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语文模块十五:传统文化经典阅读.docx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68365672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83.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考语文模块十五:传统文化经典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2022高考语文模块十五:传统文化经典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高考语文模块十五:传统文化经典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高考语文模块十五:传统文化经典阅读.docx(5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考纲要求考点阐释明晰要求考纲 解读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 和评价难度 指数 历览浙江近几年的高考真题,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考查呈现以下 趋势:从考纲 考情来看1 .命题紧扣考纲,始终围绕“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 解和评价”等方向进行考查,这属于浙江特色。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 独立命题,反映了浙江在“立德树人”的大旗帜下,注重引导青年一 代传承优秀文化遗产,接受经典的精神哺育,提高文化素养的初衷。 特别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尤其重视古代文化经典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功 能,以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人文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道 德水平。2 .总体而言,对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需要的理解、

2、概括、评价等 能力,都被纳入两道主观题中去考查。近几年浙江卷对中国古代文化 经典阅读题的命题方式相对稳定,然而选材的变化较大。二、从命题特点来看1 .题量趋于稳定,从2012年到2018年,每年都是考查两道题。 除了 2012年和2018年两道题都是简答题,其他年份都以一道填空题 和一道简答题的方式命题。因此,浙江卷对论语的考查题型基本 上涉及填空题和简答题两种,且这两种题型具有固定化的趋势。2 .从分值上看,近两年的分值设定有所变化,总分增加了 1分。3 .题型沿袭传统方式,主要从“综合填空、理解概括、分析评 价、古为今用、选择判断”等几个角度设题。从近六年的命题看,对 理解概括能力的考查是

3、每年都不可或缺的。三、2021年高考专家预测1 .从选材范围看,浙江卷的选材趋于稳定,一般取材于论语, 材料内容也比较浅显,但稳中有变。2015年,浙江卷材料选取了朱 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2016年,浙江卷材料选取了墨子的节用;2017年之后,浙江卷材料又回归到论语的选读范围。 2019年在回归论语的基础上,又向外拓展选取了孟子滕文公上, 但无论变化如何,论语的学习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根本,以此辐射, 迁移到诸子百家等思想内容。同时,要关注一些名家对论语解读 注解的选段、诸子百家的选段。注意将这些材料进行对比阅读,相互 印证,对比异同,并学会结合现今社会思潮,古为今用,做到适当演 绎与延伸。

4、2 .从分值看,2012年到2016年,分值都是5分。2017年和2018 年,分值上增加了 1分,变为6分。分值的变化,体现了浙江卷对传 统文化经典的重视。3 .从命题形式看,从2009年开始,浙江卷就把论语列为高 考必考内容。2015年,浙江省高考做出重大调整,对论语的考 查暂时退出必考范围,进入自选模块的考试范围。从考点题型上看, 除了综合填空题,简答题命题的方向重在概括、理解、分析和评价, 古为今用、选择判断的方式鲜有涉及,因此,理解、概括、评价等题 型还是备考的重点。因此,2021年对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考查,基本上还是保持以 往的出题态势。高考现场“怎么考”真题启示真题速递感知体验一

5、、(2019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6分)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 惧。”子贡日:“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孟子滕文公上)【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1 . “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 的说法。(2分)【答案】先生在说自己自谦【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经典文本含义、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对文本进行逐字翻译,然后理解把握文中人物的观点。“夫子自道”中,“道”意为“说”,“自”做“道”的宾语,属于 宾语前置,这句话应翻译为“夫子在说自己”。孔子说自己做不到 “

6、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而子贡却认为“仁、知、勇” 正是孔子具有的品格,一句“夫子自道”表达出了孔子在自己学生心 目中谦虚的形象,所以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自谦的说法。2 .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 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 说的原因。(4分)【答案】 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 人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忧”。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 者而为天下百姓“忧”。【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重点 考查对人物观点的概括。解答此题,要读懂选文,在整体

7、把握文意的 基础上,结合孔子、孟子的思想,抓住人物的语言来概括即可。孔子 之言的意思是: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 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毅的人不畏惧。所说的“君子道”指的是君子所 具有的品格,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便是“不忧、不惑、 不惧”三个方面,这是君子的终极追求,因而孔子说君子应该做到 “不忧”。而孟子的意思是: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 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他认为能为天下找到贤能之人来治理 国家的国君,才叫仁君,所以尧、舜是为天下而“忧”。据此组织答 案即可。二、(2018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6分)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

8、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 已。”(论语泰伯)【注】 才之美:美好的才华。使:假使。3 .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意是什么?(2分)答:【答案】“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解析】 这道题目检测了考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答案直 接来自课文注解。论语选读“克己复礼”章对“梦见周公”做了 注释:”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周朝初年,因周成王年 幼,由周公旦摄政。相传周公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认为古代 圣贤之一。”掌握了课本内容即可轻松得出答案。4 .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4分)答:【答案】 主旨在于

9、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 “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 “吝”则是恶劣 的品质。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语段的原有意思。这句话是说, 即使一个人(君主)拥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如果骄傲又吝啬,那其 他方面也就不值得看了。很显然,孔子把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作为评 判一个人的首要标准,一个人如果缺少了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那么 其他就无从谈起。由此,即可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来。【参考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孔子说:“(一个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但如果骄傲 又吝啬,那其他方

10、面也就不值得看了。”三、(2017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6分)子谓子贡日:“女与回也孰愈? ”对日:“赐也何敢望回?回也 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 语公冶长)子谓颜渊日:“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 语述而)5 .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 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子贡属于 o (2分)【答案】德行言语【解析】 这道题可以在论语选读第十一课诲人不倦 中找到依据。原文写道:“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 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所以颜 渊属于德行科,子贡属于

11、言语科。6 . 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 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 (4分)答:【答案】 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 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善 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 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 上,再加深造。【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语段的原有意思,“与”在这 里一般理解为动词,即“赘同、同意”,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同意你 的看法,你是不如他”。而将“与”理解为连词之后,句意变为“我 和你,都不如他”,即两个人都

12、不如颜回。这样,孔子把自己和学生 子贡相并举,显示了他的谦逊,体现了他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孔 子对子贡说的一番话,明显是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继续努力,再加 深造。第二则材料中,孔子说自己与颜回都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 是在勉励他更加精进。这两则材料充分体现了孔子善于勉励学生的教 育品质。【参考译文】孔子对子贡说:“你跟颜回,谁强一些呢? ”子贡回答说:“我 怎么敢跟颜回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能够推知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 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不如他啊;我同意你的看法,不如他 啊。”孔子对颜渊说:“有人任用就施展抱负,没有任用就藏身民间, 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样吧!”四、(2016高考浙江

13、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5分)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 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 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 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注】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德:通“得”。7 .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意是。(不超过6个字)(1分)【答案】去无用之费【解析】 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能力。认真阅 读原文,找出关键语句进行归纳概括。针对“节用”,可以找到关键 句“去其无用之费”。8 .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4分)答:【答案】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

14、强国力。合理地节约用 度。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解析】 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 题,首先要理解语段的意思,然后找出重点语句加以分析。如由“其 倍之非外取地也”可以看出,墨子是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 的,由去其无用之费” “用财不费”可以概括出要合理地节约用 度,由“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可以看出,墨子主张珍惜人 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参考译文】墨子节用:“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 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这种财利的加倍并不是 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省去不必要的浪费,这样就能够加 倍了。圣王施政,他发布命令、举

15、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 是更有用才去做的。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兴起的 利益就多了。”阅卷现场样卷评分培养规范1. (2019高考浙江卷)“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 o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 的说法。(2分)(原题材料见前面“真题启示”第一题)题目 剖析本题考查理解经典文本含意、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对文本进行逐字翻译,然后理解把握 文中人物的观点。“夫子自道”中,“道”意为 “说”,“自”做“道”的宾语,属于宾语前置, 这句话应翻译为“夫子在说自己”。孔子说自己做 不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而子贡 却认为“仁、知、勇”正是孔子具有的品格,一句

16、 “夫子自道”表达出了孔子在自己学生心目中谦虚 的形象,所以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自谦的 说法。文本释义子日:“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日:“夫子自道 也。”(论语宪问)意思是说,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 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毅 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 啊! ”考卷分准 高阅评标【参考答案】先生在说自己(1分)自谦(1分) (第一空提到“说自己”,第二空提到与“谦虚”类 似的意思均可得分)高考 现场学生 答案1先生有自 己坚持的 道义谦 虚阅卷 组打 分L分得分 理由此筌案第二空对 一二道二的理解出现

17、 偏差I第二空抓住工关键词.二谦二上. 故给.分.学生 答案2先生援的 会益已 番虚阅卷 组 打分2.分得分 理由此筌案提及二说自 .己”与.二谦虚。的 关键词,因此工给 满分.92.(2019高考浙江卷)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 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 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4分)(原题材料见前面“真题启示”第 一题)题目 剖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重点考 查对人物观点的概括。解答此题,要读懂选文,在整体 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孔子、孟子的思想,抓住人物 的语言来概括即可。文本 解读孔子之言的意思是:作为君子,其必

18、需的品格便是“不 忧、不惑、不惧”三个方面,这是君子的终极追求。孟 子的意思是: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 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他认为能为天下找到贤能 之人来治理国家的国君,才叫仁君,所以尧、舜是为天 下而“忧”。考卷分准 高阅评标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 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忧”。(2分)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 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忧”。(2分)高考 现场学生 答案1尧、舜是实行仁政 的明主,是孔子、 孟子口中的仁者, 他们不用担心人民 和国家,但他们需 要担心国家的继承,若是传给不仁 之人,国家会走向 灭亡。阅卷 组

19、打 分L分得分 理由未仔细审题,题 干要求分述原 因.,该答案糅合 工孔孟的 ,忧与.二丕 忧.”?但.二担心国家的继承二 与盂壬的 .二忧二有二定 的契合度=故给 一分学生答案23G孑演“不优” a 0为孔孑以为有仁 德老,乐天知命, 超然物外,不金拘 龙孑外自多扬。a孑怎“优a 为老孑给自全、禹 的保度,以为他的 团均没有得到理包 的施承者而为天下 苞跳、为家理优。阅卷 组打 分4 一分得分 理由分点阐述了孔 孟“不忧”与 “忧”的原因,且理解准确。故 给4分。文化经典阅读答题失误总结1 .整体分析薄弱很多考生缺乏材料综合立意的意识,作答时容易断章取义,只顾一点 不及其余。究其原因,一方面

20、是他们没有去仔细把握各材料之间的联 系;另一方面可能是文言解读能力不足,不能完全读懂材料的意思。2 .迁移能力缺乏无论是熟悉的材料,还是陌生的材料,都是以“本”为“本”的,抓 住论语选读这一 “根本”来拓展延伸。但部分考生在答题时,容 易另起炉灶,把所给材料之间的联系切断,特别是作答思考“当今社 会现实意义”的题目,无法自圆其说,甚至离题很远。知识导图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克已复礼、 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及孔子思想卜-修身:仁存爱人、甘于之风、周而不比 教学之道:海人不倦、启发诱存m.教无类: 师生关系r熟知诸子百家思想凡他诸子百家思想哲学思想:中庸.和而不同一T儒家: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

21、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法家:韩非子-愚家:巧子分析评价) 古为今川 选择判斯J概括理解读懂文意,寻找关雄信息 提炼成讲,记忆古诗或俗酒(主观简答题(掌握阅读答题方法)(名题思路卜p学会整体阅读夯实基础(L判断立场T?概括观心:)T3.结合材料、诸于百家思想方同4.联系现实,从个人、社会.国家等 方面进行评价掌握技巧模块入门(一)熟读论语识孔子 思想观点心中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涵盖极广,但从浙江高考要求和实践看,主要 考查儒、道、法、墨四家的基本思想,并以儒家为主。从2017年开 始,论语选读成为考查重点,浙江省普通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依旧延续这一考点考向,因此梳理论语选读及孔子的相关思 想便成为重中之重

22、。一论语选读思想纲要1 .政治主张 及实践为政以德:德政主张、为政以德思想、“均” 的含意。克己复礼:礼治主张、礼与仁的关系、孝悌 之情。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2.修身仁者爱人:人生价值观、仁爱的基本含意。君子之风: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 求、义利观。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3.学习与教育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 系。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4.哲学思想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二、论语选读课内知识要点梳理(一)为政以德孔子主张运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反对暴政与刑杀,以仁义道德来 教导百

23、姓,用制度礼义来说服百姓,百姓才有廉耻之心而走正道。核心思想具体解读相关成语1. “德”与 “礼”“德”与“礼”是孔子治 国为政的主要主张,“德”是对个人的要求, 以“仁”为核心。对统治 者而言,应该执行“仁 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 录IJ削,这在客观上对百姓 有利。“礼”包含两方面 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 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 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 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 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 于制度之“礼”。古代的 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 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 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 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 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 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问题,它与

24、民主、法治是 不兼容的。但它作为法治 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 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 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拱, 环线在周围保卫着。北,北辰,北极星。足食足兵:粮食富足,军备 齐全。节用爱人:节约财用,爱 护百姓。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 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 献出才能。就列,归入行列。开神出虎:原指看管的人 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 虎出来了。后比喻放纵坏人。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 招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 下来。“来” “安”都是使 动用法。“之”指代上文的 “远人”。现在指既然已经 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之”虚化,起补充音节作用。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 者与

25、百姓)的行为,以实现 社会的稳定,从这个意义 上说,还是有其积极意义 的。2.民生与教 化孔子的天道观是唯物的、 崇尚自然的。他不会高唱 仁爱的赞歌而忽视老百姓 的温饱。子贡问政时,他 先强调“足食”,然后才 “教之”。当然,在孔子 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都 不容忽视,但是他更倾向 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 时,孔子做出“去食”的 选择,这正体现了儒家 “舍生取义”的思想主 张。续表核心思想具体解读相关成语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 和“教民”的思 想,而且是“先富 后教”,但这并不 是说“富”比“教”重要。在孔 子的观念中,教化 百姓始终是十分重 要的问题。他一方 面主张先“富之” 后“教之”

26、,一方 面又宁可去“食” 留“信”,两者并 没有矛盾。这反映 出孔子治国思想的 两层意思:他主张 为政以德,要保证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 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 三家分割。孔子哀叹国家的 没落。分崩,破裂。离析, 散开。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 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 泛指武器,比喻战争。现多 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 做事。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 部。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 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 成祸患。持危扶颠:扶助将要倾倒 的。比喻扶持大局。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百姓基本生活,满 足其物质需求,这 是基础,所以提倡 “富之”;但他又 主张治国以礼,就 要重视教化

27、,使百 姓能遵守礼,就要 提倡百姓有一种精 神力量,所以他又 很重视做人的基本 准则,如a 彳士 ” a z- ”甚至把它看得比生 命还重要。鼓地加以声讨。攻,声讨。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 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 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 服。风行,风吹过。偃,倒伏。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 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 一般。偃草,草被风吹倒。4.正己以德治国,首先治 理者要有良好的道 德素养,以德服人, 百姓才会信服。因 此为政者应以身作 则,“其身正,不 令而行”,君子要 带头向善,百姓才 会跟着向善。5. “均”的含意孔子提出“均无 贫”的主张,其实 是站在统治者,即 “富”的立场上提 出的

28、调和阶级矛盾 的方法,也就是不 同等级地位的人各 自得到应该得到的 部分。这与后来的 “均贫富”的含意 是不同的,”均贫 富”是站在穷人的 立场上提出的重新 分配社会财富的纲 领,亦即劫富济贫。(二)克己复礼核心思想具体解读相关成语1. “礼”的内涵孔子所说的“礼”,包含两方 面的内容。一是制 度之礼,他认为,“礼”(制度)的完 善是根本,所以他 推崇理想中的“周 礼”。西周面对当 时社会纷争(主要 是国君、诸侯的权 力争夺),建立以 “嫡长子继承制” 为核心的周礼,来 巩固社会秩序。二 是个人之礼,到孔 子生活的春秋后 期,这种制度受到 冲击,礼崩乐坏, 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这 就

29、要求个人以礼为 规范,不违规逾矩。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 下,孔子的这一理 论有助于社会的稳 定。但后世统治者 借此强化自己的绝 对统治,成了压迫 百姓的手段。2.礼与仁礼以仁为基础,仁 以礼来维护;仁是 内在的,礼是外在 的,二者紧密结合。 在孔子看来,礼是 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 体现。对统治者来 说,要实行仁政; 对个人来说,要以 仁作为处理人际关 系的出发点和准贝h离开了仁,也 就无所谓礼了。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 复礼”,是在承认 个人有一定自由欲 望的基础上提倡人 要克服欲望、约束 自己,达到礼所规 范的要求。孔子 “君君臣臣”的意 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 代统

30、治者则发展为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为妻纲),到宋以 后,又将维护统治 者的意志强化为 “天理”,特别是 明代以后,更绝对 否定了个人的一切 愿望需求,实行封 建专制统治。4.孝悌之情孝,指孝顺父母; 悌,指敬爱兄长。 孔子认为,孝悌是 仁之根本,本立则 人道以生。一个人 在家中能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那 么他在外就可以对 国家尽忠,就不会克己复礼:抑制自己的私欲, 使言行都合于礼。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这 个可以容忍,那么还有什么 不可以容忍。表示绝不容忍。名正言顺:原指名分不 正,道理就讲不通。后指做 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也指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犯上作乱,就可以 使国家与

31、社会的安 定团结得到保证。 孔子认为,要想在 父母面前时时表现 出和颜悦色是很难 的,也就是所说的 “色难”。在现实 生活中,对父母的 孝不仅仅表现在物 质上,更重要的是 精神上的孝,深层 次的精神上的孝是 物质所不能代替 的;真正的孝心须 是发自内心的,像 宰我,即使强迫他 守孝三年,也是徒 有虚名而非真正的孝。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手足无措:手脚不知放到 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 无法应付。措,安放。犯上作乱:指触犯上级, 闹乱子。也指叛逆活动,还 指历代剥削阶级把人民的反 抗、起义诬蔑为“犯上作 乱”。(三)知其不可而为之核心思想具体解读相关成语1.知其不可 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 对

32、孔子精神的概括,表现 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 贝人认定目标不放弃的执 着精神。这种精神是儒家 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 现。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 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 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参 加劳动,分不清五谷。后泛 用以形容脱离劳动和脱离劳 动的人。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无人问津:没有人寻问渡 口。比喻无人过问,受到冷 落。也比喻无人探索、尝试。深厉浅揭:遇到深水就连 衣涉水,遇到浅水就撩起衣2.儒道之辩入世与出世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 道家的主张不同。孔子伏 然,一方面为众生滔滔、 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 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 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

33、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 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 出,匡扶正道。服过河。比喻做事要因时因 地制宜。(四)仁者爱人核心思想具体解读相关成语1.仁的内涵仁,作为孔子哲学 思想的核心,与孔 子政治思想核心的 “礼”,是论语 的基本思想,也是 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是对每一个人 最基本的要求,也 是搞好人与人之间 关系的基本保证。 孔子对“仁”的论 述贯穿在论语 中,“仁”的内涵, 其基本要点是“爱 人”,而其具体体 现则包含方方面面,诸如孝悌、谨 信、爱众、亲仁、 忠恕、博施济众、 体谅人而不强加于 人、重视人、关心 弱者、珍爱生命, 等等。孔子的“仁爱”建 立在“礼”(等级 制度)的基础上,也 是以

34、礼为原则和指 导的,所以他提倡“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以亲 情为纽带,推己及 人,从家庭亲人到一以贯之:始终如一有始 有终,善始善终。博施济众:广泛地救济困苦 的人。形容人广施恩惠,使 人们免于患难。立人达人:帮助人建立功 业地位。能近取譬:能够就近拿自 己作例子来比方别人。指推 己及人,将心比心。也指能 用就近的事物来作譬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 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安老怀少:使老年人安 逸,使年少者归心,形容使 人民生活安定。一匡天下:纠正混乱局 面,使天下纳入正轨。引申 为统一天下。被发左衽:指像少数民族 那样处于落后状态。也指沦 为夷狄。整个社会,实现 “仁爱”。而墨

35、子 “兼爱”则是建立 在所有人平等的基 础上,人与人之间 互相友爱,利益共 享。显然这是一种 理想主义的观点, 在阶级社会里,是 难以实现的。这也 是墨子思想在后来 衰落的原因。至于孟子说 “墨子兼爱,是无 父也”,一方面是 说儒家的“仁爱” 与墨家的“兼爱” 有着根本区别(一 强调等级,一强调 平等);二是春秋战 国百家争鸣,各派 之间互相争论,批 评对方,攻其一点, 不及其余,所以儒 家讽刺墨家的“兼 爱”因强调平等而 “无父无君”。不 过,孔子对“仁” 的理解并不片面, 他也肯定管仲统 一、匡正天下的大仁。2.忠恕推己及 人忠恕之道是 孔子待人的基本原 贝h忠,就是对人 尽心竭力,指积极

36、 为人,即“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待人 仁爱宽厚,指推己 及人,即“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仁爱”把 孝悌视为根本,主 张在“亲亲”的基 础上推己及人,这 是他实践仁的方 法。“己欲立而立 人,己欲达而达 人”,在考虑自己 的同时要想到其他 人。在这里,孔子 并没有否定个人的 利益,只是强调一 定要由自己的难处 或愿望想到别人的 难处与愿望,并尽 力帮助那些需要帮 助的人;同时,“己 所不欲,勿施于 人”,这其实也就 是所谓的忠恕之 道。3.孔子的仁爱观孔子的“仁”是以 大的原则为前提, 即保证国家稳定、 百姓安生,不能违 背此原则。而具体 则应从小事做起, 落实到个人

37、的一切 行为中。如孔子一 方面否定管仲“知 礼”,另一方面又 肯定管仲在维护天 下一统方面所做的 贡献,肯定其为“仁者”。孔子否 定管仲“知礼”, 是指管仲超越了一 个臣子的本分,也 像国君一样建“三 归” “反站” “塞 门”(国君享有的 建筑),在孔子看 来,这违背了礼的 等级。但是孔子不 否定管仲是个仁 者,因为管仲辅佐 齐桓公称霸,九合 诸侯,匡正天下, 使华夏民族免于衰 落。(五)君子之风核心思想具体解读相关成语1.君子之风君子之风即 儒家心目中君子必 须具备的品质,包 括道、德、仁、义、 礼、信等为核心的 政治和道德素质及 六艺的知识技能素 质。具体又有能正 确处理利与义的关 系,

38、能以生命捍卫 仁义,不以个人利 益为重,不以非正 当手段去追求富贵 名利,重视个人修 养,追求内涵与外 表的统一等。2.“浮云”的比喻 义浮云游离无根,来 去匆匆,表现孔子 轻视不义之财的高贵精神;浮云聚散 无常,喻富贵短暂, 如过眼烟云;浮云 在天上,高不可及, 喻富贵与己无关; 浮云至轻至淡,喻 富贵无足轻重。 “浮云”的比喻, 形象地表明了孔子 的富贵金钱观。正 当的富贵、金钱是 人追求创造得来 的,用不正当非法 手段谋得的富贵、 金钱是可耻的,而 且终有被暴露、清 算的一天。3.义利观见利思义孔子说“君子喻于 义”,倡导“见利 思义”,反对见利 忘义,并不反对正 当的求利。孔子认 为利

39、要服从义,要 重义轻利。孔子之 论符合人为了生存 追求利益而又要遵 守道德、正确处理 好利与义关系的实 际,应该是所有经 商言利者的原则。 所以中国历来就有 儒商,无论是徽商 还是晋商,都以诚 信为本。到现代, 如日本的商人、企 业家都奉论语 中的道德为本,大 力提倡见利而不忘义,这对我们今天 的市场经济发展是 十分重要的。4.仁者和智者孔子所说的仁者和 智者不是一般的 人,而是那些有修 养的君子。以山水 形容仁者智者,形 象生动而深刻。仁 厚的人安于义理, 仁慈宽容而不易冲 动,性情好静就像 山一样稳重不迂; 有智慧的人通晓事 理,反应敏捷而又 思想活跃,性情好 动就像水一样不停 流淌。志士

40、仁人:原指仁爱而有节 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 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 出力的人。杀身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 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 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成仁取义:为正义而牺牲 生命。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 形容生活俭朴。患得患失:担心得不到, 得到了又担心失去。形容对 个人得失看得太重。无所不至:指没有不到的 地方。也指坏事都做绝了。不改其乐:不改变自己的 快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 然很快乐。箪食瓢饮:一箪食,一瓢 水。形容生活清贫。乐以忘忧:快乐得忘记了 忧愁。形容非常高兴。乐在其中:快乐就在这 里。饮水曲肱:喝冷水,弯曲 胳膊当枕头用。比喻清心寡 欲、安贫乐道的生活。浮云富贵:把富

41、贵看成飘 浮的云彩。比喻把金钱、地 位看得很轻。乐山乐水:原指有人喜爱 山,有人喜爱水。后比喻各 人所好不同,性情动静各异。死而后已:到死才停止。指把毕生的精力全部贡献出 来。常与“鞠躬尽瘁”连用。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 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驷不及舌:驷马虽快,也 追不上说出的话。指话一出 口就难以收回。或说话应当 慎重。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比 喻事实既成或话已出口,不 可挽回。(六)周而不比核心思想具体解读相关成语1.周而不比“周而不比”主要 就是指“群而不 党”,表示普遍团 结人而不搞宗派, 与众人和谐相处, 不拉小团体,不结 党营私。要做到周 而不比,一要胸襟 宽广,不要结党营 私,排除

42、异己;二 要以道义为重,做 人讲忠信,办事讲 原则,而不要唯私 利是图,互相勾结 利用,背信弃义,以原则做交易。 根据孔子关于交友 的论述,周而不比 主要表现为“群而 不党、和而不同”, 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周而不比:关系亲密但不相 互勾结。群而不党:与众合群,不结 私党。观过知仁:通过一个人所 犯过错的性质,就能知道他 的为人。言不及义:所说的话没有 一句说到正经的道理或事 情。指不说正经话,尽说些 无聊的话。好行小惠:喜欢卖弄小聪 明。后也指爱施小恩惠。惠, 同“慧”,聪明。直谅多闻:为人正直,守 信用,而且见识广博。以德报怨:用恩惠报答怨 恨。形容对人宽容,不仅不 记仇,反而给他好处。以直报

43、怨:用公正报答怨 恨。原则,出于正当的 目的,”以文会友, 以友辅仁”,而不 是朋比为奸。又提 出三种“益友”与 三种“损友”为交 友的标准,应该与 正直、诚信、博学 多闻的人交往,而 不是与谄媚逢迎、 虚伪不一、夸夸其 谈的人相交。交友 也应有度,规过劝 善是朋友的真正价 值所在,但也有一 定的限度,否则感 情疏远甚至反目成 仇。朋友之间的交 往应遵循适度原贝1),保持一定的距 离,才能使彼此的 关系更加和睦。对 待朋友不“以言举 人”,也不“以人 废言”。2.交友三原则友好交往;诚 信交往;适中交 往。续表核心思想具体解读相关成语3.矜而不争孔子认为君子有仁 德之心,君子不争, 不是说没有

44、进取 心,而是有进取心 但不与人斤斤计 较。君子在集体生 活中,与他人和睦 相处,关系融洽,以德报德:拿恩惠来报答 恩惠。指把恩惠施予对己有 恩的人。以人废言:因为这个人有不 足的地方而不采纳他的正确 意见。善与人交:善于跟别人结 交朋友。为公共利益,为多 数人的利益而团结 一致,而耻于与少 数人拉帮结派、相 互勾结。以文会友:通过诗文、学 术活动来聚会或结交朋友。4.以直报怨以直报怨”即当 面直陈其怨,不必 迂回曲折、旁敲侧 击,而应单刀直入, 直言相告自己的愤 怨。相对而言,道 家的“以德相报” 显得太宽厚;法家 的“以牙还牙” “以怨报 怨”,则显得太褊 狭。冤冤相报,不 利于社会稳定,

45、以 直报怨才是合理的境界。(七)诲人不倦核心思想具体解读相关成语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根据 不同人的不同基础、 不同个性而采用不同 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论语中有许多例 子,集中体现在“闻 斯行诸”中孔子对待 子路、冉有对同一问 题的不同回答中,可 谓抑扬得当,不失时 机,效果理想。诲人不倦:教人时不 嫌疲劳。形容教导特 别耐心。有教无类:不管什么 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安贫乐道:安于清 贫,乐于实践自己所 信奉的思想。古代思 想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举一反三:从一件 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 同类事情。即“一隅三反”。2.启发式教育孔子的启发式教育体 现在“不愤不启,不 俳不发。“愤”就是指学生对

46、某一问题 正在积极思考,急于 解决而又尚未通晓时 的矛盾心理状态。这 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 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予 指导,以帮助学生开 启思路,这就是“启“俳”是指 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 有一段时间的思考, 但尚未考虑成熟,处 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 另一种矛盾心理状 态。这时教师应帮助 学生明确思路,弄清 事物的本质属性,然 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 表达出来,这就是 “发”。孔子的启发 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 字,但它不仅生动地 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 式教学的完整过程, 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 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 问题时将会出现的两 种矛盾心理状态,或 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 矛盾,以及对这两种 矛盾的正确处理方 法。述而不作:只阐述 前人的学说,自己并 不创新,指没有新的见解。信而好古:信奉并 爱好古代文化。爱素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