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通州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doc

上传人:山*** 文档编号:97745657 上传时间:2024-06-25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6.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通市通州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南通市通州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通市通州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通市通州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doc(3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南通市通州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二一一年十二月目 录第一章 总则1第二章 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3第三章 地质灾害防治原则和目标7第四章 地质灾害易发区、防治分区10第五章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和实施安排14第六章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6第七章 附则18附件:1附图172附表123南通市通州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编制说明4通州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审查意见第一章 总则一、目的编制南通市通州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是为了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02

2、66号)等法规、文件精神,科学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资源,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维护社会安定,保障地质环境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本规划是通州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区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各镇(街道)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要依据。本规划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地面沉降、特殊类岩土(软土、砂土)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二、依据(一)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94号令)、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20012015年

3、)(国土资发200179号发布)、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4号公告)、江苏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苏政复200631号)、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管理的意见(苏国土资发【2011】216号)、南通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02020年)(通政复201120号)。(二)通州区城市总体规划、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及其它相关行业规划。(三)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四)以往地质、水工环地质及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成果。三、适用范围通州区行政区面积1561.96km2,其中,陆域面积1354.37km2、滩涂及长江水域面积207.59km2。本

4、规划的使用范围为陆域区。四、规划期限和基准年本规划以2010年为规划基期,规划期20112020年,规划近期20112015年,规划远期20162020年。第二章 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一、地质灾害现状南通市通州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地面沉降和特殊类岩土(软土、砂土)灾害。(一)地面沉降因长期开采深层孔隙地下水(第、承压水),通州区已发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灾害,二甲镇东社镇东部三余镇南部地区,至2010年累计地面沉降量大于200mm(附图1),近几年的沉降速率510mm/a。除上述的其它地区,至2010年累计沉降量小于200mm,近几年的沉降速率一般小于5mm/a。地面沉降造成地面标高降低,

5、逐步削弱天然抵御洪水的能力,并可引发地表水系紊乱、农田渍害、桥梁净空减小等次生灾害,差异沉降还可导致基础设施变形破坏等问题。(二)特殊类岩土1、软土通州区50m以浅软土较发育,除兴仁镇横港一带的局部地段缺失外,其它地区均有分布(附图2),岩性主要为淤泥质粉质粘土和淤泥,顶板埋深一般在20-40m,累计厚度一般在4-20m。软土具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强度低、渗透系数小及触变性和不均匀性等特征,工程地质性质差,进行工程建设时,如处理不当容易发生地基沉降变形、基坑壁坍塌等灾害。2、砂土通州区50m以浅砂土发育,岩性为粉土、粉砂,顶板埋深在2m7m,厚度一般在2540m(附图3)。砂土的

6、特点是沉积时代新、颗粒细、较均匀、密实程度低,且多处于饱水状态,在地震和动荷载作用下,容易发生液化灾害,在进行基坑等工程开挖时,易引发流砂及基坑壁坍塌等灾害。二、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地质灾害的孕育、发展、成灾受自然地质环境条件及人类活动方式和强度等多种因素控制。在规划期内,自然地质环境条件发生明显变化的可能性极小,人为活动将是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随着人类活动强度和方式的变化,通州区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有增多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一)通州区为冲海积、海积平原地貌,地势低平,孔隙潜水水位埋藏浅,特殊类岩土(软土、砂土)较发育,地质环境脆弱,近年来随高层建筑的增多及地下空间的利用,地

7、基沉降变形及基坑变形等灾害呈增多趋势。(二)通州区及周边县(市、区)深层地下水孔隙第、承压水开采普遍,开采强度及水位下降幅度较大,由此引发的地面沉降灾害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呈发展加重趋势。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通州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别是地面沉降灾害的防治与研究,已受到省、市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地面沉降控制与研究工作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一)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前期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的基础上,2000年开始,南通市先后完成了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地质灾害勘查评价工作,2010年完成了南通市下属各县(市、区)特殊类岩土调查工作,并开展南通市地面沉降监测工程,基本

8、查明了通州区地质灾害类型、发育分布特征、危害及形成机制等。此外,多年、多项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丰富。上述工作成果为通州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提供了基础资料依据。(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规范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程序,初步建立了区、镇(街道)、村三级地质灾害防治机构,成立了区汛期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落实了相关职责;建立了汛期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制度、防灾预案制度、灾害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三)地面沉降、地下水动态监测专业网日趋完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南通市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近几年又相继建立起地面沉降监测网,其中,布置在通州区的有:孔隙第

9、承压地下水动态监测井4眼、国家一级GPS点12个、国家控制点30个。上述监测点网的建立对防治本区地面沉降灾害发挥了重要作用。(四)积极推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为了从源头上杜绝人类工程活动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推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并按照“一站式”服务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了受理-评估-认定-备案程序。(五)地质灾害防灾知识得到宣传普及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台等多种媒体,在每年“4.22地球日”和汛期,开展通俗易懂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广泛宣传,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保护地质环境和防范地质灾害的意识得到了增强,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四、地质灾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一)地质沉降监测有

10、待进一步加强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成较晚,不够完善,监测系列资料较短,且不够完整,需要进一步完善、加强。(二)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但是,作为地质灾害防治重要保障条件之一的防治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推进。(三)工程建设设防重视不够,减灾基础设施标准偏低工程建设设防尚未引起高度重视,个别建设项目在场地选址、设防标准上由于忽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而留下隐患。(四)工程建设中,防灾工作力度不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工程活动越来越强烈,部分工程项目由于缺乏预见性,或采取的防范措施不到位,人为引发地质灾害的现象偶有

11、发生。避免因对地质条件认识不足而引发地质灾害,是当前及以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之一。(五)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有待加强,群众的防灾意识需进一步提高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不够,资料尚未实现完全共享,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普及程度偏低,群众对地面沉降和特殊类岩土(软土、砂土)灾害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防灾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第三章 地质灾害防治原则和目标一、地质灾害防治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从通州区实际出发,以防治地面沉降和特殊类岩土灾害为重点;以地质灾害监测为主要手段,实现对地质灾害的有效监控和预测预警;以改善地质环境、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保障社会稳定为目的,把地质

12、灾害防治与长远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通州区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服务。二、地质灾害防治原则(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财产、资源、环境保护并重地质灾害防治要把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突出民生问题,将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类活动聚集地以及重要工程作为防治重点,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同时兼顾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全面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应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综合考虑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统一规划,分阶段实施,因地制宜,选择重点地区和重点工程,集中力量加以突破,讲究实效,带动和推进全区地质灾害

13、防治工作。(三)地质灾害防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地质灾害调查、勘查、监测预警和减灾、防灾工程在空间布局和时间安排上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增强全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四)尊重自然规律,坚持科技创新应用新理论研究地质灾害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利用新技术、新方法防治地质灾害;建立科学完善的防治工作体系,力求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做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相统一。三、地质灾害防治目标(一)总目标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全面了解并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和发展趋势,逐步完善基于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加大监

14、测力度,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控制地面沉降的发生发展,将特殊类岩土灾害防治工作紧密落实到工程建设活动中,促进通州区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二)分阶段目标1、近期目标(2011-2015年)基本建立区、镇(街道)、村三级地质灾害行政监督管理体系;开展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为科学规划城镇、高新区、工业集中区等布局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和评价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分布现状、危害程度及发展趋势,以此为基础,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初步建立覆盖全区的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及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机制;进一步加强地下水资源开采管理工作,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逐步完善地面沉降监

15、测网络;加强工程建设活动的监督和管理,特殊类岩土(软土、砂土)灾害得到有效防治。2、远期目标(2016-2020年)完善地质灾害防治行政监督管理体系,使地质灾害防治规范化、科学化,形成长效机制;完善覆盖全区的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提高地质灾害预报和预测的准确率;建成完善的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网络系统,为减灾防灾和决策指挥系统服务;合理开采利用地下水资源,地面沉降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加大地质环境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力度,基本杜绝人为经济活动引发地质灾害;建立与通州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实现总体目标。 第四章 地质灾害易发区、防治分区一、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

16、易发区是指地质环境条件脆弱背景下,在自然因素和人类工程活动中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是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部署的重要依据。依据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地质灾害类型及时空分布规律、发展趋势,结合人类活动强度等外动力条件,对通州区地面沉降灾害、软土地质灾害和砂土地质灾害进行易发区划分(附图1、2、3,附表1)。(一)地面沉降灾害易发区综合考虑累计地面沉降量和沉降速率,将全区划分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发育区。中易发区面积238.75km2,分布在二甲镇东社镇东部三余镇南部地区;低易发区面积1104.86km2,分布在二甲镇麒麟桥东社镇三余镇海丰村一线以西地区;金沙镇北部的局部地段为不发

17、育区,面积10.76km2。(二)软土地质灾害易发区依据软土层顶板埋深和50m以浅软土层累计厚度,将全区划分为软土地质灾害不发育区、低易发区和中易发区。兴仁镇中部横港长林桥一带50m以浅没有软土层分布,为不发育区,面积6.03km2;五接镇东南部平潮镇南部的沿江地带、川姜镇西北部、张芝山镇北部及三余镇东南部地区软土层顶板埋深510m、累计厚度大于7m或软土层顶板埋深1020m、累计厚度大于12m,为中易发区,面积16.30km2;除上述不发育区和中易发区以外的其它地区,软土层顶板埋深大于20m、累计厚度620m,为低易发区,面积1332.04km2。(三)砂土地质灾害易发区依据砂土层顶板埋深,

18、将全区划分为砂土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和高易发区。五接镇西部、平东镇东部刘桥镇南部、兴东镇东北部西亭镇西南部、骑岸镇东南部五甲镇西部、二甲镇中部及金沙镇的局部地段,砂土层顶板埋深510m,为中易发区,面积105.80km2;除上述中易发区以外的其它地区,砂土层顶板埋深小于5m,为高易发区,面积1248.57km2。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根据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点,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布局等,划分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附图4、5、6,附表2)。(一)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通州区地面沉降灾害发育程度较低,软土层总体上埋深较大、厚度较薄,

19、但砂土层分布普遍,总体上埋深较浅、厚度较大,因此,本规划仅将砂土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划分为重点防治区,面积1248.57km2(附图4)。其防治工作重点是:根据砂土层的发育分布特征,科学规划城镇、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港口、码头等的布局和空间结构;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严格审批程序;强化工程建设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和工程建设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根据具体建设项目要求采取相应的地基处理、基坑围护等防治措施。(二)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1、地面沉降灾害次重点防治区分布在二甲镇东社镇东部三余镇南部地区,面积238.75km2。该区地貌为海积平原,地势低平,地面高程04m,第四系松散层厚度大于300m

20、,中高压缩土层和含水砂层发育,目前孔隙第承压水水位埋深普遍大于38m。至2010年累计地面沉降量大于200mm,近几年的沉降速率510mm/a。防治工作重点:加强地下水、地面沉降灾害动态监测,加强地下水开采活动的监督、管理,根据地下水位、地面沉降发展变化趋势,采取地下水禁采、限采等措施,合理开采地下水,防止地下水位继续下降;工程建设应考虑地面沉降因素,预留沉降量;开展汛期洪涝灾害巡查工作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严格审批程序。2、软土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分布在五接镇东南部平潮镇南部、川姜镇西北部、张芝山镇北部及三余镇东南部地区,面积16.30km2。该区地貌类型为冲海积、海积平原,地势

21、平坦,地面高程15m,第四系松散层厚度200360m,软土较发育,软土层顶板埋深510m、累计厚度大于7m或软土层顶板埋深1020m、累计厚度大于12m,为软土地质灾害中易发区。防治工作重点:高新区、工业集中区、港口、码头等规划时应结合软土的发育分布特征进行;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加强工程建设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和工程建设活动监督、管理工作,根据具体建设项目要求采取合适的软土处理措施。3、砂土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分布在五接镇西部、平东镇东部刘桥镇南部、兴东镇北部西亭镇西部、骑岸镇东南部西亭镇东北部、二甲镇中部及城区西部、张芝山镇南部的局部地段,面积105.80km2。该区地貌类型为冲海积

22、平原,地形平坦,地面高程2.55.5m,第四系松散层厚度200300m,50m以浅部砂性土层较发育,顶板埋深510m,厚度1045m。防治工作重点:城镇、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港口等规划时应结合砂土的发育分布特征进行;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加强工程建设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和工程建设活动监督、管理工作,根据具体建(构)筑物要求采取合适的砂土处理措施。(三)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1、地面沉降灾害一般防治区分布在二甲镇麒麟桥东社镇三余镇海丰村一线以西地区,面积1115.62km2。该区地貌类型为冲海积、海积平原,第四系松散层厚度较大,孔隙第承压水水位埋深多小于38m。地面沉降已经发生,至2010年

23、累计沉降量小于200mm,近几年的沉降速率一般小于5mm/a。防治工作重点是加强地下水、地面沉降灾害动态监测和地下水开采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2、软土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软土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广泛分布,面积1338.07km2。50m以浅软土层发育程度低,其顶板埋深大于10米。防治工作重点是加强建设工程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和工程建设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第五章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和实施安排一、地质灾害基础调查工作(一)地质灾害跟踪调查评价定期开展地质灾害跟踪性调查评价,适时了解、掌握城镇建设尤其是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地质灾害问

24、题,跟踪评价地面沉降、特殊类岩土(软土、砂土)灾害防治措施和效果,对已开展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行质量及有效性检查,及时总结经验,为下一步规划的修编、调整提出合理意见。(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以地质灾害勘查评价等资料为基础,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究致灾地质作用活动程度与社会经济易损程度,分析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评价地质灾害风险程度与差异,为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提供依据。二、地质环境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建设目前通州区境内仅有孔隙第承压地下水动态监测井4眼、国家一级GPS点12个、国家控制点30个(附图7),控制不够全面,因此,监测网络的不断完善及有效运行和维护是今后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25、。规划期内,拟增补孔隙第承压地下水动态监测井3眼、国家控制点8个、二等水准路线8.5km。在监测的基础上,切实做好预警预报工作,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三、地质灾害空间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基于GIS系统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到2015年初步建成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地质灾害分布和灾情信息的图数一体化管理;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地质灾害信息网络系统,形成数据获取、分析、信息发布“一条龙”工作框架,提高地质环境管理水平,为减灾、防灾和决策指挥服务。四、地质灾害减灾工程(一)地面沉降对建设环境影响研究调查地面沉降对建设环境及已建基础工程的影响程度,探索研究相应的防治措施,为保证建设环境安全

26、服务。(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开展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研究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灾害之间的关系,为科学合理开采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依据。(三)工程建设与运营中的地质灾害减灾工程拟建和在建的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重要水利水电工程、风景区、学校、医院、大中型商业建筑、大中型工业项目、高层或高耸建筑及大中型港口、码头等应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将可能因建设活动而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一并列为建设内容,进行相应的治理,避免形成新的地质灾害隐患。在工程运营中,按有关要求,落实监测、巡视检查等防灾措施。五、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估算估算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为280万元,主要防治项目及经费估算见下表。通州区(

27、2011-2020年)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估算表项目名称预算资金(万元)合计地质灾害跟踪调查30280地质灾害风险区划40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完善、管理、运行80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30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及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关系研究60地面沉降对建设环境的影响研究30地质灾害知识宣传普及10第六章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一、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地质灾害防治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各镇(街道)主要负责人要对本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跨地区、跨行业的社会系统工程,

28、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区国土资源分局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区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建设、规划、交通、水利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各自相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镇(街道)政府按照相应职责做好本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规划的全面实施。二、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活动必须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和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并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对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当

29、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三、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投入机制区财政要逐步增加对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的投入,将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建立保障机制,同时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由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因人为引发或者加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由责任人承担。四、加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加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政府部门、企业和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使地质灾害防治成为全社会

30、的自觉行动。各镇(街道)均应制订地质灾害防灾知识培训计划,作为加强预警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灾、抗灾的水平与能力。第七章 附则本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附图、附表及编制说明。本规划自通州区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实施。本规划由南通市国土资源局通州分局负责解释。本规划每5年修编一次。本规划未尽事宜,按国家、省、市、区有关规定执行。18 南通市通州区地质灾害易发分区说明表 附表1灾种易发等级分布范围面积(km2)地质环境条件人为活动情况地质灾害现状及趋势地面沉降中易发区二甲镇东社镇东部三余镇南部地区238.75冲海积、海积平原,地势低平,地面高程0-5m,第四系松散层厚度200-360

31、m,孔隙含水层发育。地下水开采较强烈,孔隙第承压水水位埋深大于38m。地面沉降已经发生,至2010年累计沉降量大于200mm,现状沉降速率5-10mm/a。低易发区二甲镇麒麟桥东社镇三余镇海丰村一线以西地区1104.86地下水开采程度相对较低,孔隙第承压水位埋深小于38m。地面沉降已经发生,至2010年累计沉降量小于200mm,现状沉降速率多小于5mm/a。软土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五接镇东南部平潮镇南部的沿江地带、川姜镇西北部、张芝山镇北部及三余镇东南部地区16.30冲海积、海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50m以浅软土较发育,顶板埋深5-10m、厚度大于7m或者顶板埋深10-20m、厚度大于12m。城镇

32、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港口地区各类工程建设活动较强烈,沿海、沿江地带围填造地活动频繁,其它地区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程度一般。现状条件下发育程度低,但在未来的工程建设中如处理不当,则有发生地基沉降变形、基坑边坡坍塌变形等问题的可能,地震时有产生震陷灾害的可能。低易发区中易发区以外的其它地区1332.04冲海积、海积平原,地形平坦,50m以浅软土发育程度较低,顶板埋深大于20m,厚度一般6-20m。砂土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除五接镇西部、平东镇东部刘桥镇南部、兴东镇北部西亭镇西部、骑岸镇东南部五甲镇西部、二甲镇中部及通州城区西部局部地段以外的其它地区。1248.57冲海积、海积平原,地势低平,50m以浅

33、砂性土层发育,顶板埋深小于5m,厚度10-45m。现状条件下发育程度低,但在未来的工程建设中如采取的处理措施不到位,则有发生砂土地基变形及流砂等灾害的可能;在地震或动荷载作用下,有发生液化灾害的可能。中易发区五接镇西部、平东镇东部刘桥镇南部、兴东镇北部西亭镇西部、骑岸镇东南部西亭镇东北部、二甲镇中部及通州城区西部、张芝山镇南部的局部地段。105.80冲海积平原,地形平坦,50m以浅砂性土较发育,顶板埋深5-10m,厚度20-35m。 南通市通州区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分一览表 附表2防治区防治区环境防治措施编号名称面积 (km2)1砂土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1248.57冲海积、海积平原,地势低平,50

34、m以浅砂性土层发育,顶板埋深小于5m,厚度10-45m。1、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2、加强地质环境监测、保护和管理工作;3、强化工程建设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工作。2地面沉降灾害次重点防治区238.75冲海积、海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地面高程0-5m,第四系松散层厚度200-360m,孔隙含水层发育,地下水开采较强烈,孔隙第承压水水位埋深大于38m;至2010年累计地面沉降量大于200mm,现状沉降速率5-10mm/a。3软土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16.30冲海积、海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50m以浅软土较发育,顶板埋深5-10m、厚度大于7m或者顶板埋深10-20m、厚度大于12m。4砂土地质灾

35、害次重点防治区105.80冲海积平原,地形平坦,50m以浅砂性土层较发育,顶板埋深5-10m,厚度20-35m。5地面沉降灾害一般防治区1115.62冲海积、海积平原,地势低平,地面高程0-5m,第四系松散层厚度200-360m,孔隙含水层发育。地下水开采较强烈,孔隙第承压水水位埋深小于38m;至2010年累计地面沉降量小于200mm,现状沉降速率小于5mm/a。1、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2、加强地质环境监测、保护、管理及工程建设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工作。6软土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1338.07冲海积、海积平原,地形平坦,50m以浅软土发育程度较低,顶板埋深大于20m,厚度一般6-20m。南通

36、市通州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编制说明南通市国土资源局通州分局二O一一年十二月目 录1、规划的基本背景12、规划编制的依据13、规划编制思路24、规划编制过程25、规划成果形式与文本主要内容36、规划的特点67、关于几个问题的说明61、规划的基本背景1.1政策背景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科学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资源,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对维护通州区社会安定、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执行

37、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94号令)、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0266号)等法规、文件精神,行使国土资源部门对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的管理职能,适应通州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南通市国土资源局通州分局组织南通市通州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1.2管理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通州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速度也得到了空前发展,但同时也因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引发了次生地质灾害,局部地区地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人类与自然不能协调发展的问题已有所显现,局部地区地

38、质环境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为此,强化对地质灾害的计划防治已势在必行。2、规划编制的依据(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94号令)、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20012015年)(国土资发200179号发布)、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4号公告);(2)通州区城市总体规划、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及其它相关行业规划;(3)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4)以往地质灾害勘查评价等研究成果。3、规划编制思路充分体现人口与地质生态环境协调、持续

39、发展的战略,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等法规、文件及国土资源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实施细则要求,立足于通州区具体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基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状况,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出发,围绕通州区人民政府通州区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规划目标编制本规划,统筹安排各类地质灾害的防治,努力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和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加强地质生态环境的整治和保护,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创造良好的地质环境条件。4、规划编制过程本次编制的南通市通州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02020年)是南通市国土资源局通州分局成立

40、以来,第一次对通州区地质灾害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工作成果。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区政府的关怀和重视,区其它相关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为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本次开展了全区地质灾害专题调查,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本规划。编制工作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4.1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0月)(1)组织准备为做好规划的编制工作,区国土资源分局多次与区政府、财政、发改委、建设委、规划、水利、交通、安全生产等相关部门协调、沟通,具体落实规划的编制工作,负责审定工作方案,提出任务要求,审查规划稿,协调部门之间及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与其它相关规划的关系。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十分重视规划的编制工作

41、,专门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编制的组织落实;领导小组下设规划编制组,由地质灾害评估中心的技术人员组成,具体开展规划的编制工作。(2)学习培训、编制方案编制组成员进行业务学习,重点领会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江苏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南通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精神,学习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及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实施细则,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联系通州区实际,提出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编制规划工作方案。4.2资料收集(2011年10月)地质资料是地质环境的信息反映,是人类认识和研究地球、保护和合理利用地质环境的重要依据,因此,以往资料的收集、分析是本次工作

42、的一个重点。本次共收集地质、水工环地质、地质灾害、生态地球化学、人类活动、行业规划等与之相关的成果资料约40份,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钻孔100眼。4.3野外调查(2011年11月)为实现对通州区各类地质灾害的基本认识,本次进行了专项地质灾害调查,调查区面积约1561km2,调查灾种主要为地面沉降、江海岸坍塌及与工程建设活动关系密切的特殊类岩土(软土、砂土)灾害。地面沉降灾害调查根据地面沉降严重程度分重点和一般调查两个区。地面沉降较严重地区,采用逐镇详细调查访问和路线穿越、追索法进行重点调查;一般调查区则采用路线穿越、追索法调查。调查内容主要为地形地貌、地面沉降迹象、危害性及变化,地下水开采

43、情况及灾害治理情况,并从水文条件和洪涝灾害变化角度,调查分析地面沉降的发展变化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江海岸坍塌采用追索法进行调查,主要调查江海岸稳定性、灾害迹象及危害性等;特殊类岩土(软土、砂土)灾害采用访问形式调查,主要调查软土、砂土对建设环境的影响及工程建设活动中采取的防范措施和防治效果等。4.4规划编制(2011年11月-12月)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要求,编制规划文本、附图及附表。2011年12月提交了规划草案,由区国土资源分局组织了初步论证,并对规划进行了修改。5、规划成果形式与文本主要内容5.1成果形式规划成果包括文本、附图、附表和编制说明。文本由总则、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地质

44、灾害防治原则和目标、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和防治分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和实施安排、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附则七个章节组成。5.2规划的指导思想从通州区实际出发,以控制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为重点,以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为主要手段,实现对地质灾害有效监控和预测预警;以改善地质环境、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保障社会稳定为目的,把地质灾害防治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通州区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服务。5.3规划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预防为主,财产、资源、环境保护并重;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全面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与通州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5.4规划目标总目标:建立完善的与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相配套的

45、行政监督管理体系,全面了解并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基本状况、分布规律和发展趋势;建立并完善基于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地面沉降得到有效控制;加大监督工作力度,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紧密落实在人为一切经济活动中,杜绝人为引发地质灾害现象。近期目标(20112015年):基本建立区、镇(办事处)、村三级地质灾害行政监督管理体系,全面了解和掌握重点防治区地质灾害分布现状、危害程度及发展动态,初步建立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及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机制,地面沉降速率逐年减小。远期目标(20162020年):完善地质灾害行政监督管理体系,建立覆盖全区的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成完善的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网络系统,为减灾防灾和决策指挥系统服务;地面沉降得到有效控制;建立与通州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实现总体目标。5.5规划的主要任务规划对20112020年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