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学****享 文档编号:97277251 上传时间:2024-05-2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3.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湖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湖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新世纪以来的非虚构写作所展示出来的独特的社会认知价值,一方面使我们意识到,很有必要重新盘点文学的各种内在功能与作用,另一方面也将文学的真实问题有效嵌入信息化的倦怠社会之中,使文学能够更有力地回应人们对于现实社会的种种关切。这不是有关文学的内涵与外延的双重拓展,而是文学在新的社会发展境遇中的自我突破。无论我们如何看待非虚构写作,它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既定形态的突破,已成为一种无法忽略的事实。首先,非虚构写作虽然标举社会认知功能,但它并不是为了否定或降

2、低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教化作用,也不是想要排斥文学的其他认知功能,而是为了更科学地反思并建构文学的认知体系。说实在的,文学作品究竟具有哪些内在的认知功能,一直是一个有待深究的问题。从文化认知上看,有性别、历史和族群等,并由此出现了女性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和后殖民主义批评等理论。从人性及生命认知上说,有理性与非理性、欲望与伦理、感性体验等,并涌现了精神分析、感性主义、人性论等批评理论。当然,也有社会认知功能的考察,并积淀了包括“艺术社会学”在内的相关理论。但从总体上看,在文学认知功能的研究中,社会认知功能越来越走向边缘。这显然有悖于“文学即人学”的核心理念,因为人是一种社会的存在,也是社会发

3、展的主体。可以说,文艺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特定产物,同时它与社会之间又构成了紧密互动的张力关系。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清楚,文学的社会认知功能不仅取决于作品本身所承载的社会问题。还取决于接受者的认知方式和接受思维。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读者坚持从某种单一的认知角度来理解作品,或者恪守文学的审美标准作为唯一信念,也会使文学作品的社会认知价值受到影响。因此,当我们重申非虚构写作的社会认知价值时,从另一种层面上说。也为了唤醒人们对于文学与社会现实之间互动的密切关注。唤醒人们理解非虚构写作的介入性它并不只是作家对叙事本身的介入,而是创作主体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度介入,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普遍存在的

4、一些重要问题的自觉介入。谁都明白。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走爽越复杂,变化也越来越快,特别是进入信息化和消费化之后,传统的社会结构形态正在转型,各种新的社会现象及其现实秩序层出不穷,以至于有些作家认为“现实比作家的想象更精彩”。这种现实,既为作家重新观察、理解和思考现实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也为人们认识和理解这个复杂的社会,提供了各种有价值的审美接受之路径。其次,非虚构写作之所以突出其社会认知功能,是因为现代社会本身的发展存在着诸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召唤作家以求真的方式,真正地揭示社会生存真相,为人们提供真切的了解途径。众所周知,中国现代社会正在逐步超越乡土城市的二元结构,呈现出空前的混杂性,它既有全

5、球化带来的各种复杂冲击,又有地缘政治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既有城市化进程中引发的群体分裂。又有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后的群体倦怠;既有信息技术发展后的秩序变革。又有消费文化驱动后的观念变迁面对如此繁杂的社会现实,如何让人们更科学、更理性地认识和理解它;并非只是社会学家或人类学家的任务,文学同样也需要进行必要的承担,这是文学的认知功能所决定的。当然,我们不能否定一些虚构文学在这方面的努力,即使是那些沉迷于个人化、人性化的虚构性写作,也存在着一定的社会认知功能,但就叙事的真实性、实证性、问题的聚焦性而言,非虚构写作无疑在这方面体现得更为突出,也更能有效地激发读者的自觉认知和思考意愿。这是因为非虚构写作大多

6、从社会问题出发,围绕当事人和作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来展开叙事。问题即事件,问题即叙事,问题即目标,在非虚构写作中,事件本身所承载的一些社会问题,其实是作家选择写作的优先事项。换言之,它不是由作家提前预设某种写作意图而后选择题材的写作,而是在现实生活呈现了诸多问题,使作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思考之后,才进行的写作实践。所幸的是,新世纪以来的非虚构写作,凭借明确的现实问题和作家主体的现场介入,开始以各种方式直面现实世界,从而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别有意味的社会认知视角和通道。或许,非虚构写作很难具备审美价值上的经典性。但是,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和记录,它们在将来未必没有重要的价值。(节选自洪治纲论非虚构写作

7、的社会认知价值)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新世纪以来的非虚构写作是文学在新的社会发展境遇中的一种自我突破。B. 作者认为非虚构写作标举社会认知功能,主要是为了更科学地反思并建构文学的认知体系。C. 作者认为重申非虚构写作的社会认知功能,可以唤醒人们对于文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注。D. 作者认为非虚构写作需要对如何让人们更科学、更理性地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有更多承担。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人是一种社会的存在,也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因此,文学的社会认知功能不会走向边缘。B. 读者的认知方式和接受思维,也会让非虚构文学作品的社会认

8、知功能价值受到影响。C. 作家只有在预设好写作意图并对现实问题产生了共鸣之后,才能进行非虚构写作实践。D. 非虚构写作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和记录,在未来不一定会拥有相应的价值。3. 下列言论中,不能用来论证文本第二段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A. “世上只有无艺术的社会,而没有无社会的艺术。”豪泽尔B. “文学是社会的家庭教师。”别林斯基C. “诗文书画,大抵从胸臆中流出。”张戒(宋)D.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清)4. 下列对非虚构作品的分析中,不属于是对非虚构写作社会认知功能分析的一项是( )A. 李作家和他的乡村朋友展现了一个写作者对生活在广西某乡村里的人的思考、理解

9、与期盼。B. 凉山叙事讲述了大凉山彝族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反映了大凉山彝族脱贫攻坚的历程。C. 中国在梁庄还原了梁庄近四十年来的变迁史,记录了中国的转型之痛,乡村之伤。D. 寻路中国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海斯勒,她被誉为“关注现在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5. 阅读以下材料,请结合文本,对我的二本学生呈现出的非虚构写作社会认知功能价值作简要分析。黄灯是广东某高校的教师,她的我的二本学生等系列文章在文学杂志和媒体发表后,引起巨大反响。二本院校学生的整体生存状况,往往被主流媒体忽略,但其校园和职场经历,其实更代表中国年轻人的普遍状况。这一系列文章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成书出版。黄灯说:“我的二本

10、学生是一本被学生推动而写作的书,我将之视为一本非虚构写作的教学札记。”【答案】1. D 2. B3. C 4. D5. 我的二本学生聚焦当前真实的二本院校学生的生存状况,以此展示中国年轻人普遍的状况,其内容体现了非虚构写作能够有力地回应人们对于现实社会的关切。我的二本学生引起巨大反响,并被编辑出版,展示了非虚构写作可以有效激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自觉认知和思考意愿。作者黄灯作为高校教师,以自己教学札记形式进行非虚构写作,为人们提供了别有意味的社会认知视角和通道。【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需要对如何让人们更科学、更理性地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有

11、更多承担”错,曲解文意,原文“如何让人们更科学、更理性地认识和理解它,并非只是社会学家或人类学家的任务,文学同样也需要进行必要的承担,这是文学的认知功能所决定的。当然,我们不能否定一些虚构文学在这方面的努力”,原文说的是非虚构写作在对如何让人们更科学、更理性地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方面体现得更突出,并没有非虚构写作需要承担更多这个语意。此项属于歪曲文意。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文学的社会认知功能不会走向边缘”错,根据“在文学认知功能的研究中,社会认知功能越来越走向边缘”,可知“不会走向边缘”曲解文意。C.“只有才”说法绝对;“预设好写作意图”理解有误

12、,根据“它不是由作家提前预设某种写作意图而后选择题材的写作,而是在现实生活呈现了诸多问题”等内容,可知作家是由现实问题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思考之后,才进行的写作实践。D.“在未来不一定会拥有相应的价值”错,根据“新世纪以来的非虚构写作”“它们在将来未必没有重要的价值”等内容,可知原文结尾处说的是“新世纪以来的非虚构写作”,且既然是重要的见证和记录,自然是会有“相应的价值”,虽然不一定是重要的价值。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二段观点是:文艺与社会之间有着紧密互动的关系。ABD的言论都涉及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来证明第二段观点。C.主要涉及艺术作品与作者

13、的关系,缺乏与社会的直接联系,不能用来证明第二段观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的能力。A.属于,“乡村”属于真实存在的社会环境,关乎明确的社会问题,涉及非虚构写作的社会认知功能。B.属于,“大凉山”属于真实存在的社会环境,关乎明确的社会问题,涉及非虚构写作的社会认知功能。C.属于,“梁庄”属于真实存在的社会环境,关乎明确的社会问题,涉及非虚构写作的社会认知功能。D.不属于,涉及的主要是对作者本人的认知,没有涉及非虚构写作的社会认知功能。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根据“也将文学的真实问题有效嵌入信息化的倦怠社会之中,使文学能够更有

14、力地回应人们对于现实社会的种种关切”等内容,可知我的二本学生聚焦当前真实的二本院校学生的生存状况,展示中国年轻人普遍的状况,体现了非虚构写作能够有力地回应人们对于现实社会的关切。根据“非虚构写作无疑在这方面体现得更为突出,也更能有效地激发读者的自觉认知和思考意愿”等内容,可知我的二本学生引起巨大反响,并被编辑出版,展示了非虚构写作可以有效激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自觉认知和思考意愿。根据“非虚构写作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别有意味的社会认知视角和通道”等内容,可知高校教师黄灯,以自己教学札记形式进行非虚构写作,为人们提供了别有意味的社会认知视角和通道。(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15、完成下面小题。宗月大师老舍在我小的时候,我因家贫而身体很弱。我九岁才入学。因家贫体弱,母亲有时候想叫我去上学,又怕我受人家的欺侮,更因交不上学费,所以一直到九岁我还不识一个字。说不定,我会一辈子也得不到读书的机会。因为母亲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可是每月间三四吊钱的学费,实在让她为难。母亲是最喜脸面的人。她迟疑不决,光阴又不等待着任何人,荒来荒去,我也许就长到十多岁了。一个十多岁的贫而不识字的孩子,很自然的去做个小买卖弄个小筐,卖些花生、煮豌豆或樱桃什么的。要不然就是去学徒。母亲很爱我,但是假若我能去做学徒,或提篮沿街卖樱桃而每天赚几百钱,她或者就不会坚决的反对。穷困比爱心更有力量。有一天刘大叔偶

16、然的来了。我说“偶然的”,因为他不常来看我们。他是个极富的人,尽管他心中并无贫富之别,可是他的财富使他终日不得闲,几乎没有工夫来看穷朋友。一进门,他看见了我。“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他问我的母亲。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在酒后,他常以学喊俞振庭的金钱豹自傲)他的衣服是那么华丽,他的眼是那么亮,他的脸和手是那么白嫩肥胖,使我感到我大概是犯了什么罪。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几乎禁不住他的声音的震动。等我母亲回答完,刘大叔马上决定:“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钱、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我的心跳起多高,谁知道上学是怎么一回事呢!第二天,我像一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随着这位阔人去入学。学校是一家改良私

17、塾,在离我的家有半里多地的一座道士庙里。庙不甚大,而充满了各种气味:一进山门先有一股大烟味,紧跟着便是糖精味,(有一家熬制糖球糖块的作坊)再往里,是厕所味,与别的臭味。学校是在大殿里,大殿两旁的小屋住着道士,和道士的家眷。大殿里很黑、很冷。神像都用黄布挡着,供桌上摆着孔圣人的牌位。学生都面朝西坐着,一共有三十来人。西墙上有一块黑板这是“改良”私塾。老师姓李,一位极死板而极有爱心的中年人。刘大叔和李老师“嚷”了一顿,而后教我拜圣人及老师。老师给了我一本地球韵言和一本三字经。我于是,就变成了学生。自从做了学生以后,我时常的到刘大叔的家中去。他的宅子有两个大院子,院中几十间房屋都是出廊的。院后,还有

18、一座相当大的花园。宅子的左右前后全是他的房屋,若是把那些房子齐齐的排起来,可以占半条大街。此外,他还有几处铺店。每逢我去,他必招呼我吃饭,或给我一些我没有看见过的点心。他绝不以我为一个苦孩子而冷淡我,他是阔大爷,但是他不以富傲人。在我由私塾转入公立学校去的时候,刘大叔又来帮忙。这时候,他的财产已大半出了手。他是阔大爷,他只懂得花钱,而不知道计算。人们吃他,他甘心教他们吃;人们骗他,他付之一笑。他的财产有一部分是卖掉的,也有一部分人骗了去的,他不管;他的笑声照旧是洪亮的。到我在中学毕业的时候,他已一贫如洗,什么财产也没有了,只剩了那个后花园。不过,在这个时候,假若他肯用用心思,去调整他的产业,他

19、还能有办法教自己丰衣足食,因为他的好多财产是被人家骗了去的。可是,他不肯去请律师,贫与富在他心中是完全一样的,假若在这时候,他要是不再随便花钱,他至少可以保住那座花园,和城外的地产。可是,他好善。尽管他自己的儿女受着饥寒,尽管他自己受尽折磨,他还是去办贫儿学校、粥厂等等慈善事业。他忘了自己。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和他过往的最密。他办贫儿学校我去做义务教师。他施舍粮米,我去帮忙调查及散放。在我的心里,我很明白;放粮放钱不过只是延长贫民的受苦难的日期,而不足以阻拦住死亡。但是,看刘大叔那么热心,那么真诚,我就顾不得和他辩论,而只好也出点力了,即使我和他辩论,我也不会得胜,人情是往往能战败理智的。在我出

20、国以前,刘大叔的儿子死了。而后,他的花园也出了手。他入庙为僧,夫人与小姐入庵为尼,由他的性格来说,他似乎势必走入避世学禅的一途。但是由他的生活习惯上来说,大家总以为他不过能念念经,布施布施僧道而已,而绝对不会受戒出家。他居然出了家,在以前,他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现在,他每日一餐。入秋还穿着件夏布道袍。这样苦修,他的脸上还是红红的,笑声还是洪亮的。对佛学,他有多么深的认识,我不敢说。我却真知道他是个好和尚,他知道一点便去做一点,能做一点便做一点。他的学问也许不高,但是他所知道的都能见诸实行。出家以后,他不久就做了一座大寺的方丈。可是没有好久就被驱除出来。他是要做真和尚,所以他不惜变卖

21、庙产去救济苦人。庙里不要这种方丈。一般的说,方丈的责任是要扩充庙产,而不是救苦救难的。离开大寺,他到一座没有任何产业的庙里做方丈。他自己既没有钱,他还须天天为僧众们找到斋吃,同时,他还举办粥厂等等慈善事业。他穷,他忙,他每日只进一顿简单的素餐,可是他的笑声还是那么洪亮。他的庙里不应佛事,赶到有人来请,他便领着僧众给人家去唪真经,不要报酬。他整天不在庙里,但是他并没忘了修持;他持戒越来越严,对经义也深有所获。他白天在各处筹钱办事,晚间在小室里作工夫。谁见到这位破和尚也不曾想到他曾是个在金子里长起来的阔大爷。去年,有一天他正给一位圆寂了的和尚念经,他忽然闭上了眼,就坐化了。火葬后,人们在他的身上发

22、现许多舍利。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与言行是与佛相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现今我的确愿意他真的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领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他拉着我去入私塾那样!他是宗月大师。(有删改)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穷困比爱心更有力量”,母亲可能会因为交不上学费不反对“我”放弃。上学而去做买卖或做学徒,表现了母亲屈从于现实的无奈。B. “衣服是那么华丽”“眼是那么亮”“脸和手是那么白嫩肥胖”,连用三个“那么”,表达了“我”对刘

23、大叔的仰慕之情。C. “人情是往往能战胜理智的”,是指刘大叔热心真诚地救助贫民,是因为他不明白“施舍粮米”是“不足以阻拦住死亡”的道理。D. “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物质上的“好处”主要是指帮助“我”入学,招呼“我”吃饭,给“我”一些没见过的点心等。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像一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随着这位阔人去入学”,作者将“我”比喻成小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我”自卑、敏感的心理。B. 文章多次描写宗月大师笑声“洪亮”,通过境遇不同但神态始终如一的细节描写,刻画了人物盲目乐观的性格特征。C. 文章通篇称呼宗月大师为刘大叔,直到最后才指出“他

24、是宗月大师”,称呼的变化意味着“我”对宗月大师的理解和认同。D. 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在通俗易懂的叙事中展示人物的命运,塑造人物的个性,有着天然去雕饰的自然朴实之美。8. 濮存昕在央视朗读者这一电视节目中,朗读到文章最后一段“他是宗月大师”时,语调缓慢深沉,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濮存昕这样处理的理由。9. “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这是作者在文章结尾发出的由衷感叹,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帮助别人的乐趣和意义。【答案】6. C7. B8. “他是宗月大师”作为文章最后一段,是点睛之笔,这样处理突出了这句话在文章中的地位。这句话表达了“我”对宗月大师深沉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25、,这样处理准确把握了“我”的感情。濮存昕作为文章朗读者,感慨于宗月大师坎坷的经历、高尚的美德,这样处理表达了他作为读者的崇高敬意。9. 帮助别人可以改变别人的命运。“我”本来很可能会去做买卖或做学徒,正是因为宗月大师的帮助,让“我”有了上学的机会,从而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可以引领他人向善。“我”看到宗月大师“那么热心、那么真诚”地救助贫民,深受感染,也主动参与救助,引领“我”向上向善。帮助别人可以充盈自己的心灵。宗月大师从“金子里长起来的阔大爷”变为“破和尚”,但笑声始终“洪亮”,很可能是帮助别人让他的心灵快乐、宁静,再大的人生挫折都不以为苦。【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

26、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是指刘大叔热心真诚地救助贫民”错误。由原文第六段看,“人情是往往能战胜理智的”,是指我为刘大叔“那么热心,那么真诚”地救助贫民所感染,自动放弃和他辩论,主动参与救助。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刻画了人物盲目乐观的性格特征”错误。由原文看,宗月大师的“乐观”是性格使然,不以境遇的不同而不同,更说明他对“乐观”有独到的理解。故选B。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

27、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岑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选自韩愈伯夷颂,有删改)材料二: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也。夫伯爽,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一,是愈可信也。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

28、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武王伐纣,伯夷扣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闻西伯善养老,则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是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其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

29、也。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鸣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选自王安石伯夷,有删改)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韩子A因之B亦为之C颂D以为E微二子F乱臣G贼子H接迹I于后世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使跟随,与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白余骑来见项王”中“从”字的

30、意思相同。B. 扣,牵住、拉住,与赤壁赋“扣舷而歌之”中“扣”字的意思不同。C. 尤,最、甚,与陈情表“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中“尤”字的意思不同。D. 趋,奔赴,与六国论“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趋”字的意思不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韩愈看来伯夷反对伐纣和耻食周粟之举,不仅是符合“义”的特立独行,更是深明君臣大义的臣下对“道”统的崇奉和维护。B. 韩愈将伯夷与微子对比,盛赞伯夷是天地之间、古往今来最不顾世俗非难的人,他的精神与日月、泰山、天地相比而丝毫不逊色。C. 王安石此文,针对史记及韩愈伯夷颂有关伯夷的记述和评论展开辩驳,体现了王安石不盲从权

31、威、不苟顺流俗的理性精神。D. 王安石认为,伯夷是姜太公一类的人物,不满商纣暴政又德高望重,如果活到武王时期并辅佐他,其功劳成就将完全不逊于姜太公。13. 把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2)是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14. 下图是材料二的思维导图,请补充完成横线处的空缺内容。【答案】10. BDF11. C12. B13. (1)天下归周后,伯夷感到耻辱,坚持君臣之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作了采薇这首歌。(2)这时武王奋然起事,姜太公辅佐他,于是将百姓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14. 孔孟;扣马而谏,耻食周粟;伯夷避世以待仁君,

32、武王为君仁义,伯夷不可能反对。【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愈沿袭了这个说法,也为他写了篇伯夷颂,认为没有伯夷、叔齐这两个人,后世乱臣贼子就会接连不断地出现。“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两句结构完整,故BD两处可断开。“以为”,动词,认为,“微”指如果没有,领起的假设关系内容都是“以为”的宾语。“乱臣贼子”是名词词组,“接迹于后世”是状语后置句,前后结合构成主谓关系句,结构完整,陈述假设的结果,“乱臣贼子”前要断开,故F处须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从”,都是使动用法,使跟随、率领。句意:率领天下的贤

33、士和诸侯,前去攻打商纣王。/沛公第二天率领一百多骑兵来拜见项王。B.正确。牵住、拉住。/敲击、拍击。句意:伯夷拉住马进谏阻止。/敲击船舷而歌咏。C.错误。都是“最、甚”的意思。句意:而最怨恨的,是伯夷了。/况且我孤单凄苦,程度更为严重。D.正确。奔赴,表示具体的动作行为。/趋于、走向,表示抽象的动作行为。句意:从北海之滨奔赴文王的邦都。/每日每月割让土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将伯夷与微子对比”理解错误。韩愈并未将伯夷与微子对比,文中真正对比的是天下贤士、诸侯跟随武王伐纣与伯夷、叔齐反对武王伐纣的不同态度。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34、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宗”,归附;“耻”,意动用法,以为耻;“义”,名词作动词,坚持君臣之义;“食”,吃。(2)“是”,这时;“奋”,奋然起事;“相”,辅佐;“遂”,于是;“元元”百姓。(选自王安石伯夷,有删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乌夜啼陆游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馀天。弄笔斜行小草,钧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15. 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二句比喻贴切自然,写纨扇如月、纱巾如烟,扇美巾轻正可驱暑减热,以此点明季节。B. “高槐叶长阴初合”与“新蝉”不仅点明时令,而且

35、遥相呼应,足见观察之细与结构之妙。C. 陆游擅长草书,这里“弄笔斜行小草”与“矮纸斜行闲作草”句相比,其心境并无二致。D. 这首词写景叙事紧扣一“闲”字,从平淡无奇的生活素材中发掘出了无尽的诗意与情趣。16. “更无一点尘埃到”一句该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答案】15. C .“其心境并无二致”错误。这里的“弄笔斜行小草”是消夏手段,心情闲适;临安春雨初霁中“矮纸斜行闲作草”是在等待觐见的百无聊赖中借此打发时间,表面上看极为闲适恬静,实则有无限的牢骚与感慨。16. “更无一点尘埃到”一语双关,是环境,更是心境。既写词人住所环境的清凉洁净,“户庭无尘杂”;又写词人夏日闲居,心中没有尘杂之念,恬静

36、而安逸。而惟有环境清净,方能心不染尘埃;也惟有内心恬静淡泊,才能领略到环境的清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人有名有字,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屈原离骚中“_,_”即体现了这一现象。(2)化用在古诗文比较常见,通过点化前人成句,能实现跨越时空的精神对接与艺术生命延续,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两句,即脱化自屈原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3)“清风”在古诗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既是自然界的风,又映射着古人的感受与风貌,清风拂面,撩动古人的心弦,又会化作佳句,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两句是“_,_”。【答案

37、】 . 名余曰正则兮 . 字余曰灵均 . 实迷途其未远 . 觉今是而昨非 . 清风徐来 . 水波不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一笛清风弄袖,新月梳云缕)【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均、波、惟、袖、梳。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城市是一粒粒精致的银扣,缀在旷野的黑绿色大氅上,不分昼夜地熠熠闪光。我所说的旷野,泛指( ),河流海洋,湖泊森林,戈壁荒漠一切( )、保存原始风貌的地方。旷野和城市,从根本上讲,是对立的。人们多以为和城市相对应的那个词,是乡村。比如

38、常说“城乡差别”“城里人乡下人”,其实乡村不过是城市发育的低级阶段。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的一脉血缘的兄长。惟有旷野与城市永无声息地对峙着。城市侵袭了旷野昔日的领地,驱散了旷野原有的驻民,破坏了旷野古老的风景,越来越多地以井然有序的繁华,取代我行我素的自然风光。城市是人类所有伟大发明的需求地、展览厅、比赛场、评判台。如果有一双慧眼从宇宙观看夜晚的地球,他一定被城市不灭的光芒震撼。旷野是舒缓的,城市是激烈的;旷野是宁静肃穆的,城市是( )的;旷野对万物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城市几乎是人的一统天下18.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19. 下列句子中的“是”与文中加点的“是”,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9、( )A. 老师用来评卷的笔是红色的。B. 院子里是冬天,屋子里是春天。C. 去年是去年,今年是今年,你当年年一个样!D. 这本书是好看,你可以好好看看。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从根本上讲,旷野和城市是对立的”,语意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案】18. 崇山峻岭人迹罕至(杳无人烟)喧嚣不已(嘈杂纷乱人声鼎沸)19. A 20. 原文把“旷野和城市”放在句首,突出选文的主题对象,把“是对立的”单独列出,强调意味更为明显;原文组成一个单句的三个短语都单独用逗号隔开,在语意上与上下文衔接也更自然,更适合单独成段的行文结构。【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

40、力。处,对应后面“河流海洋”“湖泊森林”“戈壁荒漠”三个大自然雄伟的原始景象,填写成语务必与之形成排比,故此处适合填写与山岭有关的成语,且必须是名词性的成语,可推知填“崇山峻岭”。崇山峻岭:指形容高大而陡峭的山。处,据上下文可知,此处要和“保存原始风貌”并列,是表明这是很少有人来过,甚至是没有人的痕迹的地方,可推知填“人迹罕至”或“杳无人烟”等类似的成语。人迹罕至: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杳无人烟:僻远无人居住,形容荒凉,偏僻。处,联系前文看,要说明城市与旷野不同,需填与宁静肃穆相反,中性偏贬义的成语,故推知填“喧嚣不已”或“嘈杂纷乱”或“人声鼎沸”。喧嚣不已:声音大而嘈

41、杂、吵闹不停。嘈杂纷乱:声音杂乱、吵闹。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是”与“的”字配合使用,有分类的作用。A.“是”,与“的”字配合使用,有分类的作用。B.“是”,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C.“是”,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不能混淆。D.“是”,表示坚决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原文与改句比较看,语序不同。原文把“旷野和城市”放在句首,突出选文的主题对象是“旷野和城市”,把“是对立的”单独列出,特征比较醒目,强调意味

42、更为明显。原文由三个短语构成,每个短语都单独用逗号隔开,又是独立成段,除了加强语意外,还和上文的“城市是”“我所说的旷野,泛指”以及下文的“惟有旷野与城市永无声息地对峙着”的介绍相照应。在语意上,先说“旷野和城市”,与上下文的衔接也更自然,更适合单独成段的行文结构。(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肥胖成为日趋常见的“富贵病”。俗话说:管住嘴,迈开腿,健康就在不远处。肥胖虽由多因素引起,归根结底是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因此,保持健康体重 A 。“吃得好”重在适量摄入、科学膳食。树立健康饮食观念,提倡控制米面薯类等碳水化合物

43、的摄入,但绝不等同于主张不吃晚饭、不吃主食,尤其反对采用催吐、吃药等极端方式减重。要认识到,不同食物提供的能量不同, B ,保持能量和营养素双方面的平衡。“动得巧” C 。从华佗五禽戏到如今普及推广的健身操,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到随处可见的广场舞,我国自古讲究通过体育锻炼来养生保健。无论体重是高是低,充足的身体活动是保证身心健康的基础,科学的体育运动有助“健身、健心、健美”。当然,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生活环境、运动技能等千差万别,所适宜的运动方式、锻炼强度也无需统一。遵循一个原则就是:适度量力、动则有益、多动更好、贵在坚持。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44、,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 最后一段标注序号的文句有两处语病,请指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语病句:_语病句:_【答案】21. A“吃得好”与“动得巧”缺一不可(务必做到“吃得好”与“动得巧”) B需要合理搭配食物 C重增加消耗、运动发力22. . 在“有助”后面加一个“于”;. 将“适度量力”置于“多动更好”后面。【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是对上一部分内容总结,也是下两段内容的总领句的一部分,由后文两个文段中的关键词语“吃得好”与“动得巧”,可推知“保持健康体重”要做到“吃得好”与“动得巧”两方面,故A处可填:“吃

45、得好与动得巧缺一不可”或“务必做到吃得好与动得巧”。B处,属于“吃得好”的展开句,内容与上文的“吃得好重在适量摄入、科学膳食”形成对照,结合后文的“平衡”可知,“不同食物提供的能量不同”,要保持能量和营养素双方面的平衡,需要合理搭配,故B处可填:“合理搭配”。C处,从位置看,整体内容与上文的段首句“吃得好重在适量摄入、科学膳食”形成对照,语意上与首段和后文“讲究通过体育锻炼来养生保健”相关,即强调“迈开腿”,重在以“运动”的方式增加能量消耗,故C处可填:重在增加消耗、运动发力。【22题详解】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句,“有助健身、健心、健美”成分残缺。“有助”不能直接接宾语,加一个“

46、于”字表对象,语意才连贯,所以在“有助”后面加一个“于”。句,“适度量力、动则有益、多动更好、贵在坚持”语序不当。应将“适度量力”置于“多动更好”后面,从语序上看,先表明要多动,再说多动也是要适当的,这样才符合逻辑。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说文解字习部:“习,数飞也。从羽从白,会意。”“習”(习),古人造字的本义:幼鸟长出白色的羽毛,在鸟巢上振翅习飞。“飛”(飞)的动作是频繁的,要不停地拍打翅膀,反复实践,最后才能起飞。古人称理论知识的认知为“学”,称知识的实践运用为“习”。整体把握漫画及文字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要

47、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本题属于漫画材料类作文题,其中漫画一帧,文字材料三则:漫画中绘有一只鸟儿在鸟巢上拍打翅膀,箭头指向一个繁体的“習”字,形象地说明了“习”的来历。其中“鸟巢”的寓意可以理解为早期的养育呵护,而“习飞”可理解为独立、成长,飞向更广阔的天空。材料第一段,引用了说文解字对“习”字的解说。告诉我们“习”字是“羽”与“白”的会意字,其中的重点是“数飞”,即反复试飞。材料第二段,是对说文解字习部的进一步解读,强调的是幼鸟学飞,再次提到反复实践才能真正起飞。两则材料可以提炼出三个关键词:“幼鸟”(青少年)+“反复”(不懈)+“实践”(实干)。材料第三段,为了进一步凸显“习”的实践意义,将“习”与理论认知的“学”加以区分。其中“学”获得的是间接经验,“习”获得的是直接经验。立意:1.学而时习,乐学之道。2.只“学”不“习”,苦海无边。3.在“学”中觉悟,在“习”中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