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教案第11课短文二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教案第11课短文二篇.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1短文二篇教材分析短文二篇选入两篇风格迥异的写景短章,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答谢中书书以清俊的笔触具 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记 承天寺夜游如一篇短小的日记,记述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历,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 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教学目标01.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2,把握景物特征,学习不同的写景技法。3,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4.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重难点1 .重点:(1)借助诵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
2、风格。(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 手法。2 .难点:(1)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2)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道出其壮观豪放的 气魄;杜甫笔下的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出其雄伟神奇的景观;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尽现其雄奇险拔的奇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近陶弘景,看看他笔下的美景是怎样的。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 .了解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他曾担任 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
3、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 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 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 中书。2 .背景链接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选择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 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 朱元思书都属于此类。3 .文体简介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4 .检测生字词(1
4、)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猿鸟乱鸣(yudn)夕日欲颓(tui) 沉鳞竞跃。n)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一词多义八夕日欲颓(快要) I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古今异义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吉义:参与;欣赏、领悟。今义:和一起)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五色交辉(辉映)四、学习新课答谢中书书步骤一: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 .学生
5、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读课文,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2)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3 .教师重点强调下列句子翻译。(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明确: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 面。(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明确: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步骤二:理清思路,指导背诵1 .小组讨论,理清本文结构。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 再俯瞰“清流见
6、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2 .学生根据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快速背诵课文。3 .检查背诵。抽查两名学生背诵课文,并做适当点评。步骤三:赏析写景之美,领悟感情1.本文围绕“美”字来铺开,分别写了“峰”“流”“石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给我们展现了一 幅清丽的山水画。你发现本文的美了吗?请根据自己的想象,以“我发现了本文的xx美”的句式,写几句赏析 语言。(出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辉、夕阳、猿鸟、沉鳞,激发学生想象)(教师提示:可从文章内容、语言、结构、色彩等方面进行赏析)(1)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2)全班交流,教师
7、适时点评。明确:(预设示例)我发现了本文的结构美。文章短小精悍,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叙议结合,泾渭分 明,脉络贯通。我发现了本文的图画美。画中山水相映,色彩缤纷,高低错落,动静相生。我发现了本文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 辉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 交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翡翠,自然美不胜收。我发现了本文的语言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沉鳞竞跃”,四字一句,整齐顺口,而结尾处“实 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差变化,又如行云流水,随意自然
8、。2古人善于从一山一川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自己的感情。这篇文章最能表达 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有哪些?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是欲界之仙都表露了作者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 现无尽的乐趣,与谢灵运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五、课堂小结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 和猿
9、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 悠然自在之情。总引一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 谢附:【板书设计】俯视一一清流见底平视一一两岸石壁,青林仰视高峰入云晨昏之景晓雾一猿,、夕口沆鳞(抒怀一一欲界之仙都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明月总是能引起人们无数的遐想。苏轼这一大文豪在月夜发出了什么感慨呢?这节课,我们 就随着苏轼一起去游赏承天寺的月夜美景。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 .了解人物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 辙,合称“三苏九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
10、东坡全集传世。张怀民,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 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之人。2 .背景链接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1079),作者因反对王 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这篇短文便写于这种情况下。3 .文体简介记“记”是一种古代的文体,这种体裁比较灵活,可以记叙事物,描写事物,说明事物,也可以议论事物。4 .检测生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相与
11、(yO)藻(zdo)苻(xing)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古今异义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今义:转折连词)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相与步于中庭(散步)三、学习新课记承天寺夜游步骤一:朗读课文,疏通文意L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自己讲解文意,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2 .小组交流、探究。(教师巡视指导)3 .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解决。4 .教师强调一些重要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1)念无为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明确:“念”,考虑,想到;“遂”,于是
12、,就;“至”,至九译文: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明确:“空明”,形容水的澄澈;盖”,大概是。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苻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5 .朗读课文,划分节奏(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6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课文,争取背诵。步骤二:品读欣赏,合作探究L这篇短文以写月景著称。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明确:作者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
13、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 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2.小组合作探究。出示探究题目)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若交横,盖竹柏影也。“删删,品修辞:你认为去掉原句中的“如”和”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明确:不可以。因为原句中的“如”是比喻词,把明亮的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水,生动形象。删去“如” 后变成了“庭下积水空明“,让人感觉是写水的。原句“水中藻、茬交横”把庭中当作水中来写,说藻、茬交横, 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看着像水草的东西,是竹子和柏树在月光下的影子。 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不但没
14、了新意,更改 变了原意。步骤三:研讨文本,领悟感情1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明确: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那晚的月色很美。2 .最后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和朋友的“闲”,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明确: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 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只有“吾 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遥“闲人”。结尾的“闲人遥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3 .“闲人”究竟是什么人?明
15、确:“闲人 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 “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即指夜游时的心境,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其次, “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无职 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排遣罢了,表现出一种 达观的生活态度。4 .这“闲”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明确: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都包含在其中。步骤四:拓展延伸月亮在诗人的眼中是一个有情之物。说说我们读过的有关月亮的古诗文,再用
16、下列句式进行赏析。我欣赏 诗(文)的“”,它写出了月亮,表达了诗人情感。 四、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对庭中月色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作者在被贬的情况下并没有“借酒浇愁)而 是寄情山水,作者的豁达心境可见一斑。我们从中得出启示:遇到失意和挫折时,要有开阔的胸襟,学会 调整自己的情绪,坦然面对命运的挑战,使自己的思想变得丰盈充实。五、布置作业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作手法写一段景色描写,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附:【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叙事一一赏月缘由写景一一庭下月景月色入户积水空明悲凉苦闷 豁达乐UM 那寞色川 贬寂景宜抒情一一触景生情处处皆景)闲人得赏j闲情 雅致,课后反思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的语文基础和接受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节奏;通过译读课文来理解词义、 翻译重点句子,疏通文意;与学生一起探讨,逐渐把教学难点淡化,使学生轻松理解。由浅入深、由表及 里,学生不仅欣赏到月夜美景,还感悟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