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传序》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96723509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1.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代史+伶官传序》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五代史+伶官传序》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代史+伶官传序》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代史+伶官传序》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语文高二下五代史伶官传序课堂实录【教学设想】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第 11课的一篇自读课文,和贾谊的过秦论合为一课,两篇文章都是史论,各有特点。作为一篇序文,五代史伶官传序短小精悍,以史实立论,史实对比鲜明,有力支撑论点;条理清晰,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文章语言精练,史实内容概括生动而有针对性,语句抒情性强,极富感染力。结合单元导语的要求,文本的教学内容确定为把握作者的观点、论述方式,赏析作品的说理艺术。 对于高二年级学生而言,对文本字面含义的理解没有难度,而对于作者说理艺术的鉴赏有一定困难。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史实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史实的精练概括体现在哪

2、里,作者极富抒情色彩的语言特点对论述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等,都需要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并在课上引导点拨。 本课的教学目标最终确定为:1. 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2. 把握文章抑扬顿挫的语言特点。主问题设计为“五代史伶官传序这篇序文是否具有史论的特点”,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本课共分五个教学环节,通过三个活动推进教学,其中第三环节是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实录】一、背景导入,解释题目,把握史论特点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课前大家上网搜集资料,了解了五代历史以及欧阳修编撰新五代史的目的。从史料来看,五代是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大分

3、裂时期。在短短的 53 年间,先后更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其中被杀的一个。有谁能解释一下题目吗?生:“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序”点明了文体,是伶官传前的序文。“伶官”是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师:说得很清楚!请大家关注课下注释。师:史学家常常以“论”“序”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传达自己记录史实的目的。那么这篇序文是不是具有史论的特点呢?作者的目的是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为乱政误国的伶官作传呢?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已经学了贾谊的过秦论,有哪位同学能谈谈对史论的认识?生:史论,我的理解就是对历史事件发表评论。师:你认为史论应该具有哪些特点?生:首先作

4、者要有自己的观点,过秦论的观点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还要摆出历史事实。生:还应该有分析、论述的过程。师:正如两位同学所说的,史论,顾名思义就是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论文。我们已经学习了贾谊的过秦论,作者以秦国通过几代经营,统一四海,最后却因“一夫作难”而导致“七庙隳”的历史事实,阐发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史论的一大特点,就是史家由史实提出自己的观点,而史实又是史家观点和结论的有力支撑。史实和观点之间的联系必须关注。第二个特点是叙写史实简练概括,凸显对论证观点有力的内容。第三点,史论还具有借古讽今的目的,以史为镜,给人以借鉴。贾谊的过秦论是写给谁看的呢?生(部分):汉文帝。师:接

5、下来我们研讨这篇序文是否具有史论的特点。二、圈画观点,概括史实,梳理文章结构师:请大家通读全文,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作者所写的史实。生:作者表达的观点就是开头部分的“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生:我觉得表达作者的观点的句子是第三段的最后一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师:还有不同的看法吗?生:我觉得“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也是观点。生:我认为是文章的最后一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师:好,同学们对于本文的观点有几种不同的看法。那史实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句来回答。生:唐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师:对

6、史实,同学们应该没有什么异议,文章第一段已点明。那么,作者的观点到底是哪一句呢?我们暂且放一下这个问题,先来细读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请同学们自读第二段,把握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并用短句的形式进行概括,内容包含人物、事件等。(学生自读,拟写短句。)师:从第二段的内容来看,主要写了几层意思?生(部分):两层。师:对,第一层是晋王临终嘱托,第二层是庄宗实现父亲的遗命。请大家再修改一下自己写的短句,形成结构对称的上下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学生修改短句,在小组内交流。)师:老师也拟写了短句“晋王临终赐箭嘱托,庄宗受箭实现父志”,供大家参考。师:接下来我们继续自读第三段,找出写“失天下”的内

7、容,拟写上下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散读,拟写短句,小组交流。)师:和刚才一样,老师也展示一下自己写的上下句“贼人反叛乱者四应,庄宗东逃身死国灭”。大家注意,短句内容要包含人物和事件,体现完整性,也要注意语句的简洁。师:刚才大家大致把握了史实的内容,请再通读全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画出以下三句话之间的关系。这三句话就是前面我们同学找出的本文的观点句(投影):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师:大家完成之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推荐优秀的思维导图进行全班分享。(学生画思维导图,略。小组交流,全班分享。)师:从同学们推荐的思维

8、导图来看,无论形式怎样,同学们必须理清这三句话之间的关系以及文章前三段的思路:文章开篇提出观点,并点明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为例,接着叙写史实,展开论述,然后在“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强烈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忧劳”和“逸豫”恰是“人事”的两种表现,国家的兴盛衰败取决于人的所作所为是“忧劳”还是“逸豫”,兴衰也对应着“兴国”和“亡身”,因此结论是观点的进一步阐发。在得出结论之前,作者用选择性设问句“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引发思考,并与开篇的“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观点相呼应。三、研读史实,比较赏析,把握史实与观点之间的一致性师:作者从“得天下”和“失天下

9、”的史实得出观点和结论。观点和结论是不是有道理?史实能不能有力支撑观点和结论呢?请同学们阅读第二段“得天下”的内容,思考庄宗的“忧劳”体现在哪里。生:庄宗的“忧”在于父亲临终嘱托遗命,要庄宗替他报仇,这项任务非常艰巨。师:很好!请同学们关注课本第 95 页课下注释,细读一下,可发现梁王朱温是父亲李克用的仇敌,双方长期交战。燕王和契丹都因朱温背叛了晋。可见,父亲的遗命让庄宗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师:据史料记载,庄宗李存勖从接受父志到替父报仇用了15 年的时间,从中也可以看到其“劳”的一面。第二段是如何体现的?请同学们关注一下语言特点。生:第二段第二部分描写庄宗为父报仇,用了许多动词,如“受”“藏

10、”“遣”“请”“盛”“负”“驱”等,体现了他作战时的辛劳。生:这些动词也体现了庄宗的忧患意识,在危难中接受遗命,非常慎重,有一种使命感。师:两位同学都说得很好,感觉很准。欧阳修写庄宗“得天下”,选用的是北宋初年王禹偁五代史阙文中的一段内容,经过提炼剪裁,欧阳修把它压缩了。我们来看原文(投影):世传武皇临薨,以三矢付庄宗曰:一矢讨刘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图也。一矢击契丹,且曰:阿保机与吾把臂而盟,结为兄弟,誓复唐家社稷,今背约附梁,汝必伐之。一矢灭朱温。汝能成吾志,死无憾矣。庄宗藏三矢于武皇庙廷。及讨刘仁恭,命幕吏以少牢告庙,请一矢盛以锦囊,使亲负之,以为前驱。凯旋之日,随俘馘纳矢于太庙,

11、伐契丹,灭朱氏亦如之。(王禹偁五代史阙文)师:大家觉得两者在语言上有什么差别。生:感觉书上的这段文字更精练。师:语言的精练何以体现?请大家关注句式特点,有谁能说一说吗?生:这里有三个判断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此三者,吾遗恨也。”语气坚定,短促而有力。师:说得非常好!请同学们散读晋王的遗言,体会一下晋王当时的心情。师:晋王的遗言中还多次出现“吾”字,“吾”字的连续使用,都强调了李克用临终时的遗憾之深和报仇杀敌的情感之迫切。还有语气词的使用,也要关注。有谁关注到了语气词?生:“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其”表祈使语气,是“一定”的意思,表明嘱托遗命时的心切。师:对,语气坚定而恳切。师:

12、有没有同学注意到第二段开头的“世言”两字?这是否说明这个史料未必是事实?可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材料呢?生:我觉得这个材料很生动。生:它更能体现庄宗的“忧劳”,为后面的结论服务。师:的确。作者有意选用在民间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三支箭”的故事,是将庄宗李存勖 15 年“得天下”时的忧劳浓缩聚焦在“三支箭”上;再加上作者在语言上的遣词造句,精练表达,突出支撑观点和结论的内容,使史实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师:接下来,第三段的史实又是如何支撑作者的观点和结论的呢?请同学们阅读第三段,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第二段有什么不同。生:第三段用了前后对比的手法,“可谓壮哉”和“何其衰也”,“得天下”时的雄

13、壮和“失天下”时的衰败形成鲜明对比。生:句式上比第二段更为整齐,语气更强烈。生:不仅有陈述句,还有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等,让人感觉作者论证说理很有气势,而且有推理的过程。师:同学们的感觉都很准确。第三段作者没有马上写“失天下”的内容,而是有意让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得”之时的豪气、雄壮与“失”之时的衰颓、狼狈,从而顺势推出结论。师:相比第二段散句为多的语言形式,第三段以整句为主,尤其在描写“失天下”时用了四字句“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形象生动,描绘了天下叛乱时的情形,说明李存勖在治理天下的时候,已失去民心;“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也

14、短促有力,刻画出李存勖在风声鹤唳中走投无路的狼狈相。请同学们齐读第三段开头到“何其衰也”,进一步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语言气势。(学生齐读。)师:刚才有同学说作者有推理的过程,说得很到位。作者并没有急于推出结论,而是用了一个反问句:“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用反问句显然是否定这种常规认知。然后追加一句“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意思是“还是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同学们觉得这句话和文章哪一句相呼应?我们前面在梳理文章的思路时已经提到。生(部分):文章开头的观点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师:作者用选择性的设问句启发读者,引发思考。紧

15、接着以尚书中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作为引证,表明庄宗之前的“忧劳”是谦虚谨慎的表现,而之后的“逸豫”是骄傲自满的表现,由此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并用“自然之理也”将庄宗的成败之因上升到普遍意义。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师:作者不仅选用了典型材料,在语言形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上也下足了功夫,使史实和观点、结论有机融合,从史实中推导出观点和结论;并通过对史实的精练概括,突出了重点,使史实对观点和结论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史论的两个特点在这篇序文中都得到了体现。四、明确写作意图,把握“借古讽今”的特点师:史论的第三个特点是“借古讽今”,在这篇序文中是否有体现呢?前面我们在确定文章

16、的观点时,有同学认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也是观点。请大家思考:“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和本文观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是什么关系?生:我认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也是人事的具体表现。忽视很多细小的事情,自己沉湎于某事某人而最终导致身死国灭。师:我很认同你的看法。作者在这里再次对开篇的中心论点进行发挥,强调庄宗最后的身死国灭是由于忽视细微的事情,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且打倒自己的,往往是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或者就是自己。因此,整篇文章从头至尾紧扣了“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中心论点。全文结构浑然一体,逻辑严密,层次分明。师:那“借

17、古讽今”的写法,在这篇序文中有没有体现呢?作者写它仅仅是为写伶人或写庄宗吗?有没有同学注意到作者的话外之音?生:全文最后一句“岂独伶人也哉”,难道仅仅是因为伶人所导致的吗?我觉得话外之音是“还有其他人”。师:能说得再具体一些吗?想一想,作者欧阳修是北宋人,他修五代史的目的是什么呢?生:哦,是写给北宋统治者看的。这个其他人就是北宋统治者。师:大家看一下自己的预习作业,作者编撰五代史的目的是什么?生(看资料):抨击五代弑君杀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立其朝的寡廉鲜耻的现象,达到“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的目的。师: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宠幸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

18、励精图治。“岂独伶人也哉”虽然没有直接点明,表达委婉,但反问句的形式含有肯定的意味,引人深思。因此,文章起到了借古讽今的作用。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围绕“五代史伶官传序这篇序文是否具有史论的特点”这一主问题,了解了史论的特点。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把握,从“观点与史实的一致性”“史实的精练概括”“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三个方面,得出五代史伶官传序具有史论的特点。对于欧阳修的观点,你有不同的看法吗?所以今天的作业是:1. 有人说,欧阳修的说理文或叙事文常带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其一唱三叹的表现手法能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接受他的观点。请写一段 600 字左右的文学短评。2. 你是否认同欧

19、阳修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观点,以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除此之外,还可以得出其他结论吗?请参考相关资料,尝试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文章,阐述自己得出的结论。【执教感言】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篇以史为鉴的史论文,语言平实,自然晓畅,字面理解对高二学生来说,没有很大的困难。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艺术,也都值得细品细读。清代学者沈德潜的评价是:“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不仅论证思路抑扬顿挫,在语言文字上也是如此。 如何能让学生品味出本文的说理艺术,我设计了主问题“五代史伶官传序这篇序文是否具有史论的特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

20、设计了三个具体活动推进教学。首先是定义史论的三个特点,通过温习过秦论的内容,我引导学生明确:1. 由史实提出观点,以史实支撑观点。2. 叙写史实精练概括。3. 常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然后带领学生逐个剖析,确定文章是否具有这三个特点。在第一、二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圈画观点句时呈现出不同的看法,这在我的预设之中,因而设计了画思维导图的活动,让学生理清几个关键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使之形象化,进而梳理文章结构。第二个活动是用短句概括史实内容,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并在语言表达上明确具体要求,既给了学生概括史实内容的思维路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三个环节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设计了两文比较的活动,

21、让学生关注到作者对于材料的概括既生动精练,又凸显出其对论点能有力支撑的内容。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教师的及时点拨,教学过程推进顺利。对于第三段后半部分作者在严密推理中逐层深化论点的内容,学生的表现差强人意,这正是教学难点所在,作者论证思路的“抑扬顿挫”也正体现于此。由于时间的关系,第四个环节重在分析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学生把握得较好。 本堂课的教学由主问题引领,贯穿教学始终,同时设计三个学生活动逐步推进教学,创设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画思维导图和概括史实写短句这两个活动,小组积极合作,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两文比较的活动主要通过师生问答来完成,教师的主导性比较强,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较小,应该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然后在全班交流,形成碰撞,展示成果,达成共识。这主要是因为我不放心学生能否把握教学难点而导致。如何改进设计,给学生以更大的自主空间,需要我进一步反思。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