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之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之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精编 欢迎下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训练一、论语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曾子曰: “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伴侣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子曰: “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 论语 公冶长 孔子曰: “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 论语 季氏 1 孔子认为益友有哪些品质?答: _ 2 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孔子认为在与伴侣交往中应当怎么做;答: _ 答案 1正直,诚信,博学;2 孔子认为,在与伴侣的交往中,要讲信
2、用,实事求是,待人真诚,不夸夸其谈、花言巧语,不阿谀奉承;参考译文曾子说: “ 我每天都会几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与伴侣交往时是不是诚恳守信?有没有复习老师传授的学问?”孔子说: “ 甜言蜜语, 面貌伪善, 点头哈腰, 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心怀怨恨,表面上却跟人交往亲密,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孔子说: “ 有益的伴侣有三种,有害的伴侣有三种;结交正直的人、诚信的人、学问广博的人,对自己有益;结交谄媚逢迎的人、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善于花言巧语的人,对自己有害;”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3、 页,共 2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精编欢迎下载恕乎!己所不欲,勿施子贡问曰: “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 其于人; ”论语 卫灵公 子曰: “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 “ 唯; ” 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 ”曾子曰: “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 里仁 子贡曰:“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吾亦欲无加诸人; ” 子曰:“ 赐也,非尔所及也; ” 论语公冶长 1 文中最能表达孔子“ 忠恕” 思想的是哪一句话?你认为孔子“ 忠恕” 思想的核心是什么?答: _ 2 在现代社会中,“ 忠恕” 思想有何积极意义?答: _ 答案1己所
4、不欲,勿施于人;慈爱博爱,推己及人,众生公平;2 “ 忠恕” ,意味着交往和沟通要以宽厚和善的心地和包涵开放的襟怀接纳对方,尽心尽力,与人为善,而不是凌驾于别人之上,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能实践“ 忠恕” ,我们这个社会离和谐也就不远了;参考译文子贡问道: “ 有一个字而可以终身去实践它的吗?” 孔子说: “大致是 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说: “ 曾参啊!我的主见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 曾子说: “ 是; ” 孔子出去以后,别的弟子问曾子说:“ 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曾子说: “ 老师的主见不过是忠、恕两个字罢了; ”子贡说: “ 我不情愿别人把事强加在我身上,我也不
5、愿把事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 “ 赐啊,这可不是你能做到的;”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名师归纳总结 孟武伯注 问孝;子曰: “ 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 为政第 2 页,共 26 页注孟武伯:鲁国贵族仲孙彘;“ 武” 是他的谥号;-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画线句中的“ 其” 字,名师精编欢迎下载论语 通译中,一般说明为“ 子女” ;而在当代学者徐志刚的就将“ 其” 说明为“ 父母” ,将句子标点为:“ 父母,唯其疾之忧;”1 据此,分别解说画线句的不同意思;_ _ 2 联系孔子答话富有针对性的特点,谈谈你对两种解说的看法;答: _
6、 答案 1使父母只担忧子女的疾病;对父母,要特殊担忧他们的疾病;2 “ 特殊担忧父母的疾病” 当然是一种孝道,但就针对性而言,不如第一种懂得更深:让父母只担忧子女的疾病,而不担忧子女为人处世方面的问题,此乃大孝,特殊对“ 尚武”威猛的孟武伯来说,父母会担忧他惹是生非、遭难遇祸,因此孔子才如此回答他;意思对即可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 政者, 正也; 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 ” 论语 颜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颜渊 1 以
7、上两段话共同表达了怎样的为政观?请用一句话概括;答: _ 2 结合以上文字,谈谈你对这种为政观的看法;答: _ 答案 为政者应以身作就;2 孔子认为,为政者的德是处理政事的关键所在;为政者第一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以德为政;为政者只有以身作就,端正自己的行为态度,用自己的品德去领导和号召天下,才会使天下百姓自然循其道而向善,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种为政观无论对于哪个时代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参考译文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2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精编 欢迎下载季康子向孔子问到政务方面的事;孔子回答说:正,谁敢不端正呢?”“ 政
8、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先做到端季康子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说:“ 假如杀掉不守道义的人,来靠近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样? ” 孔子答道: “ 您治理国政, 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憧憬善道,百姓也就会从善了;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肯定顺风倒伏;”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有子曰: “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行行也;” 论语 子曰: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 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 ” 中庸 1 这三段文字表达了孔子的 _ 思想;2 结合上面
9、三段文字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懂得;答: _ 答案 1中庸2 中庸之道不是无条件的折中,一味地调和,是要在礼与义的原就下寻求冲突各方的协 调与和谐;中庸的和是指通过做事适度在冲突中求统一;要求主事者倾听不同看法,依据不 怜悯形实行相宜的方法;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规章,对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甲 子路曰: “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行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乙” 节选自论语 微子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节选自陶渊明归园田居 1 材料甲中,子路所说的“ 长幼之节” 和
10、“ 君臣之义” 分别指什么?答: _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2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精编 欢迎下载2 同样身处乱世,子路认为“ 不仕无义” ,陶渊明却将出仕视为“ 误落尘网中” ;你如何懂得并评判这两种人生观?答: _ 答案1“ 长幼之节” 指年长者和年幼者之间依尊卑次序合礼言行;“ 君臣之义” 指有才能的人出仕,辅佐君王治理天下;2 子路: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陶渊明:不逢迎世俗,洁身自好;两人的挑选,子路更有社会责任感,而陶渊明更听从内心呼吁;都是个人追求,无所谓对错;评判言之有理即可 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
11、目;子夏问曰: “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 子曰: “ 绘事后素; ”曰: “ 礼后乎? ” 子曰: “ 起予者商 注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 子曰: “ 吾防卫反鲁,然后乐正, 雅颂各得其所;” 论语 注“ 商 ” 即“ 卜商 ” ,指子夏;1 分别指出上面两段文字对待学习的不同主见;答: _ 2 结合孔子的教学相长思想,谈谈你对“ 起予者商也” 的看法;答: _ 答案 1前者表达了“ 学思并重” 的主见,后者表达了“ 以行促学” 的主见;2 子夏因诗 艺术 悟道 事理 ,从浅近的事例发觉深刻的道理,启示了孔子, 这正符合孔子的教学相长思想,因此孔子说“ 起予
12、者商也” ;这种将学习与摸索、发觉等相互结合,使教学相互促进的训练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参考译文子夏问道: “ 美丽的笑脸上泛起一对酒窝,美丽的眼睛闪闪转动,未染色的丝绸变成了艳丽的衣裳;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 “ 先有了白底子,然后才画上画;” 子夏说: “那么礼仪是不是后于仁义呢?” 孔子说: “ 启示我的是你卜商啊!从今可以跟你谈论诗了;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2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精编 欢迎下载孔子说: “ 我从卫国回到鲁国,然后把乐曲进行了整理订正,使雅颂各归适当的位置;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
13、题目;子曰: “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 里仁 叶公语孔子曰:“ 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 “ 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论语 子路 1 选文表达了孔子怎样的思想?答: _ 2 谈谈你对选文中孔子言论的看法;答: _ 答案 1敬重父母,孝亲无违;2 孔子一方面确定了亲人之间相互保护的行为,由于背弃亲情,将会导致信任缺失,亲情淡化,人格扭曲;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盲目“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 的做法,会导致相互包庇、欺诈的恶果,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培育,因而需要结合实际辩证看待;参考译文孔子说: “ 侍奉父母应当委婉地表达
14、自己的看法;假如自己的想法没被接纳,仍旧应该敬重他们,不要违逆他们,为父母而操劳,不怨恨;”叶公对孔子说:“ 我家乡有一个耿直的人,他的父亲偷羊,做儿子的去告发指证自己的父亲; ” 孔子说: “我家乡的耿直之人与你说的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 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 “ 告夫三子! ” 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 者! ” 之三子告,不行;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论语 宪问 子曰: “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 “ 君子思不
15、出其位;” 论语 宪问 1 说明曾子这句话的意思,并指出和第就文字中孔子行为的共通点;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2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精编 欢迎下载答: _ 答案 说明:君子考虑问题,不应当越出职位的范畴;共通点:都强调各司其职、恪尽职守;解析 第就文字说 “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而第 就文字恰好是说“ 在其位,谋其政” ,当时孔子的位置在“ 大夫之后 ”,但他说: “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意思是,我曾经居于大夫行列的末位,职责所在,不得不把这件事告知你;可见,两者都强调的是恪尽职守;2 孔子“ 不在其位,不谋
16、其政” 的思想与他“ 知其不行而为之” 的精神是否冲突?答: _ 答案孔子提出的“ 位” 指职守,强调各有权限, 各守本分; 或“ 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包蕴的另一层意思是“ 在其位就要谋其政” ,强调各守本分, 恪尽职守 “ 知其不行而为之”就强调“ 仕” 的担当,表达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两者都强调做好分内的事,所以并不冲突;解析“ 知其不行而为之” ,这是做人的大道理;孔子“ 知其不行而为之” ,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和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是孔子对于学生们今后为官从政的忠告;他要求为官者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分内的事情;两者其实都是强调一种
17、社会责任感;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棘子成曰: “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子贡曰: “ 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 鞟 犹犬羊之 鞟;” 论语 颜渊 “文灭质,博溺心 注,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庄子 缮性 注 溺心:指掩盖了自然的心性或纯朴的本质;1 子贡和庄子对于“ 文” 和“ 质” 关系的熟悉有何差异?答: _ 名师归纳总结 答案子贡认为“ 文” 和“ 质” 一样重要,庄子认为“ 文” 会损害到“ 质” ;第 7 页,共 26 页解析辨析两段材料表达内容的异同,要留意把握每个语段的意思;第一就材料,主要讲了子贡对 “ 文”
18、“质 ” 的懂得,他认为“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即二者是同等重要的;其次就材料,庄子认为浮华的“ 文” 毁坏了 “ 质” ;由此可以得出答案;-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精编 欢迎下载2 结合生活实际或成长经受,谈谈你赞同哪种“ 文质观” 并简述理由;答: _ 答案 示例一 我赞同子贡的观点;人有了好的本质,仍要留意仪容、举止、礼节等外在的修养;当代人,仍是要留意内外兼修,不然纵有满腹才情,也可能会在人际沟通等方面显现问题,很难完全实现人生价值;示例二 我赞同庄子的观点;过多外在的追求使人惑乱纠结,反而会妨害内心的纯朴;比如一个同学假如过
19、分留意自己的仪容,就可能会妨害自己的学习或内心的安静,影响其人生成长;解析 回答疑题时,要先明确观点,然后再阐述理由;比犹如意子贡的观点,就要阐明“ 文” 即外在的表现和“ 质” 即内在的品质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现实生活或自身成长的影响;参考译文棘子成说: “ 有德行的人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文采 表面的礼仪形式 干什么呢? ” 子贡说: “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有德行的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 ,都是同等重要的 ;去掉了文采, 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就差不多了;”“文饰浮华毁坏了纯朴之风,广博的俗学湮没了纯真的心灵,然后人民才开头困惑和纷乱,没有什么方法返归本真而回
20、复原始的情状;”1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子曰: “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子曰: “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子曰: “ 乡愿,德之贼也;”有子曰: “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行行也;”孟子曰: “ 仲尼不为已甚者;”1 孟子认为“ 孔子不做过头的事情” ,其依据是什么?请结合上述文字简要回答;答: _ 名师归纳总结 答案“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或“ 君子没有固定的亲疏厚第 8 页,共 26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薄,是将义
21、作为与人交往的依据” ;名师精编欢迎下载 解析 作答此题,应以材料中孔子的话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材料中的第一条和其次条语录中,孔子表达了他为人行事的准就,其强调了“ 仁” “义” ;由这两个准就动身,当然会“ 不为已甚 ” ;2 请对孔子提出的“ 乡愿,德之贼也” 这一观点作阐述;答: _ 答案 孔子虽主见中庸之道,但强调“ 义之与比” “ 以礼节之” ,反对知和而和;而乡愿做事不讲原就, 没有是非观念, 有违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认为“ 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而乡愿就是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有悖于仁,因此孔子称他们是“ 德之贼” ;解析作答此题,第一要明白“ 乡愿 ” 的意义,就是指乡中貌似敦厚
22、,而没有什么是非原就的伪善者;从以上几就论语中,可以看到,孔子有他自己明确的思想主见,有明确主见的人不行能受到全部人的宠爱,孔子认为 “ 唯仁者能好人, 能恶人 ” ,所以确定不行能做“ 乡愿” ;由此分析,即可得出答案;1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子曰: “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 “ 唯; ”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 ” 曾子曰: “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贡曰: “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子贡曰: “ 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
23、,又相之;” 子曰: “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如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 1 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表达孔子的“ 仁爱” 思想?答: _ 答案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 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的“ 仁爱” 思想表现出哪些重要特点?答: _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2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精编 欢迎下载答案 一是“ 一以贯之” 的“ 忠恕” ;二是由己及人、博施于民、能近取譬等;三是注重“ 仁爱” 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以实际行动造福百姓,
24、推动社会进步;1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孔子谓季氏: “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行忍也?” 论语 八佾 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二后王 注;道过三代谓之荡,法二后王谓之不雅;衣服有制,宫室有度, 人徒有数, 丧祭械用皆有等宜,声就凡非雅声者举废,色就凡非旧文者举息,械用就凡非旧器者举毁,夫是之谓复古;是王者之制也;荀子 王制 注 道不过三代,法不二后王:“ 三代 ” 指夏商周三代,“ 后王 ”指当今君王;奉行的政治原就不超出夏商周三代,实行的法度不背离当代君王的需要;1 孔子和荀子在“ 礼” 上的共同主见是什么?答: _ 答案 有严格的等级,不能僭越,提倡复古;2 试评析孔子之
25、“ 礼” 与荀子之“ 礼” 的不同之处;答: _ 答案 孔子的礼尊崇的是周礼,提倡周代的礼制,并期望在当代复原周代的等级制度;荀子强调的是复古不能过远 政治原就可以学习夏商周的优点,法度不能“ 二后王”,应根据当代君王的需要制定礼制;荀子的主见较孔子更为进步,适应了战国时期的社会进展;1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子曰: “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 廋哉? ” 论语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通 “ 上” 论古之人;颂 通“ 诵” 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上溯与古
26、人交伴侣也; 孟子 万章 1 孔子和孟子的共同观点是什么?答: _ 答案知人 多层面明白交往对象;2 简析孔子与孟子上述观点的差异;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2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精编 欢迎下载答: _ 答案孔子认为只要从行为所以 、经受 所由 、爱好习惯 所安 等多方面去观看和明白,就能够正确地熟悉一个人;而孟子就强调要“ 知人论世” ,认为仅以“ 颂其诗,读其书” 来熟悉是不够的, 仍需要关注一个人所处的社会 孟子的观点经典而深刻,都是值得借鉴的;1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时代 背景;应当说, 孔子的观点务实
27、而可行,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论语 子罕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记 曲礼上 子曰: “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 八佾 圣人缘人情以制礼,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明张璁正典礼第一 1 请用论语选读教材中一篇课文的标题概括两就材料;答: _ 答案 克己复礼;2 依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答: _ 答案 礼不只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它要求有一颗仁爱之心,要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1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子路问于孔子曰:“ 鲁大夫练 注而床,礼邪? ” 孔子曰: “ 吾不知也; ” 子路出,谓子贡曰: “吾以夫子
28、为无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 ” 子贡曰: “ 女何问哉? ” 子路曰: “ 由问鲁大夫练而床, 礼邪?夫子曰: 吾不知也; ”子贡曰: “ 吾将为女问之; ” 子贡问曰:“ 练而床,礼邪?” 孔子曰: “ 非礼也; ” 子贡出,谓子路曰:“ 女谓夫子为有所不知乎?夫子徒无所不知;女问非也;礼,居是邑,不非其大夫;” 荀子 子道 名师归纳总结 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春秋公羊传 闵公元年 第 11 页,共 26 页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颜渊 -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精编 欢迎下载注 练:
29、父母死后十一个月举办的祭奠,因祭奠时需披戴白色熟绢而得名;1 请引用论语中的原句说明材料中孔子回答子路“ 吾不知也” 的缘由;答: _ 答案 非礼勿言;解析 回答时要留意分析文段 中孔子的态度,孔子回答子路的问题“ 鲁大夫练而床,礼邪 ” 时,说 “ 吾不知也 ” ,而回答子贡的问题“ 练而床,礼邪 ” 时说 “ 非礼也 ” ;同样的一个问题,不同的回答,缘由在于二人的问法不同;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 吾不知也 ” 与 表达的意思有关,回忆论语内容,可以看出,应当回答“ 非礼勿言 ” ;2 结合上面三段文字,对孔子“ 为尊者讳” 的做法进行简要评析;答: _ 答案 孔子编撰春秋时“ 为尊者讳”
30、 , 是对位置尊贵者的过失实行隐瞒回避的态度;它和“ 居是邑,不非其大夫” 及“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一样,目的都是保护君主的统治和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等级秩序;当然,“ 为尊者讳” 的做法也有历史局限性,简洁强化对居高位者的盲目崇拜,用之不行不慎;解析回答疑题时要留意分析三段话表达的相同观点,即“ 为尊者讳 ” ,然后分析这个观点表达了孔子对君王的态度和在当时的作用,最终分析这个观点对现代社会的作用等;比如“ 为尊者讳 ” ,在现代社会中是有其局限性的,这样一来,就不能够对所谓“ 尊者 ”提意见了,就不能让他们很好地改正错误了;参考译文子路问孔子说:“ 鲁国的大夫披戴白色熟绢为父母进行
31、祭奠时睡床,合乎礼吗?” 孔子说: “我不知道; ”子路出来后,对子贡说:“ 我以为先生没有什么不知道的,先生却偏偏有不知道的;” 子贡说: “ 你问了什么呢?” 子路说: “ 我问: 鲁国的大夫披戴白色熟绢为父母进行祭奠时睡床,合乎礼吗?先生说: 我不知道; ”子贡说: “ 我将替你去问问这件事; ” 子贡问孔子说:“ 披戴白色熟绢为父母进行祭奠时睡床,合乎礼吗?”孔子说: “ 不合礼; ” 子贡出来,对子路说:“ 你说先生有不知道的事吗?先生却偏偏没有什么不知道的;你问得不对啊;依据礼制,住在这个城邑,就不非议管辖这城邑的大夫;”孔子编撰 春秋避讳位置高的人、亲人以及贤人;名师归纳总结 齐
32、景公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答道:“ 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第 12 页,共 26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名师精编欢迎下载二、其他文化经典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夫凡人之性,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潭之下,无所不入焉;刘向管子 禁藏 1 从材料的“ 夫凡人之性,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 中可以概括出来的一个成语是_;答案 趋利避
33、害2 概括并评析材料中传递的主要思想;答: _ 答案 材料认为好利恶害、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人们为了追求利益,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这种利害观迎合了当时社会很多人的想法,有其代表性;但是这种观点过于狭隘,它过分强调了人对“ 利” 的追求,忽视了人也有不求名利无私贡献的一面;参考译文凡人之常情, 见利没有不追求的,见害没有不想逃避的;商人做买卖, 一天赶两天的路,夜以继日, 千里迢迢而不以为远,是由于利在前面; 渔人下海, 海深万仞, 在那里逆流冒险,航行百里,昼夜都不出来,是由于利在水中;所以,利之所在,即使千仞的高山,人们也要上;即使深潭之下,人们也情愿进去;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白
34、圭曰: “ 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 “ 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 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孟子 告子下 注 白圭:名丹,字圭,战国时水利专家,其治水主要在于筑堤塞穴;壑:本义为沟壑,这里扩大指受水处;1 白圭治水与大禹治水两者有何不同?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2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精编 欢迎下载答: _ 答案 白圭治水筑堤塞穴,让水流入邻国;大禹治水顺应水性,让水流入四海;2 简要分析材料中所表达出的孟子的有关思想;答: _ 答案民本思想 或“ 以人为本” “ 以百姓利益为本”;孟子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认为统治者的德行很重要,所以孟子确定大禹将水导入四海,于人无害且造福人民的做法,而否定白圭将水堵塞之后流向邻国从而嫁祸于人,损人利己的做法;参考译文白圭说: “ 我治理水比大禹仍强;”孟子说: “ 你错了;大禹治理水患,是顺着水的本性而疏导,所以使水流汪于四海;如今你却使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水逆流而行叫做洚水;洚水就是洪水,是有德性的人所厌恶的;你错了;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韩昭侯以申不害为相;申不害者,郑之贱臣也,学黄、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