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CM 1020.46-2019 道地药材 第46部分:川附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CACM 1020.46-2019 道地药材 第46部分:川附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ICS 11.120.01C 23团体标T/CACM准1020.462019道地药材 第46部分: 川附子Daodi herbsPart 46:Chuanfuzi2019-08-13发布2019-08-13实施中华中医药学会 发布T/CACM 1020.462019前 言T/CACM 1020道地药材标准分为157个部分:第1部分:标准编制通则; 第45部分: 川白芍;第46部分: 川附子;第47部分:使君子;第157部分:汉射干。本部分为 T/CACM1020 的第46部分。本部分按照GB/T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由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道地药材生态遗传重点
2、研究室提出。本部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中药有限公司、四川江油中坝附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四川省中医药科学 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研百草检测认证有限公司。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周海燕、孙鸿、尹茂财、赵润怀、兰青山、王继永、杜杰、易进海、夏燕莉、 黄志芳、张明泉、刘雨莎、黄璐琦、郭兰萍、詹志来、谭沛、张辉。350T/CACM 1020.462019道地药材 第46部分: 川附子1 范围T/CACM1020 的本部分规定了道地药材川附子的来源及形态、历史沿革、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 质量特征。本部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道地药材川附子的生产、
3、销售、鉴定及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T/CACM 1020.12016 道地药材 第1部分:标准编制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3 术语和定义T/CACM 1020.12016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川附子 chuanfuzi产于四川绵阳江油及其周边的平坝及丘陵地区的栽培附子,习称“江油附子”。4 来源及形态4.1 来源本品为毛莨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加工品。4.2 形态
4、特征多年生草本,高60cm150cm。块根倒圆锥形,长2cm4cm, 直径1cm1.6cm, 栽培品的侧根 通常肥大,直径可达5cm, 外皮黑褐色。茎直立,中部之上疏被反曲的短柔毛。叶互生;茎下部叶在 开花时枯萎,中部叶有长柄;叶柄长1cm2.5cm, 疏被短柔毛;叶片五角形,长6cm11cm, 宽 9cm15cm, 基部浅心形,3裂或达基部,中央全裂片宽菱形、倒卵状菱形或菱形,先端急尖或短渐 尖。近羽状分裂,二回羽裂片2对,斜三角形,具1枚3枚牙齿,间或全缘;侧全裂片不等2深裂, 各裂片边缘有粗齿或缺刻,表面疏被短伏毛,背面通常只在脉上疏被短柔毛,革质或纸质。总状花序 顶生,长6cm25cm
5、; 花序轴及花梗被反曲而紧贴的短柔毛;下部苞片3裂,上部苞片披针形;花梗长1.5cm5.5cm; 小苞片生花梗中下部;花两性,两侧对称;萼片5,花瓣状,上萼片高盔形,高 2cm2.5cm, 基部至喙长1.7cm2.2cm, 下缘稍凹,喙不明显,侧萼片长1.5cm2cm, 蓝紫色,外 面被短柔毛;花瓣2,瓣片长约1.1cm, 唇长约6mm, 微凹,距长1mm2.5mm, 通常拳卷,无毛;351T/CACM 1020.462019雄蕊多数,花丝有2小齿或全缘,无毛或被短毛;心皮35,被短柔毛,稀无毛。营葵果,长1.5cm 1.8cm。 种子多数,三棱形,长3mm3.2mm, 两面密生横膜翅。花期8
6、月9月,果期9月10月。5 历史沿革5.1 品种沿革附子的产地分布最早记载于西汉时期的范子计然,曰:“附子,出蜀(今四川)、武都(今甘 肃南部)中白色者善。”附子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下品,曰: “附子,味辛,温。主治 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温蹊蹙,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生犍为(今四 川南部云贵北部)山谷。”魏晋时期吴普本草云: “附子,名莨或生广汉。八月采。皮黑肌白。”其记载了附子产 地,同时记载乌头、附子、侧子同名“莨”。南北朝时期名医别录云:“生犍为(今四川南部云贵北部)山谷及广汉(今四川北部陕甘南 部)。八月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在附子项
7、下描述“附子以八月上旬采也, 八角者良。凡用三建,皆熟灰炮”;在天雄项下描述“天雄似附子,细而长者便是,长者乃至三四寸 许,此与乌头、附子三种,本并出建平(今四川巫山),谓为三建”;在乌头项下描述“今采用四月乌 头与附子同根”;在侧子项下描述“此即附子边角之大者,脱取之,昔时不用,比来医家以治脚气多 验。凡此三建,世中乃是同根,而本经分生三处,当各有所宜故也。方云:少室天雄,朗陵乌 头,皆称本土,今则无别矣。少室山连嵩高,朗陵县属豫州,汝南郡今在北国”。陶弘景首次提出附 子、天雄与乌头均是同根而生,并对附子、天雄、乌头等产地进行了梳理。唐代新修本草在天雄项下描述:“天雄、附子、乌头等,并以蜀道
8、绵州(今四川绵阳)、龙州 (今四川平武为主体,包括今青川、江油等地)出者佳。余处纵有造得者,气力劣弱,都不相似。江 南来者,全不堪用天雄、附子、侧子并同用八月采造。”首次对不同产地附子的作用强弱进行了记 载,肯定了以四川绵州、龙州出产的附子质量好,首次指出江油附子的道地性,提出附子、乌头、天 雄、侧子为同一植物所出。宋代苏颂本草图经云:“乌头、乌喙,生朗陵(今河南确山南)山谷。天雄生少室(今河南 嵩山)山谷。附子、侧子生犍为山谷及广汉,今并出蜀土。然四品都是一种所产,其种出于龙州。种 之法:冬至前,现将肥腴陆田耕五七遍,以猪粪粪之,然后布种,遂月耘籽,至次年八月后方成。其 苗高三四尺已来,茎做
9、四棱,叶如艾,花紫碧色作穗,实小紫黑色如桑椹。本只种附子一物,至成熟 后有四物。收时仍一处造酿方成其长三二寸者,为天雄。割削附子傍尖芽角为侧子,附子之绝小 者亦名为侧子。元种者,母为乌头。其余大小者皆为附子。以八角者为上。如方药要用,须炮令裂去 皮脐,使之。绵州彰明县多种之,惟赤水一乡者最佳,然收采时月与本经所说不同。盖今时所种 如此。其内地所出者,与此殊别,今亦稀用。”本草图经首次详细记载了当时附子的种植技术,这 是附子人工栽培的最早本草记载。该书同时对附子原植物进行了描述,认为附子、天雄、侧子、乌头 来源于同一植物,阐明了附子、天雄、侧子、乌头之间的关系。种源出于龙州,在绵州彰明大量种植,
10、 其中以赤水出产的品质最佳,进一步确定四川江油地区为附子的道地产区。此外,书中绘有原植物乌 头图。宋代杨天惠彰明附子记云:“绵州(今四川绵阳)故广汉地,领县八,惟彰明(今四川绵阳 江油)出附子。彰明领乡二十,惟赤水、廉水、会昌、昌明(今四川绵阳江油市太平镇河西乡、让水 乡、德胜乡和彰明镇)宜附子合四乡之产,得附子一十六万斤已上。然赤水为多,廉水次之,而 会昌、昌明所出微甚种出龙安及龙州齐归、木门、青堆、小平(今四川安县、青川、平武、江油 等地山区)者良其茎类野艾而泽,其叶类地麻而厚,其花紫,叶黄,蕤长苞而圆盖其种之化352T/CACM 1020.462019者为乌头,附乌头而傍生者为附子,又左
11、右附而偶生者为鬲子,又附而长者为天雄附子之形,以 蹲坐、正节、角少为上,有节气多鼠乳(香)者次之,形不正而伤缺风皱者为下。附子之色,以花白 为上,铁色次之,青绿为下陕辅之贾,才市其下者;闽浙之贾,才市其中者;其上品则皆士大夫 求之,盖贵人金多喜奇,故非得大者不厌。然土人有知药者云:小者固难用,要之半两以上皆良,不 必及两乃可。”彰明附子记是北宋彰明县令杨天惠写的附子考察报告,比较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北 宋时期江油附子的产地、产量、种植面积、种植方法、药材鉴别、植物形态、鲜附子质量评价方法等 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书中记载宋代四川江油地区附子栽培已经有相当的规模,为附子的道地产区。同 时详细描写了附子
12、原植物茎类似野艾而有光泽,叶类似地麻而更厚,花紫色,秋时叶黄,花下垂、瓣 状萼卷长似苞、上萼片盔状像圆盖,与今毛莨科植物乌头 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相符,尤其对花 的描述与今中国植物志中毛莨科植物乌头 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花萼描述“萼片高盔形”一 致。明确乌头为主根,附子为子根,附子中体长者为天雄。从性状、颜色两方面详细记述了优质附子 的性状:以外形完整、端正、角少者为优;外形不完整,有节者质次;附子断面颜色以花白者为优, 铁红色质次,青绿色最次。同时指出,药效优良的附子大小适中,重量在半两至一两之间较为适宜。明代本草品汇精要基
13、本延续了本草图经对附子的描述,同时指出道地产区为“梓州(今 四川三台地区)、蜀中(今四川中部地区)”。本草纲目云:“释名其母名乌头。时珍曰初种 为乌头,象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别 有草乌头、白附子,故俗呼此为黑附子、 川乌头以别之。诸家不分乌头有川、草两种,皆混杂注解, 今悉正之。集解 时珍曰乌头有两种,今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川乌头是也。春 末生子,故曰春采乌头。冬则子已成,故曰冬采为附子其产江左、山南(泛指长江以东地区)等 处者,乃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者是也宋人杨天惠著附子记甚悉,今撮其要, 读之可不辩而明矣。”李时珍总结
14、前人关于附子、乌头、天雄、侧子记载,明确提出了附子为川乌子 根,四川江油为附子的道地产区,肯定了彰明附子记中对附子描述的权威性和实用价值。清代本经逢原曰:“近时乌附多产陕西,其质粗、其皮厚、其色白、其肉松、其味易行易过, 非若川附之色黑、皮薄、肉理紧细,性味之辛而不烈,久而愈辣,峻补命门真火也。”书中明确指出陕 西亦是附子的主产区,但是质量不及川附子好。植物名实图考记载:“今时所用,皆种生者,南人 制为温补要药;其野生者为射罔其花色碧,殊娇纤,名鸳鸯菊。花镜谓之双鸾菊,朵头如比 邱帽,帽拆,内露双鸾并首,形似无二。外分二翼一尾。”书中记载附子栽培品广泛应用,详细描述了 附子原植物乌头的花形如盔
15、帽,花瓣形状和数量,并绘有精确的附子原植物乌头的图。从图中可以清 晰地看出附子原植物乌头的叶互生,叶片五角形,基部浅心形;总状花序顶生,花两性,两侧对称, 花瓣状,上萼片高盔形,与今毛莨科植物乌头 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花形一致。民国时期增订伪药条辨曰:“炳章按:附子,八九月出新。四川成都彰明产者为川附,底平 有角,皮如铁,内肉色白,重两许者,气全最佳。性潮,鲜时用盐渍腌,盖不腌易烂。然经盐渍过, 性味已失,效力大减,景岳先生已辨之详矣。陕西出者为西附,黑色干小者次。”综上所述,宋代以前附子大多为野生、分布广,宋代首次记载了乌头的栽培种植。自唐代以来的 优质产区
16、绵州,至宋代出现了大规模的栽培种植。古今川乌、附子的基原是同一种植物,为毛莨科植 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 与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一致;江油及其周边地区是 古今公认的附子道地产区,栽培加工历史悠久,具有成熟而独特的栽培和加工技术,所产附子质量 最佳。“川附子”之名,早在明代普济方治疗风虫牙痛的方剂“川乌头、 川附子生研,面糊丸小豆 大。每绵包一丸咬之”中涉及,清代药性切用以“川附子”之名介绍附子,清代本经逢原 和民国时期增订伪药条辨均认为“川附”质优,另医宗金鉴收载的实脾饮和附子败毒汤中明 确药用“川附子”。鉴于“川附子”称谓早在明代已被医家所用,且
17、被广大医家所认可,本标准将附 子的道地药材定为川附子。353T/CACM 1020.4620195.2 产地沿革四川绵阳江油及其周边地区是古今公认的附子道地产区,自宋代开始就大量栽培附子,已有1000 多年历史,所产附子质量最佳。历史上附子、川乌尚有其他产区武都、三辅、犍为、少室、朗陵、 江左、齐鲁等地,即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广大地区,大都来源于野生。目前附子、 川乌集中在 四川绵阳(江油、安县为主)、四川凉山(布拖为主)、陕西汉中(城固、南郑为主)、云南大理、云 南丽江等地栽培,诸地也恰在今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印证了从汉至今,附子、 川乌产地大体上是一 致的。 川附子产地沿革见表1。表
18、1 川附子产地沿革年代出处产地及评价汉范子计然附子,出蜀(今四川)、武都(今甘肃南部)中白色者善唐新修本草天雄、附子、乌头等,并以蜀道绵州(今四川绵阳)、龙州(今四川平武县为 主体,包括今青川县、江油市等地)出者佳。余处纵有造得者,气力劣弱,都 不相似。江南来者,全不堪用天雄、附子、侧子并同用八月采造宋本草图经乌头、乌喙,生朗陵(今河南确山南)山谷。天雄生少室(今河南嵩山)山谷。附子、侧子生犍为山谷及广汉,今并出蜀土。然四品都是一种所产,其种 出于龙州其苗高三、四尺已来,茎做四棱,叶如艾,花紫碧色作穗,实小 紫黑色如桑椹。本只种附子一物,至成熟后有四物绵州彰明县多种之,惟 赤水一乡者最佳彰明附
19、子记绵州(今四川绵阳)故广汉地,领县八,惟彰明(今四川绵阳江油)出附子。彰明领乡二十,惟赤水、廉水、会昌、昌明(今四川绵阳江油市太平镇河西 乡、让水乡、德胜乡和彰明镇)宜附子合四乡之产,得附子一十六万斤已 上。然赤水为多,廉水次之,而会昌、昌明所出微甚种出龙安及龙州齐归、木门、青堆、小平(今四川安县、青川、平武、江油等地山区)者良明本草品汇精要【地】图经曰生犍为山谷及广汉,龙州、绵州、彰明县种之,惟赤水一乡最 佳。道地梓州(今四川三台地区)、蜀中(今四川中部地区)本草纲目释名其母名乌头。时珍曰初种为乌头,象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 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别有草乌头
20、、白附子,故俗呼此为黑附子、川乌头以别之。诸家不分乌头有川、草两种,皆混杂 注解,今悉正之。集解 时珍曰乌头有两种,今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川乌头是也。春末生子,故曰春采乌头。冬则子已成,故曰冬采 为附子其产江左、山南(泛指长江以东地区)等处者,乃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者是也宋人杨天惠著附子记甚悉,今撮其要,读 之可不辩而明矣清本经逢原近时乌附多产陕西,其质粗、其皮厚、其色白、其肉松、其味易行易过,非若 川附之色黑、皮薄、肉理紧细,性味之辛而不烈,久而愈辣,峻补命门真火也民国增订伪药条辨炳章按:附子,八九月出新。四川成都彰明产者为川附,底平有角,皮如铁, 内肉色白,重两许者,气全最
21、佳。性潮,鲜时用盐渍腌,盖不腌易烂。然经盐 渍过,性味已失,效力大减,景岳先生已辨之详矣。陕西出者为西附,黑色干 小者次药物出产辨产四川龙安府江油县。六月新354T/CACM 1020.4620196 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6.1 道地产区产于四川绵阳江油及其周边的平坝及丘陵地区。6.2 生境特征川附子种源分布在海拔1000m 以上气候凉爽的山区。年平均气温13.716.3,年平均降水量 860mm1410mm, 年平均日照时数900h1400h。川附子主要种植在海拔500m800m 的平坝及丘陵地区。该区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热冬 暖,气候温和,年平均日照时数达1362h, 年平均降水量12
22、00mm, 年平均气温16,平均绝对最高温 度36.3,平均绝对最低温度-6.8,无霜期323d 。土壤为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又有 灌溉条件的壤土或砂壤土;耕作层有机质含量1.3%,含氮丰富,磷钾适中, pH6.08.0。7 质量特征7.1 质量要求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对附子的相关质量规定。7.2 性状特征7.2.1 泥附子(鲜附子)泥附子呈圆锥形或长圆锥形,长4cm7cm, 直径3cm5cm。 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具须根基部 膨大的“钉”状突起,先端具略偏向一侧的芽苞,侧面可见与母根连接的基痕。横切面具一波状环纹 (形成层)。气微,味辛辣、麻舌。道地产区泥附子呈圆锥形或长圆
23、锥形,长4cm7cm, 直 径 3cm5cm 。个头大小较均匀, 一等 (每千克16个)、二等(每千克17个24个)占比多。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具须根基部膨大的 “钉”状突起,先端具略偏向一侧的芽苞,侧面可见与母根连接的基痕。横切面乳白色,具一波状环 纹(形成层)。气微,味辛辣、麻舌。以个大、饱满、外形完整、端正、角少、切面乳白色为佳。7.2.2 盐附子盐附子呈圆锥形,长4cm7cm, 直径3cm5cm。 表面灰黑色,被盐霜,先端有凹陷的芽痕,周 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体重,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和多角形形成层环纹,环 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气微,味咸而麻,刺舌。道地产区盐附
24、子呈圆锥形,长4cm7cm, 直径3cm5cm。 个头大小较均匀, 一等(每千克16 个)、二等(每千克17个24个)占比多。表面灰黑色,被盐霜,先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 起的支根或支根痕。体重,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细小盐结晶体)的小空隙和多角形形成层环 纹,环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气微,味咸而麻,刺舌。以个大、饱满、外形完整、端正、角少、 切面可见细小盐结晶体为佳。7.2.3 黑顺片黑顺片为圆锥形或不规则形切片,长1.7cm6cm, 宽0 .9cm4cm, 厚0.2cm0.5cm 。外皮黑褐355T/CACM 1020.462019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
25、导管束。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道地产区黑顺片为圆锥形或不规则形切片,长1.7cm6cm, 宽0 . 9cm4cm, 厚0 . 2cm0.5cm。 片张大小较均匀, 一等片、二等片较多。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 向导管束。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以片大、完整、厚薄均匀为佳。7.2.4 白附片白附片为圆锥形或不规则形切片,长1.7cm6cm, 宽0 . 9cm4cm, 厚0 . 2cm0.5cm 。 无外皮, 黄白色,半透明。道地产区白附片为圆锥形或不规则形切片,长1.7cm6cm, 宽0 . 9cm4cm, 厚0 . 2cm0.5cm。 片张大小
26、较均匀, 一等片、二等片较多。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以片大、完整、厚薄均匀为佳。川附子与其他产地附子鉴别要点见表2。表 2 川附子与其他产地附子鉴别要点比较项目川附子其他产地附子商品规格规格多,除药典收载品种盐附子、黑顺片、白附 片、淡附片、炮附片外,还有生附片、蒸附片、炒 附片、刨附片、炮天雄等规格少,仅有药典收载品种盐附子、黑 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大小泥附子、盐附子个头大, 一等(每千克16个)、 二等(每千克17个24个)占比多泥附子、盐附子个头小, 一等几乎没有, 二等少,三等(每千克25个40个)和等外品占比多附片片张黑顺片、白附片片张大,质量好。 一等片、二等片 较多黑顺
27、片、白附片片张小,质量差。 一等 片、二等片较少356T/CACM 1020.462019参 考 文 献1唐廷猷. 中国药业史 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44.2 尚志钧.神农本草经校注 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205.3吴普 . 吴普本草 M. 尚志钧,尤荣辑,郝学君,等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46.4陶弘景.名医别录(辑校本) M. 尚志钧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35.5陶弘景 . 本草经集注(辑校本) M. 尚志钧,尚元胜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341-345.6苏敬等.新修本草(辑复本) M. 尚志钧辑校.合肥:
28、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258.7苏颂 .本草图经 M. 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56-260.8唐廷猷.北宋杨天惠彰明附子记译评 J. 中国现代中药,2016,18(7):916-922.9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二十七卷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9:264-268.10刘文泰等.本草品汇精要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71-374.11刘衡如,刘山永.新校注本草纲目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794-795,801. 12张璐.本经逢原 M. 顾漫,杨亦周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97.13吴其溶.植物名实图考校释 M. 张瑞贤,王家葵,张卫校注.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8:439.14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 M. 刘德荣点校.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3.15郑金生等 . 中华大典 医药卫生典 药学分典:第5册 M. 成都:巴蜀书社,2012:840.16吴谦等. 医宗金鉴 M. 郑金生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945,1471.17陈仁山,蒋淼,陈思敏,等.药物出产辨(五) J. 中药与临床,2011,2(1):6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