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复习 .doc

上传人:yy****2 文档编号:97459057 上传时间:2024-06-1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复习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桃花源记》复习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复习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复习 .doc(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桃花源记复习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作者 ,又名 ,字 ,世称 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朝代)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诗 。 二、文言实、虚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以注释为主)【一般词语】 缘 芳 落英 缤纷 异 穷 复 仿佛 才 平旷 俨然 属 阡陌 悉、咸 黄发垂髫 怡然 乃 具 问讯 叹惋 延 语(y) 扶 向 及 诣 遣 欣然 规 果 【一词多义】 志 (寻向所志) (处处志之) 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寻 (寻向所志) (寻病终) 闻(村中闻有此人) (具言所闻) 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作

2、(其中往来种作) (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 古: 开朗古: 交通 古: 今: 今: 今: 妻子 古: 绝境 古: 无论 古: 今: 今: 今: 如此 古: 不足 古: 今: 今: 【通假字】 通“ ”,意思 。 三、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重点词要翻译准确)四、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一)文章层次结构内容归纳:文章线索: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 第二部分(第2、3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2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描写了桃源的 和 。第3段:写桃花源人邀请渔人做客及渔人辞去的过程。所见: 、 、 、 、 (环境良好) (生活安定)所闻:

3、 、 (与世隔绝之久)所历: 、 (民风淳朴)第三部分(第4、5段): 写渔人 ,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 的情形。(为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含蓄地表明这个桃花源是虚构的)(二)内容要点归纳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 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有什么作用?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3. “欲穷其林”中的

4、“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8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9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10.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1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那些内容? 12.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一下这个“世外桃源”的美妙。 A B C 五、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态度)作者笔下的

5、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六、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2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3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饮酒。 二、文言实、虚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以注释为主)【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芳香花。落英落花。缤纷繁多样子。异感到诧异。

6、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复再。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才仅。平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悉、咸全,都。黄发垂髫指老人小孩。怡然形容喜悦。乃竟然。具详细。问讯打听消息。叹惋感叹惊讶。 延邀请。语(y)告诉。扶沿,顺着。向从前,旧的。及到。诣到。遣派。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果实现。 【一词多义】 志 标记。(寻向所志)做标记。(处处志之)为 (w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w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寻找。(寻向所志)随即,不久。(寻病终)闻听说。(村中闻有此人)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舍(sh)舍弃,放下。(便舍船)(sh)房舍。(屋舍俨然)作 劳作

7、。(其中往来种作)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四、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一)文章层次结构内容归纳:文章线索: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第2、3段): 写渔人进入桃

8、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2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描写了桃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尚。第3段:写桃花源人邀请渔人做客及渔人辞去的过程。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安定)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所历: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第三部分(第4、5段): 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为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含蓄地表明这个桃花源是虚构的)(【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

9、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二)内容要点归纳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10、。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此人一一为

11、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8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9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10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目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11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那些内容?“如此”包括渔

12、人自己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村中人的生活情况,以及他归途中作记号的事。12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一下这个“世外桃源”的美妙。 1)自然环境优美社会环境安宁、民风淳朴。百姓生活富足、和乐。五、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态度)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用意是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

13、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六、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豁然开朗。2.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复习目标: 1、背诵默写课文2、

14、掌握作者及作品3、掌握本课重点文言实词、虚词,重点句子的翻译。4、把握文章主题思想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复习提纲一、 背诵并默写课文二、 文学常识1、陋室铭选自 ,本文体裁是,是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本文作者是, 代著名、家。2、爱莲说选自,作者,代家,字。他的故乡原有濂溪,故后人称之为“ ”。三、解释词语;1、斯是陋室 2、惟吾德馨3、谈笑有鸿儒 4、可以调素琴5、无丝竹之乱耳 6、无案牍之劳形7、可爱者甚蕃 8、濯清涟而不妖9、出淤泥而不染 10、香远益清11、不蔓不枝 12、亭亭净植1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4、予谓菊15、陶后鲜有闻 16、宜乎众矣四翻译句子: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

15、帘青。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3、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6、莲,花之君子者也。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五、回答问题陋室铭1陋室铭中统领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2、陋室铭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请简要分析。3、结尾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用意是什么?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5、有人认为本文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说明理由。6、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7、“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8、文段开头两句

16、用了什么写法?9、翻译“孔子云:何陋之有?”这一句,它出自哪里?在文中有什么作用?11、用反诘卒章显志,表达自己的高洁傲岸的情操的句子12、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爱莲说1、爱莲说以莲为写作对象,但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这样写的作用是 2、本文采用了 、 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3、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

17、述理由。5、第一段运用衬托、比兴手法,用菊花作衬,用牡丹作衬,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6、本文描写莲的形象的文字“形”“神”兼备,从 , , 三个方面准确的表现了它的外部特征,又传神的揭示了它的内在气质。7、作者把莲喻为君子,那么在作者眼中“君子”应有何特点?8、你对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有怎样的理解?你认为名人或身边的同学中有这样的例子吗?试着说一两个。9、爱莲说中写莲能坚守操守,既不因处逆境就随波逐流,也不因处境优越就炫耀忘形的句子是,。10、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说就是:,11、在商品经济的今天,许许多多的科学家能够甘于寂寞,致力科

18、研。这正如古人所言:, 。表现了他们对高洁的志趣和人格的坚持。四、翻译句子1、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2、没有嘈杂的奏乐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3、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4、说说笑笑的是渊博的学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5、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6、莲,是花中的君子。7、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五、陋室铭1、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2、不矛盾,虽然这是陋室,但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所以陋室不陋。3用“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以古代明贤自比,表

19、明自己身居陋室却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自己也是诸葛亮、杨子云一类的高洁人士。4作者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5不同意理由:文章结尾处,作者以诸葛亮,扬雄自比,表现了积极入世、要有所作为的远大志向。6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7统领全文,点明文章主旨8隐喻、比兴的写法9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论语子罕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说明陋室不陋,有力的表明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11何陋之有?1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爱莲说1、 这是运用衬托的写法,用“菊”“牡丹”衬托莲的高洁品质。2、 衬托、托物言志 表现作者不慕

20、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对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3、 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4、 例;我同意第一种观点,“出淤泥而不染”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5、 正 反6、 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7、应该是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品德。8、这句话表面上是说生长环境的污浊,可莲却不被淤泥沾染;实际是说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名人的:像鲁迅在日本东京留学时不与清国留学生一样赏樱花、学跳舞,努力读书学习。身边的:在非主要学科考试也不舞弊,不与一些同学一样追求名牌等等。9、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成人自考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