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配套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配套检测.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配套检测一、名著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子禽问于子贡日:“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日:“夫子 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论语学而)子禽,姓陈,名亢。子贡,姓端木,名赐。皆孔子弟子。或曰:“亢,子贡弟子。”未知孰 是。抑,反语辞。温,和厚也。良,易直也。恭,庄敬也。俭,节制也。让,谦逊也。五者,夫 子之盛德光辉接于人者也。其诸,语辞也。人,他人也。言夫子未尝求之,但其德容如是,故时 君敬信,自以其政就而问之耳,非若他人必求之而后得也。圣人过化存神之妙,未易窥测,然节 此而观,则其德盛礼恭而不顾
2、乎外,亦可见矣。学者所当潜心而勉学也。(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1 .结合朱熹的批注,概括子贡认为孔子“必闻其政”的原因。2 .根据材料,分析子贡和朱熹对孔子的评价有何异同。【答案】1.凭借五德,不求而得。3 .同:两人都赞赏孔子的品德,认为以德可以服人。异:子贡作为孔子的弟子,对老师“异乎人求之”有一种自豪感;而朱熹则把孔子神圣化,表 达了后世学者的敬仰之情。【1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 求,如本题”结合朱熹的批注,概括子贡认为孔子必闻其政的原因,需要结合材料内容 分析。结合“抑,反语辞。温,和厚也。良,易直也。恭,庄敬也。俭,节
3、制也。让,谦逊也。五者, 夫子之盛德光辉接于人者也”“言夫子未尝求之,但其德容如是,故时君敬信,自以其政就而问 之耳,非若他人必求之而后得也”分析,子贡认为孔子“必闻其政”的原因为凭借五德,不求而 得。2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 如本题“根据材料,分析子贡和朱熹对孔子的评价有何异同”,需要结合文本内容比较异同。结 弟子先立身处世后为官从政。凸显了其灵活明智的为政观。【点睛】参考译文: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子游回答 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
4、就容易指使。”孔子 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事政治呢? ”孔子回答说:“尚书说:,孝呀,只有孝 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是从事政治,怎样才能算是从事政 治呢?(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从事政治呢?)”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 则为之!” (论语阳货)(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为莫逆之交)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 (助治丧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
5、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 我犹为人猗! ”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 ”(庄子大宗师)15 .概括孔子对丧礼的要求(不得摘引原句),并分析提出这种要求的原因有哪些。16 .孟子反、子琴张在丧礼上的表现有何特点?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5.居丧期间,生活上戒除享受,尤其要停止娱乐活动。亲人去世理应悲伤;享乐会导 致于心不安。16 .他们临尸鼓琴而歌,并无悲伤(答“不拘形迹” “放浪不羁”亦可)。(2分)他们认为死亡是返回真境(或“反真”),是一种大解脱,所以泰然、欣然面对死亡,超脱地看 待生死。【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概括孔子对丧礼的要求(不得摘引原
6、句),并分析提出这种要求的原因 有哪些。”是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能力。第一问:概括孔子对丧礼的要求,可根据文中“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来概括回答。注意答题不能引用原文,孔子这样讲是分析人 之常情,答题时要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概括。比如居丧期间,生活上戒除享受,尤其要停止娱乐 活动。第二问:分析提出这种要求的原因有哪些。孔子说“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 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意思是: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甘美,听音乐不觉得快乐,日常 生活都觉得不安生,所以不那样做。要分析为什么君子服丧期间会吃美味不觉得甘美,听音乐不 觉得快乐,日常生活都觉得不安生。服丧是亲人去世,亲人去世是
7、悲伤的。而吃美味、听音乐是 享乐。亲人去世理应悲伤,享乐会导致于心不安。【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孟子反、子琴张在丧礼上的表现有何特点?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有哪 些? ”是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第一问:子反、子琴张在丧礼上的表现有何特 点?可以跟文中“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日: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 我犹为人猗”来概括回答。根据他们二人一个唱歌一个弹琴,相应和着的情形,可以得出他们 在子桑户的葬礼上是临尸鼓琴而歌,并无悲伤。第二问: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有哪些?他们这么做 的原因可根据他们唱的歌词来概括。葬礼上他们二人临尸鼓琴而歌“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 而已反
8、其真,而我犹为人猗! ”,意思是:哎呀,子桑户啊!哎呀,子桑户啊!你已经返归本 真,可是我们还成为活着的人而托载形骸呀!由此看出,他们认为人死了是“反其真(返归本 真)”,是一种解脱。也可以说明他们泰然面对死亡,或者说超脱地看待生死。参考译文:孔子说:“一年后就吃稻米饭,穿锦衣,你于心安吗? ”宰我说:“心安。”孔子说:“你心安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甘美,听音乐不觉得快乐,日常 生活都觉得不安生,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心安,就那样去做吧! ”子桑户死了,还没有下葬。孔子知道了,派弟子子贡前去帮助料理丧事。孟子反和子琴张 却一个在编曲,一个在弹琴,相互应和着唱歌:“哎呀,子桑户啊!哎
9、呀,子桑户啊!你已经返 归本真,可是我们还成为活着的人而托载形骸呀! ”子贡听了快步走到他们近前,说:“我冒昧 地请教,对着死人的尸体唱歌,这合乎礼仪吗?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1 子日:“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材料2樊迟问仁。子日:“爱人。”问知。子日:“知人。”樊迟未达。子日:“举直错 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日:“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日举直错诸枉,能 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日:“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 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篇)17 .以上两则材料,可看出孔子“用人之道”的核心思
10、想是,o (填两个成 语)。18 .结合两则材料,对孔子思想中的“用人之道”进行评价。【答案】17.(1).知人善任, (2).任人唯贤18 .孔子主张不因为言论可取就选用一个人,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可取就拒绝他的言论;同时,要提拔重用正直的人,这样国家就会安定。孔子的这一用人思想,成为后世君主选才治国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当今社会,仍有着重要的借 鉴意义。17题详解】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概括内容、理解主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意思,弄懂作者 的观点倾向。解读材料2结尾例子,“舜举皋陶,汤举伊尹,不仁者远矣。”是对“举直错诸 枉,能使枉者直”的解释。可见用人首先要了解其人,任用贤人。由此得出
11、“知人善任”、“任 人唯贤”的答案。【1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思想内涵的能力。本题为评价文章体现的的思想。先总结用人之道,再进行 评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第一则,“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就是客观真实看待一个 人,不因人废言,也不因言废人;第二则“舜举皋陶,汤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可见用人就要 用贤人,用正直的人。这主要是针对当时统治者说的,当然对现在仍有借鉴意义。由此得出答 案。【点睛】系统掌握传统文化,熟知儒家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孔子的求学、处事、修身、用人之道。五、名著阅读(共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日:“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
12、来者不距,欲 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紧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荀子法行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鼓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 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注】麋括(yingu。):矫正木的工具。骰率:弓张开的程度。19 .子贡与南郭惠子的对话体现了孔子 的教育思想,孟子所说的“大匠”在句中的意思是20 .联系两则材料,分析孟子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答案】19.(1).有教无类 (2).高明的工匠20 .孔子端正自身来教育他人,孟子也提倡提高自身修养以育人。孔子对
13、来到自己门下受教 的人一视同仁。孟子则在此基础上强调受教育者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君子不会因为 某个受教育者的才能、悟性低下而改变原则。【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态度和重要词语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通读文段的内容, 在基本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整体把握文段来作答。子贡与南郭惠子围绕孔子门生混杂的现象展 开,子贡的言论体现了不管什么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也就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大匠不 为拙工改废绳墨”意思为高明的工匠不会因笨拙的工人而改变或废弃规矩,所以“大匠”指的是 高明的工匠。【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通读文段内容,然后
14、再理解文意的 基础上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然后结合两则材料内容作答。子贡说到“君子正身以俟”,意思 为:君子端正自己的身心来等待求学的人。孟子君子应站在正确的道路中,即端正自己、提高自 身的修养才能教育别人。子贡说到“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即孔子对来到自己门下受教的 人一视同仁。而孟子也认为“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毅率”,即君子不会因为 某个受教育者的才能、悟性低下而改变原则。又说到“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君子教育学生 就如同教人射箭一样,将弓拉满而不发射,而是让受教育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点睛】理解文章的内容,是做好中国古代名著阅读的的基础。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
15、译、理 解。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另外,像比较生僻的文章,翻译起来比较拗口,我们可以借助下 面的题干去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由点及面,慢慢读懂文段,理解作者的观点态 度。参考译文:南郭惠子问子贡说:“孔夫子的门下怎么那样混杂呢?”子贡说:“君子端正自己的身心来 等待求学的人,想来的不拒绝,想走的不阻止。况且良医的门前多病人,整形器的旁边多弯木, 所以夫子门下来往的人就庞杂。”公孙丑说:“道,很高,很完美,可好像登天一样,似乎不可企及。为什么不使它变得可以 接近而让人每天孜孜以求去努力呢?”孟子说:“高明的工匠不会因笨拙的工人而改变或废弃规 矩,羿不会因拙劣的射手而改变开弓的标准。
16、君子(教人如教射)搭上箭、拉满弓却不发射,让箭 在弦上跃跃欲出;他站在正确的道路中,有能力的就跟上来。”六、文言文阅读(共6分)(三)阅读两则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 乎? ”材料二: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 乎? ”材料三:子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材料四:孟子日:“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 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孟子告子下 【注】几:轻微,婉转。劳:操劳。矶:激怒。21 .结合第一、二则材料,概括出“孝
17、”的本质。22 .结合第三、四则材料,简要分析孔孟关于“孝”的主张的不同之处。【答案】21.敬爱的态度情感,由心为孝。22 .孔子认为子女不能对父母有怨恨,即使父母有过错,即使劝说无效,都不能怨恨。其强调的是对父母“孝”的绝对性。孟子认为子女对父母可以有怨恨,认为有大错时,子女的怨恨就是孝 的表现。孟子认为“孝”有主次轻重之别,特定情况下,可违而并非盲从。【22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题干问的是:结合第一、二则材料,概括出 “孝”的本质。“孝”的核心精神是敬。赡养父母,不只是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更要心存敬意。规劝父母要言辞婉转,即便父母不听不能心存怨恨。孔子说:“有个
18、良好的态度是难以做到 的事情。逢到了需要做的事情,晚辈要把父母要做的事情做了。有了好吃的,要让父母去享用, 难道就把这些当做了孝吗? ”根据以上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是从敬爱的态度上去诠释”孝”的核心和精神的。【22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可知,孟子对此事的解 释,这里不作任何评价。问题在于当孟子对于诸种孝行而作出轻重主次的分辨时,他就表达了一 种新的孝行理念,即面对父母,子女可以依据孝之最高价值而作出“可违”的决断。这就否定了 孔子孝道中父母权威的绝对性,否定了子女因为孝行的约束而作自目地服从,而主张孝行并非简 单的行为,其中贯穿着“理”的核心
19、价值,子女对父母的真正的爱心。因此,当学生请问父母有 过而子女有怨是否违背孝道时,孟子回答:“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 可磴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磴,亦不孝也。“父母有过,要分是大过还是小过。小过而子女有 怨,则为不孝。如果是大过,则子女非但可以怨,还应当向父母指出。因为怨,则表示子女对理 的坚持,指出则是子女对父母的爱护。如果不怨不告,孟子说,那就是视父母为路人,为保护自 己而坐视父母的过错,不是真正敬爱父母的态度。【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首先对文章进行层次的划分,找到文章论述从几个方面着眼,然后 概括段意,根据段意概括中心。注意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以及
20、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句 子,从这些段落或语句中提取关键词语作答。参考译文:材料一:子游问孝,孔子说:现所称孝说,能够奉养父母。跟犬马都能豢养,没敬重跟圈养 犬马区别呢。材料二:子夏请教孝的问题。孔子说:“有个良好的态度是难以做到的事情。逢到了需要做 的事情,晚辈要把父母要做的事情做了。有了好吃的,要让父母去享用,难道就把这些当做了孝 吗? ”材料三: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要干错事,就要和颜悦色、轻言细语地劝说。如果 他们不愿听从自己的意见,还是要恭恭敬敬,但不能违背道理,为他们操劳,也不要怨恨。”材料四:父母犯了大的过失,子女若不去抱怨,不去劝阻,则表示关系更加疏远,那是子女 不孝。父母有
21、了微小的过失,子女若执意批评,斤斤计较,也是不孝。为什么呢?因为父母如果 犯了大错,你不去劝阻,让父母路错下去,说不定最后酿成大错,成为危害社会的人,那时候就 悔之已晚了。但是父母如果有了小错,你就不要劝了,人谁没有小错呢,小错也要劝,家庭就变 得像学校样了,孩子变成老师,父母整天战战兢兢的,生怕犯什么错,影响亲子关系的和谐。相 反,如果孩子有了小错,父母也像老师一样严厉对待,家就不像家了。七、名著阅读(共6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
22、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23 . “天下有道”之“道”意思是, “独行其道”之“道”意思是 o24 .综合以上材料,试分析儒家对“富贵”与“贫贱”的认识。【答案】23.(1).合宜的政治主张、政治措施等(2).原则,行为准则24 .儒家认为应该审时度势,辩证地看待富贵与贫贱,不能一概而论。孔子在邦“有道”和 “无道”时,对“贫贱”与“富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孟子认为在任何处境下都要坚守对 “仁”的追求。富贵不让思想迷惑,威武不使意志屈服。【23题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对大纲规定的名著名篇有熟悉程度,特别注意情 节、人物、主题的
23、把握,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对论语孟子等一些名著的把握还要结合文 言翻译知识,了解孔子、孟子等人的主张。第一句的意思是“国家政治符合大道的时候就出来做事;国家政治不符合大道的时候就隐居起 来。国家政治符合大道的时候要以贫穷与卑微为可耻;国家政治不符合大道的时候要以富有与高 位为可耻。”其中“天下有道”之“道”意思是“合宜的政治主张、政治措施等”。第二句的意思是“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 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 独自行走在自己的原则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 不能使他的
24、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独行其道”之“道”意思是“原 则,行为准则”。【2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中某种思想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结合名著中关于某个问题的句 子,以及对作者生平思想主张的理解,综合分析题干提出的问题。孔子对“富贵”与“贫贱”的认识,可结合“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 也”分析,意思是“国家政治符合大道的时候要以贫穷与卑微为可耻;国家政治不符合大道的时 候要以富有与高位为可耻”。由此可见孔子在邦“有道”和“无道”时,对“贫贱”与“富贵” 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认为应该审时度势,辩证地看待富贵与贫贱,不能一概而论。孟子对“富贵”与“贫
25、贱”的认识,可结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分析,意思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 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由此可见孟子认为在任何处境下都要坚守对“仁” 的追求。富贵不让思想迷惑,威武不使意志屈服。【点睛】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注意常见题目类型:简单记忆型情节概括型结合表达 型简评推荐型。复习重点:识记作者(含国籍)及作品风格或主题。仔细体会作者的意图,概括小说故事情节。品味小说的精彩片断,结合人物描写,分析归纳 人物性格特征。八、文言文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子曰:“由之瑟
26、,奚为于丘之门? ”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论语先进)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话述而)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黄,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费,进,吾往也。”(论语子罕)25 .第一则材料中“升堂”“入室”的意思分别是什么?26 .根据第二、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孔子“学”的理解。【答案】25.“升堂”喻已有所成就,“入室”喻已得其奥妙。26 .孔子认为:(1) “学”的内容,不仅指政治道德,也指技能实践。(2) “学”的态度,要保持精进之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自觉自愿,不要自我满足,否则将前功尽弃。(3) “学”的目的,在“道”和“艺”中,偏
27、重对“道”的追求,强调自我道德完善。25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方法:联系词语本 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 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 则。“堂”,正厅;“室”,内室。先入门,次升堂,最后入室,比喻学问的程度。本意是担心 子路性刚而不得寿终,故加以抑制。门人不解孔子语意,因此不敬子路,孔子再用比喻解释,子 路的修养造诣已经升堂,但尚未入室而已。“升堂入室”已经成为成语。“升堂”喻已有所成 就,“入室”喻已得其奥妙。【26题详解】
28、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立足文 本,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孔子教导弟子进德修业的秩序 和方法,层次分明,像一个教学大纲。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道为方向,以德为立脚点,以仁为 根本,以六艺为涵养之境,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学”的态度,能力不足的人会半途而 废,半途而废的本义不是我们今天讲的事做到一半不做了,而是说这个人一直在坚持,直到他的 能力发挥到极限了,他实在没能力再往前走一点了,于是就停在这了,也就是说这个废不是我主 动要去停下来,而是因为受我的能力所限,他仍然强调的是那种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学”的
29、目的,偏重对“道”的追求,强调自我道德完善。【点睛】参考译文:孔子说:“仲由弹瑟,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 ”孔子的其他学生因此而不尊重子路。孔子 说:“仲由的学问啊,已经具备规模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靠,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之中。”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懒得作下去,这是我自己停止 的。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 呵。”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子日:“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子日:“乡原,德之贼也。(论语阳货)子日:“中庸之
30、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27 .上述材料强调了儒家“中庸之道”中 的内涵。(不得抄用原文,不超过5个字)28 .孔子为什么对“乡愿”深恶痛绝?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答案】27.讲究原则。28.“乡愿”是指那些看似忠厚、中正,实际上却没有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孔子 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为标准”,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是万不 可妥协的,乡愿没有原则,八面玲珑,谁也不得罪,似乎很有道德,实则似是而非,是伪君子, 所以孔子对乡愿极为反感。联系现实略。【2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上述材料强调了儒家“中庸之道”中什么,结合“无
31、专 主之亲,无特定之疏,惟以道义是从”“德之贼也”“作为一种道德,中庸属于最高的了”分析可知, 强调的是准则、原则。【2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立足文本分析孔子对“乡 愿”深恶痛绝的原因,“乡愿”,特指当时社会上那种不分是非,同于流俗,言行不一,伪善欺 世,处处讨好,也不得罪的乡里中以“谨厚老实”为人称道的“老好人”。孔子尖锐地指出:这 种“乡愿”,言行不符,实际上是似德非德而乱乎德的人,乃德之“贼”。世人对之不可不辨。 而后,孟子更清楚地说明这种人乃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人。虽然表面上看,是个对乡人 全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其实,他抹煞了是
32、非,混淆了善恶,不主持正义,不抵制坏人坏事, 全然成为危害道德的人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之所以能够立足于天下,就是因为天下没有不适合君子的生存环境,没有君子 所不能做的事情,君子处世待人接物不是以人为标准,也不是以事为标准,而是以道义为准则”孔子说:“所谓乡愿,是败坏道德的人。”孔子说:”作为一种道德,中庸属于最高的了!人们缺乏这种道 德已经很久了。”合“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盛德光辉接于人者也”等分析,两人都赞赏孔 子的品德,认为以德可以服人。通过子禽与子贡的问答,从侧面反映出了孔子光辉的人格。子贡对孔子的评价中,带有学生对老 师的敬仰之意,却也客观地道出了孔子修养境界的
33、高低。温、良、恭、俭、让,五者就其表露在 外之态度,可以想见其蕴蓄在心之德养。孔子因此德养,光挥接人,能不言而饮人以和,故所至 获人敬信,乃自以其政就而问之。因承子禽问,若谓即是孔子求之,亦异乎他人之求之。子贡作 为孔子的弟子,对老师“异乎人求之”有一种自豪感。结合“圣人过化存神之妙,未易窥测,然节此而观,则其德盛礼恭而不顾乎外,亦可见矣”分 析,朱熹则把孔子神圣化,表达了后世学者的敬仰之情。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材料二子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34、“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日:“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 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材料三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3 .诗属于孔子教学内容中“文”的部分,除此以外,孔子的教学内容还有:o4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孔子对学诗的基本观点。【答案】3.行忠信4.孔子认为诗的功能很多,可以兴发感情、提高观察力、锻炼合群的方法、学习讽刺的 方法;可以运用诗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服侍君上;也可以借助读诗认识鸟兽草木。 孔子认为学诗要学会举一反三,善于将诗中内容用于实践,尤其应该注重与
35、道德修养和 政治活动相结合。【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借助已有的文言文知识来疏通词句,理解 文意,把握作品的内涵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平时应注重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诵读和积累。根据论语述而第七章“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可以得出孔子的教学内容除“文”外,还有“行、忠、信”。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评价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题干,分析概括作品内容,抓 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评价。根据材料一中孔子所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 鸟兽草木之名”可以看出,孔子对诗的功能的理解是很丰富的,没有把它仅
36、当作语言文学教 材。材料二、材料三都涉及学诗与其他方面的联系,材料二中子贡学诗能做到举一反 三,与德行修养相联系材料三中侧重谈孔子要求弟子将学诗与政治实践活动相结合。材料二 和材料三也集中体现了在“文行忠信”四教中,道德修养和社会实践是重点。【点睛】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感发人的情志,可以观察天地万 物,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表达怨刺之情。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 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材料二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 ”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还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
37、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 的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子贡,我可以开始同你谈论诗了,告诉你过去的事便知道将来 的事。”材料三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 独立地交涉;即使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 语-八伶)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 (论语阳货) 敬而将之以玉帛,则为礼;和而发之以钟鼓,则为乐。(朱熹论语集注)5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38、”与材料中“礼,与其奢也,宁俭”的“礼”有什么不同?6 .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儒家推崇礼乐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案】5.前者指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等级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后者指与前者相应的具体礼 节、仪式。6 .儒家推崇礼,目的在于追求秩序;推崇乐,目的在于追求和谐。礼和乐的核心内容是要求人 有由内而外的恭敬和顺。所以,孔子反对追求玉帛的多少和钟鼓的大小等外在形式而忽视恭敬诚 笃的内在的做法。【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与材料中礼,与其奢也,宁俭的礼有什么不同”, 然后理解“道之以德,齐之以
39、礼”的意思,再与材料中“礼”进行比较,找出二者的不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意思是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这里的“礼”是指用以区 别尊卑贵贱等级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再看“礼,与其奢也,宁俭”,这句话是说“就礼节仪 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由“奢” “俭”可知,这里的“礼”是指与前者相应 的具体礼节、仪式。【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从题干的要求来看,本题问的是“结合 上面的选段,你认为儒家推崇礼乐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然后分析所给三则材料的意 思,重点分析有关“礼”的内容。如材料一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意
40、思 是“就一般礼仪而言,与其奢侈,宁可节俭;就丧礼而言,与其铺张浪费,宁可悲哀过度”,“奢” “俭”等都是外在的形式,从中可以看出,儒家对于这些外在形式是不在意的;材料二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意思是“礼呀礼呀,只是说的玉帛之类的礼 器吗?乐呀乐呀,只是说的钟鼓之类的乐器吗”,可见“礼”并非仅仅指“玉帛”“钟鼓”这下外 在的东西;材料三“敬而将之以玉帛,则为礼;和而发之以钟鼓,则为乐”说明礼乐之可贵在于 在百姓中提倡“敬”、“和”,如果只是在形式上摆玉帛、敲钟鼓,而忽略了它的深刻的内容, 那就失去了礼乐本来的意义与作用。由此可知,儒家之所以推崇礼乐,是因为礼和乐最重要的
41、是 内在的东西,而不是外在的表现,即使外表再华贵,但内里和外表不统一,那也不过是虚情假 意、徒有其表。【点睛】参考译文:林放问礼的根本。孔子说:“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啊!礼,与其求形式上的豪华,不如俭朴一 些好;治丧,与其在仪式上而而俱到,不如内心真正悲痛。”孔子说:“礼呀礼呀,只是指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呀乐呀,只是指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内心崇敬,然后用玉帛等表现出来,这才是礼;心境平和,然后以钟鼓表现出来,这才是 乐。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子贡问日:“赐也何如?”子曰:
42、“女,器也。”曰:“何器也?”日:“瑚琏也。”(论语公冶长) 注造次:危难时。器:某种器具。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具。7 .孔子对子贡的评价是“器也”“瑚琏也”,他的言外之意是。8 .综合以上材料,评说孔子的君子观。【答案】7.子贡还不是君子(子贡只有某个方面的才能)8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君子之本,任何时候君子都不能舍弃仁;君子不应该只有一种才能,而是拥 有多种才能。这种立德在先、又重多才的君子观,也是现代人人生修养的指南。【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孔 子对子贡器也”瑚琏也评价的言外之意”,然后到文中找到孔子对子贡的评
43、价,理解其意 思,再分析言外之意。从论语为政中来看,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象器具那 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应是多才多艺;再看孔子对子贡的评价,孔子认为子贡“女,器 也”,认为子贡是“瑚琏”,“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具。孔子以瑚琏比子贡,是说 子贡对于国家社稷,乃是大器、具有超才、足堪重用、贮可裕养,容重厚德,但前面孔子又说过 “君子不器”,可见孔子把子贡比作“瑚琏”的言外之意是说子贡还不是君子,子贡的修养还有所欠缺,没有达到“君子之器”。【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 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综合以上材料,评
44、说孔子的君子观”,然后到材料中圈出孔子眼中“君 子”的内容,理解其意思,再概括孔子的“君子观”,最后做出评价。从材料来看,孔子认为“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君子离开 仁德,怎能配得上君子之名?君子连吃一顿饭的工夫也不违背仁德,急遽紧迫之时一定要这样, 颠沛流离之际一定要这样,这是强调“仁德”对于君子的重要性,作为君子,任何时候都不能 舍弃仁德;“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象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应是多才多 艺”,这说明君子应该拥有多种才能,这就是孔子的“君子观”,明确了这些内容之后,还要对 此做出评价,分析该“君子观”对于现代人的意义。
45、【点睛】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如果抛弃了仁德,怎么样去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 德。匆促急遽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子贡问孔子:老师,我是什么呢?孔子说:你啊,可以用一样祭器来形容。子贡问:是什么 器具呢?孔子说:瑚琏啊。三、名著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子日:“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日:“唯。”子出,门人问日:“何谓也? ”曾子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材料二孟子日:“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 同,舍
46、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 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9 .根据第二则材料可以看出,子路的特点是,大舜的特点是O10 .上述两则材料告诉我们哪些做人的道理?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答案】9.闻过则喜与人为善10 .材料一告诉我们要做到忠和恕,即对人要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待人仁爱宽厚,推己及人。材料二告诉我们要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完善自己,还要和别人一起行善。【分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特点的理解、分析能力。文中“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的意思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由此可以得出“闻过则 喜
47、”,“闻过则喜”指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指虚心接受意见; “善与人同”指对于行善,没有别人和自己的区分,由此可以得出“与人为善”,其中“与”,赞许,赞助;“为”,做;“善”,好事,指赞成人学好,现指善意帮助人。【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第一则材料,孔子做人的道理是“忠恕”,“忠”强调内心的真诚,并且其内涵也很丰富,“忠”涉及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说,与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相亲相爱,对自己的职业尽忠 职守,对他人托付之事竭尽全力等。至于“恕”,就是将心比心,己之所欲,推之于人;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第二则材料,孟子做人的道理是“与人为善”,原文“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强调有善意地 和他人相处,并帮助别人,看到别人的优点长处,积极地吸纳过来,从而完备自身的善。【点睛】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的原则贯通起来。”曾参答道:“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后,其他学生问道:“这是什么意思? ”曾参说:“夫子的学说只不过是忠和 恕罢了。”材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