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2(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2(含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上海市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2(含答案)文言文阅读2 上海市奉贤区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 论语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老子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
2、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兼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
3、用法错误的一项是( ) (1分) A.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B.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连词,表因果,“因而”。 C.其“恕乎 副词,表推测,大概。 D.或以封。_介词,用来 22.根据论语选文画线句,分析仁与礼乐的关系。(3分) 23.结合选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3分) 篇目 学派名称 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内涵 论语 儒家 (2) 仁德 老子 (1) 无为 顺应自然,不强求作为 兼爱 墨家 兼爱 (3)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任选一则材料,谈谈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4分) 上海市七宝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
4、考试试卷 (五)阅读下文,完成2225题(12分) 【甲】一掌园记 清 刘大櫆 吹竽、走狗、蹋鞠之人非昔,而齐之名不废;超足而射、鍧鍧殷殷者非昔,而韩、魏之名不废;击筑、悲歌、椎埋、屠狗之徒,其骨已朽,而燕、赵之名,学士大夫饫闻而喜称之。然则所谓物者无不亡,而独其名为可以永久!夫山渊之平,田海之迁,大地之浑合,曾不能以自主,而况於一园之兴废欤?其为终始可胜计哉! 余伯父以一掌之地为园,命余为之记。余不及以为,已而废为居室。则向之名花异草,春兰秋菊之芳香,莲叶之亭亭,游鱼之隐见而浮沈,今皆不可复识,独其名犹在余意中。余记之,盖以志余之感,而亦以非为欲存其名於永久也。 【乙】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
5、,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6、。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22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最恰当的是( )。(1分) A矣 B焉 C欤 D乎 23.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而况于一园之兴废欤?“而况”表示递进关系,把论点推进到对
7、一掌园的看法上。 B. “余记之,盖以志余之感“盖”表示推测,推进到作者的写作意图。 C. “胡为而来哉,“胡为”是“为何,表明作者寻根溯源,探究秋声所以形成的缘由。 D. “黟然黑者为星星”“星星表示鬓发花白的样子,引发作者感慨。 23比较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分析写景的手法和效果的不同之处。(5分) 24甲乙两文都围绕某个景物表情达意,请结合两文内容加以分析。(4分)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 战国策书录 (西汉)刘向 及春秋时,五伯之起,尊事周室。五伯之后,时君虽无德,人臣辅其君者,若郑之子产、晋之叔向、
8、齐之晏婴,挟君辅政,以并立于中国,犹以义相支持,歌说以相感,聘觐以相交,期会以相一,盟誓以相救。天子之命,犹有所行;会享之国,犹有所耻。小国得有所依,百姓得有所息。故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周之流化,岂不大! 及春秋之后,众贤辅国者既没,而礼义衰矣。孔子虽论诗书,定礼乐,王道粲然分明,以匹夫无势,化之者七十二人而已。时君莫尚之,是以王道遂用不兴。故曰:“非威不立,非势不行。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传相向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
9、,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 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 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所校战国策书录。 2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1分) A.耳 B.矣 C.耶 D.哉 22.第段对战国时期王道不兴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辅助国家的贤人都已去世,礼义也相应衰亡。 B.孔子编定了诗书礼乐,教化了七十二贤人。 C.田氏
10、窃取了齐国政权,六卿瓜分了晋,君臣上下级秩序大乱。 D.秦孝公抛弃了礼仪仁义,重视战争与奸诈之术。 23.第两段从多个方面对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进行了对比,请具体加以分析。(4分) 24.作者刘向编校战国策的思想动机比较复杂,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4分)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10(12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多游其家。见有弊箧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
11、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
12、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谬尤多。凡三十年间,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 A.若可爱 若:如此 B.擅名声 擅:独揽,占有 C.以偿其素志 偿:补偿,抵偿 D.而孔、孟皇皇于一时 皇皇:心中焦虑不安 (2)以下选项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组是_ A.为有司所黜 可谓见信者矣(让县自明本志令) B.而韩文遂行于世 迄于今从心所欲(梅谱序) C.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则百己
13、者至(燕昭王求士) D.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非臣之责也(李从珂兵发凤翔) (3)请将第段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清孙琮山晓阁选宋大家欧阳庐陵全集卷四说:“庐陵之学本出昌黎,故篇中虽记叙韩文,实自明学问得力。”从全文看 上海市同济大学二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8(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心源亭记 (明)李 贤 邓1之儒学,在古城巽隅2,规制宏敞,殿后曰“明伦堂。堂前道中一井,其水湛然以清,御史项君题之曰“心源”。州守崔君富谓予郡人也,请记之。 噫!旨,心源之名,亭也!夫源者,而必冠之以心者,何哉?湛然以清者,未有不浊者也。虚灵不昧者,心之本体也
14、。苟私欲蔽之,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清于是乎出矣。心之蔽而昏者,则本体之明于是乎在矣。甚矣,水之清濁有似于人心之昏明也。 清而明者莫不皆由乎静,浊而昏者,莫不皆由乎动,静则清矣,初无用力于其间。而心之明者,必有主敬之功焉,此心之明德,求其放心3而已矣。 或曰:项君名亭之意,果出于此乎?曰:不可得而知也。据心源之名而推心源之理如此。然项君之意,虽不可知 于是乎记。 【注】1邓:地名。邓州 2巽隅:东南角 3放心:丧失了的善良之心。 (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_。 A哉 B也 C焉 D耳 (2)对第一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 A高大宽敞的邓州官学坐落于古城的东南角。 B殿后通往明伦堂的道路上有一口清
15、澈的井。 C御史将当地官员继建的并亭命名为“心源。 D州守崔官吩咐李贽的同乡去邀请李贽作记。 (3)对文中“心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 A本性清明的心源,会因为被个人欲望蒙蔽而变混浊。 B变得混浊的心源,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来恢复本性。 C寻找丧失了的善良之心,其实就是寻找清明的心源。 D“学问之道在与让位道德不昏昧,进而让心源清明。 (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_。 居是学者,“心”之名,宁不惕然有所警哉? A第段末尾 B第段末尾 C第段末尾D第段末尾 (5)第段的论述在第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 上海市洋泾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
16、考试语文试卷 7(10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尚志斋说 虞集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于是良尔弓,直尔矢,畜尔力;正尔身,视必审,发必决,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嫚焉以发,初无定的,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患难忧戚,志不为慑 是故志荀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
17、分,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审矣。 【注】正鹄,鹄,读g,靶心。 (1)第段处可以填入的词准确的一项是_ A.也 B.哉 C.乎 D.焉 (2)对第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 A.没有特定的志向,人生就会没有底线,注定会成为庸人。 B.志向不明确,人生就会没有底线,多半会无所成就。 C.没有特定的志向,好比行舟没有方向,注定会无所成就。 D.志向不明确,好比行舟没有方向,多半会成为庸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 A.开头用射箭作比喻,是为了形象地说明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读者对“立志”这个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B.第四段说到圣贤是天纵之才,
18、他们或者初始涉猎一下学问就可以了,至于像黄君之子黄济一类的后学则当立志求学。 C.一个人如果志向明确并持之以恒的话,就能够达到圣贤们的境界;如果不确立志向 D.文章引擎喻类,正反说理,一咏三叹,语言极具韵律,将“立志这一话题阐述得精辟有力。 (4)简析第段的论证思路。 文言文阅读2 上海市奉贤区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 论语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19、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老子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兼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
20、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错误的一项是( ) (1分) A.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B.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连词,表因果,“因而。 C.其“恕”乎 副词,表推测,大概。 D.或以封。_介词,用来 22.根据论语选文画线句,分析仁与礼乐的关系。(3分) 23.结合选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3分) 篇目 学派名称 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内涵 论语 儒家 (2) 仁德 老子 (1) 无为 顺应
21、自然,不强求作为 兼爱 墨家 兼爱 (3)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任选一则材料,谈谈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4分) 21. (1分)D(以=而,表因果) 22.(3分)仁是仁爱、仁德,是内核。拥有了仁爱之心,才在说话做事时符合“礼乐。故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外现。 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3分 23.(3分)(1)道家(2)仁(3)相互平等的关爱(意思对即可) 24.(4分)兼爱答案示例:墨子的“兼爱”是其核心思想,对于今天市场经济下调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家庭,促进和谐社会,具有不可小觑的积极意义。我们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
22、社会,关注农民工、农村医疗保险、新农村建设、大学生就业等问题,正是我们国家对低阶层民众生计的关心,这正体现了墨子“兼爱”思想的要求。因此,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古为今用。 儒家倡导“仁政思想,现在的:以人为本,以德治国,养老保险制度,全民医疗 道家倡导“无为而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尊重自然规律,让人们自由选择工作、生活 评分要求:任一则写出核心思想(1分),举出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问题(1分),分析核心思想在当代的实践运用(2分)。 上海市七宝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五)阅读下文,完成2225题(12分) 【甲】一掌园记 清 刘大櫆 吹竽、走狗
23、、蹋鞠之人非昔,而齐之名不废;超足而射、鍧鍧殷殷者非昔,而韩、魏之名不废;击筑、悲歌、椎埋、屠狗之徒,其骨已朽,而燕、赵之名,学士大夫饫闻而喜称之。然则所谓物者无不亡,而独其名为可以永久!夫山渊之平,田海之迁,大地之浑合,曾不能以自主,而况於一园之兴废欤?其为终始可胜计哉! 余伯父以一掌之地为园,命余为之记。余不及以为,已而废为居室。则向之名花异草,春兰秋菊之芳香,莲叶之亭亭,游鱼之隐见而浮沈,今皆不可复识,独其名犹在余意中。余记之,盖以志余之感,而亦以非为欲存其名於永久也。 【乙】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
24、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
25、,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22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最恰当的是( )。(1分) A矣 B焉 C欤 D乎 23.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而况于一园之兴废欤?”“而况表示递进关系,把论点推进到对一掌园的看法上。 B. “余记之,盖以志余之感”“盖表示推测,推进到作者的写作意图。 C.
26、“胡为而来哉”,“胡为是“为何”,表明作者寻根溯源,探究秋声所以形成的缘由。 D. “黟然黑者为星星“星星”表示鬓发花白的样子,引发作者感慨。 23比较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分析写景的手法和效果的不同之处。(5分) 24甲乙两文都围绕某个景物表情达意,请结合两文内容加以分析。(4分) 22.(1分)C 23.(2分)B 24.(5分)甲处划线句以“之的相同句式形成排比,列举了名花异草、春兰秋菊、莲叶、游鱼等景物,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表达对美好的田园景物消失不见的感慨;从听觉角度,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秋声气势汹涌,来势猛烈。借有形描绘无形,化虚为实,引出作者的悲秋之情。 25. 甲文围绕
27、“一掌园”,运用类比论证,说明一掌园的微小和不可胜计;乙文围绕“秋声,将景、情、理融为一体,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阐述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的情感。(4分)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 战国策书录 (西汉)刘向 及春秋时,五伯之起,尊事周室。五伯之后,时君虽无德,人臣辅其君者,若郑之子产、晋之叔向、齐之晏婴,挟君辅政,以并立于中国,犹以义相支持,歌说以相感,聘觐以相交,期会以相一,盟誓以相救。天子之命,犹有所行;会享之国,犹有所耻。小国得有所依,百姓得有所息。故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28、周之流化,岂不大! 及春秋之后,众贤辅国者既没,而礼义衰矣。孔子虽论诗书,定礼乐,王道粲然分明,以匹夫无势,化之者七十二人而已。时君莫尚之,是以王道遂用不兴。故曰:“非威不立,非势不行。”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传相向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 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
29、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 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所校战国策书录。 2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1分) A.耳 B.矣 C.耶 D.哉 22.第段对战国时期王道不兴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辅助国家的贤人都已去世,礼义也相应衰亡。 B.孔子编定了诗书礼乐,教化了七十二贤人。 C.田氏窃取了齐国政权,六卿瓜分了晋,君臣上下级秩序大乱。 D.秦孝公抛弃了礼仪仁义,重视战争与奸诈之术。 23.第两段从多个方面对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进行了对比,请具体加以分析。(4分) 24.作者刘向编校
30、战国策的思想动机比较复杂,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4分) 21.(1分)D 22.(2分)B(孔子删定礼乐、教化贤人是为了振兴王道,只是国君不用) 23.(4分)春秋时国君都尊敬地侍奉周王室,而战国时的国君没有崇尚王道的;春秋时的人臣辅助君王,坚持道义与王命, 战国时的人臣窃取瓜反国君土地,上下失序;春秋时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战国时百姓不能保全自己的生命。春秋时教化作用还能发挥很大作用,战国时道德已经全失。(每点1分) 24. (4分)对春秋时期的王道教化充满了向往与肯定;对战国时的道德沦丧、战乱纷仍、民不聊生进行了批判与否定;对战国士的谋士为国家出谋划策,转危为安的才能,一定程度上给予了肯定;认
31、为这些谋士的计策有许多可喜之处,也有可观之点。(其余解释合理即可,每点1分)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10(12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多游其家。见有弊箧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
32、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谬尤多。凡三十年间,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
33、补者,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 A.若可爱 若:如此 B.擅名声 擅:独揽,占有 C.以偿其素志 偿:补偿,抵偿 D.而孔、孟皇皇于一时 皇皇:心中焦虑不安 (2)以下选项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组是_ A.为有司所黜 可谓见信者矣(让县自明本志令) B.而韩文遂行于世 迄于今从心所欲(梅谱序) C.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则百己者至(燕昭王求士) D.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非臣之责也(李从珂兵发凤翔) (3)请将第段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清孙琮山晓阁选宋大家欧阳庐陵全集卷四说:“庐陵之
34、学本出昌黎,故篇中虽记叙韩文,实自明学问得力。从全文看 10【分析】(1)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考查判断文言句式的能力。平时学习要多积累一些判断文言文句式的标志性词语,还要熟悉现代语法,才能判断词语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
35、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C.译文:来实现自己平日的志愿。偿:满足。 故选:C。 (2)A.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被动句。译文:可以说是被信任的。 B.状语后置句,应为“而韩文遂于世行”;一般陈述句。 C.状语后置句兼省略句,应是“予为儿童时。译文:我还是孩童的时候;状语后置句兼省略句。译文:那么比自己强百倍的人就会到来。 D.判断句,句末“也表判断,所得的学问也使得我这样,句末“也”表判断。 故选:B。 (3)固:固然;忽:被忽视;惟:只是。译文:道固然有在远方流行却在近处的停
36、滞的情况;并非只由于世俗的喜好厌恶使他变成得这样。 (4)文中说到“见有弊箧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未能悉究其义。少年时偶得韩文;还说到“年十有七试于州,苟得禄矣,以偿其素志,后再读韩文;还说到“后七年,官于洛阳,遂相与作为古文,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补缀校订昌黎集。还说到“予之始得于韩也。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则予之所为者。作者不追随世俗的喜好,是志向所在。 答案: (1)C (2)B (3)道固然有在远方流行却在近处的停滞的情况,有在过去被忽视但在现在被重视的情况,也有其自身必然的道理。 (4)少年时偶得韩文,初读后对其“深厚雄博“浩然无涯”的文风产生喜爱之情
37、,后再读韩文;考中进士后与同道共作古文,终于实现弘扬古文的志向,始终亲近并学习韩文,学问得力之处。 参考译文: 我年少时家住汉东郡,没有做学问的人,没有藏书,他的儿子尧辅相当好学,经常到他家游玩,放在墙壁间,得到唐代昌黎先生文集六卷,文字遗漏,没有次序。读了以后,并且雄奇广博,不能深刻理解它的全部含义,好像很可爱。 当时天下求学的人、刘筠写的文章称为“时文,大获名声,得到荣耀。我也正在努力考取进士,十七岁那年参加州试。因而拿起所藏的韩愈文集又进行阅读!”因而责怪当今的人不讲论韩文,只是时时独自在心里盘算,求得官禄;只要获取了官禄,来实现自己平日的志愿。 七年以后,在洛阳做官,于是一起写作古文,
38、还寻找别人家中保存的旧本进行校订,全国求学的人也渐渐趋向于写古文。到现在共三十多年了,可以说是兴旺了。 唉,一种学说固然有在远方流行却不在近处流行,不仅是世俗的喜爱或厌恶使得这样。孔子,却被千秋万代奉为学习的榜样,却大大流行于今天,而是因为时间越久、不可以磨灭,却终究会光耀世世代代。 我最初得到韩文。我当然知道它不能用来追赶时尚爱好,却在这种情况下接近并学习它,难道是为了急于取得名誉和追求权势利益吗。所以我做官时,对贬官不感到害怕,所得的学问也使得我这样。 文集的本子产生在蜀地,但是脱漏和错误特别多,我每听说别人有好的本子。它的最后几卷残缺,是为了保持原样。我家中藏书一万卷。啊,韩愈的文章和学
39、说、天下共同传诵共同享有的遗产,只是因为它是我的旧物便特别珍惜它。 【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
40、,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上海市同济大学二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8(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心源亭记 (明)李 贤 邓1之儒学,在古城巽隅2,规制宏敞,殿后曰“明伦堂”。堂前道中一井,其水湛然以清,御史项君题之曰“心源。州守崔君富谓予郡人也,请记之。 噫!旨,心源之名,亭也!夫源者,而必冠之以心者,何哉?湛然以清者,未有不浊者也。虚灵不昧者,心之本体也。苟私欲蔽之,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清于是乎出矣。心之蔽而昏者,则本体之明于是乎在矣。
41、甚矣,水之清濁有似于人心之昏明也。 清而明者莫不皆由乎静,浊而昏者,莫不皆由乎动,静则清矣,初无用力于其间。而心之明者,必有主敬之功焉,此心之明德,求其放心3而已矣。 或曰:项君名亭之意,果出于此乎?曰:不可得而知也。据心源之名而推心源之理如此。然项君之意,虽不可知 于是乎记。 【注】1邓:地名。邓州 2巽隅:东南角 3放心:丧失了的善良之心。 (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_。 A哉 B也 C焉 D耳 (2)对第一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 A高大宽敞的邓州官学坐落于古城的东南角。 B殿后通往明伦堂的道路上有一口清澈的井。 C御史将当地官员继建的并亭命名为“心源”。 D州守崔官吩咐李贽的同乡去邀
42、请李贽作记。 (3)对文中“心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 A本性清明的心源,会因为被个人欲望蒙蔽而变混浊。 B变得混浊的心源,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来恢复本性。 C寻找丧失了的善良之心,其实就是寻找清明的心源。 D“学问之道”在与让位道德不昏昧,进而让心源清明。 (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_。 居是学者,“心之名,宁不惕然有所警哉? A第段末尾 B第段末尾 C第段末尾D第段末尾 (5)第段的论述在第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 8【分析】(1)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2)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筛选信息的区间,运用排除法找出答案。 (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