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程考试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课程考试标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育学课程考试标准 课程编号 : 教化学课程考试标准 总学时:总学时:54 学分:3 一、课程性质与考试基本要求: 教化学是老师教化最基本的专业基础课,教化学期末考试属于目标参照考试。教化学考试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更有利于确保教化学教学大纲的实施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总目标,是要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教化观,初步驾驭教化学探讨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系统地了解、驾驭教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为学生学习其它老师教化课程奠定基础,并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教化学学问,分析基础教化教化教学问题与结合实际进行探讨的实力。 二、考试方法: 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试卷满
2、分为 101 分。 三、 试题类型: 题型一般包括名词说明、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 四、课程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教化与教化学 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 1、识记并理解教化的概念。 2、理解教化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特殊要理解这三个要素在当代的改变。 3、比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教化的区分。 4、识记 20 世纪五种主要教化学流派的代表人物,理解他们的主要学术观点,并能结合实际进行独到的评论。 5、理解当代教化学的发展趋势。 6、访问一些中小学老师,了解教化理论在日常教化生活和教化改革中的价值。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化的相识 一、教化的概念
3、教化的日常用法 教化的词源 教化的定义,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来定义:教化是在肯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特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化的要素 教化者 学习者 教化影响 三、教化的形态 非制度化的教化与制度化的教化 家庭教化、学校教化和社会教化 农业社会的教化、工业社会的教化与信息社会的教化 其次节 教化的历史发展 一、教化的起源 教化的神话起源说 教化的生物起源说 教化的心理起源说 教化的劳动起源说 二、教化的历史发展过程 农业社会的教化 工业社会的教化 信息社会的教化 第三节 教化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化学的萌芽前教化学时期 二、教化学的创立 教化学创立的主客观条件 独立形态
4、教化学创立的主要标记 主要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三、教化学的发展 试验教化学 文化教化学 好用主义教化学 马克思主义教化学 批判教化学 四、当代教化学的状况 教化学探讨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教化学探讨基础和探讨模式的多样化。 教化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化学科体系。 教化学探讨与教化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亲密。 教化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化学的元理论。 第四节 教化学的价值 一、超越日常教化阅历 二、科学说明教化问题 三、沟通教化理论和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启发教化实践工作者的教化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化的真谛。 获得大量的教化理论学问,扩展教化工作的理论视野。 养成正
5、确的教化看法,培植坚决的教化信念。 提高教化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实力。 为成为探讨型的老师打下基础。 其次章 教化功能 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 1.记住教化功能的含义,识别不同的教化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 2.理解举例说明教化对人和社会的发展的正向功能的表现, 3.了解教化功能形成和释放的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化功能的概述 一、教化功能的含义:是教化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二、教化功能的类型 (一)从作用的对象看,教化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二)从作用的方向看, 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化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6、 其次节 教化的个体功能 一、教化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二、教化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三、教化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第三节 教化的社会功能 一、教化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养的功能 二、教化促进文化持续和发展的功能. 教化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教化活化文化的功能 (三)教化的文化选择功能 (四)教化的文化批判功能 (五)教化的文化沟通、融合功能 (六)教化的文化更新与创建功能 三、教化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一)教化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二)教化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是教化的重要内容 四、教化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教化的政治功能最主要的就是促进政治
7、的民主化。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教化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 教化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主的教化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五、教化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六、教化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第四节 教化功能的实现 一、教化功能的形成 (一)教化功能取向的确立 (二)教化功能行动的发生 (三)教化功能干脆结果的产生 二、教化功能的释放 第三章 教化目的 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 1.明确驾驭教化目的的含义及其质的规定性,了解其类型和功能。 2.理解教化目的的选择与确立的基本依据,驾驭教化目的的价值取向。 3.了解教化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人的价值取向应留意的问题。
8、 4.理解建国以来我国教化目的的改变,明确驾驭新时期的教化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5.明确教化目的确立的基本依据,了解实现教化目的的策略。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化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教化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 (一)教化目的的内涵 (二)教化目的与教化方针 (三)教化目的对教化活动质的规定性 二、教化目的的基本类型 (一)价值性教化目的和操作性教化目的 (二)终极性教化目的和发展性 (三)正式决策的教化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化目的 三、教化目的的功能 (一)对教化活动的定向功能 对教化活动的调控功能 对教化活动的评价功能 其次节 教化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一、教化目的选择与确立的基本依据 (一)社会依据
9、 人的依据 二、教化目的选择与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三、教化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留意的问题 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留意的问题 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留意的问题 第三节 我国的教化目的 一、我国的教化目的及精神实质 (一)教化目的的历史回顾 (二)教化目的的精神实质 二、我国教化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教化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立教化目的的意义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化的基本构成 四、教化目的实现的策略 (一)正确领悟
10、和把握全面发展 (二)树立全面发展的教化观 (三)正确相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四)要防止教化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第四章 教化制度 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 1、识记教化制度、学校教化制度和义务教化的含义、现代学校教化制度的类型。 2、理解教化制度和学校教化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 3、把握教化制度和学校教化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4、运用学校教化制度的有关学问来分析我国现行学校教化制度的改革问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化制度概述 一、教化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教化制度的含义 教化制度的特点 二、制约教化制度的社会因素 政治 经济 文化 三、教化制度的历史发展 其次节 现代学校教化制度 一、现代学校教化制度的含义
11、及形成 现代学校教化制度的含义 现代学校教化制度的形成 二、现代学校教化制度的类型 现代学制主要由两种结构构成: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二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 双轨制: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肯定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制。 单轨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肯定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制。 分支型学制:介于双轨制和单轨制之间的学制结构就是分支型学制。 三、现代学校教化制度的变革 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从横向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改变 第三节 我国现行学校教化制度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化制度的演化 二、我国现行教化制度的形态 教化的结构层次:11015
1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化法确认。 学前教化;初等教化;中等教化;高等教化。 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化制度的改革 我国教化体制的弊端:基础教化薄弱,学校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经济建设大量急需的职业教化和技术教化未得到应有的发展;对高等教化统得过死,使学校缺乏活力,高等教化内部的科系 之间、层次之间的比例失调。 11015 年中共中心关于教化体制改革的确定 11013 年 2 月 13 日印发的中国教化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有关教化制度的内容 我国现行学制还须要接着改革 第五章 老师与学生 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 1、了解老师职业的由来、发展及老师的职业角
13、色与形象; 2、理解老师职业的地位、作用与特点以及老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内涵、过程与途径; 3、理解学生的基本特点与主体地位; 4、了解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时代特点; 5、了解师生关系的作用及类型; 6、驾驭志向师生关系的特点及建构的基本策略。 教学 内容 第一节 教 师 一、老师职业 老师的概念及老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老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与作用 老师职业的基本特征 二、老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 老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 老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 老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 新课程与老师专业发展 三、老师职业角色与形象 老师的职业角色 老师的职业形象 其次节 学 生 一、学生的本质特点 以系统学习间接阅历
14、为主 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二、学生的地位 学生的社会地位 学生在教化过程中的地位 三、学生的发展 学生发展的含义 学生发展的-般规律 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在教化中的作用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化教学活动顺当进行的重要条件 师生关系是衡量老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师生关系是校内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 从对师生关系的意义及稳定性等的综合分析,师生关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 以干脆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化关系 以维持和发展教化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 三、志向师生关系的建立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志向师生关
15、系的基本特征 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第六章 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 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 1.能记住几种主要的课程定义。 2.分析阅历主义、学科中心主义、社会改造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课程理论流派的主见。 3.能举例说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国家课程及校本课程的利弊。 4.能联系社会实际分析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5.驾驭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6.理解我国基础教化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课程的含义 (一)课程即教学科目 课程即学习阅历 (三)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二、课程理论流派 (一)阅历主义课程论 学科中心主义课
16、程论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存在主义课程论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其次节 课程的组织 一、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特征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 课程的构成通常包括课程标准、教材、老师用书、练习册等。各构成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靠,其整体效应取决于各构成要素的协调与协作。 (一)课程标准 1、国家课程标准及其框架 2、课程标准的陈述 3、国家课程标准的意义 (二)教材:新教材的设计与呈现 新课程结构及其特点 三、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四、课程实施与课程管理体制的创新 五、课程评价:课程评价制度的创新 (一)学生学业的评价
17、与课程本身的评价 (二)课程评价、学业评价和测量 (三)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 (四)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与人文自然主义课程评价观 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落千丈 (二)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 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 (四)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 (五) 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 二、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 (二)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 (三)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 (四)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 三、我国课程改革的将来发展 第四节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创新 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念
18、与设计 第七章 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 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 1.理解教学与教化、教学与智育、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的关系。 3.理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的主见,并结合实际教学加以评价。 4.理解课堂教学设计的特征、依据和基本模式,并能够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5.明确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区分,并能举例说明讲解并描述策略、指导策略的详细运用。 6.驾驭新课程改革中老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理论 一、教学及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的含义 (二)教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一) 教学理论的一般概述 (二)当代主要教学
19、理论流派 其次节 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概述 教学设计的含义 (二)教学设计的特征 (三)教学设计的依据 二、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模式 (一) 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二)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教学目标设计 (二)教学内容设计 (三)教学时间设计 教学措施设计 (五)教学评价设计 第三节 课堂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概说 教学策略的含义 (二)教学策略的特征 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 二、不同类型学问的教学策略 三、几种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 第四节 教学行为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课程意识与教学觉醒 二、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 三、多元智能与学习方式 学校教化与学校生
20、活 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 1、比较分析学生家庭生活、同辈群体生活、社会文化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异同。 2、区分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类别,并能进行归因分析。 3、驾驭失范行为的各种理论说明,并能详细加以应用。 4、相识重要他人的概念,据此分析中小学生的学校生活状态以及所接受的影响。 5、从提高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角度分析学生在学校中的生活状态。 6、从建构培育丰富人性的学校生活角度,反思当前我国基础教化阶段学校教化实践中的问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生的生活环境与行为失范 一、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 学生的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 (二)学生的同辈群体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 (三)学生的社会文化生活与学校
21、生活的差异 (四)学生生活环境差异导致各种适应问题 二、学生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 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各种表现 校内暴力骇人动目:国际性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色情犯罪严峻 青少年以侵扰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 青少年学生违法行为的新倾向 四、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一)社会生活环境中的问题 (二)学校教化失误问题 (三)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 五、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说明 心理学说明 社会学说明 其次节 学校生活与学生生活 一、学生对于学校生活的看法 学生自身特征对学校看法的影晌 (二)学校特征与学生对学校的看法 二、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及影响。 重要他人的概念 (二)学生的互动性重要他人
22、 (三)学生的偶像性重要他人 三、学校生活与学习压力 学习压力的含义 (二)学习压力的现状 学习压力的影晌 (四)学习压力的形成机制 第三节 书本学问与生活阅历 一、什么学问最有价值 二、生活阅历 三、终身学习与学会学习 第四节 把传授学问的学校转变为培育丰富人性的学校 一、学校教化实践的重心应当转变 二、学校教化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实力的激发 三、学校教化要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第九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 1、明确班级组织的概念和基本结构。 2、理解班级组织的基本属性及特点,分析班级组织的功能。 3、了解班级组织建设、制度管理、教学管理和活动管理的内容。 4、
23、分析评价班主任在班级组织工作中的角色作用。 5、领悟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详细要求。 6、了解班主任提高自身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班级组织 一、班级组织的概念 班级组织概念的历史考察 班级组织的概念 二、班级组织的发育 三、班级组织的结构 班级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班级组织的角色结构 班级组织的信息沟通结构 班级组织的规模 四、班级组织的特点 五、班级组织的功能 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 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 其次节 班级管理的内容 一、班级管理的涵义 二、班级管理的内容 班级组织建设 班级制度管理 班级教学管理 班级活动管理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的角色作用 班主任是
24、学生全面成长的关护者 班主任是对学生产生全面影响的教化因素。 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 二、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 创建性的设计班集体目标 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 建构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 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三、班主任的自我教化 1、主动构建新型的学问结构; 2、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3、有较高的教化理论素养; 4、有较强的人格魅力; 5、有自我教化、自我约束的实力。 第十章 学生评价 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 1、了解学生评价的含义、功能、类型、方法及当代走向 2、理解学生学业评价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3、明确学生品德评价的含义及常用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25、一、学生评价与教化评价 二、学生评价的标准 三、学生评价的类型 四、学生评价的功能 其次节 学生学业评价 一、学业评价的含义 学生认知学习的评价 学生技能学习的评价 主要是进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评价 学生情感学习的评价 第三节 品德评价 一、品德与品德评价 二、品德评价的内容 学生道德认知的测评 学生道德情感的评价 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 第十一章 老师的教化探讨 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 1、了解老师参加教化探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明确老师的教化探讨所具有的特征。 3、初步驾驭从事教化行动探讨的主要方法。 4、驾驭老师专业发展、教化行动探讨等概念。 5、说明和分析教化行动探讨的过程。 教学内容
26、第一节 老师即探讨者 一、老师即探讨者观念的提出 二、老师进行教化探讨的优势和素养 三、老师教化探讨的意义 其次节 老师教化探讨与教化行动探讨 一、老师教化探讨的特点 二、行动探讨与教化行动探讨 三、教化行动探讨的过程 第三节 老师教化探讨的基本方法 一、如何进行调查 二、如何进行视察 三、如何进行个案探讨 四、如何收集探讨资料 五、如何表达探讨结果 第十二章 教化改革与发展 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 1、理解教化改革的意义,把握教化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2、分析 20 世纪教化改革与发展的阶段背景和特征。 3、驾驭教化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明确我国在世界教化发展中的地位。 4、了解世界教化思潮宏
27、观演化的相关特征及其背景与影响。 5、分析世界教化发展趋势,提出政府、学校、老师应对措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化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 一、现代教化的曙光 二、二战后的教化大发展 三、面对新世纪的教化改革 其次节 当今世界教化发展水平的比较 一、学前教化 二、初等教化 三、中等教化 四、高等教化 第三节 当代世界教化思潮的宏观演化 一、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切 二、从科学主义、经济主义到推崇教化的社会价值取向 三、从国家主义教化到国际化教化四、从阶段性教化到终身教化第四节 21 世纪世界教化发展的趋势 一、全民教化 二、教化民主化 三、教化信息化 四、教化的可持续发展 五、教化的特性化 五、不
28、同性质考试内容所占比重 : 本课程采纳平常考查、试验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平常考查成果占总成果的 30%,期末考试成果占总成果的 73%。 六、成果评定方式 : 1、命题原则 命题应以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为依据,试卷试题的组配,应适当考虑试题的内容覆盖面、实力层次和难易程度。 2、试卷的实力结构 根据实力层次识记、了解、理解和应用的四个的要求,比例为识记占 30%,了解占 5%,理解占 40%,应用占 25%。 3、试卷的难度结构 试题分为四个难度结构,即易、较易、较难、难,比例分别占 25%、30%、30%、15%。实力层次与难度层次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能混淆。在各个实力层次中,
29、都有难度不同的试题;在各种难度层次中,也有不同的实力层次的试题。 附:考试样题 一、填空题: 1、教化学是探讨 ,揭示教化规律的科学。 二、单项选择题: 1、标记着教化学的起先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著作是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赫尔巴特的一般教化学 C、学记 D、凯洛夫的教化学 三、多项选择题: 1、教化的基本社会功能有。 A、教化的文化功能 B、教化的人口功能 C、教化的经济功能 D、教化的政治功能 四、名词说明: 1、教化目的: 五、简答题: 1、班主任培育集体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六、实例分析题: 1、 案例一 听课的尴尬 教化科学探讨所 P 所长又一次来到 X 试验学校,就课堂教学进行调
30、研和指导。W 校长热忱地接待这位老挚友,向他具体介绍了今日公开教学的状况:三节语文、三节数学、二节科技。在 W 校长的举荐下,P 所长听了两节语文、两节数学。他不顾疲乏,坚持再听一下小 M 老师的科技课。W 校长面有 难色,委婉地说:这位老师是我校较一般的老师,我们有两位优秀的科技老师不巧都外出了,你还是再去听一节数学课吧。P 所长微笑道:没什么,了解状况嘛!你知道语、数课都是经过教研组细心探讨打算的。M 老师的科技课没有作细心的打算。W 校长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调研嘛,最好是不作特地的打算。P 所长说着就往科技教室走去,W 校长也只好硬着头皮作陪。 科技课的内容是新、旧五元面值人民币的区分,课
31、前老师在每个学生的座位上各放一张新版的五元人民币。上课了,老师简洁地进行导入,学生就起先视察了。他们边视察边记录,课堂显得非常沉静。W 校长有点坐不住,不停地跟 P 所长说一些愧疚的话。起先沟通成果了,第一个学生讲了八点区分,其次个学生,问道:你记录了这么多,怎么只讲了四点呢?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讲到的,我就没有重复,只是作了补充。老师说:这样回答问题好。有一个学生可能平常不大踊跃发言,回答有些惊慌,老师耐性地听他讲话,并投以激励的目光,这个学生则慢慢地自然起来。一堂课很快结束了,老师表扬每一个学生都很仔细,都通过自己的探究学到了学问。 走出科技教室,P 所长一句话也没说。W 校长却心虚地说:这
32、节课是 M 老师独立设计的,太简洁,请您多指责。P 所长只是笑笑。在沟通会上,P 所长的话令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大为惊异。他说:听了五节课,感受最深的是 M 老师的科技课。语文、数学课都是集体探讨的,教学思路没什么大的差异,学生的学习方式没什么变更,尽管教学显得很精致,但从新课程的要求来看,不能算是好课。而 M 老师的课有四点值得确定: 选自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 你认为 P 所长所说的 M 老师的课有哪四点值得确定?请结合新课程理念简要分析。 七、论述题: 1、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论述老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 课程考试标准批准: 制定: 第25页 共25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