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高考Ⅰ卷02)-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新高考Ⅰ卷02)-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含解析.docx(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语文(新高考卷02)-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02高三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
2、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本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宇宙中的碳自诞生之始就具有“建筑师”潜力,奠定了地球生命总建筑师的角色基础,碳的流动紧密结合了生物演化与居于引导地位的地球物理力量。生命总是驱动着地质发展,也为地质发展所驱策,碳在生物之中的流动,靠着自然界的无生命力量和生命演化缠绕在一起,短期碳循环可以从几分之一秒延续到数十年、数百年,而长期碳循环则涵盖岩石圈和板块运动的领域,包含风化与沉积,能够
3、延续数千万年。大气中的碳含量在每个地质时间尺度上都是相互配合的,通常以气温变动为先导,但工业时代之后就不再是这样了,人类工业活动对气候秩序的改变,比板块运动和岩石风化速度要快得多。人类做出的每样东西,大部分不是由碳组成,就是以碳的火焰打造而成。工业活动逆转了光合作用,把氧气和硬质碳变回二氧化碳,人为影响抹消了生物与地质时间尺度的界限。在短暂的时间里,人类从一种有影响力的物种变成地球演化和地质变化最有力的推手,我们影响这个星球的程度,不论在范围还是强度上都是很独特的,除了陨石撞击以外,应该只有人类能够将地质速度提升到这么快,而工业成为影响生物与地质之间交互作用的最主要因素。人类知识转变为发明随后
4、获得经济价值的模式,是通过基础科学激发科技创新的模式,资源、知识和工具滋生出更多的资源、知识和工具,以难以量化的方式改变了地球表面和大气。由于碳累积值动辄以百万年为尺度,因此长期的碳循环总是容易被忽视,进而让长期碳循环加速到进入短期循环的路线。随着人类火焰蔓延和经济之手的挑拨,在工业蜡烛越来越大的时代,我们自认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持续性比大部分其他物种的生存更加重要,但是,自然界没有所谓的人类发展的中心法则,人类才智的成就促使科技跃进,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也正在反噬人类自身,逐渐走向自毁之路,新一轮的碳反思正在发生。在碳科学上的无知常常阻碍人们在遏制气候变化上所做的努力,而学术上的分裂直接影响着气候
5、变化问题的解决方案。地球气候并不是自行稳定的系统,总是捉摸不定的,就算没有突然的打击,即便轻推几下也会有强烈的非线性变化,甚至进入混乱时期,在人为辐射效应、火山压力来源以及太阳能改变的共同作用下,生态系统的生存难度大大增加。如果国际气候协议的约束成功,京都议定书会让二氧化碳排放量稳定处于1990年的水准,但事实是,之后的排放量已经提升了35%。也能逆转城市负面形象。全球变暖造成的变化已经威胁到现代文明发展的限度和潜力,地球气温比前工业时期上升了二摄氏度,科学帮助我们对这个星球发的高烧做出了诊断,而科学也是减缓气温加速上升的唯一希望。科学技术将非自然选择强加给生物,不断涌入大气的碳将给后代造成不
6、可挽回的损失。如果我们足够快地开始行动,就能减缓我们对碳循环的冲击,而不必牺牲工业化火焰,行之有效的方案能够把文明转换到另一个不会让地球枯萎的能量系统上。(节选自读书2023年第12期碳循环的真相从生命基础到文明威胁)材料二长期以来,工业文明发展依靠化石能源,造成了环境、气候恶劣等阻碍人类生存发展的现象。为解决上述难题,全球聚焦节能减排、实现碳达峰等目标,共同致力于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经济以有效解决全球变暖问题。中国作为全球能源消耗大国,也一直在积极采取措施,控制碳排放量,努力构建一个节能低碳且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中国不仅于2016年签署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而且在2020年
7、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目标: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贯彻落实低碳可持续发展战略,电能的清洁性、安全性和便捷性等优势支撑了其在中国碳减排过程中代替其他能源的关键地位。电能的经济效率能达到石油的3.2倍、煤炭的17.27倍,即1吨标准煤当量电力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与3.2吨标准煤当量的石油、17.27吨标准煤当量的煤炭创造的经济价值相同。因此,中国从2013年陆续出台并落实电能替代政策,在各领域开展电能替代工程,提升电能替代技术,以期改变能源结构,促使能源发展方向的转变。电能替代虽然在能源清洁化转型上
8、具有巨大的优势,但在其经济性与能源供给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电能替代可以给社会带来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但因其成本高、发展环境要求高,必须有相关的政策支持才能推动实施;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以及技术水平的苹新将使得全社会电气化水平迅速增长,电能利用设备在生产生活领域相继大规模普及,这在客观上提升了全国的电能替代程度,同时也使得全社会用电量将显著增加,对电源供给侧造成一定的压力。因此,在电能替代大规模普及的未来,如何协调电力与其他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最终在保证能源系统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成为目前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节选自生态经济2
9、022年第38卷)1(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碳是地球生命的总建筑师,它靠着自然界的无生命力量和生命演化纠缠在一起,在生物中流动。B自然界其实没有所谓人类发展的中心法则,人类的持续性也不比大多数其他物种的生存更加重要。C京都议定书虽然已经签署,但没有发挥相应的约束作用,之后全球碳排放仍然大幅升高。D电能具有清洁性、安全性和便捷性等优势,且经济效率高,在我国碳减排过程中处于首要地位。2(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大气碳含量原本以温度变动为先导,在每个地质时间尺度上相互配合,工业时代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B全球变暖已威胁到现代文明发展的限度和潜力,而
10、目前遏制气温上升的唯一希望只有科学。C工业活动将人为因素强加到自然生态系统中,使人类成为地球演化和地质变化的最有力推手。D中国近年来陆续出台电能替代政策,主要目的是兑现在巴黎协定中做出的“碳达峰”“碳中和”承诺。3(3分)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作出重要指示,将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B2018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征收环保税,旨在提升企业环保意识,加强节能减排工作。C云南省制定有利于火电稳定发展的政策,安排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火电机组大方式运行,力争统调
11、火电发电量达420亿千瓦时以上。D告别产业单一布局和发展,以风电、光伏和生物质发电等多能互补、多元布局模式将是未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主要模式。4(3分)下列对两则材料的分析及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运用“建筑师”“工业蜡烛”等形象生动的词语,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也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B材料二以时间为顺序,写到了我国在碳排放方面的严峻形势和应对措施,条理清晰,层次井然。C材料一第段叙议结合,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大众和学者的认知是碳减排道路上的重要障碍。D两则材料都引用了大量与碳排放相关的详实数据,体现文章的准确性和严谨性,颇具说服力。5(6分)近几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方兴未艾,销售
12、量逐年攀升,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何更好地推进汽车市场的电能替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本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坏孩子的故事马克吐温从前有个坏孩子,名叫吉姆。吉姆没有一位生病的母亲也就是他没有一位笃信上帝、身患肺病,倘若不是爱子情深而宁愿躺进坟墓安息的母亲。然而,主日学校【注】课本里的坏孩子大都叫詹姆斯,并且都有一位生病的母亲。她们都用温柔凄婉的歌声哄孩子入睡,然后跪在床边流泪。可是,吉姆这个小家伙情况不同。他的母亲安然无恙没生肺病,不但不虚弱,而且挺健壮,也不敬重上帝;此外,她对吉姆毫无疼爱之情。她常说,即便吉姆折断脖子,
13、对她也没有多大的损害。她总是用打屁股的办法催吉姆睡觉。她要离家的时候,还要赏他几个耳光。一次,这个吉姆偷出厨房钥匙,悄悄地溜进厨房,偷吃了果酱,随后又把果酱瓶子装满焦油沥青,好让他母亲看不出破绽;吉姆并没有顿生恐惧,也不觉得仿佛有什么声音悄然对他说,“不听妈妈的话对吗?这么做不是罪过吗?坏孩子们偷吞了自己善良母亲的果酱之后有什么报应呢?”也没有独自跪倒在地,保证今后不再作恶,然后轻松愉快地站起身来,对母亲告以实情,请求宽恕;而母亲则是泪流满面,满怀欣慰感激之情向他祝福。不!这是课本中其他坏孩子的情况;至于吉姆,完全是另一码事。你说怪不!吉姆偷吃了果酱,还粗俗下流地说真棒;他把焦油沥青装进果酱瓶
14、,也说真棒,还哈哈大笑,说那老太婆发现之后,“必定会气得暴跳如雷,哼哼呀呀地说不出话来”。后来母亲果然发现了,但他硬说不知道,结果挨了一顿臭揍,泪流满面的竟是他自己。吉姆什么事都干得稀奇,与课本上的詹姆斯们迥然不同。有一次,他爬到农场主阿科恩的苹果树上偷苹果。可是,树枝没有折断,他既没从树上跌下来摔断胳臂,也没有被农场主的大狗咬伤,尔后也没有卧床数周,闭门思过,从此变好。总之,绝没有那回事。吉姆偷够了苹果之后,安然爬下树来;对那条大狗,也早有准备,那条狗一扑过来,他一砖头扔过去,正好击中了它。说也奇怪这类事情那些文雅的小书里从未写过,那些小书里面画着一些身穿燕尾服和短腿的马裤、头戴响铃礼帽的男
15、人和腋下夹着无裙环衣裳的女人。任何一部主日学校的课本都没写过。有一次,吉姆偷了老师的铅笔刀,但又害怕老师发现了会受到惩罚,于是便把小刀偷偷地塞进乔治威尔逊的帽子里乔治是可怜的威尔逊寡妇的儿子,他的品行端正,被公认为村上的好孩子。乔治对母亲的教诲从不违拗,一向诚实,而且勤勉好学,他对主日学校尤为崇信。可是,后来那把小刀竟从帽子里掉了出来,可怜的乔治耷拉着脑袋,羞得无地自容,好像真的自认有罪。而那位伤心的老师认定小刀是他偷的。当老师举起细软的鞭子,准备抽打他那发抖的双肩时,那位纯属杜撰的白发地方治安官并没有突然出现,更没有神气十足地说道:“饶恕这位品德高尚的孩子吧罪犯正站在那儿发抖呢!休息时间,我
16、正好从校门口路过。虽然没人看到我,而我却看到了偷窃的人!”因此乔治没有挨打,那位可敬的地方治安官也没有给感激涕零的师生们布道,然后牵着乔治的手,说他这样的孩子值得称赞,领走乔治跟他同住,让他打扫办公室、生火、跑差、劈柴、学法律、帮他内助料理家务,工余时间尽情玩耍,每月领取四角钱的报酬,自行其乐。不!书上会这样写的,但吉姆遇到的却不是这样。那个老不死的法官没有插进来制造麻烦,结果,模范孩子乔治挨了一顿臭揍,吉姆高兴得手舞足蹈,因为,你知道,吉姆恨透了那些模范孩子。吉姆说,他“最瞧不起这些娘娘腔”。这就是那个没教养的坏孩子吉姆所使用的粗俗语言。但是,发生在吉姆身上奇而又奇的一桩事是:他在一个礼拜天
17、去划船,并没有被淹死;又一个礼拜天他去钓鱼,遇上暴风雨,却没有遭雷击。嗨,您不妨翻查主日学校的全部图书,从头至尾,反复阅读,您也绝不会发现这种事情。啊,绝对不会!相反,您会发现,所有在礼拜天划船的坏孩子没有一个不淹死的,所有在礼拜天钓鱼又遇上暴风雨的坏孩子都遭雷击。吉姆为什么总是能避开这些灾难,我也说不清个中的缘由。吉姆的活动有符咒庇佑准是有符咒庇佑。任何事儿都伤害不着他。他游动物园时甚至把一捆烟叶塞给大象,那大象也没有甩开长鼻敲碎他的脑壳;他翻遍食厨,却从来没有把硝酸错当成薄荷饮料喝进肚里;在安息日,他偷了父亲的枪出去打猎,也没有崩掉三四个指头;他一时气急,揍在小妹的太阳穴上,小妹也没有头痛
18、不止,过夏就死。不!她居然复原了。最后,吉姆终于离家出走,浪迹海洋。但是,当他回来的时候并没有感到景况凄凉、孤苦无助,也没见他亲人长眠于安静的教堂墓地,那座他童年时期墙上爬满青藤的房屋也没有倒塌。啊,不!他跟个浪人似的,喝得酩酊大醉,没进家门就进了警察局。吉姆成年之后结婚成家,后来又有了许多儿女。一天晚上,他突然抡起板斧砸碎了全家人的脑袋。吉姆采用各种流氓手段,欺诈坑骗而发了大财。现在他横行乡里,成了心毒手狠的坏蛋,然而却受人敬重,选入议会。诸位请看,主日学校的课本中可从来没有哪一个坏詹姆斯,能像这位有符咒庇佑、无法无天的吉姆这样走运,这样称心如意的。(商振永译,有删减)注主日学校:又名“星期
19、日学校”,欧美诸国在星期日为在工厂做工的青少年进行宗教教育和识字教育的免费学校,教学内容除宗教教义和道德准则外,也有读、写、算的基本知识。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反映,以前主日学校课本里坏孩子总叫詹姆斯,做坏事总会受到上帝的惩罚;而好小孩在遇到不公时总会有好人出现,逢凶化吉。B第段主日学校课本上坏孩子詹姆斯的坏与现实生活中吉姆的坏形成对比,说明吉姆更坏,不值得被疼爱被原谅,故而母亲不喜欢他。C第段写吉姆偷吃果酱,作者并没有侧重具体再现他偷吃的场景,而是设想课本上的詹姆斯们偷吃后的情景,突出吉姆这事“干得稀奇”。D第段中,品行端正、被公认为村上的好孩子的乔治被
20、诬陷偷铅笔刀后,并没有像书上写的那样受到公正对待,引发读者深层次的思考。7(3分)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表面上看,坏孩子的故事大多是生活中各种小孩恶作剧式的故事,但随着吉姆的长大,还依然故我,可见其故事具有深刻寓意。B马克吐温反复提到主日学校课本的故事内容,其作用一方面是为吉姆的种种坏事提供参照,另一方面也暗示了社会思想与背景。C小说第段渲染吉姆做各种坏事总能神奇地躲过惩罚,个中原因作者也想不明白,所以在第段开头就只能认为“有符咒庇佑”。D马克吐温用絮絮叨叨的语气,大篇幅地铺陈叙述吉姆的坏故事,却在结尾短促地交代吉姆令人意外的结局,构思巧妙,有力度。8(5分)马
21、克吐温用什么视角叙述“坏孩子的故事”?其语言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9(6分)阅读下面红楼梦第三回两首西江月词,对照本文分析吉姆和贾宝玉这两个典型的“坏孩子”形象有何异同。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本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
22、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
23、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选自方孝孺深虑论,有删改)材料二:(秦)三
24、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臣不上闻,岂不悲哉!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五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选自贾谊过秦论,有删改)10(3分)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宋太祖见A五代方B镇之足C以制其君D尽释其兵权E使力弱F而易制G而不知子孙H卒困于敌国。11(3分
2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图,指考虑、计议,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唯君图之”的“图”意思相同。B郡县,秦朝建立的郡县两级的中央集权制度,郡下设县,即郡县制。C社稷,指国家,与孟子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社稷”意思相同。D审,指详细、周密,与促织中“审视,巨身修尾”的“审”意思不同。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筹划天下大事的人,常注重事情艰难危险的一面,却忽略事情容易平常的一面,而变乱常在不加注重的地方发生,但这并不足以说明他们考虑得不周全。B唐太宗有超人的智慧和盖世的才华,对于国家安危的考虑也算是比较周密细致了,但最终免不
26、了灭亡,或许是因为天道的安排无法预测。C古代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仅靠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政治手段和阴谋诡计能控制的,所以他们就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上天的意志,让上天眷顾他的恩德。D秦朝君主昏惑而不觉悟的时候,世上有深谋远虑的人士,却不敢竭尽忠诚去指出君主的过失,其原因是秦朝多有忌讳的禁令,忠言还没有说完,尽进忠言者就被杀戮了。13(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2)(4分)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14(3分)依据材料一中方孝孺关于远虑的观点,材料二中认为秦朝没能延续长久的原因
27、是什么?请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本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贾校书东归寄振上人李益北风吹雁数声悲,况指前林是别时。秋草不堪频送远,白云何处更相期。山随匹马行看暮,路入寒城独去迟。为向东州故人道,江淹已拟惠休诗。注:贾校书:即贾弇(yn),曾任校书郎。振上人:诗僧法振,作者诗友,当时居于“东州”。江淹:南朝梁诗人,曾模仿惠休怨诗行而作休上人怨别。惠休:南朝宋、齐间诗人,原为僧。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风劲吹、大雁悲鸣,诗歌开篇便从触觉与听觉角度渲染出送别时的伤感氛围。B诗歌第三句与姜夔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28、”采用了相同的写法。C诗人认为,分别之后友人会像浮云一样行踪不定,二人何处再相见就难以预期。D颈联描述诗人匹马独行返城时倍感寒冷的情景,烘托出与友人别后的孤独冷寂。16(6分)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学习任务中有关于拟写“短视频拍摄脚本”的要求,学校计划将本诗拍摄成一个短视频,请你拟写第八句的视频拍摄脚本。根据诗歌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完成下面表格。分镜头脚本(时长20秒)场景静夜拟诗音乐特点 远镜头 特写镜头 视频解说(可从内容、情感角度解说;不超过60字)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本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韩愈眼中,其实不同教师的职责也有所不同,如他在
29、师说中首先将教师的职责界定为“ ”,却又认为“童子之师”的职责只是“ ”。(2)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说:“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 , ”两句写沦陷区百姓安于异族统治而忘记国仇家恨也与之类似。(3)古典诗文中,“美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君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本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走进四川博物院,高山仰止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正在展出。头戴斗笠,脚穿木屐,双手撩起衣摆,展厅起点处明代朱之蕃所绘的苏轼像轴,
30、让不少观众对苏轼有了直观印象。这是苏轼流放儋州时的生活写照,尽管极其艰苦,他仍 ,以著书为乐。以苏轼宦游图为引,展览利用大量文物、图像和诗文串联起苏轼人生中的亮点。陕西凤翔是苏轼政治生涯的起点,他深入民间与百姓一起抗旱救灾,著名的“喜雨亭”“凌虚台”皆有图文展示,生动直观。借助视频技术,西湖一角被“搬进”展厅,苏轼两入杭州赈灾放粮、疏浚运河的故事娓娓道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了解苏轼在密州惩治盗贼、整顿军政的事迹后,观众重读这首词,内心激荡,豪情 。()中年以后苏轼接连被贬,远至海南岛。四海飘零中,他进入创作高峰。展览展出了明代许光祚书记承天寺夜游、清康熙款青花后赤壁赋笔筒等文物
31、,苏轼影响之深远, 。展览还围绕苏轼的爱好专设了一个单元,穿行在展厅中,看苏轼纵情山水、饮茶品酒、制作美食,琳琅满目的展品叙说着“此心安处是吾乡”。宋代四川的产业兴旺,催生了文化昌明、人才辈出的局面。本次特展将背景介绍贯穿始终,通过一件件文物向观众揭示出苏轼成长的时代风貌,能够走近他丰盈的精神世界。18(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3分)下列句子中的“让”与文中加点的“让”,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哥哥三打祝家庄身亡之后,众兄弟让我为头领。B公共场所不让吸烟。C事情发生太突然了,让他不知所措。D他让自行车给撞了。20(3分)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问
32、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B“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C“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D“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本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红楼梦中的建筑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红楼梦整体艺术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古人认为完美的园林景观应该 红楼梦中大观园的设计就非常注重这一点:在蓊郁的花草树木和潋滟水光的映衬下,幽径曲水,错落有致,楼台亭阁掩映于茂林修竹之中,极尽清幽旷达之妙。院落和山石花木交相辉映,极富自然情趣。同时,大观园中每一处院落的建筑格调, 。如贾宝玉所住的“怡红院”,院中种植芭蕉和海棠,芭蕉为绿,
33、海棠为红,于是贾宝玉便为其取名为“红香绿玉”,整体意境颜色艳丽,暗香浮动,与宝玉的性情相符; ,“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自然情趣隐含其中,与黛玉率真的性格相合。可以说,大观园中的院落与其中所住人物已经融为一体了。21(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5分)“稻香村”是红楼梦中大观园里的一处建筑,后来成为李纨的居所。阅读下面的文字,分析“稻香村”是如何体现院落与其中所住人物融为一体的?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梁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惟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选自红楼
34、梦第四回,有删改)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有删改)四、写作(60分)23(本题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好的家教往往能助力孩子成为更优秀的新时代青年。看了四幅漫画,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结合现实,以其中两三幅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35、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02高三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
36、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本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宇宙中的碳自诞生之始就具有“建筑师”潜力,奠定了地球生命总建筑师的角色基础,碳的流动紧密结合了生物演化与居于引导地位的地球物理力量。生命总是驱动着地质发展,也为地质发展所驱策,碳在生物之中的流动,靠着自然界的无生命力量和生命演化缠绕在一起,短期碳循环可以从几分之一秒延续到数十年、数百年,而长期碳循环则涵盖岩石圈和板块运动的领域,包含风化与沉积,能够延续数千万年。大气中的碳含量在每个地
37、质时间尺度上都是相互配合的,通常以气温变动为先导,但工业时代之后就不再是这样了,人类工业活动对气候秩序的改变,比板块运动和岩石风化速度要快得多。人类做出的每样东西,大部分不是由碳组成,就是以碳的火焰打造而成。工业活动逆转了光合作用,把氧气和硬质碳变回二氧化碳,人为影响抹消了生物与地质时间尺度的界限。在短暂的时间里,人类从一种有影响力的物种变成地球演化和地质变化最有力的推手,我们影响这个星球的程度,不论在范围还是强度上都是很独特的,除了陨石撞击以外,应该只有人类能够将地质速度提升到这么快,而工业成为影响生物与地质之间交互作用的最主要因素。人类知识转变为发明随后获得经济价值的模式,是通过基础科学激
38、发科技创新的模式,资源、知识和工具滋生出更多的资源、知识和工具,以难以量化的方式改变了地球表面和大气。由于碳累积值动辄以百万年为尺度,因此长期的碳循环总是容易被忽视,进而让长期碳循环加速到进入短期循环的路线。随着人类火焰蔓延和经济之手的挑拨,在工业蜡烛越来越大的时代,我们自认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持续性比大部分其他物种的生存更加重要,但是,自然界没有所谓的人类发展的中心法则,人类才智的成就促使科技跃进,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也正在反噬人类自身,逐渐走向自毁之路,新一轮的碳反思正在发生。在碳科学上的无知常常阻碍人们在遏制气候变化上所做的努力,而学术上的分裂直接影响着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方案。地球气候并不是自
39、行稳定的系统,总是捉摸不定的,就算没有突然的打击,即便轻推几下也会有强烈的非线性变化,甚至进入混乱时期,在人为辐射效应、火山压力来源以及太阳能改变的共同作用下,生态系统的生存难度大大增加。如果国际气候协议的约束成功,京都议定书会让二氧化碳排放量稳定处于1990年的水准,但事实是,之后的排放量已经提升了35%。也能逆转城市负面形象。全球变暖造成的变化已经威胁到现代文明发展的限度和潜力,地球气温比前工业时期上升了二摄氏度,科学帮助我们对这个星球发的高烧做出了诊断,而科学也是减缓气温加速上升的唯一希望。科学技术将非自然选择强加给生物,不断涌入大气的碳将给后代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如果我们足够快地开始行
40、动,就能减缓我们对碳循环的冲击,而不必牺牲工业化火焰,行之有效的方案能够把文明转换到另一个不会让地球枯萎的能量系统上。(节选自读书2023年第12期碳循环的真相从生命基础到文明威胁)材料二长期以来,工业文明发展依靠化石能源,造成了环境、气候恶劣等阻碍人类生存发展的现象。为解决上述难题,全球聚焦节能减排、实现碳达峰等目标,共同致力于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经济以有效解决全球变暖问题。中国作为全球能源消耗大国,也一直在积极采取措施,控制碳排放量,努力构建一个节能低碳且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中国不仅于2016年签署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而且在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目标:提高
41、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贯彻落实低碳可持续发展战略,电能的清洁性、安全性和便捷性等优势支撑了其在中国碳减排过程中代替其他能源的关键地位。电能的经济效率能达到石油的3.2倍、煤炭的17.27倍,即1吨标准煤当量电力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与3.2吨标准煤当量的石油、17.27吨标准煤当量的煤炭创造的经济价值相同。因此,中国从2013年陆续出台并落实电能替代政策,在各领域开展电能替代工程,提升电能替代技术,以期改变能源结构,促使能源发展方向的转变。电能替代虽然在能源清洁化转型上具有巨大的优势,但在其经济性与能源供
42、给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电能替代可以给社会带来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但因其成本高、发展环境要求高,必须有相关的政策支持才能推动实施;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以及技术水平的苹新将使得全社会电气化水平迅速增长,电能利用设备在生产生活领域相继大规模普及,这在客观上提升了全国的电能替代程度,同时也使得全社会用电量将显著增加,对电源供给侧造成一定的压力。因此,在电能替代大规模普及的未来,如何协调电力与其他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最终在保证能源系统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成为目前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节选自生态经济2022年第38卷)1(3分)下列对原
43、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碳是地球生命的总建筑师,它靠着自然界的无生命力量和生命演化纠缠在一起,在生物中流动。B自然界其实没有所谓人类发展的中心法则,人类的持续性也不比大多数其他物种的生存更加重要。C京都议定书虽然已经签署,但没有发挥相应的约束作用,之后全球碳排放仍然大幅升高。D电能具有清洁性、安全性和便捷性等优势,且经济效率高,在我国碳减排过程中处于首要地位。2(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大气碳含量原本以温度变动为先导,在每个地质时间尺度上相互配合,工业时代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B全球变暖已威胁到现代文明发展的限度和潜力,而目前遏制气温上升的唯一希望只有科学。
44、C工业活动将人为因素强加到自然生态系统中,使人类成为地球演化和地质变化的最有力推手。D中国近年来陆续出台电能替代政策,主要目的是兑现在巴黎协定中做出的“碳达峰”“碳中和”承诺。3(3分)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作出重要指示,将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B2018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征收环保税,旨在提升企业环保意识,加强节能减排工作。C云南省制定有利于火电稳定发展的政策,安排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火电机组大方式运行,力争统调火电发电量达420亿千瓦时以上。D告
45、别产业单一布局和发展,以风电、光伏和生物质发电等多能互补、多元布局模式将是未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主要模式。4(3分)下列对两则材料的分析及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运用“建筑师”“工业蜡烛”等形象生动的词语,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也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B材料二以时间为顺序,写到了我国在碳排放方面的严峻形势和应对措施,条理清晰,层次井然。C材料一第段叙议结合,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大众和学者的认知是碳减排道路上的重要障碍。D两则材料都引用了大量与碳排放相关的详实数据,体现文章的准确性和严谨性,颇具说服力。5(6分)近几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方兴未艾,销售量逐年攀升,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
46、问题, 如何更好地推进汽车市场的电能替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3分)D 2(3分)C 3(3分)C 4(3分)A 5(6分)国家出台更多支持新能源车发展的配套措施,在研发、销售等环节给予政策倾斜;改进汽车电能替代技术,提升安全性,解决用户的后顾之忧;协调电力与其他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解决电能供给侧压力;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及其使用新能源车过程出现的问题,予以积极解决。【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首要地位”错误。由原文“电能的清洁性、安全性和便捷性等优势支撑了其在中国碳减排过程中代替其他能源的关键地位”可知,电能在
47、我国碳减排过程中处于关键地位。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以温度变动为先导”错误,材料一原文“通常以气温变化为先导”可知,“通常以气温变动为先导”。B.“目前遏制气温上升的唯一希望只有科学”错误。由原文“而科学也是减缓气温加速上升的唯一希望”可知,是遏制气温“加速”上升。D.“在巴黎协定中做出的碳达峰碳中和承诺”错误。由原文“在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目标: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可知,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在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