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4调整完善版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4调整完善版说明.docx(9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温岭市 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2006-2020 年)2014 调整完善版说 明二一六年四月前 言本说明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规划调整完善情况说明。主要针对温岭市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2014 调整完善版)的主要内容和相关 问题进行了详细解释和说明,包括规划调整完善的必要性和过程、 规划调整完善背景、规划调整完善思路和重点、规划调整完善基础 数据、规划调整完善方案评价、相关规划衔接、规划调整完善的公 众参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划调整完善主要成果等章节, 目的 是为了说明规划调整完善方案形成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逻辑性, 说 明规划调整完善方案的可操作性,增强规划调整完善
2、成果的完整性。第二部分为规划调整完善条文修订说明,通过规划条文对比具 体说明规划调整完善前后的规划条文修改情况。 以调整完善版为主 体,与原规划文本进行逐章逐条的对照说明, 对新增、删除、修改 的条目进行调整原因的详细说明。第一部分 调整完善情况说明目 录前 言1第一章 规划调整完善的必要性和过程 1一、规划调整完善的必要性 1二、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三、规划调整完善过程 5第二章 规划调整完善背景 7一、市域概况7二、土地资源状况 10三、2006-2013 年规划执行情况 13第三章 规划调整完善思路和重点 16一、规划调整完善思路 16二、规划调整完善重点 17第四章 规划调整完
3、善基础数据 21一、规划基数21二、人口及城镇化率数据 24三、经济发展目标及其他相关数据 25四、规划主要控制指标 26第五章 规划调整完善方案评价 28一、与现行规划方案比较评价 28二、对调整完善方案科学性、可行性的评价 31三、规划预期效益 32第六章 相关规划衔接 34I一、与国民经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34二、与温岭市域总体规划的衔接 34三、与温岭市环境功能区划的衔接 36四、与温岭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衔接 37五、与温岭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的衔接 37六、与温岭市湿地保护规划的衔接 39七、与交通、水利、电力能源、旅游规划的衔接 39八、与其他相关规划的衔接 39第七章 规划
4、调整完善的公众参与 41一、工作准备阶段 41二、布局方案制定阶段 41三、成果论证阶段 42第八章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43一、评价目标43二、生态环境状况 43三、规划实施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分析 44四、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45第九章 规划调整完善主要成果 47一、文本47二、图件47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 48四、规划附件48II温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2014 调整完善版 说明第一章 规划调整完善的必要性和过程一、 规划调整完善的必要性温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以下简称“现 行规划 ”)于 2010 年报经浙江省人
5、民政府批准实施。现行规划 自批准实施以来, 在全市土地管理工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温岭市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提供了有力的土地保障,取得了良 好成效。“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 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 提出, “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控制开 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 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 多良田, 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召开和相关政策 的出台,温岭市 “十三五”规划
6、的战略目标调整等背景变化,现行 规划已不能适应温岭市新的发展形势,规划调整完善势在必行。1 、党的十八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 化道路,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 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 机制, 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并将优化国土空间纳入了生 态文明建设。1温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2014 调整完善版 说明2 、2015 年,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 106 个重点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土 资发2015 14 号)部署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
7、作,浙江省人民政 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工作的通知 (浙政办发201554 号)、浙江省国土资源厅 浙江省农业厅关于 印发浙江省进一步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技术方案的通知(浙土资发 201531 号)对全省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和安 排,要求将城镇周边及交通沿线的优质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 这 一系列文件体现了各级政府对耕地保护的重视,坚守耕地红线,保 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同时提出将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与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同步推进。3、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浙江省提出 了推进大产业大平台大企业大项目的“四大建设”,着手规划包括台 州
8、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在内的 14 个省级产业集聚区, 并将海洋经 济列为重点战略任务。随着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 略,温岭作为省级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和台州都市区的重要 组成, 将加强东部产业集聚区和沿海城镇群建设,优化海洋经济发 展布局,打造成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力争建设成为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先行区。4、台州市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引,主动对接国家“一带 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 提出“一都三城”区域发展战略新目标,并 提出台州、临海、温岭“三市同城”的发展战略。为适应台州“一都三2温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2014 调整完善版
9、 说明城”和“三市同城”战略的实施,温岭将主动融入台州现代化港湾都市 区建设, 积极融入台州城镇群核心圈层,对接公共服务、轨道交通、 高速公路等内容, 积极承担区域职能。为此, 温岭也对区域发展目 标进行了相应调整,中心城区中心北移、重心南移, 和泽国、大溪、 新河同城化发展; 做大做强五大中心镇和六个特色镇;加快东部新 区建设,提升都市圈的集聚辐射能力,将其打造为“科技创智城、滨 海旅游区、绿色生态园”,成为转型升级的“智慧湾区”。宏观背景的变化和区域发展目标的调整对 现行规划的实施 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也对用地结构、空间布局、土地资源需求提出 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因此,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
10、利益出发, 为合理有效利用土地,实现土地资源利用与发展战略方向的协调匹 配,迫切需要对现行规划进行调整完善。2013 年,温岭市按照省国土厅部署完成了温岭市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 2006-2020 年)实施评估,省国土资源厅批复同意温岭市 及下辖各乡镇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由此,温岭市按照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县、乡 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技术指南(试行版) 和乡级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及质量检查规则(修订版)(浙土资发201444 号文)的要求, 开展了本次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二、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规划期间, 国内宏观环境深刻变化,新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相3温
11、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2014 调整完善版 说明继实施,改革、创新、新型城镇化“三大红利”逐步释放, 进一步开 放合作成为区域发展新常态。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有利于温岭发挥临海区位优势, 为温岭进一步加强与沿线相关国家的经贸关系、加大“走出去”步伐 提供了契机,也为温岭依托临海区位,发展海洋经济和临港产业创 造条件。国家“新型城镇化”和台州的“一都三城”战略的推进, 有利于温 岭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营造高层次城市功能服务自身的发展。 “十三五”时期,国家确定的新型城镇化, 将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 化步伐,将加快以都市区和城市群为引领的区域城镇化步伐。浙江
12、 在实施都市圈战略的同时,将注重中心城镇,特别是一批“小城市” 与“特色小镇”建设;台州将以自我抱团的方式实施“一都三城”战略。 这将有利于温岭协调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步伐,做大做强五 大中心镇和若干特色小镇;有利于温岭与台州中心城区、临海抱团 打造浙江第四大都市圈,推进温黄平原都市化, 加快东部新区建设, 提升都市圈的集聚辐射能力。温岭市在未来几年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 在土地利用上也 映射出诸多具体实现问题:随着人口、资金和优势产业进一步向中 心城区集中,五大中心镇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没有得到发挥,市 域城镇体系整体运行效率不高;东部新区建设推进速度滞缓, 部分 镇、村发展不快也影响
13、了区域的协调发展;有限的建设用地指标如 何最大程度地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在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下,4温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2014 调整完善版 说明如何完成繁重的建设用地复垦任务;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如何不影响 区域生态安全等等。这些挑战都给温岭市的土地利用带来严峻考验。三、规划调整完善过程(一) 前期准备阶段2015 年 4 月,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我省市县 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通知(浙土资发201518 号),要求全省各市县乡加快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 温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经过精心筹备, 于 2015 年 4 月成立
14、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领导小组, 并在国土局设立办公室, 同时成立项目技术小组,确保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顺利进行。(二) 资料收集、 基数转换和专题研究阶段5 月份开始,技术小组召集各乡镇及国土所召开了业务培训会, 讲解了相关政策和技术要点,下发了工作底图和调查表格,着手收 集相关的基础资料和数据, 包括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现 行规划成果、历年农转用报批及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城市总体规划 等相关规划,以及近 3 年政府工作报告、相关部门“十三五”规划等 各方面资料。在此基础上,开展温岭市规划基数转换和专题研究工作,包括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专题、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专题、生态保护专题、
15、节约集约利用专题、建设用地扩展边界专题等。(三) 布局优化及规划方案编制阶段57 月中旬, 项目技术小组组织召开了全市相关部门、镇(街道)、 国土所参加的规划调整完善培训会,正式开展规划调整完善的布局 工作。 主要工作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现行规划布局、环境质量 评价、用地适宜性评价、相关部门主要用地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全 市的规划控制指标,确定规划的主要用地规划与布局, 划定生态红 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建设用地开发边界等三条红线, 确定 规划方案,编制规划成果。规划布局和方案编制过程中, 积极做好公众参与和协调。规划 调整完善过程中广泛征求上级及市相关部门、专家、土地所有者、 使用单位、
16、村组及公众意见,特别是对生态红线及建设用地开发边 界的划定与城建、环保、林业部分进行了充分衔接和论证,取得大 多数公众的支持。( 四 ) 规划论证和评审报批阶段规划方案经多方讨论确定之后, 于 11 月形成初步成果,技术小 组编制温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成果,并召开中心城区五 个街道的听证会,市级听证论证会。技术小组根据听证论证意见对 规划成果修改完善后,报温岭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并上报台州市论 证审查。 12 月中旬经台州市各相关部门论证审查通过后,技术小组 针对审查意见及时修改完善成果后于 12 月中旬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审 查。6第二章 规划调整完善背景一、 市域概况( 一 ) 地理位置
17、与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温岭是中国大陆新千年、新世纪第一缕曙光首照地,地处浙江 省东南沿海台州湾以南,长三角地区的南翼, 三面临海,位于东经 1210950 121440、北纬 281245283205之间。市境北界 台州市黄岩区和路桥区,南接玉环县,西邻乐清市, 东、东南和西 南三面濒海, 分别面向台州湾南部的大洋港湾、积谷洋和牛山-蒜山 海域,隘顽湾、披山洋海域及乐清海域。全市土地总面积 1073.71 平方公里,其中陆域总面积 956 平方公里。境内甬台温铁路客运专线、沿海高速公路、 104 国道穿境而过,是著名的温黄平原所在地。7图 1 温岭市地理位置图2 、地貌特征温岭市陆域地形东西长
18、、南北狭,东西长55.5 公里, 南北宽 35.9 公里。温岭市素有“四山一水五分田”之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 西向东逐渐倾斜, 西部和西南部多为绵延起伏的低山丘陵,属北雁 荡山余脉;北部、中部和东部为平原,地势平坦,河流纵横, 系温 黄平原的主要组成部分。温岭市是浙江省海洋大市, 共有海域面积 1.47 万平方公里,全 市海岸线长 316.91 公里(其中陆地海岸线长 103.5 公里),有大小岛 屿 170 个。3、河流水系温岭市境内溪河众多, 现有市级河道 4 条、县级河道 33 条。主 要水系为金清水系,其它独立水系包括江厦港、坑潘港、横山港、 大雷溪等。全市水资源总量为 8.574
19、3 亿立方米, 水库和山塘 153 座,总库 容为 7669 万立方米,其中太湖、湖漫、花芯、桐岭水库是较大的 48座水库,合计容量 6889 万立方米。4、气候温岭市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明显,气候 温和,四季分明, 温湿适中, 热量充裕, 雨量充沛,光照适宜,无 霜期长。全年最多风向为东北风, 有大风日数 136 天, 其中因热带 风暴和台风入侵造成的大风约占 80%;年平均气温 17.3C,平均无 霜期 252 天;年平均日照时数 1861.1 小时, 平均蒸发量 1270.2mm , 平均辐射总量为 104.8 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雨量为 1649.6mm, 平均降
20、水日为 169 天。5 、海洋和湿地温岭市有可围垦滩涂 109.53 平方公里,占潮间带总面积的 70.64%,主要分布在东部(大港湾)、南部(隘顽湾) 和乐清湾中北 部(坞根)沿海。温岭沿海约有 170 平方公里的滨海平原,是重要 的粮食生产基地。 温岭市围塘养殖发展迅速, 已经成为温岭湿地资 源新的有机组成部分。温岭境内有丰富的潮汐能资源, 有以江厦潮 汐电站为代表的海洋潮汐能利用试验区。6 、旅游资源温岭市是中国大陆新千年、新世纪第一缕曙光首照地,拥有国 家 4A 级风景区长屿硐天、世界地质公园-东园区 (长屿硐天、大溪 方山)、大溪国家级森林公园、江厦省级森林公园、 石塘渔村、千年 曙
21、光公园、石夫人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二 ) 社会经济状况9温岭市下辖5 个街道、11 个镇,830 个行政村和 99 个居民委员 会。2013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21.05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0.40 万人, 非农业人口 20.65 万人。温岭市是浙江省重点培育城市,初步形成了太平-泽国-大溪金三 角和五大中心镇的城市化格局。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城市” 、“国家级 园林城市” 、“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荣 誉称号。2013 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748.28 亿元,人均 61930 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58.19 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 346.6
22、0 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 343.48 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 7.8 47.5 44.7 调整为 7.8 46.3 45.9。2013 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 78.60 亿 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43.85 亿元; 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05.54 亿元; 完成工业增加值 316.82 亿元,规模以上 ( 2000 万元) 的企业 工业总产值 696.12 亿元;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286.18 亿元; 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 37647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8403 元。二、土地资源状况( 一 ) 土地利用现状2013 年末, 全市土地总面积 107371 公顷,其中农用
23、地 66946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62.35%;建设用地 21114 公顷, 占土地总面 积的 19.66%;其他土地 19311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17.99%。1、农用地:全市耕地 33956 公顷,园地 3525 公顷,林地 2366410公顷,其他农用地 5801 公顷。2、建设用地: 全市城乡建设用地 17694 公顷,交通水利用地 3110 公顷,其他建设用地 310 公顷。3 、其他土地:全市水域用地 16329 公顷,自然保留地 2982 公 顷。( 二 ) 土地利用特点1、光温条件较好, 土地利用效率较高。温岭市属中亚热带季风 气候区,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明显。气候温暖
24、湿润,四季分明, 雨水 充沛, 光热充足, 全年常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多种作物、 果木生长。全市耕地以水田为主,其中中北部河网平原和东部滨海 平原为高产稳产水田,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是温岭市的粮仓,土 地利用效率较高。2、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耕地、林地比重高。全市地形地貌齐全, 山地丘陵、平原、滩涂、岛屿、海洋皆有,使得土地利用类型丰富 多样,类型比较齐全,空间分布分散且复杂。全市土地利用类型中 以耕地和林地比重最高, 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 31.62%和 22.04%,土 地利用的生态基质较好。(三)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1、工业碎片化引致城镇碎片化, 造成大量负外部性问题。工业 主导的
25、空间拓展是温台模式下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特征,温岭市从 早期“一镇一品”,逐步演变为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工业碎片化发展 和沿主要交通线蔓延的情况十分突出,这一趋势也造就了温岭城镇11空间的过度碎片化发展。 温岭工业碎片化、蔓延式发展的模式由于 具有低成本优势,在上世纪 80-90 年代短缺经济时期,以及本世纪 初加入 WTO 初期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但近年随着“产能过剩”,竞争 力迅速下滑,同时碎片化还带来了大量负外部性问题,如污染扩散、 环境、治安混乱等。2 、人口密度持续增大,未来土地承载扩张能力弱。 2013 年末, 温岭市常住人口达 144 万人,按全市 956 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计算, 人
26、口密度达 1500 人/平方公里。随着温岭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外来人口仍在不断增加,导致人口密度持续扩大,给温岭市有限的 土地资源带来了极大的承载压力。2013 年末,全市人均耕地只有 0.42 亩, 远远低于全国及全省的平均水平,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 从全市土地现状来看,西部和西南部的山地可开发利用潜力低下, 未来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一带, 土地承载扩 展能力较弱。3 、地面沉降严重。温岭市地处沿海丘陵山区,地形变化较大, 自然条件较差,地质环境脆弱。温岭城东、城西、城北、横峰、泽 国等地,经济发达,城市化程度高,人口密度大, 由于长期过量开 采深层承压水,地面沉降
27、严重。地面沉降已造成井管上升和地面开 裂、渠水倒流等,沉降严重区地面已接近河水位,致洪涝灾害加剧, 大片农田和道路被淹, 房屋进水。在温岭西部平原有近 4000 亩的农 田由于地面沉降而处在河水控制水位下, 无法耕种。 “地面沉降给沿 海地区工农业造成了影响, 同时也对道路规划建设造成了影响。124、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农业比较效益低, 对土地资源 重用轻养,耕地抛荒较多, 复种指数不高。农业用地结构不尽合理, 低产林多,而园地面积偏少,经济林面积也偏小,有待调整优化。三、2006-2013 年规划执行情况( 一 ) 规划主要控制指标执行情况温岭市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期限为 2006-
28、2020 年。 至 2013 年,本轮规划主要控制指标执行情况具体如下:1、耕地保有量规划期内全市耕地保有量为 32453 公顷( 48.68 万亩)。根据温 岭市基数转换成果,2013 年温岭市耕地面积为 33956 公顷( 50.93 万亩),耕地保护目标完成较好。2、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规划下达温岭市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为30367 公顷( 45.55 万亩), 2006-2013 年省重点项目核减基本农田 253 公顷,则基本农田保护任 务调整为 30114 公顷( 45.17 万亩)。至 2013 年底,全市实际基本农 田保护为面积 30557 公顷( 45.84 万亩),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得
29、到有 效执行。3、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规划下达温岭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14106 公顷。至 2013 年,温 岭市实际城乡建设用地模已达 17694 公顷,远远超出规划控制指标。4、新增建设用地13规划下达温岭市新增建设用地为 5073 公顷, 2006-2013 年省重 点项目追加新增指标 4345 公顷, 则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调整为 5507 公顷。 2006-2013 年,全市共执行新增建设用地 3228 公顷,温岭市 新增建设用地符合相关规划执行政策。5、建设占用耕地规划温岭市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控制指标为 3983 公顷。至 2013年, 温岭市新增建设用地实际占用耕地 1938 公顷。 温岭
30、市建设占用 耕地符合相关规划执行政策。6、补充耕地规划温岭市补充耕地面积为 4184 公顷。2006-2013 年,温岭市 实际补充耕地 1109 公顷, 年均耕地补充量 139 公顷。7、节约集约利用指标规划下达温岭市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 95 平方米以内, 至 2013 年该指标值为 109 平方米。规划下达温岭市万元二三产业 GDP 用地量控制在 21 平方米以内,至 2013 年该指标已经达到30.60 平方 米,比规划基期的 60.88 平方米有了大幅提升。( 二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成效1、对粮食安全的保障。规划认真落实了上级下达的耕地保护任务,通过滩涂和低丘缓坡的开发利用有
31、效减少工业和城镇建设对优 质耕地的占用,保护了平原地区的优质耕地, 通过采用更为高效合 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先进技术手段, 使粮食总产量仍维持较高水平, 保证了温岭市粮食生产能力的稳定。为本区域的粮食安全提供了可14靠保证。2、对基础设施用地的保障。规划实施期间优先安排基础设施用 地、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通过落实甬台温高速公路、104 国道复 线、 75 省道、 81 省道等交通建设项目用地, 全市交通运输条件明显 改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3、对新农村建设的保障。通过“下山脱贫”和“十村示范、百村 整治”等工程的实施,集中建设中心村和脱贫安置点, 使人口逐渐梯 度转移,人居环境得以改善,
32、村庄拆迁安置、旧房改造工作顺利进 行,村容村貌大大改善。4、对城镇工业建设的保障。通过温岭城市新区、东部产业集聚 区、 温岭市工业城及各镇工业组团的建设, 在保障全市各类工业建 设用地的同时, 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提高了企业单位面积产出。5、对生态建设的保障。规划实施期间,温岭市通过开展河道生 态示范工程建设和“五水共治”工程,积极推进以湖漫水库、花芯水 库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大水源地的湿地保护和生态公益 林抚育力度,在建设用地布局上注意避让生态保护功能区。15第三章 规划调整完善思路和重点一、规划调整完善思路(一) 从“保障型规划”和“保护型规划”转变从优先保障经济发展的规划模式向更加
33、注重保护耕地资源、保 护生态环境转变, 强化生态资源保护,通过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红线 和生态保护红线、扩大禁止建设区等措施,优先保护耕地资源,保 护生态环境,严格限制城镇及农居点的无序扩张。(二)从“新增扩张型规划”向“集约管控型规划”转变规划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划定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强化空间管 控,引导城镇发展方式由单纯依靠新增指标进行“摊大饼式”布局向 组团式集聚型布局转变。通过集聚引导和管控,实现人口向城镇、 中心村集中,工业向园区、产业集聚区集中, 永久基本农田向优质 耕地集中, 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资源的集聚效益, 优化国土利用空间, 保护生态环境。(三)从“指标管理”和“空间管控”转变现行
34、规划强调利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来控制允许建设区的 规模和布局,本次调整完善着重强调通过划定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 界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布局, 强化空间管控的理念, 更加严格土地 用途管制。(四)从“两规衔接”和“多规融合”转变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时只注重与城镇总体规划的“两规衔16接”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县 (市) 域总 体规划、环境功能区划、旅游规划等的“多规融合”。本次调整完善 与温岭市环境功能区划、市域总体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综合 交通发展规划、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等多个规划进行了充分的衔接, 构建了多规均衡、稳定和和谐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体系。二、规划调整完善重点本
35、次规划调整完善的重点在于转变规划理念, 结合温岭市发展 实际调整土地利用战略和规划主要控制指标,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红 线和生态保护红线,突出保护耕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强化空间 管控和存量挖潜, 推动温岭市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为温岭市规划出 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调整土地利用战略本次规划调整完善,土地利用的侧重点发生较大变化,从以往 强调“一要吃饭,二要建设”调整为“一要吃饭, 二要保护环境, 三要 建设”,土地利用战略更加强调保护优先和节约集约利用。温岭市在 落实上级新的政策要求时, 结合市域实际对土地利用战略也应适时 调整,为全市新战略实施提供土地要素保障。现行规划的土地利
36、用战略目标包括城乡统筹发展、保护耕 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保护生态空间等方面,这些要求符合当时 发展形势。 当前环境对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筹各级政府及当 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结合温岭市经济社会转型要求, 本次规划的17土地利用战略调整为生态优先,坚持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节 约集约利用土地和存量挖潜、城乡统筹发展等四点,这一战略更加 符合当前“新常态”发展时期的发展趋势。( 二 ) 调整规划控制指标为保证本次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顺利进行,省国土资源厅出台 了技术指南,并重新下达了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 乡建设用地规模等 5 项指标,台州市也下达了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 保护任务。温岭
37、市在规划调整完善过程中,遵循“大稳定、小调整” 的原则,在现状分析、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各项规划控制 指标。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 与“二调”及现状耕地面积相衔接, 耕地保有量经过省统筹后调整为 33933 公顷 ( 50.9 万亩);浙江省 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快推进我省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 工作的通知(浙土资发201518 号) 下达温岭市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为 30167 公顷( 45.25 万亩);与“二调”及现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进 行衔接, 省国土资源厅统筹后将温岭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调整为 16900 公顷,与现行规划相比增加2794 公顷,调整后的城乡建设用 地规模
38、更加符合当前实际;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相对应,按照技术指南的要求进行预测, 全市按照 2006-2013 年年均农转用指标的 6.9 倍测算 2014-2020 年的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为 2783 公顷, 较调整前略有增加;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和万元二三产 业 GDP 用地量指标符合当前要求, 未予调整。18( 三 ) 优化用地布局全面优化市域土地利用空间框架, 形成生态优先、耕地保护、 建设用地合理控制的有机综合布局。依托“一主一副五镇,一区一带,东西并进,互联互通”的城镇 发展布局结构,引导城市公共功能空间合理集聚,优化城市产业、 居住用地布局,提高建设用地的集约水平和产业的
39、发展层次, 大力 发展与城镇人居相融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 完善城镇功能, 实现 产城融合发展。全面提高土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基础上,突出发展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特色农 林渔产品, 做大休闲观光农业,鼓励多种形式的流转土地,进一步 提高现代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规模。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强化高标准标准农田建设,从提升 基本农田质量出发,把城镇周边原扩展边界范围内集中连片的优质 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及示范区, 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优先建设温岭生态网络、拓展生态旅游空间,将江厦森林公园、 湖漫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太湖水库
40、饮用水源保护区等 14 处重点生 态保护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内, 维护和改善市域内生态安全格局, 形成基本的国土生态屏障。(四) 强化空间管控在强调耕地保护和生态优先的规划引导下,科学划定建设用地 扩展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这三条底线,合19理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逐步实现从指标控制和空间管控转 变。根据温岭市新的发展要求,合理调整土地用途区和建设用地空 间管制区。强化空间管控, 明确规划刚性,简化管制分区,增强规划的可 操作性。通过与环境功能区划、林地保护规划的衔接划定生态保护 红线,与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农田建 设相衔接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红线,
41、统筹市域总体规划、温岭市“十三 五”规划思路等相关规划科学划定建设用地扩展边界, 以“三线”为基 础划定土地用途分区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并对各分区制定具 有现实操作性的管制规则, 切实加强规划空间管控。( 五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尤其是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是当前各级政府都十分关 注的, 从中央出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到浙江省实施“亩产倍 增”行动,都旨在提高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效率,加大存量挖潜力度。 本次调整完善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摸清全市低效用地、批而未供及闲 置土地数量,分析确定挖潜规模、时序, 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 用,缓解土地供需矛盾。本次调整完善将引导全市新增建设用地“节流减量
42、”、存量建设 用地“挖潜增效”、批而未供土地“减量加速”、城镇低效用地“二次开 发”,全面提升全市节约集约用地水平。20第四章 规划调整完善基础数据一、 规划基数( 一 ) 基数转换技术路线温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基数转换以2013 年土地利用 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 以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数转换及审 定办法(修订版)为工作依据,结合温岭市土地利用现状、遥感影 像、历年农转用审批及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等成果进行分类转换,得 到规划调整完善基期年( 2013 年)的基础数据。(二) 基数转换方法1、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中的水田和旱地保留不变。可调整地类根 据实际情况可归入水田或旱地,备注字段中标
43、注“K”。2、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中的果园、茶园、其它园地归并为园地; 有林地、灌木林地、其它林地归并为林地;沟渠对应为农田水利用 地;农村道路、坑塘水面、设施农用地和田坎保留不变。3、规划调整基期年以前已验收的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地块但土地 利用现状未变更的,在规划基数中按验收文件新增地类进行变更。4、规划调整基期年以前已办理农转用审批手续(含违法补办) 或拥有土地使用权证,但农转用地或土地使用权证上所载地类与土 地利用变更调查不一致的, 在规划基数中转换为该农转用项目或土 地使用权证对应的用地地类。5、采矿用地、村庄、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21库水面及水工建筑用地处于城乡规划与土地利
44、用总体规划衔接(以 下简称“两规衔接”)后的规划调整基期年现状城镇建成区范围内的, 衔接城乡规划进行基数转换, 其中:采矿用地,铁路用地中线路用 地, 国道(含高速)、省道、县道和乡道等公路用地的线路用地, 机 场用地,为区域服务的管道运输用地,港口码头用地(不含港口客 运码头),水库水面,水工建筑用地, 盐田, 特殊用地中的军事、监 狱及为区域服务的殡葬用地保留土地规划现状;其余建设用地均转 换为城镇用地。6、村庄、采矿用地、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 库水面、水工建筑用地处于两规衔接后的规划调整基期年现状城镇 建成区范围外的, 其中:村庄细分为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其他独立建 设用地;
45、采矿用地细分为采矿用地和盐田;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细 分为风景名胜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 机场用地对应为民用机场用地; 铁路用地、公路用地、港口码头用地、管道运输用地、水库水面及 水工建筑用地保留不变。7、处于两规衔接后的规划调整基期年现状城镇建成区范围外的 村庄,根据调查实地为垃圾填埋场、危险品仓库、污染性企业,转 换为其他独立建设用地。8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中的其它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 裸地归并为自然保留地;沿海滩涂、内陆滩涂归并为滩涂;河流水 面、湖泊水面保留不变。22表 1 土地利用规划地类表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代码名称代码名称代码名称1农用地11耕地111水田113旱地12园地13林地14牧草地15其他农用地151设施农用地152农村道路153坑塘水面154农田水利用地155田坎2建设用地21城乡建设用地211城镇用地212农村居民点用地213采矿用地214其他独立建设用地22交通水利用地221铁路用地222公路用地223民用机场用地224港口码头用地225管道运输用地226水库水面227水工建筑用地23其他建设用地231风景名胜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