新篇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数字浙江建设、数字化改革等一系列战略实施为推动玉环现代环境治理及监管带来重要科
23、技机遇与挑战。随着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浙江省数字经济引领新经济快速发展,四大建设等区域一体化战略加快转化,为玉环市大力开展产业提档升级攻坚、产业结构绿色转型赋予新动能,同时也为全面推进玉环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环境监管信息化、自动化、智慧化及监测预警体系提供重要支撑。玉环市要把握数字化改革契机,聚焦“数字+转型”做强传统制造业,聚焦“优势+未来”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融合+提质”做优现代服务业;利用“一老一小”蝶变,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利用“人防+技防”结合与“生态环境监管APP”动态化监管环保网格,排污权资产化试点、“环资贷”融资理财等基础
24、优势,推进环境治理和环境监管数字化改革,坚定不移走好科技新长征,以科技创新和数字赋能驱动弯道超车。但目前玉环市仍以传统发展模式的老产业为主,绿色生产和消费理念认识不到位,绿色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存在短板,各部门协同推进玉环生态环境治理仍存在一定困难,环保执法队伍建设、监管能力、管理手段亟需提升,因此从根源上改变需付出更多努力。以八大创建任务为推动力,以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为驱动力,为玉环创建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市带来重要建设机遇与挑战。“十四五”时期,玉环市以“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市”建设为总载体,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美丽中国县域样板、省级“
25、无废城市”、省级“十四五”全域生态治水试点、土壤监测监控体系建设示范区、排污权资产化试点、小微企业危废集中收运数字化管理试点等八大创建任务,建设新时代玉环的“富春山居图”。但从玉环实际情况来看,河流断面水质稳定性差,部分近岸海域海水质量较差,水环境质量提优改善压力较大;部分行业VOCs减排技术手段欠缺,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空间缩小;产业集聚区土壤和地下水历史遗留污染问题较重,固废分类收集转运体系有待健全,土壤污染防控及“无废城市”建设亟待推进;工业企业与居住区混合严重,导致两者邻避距离不足,群众对工业废气、扬尘、噪声等问题投诉不断,距离人民群众向往的优美生态环境、美好生活仍存在一定差距。加之生
26、态系统质量下降,生态环境风险隐患难以忽视。因此“十四五”时期,玉环市在环境质量稳固提升、生态保护修复、“三生”空间优化等方面将面临更高要求。玉环市要突破生态文明建设瓶颈制约,持续发挥“五水共治”四夺“大禹鼎”、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省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市、浙江省首批清新空气示范区、浙江省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等各类示范市(区)优势,进一步推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优化“三生”空间分区布局与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力争美丽玉环建设目标初步实现。综合判断,“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十四五”期间,仍需攻坚克难,通过产业结构绿色转型
27、升级,发展高效生态工业、特色生态农渔业,引导公众树立绿色消费理念,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实现循环高效经济发展;通过空间利用碎片化修复,强化生态空间管控,合理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提升地表水好水比例,建设美丽海洋,保持空气清新,协同推进土壤和地下水防治,建设“无废城市”,加强环境风险防范,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通过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修复,培育和践行生态文化,完善生态安全格局,提升重要生态功能;通过数字化改革,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强化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执法能力,提高整体环境治理水平。总之,必须锚定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市建设目标,保持战略定力,树立底线思维,充分
28、把握新阶段新机遇,妥善应对新挑战新风险,努力把玉环打造成全省“重要窗口”美丽示范点、现代化建设的先行标兵。三、总体要求“十四五”时期,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高标准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优美的生态空间、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同时为美丽玉环建设提供重要保障。(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准确把握生态环境领域建设“重要窗口”的精髓要义,紧扣“八八
29、战略”,全力打造“美丽示范点”,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新时代美丽玉环建设为基本路径,凸显玉环“因海而生向海而兴”特色,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高标准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全面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严守环境安全底线,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绿色发展,争创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市,高质量建成滨海型美丽城市。(二)基本原则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地表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空气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面排查全域环境敏感土壤,七大类固体废物全链条全
30、过程“三化”处理,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发展保护并驾齐驱。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突出发展和保护并进,统筹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优化全市域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结构,推进资源循环利用,树立绿色生产生活消费理念,拓宽“两山”转化通道,立足玉环“绿岛蓝湾也是金山银山”特点,实现GDP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融合。守牢环境安全底线。树立底线意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海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建立健全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生态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完善生态安全格局。提高生态安全治理能力,有效防范
31、生态环境风险,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全民参与社会共治。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环保监督机制,多渠道、多媒体广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断培育生态文化,提高玉环人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意识,引导公众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变,提高全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及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度。(三)规划目标1. 总体目标展望二O三五年,高质量建成美丽玉环。全市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空间格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两山”转化通道充分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建立,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十四五”时期,产业绿
32、色发展有序推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合理,区域环境质量高位持续改善,重点环境风险隐患有效防控,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建成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市。到2025年,地表水县控及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类水质比例不低于81.2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9%以上。建立土壤监测监控体系,建成“无废城市”。2. 指标体系“十四五”期间共设定环境保护重点指标23项,其中约束性指标13项,预期性指标10项,涉及环境质量、污染减排、生态保护、风险防控、绿色发展五大领域。各指标属性及规划目标值具体见表2。表2 玉环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
33、类别序号指标名称2020年值2025年目标属性责任部门环境质量1地表水县控及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类水质比例(%)*73.381.25约束性玉环生态环境分局2县控及以上断面水功能区达标率(%)100100预期性玉环生态环境分局3地表水县控及以上断面V类水质比例(%)*00预期性玉环生态环境分局4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100100约束性玉环生态环境分局5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按面积,%)48.4保持稳定并有所改善预期性玉环生态环境分局6地下水质量类水比例(%)001预期性玉环生态环境分局7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微克/立方米)2019 最终以上级下达目标
34、为准。约束性玉环生态环境分局8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9.799约束性玉环生态环境分局9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100预期性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污染减排1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33.15完成上级下达任务约束性玉环生态环境分局11氨氮排放量减少(%)30.16约束性玉环生态环境分局12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11.94约束性玉环生态环境分局13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减少(%)17.48约束性玉环生态环境分局生态保护14森林覆盖率(%)39.4340约束性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15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完成上级下达任务预期性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16生态质量指数(新EI)*完成
35、上级下达任务预期性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17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56.64完成上级管控目标预期性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环境风险防控18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9.91001约束性市农水局19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1001约束性玉环生态环境分局20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未发生不发生预期性玉环生态环境分局绿色发展21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64完成上级下达任务约束性玉环生态环境分局22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完成上级下达任务约束性市发改局23单位GDP用水量(m3/万元)15.217预期性市农水局注:1、为五年累计数,其中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削减率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
36、降比例2020年数据未定稿,故统计2016-2019年四年累计数。2、2020年森林覆盖率土地面积包括漩门三期水域面积。3、带*的指标“十四五”统计口径较“十三五”有调整。第 51页四、重点方向与任务(一)重点方向“十四五”期间,围绕四个重点领域、五项工作重点、八篇生态文章,高质量创建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市。四个重点领域:“攻坚水、稳定气、吃透土、消灭废”,地表水质量全面提升,空气质量保持稳定,开展全域环境敏感土壤全排查,七大类固体废物全链条全过程“三化”处理。五项工作重点:整治环境质量提升问题、各类督察交办问题、区域环境重点环境风险隐患问题、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生态修复及空间合理利用问题。八篇生态
37、文章:做好工业清洁生产、地表水优良率提升、VOCs治理、空间利用碎片化修复、碳排放治理、入海污染源全治理、消除城镇裸土、老旧工业区地下水销号整治等八篇生态文章,初步实现美丽玉环建设。(二)具体任务1、发展循环高效绿色经济坚持绿色发展导向,全过程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创新发展高效生态工业、特色生态农渔业,大幅增加产品附加值,全面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和实现路径。推进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严格执行质量、环保、耗能、安全等法律标准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深入推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推行绿色产品设计、绿色产业链、绿色供应
38、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产业体系绿色转型。坚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并重、扩大总量与提质增效并重,综合利用标准依法依规有序推进落后产能淘汰,限制高碳高耗能行业发展,加快提升传统产业低碳高效发展水平。以产业集聚、生态化链接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推行园区综合资源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推进工业园区分布式光伏发电、集中供热、污染集中处理等工程项目,促进园区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园区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市经信局牵头,市发改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玉环生态环境分局、市住建局配合)打造高效生态工业。推动绿色产业创新发展。以
39、构建“268”现代产业格局为引领,大力培育汽摩配、水暖阀门两大主导产业和工程机械、机床、药械包装、眼镜配件、家具、缝制设备等六大特色产业,重点引进高端智能装备、现代交通装备与关键零部件、智能电气、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命健康、智能家居、节能环保等八大重点领域新兴产业,打造创新引领、机制完善、要素集中、人才集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推行“地方-企业-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完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台州创新中心、天大玉环数控与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玉环水暖阀门供应链一体化创新基地等创新平台。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壮大发展汽车零部件和水暖阀门两大产业集群,构建高端阀门和交通装备零部件精工制造基地。提
40、高产品品牌附加值,引导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推进自主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国际驰名的文化商标与文化品牌,打响“创意玉环”品牌。(市经信局牵头)提升特色生态农渔业。推进农业绿色生产,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绿色养殖。促进农渔业与二产、三产融合发展。深化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注重粮经复合、种养循环、精深加工,强化一、二、三产联动,做强做大品牌,带动农业向精品化、高端化转变。壮大生态渔业养殖。积极发展循环农渔业。优化调整种植业、养殖业及其内部结构,形成产业相互融合、物质多级循环的格局。充分依托文旦、盘菜等特色农业资源和“东海渔仓”全产业链海上加工、中鹿岛大黄鱼养殖等优势农渔产业,因地制宜推进特色生
41、态农业发展。(市农水局牵头,市港航口岸渔业局配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提高关键要素资源利用效率,切实加强电镀、水产品加工和机械制造等行业的节水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高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全面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依托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基地)试点项目,打造“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循环产业体系。扶持发展环保产业,加快培育拥有自主品牌、掌握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高、引领作用强的环保产业龙头骨干企业。鼓励发展环境监测、环境监理、环保设施运维、污染防治工程工艺设计等环保服务业。(玉环生态环境分局牵头)树立绿色消费理念。推动建立绿色低碳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政府采购
42、优先选择绿色低碳产品。鼓励大型超市优先引入“碳标签”产品,增加绿色低碳产品的有效供给,倡导消费者选择绿色低碳产品。倡导低碳装修、低碳生活,推广普及节水、节能器具,推行绿色包装,反对过度包装,强化阶梯水价、阶梯电价、阶梯气价的运用,引导居民自觉减少能源和资源浪费。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方式,鼓励民众采用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拼车等低碳出行方式,提高绿色出行比例。深化绿色交通,加大新能源车辆推广使用。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坚持城乡建筑精品化、景观化、低碳化,全面提升新建建筑绿色星级标准。探索建立财税、贷款等绿色消费体系。(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农水局、市交通局、市住建局、市财政局牵头)打通“两山”转化
43、通道。立足玉环山海兼具、绿岛蓝湾的特点,充分挖掘玉环市“海、岛相依,山、水交织,城、港联动”的区域特色和有利条件,探索“绿岛蓝湾也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路径。探索开展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常态化核算制度。积极推进陆海生态资产及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探索推行GDP与GE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机制,加快“两山银行”建设。健全水生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探索红树林等海洋碳汇及蓝碳交易研究。在全国率先打造出具有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滨海型“两山”实践创新“玉环”模式。(市发改局、牵头,玉环生态环境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统计局、市财政局、市人民银行配合
44、)2、优化“三生”空间分区布局优化空间分区,强化生态空间管制,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修复空间利用碎片化,持续落实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优化空间分区。加强空间战略布局,推动城市有机更新。以玉城街道作为玉环市的政务中心,兼备生活居住、高端商贸服务功能,推进主城区功能建设,优化生活空间;以大麦屿为主体的南部山水林田湖生态发展保护区和以沙门龙溪为主体的北部山水林田湖生态发展保护区,承担生态服务供给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优化生态空间;打造东边滨海产业带、西边临湾产业带以及中部漩门湾创新创意产业带,优化生产空间。以清港镇、龙溪镇、楚门镇、大麦屿街道、坎门街道等特色小镇,探索集农渔业、
45、文旅、社区为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以海山乡为核心的西部岛群,建设海岛型商务休闲旅游度假区;以鸡山乡为核心的东部岛群,打造近海捕捞区、旅游业及渔乡特色风情岛,实现“一心、两区、三带、多点、多岛群”的“三生”空间布局。(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强化生态空间管制。实施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针对玉环各类区域的环境功能特点,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落实污染减排措施,逐步提高环境准入标准,严格控制新增污染物排放量,切实改善重点区域环境质量。建立以空间规划为统领的空间治理模式,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空间协调,积极开展退耕还林、还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
46、等工作,提高生态空间质量。(玉环生态环境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产业集群布局,深化重点区域和行业污染治理。重点整合特色行业集群发展,高质量推进一批“万亩千亿”产业平台、特色小镇、小微企业园建设。“十四五”时期,在漩门湾及其沿岸地区,重点发展水暖阀门、汽车零部件、药械包装、家具等产业,打造环漩门湾创新发展核心区。在沙门、干江滨港工业城以及汽摩园区等区域,推动水暖阀门、汽车零部件、机床等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智能家居、现代交通装备与关键零部件、高端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在大麦屿街道,加快推进华能三期“港电”一体化项目、H级燃机项目、大麦屿能源(LNG)中转储运项目和航空航天、
47、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项目建设,推进甬台温临港产业带玉环片区箬笠礁作业区等实施类产业平台建设,做好玉环市科创产业园等谋划类产业平台前期工作,打造滨港产业区和临港产业区。创建一批数字化、特色化、上星级升级版小微企业园和2.0版特色小镇,构建“一湾两港多园”工业发展格局。(市发改局、市经信局牵头)3、推进碧水生态提质增优以国控断面达标、地表水优良率提升为核心,坚持“控源”“增容”两手发力,深化工业企业、园区和城镇截污纳管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加快推进河湖生态保护修复,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水生态质量,构建健康水生态系统。强化水环境污染治理。全力实施污水处理设施能力提升建设,建立管网智慧化运维管控系统,加强已建排水设施养护。“十四五”期间,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