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下】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一下】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姓名、准考证号等考生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填涂在相应位置。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第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从政治地理角度来看,适宜建都的地点一般有几个层次的考虑,其中有两个层次最为要紧:一是在全国领土范围内的地理区位;二是建都地点本身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条件与人文基础。在第一层次中的考虑又分为两方面,一是选择全国的地理中心或是有利的控内御外的位置,二是与统治集团的发源地是否相近的原则。当然从最简单最普通的思路而言,作为一国的政治中心应当位于国家的地理中心位置上,以便于对全国进行行政管理。唐代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比较大范围的天下之中就在三河地区,从政治地理上来说就是所谓核心区。而从三河缩小到一个地点的天下之中则是洛阳。所以,从西周到唐代,都有在洛阳建
3、都的事实或打算。虽然王朝领土范围的中心位置是建都的理想位置,但有时却不一定是最合适的现实位置。因为除了理想以外,政治军事经济因素要起着实际的作用。为了王朝的长治久安,一方面要控制内部的敌对势力,另一方面要抵御外部的侵略行为。在这种考量下,首都就可能设在有所偏向的位置而不是地理中心。具体而言,在唐代以前,适合这一要求的是西安一带。西安所处的关中平原,对山东地区(即崤山以东黄河下游地区)而言是居高临下,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而这一地区又有四塞之固的地理优势,即使控制不了东方,也能据险保守独立。洛阳则没有这个优势,万一四方叛乱,则难以保全国家政权。这是控内。而对于御外而言,由于唐朝以前,中原王朝的主要
4、外敌威胁来自西北,对于强盛王朝而言,首都偏于西北有利抗敌自保。如西汉、隋、唐都是如此。到了宋以后的外患则来自正北或东北,所以,首都的定位也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迁。另一个与地理中心有矛盾的因素是政治根据王朝时代称为龙兴之地。一般而言,统治集团都力图将首都定在与自己起家的政治根据地不远的地方,这个因素十分重要,周秦隋唐如此,辽夏金元清亦无不如此。甚至后梁的朱温,明太祖与明成祖(各选择不同地点),概莫能外。甚至连割据江东的孙吴政权也有“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的说法。在以上因素之外,首都所在地的经济地理条件也有一定的重要性,虽然首都地区的粮食与其他用品可以从全国调配,但粮食供应却要有最基本的保证,于是
5、都城所在地区要求有一块能生产粮食的平原。五大都城都有这一优势。与经济地理相关的则是交通条件,首都必须位于交通枢纽处,这样既有利于对全国的政治控制,同时又保证对首都的经济供应。这些条件既互相补充,又互相制约,于是中国的都城,尤其是统一王朝时期,就会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很难有一个地方完全满足这些条件,既然如此,就会产生某一时期在两个地方徘徊建都的情况;二、在长达三千年时间里主要的都城实际上很少,唐以前只有西安、洛阳,开封只是一个补充。金以后至今主要就只有北京,南京只是一种权宜。(摘编自周振鹤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材料二中国古代定都的原则是“险、富、便、美”,即军
6、事上固若金汤,经济上富甲天下,交通上四通八达,地形环境上山川秀丽,这是中国古代定都的最佳原则。迁都的趋势是由西向东、由南向北,最后选择了北京。洛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古都,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共为都1650年。其区位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若全面衡量,其先天不足也相当明显。首先,作为一国之都,洛阳地区的面积略显狭小,一遇战事,便会感到周旋余地过小,可资利用的人力、物力资源不够雄厚,且易受战争破坏。其次,洛阳地处中原腹地,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鞭长莫及,控制力比较薄弱。定都洛阳,制内易而御外不易。第三,洛阳地处交通要冲,在古代水陆运输都十分发达,但每逢新旧王朝更替或天下大乱之时,这里便成为兵家必争
7、之地,昔日雄伟壮丽的都城,总会在激烈的战争中沦为废墟。西安地区在长达千年左右的时间内,先后有12个王朝在这一带建都。以西安为中心的渭河平原地区,号称“关中”,地理环境封闭性与开放性相得益彰。北京在金朝时开始成为都城,明和清也定都于此。北京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首都,是因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机遇的结合。北京在中国政治地理格局中具有无可取代的优越区位条件,这使得它成为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的理想选择。在古代中国的首都迁徙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从西向东、从南向北的明显轨迹。在北宋之前,主要都城是西安和洛阳。到了北宋之后,主要都城转移到了北京。而河南的开封和浙江的杭州,则更多地扮演了临时或过渡的角色。此
8、外,北京作为首都,也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它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北京的城市规划、建筑风格和传统文化,都反映了中国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族精神。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首都的迁徙趋势和北京作为首都的地位,都是中国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北京作为现代中国的首都,不仅继承了古代都城的辉煌历史,更承载着中国走向未来的希望和梦想。(摘编自朱耀廷中国七大古都哪里最适合建都?有几个非常重要考虑因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谈到中国古代选择都城的基本原则,唐以前处于三河地区核心区的洛阳是全中国的中心,因此古人常有在洛阳建都的事实或
9、打算。B材料一认为,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和南京能成为古都的政治地理条件各不相同,但它们所在的地区都有一块保证都城粮食基本供应的平原。C材料一认为,明太祖定都南京,明成祖却定都北京,看似不同,实则他们都遵循了要将首都定在龙兴之地或与之不远的地方的原则。D材料一谈到西安作为古都,它有地理区位优势,既能居高临下,又能凭借四塞之固据险自保,同时它偏于西北的位置,也有利于抗击西北外敌。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险、富、便、美”,是中国古代建都的最佳原则,它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理环境等方面。B因为洛阳是中国最早的古都,其地理特征上虽有“制内易而御外不易”的劣势,但仍被定
10、为首都。C特殊地理环境和历史机遇的结合,加上无可取代的地理区位优势使北京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首都。D中国古代首都迁徙趋势是从西向东、从南向北,北宋之前主要是西安和洛阳,之后主要是北京。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从政治地理角度,先后就地理区位和地理环境两个层面,分析了中国历史上建都存在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现象的原因。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分析了建都时出于控内与御外的考虑,都城往往会选在有所偏向的位置而不一定是地理中心位置的道理。C两则材料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文章综合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分析了经济地理和交通条件对选择都城的影响。D材料一第自然段集中
11、笔墨,分层次阐述了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朝代把首都定在距离统治集团兴起地不远地方的原因,很有说服力。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国古代建都原则及都城迁徙的趋势,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5材料一阐述了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请简要概括其主要内容。(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本,完成69题。话剧柳青第四场(节选)唐栋【提示】这是整部话剧的第四幕节选。整部话剧以柳青(作家、共产党员、干部、农民“四重身份”,舍弃了舒适的城市生活,县委副书记职位,举家搬迁到长安县皇甫村)扎根陕西省皇甫村收集素材、创作长篇小说创业史的故事为主线,再现这位作
12、家扎根泥土、深入人民群众、记录时代创业者的真实历程。柳青从埋头伏案写作到最后与皇甫村村民打成一片,以至自己也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人民作家成长变化的过程。话剧以柳青为创作对象,填补了柳青舞台艺术形象的空白。【光起。【王曲镇集市。【一身农民装束的柳青手挽竹篮,出现在熙熙攘攘的集市。他边走边看,眼前卖小吃的、卖家禽的、卖农具的、卖草药的、捏面人的、看相算卦的一切都令他感到新奇而有趣。【庄稼人甲迎面走来,边走边用铲子铲起地上的牛粪放进背后的竹篓。柳青老哥,是你啊!庄稼人甲呀,柳书记,你也赶集来了。柳青我来逛逛。最近好么?庄稼人甲好,好(见柳青伸手要跟自己握,慌忙把手背到身后)握不得
13、,握不得,我这拾粪的手,脏得很。柳青这怕啥?(正好发现地上有一块牛粪,直接用手捡起)这块牛粪干了。(将牛粪放进庄稼人甲的竹篓,再次伸出手去)庄稼人甲(双手与柳青紧紧相握)哎呀柳书记,你这么大的官,没把我们庄稼汉当外人。柳青我就怕乡亲们把我当外人哩(看看周围)老哥,我请教你个事,那些做买卖的,两个人把手互相伸到袖筒里叫个啥?庄稼人甲噢,这叫捏码子。柳青捏码子?庄稼人甲就是商量价钱呢,不想叫旁人听见,买卖人在袖筒里捏弄手指头,捏来捏去,就知道对方是啥价了。柳青咋捏呢?你会不会?庄稼人甲会么,打小就跟我爹在牲口市上给财东家买骡马,捏得溜着呢!柳青老哥,那你教我一下行不?庄稼人甲柳书记,你学这做啥?柳
14、青我就想知道这码子咋捏。走,咱去个人少的地方(拉着庄稼人甲下)【王家斌急上,四处寻找着谁。【一中年农民挑着鸡笼上,一身体较胖的中年妇女跟在其后边走边嗑瓜子。中年农民(放下鸡笼,叫卖)卖鸡呢,下双黄蛋的九斤黄母鸡【柳青上。中年农民(喊)卖鸡呢,五更打鸣的九斤黄公鸡【柳青已经走过了,闻声折回到中年农民跟前。柳青乡党,这鸡咋样?这母鸡是啥价钱?中年农民是这【中年农民伸出手来,柳青也生涩地把手伸向对方袖筒。中年妇女(突然插过来推开中年农民的手)你能弄啥?我来!柳青(一愣)你中年农民(退后)我婆娘,她当家。柳青这这中年妇女看把你木囊的!(把柳青的手拉进袖筒)柳青(难为情地扭脸自语)老哥中年妇女你叨叨啥哩
15、行不行?中年农民人家不买就算了,你嚷嚷个啥。【柳青对中年农民摆摆手,趁机溜走。【几声骡马嘶鸣。王三老汉背着手上,身后跟着两个买主。王三你们两个都嫑争了,再添二十块我都不卖!我那是啥骡子?高高大大、油光闪亮的青花骡,听话,好使,在神禾原上要是能找出超过它的,我把王字倒过来写!买主甲王字倒过来写,那还是个王字嘛!(与买主乙悻悻地下)【柳青上,他头上的草帽檐子耷拉下来,几乎遮住了整个脸。柳青(尽量变着声腔)老哥,那头青花骡子可是你的?王三(背对柳青蹲下吸烟)我的。柳青卖吗?王三不卖拉到集上干啥。柳青啥价?【王三头也不抬,伸出一只手,柳青会意地把王三的手拉进袖筒;两只手捏了几番。柳青抽出手来。老哥,你
16、这价硬得很么,你卖骡子,你儿知道不?王三关他个屁事!柳青这头青花骡是王家斌互助组的,王家斌是你儿子,咋能跟他没关系呢?王三(猛一愣怔,站起)你是柳青(摘下草帽)王老哥王三啊?老柳!咋是你呢?柳青我刚遇到村上人,说你在这哒卖骡子,就寻过来了。王三哎呀你那码子捏的我还以为是个老手呢。【王家斌急上。王家斌爹柳书记【王三立马沉下脸来,扭头就走,王家斌上前拦住他。王家斌爹!你为啥把青花骡拉到集市上来卖?王三为啥?都是你们逼的,卖了省心!自打你当了组长,骡子也入了组,就跟旧社会的长工一样没黑没明地叫人使唤,鞭子没少抽,饿没少挨,你看看瘦成啥了?啊?王家斌爹,你是太心疼青花骡了,其实也没有你说的那么严重,前
17、天还给青花骡过过秤呢,只比入组前掉了一斤多王三一斤多?(比划着)一斤多这么大一坨肉呢,掉了,你不心疼,我受不了,受不了!柳青(上前)家斌,你爹说的问题,我看要想办法解决。耕畜对庄稼人太重要了,要是养不好,互助组也就搞不好。王家斌对的,以前各家的耕畜都是自己养,现在放在一起,确实缺少经验。柳青(对王三)老哥,我知道你是在气头上,你心里肯定是希望家斌好,希望互助组好。王三老柳,你高看我了我家的事情你能不能不管?你不管,我就拾掇得了他王家斌!柳青家斌,我看是这,咱俩搬到饲养圈去住上几天。王家斌搬到饲养圈去住?柳青对!我想【那个卖鸡的中年妇女风急火燎地跑上。中年妇女(一把拉住柳青)可找到你了柳青(还以
18、为是因买鸡捏码子的事,哭笑不得)大妹子,我刚才真的是中年妇女(打断)再嫑说了!我刚知道你就是住在皇甫村的柳书记,赶快赶快柳青(觉出异样)咋?中年妇女皇甫村的雪娥来赶集,没料想提前生了,羊水都出来了。王家斌啊?柳青人在哪里?快带我去!【柳青带着王家斌跟中年妇女跑下。【收光。(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正好发现地上有一块牛粪,直接用手捡起”“将牛粪放进庄稼人甲的竹篓”等描述交代了柳青想要体验农民生活,为创作寻找素材的心理。B农民甲由不肯与他握手,到“双手与柳青紧紧相握”的转变,说明柳青以自己的行动消除了隔膜,让农民甲真心把“柳书记”当做自己人。C在集市上柳青
19、主动而且诚恳地向农民甲学习“捏码子”,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民、农村,学习和他们一样的讨价还价的方法,更好地服务群众。D和卖鸡的中年农民“捏码子”,和中年农民的“婆姨”讨价还价,其实柳青并不想买鸡,只是刚刚学会“捏码子”,想借机去体验一下。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同曹禺雷雨相似,本文也主要以戏剧冲突刻画人物形象,通过细节展现人物性格、心理的复杂性,避免了人物的脸谱化、扁平化。B柳青与农村不同人物的生动对话,侧面反映了农民的生活状态和农村的时代背景,更让人看到一个热爱农村、亲近农民的好干部形象。C本文语言极具特色,如“溜着呢”“木囊的”“嚷嚷个啥”“嫑说了”等,在
20、展现人物性格的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浓郁的陕西味儿。D丰富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情节更加真实,比如中年妇女“一把拉住柳青”并“打断”柳青的话等细节表现了她的粗暴无礼。8戏剧一般是通过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本文的冲突主要有哪些?请简要梳理概括。(4分)9中国话剧协会主席蔺永钧说:“话剧柳青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
21、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注】朝从:定期朝拜。鞅鞅:不高兴的样子。材料二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於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
22、,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乌江亭长西门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
23、”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注】檥(y倚):整船靠岸。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把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而善将A将B此乃信C之所以为D陛下禽也E且陛下F所谓G天授H非人力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两句中“与”的意思不同。B“以是知其能”与子路、
24、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亦各言其志也”两句中“其”的意思不同。C“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与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两句中“之”的用法相同。D“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两句中的“王”意思相同。12下列对选文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信自知受到刘邦畏忌,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并且认为封赏不公,于是与刘邦谈话时,他借机抱怨,表达对封赏的不满。B项羽年少时,学书、学剑都没有成功,于是项梁让项羽学习兵法,项羽开始很高兴,但粗略学过后,又没能坚持下去。C项梁杀人后,与项羽躲避在吴中,项梁常常主持办理吴中大规模的徭役和丧葬,并暗中用兵法部署调
25、度宾客和子弟。D乌江亭长劝说项羽渡江称王,项羽为江东弟子无一生还而感到惭愧,不愿渡江,把马送给亭长后,与敌作战,多处受伤。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4分)(2)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4分)14材料二中的细节描写,体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分析。(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社日(唐)王驾鹅湖山下
26、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注】写此诗时,诗人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15下列对陆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陆诗首联写农家酒味虽不醇厚,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的盛情。B“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两句,既是全诗的总结,也是对诗人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C陆游写此诗正罢官闲居在家,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之事。D陆诗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里,意境优美。16两首诗都写了“社日”这一古老乡土风俗,但在描写手法上却有明显不同。请结合诗
27、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春水初融,春风拂面,让人不禁想起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为我们描绘的画面:_,_。古时,在春天到来之际,人们总是像这样沐浴祈雨,冀望一年的风调雨顺。(2)劝学中的“_,_”与老子中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都以行路为喻,形象地说明积累的重要性。(3)送别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常见题材,古人常在送别诗中描绘送别场景,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感,比如:“_,_。”第卷表达题(共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葫芦谐音“福禄”,代表着中
28、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葫芦外形柔和圆润、线条流畅,上下球体,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左瓢右瓢,可盛千百福禄;大肚小肚,能容天下万物”,葫芦蕴含着多层次的吉祥文化,如幸福、平安、和谐、多子等。可以说,葫芦身上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我国人民不仅喜爱葫芦,葫芦对“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也有共同的情感基础。一般认为葫芦的原产地是非洲,我国人民与非洲人民均有源远流长的葫芦种植历史。历史文献表明,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印度人民与中国人民可谓。这一点可以由季羡林先生翻译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记载的“须摩底呢,虎般的人!生出来了一个长葫芦,人们把
29、葫芦一打破,六万个儿子从里面跳出”予以证实。蒙古的民间故事金鹰同样表明,葫芦在蒙古民间具有繁衍生息的含义。阿富汗人惯用葫芦做喜庆场合用的化妆品容器和鼻烟壶。在以色列、土耳其和一些阿拉伯国家,葫芦用作烟具和装饰工艺品也。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个选项中引号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3分)A葫芦谐音“福禄”B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C葫芦对“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D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阅
30、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甄士隐与贾雨村是作为“对立幻象”存在于红楼梦全书的叙事之中的。甄士隐是人世间与太虚幻境的连接点,_,他们两人又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印证了太虚幻境与贾府是虚实相映的。看似虚幻莫测,_,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真实感与情感体验。而作为“对立”呈现的形象,_,一种是以甄士隐为代表的超然出世的人物,一种是以贾雨村为代表的热衷名利的人物。后者在前者的眼里是虚无,前者在后者的眼里是疯癫,二人最后在觉迷渡口相遇,如同开头在葫芦庙比邻而居的情况一般。二人所经历过的世间纷扰都像是南柯一梦,梦醒之后的再次相遇则暗示着一切都仿佛回到了原点:甄士隐已悟道成仙,冷眼旁观世间百态;贾雨村却因贪赃枉法
31、,终被削籍为民。这时甄士隐已然超脱,甄士隐出现时的身份是“老仙长”,甄士隐是作为贾雨村精神导师出现的,甄士隐对贾雨村进行点化使之体悟人生真谛,从而使得二者又在对立中回归了统一。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22请将文段中画波浪线的短句改写为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不超过50个字。(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途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认识和感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写
32、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A项中“洛阳是全中国的中心”错,从材料一第自然段原文:“唐代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比较大范围的天下之中就在三河地区,从政治地理上来说就是所谓核心区。而从三河缩小到一个地点的天下之中则是洛阳”可知,洛阳只是唐代以前中国领土范围的中心,而非“全国的中心”。另外,“古人”扩大了概念的范围。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B项属于典型的强加因果。由材料二第自然段内容可知,“洛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古都”与“定都洛阳”并无
33、因果关系。3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项,“分层次阐述了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朝代把首都定在距离统治集团兴起地不远地方的原因”理解错误,材料一第自然段只是列举了这一现象,并没论述为什么。4材料一侧重从地理区位、地理环境两个层面,阐明中国古代五大都城定都的政治地理因素;材料二侧重从“险、富、便、美”四个方面谈中国古代建都的原则及都城迁徙的趋势。(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相似性文本作者的观点态度侧重点和差异性的能力。解题时既要关注选文出处,又要抓住关键语段和关键语句。材料一侧重从地理区位、地理环境两个层面,阐明中国古代五大都城定都的政治地理因素
34、;材料二侧重从“险、富、便、美”四个方面谈中国古代建都的原则及都城迁徙的趋势。(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5从政治地理角度来看,适宜建都的地点需考虑地理中心上便于“控内”“御外”,还要考虑到政治根据王朝时代称为龙兴之地。首都自西向东、从南到北的迁徙趋势,主要考量是否有利于抗敌自保。首都所在地的经济地理条件和交通条件,以确保粮食供应和政治经济控制。(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掌握提取材料主要信息的方法,通过提取信息,筛选出主要观点,组织答案。首先,从分析每一段段内各句及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入手,对文本内容进行逐段概括,采用“1+1式”(段间、句间是并
35、列关系)和“舍偏取正式”(段间、句间是偏正关系),然后统览全文,检验概括结果。关键信息主要有:“除了理想以外,政治军事经济因素要起着实际的作用。为了王朝的长治久安,一方面要控制内部的敌对势力,另一方面要抵御外部的侵略行为”“另一个与地理中心有矛盾的因素是政治根据王朝时代称为龙兴之地”“在以上因素之外,首都所在地的经济地理条件也有一定的重要性”“与经济地理相关的则是交通条件”。(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6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项,“交代了柳青想要体验农民生活,为创作寻找素材的心理”说法不当,柳青用手捡牛粪,是要深入农村生活,与村民打成一片,拉近
36、和群众的距离。并不简单是“为创作寻找素材”。7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项,“表现了她的粗暴无礼”错误,此处的细节突出的是事情的紧急,这个细节是通过舞台说明展现出来的。“一把抓住柳青”,和前面剧情和中年妇女“捏码子”结合起来,既有让观众感到富有戏剧性(人家找上门了),又写出事情的紧迫性,“打断”完全是因为有孕妇要生产,“羊水都破了”的万分急迫情形下的作为,人命关天,并不能说“中年妇女”粗暴无礼。相反,这恰恰表现了农村人多厚道热情、无私助人。8一心扎根农村,向农民甲学习“捏码子”(从隔膜到一家人);向卖鸡农民问价,练习“捏码子”(与卖鸡农民婆姨之间的冲突);解决老农
37、民王三的困惑(骡子卖与不卖);赶去帮助即将分娩的孕妇(新矛盾出现或新冲突出现)。(每点1分,如有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沿着戏剧冲突梳理把握剧情主要内容等的探究能力。作答此类题,把握戏剧冲突时,需要结合戏剧语言,找到矛盾双方。然后把握情节结构,梳理剧情发展脉络,从而概括剧情主要内容。节选部分主要讲述了柳书记深入农村与当地农民的一段互动和经历:真心对待农民、扎根农村,向农民甲学习“捏码子”。向卖鸡的农民询问母鸡的价格,练习“捏码子”,被对方看出了不熟悉这种交易方式。积极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在得知王三是因为心疼骡子而想卖掉它后,柳书记与王家斌讨论了互助组在养牲口方面的问题并决
38、定住在饲养室。他们得知一位孕妇即将分娩,柳书记和王家斌立刻赶去帮助。总的来说,节选文段展示了柳书记深入农村、与农民交流及关心农民生活的情况,同时也反映了农村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每点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9(1)现实意义:作为一位作家,柳青关注现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以精品奉献人民。对当今作家的创作主旨、创作方向有重要指引作用。作为一个干部,柳青走进人民,深入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彰显了优秀干部的时代精神,给我们的干部做出了表率。(每点2分)(2)历史意义:戏剧填补了柳青舞台艺术形象的空白,塑造了柳青作为干部和作家这样具有双重身份的人,发出了为人民写作的最强音。(2分)【解析】本题
39、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社会价值和深刻意蕴的能力。理解戏剧柳青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首先要结合文本,挖掘戏剧所体现的人物精神、戏剧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然后结合时代,探究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柳青的身份具有较强的典型意义,解题时,可从其身份切入,把握每种身份所代表的意义。柳青作为具有“四重身份”的人,他始终明白自己最终是人民中的一员,为能够取得创作真实资料,他不只是举家迁居皇甫村,连自己衣着打扮、说话方式、做事风格都完全农民化了,他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既是剧中人,剧中展现的就是他深入生活、扎根农村、一心为民;又是作家,他把自己深入生活、扎根农村、一心为民的真实生活写入作品中。提取信息时,需要关
40、注剧本节选部分前面的【提示】,因为是节选,文前【提示】会帮助我们全面深刻把握剧本主旨,从而给准确解答提供信息。10BEH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陛下)善于带领将领,这就是韩信我之所以被陛下您所控制(捉住)的原因了,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所能达到的。断句时,先总览全句,再运用句式、虚词断句法去逐一甄别,最后再总览全句看是否合乎整体句意。“此乃也”判断句式;“将将”两个名词连用。第一个活用为动词“带领、统领、统帅”,构成动宾关系,主语“陛下”承前省略。“且”前断开,表示递进。“所谓天授”“非人力也”两个句子表判断,中间需断开。11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
41、理解能力,重点考查一词多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D项,“王”,前句,名词动用,意动,指“使为王”;后句,名词动用,“推行王道”。A项,第一句“与”,是虚词,连词,“和、同、跟”的意思,第二句“与”是实词,动词,“结交、同盟”的意思。B项,第一句“其”指代第三人称“他们的”,第二句“其”是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C项“之”都是取消句子独立性。1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他借机抱怨,表达对封赏的不满”说法不当。与刘邦谈话时,韩信说自己带领军队可以多多益善,并且认为刘邦善于统帅将领,没有体现出对封赏的不满之情。13(1)读书识字只是能够记姓名
42、罢了,剑术(也)只能对敌一人,不值得学,要学能对敌万人的。(关键词“足”“敌”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2分)(2)(他)回头看见汉军的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关键词“顾”“若”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翻译题,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子中的每一个词都要落到实处,做到一一对应。第一句话,翻译时注意关键词“足”“敌”的意思,句意上,要注意虚词“以”“而已”的翻译,“一人敌”“万人敌”是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适当调整语序。第二句话,要注意“顾”“若”两个字的翻译,句意上,此句话是省略句,翻译时要补充主语“他”,并体现反问的语
43、气。14胸怀大志。如见到秦始皇出游场景时,他说“彼可取而代之”。勇猛无畏。步行与敌军作战,短兵相接。知耻重义。感到愧对江东弟子,拒绝渡江,自刎而死,将人情送给故人吕马童。(每点1分,如有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学生应先梳理出选文着重刻画人物的细节描写,并进行准确概括、分析说明。文中对项羽的相关细节描写有:“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等,从中可见项羽的志向、勇猛、重情义等性格特征。回答鲁莽直率也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
44、韩信知道汉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从此,韩信日夜怨恨,在家闷闷不乐,和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刘邦曾经在闲暇时随口与韩信讨论各位将领才能的大小,各自认为有高有低。刘邦问道:“像我这样,能统帅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你只不过能统帅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你能统帅多少呢?”韩信回答道:“我统帅士兵的越多越好。”刘邦笑道:“统帅士兵的越多越好,那为什么被我所控制(捉住)?”韩信说:“陛下不能统帅士兵,但善于带领将领,这就是韩信我之所以被陛下你所控制(捉住)的原因了。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所能达到的。”材料二项籍是下相人,字羽。项籍小时候,学习认字,
45、没有学成。改学剑书,又没有学成。(本来)项梁很生他的气。项籍说:“读书识字只是能够记姓名罢了,剑术(也)只能对敌一人,不值得学,要学能对敌万人的。”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粗略地知道了兵法大意,但又不肯认真学完。项梁曾被栎阳(官吏)追捕,就请蕲县狱掾曹咎写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因此事情得到了结。项梁杀了人,和项籍在吴中躲避仇家。吴中有才能的士族都比不上项梁。每当吴中有大规模的徭役和丧葬,项梁常常主持办理,暗中用兵法部署调度宾客和子弟,以此了解了每个人的能力。秦始皇帝巡游会稽,渡过浙江,项梁和项籍一同(去)观看。项籍说:“那个皇帝可以取而代之。”项梁捂住他的嘴,说:“不许乱说,要灭族啊
46、!”项梁因此觉得项籍不同于一般人。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能举鼎,才气过人,吴中子弟都已经敬畏他。乌江亭长把船停靠在岸边等待着(项王),对项王说:“江东虽小,地方(也)纵横上千里,民众数十万,也足以称王。希望大王赶快渡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来到,没有船渡江。”项王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渡江干什么呢!况且我和江东青年八千人渡江西征,现在没有一个人回来,即使江东父老兄弟怜悯我,让我称王,我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内心不感到惭愧吗?”项王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个忠厚长辈。我骑这匹马曾经一天飞奔一千里,不忍心杀了它,把它送给您吧。”就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交战。项王身上也受了十多处伤。(他)回头看见汉军的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背对项王,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就说:“我听说汉王用一千斤黄金买我的头,封邑一万户,我把这件好事送给你。”就自刎而死。15C【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及情感的把握能力。C项,“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之事”错误,对比诈伪的官场,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引发无限的欣慰之情,但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