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3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北京市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正文内容开始-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7题。(共10分) 文段一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
2、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文段二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文段三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
3、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5.根据文段一,下列对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分析:运用拟人,将荷叶比拟为衣裙飞扬的舞女,生动描绘了荷叶秀美挺拔的身姿。 B.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分析:运用比喻和排比,生动地描绘出月下白荷的光洁莹润、摇曳闪亮、雅洁脱俗。 C.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分析:运用通感,以不绝如缕、
4、若有若无的“歌声”,形象地描绘了微风中的清香。 D.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分析:以拟人描绘荷叶田田的样子,以比喻描绘荷叶在微风中摇曳像水面泛起波纹。 6.根据文段二的内容,用一句话说明“这故都的秋味”有哪些特点。(3分) 7.根据文段三中划线的内容,简要概括地坛有哪些特点,让作者觉得“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4分) 5.(3分)A 6.(3分)答题示例:“这故都的秋味”特点是清、静、悲凉。语句完整,3分;只写“清、静、悲凉”,1分。 7.(共4分)答题要点:(2分)地坛曾经辉煌繁盛过,而今变得破败沉寂。(2分)(破败的)地坛充满了自然的生机。
5、或:苍老的生命坚韧顽强、新鲜的生命蓬勃涌动。两个要点,意思相近即可。 六、阅读下面作品,完成21-23题。(共12分) 乡儒们的理想家园 费振钟 有一小批特殊的人群,他们被叫做乡儒。乡儒们生活在他们的理想中,他们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建立了一个理想家园。 乡儒们的理想家园,是依托着一条古老的江。在江水缓缓流过的山弯,有一座村落,村落隐蔽在高高的寨墙和参天古木之中,村落外面是平展肥沃的土地,土地上夏天是金黄色的麦子,秋天是金黄色的稻谷,再远处是绵绵不断的青山,青山把土地和村落都亲密地拥在他的怀抱里。 乡儒们的理想家园,是村落里一条长长的青石街。青石街上家家是精工细作的门楼,门楼通向深深的庭院,庭院是
6、精心设计过的,漏墙、花窗、回廊、画栋与飞檐,古典而华丽。正午的阳光,从高处照落,庭院静谧无声,只有挂在廊檐下笼子里的黄莺一声嘹亮的长啼,穿破庭院,惊醒了它沉静的午梦。 乡儒们的理想家园,是一座小庭院里一间宽敞的书房。书房的窗前是一池清水几片山石,倚着山石的是两三丛芭蕉,芭蕉的长叶掩映着砖砌的小径,小径上是斑斑点点的苔痕。书房里的匾额题写着“耕为本务读可荣身”八个字。八个字记录了几十代人不变的信仰,信仰就像书房外的芭蕉叶,永远庇护着一片精神的绿阴。 乡儒们的理想家园,就在这片绿阴之下,朝夕面朝书架上一匣一匣古书,读经、读史、读诗赋。他们的吟诵之声,传遍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乡村的每一个角落都因为这读
7、书声而儒风飘飘。 乡儒们就是在这样的理想家园里生存的人。可你不要简单地以为他们是什么文人,他们身为农家,前几天还在土地上耕种,刚刚放下犁耙和锄柄,手上的老茧依旧。但是他们现在却坐在书房里,打开发黄的书本,沉浸到诗云子曰中。显然,这些从土地回到书房的乡儒们,在读书和种庄稼之间取得了一种平衡。他们通过土地上耐心而勤勉的劳作自给自足,但他们是一些有理想的农夫,他们知道温饱富足,知道这是生存的根本,他们更知道温饱富足之后,读书能够给予生活另外一种趣味。什么是“荣身”?乡儒们会告诉他们自己,“荣身”,并非仅仅让自己荣耀,而是要在平常的日子上开放出一朵生活之花,从而活得有光彩有精神。这些在乡村里一边种地一
8、边读书的乡儒,就是用这样的理念,使自己既不同于一般农夫,也不同于一般文人。 那么乡儒们的理念究竟源于什么时候来自哪儿?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追问这些居住在千年村落里的乡儒的来历。要说千年之前,他们的身份正是文人。那时他们住北方,以读书为务,除了读书之外,不关心其他,可是有一天北方爆发了战乱,铁蹄之下,赤地千里,饿殍遍野。这些一无所能的文人,面对死亡和饥饿,想不出任何自救的办法,最后选择了向南方迁徙。他们一路逃跑,饱尝饥饿的痛苦,这才明白,原来读书并不能当饱,他们比种田人更加缺乏生存的能力。后来,他们在南方找到一处有山有水有土地的地方安身下来,于是下决心当农民养活自己。这样,他们终于脱下长衫,改换
9、了单纯的文人角色,用另一种面目过另一种生活。江南真是好地方,气候温和,雨水充沛,这批新式农夫很快就丰衣足食起来。虽然米要自己舂、面要自己磨,布要自己织,衣要自己缝,各种生活器具都要自己制作,但他们为生存的幸运而心满意足。当然,接下来,他们又开始在自己的庭院里,紧挨着存放各种农具的屋子,重建书房。他们认真安排了书案和笔砚,他们的书架和书匣是用红木、杉木这些木材做成的,为的是可以留传后代;他们步行几百里走出山谷到城市购买书籍,然后用这些书籍来安顿他们日常中所有的闲余时间。 一切都准备好了。秋天的粮食已经归仓,打谷场上收拾得干干净净,土地犁过了,麦子播种了,牛也进了牛棚安闲咀嚼着草料等待冬天,这时候
10、,读书的季节来到了。乡儒们要在这个季节里举行一年一度的秋后诗书聚会。夜晚,月也明,风也清,乡儒们手执书卷,相约来到村庄里的某座大书斋。书斋里灯火明亮,茶泡好了,纸、笔备好了,他们在这里谈诗论文,每个人都斯斯文文,每个人都像饱学之士,每个人都自由地发表自己关于诗书的看法,然后每个人都以同样的神情表达他们对诗书共同的虔信。乡儒们秋天的书会,也许会持续好几个晚上,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快乐的夜晚,他们用这种形式庆祝劳作结束并开始一年之中的精神生活。由于这样的书会没有功利目的,完全是乡儒们的自然需求,因而他们的快乐是真诚的,他们将以如此真诚的快乐度过一个冬天的书房的生活。然后,赶着他们的耕牛,再次走向春天
11、的土地。 乡儒们的理想家园,是曾经收藏起来的江南旧影。假如你还能够在那条古老的江边,在江边的那个村庄外的青草地,看到一个放牛的孩子躺在牛背上,而牛角上挂着一卷书,那么你就跟着牧童慢慢走去,或许你就可以找到它的踪影了。 21.下列对文中划线的句子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门楼通向深深的庭院,庭院是精心设计过的”运用顶真修辞,前后两句首尾相连,形成了上递下接、环环相扣的表达效果,凸显了乡儒们独特的生活趣味。 B.“那时他们住北方,以读书为务”,是指乡儒的祖先原是生活在北方的文人,这些人把读书当作安身立命的要务,除了读书,他们不关心农家的春耕秋收。 C.“赶着他们的耕牛,再次走向春天的土
12、地”描绘了一幅诗情画意的图景,生动表现了乡儒们既像文人一样追求精神生活,又像农夫一样年复一年勤勉耕作。 D.“或许你就可以找到它的踪影了”,这句话中“它的踪影”是指在当代江南农村几乎消失的景象:村外一个放牛的孩子躺在水牛背上,牛角上挂着一卷书。 22.乡儒们的理想家园是什么样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4分) 23.第四段中,乡儒们在书房匾额上题写的“耕为本务读可荣身”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5分) 21.(3分)D 22.(4分)答题要点:(1分)生活在青山绿水之间的小村落,有地可耕,有水可用,远离尘嚣。(1分)村落中的街道、民居朴素、精致、典雅、安静。(1分)拥有自己的庭院
13、和书房,可独处、可栽种、可读书。(1分)与同好读书者聚居,村庄的每个角落都有读书之声。四个要点,意思相近即可。 23.(5分)答题要点:(2分)以耕田种地、自给自足为本分,从辛勤的耕作中获得丰衣足食的生活。(2分)通过读书为自己增添荣耀;同时,以读书打发闲暇时间,让平常的生活有光彩、有精神。(1分)这是生活在乡村、既是农民又是文人的几十代乡儒共同坚守的信仰。三个要点,意思相近即可。 北京市丰台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19题。 梨墨飘香 印刷术是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木活字印刷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堪称里程碑式的创
14、造。星移斗转,它逐渐淡出人们视野,踪影难觅。 在几乎被遗忘百年之后,有研究者惊喜地发现,它其实一直默默然而执拗地存活着,在浙江瑞安的东源村一带。 这个地方在东海的南端。湿润温热的气候,让这里的棠梨树生长得茂盛茁壮。春天,素净细碎的白色花朵散发出清淡的香气。它的木质坚硬且有韧性,用途之一,便是可以刻成一个个字模,用来印刷。 这是一个故事最初的开头。这个开头伸展下去,在漫长的时间中滋长蔓延,便发育成为一个繁复庞杂的系统,有着巨大体量和众多头绪,需要用一座博物馆来存放和阐释。 我此刻便是置身其中,在浙江瑞安平阳坑镇东源村,一个叫作“木活字印刷展示馆”的地方。博物馆是一个器物辐辏的处所,各种实物与照片
15、,散发出浓郁古旧的气息。尤其是那种专业类的博物馆,某个领域的知识和历史,被分门别类地浓缩在一定的空间内,在其间观看行走,会感到周身被它们的气息裹挟浸润,仿佛眼前的事物就是生活的全部。 追溯史书的记载,自公元12世纪中期王祯发明出这种“巧便之法”二十年后,瑞安即将之用于印刷,迄今已历经七百多年。这里山高林深,历史上属于僻远闭塞之地,反而更易于避免一些人为的祸害。它被完好地保存下来,也因其无比珍贵而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瑞安,木活字印刷的最通常的成果,或者说最直接的呈现方式,是家族谱牒。传统中国是宗族社会,聚族而居,家族的繁衍成为社会延续的根本。因此,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
16、,也成了一种基本而普遍的规制。保持宗族血缘遗传的纯洁性,缅怀先人业绩和家族荣誉,厘清宗族纵横相传的体系,如此种种,都为修撰家谱提供了充足理由。大传统之外,还有一条特殊的理由。瑞安所属的温州及周边的浙东南、闽北区域居民祖上多从山西、河南一带迁来,是典型的移民社会。寻根问祖的需求,也进一步促成了谱牒编修在此地的盛行。 修谱还只是开始。宗族在繁衍中不断增添新的辈分,分蘖出支派旁系,因此每隔一定的时间族谱还要续修,于是这一种被雅称为宗谱梓辑的行业也便延续下来。一种需求催生了一个产业。木活字印刷和谱牒梓辑手艺,自一开始便具有指向的鲜明性。想来当初应该会有不少人家从事这一职业,但蔚成大观并见诸史料记载的,
17、当以东源村王氏家族为翘楚。梨墨的香气,终年弥漫于这一片土地之上。 在展示馆里走动,看着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有一种特殊的、来自职业的亲切感,久违的记忆在眼前浮现。三十几年前,毕业分配到报社,头几年是当夜班编辑,隔壁就是排版车间,经常帮着组版师傅去拣铅字,两手沾染了乌黑的墨迹。那些字模,不但分成宋体、楷体、黑体等等,还有着字号大小的不同。而这里却只有一种老宋体,用它来印制家族宗谱,更能传递出庄重严肃的意味。 离开展示馆时,得到一册梨墨春秋瑞安木活字印刷影像志,晚上回到住处后,伏案静心浏览。匆促中留下的印象,一些浮泛的认知,经由此书得到了印证,也得到了深化。 ?木活字印刷流程之复杂,令人咋舌。这
18、里仅以最初的一道工序刻字为例,来说明这项工作对技艺的严苛要求。首先要用毛笔将要刻的字仔细地反写在平整的棠梨木字模上,然后用刻刀逐步把所有的横笔画刻好,接下来再刻竖笔画。刻字时必须静心运气,功到方能字成。字形刻好后,再将空白的边角全部挖去,这样一个反写的字就凸现在木模上了。一天最多也就能刻出七八十个字。一个家族的历史,就是通过这些印在宣纸上的字得到记载,而一位刻字者,也是在这种漫长而单调的劳作中,渐渐耗尽了自己的生命。 ?画册中介绍的近百位从业人员,基本上涵盖了木活字印刷的所有环节。他们年龄相貌各异,但一概都是埋头劳作的样子,目光笃定,表情凝重。偶或有人面向镜头,反而显出有一丝局促和羞涩。经年累
19、月的静默,是为了把手中本领拾掇得越来越精湛。这种技艺要求的是耐心和细致,来不得一点的敷衍和草率。近年来“工匠精神”被屡屡提及,它的精髓所在,正可以从这些艺人们的神情姿态中寻得答案。抵抗匆忙,躲避喧嚣,将心血仔细地灌注进去,技艺才能够获得坚实长久的生命。 ?从画册中,我认出一位名叫吴魁兆的谱师,思绪又回到上午的展示馆现场。在参观即将结束时,临近出口处有现场的演示。主人让每个人说几个字,随便什么,四个字或八个字,报给这位吴师傅。他转身到旁边的字盒里,很快地挑拣出这些字,放进台面上黑色的印板中,用棕刷在上面均匀地刷上一层墨,覆上宣纸,来回刷动,再揭起宣纸,一张木活字印刷品就出现在眼前。整个过程娴熟流
20、畅。自始至终,这位师傅神情颇为严肃,不苟言笑。或许个性使然,但我愿意相信,也有一份来自这一种沉默的劳动的沾溉。微蹙的眉头下那副专注的目光,仿佛证实这一点。 ?一张张精致的印刷品,被同行者们欢喜地拿在手里,欣赏赞叹,又精心叠好收存起来。轮到我了,念出八个字抱朴见素,守静致笃。我觉得,它们最能够描绘这种技艺的属性,也最能够表达我对这些身怀长技的匠人们的敬佩! (取材于彭程的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它其实一直默默然而执拗地存活着执拗:固执 B博物馆是一个器物辐辏的处所辐辏:聚集 C分蘖出支派旁系分蘖:分离 D是为了把手中本领拾掇得越来越精湛拾掇:锤炼 17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木活字印刷是古代印刷术的重要内容,具有无比珍贵的价值,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B木活字只有单一字体的字模,远不如现代印刷有众多字体和字号的字模,透出作者对此的遗憾。 C漫长的发展历史,丰富的实物与照片,大量的专业知识积累,是建立木活字印刷展示馆的基础。 D文章叙述作者参观木活字印刷展示馆的过程和感受,表达了对传承传统技艺的工匠的敬佩之情。 18木活字印刷术在浙江瑞安能完好地保留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概括。(6分) 19文章第段提到“得到一册梨墨春秋瑞安木活字印刷影像志”,有何作用?(6分) 16A(3分) 17B(3分)(错在“透出
22、作者对木活字的遗憾”的表述。) 18答案要点: (1)这里有生长茂盛的棠梨树,木质坚硬且有韧性,便于做成字模。 (2)这里偏远闭塞,避免了一些人为的祸害,得以完好保存。 (3)宗谱梓辑行业的盛行,促进了木活字印刷的持续发展。 (4)当地众多的基层从业人员发扬“工匠精神”,将自己的心血投入这一行业,使技艺得到传承延续。 共6分。答出第(1)点和第(2)点,各得1分;答出第(3)点和第(4)点,各得2分;意思对即可。 19答案要点: (1)使作者参观展示馆时获得的认知得到印证和深化。 (2)巧妙地引出下文对木活字印刷复杂流程和严苛要求的介绍。 (3)赞扬木活字印刷从业人员身上体现出的“工匠精神”(
23、或赞扬木活字印刷从业人员献身于传统技艺的精神品质)。 (4)由此自然联想起上午现场演示的吴师傅,从而表达对他们技艺的赞美,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中心。 共6分。答出第(1)点和第(2)点,各得1分;答出第(3)点和第(4)点,各得2分;意思对即可。 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
24、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
25、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
26、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待过。有时候待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待到满地上都亮起月
27、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
28、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
29、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取材于史铁生的同名散文)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坦荡:宽广而平坦 B.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专心致志:用心专一,聚精会神 C. 满园中播散着
30、熨帖而微苦的味道熨帖:体贴 D. 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环境 11. 下列对文中词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段中划线的“剥蚀”“淡褪”“坍圮”“散落”这四个动词的使用,赋予地坛以主动性,仿佛这一切动作都是地坛有意为之。 B. 第段中划线的“耗”字,表明作者在两条腿残废之后的最初几年里,无事可干,没有方向,只能煎熬地挨着时间、拖着生命。 C. 第段中划线部分文字表现出了作者强烈的想进入那几座殿堂、登上那座祭坛的愿望,及苦于双腿残废而不能实现的遗憾之情。 D. 第段中划线部分文字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反复地写地坛中那些苍黑的古柏“镇静地站在那儿”的姿态,任谁
31、也不能改变它。 12. 根据要求,完成(1)(2)题。 (1)请结合选文中的几处景物描写答出作者笔下地坛景物的主要特点。 (2)文章的题目是“我与地坛”,请综观选文,在思考地坛与作者生活乃至生命的关系中从四个角度答出地坛之于作者是一处怎样的地方。 10. C11. C 12. (1)残破荒芜,有生机和生命活力。 (2)地坛是一处与作者有着缘分,历尽四百多年沧桑等待他的地方。地坛之于作者是一个宁静的去处,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地坛是作者安置自己残废的躯体和一度几近崩溃的心绪的地方。地坛是启示作者思考如何面对死生以及如何活的问题的地方。地坛是作者整理自己思绪、窥看自己心魂的地方(是作者的
32、精神家园)。地坛是作者感觉可以与之相融、与之共生的地方。地坛是作者濒于绝望时启示他勇敢地、有意义地活下去的地方(是作者的再生地)。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C.“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一句中“熨帖”修饰“味道”,不能解释为“体贴”,应是“舒服,舒适”,指园中散发的味道让人闻着舒适。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含意的能力。 C.“表现出了作者强烈的想的愿望遗憾之情”错误,第段中划线部分文字只是客观地道出作者自己因为身体条件的限制而没有进入那几座殿堂、登上那座祭坛,并不包含想进入那几座殿堂、登上那座祭坛的“愿望”,也并没有什么“遗憾之情”;其作用是为突出下文的
33、“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 故选C。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根据“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可知,残破荒芜。 “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等可知,有生机和生命活力。 (2)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 根据第一段中“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可知
34、,地坛是一处与作者有着缘分,历尽四百多年沧桑等待他的地方。 根据“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可知,地坛之于作者是一个宁静的去处,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根据“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可知,地坛是作者安置自己残废的躯体和一度几近崩溃的心绪的地方。 根据“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地坛是作者整理自己思绪、窥看自己心魂的地方。 根据“我一
35、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可知,地坛是启示作者思考如何面对死生以及如何活的问题的地方。 作者从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的景象中感悟到自己应该坚强地活下去,可见,地坛是作者濒于绝望时启示他勇敢地、有意义地活下去的地方。 北京市平谷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红枣林 无论是北国风光、岭南春色、苏州园林、杭州山水,还是黄山的奇丽、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也不管是“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的钱塘江,还是“风月无边,水天一色”的八百里洞庭湖都不能像家乡那山、那水、那片树林那样使我梦
36、魂萦绕。尤其是家乡的红枣林,常勾起我如潮的乡思和童年温馨的回忆。 我的家在渤海岸边,是个古老而幽静的乡村。村里村外、房前座后到处长满了枣树;特别是村东、村南和村北那一眼望不到边的枣树林,十分壮观。金秋八月,在这莽莽苍苍的枣树林里,有挂着奶牛乳穗头似的铃枣,有挂着圆滚滚的大婆枣、冬枣,但更多的枣树却挂着一嘟噜一串的金丝小枣。金丝小枣是枣中上品,红中透亮,核小、皮薄、肉厚,含糖量高。掰开半干的红枣,可清晰地看到果肉间由糖分、果质等组成的缕缕细丝,在阳光照耀下,闪着金色光泽,可拉长一二寸不断。“金丝小枣”的美名即由此而得。 小时候,我曾淘气地爬到房顶上,用嘴直接咬到枝头清甜香脆的铃枣,别有滋味。晚上
37、,躺在洒满月光的枣树下,一阵轻风,可以把熟透的金丝小枣吹落,砸在耳边。有时恰巧落嘴里,闭起眼睛细心品味,清脆甜润,沁满肺脾,真惬意极了。 记得在中学时代的假期里,我曾躺在那搭在枣园最高枣树上的望棚里,一边读书一边看枣林。透过婆娑的绿叶,望着蓝天上漂浮的白云出神,生出无限遐思。家乡的红枣,色泽鲜红带紫,味道甘美清香,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营养丰富,具备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有南茶北枣之称。记得我小时候,家乡很穷,人们因吃野菜野草过多中毒,不少人得了浮肿病。红枣驱散人们体内积存的过多水分,救了人们的命。 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对各种各样的花的描述赞美之词居多,却很少有人描述赞美过枣花。其实,枣花
38、是很值得赞美的。常言道:红花还需绿叶配。而枣花却不是这样,在它盛开时却深深地躲藏在绿叶中。人们在远处可闻到枣的香甜,那香是薄薄的,香而不腻;那甜是淡淡的,甜而不浓。清清淡淡的香甜沁人心脾,使人心旷神怡,给人一种既超然又充实的感觉。走近了,才能看清那通体黄绿的枣花。它米粒般大小,周边匀称地排列着五个小角,顽皮地扮成星星的模样,在星星的中央有亮晶晶的小花,玲珑剔透,仿佛枣花吐出的小舌头,煞是惹人怜爱,如果你伸出舌尖,和它亲吻,那醉人的香甜霎时传遍了全身。蜜蜂对枣花也十分喜欢,枣花一开就从遥远的地方聚集来做工,酿出的蜜营养价值很高,人们称它为补品之王。人们常盛赞多种鲜花,我却不以为然:牡丹花最美,花
39、却不香;月季花香,但不免甜腻。可枣花的香甜则可谓超凡脱俗:它从不花枝招展炫耀姿色,从不过度渲染甘甜让人沉溺;而是自甘平淡,努力缩小身躯,把劲儿憋在心里,用生命孕育出比它自己大百十倍的果实。 枣树那股坚强挺拔的劲头令人敬佩。不怕土壤中的盐碱,雨水少不感到干渴,水再大不蒙顶就不怕。总是和勤劳勇敢的人们同甘共苦,做主人忠实的朋友。任凭主人另眼看待,它仍然那么忠心耿耿。就拿采果子来说吧,桃、杏、梨采摘总是那么小心翼翼,生怕伤了皮,动了肉。唯独红枣采摘用竿子去打。素有“有枣无枣打三竿子”的说法。它从来没有因为挨了打就悲观失望,就消极怠工,更没有对主人不恭的表示。还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像老黄牛一样,为人类
40、奉献着。 它能和其他植物欢快共处。它生来根浅叶子稀。在它的左右种植小麦、豆类、红薯、芝麻、花生之类,从来不妨碍伙伴们的生长。其他作物都喜欢和它共处。它的性格是不与同伴争营养、论高低。不以大压小,不以强欺弱。植物不管名气大小、身价高低,都能和平共处,相互帮助。它还能自觉地把阳光让出来照射别的植物。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柳、桃、杏一出九就争先恐后地发芽、开花、结果,可说是爱出风头,而枣树总在诸多作物花草之后生叶、开花、结果。它从来不以自己的贡献而骄傲自豪,而且觉得奉献太少,仅乎欠了主人什么。 “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换钱”,它不像桃、杏、梨,主人付出大量心血它们才报恩。枣树最有良心,入地当年
41、就为主人服务。它天然的特性是,不忘主人对它的培育,默默地、早早地报答主人的养育之恩。到了而立之年,主人嫌它贡献小,用刀刮它的皮、开甲。在挨了刀、受了伤之后,它不诉说痛苦,不感到悲观,而是加倍地多产果实来回敬大自然和主人。 枣树的品格多么高尚啊,它是我家乡父老乡亲们的象征。 ?一晃离开故乡四十多年了,但童年时代在红枣林编织的一出出剧目仍记忆犹新。也怪了,每逢金秋八月枣成熟的季节,不论我走到哪里,总会多次梦见故乡那绿叶、红枣、蓝天、白云的美景;梦见母亲爱枣、选枣、晒枣、醉枣、留枣、抚摸着枣的神情;梦见姐姐帮母亲用带着绿叶的榆树条穿红红的菱形枣排,枣排穿好后挂在墙上,顿时满屋生辉,笑声盈盈,这是我记
42、忆中农家特有的壁挂。 ?夕阳树木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我爱故乡的红枣林,我愿为红枣林唱支最理想、最圣洁的赞歌。然而,我更崇拜枣树那高尚的品格,我愿做一棵永葆乡土特色的红枣树。 (选自刘殿阁同名散文,有删改) 20.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段由自然美景写起,进而引出下文,表达作者对家乡山水的思念。 B. 第段写红枣救人性命,药用价值髙,凸显了作者对红枣的感激之意。 C. 第?段的排比句,写记忆里的乡音乡情,句式整齐,增强了表达力量。 D. 结尾段,作者希望成为一棵红枣树,直抒胸臆,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21. 简要赏析第段画线语句。 22. 阅读段,用四字短
43、语分条概括枣树的高尚品格。 23. 红枣树普通常见,作者却从树的身上感悟到了家乡父老的高尚品格。生活中,这类植物还有很多。请结合你的认知,另举一例说说它带给你的感悟。 20. D21. 内容上,突出枣花超凡脱俗的香甜,表达对枣花的喜爱赞美之情;手法上,将“牡丹花美却不香”“月季花香但甜腻”与“枣花的香甜”作对比,突出枣花从不炫耀姿色,从不渲染甘甜的特点;且将自身的“花小”与“果大”作对比,突出枣花的贡献大;语言上,整散结合,长短结合,语言灵动又富于变化。 22. 坚强挺拔;与人善;为人低调;知恩图报。 23. 示例:胡杨树,生长在最恶劣、最残酷的大漠荒原之中。它耐严寒、耐高温、耐盐碱、耐干旱和
44、耐渍涝,生命力极强。它用不屈不挠的身躯阻挡了沙暴对绿洲的侵袭,组成了一条雄伟壮阔的绿色长城,成为沙漠外围居民生存的忠诚伴侣和绿洲卫士。品格坚韧,不屈不挠的胡杨树正象征着坚守边关的战士,无论春夏秋冬,无论海岛高原,他们时刻保卫着祖国领土不受侵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含蓄隽永”错,结尾“我爱故乡的红枣林,我愿为红枣林唱支最理想、最圣洁的赞歌。然而,我更崇拜枣树那高尚的品格,我愿做一棵永葆乡土特色的红枣树”直接表达作者对红枣树的赞美之情,语言“直白质朴”,并非“含蓄隽永”。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赏析重要句段,主要从内容情感、写作手法
45、、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进而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从内容上看,“人们常盛赞多种鲜花,我却不以为然”,充分表达“我”对枣花的独特感受和喜爱之情;从手法上看,将“牡丹花美却不香”“月季花香但甜腻”与“枣花超凡脱俗的香甜”作对比,突出枣花从不炫耀姿色,从不渲染甘甜的质朴平淡的本质;且将“努力缩小身躯”的“花小”与“比它自己大百十倍的果实”的“果大”作对比,突出枣花的贡献之大,表达对枣花的赞美之情;语言上,“牡丹花最美,花却不香;月季花香,但不免甜腻。可枣花的香甜则可谓超凡脱俗”整散结合,“自甘平淡,努力缩小身躯,把劲儿憋在心里,用生命孕育出比它自己大百十倍的果实”长短结合,整齐灵动,又富于变化,使人读之朗朗上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文章段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象征家乡父老乡亲的枣树的高尚品格。第段,由“枣树那股坚强挺拔的劲头令人敬佩”一句,可概括出枣树“坚强挺拔”的美好品质;第段,由“它能和其他植物欢快共处”“它的性格是不与同伴争营养、论高低不以大压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