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赤壁怀古》——风景欣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96723609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29.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念奴娇 赤壁怀古》——风景欣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念奴娇 赤壁怀古》——风景欣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念奴娇 赤壁怀古》——风景欣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念奴娇 赤壁怀古》——风景欣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主题: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里的风景描写与风景人情教学目标:1.在风景描写中体会苏轼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感受苏轼文字情感的深度与厚度。2.学习词作的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3.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思路:1.苏轼的写景文字历来备受称赞,而其中的风景描写需要学生能够准确把握风景背后的内涵,并尝试学习苏轼写景的手法。2.本课的设计思路是,围绕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的豪情风景进行深入分析,并引导学生关注风景背后的人情。3.就风景而言,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留下相关探究讨论问题。教学过程:一、 引入同学们好,上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了苏轼过往的趣味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2、这节课,老师带着大家从风景的角度出发,来感受苏轼抒发的豪情壮志。二、 正文讲解苏轼对于王维的诗歌和绘画的评价,可以看作是诗与画结合理论最生动的诠释。苏轼评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提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著名命题,主张“诗”与“画”的互相渗透,也就是“情”与“形”的互相渗透,动和静的互相渗透。赤壁作为风景名胜,自然会有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游玩。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两首赤壁词,大家可以品读一下这两首词。辛弃疾和戴复古二人都对赤壁风景做了简要描写,但表达的情感,跟苏轼是一样的吗?这里老师给大家留下一个疑问,下节课我们再来进行探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长江东

3、流,风流人物皆成历史序章,然而他们的精神是永远长存的。作为后来人,只得从史书当中窥探到人物的一二身影。“大江东去”四字描述看似平淡,但其中的豪放气势已蓄势待发。开头的四个字,就已经给文章铺上了一层基本色。虽然苏轼一开始呈现的是相对来说比较安静的景物描写,但文字背后的生命力正随着文章的叙事节奏而逐步绽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流水东去,时光逝去,英雄人物也慢慢淡出浪尖的行列,足见“浪淘尽”的巨大能量。词作的开头,苏轼就给我们打开了宏大的空间视角,给人一种景色广阔之感。随后又将时间拓宽到“千古”当中,引出“英雄人物”,来让读者感受到空间的广阔与时间的长度当中的巨大力量。“大江东去”与“

4、千古风流人物”两者之间,就形成了空间与时间的冲击。之后,苏轼将视角转移到了“故垒”,故垒指的是旧时军队营垒的遗迹,在赤鼻矶之东。苏轼以“故垒”为中心,联系赤壁之战,给下文的周瑜形象描写铺垫。把周瑜和赤壁联系起来的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在那个时候大家对于完美的周瑜认识还是很清晰的,而正是因为周瑜的斩钉截铁使孙权下定决心结盟。苏轼自己说“人道是”,这里是一种诙谐的表达方式。苏轼自己说,我也是道听途说的,人们说那里是赤壁古战场,是赤壁之战的发生所在地,但事实上这里并不是赤壁古战场。这种表达方式,在这么一篇豪气的词当中,显得苏轼有些许俏皮,但不会影响到他豪情的抒发。周瑜在赤壁之战一战成名,苏轼仕途失

5、意被贬黄州。同样站在赤壁矶望风景,周瑜和苏轼的状态却截然不同。在上节课,老师已经给周瑜做了简要的介绍,并且也通过三国志周瑜传给大家看到了赤壁之战的壮阔景象。这一句是苏轼站在原地,将眼前之景用言简意赅的词给概括了出来。只见陡峭纷乱的岩壁耸入云霄,汹涌澎湃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无数堆雪白的浪花。在传唱时,有的歌者会对原词进行修改。有的版本“穿空”作“崩云”;“拍岸”作“裂岸”。如果你是唱这首词的人,你会如何将“乱石”、“惊涛”跟穿空/崩云、拍岸/裂岸进行搭配,为什么?老师给大家讲讲为什么后代多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作为流行版本。“穿”是纵向的动作,陡峭的岩壁用“穿空”二字,能够凸显山

6、岩之高,也能突出山的气势,更能托出苏轼的豪情。“崩云”是横向的,用“崩云”二字,就不能够像“穿空”一样直接感受到山之陡和山之高,其表现力相对于“穿空”来说稍逊一色。如果“惊涛”将江岸给震裂,那么就卷不起来无数雪白的浪花,而是掀起无法控制的海啸,所以从场景和理性以及表达效果来看,后代多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作为流行版本。苏轼写完赤壁后,有后人就去苏轼所述的赤壁游览风景。但他们到地方后,却发现苏轼写的赤壁略带夸张色彩。那么老师想问问大家,为什么苏轼要用这种带有夸张色彩的语言来刻画风景?他想用这种手法来传达怎样的情感?刚刚老师有提到,两个不同的人站在“同一个”地方,他们的处境和状态是截

7、然不同的。周瑜在赤壁,他大展英姿,一战成名。而苏轼刚经历完“乌台诗案”的风雨,心中难免不悦,并且此时的处境也是尴尬的。所以,通过分析,我们能够得知。苏轼想通过这样夸张的表达来展现眼中壮阔之景。想通过壮阔的景象将词的豪放给带出来。大放豪情,为后文思考进行铺垫。大宋江山,风景秀美如画。中华历史源远流长,英雄豪杰辈出。多少家喻户晓的英雄事迹,都深刻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苏轼看赤壁想起了周瑜的年少有为,不禁发出了“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感叹。他有为百姓谋福的心,他有满腔抱负,他有坚定的理想与信念,但他却斗不过朝廷上的阴险和尔虞我诈。三、 结尾上阕至此讲述完毕。同学们可以用刚刚老师讲到的风景鉴赏方法来分析南乡子上阕风景描写中的“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这节课中,老师带着大家从风景描写出发来鉴赏这首词。下节课,我们会把苏轼、辛弃疾、戴复古三人写赤壁风景的词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束后,老师会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阕进行讲解。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师从风景描写手法出发,以苏轼的画论、诗论为引,带领学生从风景当中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并要求学生能够从风景描写的角度出发来鉴赏古诗词。但通过一次课就完全掌握古诗词鉴赏方法显然是不现实的,需要教师往后在诗词鉴赏方面多下功夫。本课对于学生要求较高,理解起来稍有难度,需要学生多思考,才能够达到最终目的。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