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7136735 上传时间:2024-04-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80.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 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学习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认识其原因和演变趋势。2 .了解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理解其与国家治理治理的关系。3 .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明确其政治和社会意义。【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1明春(前期)4-I难点: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影响。 【时空定位】户籍制度编排民户, 制定户籍 1-秦:分类登记 汉

2、:丞相主管 J战国 秦汉公元前公元前 ;220年社会治理 与救助 基层组织475年221年I什后组织I 汉:常平仓 制度【名词解释】户籍制度: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指通过各级权力机构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 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是专制王权对编户齐民进行控制的最重要手段O宗族制度:有一整套严密的组织管理系统在维系它的运转。这套系统主要是以族长、族规和祠堂为核心。除了严密的组织管理系统,宗族还有一套管理系统,就是以开办族田、义庄、义学为核心的救济 系统。族田的作用就是从事公益事业,修桥筑路,或者救济贫困的老人。宗族所有的田产也叫义庄,所 谓义学

3、,即宗族会资助家族中比较优秀的贫寒子弟免费上学,但是其将来当官之后要反哺乡村、反哺这 个家族,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传承机制。常平仓: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主要是运用价值规律来 调剂粮食供应,充分发挥稳定粮食的市场价格的作用。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 购,在市场粮价高的时候,适当降低价格进行出售。这一措施,既避免了 “谷贱伤农”,又防止了 “谷贵 伤民”,对平抑粮食价格和巩固封建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汉代户籍制度承袭秦制:汉承秦制,作户律令,在政府设有户曹椽,专门管理户籍。汉除沿用秦之 更赋外,另有户赋、

4、算赋和口赋。户赋,实际上就是人民缴纳给封君列侯的一种户籍税,每户每年出 户赋二百钱。算赋,凡民年龄十五岁到五十六岁的人,不分男女,每人每年要向官府缴纳算赋一百二 十钱,叫做一算。口赋,是专向儿童征收的人头税,凡七岁至十四岁的男女儿童,每人每年缴纳口赋 二十钱。赋役黄册:又称明代黄册,是明代国家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明洪武十四年(1381 年),明朝政府在户帖制度基础上建立了黄册制度。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乡贯、姓名、年龄、 丁口、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主要分为民、军、匠三大类。民籍除一般应役的民户 外,还有儒、医、阴阳等户。军籍除一般供应军役的军户以外,还有校尉

5、、力士、弓、铺兵等。匠籍, 登记手工业户,向政府承应工匠差役以及厨役、裁缝、马、船等。另有灶籍,登记制盐户。黄册的编 造程序是,由政府仍把户帖发给各户,每年填报,由地方官核实其丁口、田宅及资产等的变动情况, 逐年累计的材料作为10年大造黄册的依据。主户和客户:宋代把户籍分为主户、客户两类。主户是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是指自 己没有土地,而向主户租佃耕种、缴纳丁税和摊派劳役的农户。按主户、客户而编造的丁口及财产簿 册,叫“丁产薄”。这种“丁产簿”,按当时的保甲制分甲建立簿册,叫“结甲册”。丁口和户产有时 也分别造册分称“丁口簿”和“户产簿”。乡里制度:就是指中国古代县以下的各级基层行政

6、区划的制度。乡里制度是宗法性与行政性的高度 整合,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一些特殊性。历代乡里制度都是以对全体乡村居民进行什伍编 制为起点,以“什伍相保”“什伍连坐”为基本组织原则,拥有按比户口、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 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的职权。保甲:县一级基层地方政权之下建立的乡兵组织和社会基层组织。隋文帝令五家为保,五保为闾, 四闾为族,皆设正为其长。宋神宗时,规定相邻十户为一小保(后减至五户),十小保为一大保(后减为 五小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分别选主户任保长、大保长等。保内如有犯罪,知而不报,连坐处分。 清朝初年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保甲制:州县城乡,十户立一牌头,十牌立

7、一甲头,十甲立一保 长;每户给一印牌,上写本户丁口,出则注其所往,入则查其所来。里甲:明清时期社会基层组织形式和编金(qiGn,同签)谣役的基本单位。以相邻的一百一十户为一 里,推其中丁、田最多的十户轮流充当里长。其余一百户分为十甲,每甲十户轮流充当甲首。里长和 甲首轮流服役。每到编审之年,再按丁田的变化重新编排。里甲人户载在黄册,遇有差役,凭册金派。社会救济: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而陷入生存困境的公民,依法给予财务接济和服 务帮助,以使其基本生活得以保证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它的目的在于通过济贫的手段,保障社会成 员的生存权,保护社会秩序的稳定。鸠杖:鸠杖,又称鸠杖首。所谓“鸠杖”

8、就是在手杖的扶手处做成一只斑鸠鸟的形状。鸠杖在先秦 时期是长者地位的象征,汉代更是以拥有皇帝所赐鸠杖为荣。传说鸠为不噎之鸟,刻鸠鸟于杖头,可 望老者食时防噎。后汉书:“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课前预习-体系建构】(见课时练)【思维拓展】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变化趋势、影响户籍制度的因素及其影响。1、特点:户籍制度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不断发展完善;户籍制度与赋役、行政管理制度、社会治安相结合;户籍具有地域性、等级性、世袭性(身份世袭);对人口流动控制严格;等级特权色彩浓厚;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以家庭为单位;户籍制

9、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2、趋势唐朝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严格到逐渐宽松被废除宋朝;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唐朝;与土地和赋税逐渐分离;明清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3、影响因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 兼并和租佃关系的演变;财政危机;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作用4、影响:(1)积极: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是专制政府治理百姓的有力武器;便于充分合理地征发赋役,汲取社会资源为国家服务;有利于强化基层管理,维护社会治安和宗法等级制度;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 时社会经济发展。(2)消极:经济:户籍制度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封闭性,严重地

10、影响了社会 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治:从根本上讲,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思想: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易形成保守的社会心理。二、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原因、趋势、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1、原因:维护小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宗法观念及儒家思想的影响O2、特点:地方自治色彩鲜明;.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法律规范和道德教化有机结合;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联保连坐)O3、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制度化、体系化。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

11、机制;4影响:(1)积极:经济:保证了国家赋役的征发,提高国家财政收入;保障农业生产,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生产、生活中的扶贫济困。政治:弥补了国家行政职能在基层的不足,节约了国家的行政成本;加强了对乡村的管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效治理基层地方,稳定基层社会秩序思想: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消极:对百姓的控制过于严密,不利于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了乡绅势力的膨胀。 三.中国古代的实施户籍制度的原因、划分原则及特点原因:(1)农耕文明及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需要。(3) 土地兼并的严重、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4)土地制度与赋税

12、制度的变化,如唐“两税法”、宋“田制不立”、明“一条鞭法”、清“摊 丁入亩”。户籍划分的原则: 在我国户籍制度的演进历程中,大致出现过按籍贯住地、身份等级、赋役负担和有无田宅等不同原则来进行民户分类的做法。籍贯原则:土户与客户之分是部曲庄园经济的表征。赋役原则:课户与不课户之分是中古田制经济的表征。身份原则:贵贱等级之别体现了中古社会是“由各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的阶梯”。经济原则:主户与客户之分则是近古社会契约租佃经济的表征。(2)宋元户籍分类标准的不同实际上是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曲折反映。换言之,蒙古贵族入 主中原后带来不少前封建制的因素,这是元朝户籍制度较宋代落后的根本原因。特点:(1)

13、户籍具有地域性。由于人口与赋役是联系在一起的,政府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 限制其流动。(2)户籍具有等级性。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 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其中,特权户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但在宋代以后消失。民籍户种是平民 百姓拥有的户籍,是主体户种。(3)户籍具有世袭性。严格的户籍管理不仅体现在对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级、 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4)户籍具有社会治安职能。在我国历史上,户口的管理也对人口活动行为进行制约,它对封建秩 序,特别是治安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宋

14、代以后出现保甲制,赋予了户籍管理一项重要的社 会治安功能,从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K随堂演练加1 . (2021 天津高二检测)战国时期地方官要对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上计”中央,以考查其政绩。秦 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等,为历B .户籍是征收赋税的依据D.开始有了户籍管理制度代所沿用。此举表明( A.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对人民的管理日益加强赋税的依据,但材料还涉及其他方面,排除Bo2 .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农业生产

15、专业化程度提高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3 . (2021 海口高二检测)旧唐书食货志记载:“武德七年,始定律令。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村坊邻里,递相督察J据此可以推知,唐朝A.重视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监督C.开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B.地方监察制度完备D.君主专制统治强化4 .抄劄(通“札”)制度是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有别于税账、丁账等不计妇女的做法,抄劄 的对象包含男女老幼,并按家业分等。赈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不仅“不系赈救”, 且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材料体现了宋代 ()B.扩大丁税的征收范D.建立健全的户籍制度A.奉行

16、善政养民的执政理念C.固化儒家伦理的尊卑等级5 .明朝乡村社仓制度规定,各村二三十家为一会,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而推有德者为社 正,进行具体管理。若遇凶年,则计户给散,先中下户,后及上户,上户需偿还,中下户则免其偿还。这反 映了明朝乡村救济 ()A.救济方式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B.建立了完备的乡村备荒仓储体系C.保障了当时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D.注意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6 .中国古代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古人出行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路引”,相当于现代的身份证,这种做法的目的是(.)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B.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D.保证为

17、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7 .宋朝的户籍制度根据居城或居乡,划分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划分城市户 口与乡村户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等级观念的影响B.城市经济的发展C.征收赋税的需要D.社会管理的需求8 .宋太祖时编订的宋刑统户婚律规定,祖父母、父母在世,子孙不许“别籍异财”,否则徒三年,开宝二年,甚至对川峡地区的“别籍异财”诏以死罪的重刑。经太宗、真宗、仁宗至光宗时期的修 订,不仅量刑大为减轻,还逐渐确立了子孙的财产权。对这一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A.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B.反映出理学统治地位的巩固C.反映出统治者法治意识的增强D.导致宋代地方秩序严重

18、失衡9. (2021 青岛高二检测)下表是关中各州府客户占当地总户数的比值及全国的平均值(%)表关中诸州府全国 平均雍州乾州同州华州耀州邠州凤翔 府北宋初期4319184124293342北宋后期(京兆府)29131524102631-34注:北宋的客户即佃农据上表可知,北宋时期关中地区()A.自耕农经济占据一定优势B. 土地兼并现象较为突出C.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滞后D.农业生产效率逐步提高10 .南宋开始盛行以职业划分户种的做法,到元代发展为“诸色户计”,各色职业户均要向官府提供不同的劳役。明洪武二年U369年),朱元璋下诏:“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人户,许以原报抄籍 为定,不得妄行变乱

19、。违者治罪。”这反映出()A.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日益松弛.B.政府重视对户籍的控制C.户籍政策的变动具有开放性D.私营手工业已占据主导地位11 .元朝时期将工匠编入专门的“匠籍”,称做“匠户”,规定其身份世袭,不得脱籍改业;明代将匠户制度改为轮班轮作,允许班匠以银代役;清顺治年间宣布废除“匠籍”。上述变化()体现出古代官营手工业管理体制的调整使统治者能够更方便快捷地征调各类工匠反映了官营手工业者人身依附关系的日趋松弛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A.B. C.D.12 .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

20、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B.皇帝直接掌握了乡官的任命权C.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D.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13 .据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二 三老掌教化,体制最尊。啬夫掌诉讼及赋税,其权尤重,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者。这体现了A.汉代未真正实现统一B.郡县制未广泛推广 C. 一定的地方自治色彩D.啬夫由中央任命14 .明初朱元璋发布的教民榜文规定:“今出令昭示天下,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 须要经由本里老人、里甲断决。若系奸盗诈伪、人命重事,方许赴官陈告。”这一制度()A.有利于维护基层社

21、会稳定B.减少了官民间的冲突C.消除了尖锐的社会矛盾D.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15 .安济坊”“福田院”“居养院”“孤老院”等养老机构。这说明宋代 ()A.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B.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C.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加强D.统治者以孝道治天下16 .清代福建农村家族在遗产继承中既有保障嫡长子特权的“抽长制”,又有照顾老年人、妇女的“膳这种继承制度()B.造成家族地权不断集中D.导致宗法制愈来愈巩固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 A.旨在维护农村家族的和谐稳定 C.说明清代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

22、制。战 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 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唐安史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 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 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 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 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 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节选自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察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班级 姓名123456789101112131415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