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非文学类文本阅读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股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
2、”,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为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
3、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摘编自费孝通美美与共)材料二: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
4、终是一个关键问题。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长时间的冷战,这些历史事实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尽管如此,多数人愿意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五四新文学不仅改变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而且,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各种西方文化元素逐渐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这开辟了汉语白话文学的新阶段“现代文学”。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就曾经深刻地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
5、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这同时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是,“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相反,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
6、,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人们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恰恰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儒冠儒服、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的机器节奏响彻生活的每个角落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例如“意境”“情景交融”乃至“天人合一”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
7、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概念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以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在一个群雄争霸、风起云涌的时代,“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肯定了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并都提出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元素为“已”所用,增强中华文化的活力。B.材料一中“盲目崇拜”“闭关排外”的说法,和鲁迅拿来主义中提到的“送去主义”“闭关主义”非常相似。C.材料一认
8、为,“美美与共”文化心态与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互抵触,因此会遭到人们的强烈抵制和攻击。D.材料二强调,每个时代的文学都有着各自的评价依据,也会受到来自文学传统与社会现实的双重压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仇视西方,发达国家妄自尊大,这种对立局面让费孝通“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落空。B.即便五四时期的汉语白话文学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我们也不能就此认为汉语白话文学比中国古典文学更贴近当今现实。C.五四新文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佐证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三者可以协调发展。D.只要人们意识到中国文化负有“改变世界”的使命,就
9、不会去追求儒冠儒服之类等徒具形式感的中国传统仪式。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以“井底之蛙”为喻,论述了发达国家妄自尊大、只顾推销自身“文明”的危害。B.材料二对比了“盗火者”与崇洋分子对西方文化感兴趣的目的,指明区分二者的标准。C.材料二围绕中国文化进行论述,内容涉及古今、中外,体现出作者广阔的学术视野。D.材料二第三段引用马克思的话,意在提升从事清理和阐释中国文化工作的学者的地位。4.面对纷至沓来的“异文化”,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4分)5.新形势下,我们应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黑龙
10、江省佳木斯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们的社会结构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同心圆波纹的性质,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这个关系网络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儒家最考究的“人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
11、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而后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群己界线从来也是不清不楚的,国也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推出来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材料二:重新审视费孝通水波纹比喻之后的解释,我们不难发现费孝通心目中的“差序格局”是一种立体多维的结构,既包括横向的以自
12、我为中心的远近亲疏的“差”,也包含纵向的等级化的“序”。依我看,这个讲究尊卑上下的差序格局靠四个基本机制来维系。规范而加以合法化。在这个机制下, 位在上者比位在下者享有更多的权利,也因此而可以对位在下者施行权力;而位在下者则对位在上者负有更多的义务,特别是服从或听话的义务 ,同时在权利和权力两方面则处于劣势。例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四伦都体现着这种权利与义务不对称不平衡的特点。而当朋友关系发展到结义兄弟时, 上尊下卑的不对称机制便会通过“兄弟”一伦的规范而发挥作用。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后的关系模式以及梁山泊众好汉之间的等级差别便是这方面的例子。第二 ,通过对资源的控制来维系尊卑大小的差别。以
13、家庭生活为例,家长通过“家产共有”的方式而使其他成员依附于自己。根据同一逻辑 ,在帝国时期,皇帝可以随意剥夺其臣民的私有财产,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第三, 通过非正式的礼俗和正式的法律来惩罚敢于向尊卑上下差序提出挑战的社会成员, 并因此而进一步巩固建立在差等之上的秩序。前者如位于下者不可以对位在上者直呼其名;后者如大清律规定,杀夫罪要重于杀妻罪, 伤害兄长之罪重于伤害幼弟之罪, 而辱骂父母的逆子甚至可以判处绞刑。这里,罪行和惩罚之轻重取决于罪犯与受害者之间的等级关系。以下犯上,自然要罪加一等,因为在私人生活中的犯上往往会埋下在公共生活中作乱的种子。这便是孔子说的:“其为人也孝悌 ,而好犯
14、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第四, 通过某种制度化的社会流动渠道使许多人得以逐渐或突然提升自己的社会位置,从而获得更多的权力和尊严。这种流动机制在改变个人位置的同时强化了尊卑上下的等级结构本身 ,因为每一个历尽艰辛爬到上层的人都自然会尽力维护尊卑之差等,以便自己可以充分享受苦尽甜来的满足。这在私人生活中便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之后的变本加厉;在科举制度中是“十年寒窗苦 ,终为人上人”式的踌躇满志;在官场上则是“一朝权在手 ,便把令来行”的迫不及待。(摘编自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材料三:社会变迁的问题。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
15、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明白了“传统”的这一层面的意义,我们便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用不同标准来对待和自己关系不同的人的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但是局限于乡土社会的层面,在此书中的“差序格局”仅主要适用于亲属关系及
16、其投影的地缘关系。这一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黄光国在其书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继承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将人际关系分成工具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三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则分别适用着不同的交际法则公平法则、人情法则以及需求法则,以此来分析中国人情关系中的游戏规则及其思考过程。这种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是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并延续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的一种很好的例证。(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费孝通认为,中国社
17、会结构的格局是“差序格局”,是从自己这个中心向外推出去的,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B阎云翔认为,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不仅有横向上的亲疏远近的关系,而且有着纵向上的讲究尊卑上下的等级化特征。C阎云翔认为,差序格局中不同等级的权利与义务是失衡的,这种失衡性会经由一定的伦理规范调整加以均衡化。D梁治平与费孝通观点相似,他认为传统不只是曾经的过去,也是当下的存在,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用形象化的比喻,阐述“差序格局”同心圆波纹的性质,接着论述了这一社会结构格局“推己及人”的联系方式,强调了“克己”成为重要德性的原因。B
18、材料二从伦理规范、资源控制、奖惩机制以及社会流动诸方面,阐明讲究尊卑上下等级差异的传统社会结构“差序格局”得以维系的原因。C材料三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索了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虽然作者否认 “差序格局”理论在当代的适用性,但是也有人延续发展了这一理论。D“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3下列说法中,和“差序格局”中“推己及人”的特征表述不一样的一项是(3分)()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C“其身正,不令而行。”D“各得其所,各安其分。”4材料二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9、?请作简要说明。(4分)5如何有效避免“差序格局”在现代生活中产生消极影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 数字新媒体空间所带来的媒介赋权,使得身为趣缘群体的青年亚文化群体有了新的文化实践活动空间。以红楼梦在B站上大量的同人二创视频为例,可以看出年轻一代“红迷”基于原著与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特有的互联网思维方式,通过新的赛博空间,对红楼梦进行了天马行空的想象与创造,并且拓展了以往作为严肃主流文化的“红学”研究的内涵与边界,不失为数字新媒体时代一种另类化的“红学”探索实践。 二创视频指的是“以网络与视
20、频网站为媒介,借助搜索引擎、超链接、网络传输等技术,以他人作品为素材、其他网络资源作为数据库,在彼此关联的数据中进行迁徙,调取适合自己的视频素材,在自己所属的趣缘群体中进行二次交互传播。同人二创视频包括但不限于音乐视频、影视素材故事化再剪辑视频、广播剧素材混剪等。其中特点最鲜明的便是影视素材故事化再剪辑视频”。87版红楼梦便成为红楼梦二创视频中最受欢迎也最广为使用的视频剪辑素材。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各种解说视频,例如视频播放量已经破千万的UP主“木鱼水心”所制作讲解的“红楼梦全集”;各种“安利向”视频,如“十二金钗”混剪、“红楼梦高虐群像”混剪、“红楼梦台词”混剪等等;还有结合原著,对电视剧进行细
21、致入微的服化道品评视频等等。 而近年来红楼梦二创视频中,最为火爆的当属鬼畜视频。“鬼畜”是日文直译词汇,鬼畜视频指的是B站UP 主利用数字新媒体技术,对素材进行解构与颠覆,并对其赋予新的意义。鬼畜视频因具有另类审美趣味,不同于传统影像视频的文本特征,受到B站用户的喜爱。它将严肃正经话题解构,之后再创作,从而达到了颠覆经典、解构传统、强化焦点、讽刺社会的作用。近几年,鬼畜视频以其独特的喜剧感于创造性从亚文化的小众圈突围,走入了大众视野。在红楼梦相关的鬼畜视频中,“顶流明星”当属林黛玉,几乎包揽了红楼梦有关的大部分鬼畜视频,这也与林黛玉身上深深的悲剧气质不无关系,这种悲剧与严肃的气质正符合鬼畜视频
22、解构主义与泛娱乐化的需求,有将林黛玉与陈佩斯(著名喜剧表演艺术家)、伏地魔(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最大反派)剪辑到一起形成极大反差感的“拉郎向”鬼畜视频,还有将林黛玉的台词剪辑到一起“怼天怼地怼空气”的衍生视频等等。 在二创视频之外,周边消费同样作为当代二创衍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媒介带来的网络购物建构了新的消费观念与方式,作为巨大IP的红楼梦所带动的周边消费也是其数字新媒体时代独特的衍生,如手账本、邮票集、系列徽章、书签、明信片等等。红楼梦在数字新媒体时代同样能够产生无法估量的经济效益。 总的来说,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红学发展整体趋势呈现出一种由娱乐到严肃、由俗到雅的特点,从几年前的颠覆性鬼畜视频
23、爆火,到最近红楼梦舞剧火爆全网得以证明;但是总体上,仍然以娱乐化的内容为主,传播更广、更多样,发展得也更好。数字新媒体时代,红学研究领域也不断涌现出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红学研究者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交流共享,对红楼梦文本进行更为细致而全面的解读,从而提取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与细节,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深入研究。在数字新媒体时代,红楼梦不仅具有传统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成为了一种文化IP,可以通过数字媒体的推广和开发,比如将红学文化融入到游戏、动漫、影视等领域,以此向更广泛的人群进一步推广和传承红学文化。同时,也要重视社交媒体在红学研究中的作用。社交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特点,红学研究者可以通过平
24、台,与读者进行交流和互动,从中收集读者的反馈意见,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修正和改进。(摘自吴笑淼数字新媒体时代红楼梦的传播与发展)材料二: 据报道,从1924年梅兰芳主演的京剧电影黛玉葬花至今,已有一百多部以红楼梦为题材改编创作的影视作品,其中电影有30余部,电视剧多达70余部。 红楼梦的IP转化应用还体现在诸多方面,如歌剧、话剧、音乐剧、舞蹈、评书、评弹、相声、动漫连环画等。近几年,红楼梦的传播越来越产业化。 但是也有学者指出,近些年,沉浸在文字文本里学院派“精英红学”与偏向娱乐与快感的“大众红学”相脱节,使得红楼梦的传播方式和审美批评理念与当下新兴的大众需要之间产生隔阂。 此外,作品本身
25、内容博大精深,但故事情节戏剧冲突不强,增加了开发难度,使得红楼梦IP在转化应用上还稍显冷清。移动互联网时代,红楼梦的传播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深入挖掘红楼IP文化内涵,让红学研究适应时代发展,也是学者们重点关注的内容。 张庆善表示,当下一些由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融入了红楼梦的情节和元素,借鉴红楼梦的美学意境,这对红楼梦研究有着比较正面的借鉴意义,但是网络文学也有自身的问题,有些把红楼梦里的表面东西,贴到当下一些年轻人脑子里想当然的人和事物上,容易让人对红楼梦产生误解。因此,红学研究者在坚持学术品格的同时,还应以积极态度投入到当下的新媒体时代中,向社会发出正确的声音,这也是社会还需要红学家、中
26、国红学会的理由。(摘自苏墨、陶稳红楼梦依旧是“顶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二创视频中,最为火爆的是鬼畜视频。而在红楼梦相关的鬼畜视频中,“顶流明星”当属林黛玉,这也与林黛玉身上深深的悲剧气质有关。B.作为巨大IP的红楼梦在数字媒介带来的网络购物建构的新的消费观念与方式下,带动的周边消费已经产生无法估量的经济效益。C.社交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特点,红学研究者要重视社交媒体在红学研究中的作用。D.网络文学容易让人对红楼梦产生误解。网络文学把红楼梦里的表面东西,贴到当下一些年轻人脑子里想当然的人和事物上。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7、严肃主流文化的“红学”研究,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交流共享,对红楼梦文本进行更为细致而全面的解读。B.一些由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融入红楼梦的情节和元素,借鉴红楼梦的美学意境,这对红楼梦研究有着正面的借鉴意义。C.通过数字媒体的推广和开发,可以向更广泛的人群进一步推广和传承红学文化,因此红楼梦成为了一种文化 IP。D.红楼梦内容博大精深,但故事情节戏剧冲突不强,使 IP在转化应用方面有开发难度。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古代小说网”微信公众号刊发了有关红楼梦文本研究、学术史研究、课堂教学研究及新书推介的文章。B.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造就新经典,两年17万人观看,所到
28、之处,场场爆满,一票难求。C.上海越剧院在宛平剧院的驻场版红楼梦演出,曾引发了座无虚席、人头攒动的火爆气象。D.网易与上海越剧院携手推出“绝对演绎越剧红楼梦联动”手游,文学人物与二次元手游完美融合,将传统越剧元素注入游戏情境。4.在新媒体时代红楼梦的推广上,材料一、二侧重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要使红楼梦在当下视听文明时代迸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红学研究者应怎样做?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诗的境界产生的第一个条件是直觉所“见”
29、的意象,第二个条件则是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所见对象本为生糙零乱的材料,经“见”才具有它的特殊形象。比如天上的北斗星本为七个错乱的光点,和它们邻近星都是一样,但是现于见者心中的则为像斗的一个完整的形象。仔细分析,凡所见物的形象都有几分是“见”所创造的,“见”为直觉时尤其是如此。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身躯,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美学家称这种
30、现象为“移情作用”。移情作用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时的深浅程度都随人随时随境而异。大地山河、风云星斗原来都是死板的东西,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有情感,有生命,有动作,这就是移情作用的结果。比如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从移情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互融合和影响。比如欣赏自然风景,一方面说,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睹鱼跃鸢飞而欣然自得,闻胡笳暮角则黯然神伤;另一方面说,风景也随心情而变化生长,心情千变万化,风景也随之千变万化,惜别时蜡烛似乎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这两种貌似相反而实相同的现象就是从前
31、人所说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情、景相契无间,这才是诗的理想境界。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 两个要素,即“情”与“景”。我们时时生活在情趣里,却很少能将情趣化为诗。我们抬头一看,或是闭目一想,无数的意象纷至沓来,但是只有极少数才能成为诗的意象。因为意象必须有情趣来融化它们,贯注它们,才有圆满浑整的境界。所以说,诗的境界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情趣和意象的契合才能产生诗的理想境界,但宇宙中万事万物却常在变化发展中,没有绝对相同的情趣,自然也就没有绝对相同的景象。情趣不同,那么景象虽似同而实不同。比如陶潜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时,杜甫在见到“造化钟
32、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岳)时,李白在觉得“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时,都见到了山的美。在表面上景象都是山, 在实际上却因对山贯注的情趣不同,各有不同的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说,每首诗的境界都是作者自己的创造。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诗的欣赏。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就情景契合的境界来说,欣赏与创造并无分别。每个人领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而性格、情趣和经验是彼此不同的,所以无论是欣赏自然风景或是读诗,各人对境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不但如此,同是一首诗,你今天读所得到的和明天读所得到的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性格、情趣和经验是生生不息的。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
33、首诗。每次再造时,都要凭当时当境的整个的情趣和经验做基础,所以每时每境所再造的都必定是一首新鲜的诗。所以,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材料二:至于情绪,人人所具,不是件稀罕的东西,更非诗人的特权。许多好诗,像古谣民歌,多半写出平常人的平常情绪。眼前之景,即景之情,一经诗人道出,点石成金,大地山河,顿然改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何等寻常?“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也非奇境。这种“境遇”,这种“情调”,人人可有,却不是人人能写出的。这两句诗的文字,拆散也很平凡,并非七宝楼台,璀璨照目。然而诗之为诗,就在这不期然而然,可一不可再的如是的“字句
34、的组织”,在这组织中所流荡的风韵,奇趣,不可思议的因缘会合,“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字,句,和它的微妙不可思议的组织,就是诗的灵魂,诗的肉体。这一种技术,它的悲哀,是被人看出它是一种技术。“真气远出”并不难,难在“妙造自然”。“妙造”是艺术,是诗。陶渊明的高情逸韵,中国诗人尽有之,而陶渊明的诗只有一部,虽以东坡的天才,不能再“妙造”之。 (摘编自宗白华谈诗)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诗歌移情理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美学家把注视一座高山觉得它在那里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身躯,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的现象称为“移情作用”。B. 移情作用指的是我们发现了在死板东西之中具有的情感、生
35、命、动作,云飞泉跃、山鸣谷应,这就是移情作用的结果。C. “即景生情,因情生景”表现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互融合和影响,情、景相契无间,才是诗的理想境界。D. 宇宙中万事万物常在变化发展中,没有绝对相同的景象,也没有绝对相同的情趣。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同而实异。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至于情绪,人人所具,不是件稀罕的东西,更非诗人的特权。许多好诗,像古谣民歌,都写出平常人的平常情绪。B. 每首诗的境界都是作者自己的创造,就算诗人表面上写的景象都是山,实际上却因对山贯注的情趣不同,产生了各不相同的境界。C. 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真正的诗
36、的境界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是因为再造时要凭当时当境的整个的情趣和经验做基础。D. 陶渊明的高情逸韵,是中国诗人尽有的,但他的诗只有一部,虽以东坡的天才,不能再“妙造”之。由此可见“妙造”是艺术,是诗,难在“妙造自然”。3. 下列诗句中最符合朱光潜先生所说的“诗的理想境界”的一项是( )(3分)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D.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4. 两则材料都引用了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引用的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5. 朱光潜认为:“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请据此谈谈沁园
37、春长沙的妙处。(6分)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档次不够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需要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挥洒汗水、奉献智慧。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工匠精神,大至“格物致知”的理念,小如“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艺在身”的意识,都与工匠神有着密切联系。回顾历史,从古代的鲁班、庖丁,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八级工,我国一直不缺乏对工匠精神的推崇。上世纪五六十年
38、代流传的一句歇后语“八级工拜师精益求精”,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工匠精神的崇尚。但近些年来,“速度为王”成为一些地方和企业的时髦用语,工匠精神逐渐被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如果说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硬件”,那么,工匠精神则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必不可少的“软件”。缺少“软件”支撑的“硬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建设制造强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益求精、注重细节的工匠精神。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将产品的每个细节尽可能做到极致,是工匠精神的精髓。在建设强国的进程中,现代产业工人
39、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不仅是现代化大生产中的“螺丝钉”,更是具有“匠心”的工业艺术品大师,是现代制造业的栋梁。当今世界,凡拥有发达制造业的国家,无不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德国人素以严谨的工作态度著称,德国的现代化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条技术兴国、制造强国的道路。从内涵看,支撑这条道路的则是工匠精神。当欧盟其他国家经济处于衰退中时,德国经济却能一枝独秀、表现抢眼,这与德国人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密不可分。在日本,制造者认为制作出一件优良的产品是自己的荣耀;如果由于自身疏漏而导致产品缺陷,即是耻辱。这种“荣誉法则”推动很多日本企业数十年如一日专攻一种产品、一门技艺,使其工业
40、制造能力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改善社会文化环境、完善激励制度。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应具备“四个崇尚”,即崇尚劳动,尊重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劳动;崇尚技能,让技能型人才有地位、有较高收入、有发展前途;崇尚创造,真正的工匠应富有强烈的创新和创造精神;崇尚“十年磨一剑”的理念,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同时,合理的激励制度能够促使产业工人养成精益求精的习惯,最终形成体现工匠精神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为此,应围绕产业工人的培训、奖励、社会保障等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转变“重装备、轻技工,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的观念,逐渐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土壤。(摘编自李洋泉在全社会培育弘扬工匠精神)
41、材料二:湖北省文联主席熊召政说,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样适用于文化领域。这句话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环视文化市场,一方面,百花齐放,佳作迭出;另一方面,虽然每年都有海量文学作品出版,上万集电视剧播出,数百部电影上映,但仍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的现象。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要解决这些问题,文艺工作者必须从“心”做起,坚守艺术理想,弘扬“工匠精神”,笃定恒心,才能创作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文艺作品。“工匠精神,其核心在于“精益求精”,对文艺工作者来说,“工匠精神”就是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不懈追求。柳青在皇甫村蹲点14年
42、,深入了解农民生活,才创作出鸿篇巨制创业史;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先后修改200多次。古往今来,文艺精品无不是厚积薄发、千锤百炼的结晶。而今,时代呼唤重拾“工匠精神”,文艺工作者责任重大,责无旁贷。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摘编自刘泉文艺也应弘扬“工匠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要完成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B相较于德国,欧盟其他国家之所以经济衰退,主要在于他们忽视了工匠精神
43、的培育。C日本制造业水平长期领先世界,在于他们尊崇“荣誉法则”,长期专攻一种产品。D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建设制造强国,应当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借鉴外国经验,在质量、品牌、创造力等方面下功夫。B产业工人如果没有严谨的工作态度,缺乏追求卓越的信念,就难以成为真正的工业艺术品大师。C文艺领域的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使得文化市场上大部分文艺作品粗制滥造,造成了极大的浪费。D时代呼唤文艺工作者重拾“工匠精神”,从“心”做起,厚积薄发,千锤百炼,创作出更多文艺精品。3下列各项中,不足以体现“工匠
44、精神”的一项是(3分)A在红楼梦创作过程中,曹雪芹曾经在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B景德镇的匠人仿制前人瓷器时,往往在细节处露一点破绽,以示敬畏。C在短短35年生活历程中,莫扎特完成了600余部不同体裁与形式的音乐作品。D为给球面射电望远镜选择一个台址,南仁东用12年时间在贵州山区翻山越岭。4请根据材料内容,分条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4分)黑龙江省鸡西市密山市高级中学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材料一:从“顾”字的本义是“回头看”来说,与“望”字相比,它们的视线方向一个是向前,一个是向后。同时,“回头看”有时候也包含着一种留恋的感觉。“望”字
45、所表示的视线方向多是向前,“望”眼前的事物;“顾”所表示的视线方向多是向后,“顾”身后的场景。曹植的白马篇中有:“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其中“左顾凌鲜卑”译为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正因为“顾”有一个回头的含义,才能翻译成回师。李延年的李廷年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里的“顾”字写出了见到倾国倾城的美貌女子忍不住一顾再顾,不住回头看的情态。“顾”字单用时便可以表示一个回头的方向,但“望”字往往需要借助与“回”连用才可以达到这种感觉,如在寇准的春日登楼怀旧“高楼聊引望,奋奋一川平”一句中,我们绝不会认为诗人是在高楼上回头望川;但在柱铁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句中,我
46、们便知道诗中所表是站在长安回首远望锦绣骊山。“望”字多表示向远处看,或是站在高处遥望远方;“顾”字多表示视线落在近处。“望”字给人向远处看、登高望远的感觉,如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词人站在高高的楼台上,极目远望,直望到路与地平线的交界消失在天际。王昌龄九江口作中的“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桶巨源寄江州白司马中的“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韦庄绥州作中的“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等这些诗句都给人望向远方之感。而在北宋韦骧多景楼中的“江山远顾穷千里,风月平分入两州”,明人李攀龙公燕诗九首其五中的“登台远顾望,高下见原畴”,其中“顾”
47、字只有依附于“远”字这类形容词或与“望”连用才能表示出向远处看的感觉,单单一个“顾”字是无法达到这种效果的。“望”字多给人平视远方或是抬头仰望的视角;“顾”字多是一种平视或略微低头俯视的视角,而极少表示仰视的视角。“望”字给人抬头仰望的感觉,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诗人抬起头来仰望夜空中高悬的明月。又如,岳飞满江红中“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仿佛看到了岳飞心痛山河破碎,仰头望天发出悲愤长啸的画面。却少有“抬顾”“举顾”之类用“顾”表仰望的用法。陆机赴洛道中作诗二首其一中的“仁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中的“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等表示诗人看自己的影子往往使用“顾影”二字,表示一个低头的俯视视角,同时有一丝因愁情而垂头的郁郁之感,却没有“望影”一说,因为影子就在自己脚下。清人沈德潜的说诗畔语笺注有载:“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归根到底是“意”的传达,是一种让人咀嚼诗词时品味到的氛围感,是我们中华文学美学观念中那种传神的感觉。通过比较“望”与“顾”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