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篇.docx

上传人:1868****340 文档编号:96616172 上传时间:2024-01-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4年《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年《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4年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篇 名著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10篇 文化苦旅是以山水风物寻求文化的灵魂和人生的密谛。其中“阳山雪”和“柳侯祠”描述了大漠荒芜的黄河文明的盛兴与衰败和历史的深邃苍凉。下面我给大家带来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10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1 看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当看到黄州突围这一篇,我不由自主地看了一遍又再看一遍,此事好想把我此时的心情说给你听,说给大家听。 余秋雨曾经这样写到:人们有时或许会傻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当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傲慢,他四周的人肯定会当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视他,总不愿去找他的麻烦吧?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

2、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能相容于他所处的详细时代。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特别奇妙,它一方面情愿播扬和哄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距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播,转化在起哄式的贬损,这两种起哄都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苏东坡的“乌台诗案”即便站在朝廷的立场上,也完全是一个莫须有的可笑事务。他何罪之有呢?苏辙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当把苏东坡长途押解,如同一路示众,贫瘠而又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宏大诗人一步步行进。 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 从“乌台诗案”来看,一群小人能做成如此

3、大事,只能归功于中国的独特国情。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始终把诸多文化大师捆压在被告台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2 中国文坛上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作家,他就是余秋雨,而提起他,不得不说一下他的代表作文化苦旅。因为是中学的时候学过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我怀着崇敬之情又打开了这本书。在一次阅读也有无限感慨。 读这本书我首先的疑问是文化和苦旅有什么关系。接下来,我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束,本应沉醉于祖国的壮美山河,悠久历史和绚丽文化,然而这时候却心生苦涩。 首

4、先我阅读了道士塔这一节。莫高窟的大门外,有一条河,有一座塔,这座塔是一座道士塔。它的主子,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他是一个罪人。他在甘肃做道士,让外国的冒险家将中国的文物,一箱一箱运走,今日的我们只能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在当时敦煌这个堂堂的佛教圣地,却让一个道士在看管。在这个道士无意间发觉了一些文物。起初,道士还是把一些文物交给当地的官员,而这些官员只是把这些文物当成礼品,你懂的,当时的中国官场一片乌烟瘴气。后来外国人来到这里,他们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没想到这些人很简单就获得了这些文物,接着一车一车的这些文物就被运走了。而王道士也笑嘻嘻的看着他那沉甸

5、甸的银子。 很多年后,作者来到这里脑海里出现出中国青年写的一首给火烧圆明园的诗,而这时作者也是特别感慨。他想自己也想早生一点,拦在车队前和盗窃者对视。一次敦煌国际学术探讨会正在莫高窟实行。一位日本学者用沉重的声调做了一个说明:“我想订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中国的专家没有太大的激烈,他们静默离开了会场,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签。读完这一章,我的心中已经充溢了苦恨。我也在想假如我早一点诞生,我肯定会拼尽我的全部力气来爱护中国的文物。然而不行能了,中国的文物已经流落国外。今日的我们有义务努力工作和生活,为祖国的强大而奋斗。最终,感谢文化苦旅,让我在这浮躁

6、的夏天重新宁静起来。 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3 初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总是感叹于他那伸张有力的笔法和豪迈中略带凄苦的哲语。是什么使得作者笔下的文章能够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显得游刃有余?是一种阅历,一种修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处不见证着他那沧桑而深邃的踪迹。就是这种阅历和修养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种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对于读者来说,观赏余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留给读者本身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间;就其作品本身来讲,语言的诗化,叙事的故事化更给这部美文以剧烈的美感。下头就具体将讲这两方面的艺术特色: 首先,文化省思,精神洗礼的社会功用是其主要的艺术特色。在文化苦旅中涉及的资料可谓古往今来,

7、不仅仅有莫高窟的玄秘与圣洁,还有黄河礼貌的盛衰历史,不仅仅有江南的秀美与娇艳,还有庙宇的悠远与深厚,在描述的字里行间,作者的那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解很自然地融合到文章中去(这种文化见解包括了作者对历史现象的指责,赞扬等看法)。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理解了作者的历史观点,甚至理解了这种观点,从而引发了读者对文化的某种反思,在此同时读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礼。比如,道士塔这篇文章,作者并没有过多的指责那个“王道士”,而是将“敦煌失窃”的过错归咎于那些官僚们的身上,读者从这一点能够联想到当今社会,从而读者的精神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洗礼。 其次,语言的诗化,叙事的故事化也是其艺术特色之一。余秋雨文化苦旅

8、语言的诗化现象比其它作家的'美文表现的更为突出,比如江南小镇这篇文章中的语言就显得那么的富有诗意,异样是文章中引用了一些楹联,例如“浅诸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等;还有在洞庭一角中多次引用古代诗句,更添加了文章的那种诗韵味儿。另外在庙宇中作者具体叙述了“胖和尚”与“瘦和尚”一些对话;在风雨天一阁中也描述了天一阁遭浩劫的一段细微环节等,这些故事化了的叙事成了文化苦旅的一大特色。 文化苦旅凭借作者对山水的诗化描述以及对历史事务的故事化叙事,来寻求一种对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礼,从而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 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4 走进书房,就像走进了漫长的历史,俯视着宽阔的世界,游弋于多

9、数闪闪耀烁的智能星痤之间。我突然变得琐小,又突然变得宏大,书房成了一个典仪,操持着生命的盈亏。 当中国绚丽的文明正在被时间磨灭,不知在角落里边回味心酸史边唾骂历史罪人的人们是否真曾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来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就是这样一部带人静下心来的历史散文作品。 文化苦旅的主调是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究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中国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创建过盛世,人们为了保留住曾经繁华便将绚烂的文化代代相传,接连建立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连一般的牌坊,藏书楼也印有文化的痕迹。 然而人们再想保存下来的东西到了肯定的极限还是会被时间冲走,有

10、些历史尘埃的东西是留不住的,学者们在哀伤,在挽回,在痛心。因此应“正视过往与当下”。因为,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 但如今的我们仍以过去的光辉做明天,那真正的明天在哪里。历史会倒转轮回至当时,我们会不会再次面临屈辱。 余秋雨以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写着一篇篇游记。 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余秋雨这样说:“假如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世间学问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 的确,假如辉煌的学问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建的精神成果压得喘不过气来?假如精神和体

11、魄总是冲突,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嬉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始终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正如余秋雨所说的“苦旅”,在书里的每一篇都能找到苦的痕迹。无论是人物还是文物,都逃不来物是人非的惨剧。虽然有些是出于人为,但究竟还是源于历史的轮转总会磨灭一些过往的痕迹。 文化苦旅让人哀伤,让人震惊,让人喘不过气来。然而,这样的笔触,这样的记录也正是为了今后的人们能更好的正视历史,善待历史,以免留下更大的缺憾。 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5 读罢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很想抓住些什么,却又难以言状,只觉得淡淡的哀愁与孤独萦绕不去,心中难复安静。 从滚滚黄沙的大漠边塞到温婉宜人的江南小镇,秋雨先生的文化

12、踪迹,跨越了大江南北,旅途夹杂着喜悦,激烈,哀伤,沉痛,百感交集,而最终只汇合成一个赫赫刺人的苦字。中国史上叙说羁旅之苦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然而负担上文化二字,却更令人觉得这苦涩的味道浓得要化不开了。 说说那个令人恨恨不已的王道士吧。青砖黄泥的道士塔原也只是个一般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窟后,这儿再也不一般。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慢慢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平安运出国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唉!难过欲绝!秋雨先生之苦,皆因有着中国古代文人忧国

13、忧民式的文化自觉,种种令人痛心疾首的现象赫然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却无能为力,也就难以自抑地揪心揪肺了。 或许是我诞生的年头比余先生要华蜜,没有亲眼目睹种种擦肩而过的辛酸与血泪,因而没有那种刻骨铭心的苦味萦绕心头,然而余先生笔下一幕幕清楚可见的中国式文化悲剧,已经令我的心也不自觉得随之惆怅,陷入了淡淡的孤独,历久不散。或许余先生得知我们肆意观赏着他的苦,却不能与之同苦,而只是仅仅的孤独,怕是他的苦又会更甚了吧。 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6 早就听说余秋雨先生的大名,今日有幸读到他的书,内心久久不能安静。“借我一生苦旅无疆,寻找中国笛声何处叹千年。”他是深深地爱着中国文化的,他走遍祖国千山万水写下了这本文化

14、散文集。 “文化苦旅”这个“苦”字不知作者有没有经过一番斟酌之后才确定下来。从这个字可以看出作者的这本书心情是低沉的,也表现出作者对文化的一片赤诚,真有点唐僧取经的味道。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很多高尚的人谈话。”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我巡游了众多的名胜古迹,我倾听过沙漠中泉水的淙淙声,我畅游在三峡的山水长廊里,我领悟过废墟中掩埋的真谛,我感受到封建社会美妙的人性我倾听着作者谈古论今,在某个充溢意境的空间里发出对中华文化的深思与感慨。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是这一本文化苦旅所能概括的。作者呼吁更多的人来爱护祖先留给我们的遗赠,不要让现代的高科技掩埋了古典优雅的亭台楼阁。我觉得,既然我们生在这个繁华的年

15、头,就理应比我们的祖先做得更好,因为我们有足够的实力、条件。 但看看这个社会,有多少人了解中国历史,有多少人在清明节还去仔细地扫墓,又有多少人在闲暇时弹琴作曲、吟诗作赋。我们不能要求全部人都成为爱护文化的使者,但最至少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懂得爱护文化,而不是崇洋媚外,把祖先的遗赠抛之脑后。 我已经是一个中学生了,我突然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当我们沉迷于网络,或戴着耳机在高楼大厦间闲逛时,我们好像遗忘了自己的责任。儿时的我曾经天真地认为,中国的历史文化不过是一些只能供人参观而无法起到实际作用的东西。如今,我不禁为当时的想法感到一阵内疚。中国文化犹如那酝酿千年的酒,时间越长,越是香飘千里。 文

16、化苦旅优秀读后感7 余秋雨先生的文章许多,最宠爱的莫过于文化苦旅了。也不知是一种什么样的力气触动着我,把它读了一便又一遍,思索了一天又一天。但却始终弄不明白,我是在读余秋雨的文章呢?还是在读中国的文化历史?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好像在这位深厚的文明人笔下,引发出了种种连篇累牍的思索,是一种渴念?还是一种哀惋?是一种期盼?还是一种诠释?无从知晓。 其实,写作是一种很跟自己过不去的累活儿,有时一提笔就感觉到年岁的徒隔,心有千言万语,几个月累就的思维,在下笔的时候,也总是要平一平心跳,理一理思维,像余先生说的一样:“回忆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不知是先生文章带给我的习惯,还是自己与生俱来的性格,

17、总之,文化苦旅让我找到了写作的灵魂。 余先生总是不堪乏累,习惯从一个地方辗转到另一个地方,抚慰着中国历史的文化遗址与残余,温存着历史文化名胜,而自己却从不疼惜自己的双腿和体力,跋山涉水,周游各国。在他心中,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好像是落在山重水复、茫茫沧原、静默无言的大地上。或许,在别人眼中,本应是个萎靡柔弱的路旅行者,但在历史文化山水的天地间那么一站,人、文化、历史、自然就融为一体了,于是,文章也就应运而生了。 当在怀疑和迷茫中迟迟疑疑的站立起来时,离开案头,换上束装,带着自己那一份深深的渴念,静静地动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带着自己心中累积的郁闷和对中华文化的仰慕上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18、西北戈壁,江南水乡都留有他深深的脚印,历史文化文化的脚印。假如说历史是恒久的过去,那中华大地的遗址是什么?莫高窟、道士塔、都江堰、洞庭湖,天柱山,天一阁好像在向我们文明的现代人展示点什么呢? 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8 自从余秋雨先生走遍世界山河,以新颖的视角写下文化苦旅这本书后,引起了全国人民出门旅行的浪潮,可是却没有出现其次本文化苦旅。 我起先思索余秋雨先生看世界的看法与角度。余秋雨创作的历史并不是抽象的历史,他试着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自身与历史的交谈中形成了他独特的文风、独特的情怀。正如东晋陶渊明一般,他想着离开案头,换上一身远行的装束去旅行,他并不同一般人一样为了轻松、为了猎奇、为了开

19、阔眼界而出行,而是为了“找寻一所横亘千年的人格学校”。 正是因为这种意图,使他与世界文化更近,使他的“苦旅”倒不像苦旅,而是一场人文、自然、历史的盛宴。 纵观全书,并没有多少美丽的词句,华丽的辞藻,其间多的是睿智的语言,是一篇篇通俗的故事。余秋雨先生也并未对山水名胜作详细的描写,只是笔锋一转,便描绘出了一幅幅浓郁而又深厚的人文图景,紧跟着便进入了直抒式的咏叹,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概挥洒着对中国古文化历史的种种遐想与争论。它解读了历史的苍凉与大漠黄河文化的兴衰,以一种全新姿态去评价、思索人生与将来。 作者是以一个文化人的姿态,站到了时代的角度上,淋漓尽致地表现着自己的观点。身为一个一般人,我们是否

20、能用这种不一样的专属于自己的、适合自己的角度去视察、去谛视这个世界呢?假如做到了,余秋雨先生的文迹与踪迹就不会再让我们望尘莫及了吧? 或许余秋雨先生也正是像我们一样由一个一般人渐渐走来,带着不一样的眼光与角度,渐行渐远,却终究走出了他的“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9 在广褒的中华大地上,漂泊流浪的余秋雨先生越过山盘水座,踏雪飞鸿,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回来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一种苦涩后的回味,一种焦虑后的会心,一种冥思后的放松,一种苍老后的年轻,一种文字激扬的大气,一场细致精致气可吞天下的深刻评述。这便是文化苦旅,便是文化的苦旅。 从滚滚黄沙的沙漠边塞,到秀丽澄澈的江南小镇,作者把每一

21、个地方描绘的惟妙惟肖,同样也让我感受到中国源远流长的人为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从道士塔,阳关雪中,让我看到了黄河文明的兴衰,写出了历史的深邃苍凉。江南小镇起先的那一段描写,让我仿佛看到了那小桥流水的景象。凭借丰富的文化感悟力与艺术表现力,再现了匿藏于时间底端的深刻思索,开展了一场山水风物与历史精灵的远距对话。 余秋雨先生在书中说:“文人好像注定要与苦旅联在一起。”我想这或许是这本书叫做文化苦旅的缘由吧。在山水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让自己的心灵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礼。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写作功底,在他笔下,莫高窟,都

22、江堰,藏书阁都是如此的别出心裁,在他笔下,那些过往的历史,就像是一幅凄美的画卷。“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 每个人的一生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段历史,当我们走过一段路时,停下来回过头看看自己曾走过的踪迹,总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而我们也在这缺憾中,坎坷中找寻这人生的真谛,这便是我读文化苦旅获得的烈的感受。或许,我还未完全领悟作者的深意。或许,我还未真正读透这本书的内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怆奏响了时代的绝响,警世亦憾人! 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10 第一次听说文化苦旅这本书还是在上中学的时候,直到上高校时才买了一本仔细来读。古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

23、行万里路。”作者一次次漂泊的旅程,都是增长才智的机会,也使心灵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洗涤。 我细细读着书,渐渐地被书中的历史、游记所吸引。从莫高窟的中华民族痛失珍宝到风雨天一阁那座仅存的藏书楼,从沙原隐泉到洞庭一角,又从吴江船到牌坊。作者走过的每一处地方,好像都隐藏着那么多中华历史。有时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华五千年历史,每当走到一个地方,都能想起此地过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评价。 读这本书,就像和作者一起,从中国的西北走向江南。间或,作者也会停下来,写一写腊梅或是写写自己的藏书,或者在每个清静的雨夜里想起,夜雨诗意。但是作者恒久都没有遗忘,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自然山水,更有着文化气息,人文山水。正如他自序中所说: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我的全身,要摆脱也摆脱不了。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是的,在西天凄艳的晚霞下,我望见了王圆麓,那个敦煌石窑的罪人;在罗池庙里,我望见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望见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望见了华发苍然的苏东坡。 我始终在想,为什么叫做文化苦旅?渐渐得,我明白:苦旅,苦在历史的重压,苦在历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远离,更苦在文人心里的敏感。 读了这本书,不仅让我略懂了作者,更让我读懂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丝细脉。 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10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