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二篇》教案 (1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文二篇》教案 (1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短文二篇教案G教学目标Q1 .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2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重点)3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难点)4 .品味作品简洁的语言中蕴涵的复杂、曲折的情感。(难点)教学方法01 .朗读法;2.品读法;3.讨论探究法。第1课时,教学过程o步骤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 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L作者简介陶弘景,南朝齐梁
2、时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 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2 .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3 .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乱,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循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 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说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抚慰。本文是作者 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4 .朗读课文,读准以下加点词的字音。夕日欲颓(tui)与其奇者(河)5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
3、,全,都。歇:消散。与: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6 .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7 .理清文章思路。(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2)中间的写景局部,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 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3)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一、赏析写景,体验感情。1 .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山的峻峭,
4、水的明丽。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 山增加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2 .缤纷色彩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 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3 .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 幅多么清静幽寂的暮景。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4 .动静札I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 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二、体会作者的思
5、想感情。1 .再读课文,找出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是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 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2 .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三、总结全文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 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
6、发现,去感悟自然, 感受生活工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步骤四知识拓展建构提升1 .上网陶弘景的有关资料,整理其诗作。2 .整理描写山水的诗词、对联、歌词等。步骤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这节课的缺乏之处在于:Q板书设计O答谢中书书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第2课时G教学过程O步骤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 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 曾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他是谁?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
7、。今天,我 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步骤二 自学互研 自我感悟1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弟苏辙和其父苏洵 合称为“三苏”。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2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 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在这种情况下,作 者写了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3 .注意以下加点词的读音。起行(xing)藻苻(
8、xing) 未寝(qin)遂至(sui) 4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释以下词语的意思。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在庭院中。相与,共同,一起。如积水空明:好像积水清澈透明。这里是形容月光充满了庭院。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盖:大概是。闲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所以自称“闲人”。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5 .读准字音,读准停顿。(1)念/无与为乐者。(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3)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6 .用一句简洁概括文章内容。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与张怀民在承天寺月下散步。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一、研读文本L作者为什
9、么要夜游承天寺?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7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8 .你认为“闲人”是什么样的人?“闲人”二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 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也使我们看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 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洁。二、语言赏析1 .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写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符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而幻的美妙境界。2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句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 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花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 之感。步骤四知识拓展构建提升推荐课外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苏轼东坡志林;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步骤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这节课的缺乏之处在于: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月色入户一一夜游一一寻友、赏月(月景:比喻、衬托、错觉)闲一一身闲、心闲豁达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