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之诗歌题材分类训练(哲理类).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6752615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高考语文之诗歌题材分类训练(哲理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4高考语文之诗歌题材分类训练(哲理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高考语文之诗歌题材分类训练(哲理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高考语文之诗歌题材分类训练(哲理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4高考语文之诗歌题材分类训练(哲理类)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表明诗人进入中年非常喜好老庄的道家哲学,而到晚年才归隐于终 南山边,颇有遗憾之意。B.颔联表达了诗人经常乘兴独游赏景的情形。“每”即“常常”,“胜事” 指山中美景。C.尾联写了诗人偶遇一位在山林中值守的老者,与之谈笑言欢,竟使他也 忘记了回家的时间。D.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的心境。语 言平白如话,极具功力。2 .颈联“行到水

2、穷处,坐看云起时”,近人俞陛云说“此二句有一片化机 之妙”,请结合诗意说说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过沙头杨万里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论诗绝句元好问眼处心声句有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3 .上面两首诗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哲理:。4 .上面两首诗,表达哲理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赏析。渡河到了彼岸,无意中回头一看:那树、那花、那水,成了绿、红等色块拼合的 一片。总之,诗人通过视角的变化带来的结果,揭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 理。(2)第二首,诗人通过自己的感觉变化来写景。本诗第二句“小风偏入客衣单”,先写

3、自己感受到寒意,后写“桃花爱做春 寒信,只恐桃花也自寒”,写诗人将寒意转移给桃花,仿佛桃花也有知觉。诗人 忆起晨间的冷,但并不仅仅写冷,而是借由一系列景物,比如桃花、夏翠、小风 等的俏皮可爱,将寒冷也写活力满满,仍然不离对春的喜爱和对无限春光的大自 然的热爱。诗人通过自己的感觉变化来写景,揭示了 “物我同一”或“物我同一 相融”的道理。9. BE10.尽管明月常在而人生不再,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确实显得十 分短促;但是,一代又一代人,也能形成一个长长的生命链条,作者在礼赞自然 的同时礼赞了生命。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人生热爱与肯定,抒发了一种乐观 向上的情感。【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

4、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看到天空和水中各有一个大大的发光的圆形的意外和惊喜”错,“江畔 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诗人面对这一轮江月深深地思考着,满怀感慨 和迷惘;无奈人与天的绝对力量悬殊,明月一岁一千年,看尽人情的薄凉锦暖, 世人却伴月初生,望月临终,至死了也看不透自然的玄妙。E. “运用了比喻手法”错误。“待”、“送”两字,运用了拟人手法。故选BEo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关键词“面对永恒的自然,人生苦短的悲观情绪, 实则不然”。解答此题,应结合着诗歌关键词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 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分析作答。“人

5、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 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 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 的追求与热爱。作者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了生命,抒发的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情 感。11 . B12.乐在可以让人感受春光里尽情展现着的生命力,春风吹拂,流 水淙淙,鸟鸣枝头,花落水面,绿满窗前,在美好春光中翻读自己喜爱之书自有 一番乐趣。启示:劝勉我们应在大自然中领略读书的乐趣,读书应该像曾点的人生追 求一样,无须附加任何功利目的,只有顺其自然,才能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勉励我们应珍惜时间勤奋

6、读书,不要蹉跖岁月,莫负春光,要感受读书的雅趣, 读书不辍。【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 “诗人联想身世仿佛有一丝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感伤”有 误,颔联写在春风的吹拂下,花朵飘落水面,任意流转,都是一篇篇如诗如画的 好文章,并无“感伤”。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能力。(1)分析春天乐在何处“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零归咏春风香”,意为:栏杆外就是山中景色,流水 淙淙绕着长廊而过,乘凉归来的人们,沐浴着春风送来花香,一边走一边吟唱着 诗歌。“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意为:停在枝头的鸟儿,是伴我读 书的朋友;漂在水

7、上的落花,可以启发我作出美妙文章。可见,春天乐在可以让人感受春光里尽情展现着的生命力,春风吹拂,流水 淙淙,鸟鸣枝头,花落水面,绿满窗前,在美好春光中翻读自己喜爱之书自有一 番乐趣。(2)启示“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意为:读书的乐趣是怎样的?好比 绿草长到窗前而不剪除,放眼望去,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劝勉我们应在大自然 中领略读书的乐趣,读书应该像曾点的人生追求一样,无须附加任何功利目的, 只有顺其自然,才能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蹉跖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意为:不要让青春年华在消遣中白 白地流逝,人生只有读书是最美好的事情。这句诗勉励我们应珍惜时间勤奋读书, 不要蹉跖岁月,

8、莫负春光,要感受读书的雅趣,读书不辍。13. A14. C15.答题示例:顾诗,前四句运用类比手法说明“尺有所短,寸 有所长”的道理,芸芸众生,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是没有的,表达了物各 有所用、各有其利,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所以表达的是因材施用、用人所长、 避其所短的用人观;白诗先写“试玉”要烧满三日,“辨材”须等待七年才能完 成,接着运用周公、王莽的典故,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若想辨识人才,必须经过时 间的检验;曹诗中多处运用典故,如“周公吐哺”等,一改东汉社会以门第取人 的传统观念,表达出自己独到的人才观:若想建功立业,一定要礼遇贤才、广纳 贤才、唯才是举。【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

9、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 “赞美了牛的坚韧精神”错,骏马和牛各有所长,说明尺有所短、寸有所 长的道理。故选Ao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 “结尾处均未点破观点”错,顾诗结尾“生材贵适用,幸勿多苛求”直接 点明了观点。故选Co15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能力。顾嗣协的这首哲理小诗,揭示了物各有所用、各有其利,人各有所长、各有 所短,因此要因材施用、用人所长、避其所短的辩证道理。“骏马能历险,力田 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这四句以类比的方式形象地告诉人们“尺 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芸芸众生,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是没有的。 生而为人,只有

10、具备了这种自知之明,能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优势和 劣势、长处和短处,才有可能找准人生坐标,从而赢得成功。如果舍长就短,即 使是智者也会捉襟见肘、无能为力。故作者提出:“生材贵适用,幸勿多苛求。” 人才贵在适用,不必过于苛求,只要有某方面的才能就可以予以任用;过多苛求, 强人所难,只会把大批人才拒之门外。这是作者人尽其才的人才观。白诗“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意思是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 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这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运用周公、王莽的典故再从 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周

11、公在辅佐成王的时期,某些 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 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代汉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从正反两方 面说明若想辨识人才,必须经过时间的检验;曹诗短歌行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诗 中多处运用典故,如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周公 吐哺”等,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 一定的进步意义,一改东汉社会以门第取人的传统观念,表达出自己独到的人才 观:若想建功立业,一定要礼遇贤才、广纳贤才、唯才是举。16 . B17.第一首:凡事当寻求根底,努力探寻

12、真理。第二首:要达到澄澈的境界,就要经历千难万险,人们持之以恒的奋斗才能 最终获得成功。第三首:寻求真理之道,如探真源,需融会贯通,不可偏执一端。【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B.“忽而云起,忽而作雨的奇景,却不知云成雨的原因”错误。第一首诗“只 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意思是: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 不知道云是从哪里来。可见该诗是在探究成云的原因,而不是在探究成雨的原因; 且“忽而忽而”理解错误,不符合诗句的意思。故选Bo1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人观点态度的能力。第一首的三四两句“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说到我只是看到 飘来的云彩变

13、成了飞雨,却不知这云彩又是来自哪一座山峰。这里面说到我不局 限于欣赏云彩变成飞雨的美景,更想探究成云的原因,即凡事都有根源,应当探 索其形成的根底,努力寻求真理。第二首写到汹涌的泉水劈开青翠的山峦呼啸而出,飞流直下,断枝枯木没有 任何存身之处,直到冲到平原地区,这泉水才变成一川青碧的江水,平静自在地 缓缓流注。这里面通过“擘开”“吼奔”写出了泉水经过的艰险,最后又运用了 “自萦回”,写出了经过千难万险的泉水变成了一川青碧的江水,平静自在。所 以第二首诗启示我们要达到澄澈的境界,要想获得成功,就要经历千难万险;只 有经历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奋斗,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第三首写到脚步随着流水去寻觅溪

14、水的源头,走到源头处却又怅然若失。此 时才领悟到真正的源头是寻不到的,我不如倚杖随处领略潺潺溪水,倒是别有情 趣。通过“探寻水源,寻求真源”的事例,表明寻求真理之道,如探水源,需融 会贯通,真理始能朗然在目。倘若执其一端,认定真理就在这里,必如管中窥豹, 是不能见到真相的。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癸丑春分后雪苏轼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从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注:此诗作于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自 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

15、联“雪入春分”点明时令,“省见稀”写出春分下雪十分罕见,“不 胜威”表明半开的桃李经不起春雪的欺凌。B.颔联“应惭”写出跟梅花相比,桃李更应因见识短浅而惭愧,面对突如 其来的春雪只能像柳絮一样,漫天飘零了。C.颈联“不分东君”写出掌管自然造化的东君不按时令行事,“发阴机” 写出东君暗设机关图谋摧残半开的桃李。D.本诗以春雪入题,寓物说理,借题发挥,字里行间虽弥漫着诗人的不满 情绪,却也暗含着诗人的旷达乐观。6 .有人评价苏诗“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情境之外。”请结合作品, 简要分析诗中的“新意”和“妙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二月一日晓渡太和江宋杨万里其一绿杨接叶杏交花,嫩水

16、新生尚露沙。过了春江偶回首,隔江一片好人家。其二晓翠妨人看远山,小风偏入客衣单。桃花爱做春寒信,只恐桃花也自寒。这两首诗为杨万里赴任广东常平茶盐之职途中所作。7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角度有同有异:都描写了早春景物,但第二首重点写“寒”,暗 点诗题“二月一日”和“晓”。8 .第一首第二句“嫩水新生尚露沙”用“嫩”和“新生”等词语形容水, 令人产生喜悦怜爱之情。C.第二首后三句运用拟人手法,“偏入”“爱做”“自寒”等词语将小风 和桃花写得意趣盎然,鲜活生动。D.两首诗都描绘了一个优美宁静而又伤感凄迷的境界,视角独特,动静交 错,诗意清新,自成妙谛。9 .晚清诗

17、评家陈衍曾说:“宋诗大抵浅意深一层说,直意曲一层说, 正意反一层说、侧一层说。”意思是说宋诗层次曲折,富于变化。请结合两首诗 做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江花月夜(节选)唐张若虚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10 对以上诗句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歌的前两句通过写“江天一色”、明月皎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天高 地阔,宇宙洪荒的雄浑景象,为下文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追问,创设了由景生 情的意境。B. “江畔何人初见月”,写出了由猿变成了人的远古先民,由树上来到地 上,由地上

18、来到江边,看到天空和水中各有一个大大的发光的圆形的意外和惊喜。C. “江月何年初照人”是写宇宙形成之后,有了日月星辰;月亮在什么时 候把它的光辉倾洒的人间大地上,为先民提供了光明。看似提问,实则是对自然 造福人类的礼赞。D.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江月年复一年没有变化,个体 的人在江月面前是短暂的,但整体的人类却绵延无已,也可以构成一种与自然相 媲美的永恒。E.诗歌最后两句中的“待”、“送”两字,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 月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年年长明不衰;而人生、人的青春,却被月下滔滔流水 “送”走了。10 .有人说这首诗抒发的是面对永恒的自然,人生苦短的悲观情绪,实则不 然

19、,请结合诗句阐述理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四时读书乐春翁森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零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踣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注】翁森:宋末元初人,宋亡,他拒绝出仕,隐居乡野,以教书为业, 从学者先后达800余人。元废科益,学风日下,先生以儒学教化乡里,历经多年, 耕读之风又“彬彬称盛”。1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笔下的人物浴着春风,嗅着花香,时走时吟,兴致盎然,这情景与 “风乎舞雪,咏而归”有异曲同工之妙。B.鸟儿是伴我读书的好朋友,但面对落花,诗人联想自己身世仿佛有一丝 “流水落花春

20、去也,天上人间”的感伤。C. “绿满窗前草不除,生动形象地把读书的乐趣具体化,诗人放眼望去, 看到长满窗前的绿草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D.本诗为一首劝学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景情并茂,全诗意境明丽清 新、语言质朴无华,蕴含着无限书香。12 .诗人认为春天读书到底乐在何处?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结合全诗具 体分析。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杂兴八首之三清顾嗣协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幸勿多苛求。放言五首(其三)唐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

21、复谁知?13 .下列对两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顾诗的一二句,写骏马能跨越险阻,却不如牛会耕田,赞美了牛的坚韧 精神。B.顾诗的五六句,意思是如果舍长就短,即使是智者也会捉襟见肘、无能 为力。C.白诗的一二句,通过“赠”字,强调自己说的这个“决狐疑”的方法之 玉贝OD.白诗的五六句,通过两个历史人物的事例,从反面说明了首句方法的正 确性。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顾诗将同为家畜的“马”与“牛”、同为运载工具的“车”与“舟”作 了对比,来证明观点。B.顾诗通过类比的手法,表现出了作者思维的深邃与细密,诗中阐释的道 理颇具辩证性。C.这两首诗的诗意含蓄隽永

22、,出语曲折委婉,结尾处均未点破观点,富有情味,让人思而得之。D.这两首诗均富有理趣,顾诗侧重于表达如何选用人才,而白诗侧重于表 达该怎么样辨识人才。15 .古诗中常常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才观,请结合以上两首诗及曹操的短 歌行,简要分析三位作者是如何表达人才观的。阅读下面这组宋诗,完成下面各题。偶题三首宋朱熹其一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其二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其三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始信真源行不到,倚耸随处弄潺溪。注幅巾:古代文人用一幅绢束发,称福巾。槎:同“茬”,指农作 物收割后留下来的根茎。第:古

23、书上说的一种竹子。这里指竹杖。16 .下列对这组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组诗围绕“水”这一话题,先写行云成雨,再写水出山成川,最后写 探索水的源头。B.第一首诗写青山崔嵬,堆紫叠翠,忽而云起,忽而作雨的奇景,却不知 云成雨的原因。C.第二首诗把泉水奔腾的生命姿态和断梗枯槎无处存身的黯然的生命姿态 进行对比。D.第三首诗与陶渊明桃花源记开篇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对未知 世界的探索。17 .这组诗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请列出其中两条人生哲理并结合诗歌简 要分析。参考答案:1 . C2.颈联意思是说走到水源深处,好像到了尽头,就随之坐下观看云 霞变化,可见妙境之无穷;由此可以领悟为人

24、处世之随意事变之无穷;也可 读书感悟文章义理之无穷。【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 “竟使他也忘记了 回家的时间”错。尾联说诗人在山中偶遇林叟,与之谈笑,自己忘了归期,而不 是“山林中值守的老者”“忘记了回家的时间”。故选C。2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即言“胜事”。在山间信步闲走,不知不觉中,已到了溪水尽头,似乎再无路可 走,但诗人却感到眼前一片开阔,于是,索性坐下,看天上的风起云涌。”行到 水穷处”,让读者体味到了 “应尽便须尽”的坦荡;“坐看云起时”,在体味最 悠闲、最自在境界的同时,又能领略到妙境无穷的活泼。从艺术上看,这

25、二句诗 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诗句有随遇而安的理趣。也可读书,感悟 文章义理之无穷。云,有形无迹,飘忽不定,变化无穷,绵绵不绝,因而给人以 无心、自在和闲散的印象。“坐看云起时”,还蕴藏着一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的禅机。简而言之,就是“空”,如果人能够去掉执着,像云般无心,就可以摆 脱烦恼,得到解脱,得到自在,诗人在一坐、一看之际已经顿悟。再看这流水、 白云,已是无所分别,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3 .实践出真知(或实践是认识的来源)4.过沙头通过描写只有篙师认 识水痕直接表达出实践出真知的哲理;论诗绝句通过反问的手法表达哲理。【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过沙头能帮

26、我们体会其中哲理的是最后两句“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 师识水痕”,暗潮到了却无人知道,只有篙师能通过水痕判断出暗潮的到来,为 什么只有篙师能知道呢?因为他天天在水里劳作,从而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论诗绝句中,“眼处心生句有神,暗中摸索总非真”,是元好问论诗的句 子。意为:见得真切,方才写得入神;无生活底蕴而一味玄想虚拟,则难免失真。 只有像杜甫那样“亲到长安”,对客观的描写对象有了实际的接触和体验,才能 激发内心的感受,写出入神的诗句。从而体现的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哲理。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过沙头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前两句可描写船行过沙头之后,就 能远远地看到

27、村庄,此处江面开阔,气候温润,后两句则写,但常人却不知道, 暗潮已然来到,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 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 都能察觉。全诗通过描写一个行船的场景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 理:实践出真知。论诗绝句这首诗批评了缺乏现实体验的模拟文风(如西昆体、江西诗派 等),指出了诗歌(文学)创作的源泉是客观现实,真情必然来自诗人的切实生 活感受。元好问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作家头脑中虚构的,而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 的反映。只有像杜甫那样“亲到长安”,对客观的描写对象有了实际的接触和体 验,才能激发内心的感受,写出

28、入神的诗句。而且在表达这个意思时用了一句“亲 到长安有几人”的反问句,诗歌通过临摹秦川图的比喻,来反问人们,真正 去过长安的又有几个?从而强调亲自体验,实践的重要性。5 . D6.新意:通过写春雪巧妙寄寓诗人的人生遭际和思考。妙理:面对变 局,有备无患(未雨绸缪)。【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D. “旷达乐观”错。此诗是诗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求外放,调任杭州 通判时所作。此诗通过雪花图谋摧残桃李,表达了诗人对新党图谋摧残旧党的不 满情绪。故选Do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主旨的能力。分析此题时,要抓住诗中的“新意”和“妙理”分别回答。此诗作于神宗熙宁

29、六年(公元1073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自求外 放,调任杭州通判。首联,春分时节,春雪纷飞的景象真罕见;一半绽放的桃花、李花都承受不 住它的寒威。此时的春分,由于雪花纷飞,不是踩着季节的点来的,而变得与往 年春分时节不同。原本应该暖和的天气,却反常地下起大雪,这让诗人不禁怜爱 起被打落的桃李,以及他自身所处的人生困境。如此,这首诗通过写春雪巧妙寄 寓诗人的人生遭际和思考,写出了新意。颔联,雪花落地后被梅花识出来,也应感到惭愧。所以,它只好化作漫天飞 舞的轻薄柳絮。雪花,在不该来的时候来了,打乱了天地的节奏。像这样不分时节的雪花, 只能是和柳絮一样的轻薄。颈联,雪花不管司春之神专门负责春

30、天之事,所以才将新奇精巧发挥成机谋。 此处别有深意。诗人从雪花不按照时节下,联想到破坏现实世界和谐的不合情理 的人与法。尾联,从今以后,创造万物的造物主更加难以预料;即便天气越发暖和了, 也要留着御寒的腊月衣服。诗人敏锐捕捉到新旧党争已经来临,可是他却没有做 好准备,最终陷入“乌台诗案”的悲惨境地。世事难料,纵然苏轼己经做好了准 备,依然不能找到万全之策。所以,这首诗给人启发:面对变局,有备无患。7 . D8. (1)视角曲折:“其一”由平视近处所见,再写俯视所见,最后写 隔江远望所见。(2)感觉变化:“其二”先写自己感受到寒意,后将寒意转移给桃花,仿 佛桃花也有知觉。(3)诗歌一波三折,委婉

31、曲折而理趣横生。如“其一”通过视角的变化带 来的结果揭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其二揭示了 “物我同一(相融)” 的道理。【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 “伤感凄迷的境界”错。两首诗都很优美宁静,富有生机和美感,没有 “伤感凄楚”。故选Do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手法、结构的能力。杨万里十分擅长发现并状写生活中的美,擅长在委婉曲折的写景中理趣横生。(1)第一首,诗人采用变化的视角,远景结合写景。首句“绿杨接叶杏交花”先采用平视,描写近处之景:春回大地,柳叶见天 展开,叶叶交接,杏花不时绽放,朵朵衔叠;接着第二句“嫩水新生尚露沙”采 用俯视,描写春水悄悄滋生、升涨,但是还有沙地还露在水上;最后两句“隔江 一片好人家,写隔江远望所见”,写隔江远望之景,诗人离开了绿杨红杏的此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