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解析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解析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多维达标训练语基运用+课内阅读+对接高考一语言基础及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建筑是人们利用自然或人造材料营建的各类实体性生产与生活设施,建筑的文化属性则是于人造物体之中的技艺、习俗、风格和审美意识等。正是由于后者的深度精神性参与“才让建筑有了 “凝固的音乐”的美誉。近些年,人们欣喜于一批 、堪为文化地标的新建筑陆续问世,对于一些怪诞丑 陋的建筑也议论颇多。建筑的美丑、适宜,则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创新,深层次看,直接 体现设计建造者的审美品位。鹿续传统根脉,注入时代新质,二者有机结合,方可让建筑的传统风貌与时代气质 , 为当代建筑留取鲜明的文化印记, 让人们找到乡愁
2、的记忆O 传统的沿革存续是动态的历史进程。如果不能吸纳与兼容现代科技和新的审美元素,如果没有 始终不渝地坚持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如果无法激情洋溢地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风尚,建 筑艺术不可能保持长久而旺盛的生命活力。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熔铸 独具匠心 水乳交融 既B.包含 独具匠心 交相辉映 只有才C.包含巧夺天工交相辉映既D.熔铸巧夺天工水乳交融只有答案A 解析 “熔铸”指熔化并铸造,“包含”指里边含有。语境说的是“文化属性”与“技艺、 习俗、风格和审美意识”的关系,使用“熔铸”更能展示关系的密切。“巧夺天工”指精巧 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独具
3、匠心”指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语段侧重 指建筑的设计新颖,宜用“独具匠心”。“交相辉映”指(各种光亮、彩色等)相互映照;“水 乳交融”指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文段此处侧重指紧密 融合,宜用“水乳交融”。“既又”是并列关系,“只有才”是条件关系, 语境中两分句是并列关系,应用“既又”。4 .曾庆存院士是一位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材料中有哪些其突出成就的体现?请简要归纳。(4分) 答:【答案】他在数值天气预报、地球流体力学、卫星大气红外遥感、气候与环境科学等领域 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他是国际数值天气预报的奠基人之一,首创出“半隐式差分法”数 值预报,使天气预报准
4、确率提升到了 60%以上。自此,数值预报成为天气预报的主要方法。他带领团队最终解决了卫星大气红外遥感的基础理论等问题。【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能力。整体阅读文章,找出材料中曾庆存院士在其研究领域的相关 突出成就即可。5 .曾庆存院士的科研经历,对于今天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在选择研究领域上有哪些启示? (6分)答:【答案】(1)敢于选择学术界的难题。曾庆存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越是难“啃”的硬骨头越 要好好啃: 他毅然选择国际气象界难题,是他获得巨大成功的第一步。(2)以国家和人民的需求为选择依据。曾庆存几次改变专业,都以国家需求为重,这使他在国家的发展强大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还对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
5、怀着深切关怀。选择前沿性的项目,有前瞻性眼光。曾庆存推动建立的“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属于世 界气象学前沿性项目,对于保证国家的建设和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解析】材料一中说“1956年,在留苏期间,曾庆存毅然选择了应用原始方程组做数值天气预 报的课题。这可是一道时人不大敢问津的世界难题。然而,曾庆存从小就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 头,越是难啃的硬骨头越要好好啃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1961年,曾庆存首创出半 隐式差分法数值预报”,这启示今天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在选择研究领域上要敢于选择学术界 的难题。“曾庆存的学术清单上,国家需求永远排在第一位。1952年学校提出让一部分学 生改学气象专业,他毫不犹豫就
6、答应了 ”“1970年开始从事当时在国际上兴起、中国尚是 空白的气象卫星和大气遥感相关研究工作但因为是国家需要的,所以不管怎么样都要把它 搞出来”,这些内容启示今天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在选择研究领域上要以国家和人民的需求为依 据。材料三中说“他的诗句体现出的这种力争占据科技前沿的精神促使曾院士确立新的奋斗目标一一推动建立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这又启示今天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在选择研究领域 上要选前沿性的项目,有长远眼光。据此分点作答即可。2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B.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7、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答案D解析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是比喻,把“建筑”比喻为“凝固的音乐”。A项比拟,以“看” “厌” 言敬亭山,赋予其人的情感动作。B项夸张,以“不盈尺”言山之高,凸显蜀道之难。C项借 代,以“帆”代船。D项比喻、设问,把“愁”比作“一江向东流的春水”。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修改。答:答案 在“适宜”后加“与否”;(2)在“继承与创新”后补上“的问题”;(3)将“直接体 现审美品位”与“则涉及继承与创新的问题”对调。解析 第处,“美丑、适宜”不合逻辑,“美丑”涉及两个方面,而“适宜”只涉及 一个方面,并列不当,可以在“适宜”后加“与否”。第(2)
8、处,“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 创新”成分残缺,“涉及”缺少宾语中心词的问题”。第(3)处,“则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 承与创新,深层次看,直接体现设计建造者的审美品位”语序不当,“深层次”表明后面的层 次应更深,所以应将前后内容对调。4 .下面是文中作者给“斗拱”下的定义。请把这句话调整为以“斗拱”开头的语句,要保持信 息的完整和语句的流畅。(5分)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作“拱”的弓形短 木,两层拱之间用称作“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作“斗拱”。【答案】“斗拱”是指由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一层层逐渐挑出的被称作“拱”的弓形 短
9、木和两层“拱”之间垫着的被称作“斗”的斗形方木块综合构成的建筑单位。【解析】以“斗拱”开头,也就是把“斗拱”作为陈述的对象。关键点是对“斗”和“拱”的 解说。5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五个关键词。风格古雅、气势宏伟的祠堂建筑,是中华民族历时数千年之久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国传统文 化深层内涵的重要表征。作为中国保存最多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血缘伦理、宗族观念、祖先崇拜、神灵崇拜、伦理道德、典 章制度、堪舆、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内涵,以及历代以来人们在社会生活、审美情趣方面的许多 特点与个性。【答案】祠堂建筑 中华民族 伟大创造 传统文化(
10、或文化内涵)重要表征【解析】题目要求提取能概括文段主要信息的关键词,首先要找出或概括出文段的主要信息, 该文段第一句话就是概括文段主要信息的关键句,关键词可从中提取。关键句为“风格古雅、 气势宏伟的祠堂建筑,是中华民族历时数千年之久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层内涵的 重要表征”,提取关键词可使用抓句子主干法,主语中心语为“祠堂建筑”,这是关键词一,关键 词二为“中华民族”,关键词三为第一个宾语中心语“伟大创造”,关键词四为“传统文化”或 “文化内涵”,最后一个关键词为第二个宾语中心语“重要表征”。二基础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材料一:1925年,他当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念建筑专
11、业。他的父亲梁启超给他寄来一本书,是 北宋李诫写的营造法式。但这本书像天书一样难以读懂,因为那是北宋时代的书。后来,梁思成通过对五台县的佛光寺大殿、应县木塔、蓟县的独乐寺观音阁等一系列有上 千年历史的古建筑的研究,他终于初步破译了营造法式的密码。特别是在对独乐寺观音阁 的研究中,他发现,这座建筑虽然有成千上万个木构件,居然一共只有6种规格。营造法式里 说:“凡屋宇之高深,名物之短长,曲直举折之势,规矩绳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分,以为制度焉。” 这句话简单来说,是指一座木结构建筑浑身上下的各种尺寸,其实都是以材为基本的模数。我们 可以想象,这些标准材可以在一个工厂里大量地生产,然后搬到工地现场进行
12、加工和组装,这样 就大大加快了中国古建筑建造的速度。比方,唐长安的皇宫,面积大概3倍于今天的北京故宫, 仅10个月时间建成。中国古代建筑的这种标准化、模数化、装配式,真是多快好省。林徽因后来在给梁思成的 著作清式营造则例写的序言中说,像营造法式这种标准化、模数化、装配式的设计, 就是中国古建筑的真髓所在。(摘编自王南中国古建筑的营造密码,有删改)材料二: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 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 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
13、 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 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 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之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 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 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 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 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杨、才禀、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
14、斗拱、 正脊、垂脊、正吻、饯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 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 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 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 “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 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 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
15、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 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 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 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材料三:现代建筑设计如何来继承和学习传统建筑的理念呢?对于“天人合一”理念的继承和学习。想要真正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传承,还需要先去了 解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以及建筑中包含的精神来对建筑理念进行区分,然后对 其中积极的正面的理念进行吸收。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建筑文化之所以会有区分,就是因为随 着时代
16、的发展,传统建筑理念不能够完全运用到现在的建筑设计当中,但是传统建筑中包含有 很多先进的理念,这些理念能够为现代建筑注入活力。在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过程中,不能仅仅 追求设计的相似、风格的相似,一定要深刻了解建筑背后的文化,这样才能够做到形神兼备,也 才能够将真正的传统建筑带到众人面前,让所有看到的人都能够通过建筑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 熏陶。比如说,在了解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特点之后,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也要多去注意如 何达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这也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建筑本身,还要注重建筑的外部环境。对“中庸理念”的继承和学习。在传统建筑中,经常会把最好的建筑放在最里面的位置, 外面一般是围墙,这
17、就是传统文化中的“中庸理念”,比较重视内涵,在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过 程中千万不要忽视对“中庸理念”的继承和学习,这是现代建筑中最缺乏的一项内容。现在的 建筑设计风格总是张扬、夺张,希望能够夺人耳目,忽视了建筑的内涵。“中庸思想”在现代建 筑中的运用主要应该集中在不要只注重外观的新奇,更要符合建筑本身的运用和内涵;其次是 建筑的布局、色彩要协调,每个部分的建筑风格和整体建筑的风格必须是一致的。将中庸理念 和现代建筑设计进行结合,可以让建筑既不过分浮夸高调,但也会让人眼前一亮,低调奢华有内 函O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筑不像衣服,不想穿的时候就可以换, 建筑的投资比较大,推倒
18、重来成本较高,所以在建筑设计上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科技 的支持下,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优化。(摘编自郝俊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1925年距离北宋李诫近千年之遥,时光太久远,所以他的书像天书一样难以读懂。B.独乐寺观音阁木构件成千上万,但只有6种规格,这显露出了营造法式的密码。C.面积很大的唐代长安的皇宫,仅赖于建筑构件的标准化生产,10个月就得以建成。D.建筑上丰富的“词汇”,如“梁”“柱”“彷”“橡”“门”等,组成了中国建筑的“文法【答案】B【解析】A项,“时光太久远,所以”原因分析错误。从整个材料一来看,
19、原因不仅在于时 间久远,更在于数据、概念难懂。C项,“仅赖于建筑构件的标准化生产”错误。应该是在于“建 筑的这种标准化、模数化、装配式”的设计。D项,“组成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错。“梁”“柱” “杨” “橡” “门”等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而“文法”是指运用这些 构件建造时沿用的惯例、法式。7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希腊、罗马的建筑“文法”只有“五种典范”,中国建筑的“文法”种类比国外多得多。B.中国建筑“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和灵活性,但拘束性并没限制灵活性,两者相辅相成。C.现代建筑设计要做到天人合一,需注重建筑本身和其外部的环境,达到建筑与
20、自然的和谐。D.中国传统建筑外面一般是围墙,最好的建筑放在最里的位置,这体现了重视内涵的中庸理念。【答案】A【解析】“种类比国外多得多”错。文中没有进行种类的对比。引用外国的文法典范,意在说明 中国古代建筑也有自己的“文法”或法式。8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建筑“文法”的一项是()A.中国古建筑的水泥就是“糯米灰浆”8 . “斗桃”是木结构建筑常用的制式C.古建筑保持立柱和纵横梁组合构架制D.古代建筑群重左右对称和中轴线原则【答案】A【解析】“中国古建筑的水泥就是糯米灰浆这句讲的是建筑的原料,不属于“文法”。9 .材料三行文脉络清晰,请进行简析。【答案】全文是“总-分”结构,首段提出
21、问题,引出下文。二、三、四段是并列段落,从 “天人合一”、“中庸”、可持续发展等三方面解答了首段的问题。【解析】分析材料三,首段“现代建筑设计如何来继承和学习传统建筑的理念呢?”提出问题, 然后从“对于天人合一理念的继承和学习”“对中庸理念的继承和学习” “在进行建筑 设计时,要充分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三个角度回答问题,进行并列论证。全文呈“总-分”式 结构,层次脉络清晰。10 .纵观三则材料,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有哪些?请你结合材料进行简析。【答案】建造上有成熟的法式:标准化、模数化、装配式;中国传统建筑都有一定的“文 法”(风格和手法);融合进了 “天人合一”、“中庸”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
22、解析】根据材料一 “中国古代建筑的这种标准化、模数化、装配式,真是多快好省”概括出 答案第一点;根据材料二”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 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 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 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 概括出答案第二点;根据材料三“对于天人合一理念的继承和学习”“对中庸理念的继 承和学习”“要充分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概括出答案第三点。三对接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2019年度,曾庆存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可谓实至名归。“温室栽培二十年,雄心初立 志驱
23、前。男儿若个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边。”1961年,26岁的曾庆存留学回国时写下这首自 励诗。59年过去了,不负初心,他在数值天气预报、地球流体力学、卫星大气红外遥感、气 候与环境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他是国际数值天气预报的奠基人之一。数值天气预报诞生之初,准确率并不高,亟须在原始 方程研究方面取得突破。1956年,在留苏期间,曾庆存毅然选择了应用原始方程组做数值天气 预报的课题。这可是一道时人不大敢问津的世界难题。然而,曾庆存从小就有一股子不服输的 劲头,越是难“啃”的硬骨头越要好好“啃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1961年,曾庆存首创出“半 隐式差分法”数值预报,使天气预报准确率前所未有地
24、提升到了 60%以上。自此,数值预报成为 天气预报的主要方法。曾庆存的学术清单上,国家需求永远排在第一位。1952年,17岁的曾庆存考入北京大学物 理系。当时,学校提出让一部分学生改学气象专业,他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一是因为当时中国急 需气象科学人才;二是因为幼时家贫,对人民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受天气和气候影响有深切感 受。他曾回忆说:“1954年的一场晚霜把河南40%的小麦冻死了。如果能提前预判天气,肯定能 减不少损失。我从小在田里长大,挨过饿,深有体会J1970年,作为科学指导,他暂时放下此前的研究,开始从事当时在国际上兴起、中国尚是空 白的气象卫星和大气遥感相关研究工作。曾庆存说:“当时做卫
25、星没有经验可参考,资料也很少。 但因为是国家需要的,所以不管怎么样都要把它搞出来!“历尽千辛万苦,曾庆存带领团队最终 解决了卫星大气红外遥感的基础理论等问题,其中的一些理论,直到现在都在中国和世界气象 卫星遥感与资料应用中被广泛使用。(摘编自吴月辉曾庆存问天,让风云可测,人民日报2020年1月11日) 材料二:在中国科学院,曾庆存还以博学多才著称。他带过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中,除了来自大气科学 专业背景的外,还有来自基础数学、应用数学、物理学、力学、海洋科学以及控制论和环境科 学等不同领域的。“不管是什么方向的学生,曾老师总能根据他们的特长因材施教J戴永久说。 在别人眼中,他其实是个很有趣的小老头
26、。比如,他做得一手好家务,写得一手好书法,经常吟诵摘录古诗,出版了两本诗集,有着“诗人院士”的美誉。正因涉猎广泛,曾庆存在数值天气预报 的研究基础上,也创下多个“第一”。“天欲白,兴犹酣,鼓难停,抒不尽,古今中外情。”而今,已是耄耋之年的曾庆存,正像他写 的诗那样,依然壮心不已,对科学如痴如醉:推动建立研究和预估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摘编自沈慧曾庆存:风霜雨雪总关情,经济日报2020年1月11日) 材料三:“季风时兮民康物阜,中华文化兮灿烂婀娜。继往开来兮中华学子,发扬我炎黄德智兮,永 据科技之先河!”他的诗句体现出的这种力争占据科技前沿的精神促使曾院士确立新的
27、奋斗目 标推动建立“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曾庆存院士表示“不能用严谨的数学方式表达的 科学问题很难说是属于现代科学范畴的“,以往的靠数理的公式化求解“已无济于事”,“资料 和模型是研究环境变化的两个重要基础,利用模型进行计算,来保证国家的建设和持续发展是 非常必要的”。长期以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地球模拟科学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学术领 域具有主导权。同时也掌握了在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全球变暖的减缓、适应措施等方面的话语 权,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述国家早已提出或建设了自己的地球系统模拟计划。这一计划的 启动,无疑将扭转中国在此领域的被动地位。(摘编自他现在要干的事将扭转中国在此领域的被动地
28、位,“科学大院”公众号2020 年1月11日)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庆存院士出身贫寒,他青年时代就立志攀登大气科学珠峰,今天虽然已硕果累累,但他仍在 努力求索,攀登科学更高峰。B.在苏留学期间,曾庆存选择了国际气象学的难题,首创“半隐式差分法”的数值预报,提高了 气象预报准确率,从而一举成名。C. 1970年,曾庆存开始从事气象卫星和大气遥感的相关研究工作,在资料少、无经验的情况下 填补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D.在曾庆存对河南农业遭受天灾的回忆中,透露出一个科学家对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的深切关 怀,而这种情怀与他幼时经历分不开。【答案】B【解析】
29、选B。“从而一举成名”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一第二自然段内容可知“一举成名”于 文无据。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直到现在,在中国和世界气象卫星遥感与资料应用中,曾庆存及其团队提出的卫星大气红外 遥感的基础理论都被广泛使用。B.正因为曾庆存涉猎广泛、博学多才,所以提高了他在数值天气预报的研究基础上创下多个“第 一”的可能。C.曾庆存认为,不能用严谨的数学方式表达的科学问题不属于现代科学范畴,不能再依靠数理 的求解。D.只要做好资料和模型这两个研究环境变化的重要基础,并利用模型进行计算,就可以保证国 家的建设和持续发展。【答案】B【解析】A项“曾庆存及其团队提出
30、的卫星大气红外遥感的基础理论都被广泛使用”错误。材 料一原文为“其中的一些理论”。C项“不能用严谨的数学方式表达的科学问题不属于现代科 学范畴”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二原文为“很难说是属于现代科学范畴的。同时“不能再依靠 数理的求解”错误,原文为“以往的靠数理的公式化求解已无济于事”D项只要就” 的表述过于绝对化。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1952年在北大改换专业,1970年从事全新领域的研究,这两件事都体现了曾庆存以国家需 求为重的拳拳爱国心。B.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的建成,将使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全球变暖的减缓、适应 措施等方面具有更多话语权。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提到曾庆存推动建立“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 一事,作用在于突出曾庆 存“永据科技之先河”的精神。D.三则材料都引用了曾庆存的诗作,这样可以更真实全面地展现人物的特点,也让读者看到中 国传统文化对一个顶级科学家的深远影响。【答案】C【解析】“作用在于突出曾庆存永据科技之先河的精神”说法有误。材料二是为了突出曾 庆存“壮心不已,对科学如痴如醉”的情怀;材料三除了表现“永据科技之先河”的精神外,还 有以国家的发展为己任的爱国精神。选项曲解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