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_T 4698-2024 数字孪生灌区建设技术导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4_T 4698-2024 数字孪生灌区建设技术导则.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ICS35.240.99CCSP5734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46982024数字孪生灌区建设技术导则Technicalguidelinesfortheconstructionofdigitaltwinirrigationdistricts2024-01-11发布2024-02-11实施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34/T46982024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24基本要求.25建设内容.2总体框架.2感知体系.3控制体系.5支撑体系.5数字孪生平台.6业务应用平台.96安全要求.10附录A(资料性)不同类型水闸的控制运用.11附录B(资料性)工程基础数据
2、分类.12附录C(资料性)灌区专题模型参考.13参考文献.17IDB34/T46982024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安徽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宝忠、杜丽娟、杨开静、魏征、戴玮、陈皓锐、姚彬、顾涛、雷波、白美健、陈根发、谢崇宝、刘怀利、史源、陈来宝、徐海
3、、李杨、仰名球、赵智。IIDB34/T46982024数字孪生灌区建设技术导则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数字孪生灌区建设的基本要求、建设内容和安全要求等。本文件适用于数字孪生灌区的建设。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20203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21303灌溉渠道系统量水规范GB/T2223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8418土壤水分(墒
4、情)监测仪器基本技术条件GB/T28570水轮发电机组状态在线监测系统技术导则GB/T30950闸位计GB/T33113水资源管理信息对象代码编制规范GB/T37391可编程序控制器的成套控制设备规范GB51171通信线路工程验收规范JB/T8735.2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橡皮绝缘软线和软电缆第2部分:通用橡套软电缆SL75水闸技术管理规程SL/T213水利对象分类与编码总则SL323实时雨水情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SL/T324水文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SL330水情信息编码SL364土壤墒情监测规范SL380水资源监控管理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标准SL385水文数据GIS分类编码标准S
5、L515水利视频监视系统技术规范SL551土石坝安全检测技术规范SL566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设计规范SL601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577实时工情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SL725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监测设计规范SL766大坝安全监测系统鉴定技术规范SL768水闸安全监测技术规范1DB34/T46982024SL/T783水利数据交换规约SL/T803水利网络安全保护技术规范SL/T809水利对象基础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SL/T812.1水利监测数据传输规约第1部分:总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数字孪生灌区Digitaltwinforirrigationdistrict
6、以物理灌区为单元、时空数据为底座、数学模型为核心、水利知识为驱动,对物理灌区全要素和建设运行全过程进行数字映射、智能模拟、前瞻预演,与物理灌区同步仿真运行、虚实交互、迭代优化,实现对物理灌区的实时监控、发现问题、优化调度的新型基础设施。数字孪生平台Digitaltwinplatform以基础数据、监测数据、业务管理数据、地理空间数据和外部共享数据等数据底板为算据,联结各种智能终端,借助AI(Artificial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实现数据驱动,通过以水利专业模型、智能识别模型、可视化模型组成的模型库和以多年运行管理经验凝练成的专家经验和业务规则等知识库提供算法,融合大数据、物联
7、网、视频、地理信息等多种ICT(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sTechnology,信息与通信技术)技术,为灌区运行监测和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提供孪生数据服务、孪生应用服务和孪生集成服务的平台。4基本要求数字孪生灌区建设应因地制宜开展基础设施和平台体系建设,强化业务应用。数字孪生灌区建设应调研灌区管理现状,明确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急用先建、分步实施。数字孪生灌区建设应整合已建、统筹在建、规范新建,避免重复建设,充分共享共用。数字孪生灌区建设应围绕灌区业务和功能需求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赋能灌区水资源配置、供用水调度、水旱灾害防御等主要业务。5建设内容总体框架数字
8、孪生灌区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感知体系、控制体系、支撑体系、数字孪生平台、业务应用平台等。数字孪生灌区总体框架见图1。2用户灌区管理单位农业、工业、城乡供水用水户水行政主管部门其他授权用户业务用水计量水费管理工程管理应用平台配水调度水旱灾害防御灌区一张图数模知灌区专题模型字型识预报方案水利对象关联关系智能识别模型孪库库业务规则历史场景调度方案生可视化模型平台数据底板基础数据监测数据地理空间数据业务管理数据行政管理数据感知体系控制体系支撑体系水情工情农情取(引)水输配水应用支撑平台通信网络气象视频排(退)水田间灌溉计算存储调度中心运行维护物理灌区水源工程灌溉排水工程体系灌溉区域作物种植结构主要用水户D
9、B34/T46982024网络安全图1数字孪生灌区建设总体框架感知体系5.2.1水情感知5.2.1.1应在主要取(引)水口、配水口、分水口、排(退)水口、用水管理分界点等用水计量断面设置量水监测站。5.2.1.2水位监测应满足以下规定:a)采用地下水灌溉的,宜对机井水位进行监测;b)灌区水位应采用相同的基面,水位测量点应选在渠道顺直、断面稳固的渠段,选址方法参考相关水文测验规范,当采用水尺(或电子水尺)进行水位测量时,水尺刻度应清晰易读,水面波动较大渠道宜在渠旁设置静水井测量水位,仪表测量水位应具有消除波浪影响的功能。c)水位感知位置和仪器的选取应符合GB/T21303的规定。5.2.1.3流
10、量监测应满足以下规定:a)对超宽断面(20m以上)渠道,应根据技术经济比较,可使用缆道式测流、桁架式测流、轨道式测流、走航式ADCP(AcousticDopplerCurrentProfilers,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测流等;b)机电井测流,宜采用带有远传功能的电子水表、电磁流量计和超声波流量计;c)测流断面的测流渠段应平直、水流均匀;测流渠段纵横断面应比较规则稳定;测流断面与水流方向应垂直;测流断面附近不应有影响水流的建筑物树木或杂草等,测流断面在建筑物下游时,不能受建筑物泄流紊动的影响;在不规则的土渠测流时,应将测流渠段衬砌成规则的测流断面;d)采用流速仪测流时,应选用适宜的设备;测流断
11、面水位平稳,一次测流的起止时间内水位涨落差不大于平均水深的2;水中漂浮物应不影响流速仪正常运转。e)流量监测应符合GB/T21303的规定。5.2.1.4水质感知应满足以下规定:3序号水利工程类别宜监测内容1水库大坝、溢(泄)洪道、泄洪闸、泄洪洞、水位尺等2闸站闸门、上(下)游水域及堤防、水位尺、闸机房等3泵站拦污栅、水位尺、进水闸、进水池、主厂房、副厂房、出口防洪闸和出水池以及输变电设施等4堤防堤顶、路面及附近水域等5护坡水位自记井(或其他水利建筑)、水位尺等6渠道渠道建筑物、渠堤、水位自记井、水位尺等7重要监测点水域、水位尺等4DB34/T46982024a)灌区可在取(引)水口、地下水取
12、水口、排(退)水口、用水管理分界点等开展水质监测,有生活供水的,宜在生活用水取水口监测水质。b)灌溉水质应符合GB5084的规定,生活水质应符合GB3838的规定。5.2.2工情感知5.2.2.1工情监测宜覆盖水源工程、取(引)水工程、泵站工程、输配水渠(管)道、田间灌溉渠系、圩区的堤防、排(退)水沟(渠)及其建筑物、机电设备、金属结构设备、管理设施等。5.2.2.2工程运行信息应监测闸(阀)门开度、荷载、过流量、启闭时间,泵站运行工况、流量、实时负荷、启停时间,管道压力等。如下:a)闸门开度采集设备选择应符合GB/T30950的规定;b)泵站运行工况应对机组的振动、摆度、轴向位移、压力脉动、
13、空气间隙、磁通密度、局部放电等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测点布置、传感器选择和数据采集等应符合GB/T28570的规定;c)管道水流压力可采用压力传感器监测,压力值应符合GB/T20203的规定。5.2.2.3工程安全信息应监测水库大坝、渠道及渠系建筑物(重点监测高边坡、高填方段)、堤防工程等的变形、渗流、应力应变等。大坝的监测点位、布置、频次应符合SL551、SL601和SL766的规定,水闸安全监测应符合SL768的规定,其他水利工程应符合SL725的规定。5.2.2.4可采用仪器设备监测、视频监视、水下探伤仪检测、无人航空器巡航、人工巡查等方式进行工程安全数据采集。5.2.3农情感知5.2.
14、3.1农情信息宜包括种植结构、播种日期、物候期、作物需耗水、灌溉面积、土壤墒情或田间水层等。在充分共享相关部门农情信息的基础上,可补充布设农情信息监测点。5.2.3.2土壤墒情监测仪器应符合GB/T28418的规定。5.2.3.3土壤墒情监测站配置应符合SL364的规定。5.2.3.4稻田宜配备水位传感器监测水层深度。5.2.3.5根据灌区实际需求,可采用遥感等方式开展作物种植面积等信息监测。5.2.4气象感知5.2.4.1根据灌区管理需要,在充分共享相关部门气象信息的基础上,可布设气象站或雨量站。5.2.4.2气象站或雨量站布设的位置、密度宜符合SL566的规定。5.2.5视频感知5.2.5
15、.1视频感知宜监测内容可参考表1。表1视频感知宜监测对象DB34/T46982024控制体系5.3.1一般要求5.3.1.1灌区控制体系宜涵盖取(引)水、输配水、排(退)水控制系统和田间灌溉控制系统。5.3.1.2控制系统宜配置RTU(RemoteTerminalUnit,远程终端单元)和PLC(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具备远程控制、现地控制、备份信息、数据自动上报等功能。5.3.1.3应加强安全体系建设,配备安全网关、VPN(VirtualPrivateNetwork,虚拟专用网络)设备,采用专线/互联网接入灌区调度中心。应采用安全可靠的网
16、络传输方式,具备故障报警功能。5.3.1.4新建设节点宜采用具有边缘计算功能的控制节点。5.3.2闸门控制5.3.2.1闸门控制宜包括闸门开度、闸前/后水位、闸门上/下限位、动力电压/电流、视频等监测设备。5.3.2.2对启闭机老化或无自动启闭设备的闸门,宜更新启闭设备和闸门,并配置自动控制系统,安装水位、闸门开度、限位、视频等监测设备。5.3.2.3对已配置PLC控制系统、具备现地自动启闭功能的闸门,宜配备安全网关、VPN设备。5.3.2.4各类水闸的控制运用要求可参照附录A,同时技术管理应符合SL75的规定。5.3.3其他控制5.3.3.1泵站控制系统应安装压力、温度、流量及泵站进、出水池
17、水位和电气设备运行参数等监测设备。5.3.3.2机井控制系统应配置井电双控系统,通过有线/无线方式,自动上报流量等监测数据,支持本地IC卡控制机井水泵启停等功能。5.3.3.3阀门控制系统宜包括电动/电磁阀门、流量计、阀门控制器等,可采用有线/无线方式接入灌区调度中心,支持远程/现地控制阀门启闭。5.3.3.4田间灌溉和排水的水泵、水闸、阀门等设备宜采用自动控制,控制系统布置应符合GB/T37391的规定。5.3.3.5可建设全渠道智能联调联控,开发全渠道控制模型算法,可自动生成调度指令,实时调控运行范围内各级闸门。支撑体系5.4.1支撑体系宜建设应用支撑平台、通信网络、计算存储、调度中心等。
18、5.4.2应用支撑平台5.4.2.1应用支撑平台宜采用微服务架构,支撑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调配、工程管理等业务应用。5.4.2.2应用支撑平台应配置物联网平台、GIS平台、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应具备统一认证、统一权限、统一数据服务、运维监控、数据采集、空间信息分析和交换等能力。5.4.2.3应建设支持多网络、多协议接入的物联网平台,包括连接管理、设备管理、数据管理、业务支撑以及系统管理,提供从设备接入到数据推送全流程能力。5.4.2.4应统一身份认证,对用户资料应统一管理、存储;使用统一的登录页面进行登录;对登录后的用户身份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统一鉴定。5.4.2.5统一权限应定义系统用户
19、其操作权限,平台功能设置访问权限。5DB34/T469820245.4.2.6统一数据服务应提供通用的数据访问技术框架,应支持数据运算与格式转换,应对可用连接、数据源等系统资源根据预设规则进行动态分配管理,提供引擎状态监听接口。5.4.3通信网络5.4.3.1应建设测站与分中心(或中心)、分中心与中心之间的通信网络,应充分考虑信息的分级存储、分层管理、传输的负载均衡等技术措施。5.4.3.2宜构建覆盖全灌域取水口、分水口、排水口的闸、阀、泵监控站点的通信网络,自动传输传感信息和控制指令。5.4.3.3实施自动控制的取水闸、涉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泄洪闸、关键的节制闸与分水闸宜采用控制专网,应与业
20、务网和监控网实现物理隔离。5.4.3.4信息传输通信设备及其附属设施宜包括微波通信设备、卫星通信设备、光纤传输设备、程控交换设备等。如下:a)网络连接设备及数据传输线路宜包括网络安全设备、网络路由设备、网络交换设备、数据传输设备、流量管理设备、综合布线系统等;b)数据传输应符合SL/T812.1的规定,应保证数据安全,根据采用的数据传输信道类型及其特性和项目需求,确定适合于信道传输的长度,采用同一种编码结构,不应交叉使用。5.4.3.5光缆施工应符合GB51171的规定,线缆施工应符合JB/T8735.2的规定。5.4.3.6涉及重大安全的信息通信宜同步建设应急通信网络。5.4.4计算存储5.
21、4.4.1应建立统一编码、高效属性识别的数据库,数据库内分类与编码应符合SL/T213的规定,表结构及标识符应符合SL/T809相关规定。5.4.4.2计算存储应根据应用场景需求选配建设基础计算与存储、人工智能计算和边缘计算。5.4.4.3基础计算与存储应包含服务器、存储、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等软硬件,并预留冗余和发展空间。5.4.4.4宜根据数字孪生灌区的智能识别模型训练、知识学习推理等计算需求,配备人工智能计算资源。5.4.4.5宜根据灌区分中心、管理站的需求,配备边缘计算节点,为视频监控、AI智能分析提供边缘计算环境。5.4.4.6宜建立备份系统或灾备中心。5.4.5调度指挥中心5.4
22、.5.1调度指挥中心可包括会商中心、通信机房、安全设施等,宜具备集中控制、调度、决策、预演、预警等功能。5.4.5.2通信机房应考虑温度、湿度、通风、电磁场干扰、防水、防静电、消防等的适应性要求和可扩展性,加强网络安全和容灾备份能力建设。5.4.5.3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宜利用专业云平台,减少灌区的硬件实施投入、后期维护成本。数字孪生平台5.5.1数据底板5.5.1.1一般要求如下:6DB34/T46982024a)数据底板应包括基础数据、监测数据、地理空间数据、业务管理数据、行政管理数据以及其他数据;b)数据分类、数据存储、数据表示应遵循完整性、一致性、准确性、实用性原则;c)灌区水情信息对
23、象编码、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应符合SL323和SL330的规定,水资源管理信息应符合GB/T33113和SL380的规定,水文信息应符合SL/T324和SL385的规定,实时工情信息符合SL577的规定。5.5.1.2数据分类如下:a)基础数据应包括灌区名称、编码、经纬度、位置、跨界类型、灌区范围、水源工程、灌排工程、设计灌溉面积等。水源工程应区分水库、塘坝、取水井等类型,灌排工程应区分渠(沟)道工程、各类建筑物、引调水工程等类型。各类工程基础数据内容可参考附录B。b)监测数据应包括水情、工情、农情、气象、水质、视频监控等感知数据。c)地理空间数据应包括基础地图类数据、空间数据体等。基础地图类
24、数据宜包括灌区基础电子地图、各类专题地图、遥感图等。空间数据体宜包括地理场景和地理实体,地理场景宜包括DEM(DigitalElevationModel,数字高程模型)、DSM(DigitalSurfaceModel,数字表面模型)、DOM(DigitalOrthophotoMap,数字正射影像)、TDOM(TrueDigitalOrthoMap,真正射影像)、倾斜摄影三维模型、激光点云等;地理实体宜包括基础地理实体、部件三维模型以及其他实体等。低精度面上建模、重点区域精细建模和重要实体场景建模宜分别建成L1、L2和L3级数据底板。d)业务管理数据应包括供用水计量、用水总量、可利用水量、灌区需
25、水量、水量分配管理、水资源调度管理等数据。e)行政管理数据应包括综合办公、政策与法规、财务与审计、人事与教育、科技管理、监督、纪检与监察、机关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和安全数据、个人信息等。f)其他数据可包括共享其他部门或行业数据等。5.5.1.3数据汇聚与治理如下:a)数据汇聚应支持Webservice、数据库、控件集成、接口协议集成等方式接入灌区已有数据,应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b)数据治理应对各类数据进行清洗、标准化和融合加工,宜设计建库原则、数据模型、入库方案、融合处理方案,宜建设灌区分类主题数据库。5.5.1.4数据存储如下:a)灌区基础数据、监测数据、地理空间等数据宜长期存储;b)视频监视
26、系统应对实时视频信息进行连续存储,一般实时视频信息存储时间不小于7天,重点实时视频信息存储时间不小于15天,且具有历史图像调用回放功能。c)数据存储应符合SL515的规定。5.5.1.5数据共享如下:a)灌区数据底板应满足灌区管理单位部门之间、灌区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7DB34/T46982024b)同构数据库之间宜采用数据库访问交换方式,异构数据库之间宜采用数据交换服务系统交换方式;c)数据交换与共享应符合SL/T783的规定。5.5.2模型库5.5.2.1一般要求如下:a)应充分共享数字孪生流域和数字孪生水利工程专业模型;b)宜针对性的开发灌区专题模型,可补充构建智能识别模
27、型、可视化模型。5.5.2.2灌区专题模型如下:a)灌区专题模型宜包括来水预报、需水预测、水资源配置、输配水联合调度、田间灌排及水旱灾害防御等模型;b)来水预报模型宜包括蓄水工程汇水区降雨预报、产汇流预报、塘库蓄水动态变化等模型;c)需水预测模型宜包括农业需水、城乡需水、工业需水、生态需水等预测模型;d)水资源配置模型宜包括水源可供水量分析模型,灌溉、城乡供水、工业、生态用水多目标配置等模型;e)输配水联合调度模型宜包括输配水渠/管(沟)道水流过程模拟仿真、供水调度预案自动生成、闸(泵、阀)群联合调度等模型;f)田间灌排模型宜包括作物生长、水分运移等模型;g)水旱灾害防御模型宜包括灌区范围内暴
28、雨预报、洪水预报、干旱预报等模型,水污染、旱涝等应急调度模型;h)灌区专题模型及适用范围可参考附录C。5.5.2.3智能识别模型如下:a)智能识别模型宜包括遥感识别、视频识别、音频识别等模型;b)遥感识别模型构建对象宜包括作物种植结构、耕地、灌溉面积、作物长势和产量、水体、墒情等;c)视频识别模型构建对象宜包括危险漂浮物、物体入侵、渠道沿线施工识别、水尺水位、险工险段崩塌、滑坡等;d)语音识别模型构建对象宜包括公众查询服务、举报投诉服务、意见反馈服务等。5.5.2.4可视化模型如下:a)可视化模型构建对象宜包括自然背景、流场动态、水利工程等,应满足仿真模拟、综合展示、业务管理等需要,可建立多细
29、节层次模型;b)自然背景可视化模型构建对象宜包括地理场景(DEM、DOM等)、地物实体(水系、植被、建筑、道路等)、天气环境(晴、阴、雨、雪等);c)水利工程可视化模型构建对象宜包括蓄水工程、取(引)水工程、灌区输配水、排水工程等;d)流场动态可视化模型构建对象宜包括水流运动、泥沙运动等。8DB34/T469820245.5.3知识库5.5.3.1宜构建涵盖灌区预报方案、业务规则、水利对象关联关系、历史场景和调度方案等的知识库。5.5.3.2预报方案知识库宜包括来水预报、需水预测、暴雨预报、洪水预报、干旱预报等模型优选及参数集。5.5.3.3业务规则知识库宜包括水资源调配、灌溉制度拟定、水旱灾
30、害防御、安全运行监控等业务的风险预警研判和调度规则。5.5.3.4水利对象关联关系宜包括空间关系、管理关系、水流关系等。5.5.3.5历史场景知识库宜包括水资源配置与供用水调度、水旱灾害防御、应急事件等历史场景特征、处置过程及效果、处置经验等内容。5.5.3.6调度方案知识库宜包括灌区多业务联合的调度处置预案、方案。业务应用平台5.6.1一般要求5.6.1.1业务应用平台宜包括用水计量、水费管理、工程管理、配水调度、水旱灾害防御,以及灌区一张图等。5.6.1.2可结合灌区专题模型,融合气象及来水预报、流域及工程实时雨水情、工程运行、工程管理等信息,开展智能配水与调度、水旱灾害防御等关键业务的智
31、能化应用。5.6.2业务应用5.6.2.1用水计量管理系统宜具有按量测点、渠道、配水单元、行政区划、灌区等多维度计算、汇总、统计、对比日/旬/月/年水量、自动生成报表等功能。5.6.2.2水费管理系统,宜具有用水户管理、用水协会管理、用水量公示、水价设置、水费计算、水费征收等功能。宜支持在线充值、手机APP充值、银行服务业务融合等功能。5.6.2.3工程管理系统,宜包括工程档案管理、工情监测、巡查管理、维修养护等功能。如下:a)工程规划计划管理宜包括工程规划、工程计划、工程统计等功能;b)工程建设管理宜包括招标管理、合同管理、质量管理、资金管理、进度管理、验收管理、人员管理(主要参建人员在岗及
32、考勤等)等功能;c)工程运行维护管理宜包括监测资料分析、巡视巡检管理、维护维修管理等功能;d)档案管理宜具有档案资料的整理、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5.6.2.4配水调度系统,宜具有需水分析(需水计划上报)、可供水分析、水资源平衡分析、配水计划生成、调度计划生成、调度指令管理等功能。有条件的灌区宜开发智能应用,宜具备以下功能:a)根据作物需耗水预测和土壤含水量或田间水层深度预报,利用灌区专题模型演算,精准预报和预测适宜的灌水时间和灌水量;b)根据预测的灌水时间、灌水量以及来水预报,结合用水计划或工程调度规则,利用决策模型确定水资源配置方案;c)根据水资源配置方案自动生成闸/阀等调度节点的调度预
33、案,开展调度预案下输配水过程仿真推演,计算各级渠道用水和灌溉进度等信息,优化制定供用水调度方案;d)将灌区实际输配水、田间灌溉实时数据过程与模型模拟过程实时匹配修正。5.6.2.5水旱灾害防御系统宜开发智能应用,宜具备下列功能:a)利用水文气象耦合、概率预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汛、旱情精准预报预警;9DB34/T46982024b)统筹防洪、供水、发电、生态用水等调度目标,根据调度方案,调用来水预报、洪水演进或旱情态势分析研判等水利专业模型及调度规程、历史洪水或干旱等相关知识,对洪水淹没影响、工程泄流应用或应急抗旱、水量调度等场景进行模拟预演;c)根据多方案推演结果,优化生成水旱灾害
34、防御预案;5.6.2.6灌区一张图管理系统,应具有基于二、三维电子地图对工程基本信息、监测信息、巡检信息、配水调度、水量计量、水费计收、水旱灾害防御等信息管理功能。6安全要求软硬件日常安全管理应符合GB/T22239规定的要求,水利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应符合SL/T803的规定。灌区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应符合GB/T22239的基本要求,宜采用第二级安全保护能力等级,重要信息系统可采用第三级安全保护能力等级。10序号水闸分类控制运用要求1引水闸多泥河道上的水闸,如闸上最高水位因河床淤积抬高,超过规定运用参数时,应停止使用,并采取必要的安全度汛措施利用浑水灌溉的引水闸,充分利用沙峰时
35、机,有计划地进行淤灌,如泥沙粒径较大,含沙量过高,易造成灌溉渠系淤积,应先及时关闭闸门,待含沙量适合时再行引水当来水水质不能满足用水单位要求时,按上级部门指令减少引水流量直至停止引水设有冲砂闸时,根据来水情况适时冲砂2节制闸根据来水情况和用水需要,适时调节上游水位和下泄流量出现洪水时及时泄洪汛末适时拦蓄尾洪,增加蓄水量多泥沙河道取水枢纽中的节制闸,兼顾取水和排沙要求3排水闸控制适宜于生活、工农业和生态需求的闸上水位多雨季节有暴雨天气预报时,适时预降内河水位汛期充分利用外河水位回落时机排水双向运用的排水闸,根据用水需要,适时引水渠段或者渠系建筑物枢纽的退水闸、排冰闸,按工程设计设定的运行调度原则和水情、冰情等实施退水、排冰DB34/T46982024AA附录A(资料性)不同类型水闸的控制运用不同类型水闸的控制运用应符合表A.1给出的要求。表A.1不同类型水闸的控制运用要求11工程类别数据类别数据内容水源工程水库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